一种客车的内置式空调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47537发布日期:2021-08-13 16:05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客车的内置式空调机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机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客车的内置式空调机组。



背景技术:

汽车空调系统是实现对车厢内空气进行制冷、加热、换气和空气净化的装置。它可以为乘车人员提供舒适的乘车环境,降低驾驶员的疲劳强度,提高行车安全。对于客车来说,其空调一般都是设置在客车的顶部。小型商用客车空调安装在驾驶室前面制冷量小,空调吹风结构满足不了改造后车厢出风要求。目前的客车空调机组一般为内置分体式结构,蒸发器总成布置在沿车厢行驶方向,具体布置在最前侧中间位置,其出风口直接向车厢后吹风,车厢后侧感受不到吹风效果,无法达到制冷风口平均分散在车厢内的效果。

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亟需提供一种结构紧凑高效,制冷量大,占用安装空间小,制冷分布均匀的客车的内置式空调机组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客车的内置式空调机组,该内置式空调机组设有蒸发器组件与风道组件配合使用;风道组件设有凹槽和风道管,凹槽用于支撑蒸发器,使空调机组的结构具有紧凑且占用空间小;另外,通过两个并行设置的风道,使冷气能够均匀吹至车厢内,其结构简单、紧凑高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客车的内置式空调机组,包括客车车厢,以及设置于客车车厢顶部内壁面上的内置式空调机组,所述内置式空调机组包括压缩机、干燥瓶、冷凝器、蒸发器组件和风道组件;其中,压缩机、干燥瓶、冷凝器、蒸发器组件通过出风管道依次形成连接,蒸发器组件还通过进风管道与压缩机形成连接,以使所述内置式空调机组形成内循环;

所述蒸发器组件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所述风道组件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并排设置且固定在客车车厢顶部内壁面上,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分别固定在客车车厢内的左右两侧;

所述第一风道、第二风道靠近客车驾驶室的一侧设有用于搁置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的凹槽;第一风道、第二风道自凹槽一端向另一端延伸形成风道管,所述风道管底板设有多个镂空的风窗;所述凹槽朝向内侧的侧壁上设有散热窗;

所述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均包括蒸发器主体,以及设置在蒸发器侧壁的送风通道,所述送风通道的出风口对准风道管;所述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的散风孔对准所述凹槽散热窗;

当所述蒸发器组件内的风扇工作时,蒸发器组件抽取客车车厢内的热空气,气体经进风管道输送至压缩机压缩,后经出风管道依次经过干燥瓶、冷凝器,形成冷空气,再输送至蒸发器组件,经蒸发器组件的送风通道输送至风道管,再由风道管的风窗排放至客车车厢内,往复循环。

具体的,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狭长的风道,并在风道设置凹槽和风道管。其中,凹槽用于支撑蒸发器,使整个结构更为紧凑。在风道管上设有多个镂空的风窗,用于将冷气输送至车厢内,且能均匀地输送至车厢各个位置,提高空调机组的效能。蒸发器安装在沿车厢行驶方向最前侧左、右两边,向后吹风,增加风道进行引风,具有结构紧凑高效,制冷量大,占用安装空间小,增加风道进行引风出风效果好的优点。

优选的,所述多个风窗均匀分布在风道管上。

优选的,所述压缩机放置在客车车头内的发动机侧。

优选的,所述冷凝器分布在客车行驶方向上的客车车厢左侧。

以上的,所述第一风道、第二风道顶面与客车车厢顶部内壁面形成连接,第一风道、第二风道侧面与客车车厢内侧壁面形成连接,以使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形成封闭的腔体。

以上的,所述凹槽上设有用于出风管道、进风管道穿过的通孔。

以上的,所述出风管道、进风管道位于客车车厢内的部分管道外侧包覆有保护管。

优选的,所述蒸发器组件上端面与凹槽顶面对齐。

以上的,所述蒸发器组件的送风通道相对于凹槽底面悬空设置,且送风通道的出风口搁置在风道管端面上。

以上的,所述蒸发器主体内靠近送风通道的一侧设有两个并排设置的风机,蒸发器主体内壁与风机正对处设有与凹槽连通的出风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风道、第二风道通过l型支撑板形成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客车的内置式空调机组,该内置式空调机组设有蒸发器组件与风道组件配合使用;风道组件设有凹槽和风道管,凹槽用于支撑蒸发器,使空调机组的结构具有紧凑且占用空间小;另外,通过两个并行设置的风道,使冷气能够均匀吹至车厢内。其具有结构紧凑高效,制冷量大,占用安装空间小,增加风道进行引风出风效果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置式空调机组的客车车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置式空调机组的空调机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置式空调机组的风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置式空调机组的蒸发器主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置式空调机组的送风通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客车车厢,2空调机组;21压缩机,22干燥瓶,23冷凝器,24蒸发器组件,25风道组件;

241第一蒸发器,242第二蒸发器;241a蒸发器主体,241b送风通道,241c风机,241d出风孔;

251第一风道,252第二风道,253l型支撑板;251a凹槽,251b风道管,251c风窗,251d散热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客车的内置式空调机组,包括客车车厢1,以及设置于客车车厢1顶部内壁面上的内置式空调机组2,所述内置式空调机组2包括压缩机21、干燥瓶22、冷凝器23、蒸发器组件24和风道组件25;其中,压缩机21、干燥瓶22、冷凝器23、蒸发器组件24通过出风管道依次形成连接,蒸发器组件24还通过进风管道与压缩机21形成连接,以使所述内置式空调机组2形成内循环;

所述蒸发器组件24包括第一蒸发器241和第二蒸发器242,所述风道组件25包括第一风道251和第二风道252,第一风道251、第二风道252并排设置且固定在客车车厢1顶部内壁面上,第一风道251、第二风道252分别固定在客车车厢1内的左右两侧;

所述第一风道251、第二风道252靠近客车驾驶室的一侧设有用于搁置第一蒸发器241、第二蒸发器242的凹槽251a;第一风道251、第二风道252自凹槽251a一端向另一端延伸形成风道管251b,所述风道管251b底板设有多个镂空的风窗251c;所述凹槽251a朝向内侧的侧壁上设有散热窗251d;

所述第一蒸发器241、第二蒸发器242均包括蒸发器主体241a,以及设置在蒸发器侧壁的送风通道241b,所述送风通道241b的出风口对准风道管251b;所述第一蒸发器241、第二蒸发器242的散风孔对准所述凹槽散热窗251d;

当所述蒸发器组件24内的风扇工作时,蒸发器组件24抽取客车车厢1内的热空气,气体经进风管道输送至压缩机21压缩,后经出风管道依次经过干燥瓶22、冷凝器23,形成冷空气,再输送至蒸发器组件24,经蒸发器组件24的送风通道241b输送至风道管251b,再由风道管251b的风窗251c排放至客车车厢1内,往复循环。

具体的,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狭长的风道,并在风道设置凹槽251a和风道管251b。其中,凹槽251a用于支撑蒸发器,使整个结构更为紧凑。在风道管251b上设有多个镂空的风窗251c,用于将冷气输送至车厢内,且能均匀地输送至车厢各个位置,提高空调机组2的效能。蒸发器安装在沿车厢行驶方向最前侧左、右两边,向后吹风,增加风道进行引风,具有结构紧凑高效,制冷量大,占用安装空间小,增加风道进行引风出风效果好的优点。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风窗251c均匀分布在风道管251b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21放置在客车车头内的发动机侧;所述冷凝器23分布在客车行驶方向上的客车车厢1左侧。所述第一风道251、第二风道252顶面与客车车厢1顶部内壁面形成连接,第一风道251、第二风道252侧面与客车车厢1内侧壁面形成连接,以使第一风道251、第二风道252形成封闭的腔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251a上设有用于出风管道、进风管道穿过的通孔。所述出风管道、进风管道位于客车车厢1内的部分管道外侧包覆有保护管。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组件24上端面与凹槽251a顶面对齐。所述蒸发器组件24的送风通道241b相对于凹槽251a底面悬空设置,且送风通道241b的出风口搁置在风道管251b端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主体241a内靠近送风通道241b的一侧设有两个并排设置的风机241c,蒸发器主体241a内壁与风机241c正对处设有与凹槽251a连通的出风孔241d。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251、第二风道252通过l型支撑板253形成连接。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