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辐条式摩托车轮及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50463发布日期:2021-09-15 07:59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辐条式摩托车轮及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辐条式摩托车轮及摩托车。


背景技术:

2.目前采用真空胎的摩托车轮主要分为辐板式摩托车轮和辐条式摩托车轮,辐板式摩托车轮的轮辋一般与其轮毂和辐板一体铸造成型,辐条式摩托车轮的轮辋则一般由单独挤出的型材经卷圆及焊接后形成,相较于辐板式摩托车轮,辐条式摩托车轮具有重量小、结构轻盈,且耐冲击性、缓冲能力较好。
3.辐条式摩托车轮的轮辋通过多根单独的辐条紧固至轮毂,为便于固定辐条,轮辋上穿设有辐条孔,通过辐条孔安装辐条后再用密封件或胶水将辐条轮堵塞而达到无内胎化,此种结构的真空轮胎易出现漏气现象,且安装复杂。
4.为此,现有技术中已有在轮辋径向内端面的周向增设凸台阵列的辐条式摩托车轮产品,其大体通过在凸台阵列中的各个凸台上开设辐条孔以替代在轮辋上开设辐条孔,从而能使轮辋具有无孔的径向外端面,确保与轮胎胎圈接合后的真空度,避免真空轮胎出现漏气现象。
5.然而,在轮辋径向内端面的周向增设凸台阵列后,该辐条式摩托车轮的结构呈现不规则性,已不适于挤出、卷圆及焊接加工,若采用铸造成型,将弱化其结构强度,使其耐冲击差,若采用锻造金属坯以机加工方式成型,各凸台需单独铣削,金属坯需预留大量加工余量,造成材料浪费且加工难度大、成本高。
6.因此,上述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辐条式摩托车轮及摩托车,该辐条式摩托车轮兼顾耐冲击、吸震的结构性能,且易于加工、生产成本低。
8.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9.一种辐条式摩托车轮,包括轮辋和轮毂,所述轮辋通过多根单独的辐条紧固至所述轮毂,所述轮辋包括形成为一体且均呈环形的内辋和外辋,其中:
10.所述轮毂具有条帽孔的周向阵列,所述条帽孔能够插接辐条帽,所述辐条帽能够螺接所述辐条,以将所述辐条紧固至所述轮毂;
11.所述内辋设置于所述外辋沿所述轮辋径向的内侧,所述内辋具有拉头孔的周向阵列,每个所述拉头孔的外周围绕形成有能够螺接辐条拉头的拉头座,所述辐条拉头能够拉持所述辐条,以将所述辐条紧固至所述轮辋;
12.所述外辋径向的外端面无孔设置,所述外端面被配置为接合并保持轮胎胎圈。
13.作为优选,所述辐条拉头自所述轮辋的径向向外紧固至所述拉头座。
14.作为优选,所述轮毂轴向两端的凸缘上均设置有所述条帽孔的周向阵列。
15.作为优选,所述条帽孔的轴线沿所述轮辋的径向向所述轮毂内侧倾斜。
16.作为优选,所述拉头孔的周向阵列设置为连续z字形的交错结构,在所述交错结构中,每个所述拉头孔都轴向地偏移至与每个周向相邻的所述拉头孔相反的一侧。
17.作为优选,所述辐条包括弯折相连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背向所述第二段的一端设置有能与所述辐条帽螺接的螺纹,所述第二段背向所述第一段的一端设置有能卡持于所述辐条拉头的凸头。
18.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段沿所述轮辋的径向延伸。
19.作为优选,所述拉头孔和所述拉头座经摩擦挤压钻孔工艺一并成型。
20.作为优选,所述内辋和所述外辋的连接处平滑过渡;所述内辋呈向所述轮辋径向内侧凸出的拱形。
21.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22.一种摩托车,其包括车体及如上所述的辐条式摩托车轮。
2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4.内辋设置于外辋沿轮辋径向的内侧,其被配置为连接辐条,这使得外辋可以获得无孔的径向外端面,该外端面被配置为接合并保持轮胎胎圈,从而可在该辐条式摩托车轮在采用真空胎时,真空胎的轮胎胎圈与外辋之间不会因设置用于连接辐条的孔而漏气,保证整个辐条轮辋组的真空度;
25.借由内辋和外辋构成的轮辋的双层结构,可以优化该辐条式摩托车轮的整体结构受力,使得同比重情况下,该辐条式摩托车轮的较铸造轮的强度可提高42%以上;
26.此外,双层轮圈可以有效降低胎噪,且轮辋双层结构也有很好的弹性变形空间,当车轮承受外部冲击力时,内辋可以通过变形吸收冲击力,也即不会影响外辋和轮胎胎圈之间的整体密封性,防止爆胎、漏气,降低事故率。
27.拉头孔和拉头座可以经摩擦挤压钻孔工艺一并成型,确保拉头孔和拉头座的结构强度,且不产生废料,相较于机加工铣削方式加工,可降低坯料成本和加工难度。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辐条式摩托车轮的立体图;
2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辐条式摩托车轮的主视图;
30.图3是图2中a

a向的剖视图;
31.图4是图2中b

b向的剖视图;
32.图5是图4中c处的放大图;
33.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辐条式摩托车轮的主视图;
34.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辐条式摩托车轮的分解图;
35.图8是图6中d

d向的剖视图;
36.图9是图6中e

e向的剖视图。
37.图中:
38.1、轮辋;11、内辋;12、外辋;13、气门芯孔;2、轮毂;21、凸缘;22、拉接孔;3、辐条;31、凸头端;32、螺纹端;33、第一段;34、第二段;4、拉头孔;41、拉头座;5、辐条拉头;6、条帽孔;61、条帽座;7、辐条帽;8、气门芯;9、条帽组件;91、内条帽;911、内螺纹孔;912、杆部;913、头部;92、连接套;93、止动片。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4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2.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4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摩托车,该摩托车包括车体及车轮,该车轮采用辐条式摩托车轮,辐条式摩托车轮的重量小、耐冲击性好,且具有吸震及缓冲性,以使该摩托车具有较佳骑乘舒适性。
44.该辐条式摩托车轮采用真空胎(即无内胎轮胎),以减轻车轮的重量,降低油耗及爆胎风险。为避免真空胎的轮胎胎圈与该辐条式摩托车轮的轮辋处漏气,本实用新型旨在将轮辋配置为具有完整、无孔的径向外端面,并借由该径向外端面接合并保持轮胎胎圈,保证整个辐条轮辋的真空度。
45.同时,该辐条式摩托车轮的轮辋旨在利用金属挤压成型工艺挤出获得轮辋坯料后,经圈圆和焊接工艺制得,以使其耐冲击性、吸震及缓冲性等性能优于铸造成型的轮辋,而相较于机加工铣削成型的轮辋又有着便于加工制备、生产成本低的优点。
46.可以理解的是,为能使该轮辋能够基于金属挤压成型工艺挤出获得,在不考虑挤压成型工艺后续的制孔等工艺在该轮辋上形成的额外结构时,该轮辋的任一径向横截面图形大体一致。
47.下面以两个具体实施例说明该辐条式摩托车轮。
48.实施例一
49.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辐条式摩托车轮,该辐条式摩托车轮包括轮辋1和轮毂2,轮辋1通过多根单独的辐条3紧固至轮毂2。该轮辋1包括形成为一体的内辋11和外辋12,为便于该辐条式摩托车轮的轮辋1能够采用金属挤压成型工艺挤出获得,内辋11和外辋12均呈任一径向截面图形一致的规则环形结构。
50.其中,内辋11设置于外辋12沿轮辋1径向的内侧,其被配置为连接辐条3,这使得外
辋12可以获得无孔的径向外端面,该外端面被配置为接合并保持轮胎胎圈,从而可在该辐条式摩托车轮在采用真空胎时,真空胎的轮胎胎圈与外辋12之间不会因设置用于连接辐条3的孔而漏气,保证整个辐条轮辋组的真空度。
51.为连接辐条3,内辋11具有拉头孔4的周向阵列,每个拉头孔4的外周围绕形成有能够螺接辐条拉头5的拉头座41,辐条拉头5能够拉持辐条3,以将辐条3紧固至轮辋1。轮毂2具有条帽孔6的周向阵列,条帽孔6能够插接辐条帽7,辐条帽7能够螺接辐条3,以将辐条3紧固至轮毂2。
52.在装配时,将辐条拉头5套入辐条3的凸头端31,并将辐条拉头5锁紧于拉头座41上,再将辐条帽7和辐条3的螺纹端32锁合至轮毂2的条帽孔6,并通过旋转辐条帽7调整辐条3的张紧程度,确保整个辐条3真空胎轮辋1系统的真圆度和平面跳动量符合标准范围即可。
53.本实施例中,可采用4的整数倍(如32、36、40等)根辐条3代替复杂的铸造轮的轮辐,大大减轻该辐条式摩托车轮的重量和轮辐的复杂程度,避免了轮辋1铸造过程中的技术壁垒和铸造缺陷。并且,相较于辐板轮,辐条3悬挂结构的摩托车轮可以将轮辋1承受的外部冲击力由原来固定的少数(即具体设置的辐板数)点位集中受力情况合理的分解为几十个点(即具体设置的辐条3数)分解受力。同比缓冲力较铸造一体轮降低了至少6倍以上,因此理论约可以承受原辐板轮整体冲击强度的6倍以上,有效提高辐条3轮的整体强度。此外,辐条3为弹性元件,其可吸收一定强度的震动、冲击力,可以在轮圈受力时更好的保护轮辋1,防止轮辋1变形,确保该辐条式摩托车轮真空结构的完整性。
54.并且,如图3所示,借由内辋11和外辋12构成的轮辋1的双层结构,可以优化该辐条式摩托车轮的整体结构受力,例如,内辋11和外辋12的连接处可设置为平滑过渡,进一步地,内辋11可以呈向轮辋1径向内侧凸出的拱形,使得同比重情况下,该辐条式摩托车轮的较铸造轮的强度可提高42%以上。
55.此外,双层轮圈可以有效降低胎噪,且轮辋1双层结构也有很好的弹性变形空间,当车轮承受外部冲击力时,内辋11可以通过变形吸收冲击力,也即不会影响外辋12和轮胎胎圈之间的整体密封性,防止爆胎、漏气,降低事故率。
56.请参阅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中,拉头孔4和拉头座41可以经摩擦挤压钻孔工艺一并成型,确保拉头孔4和拉头座41的结构强度,且不产生废料,相较于机加工铣削方式加工,可降低坯料成本和加工难度。
57.辐条拉头5能够被设置在每根辐条3的径向外端(也即凸头端31)处,辐条拉头5自轮辋1的径向向外螺接紧固至拉头座41。在正向转动辐条拉头5时即可拧紧拉持对应的辐条3,而在反向转动辐条拉头5后即可释放辐条3。也即,本实施例中,辐条拉头5用于在装配时将辐条3的一端固定至轮辋1。辐条帽7则能够设置在每根辐条3的径向内端(也即螺纹端32)处。辐条帽7能够自轮辋1的径向向外穿置在轮毂2轴向端部的凸缘21上,在正向转动辐条帽7时即可张紧对应的辐条3,而在反向转动辐条帽7后即可松弛乃至释放辐条3。也即,本实施例中,辐条帽7用于在装配时将辐条3的另一端固定至轮毂2,并且在维护及校准该辐条式摩托车轮的过程期间调节辐条3的张力。
58.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轮毂2轴向两端的凸缘21上均可以设置有条帽孔6的周向阵列,以均化轮毂2的受力,各个辐条3可以交错编织地连接于轮辋1和轮毂2之间,以满足力学性能要求。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条帽孔6的轴线沿轮辋1的径向向轮毂2内侧倾斜,以适
于装配作业。
59.作为优选,拉头孔4的周向阵列设置为连续z字形的交错结构,在交错结构中,每个拉头孔4都轴向地偏移至与每个周向相邻的拉头孔4相反的一侧,以均化轮辋1的受力,并满足力学性能要求。
60.本实施例中,辐条3可使用弯头辐条,以有效防止使用过程中辐条3的自转问题。具体地,辐条3包括弯折相连的第一段33和第二段34,第一段33背向第二段34的一端设置有能与辐条帽7螺接的螺纹,第二段34背向第一段33的一端设置有能卡持于辐条拉头5的凸头。较佳地第二段34沿轮辋1的径向延伸,以便于将辐条拉头5安装至轮辋1。
61.实施例二
62.请参阅图6至图9,本实施例示出了另一种辐条式摩托车轮,该辐条式摩托车轮与实施例一中辐条式摩托车轮的轮辋1采用相同的由内辋11和外辋12构成的双层结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辐条3与轮辋1和轮毂2的连接方式不同,轮辋1上设置有便于设置向真空轮胎充气的气门芯8的气门芯孔13,气门芯8可以通过密封圈与气门芯孔13接合密闭。故而,需要说明的是,将轮辋1配置为具有完整、无孔的径向外端面可以被理解为除却穿设气门芯8的气门芯孔13外,该轮辋1的径向外端面不设置其他通孔。
63.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多根辐条3均匀拉接于轮毂2的周缘。内辋11设置于外辋12沿轮辋1径向的内侧,内辋11具有条帽孔6的周向阵列,每个条帽孔6的外周围绕形成有能够螺接辐条帽组件的条帽座61,条帽组件9能够螺接辐条3,以将辐条3张紧于轮辋1及轮毂2之间。
64.请参阅图8和图9,本实施例中,条帽孔6和条帽座61可以经摩擦挤压钻孔工艺一并成型,确保条帽孔6和条帽座61的结构强度,且不产生废料,相较于机加工铣削方式加工,可降低坯料成本和加工难度。
65.每根辐条3的径向外端(也即螺纹端32)能够自轮辋1的径向向外穿出轮毂2轴向端部的凸缘21上设置的拉接孔22,并使每根辐条3的径向内端(也即凸头端31)处设置的凸头卡持在轮毂2的拉接孔22处。条帽组件9能够被设置在每根辐条3的径向外端(也即螺纹端32)处,条帽组件9自轮辋1的径向向外螺接紧固至条帽座61。在正向调整条帽组件9时即可拧紧拉持对应的辐条3,而在反向调整条帽组件9后即可释放辐条3。也即,本实施例中,条帽组件9用于在装配时将辐条3的一端固定至轮辋1,并且在维护及校准该辐条式摩托车轮的过程期间调节辐条3的张力。
66.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条帽组件9包括内条帽91、连接套92和止动片93。内条帽91具有能螺接辐条3的内螺纹孔911,内条帽91包括杆部912和位于杆部912一端的头部913,头部913的外缘尺寸大于杆部912的外缘尺寸,头部913能沿轮辋1的径向向外穿过条帽孔6。连接套92能套置于杆部912外周,并具有能螺接至条帽座61的外螺纹,连接套92的长度小于杆部912的长度,以使杆部912背离头部913的一端伸出连接套92。止动片93具有弹性,且抵接于头部913及连接套92的端面之间,止动片93能在内条帽91螺接并张紧辐条3时,被头部913挤压形变获得大于条帽孔6孔径的外缘尺寸,从而防止内条帽91脱出条帽孔6。
67.为便于装配及张紧辐条3,杆部912背离头部913的一端的外形被设置为适于外部工具转动内条帽91。为防止连接套92过度装配,且为了封闭条帽孔6,连接套92背离头部913的一端可以具有大于条帽孔6孔径的外缘尺寸。进一步地,连接套92背离头部913的一端的
外形也可以被设置为适于外部工具转动连接套92。
68.轮毂2轴向两端的凸缘21上均可以设置有用于拉接孔33的周向阵列,以均化轮毂2的受力,各个辐条3可以错位编织地连接于轮辋1和轮毂2之间,以满足力学性能要求。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条帽孔6的轴线沿轮辋1的径向向轮毂2内侧倾斜,以适于装配作业。
69.作为优选,条帽孔6的周向阵列设置为连续z字形的交错结构,在交错结构中,每个条帽孔6都轴向地偏移至与每个周向相邻的条帽孔6相反的一侧,以均化轮辋1的受力,并满足力学性能要求。进一步地,任意相邻的两个条帽孔6分别朝向轮辋1的轴向两侧倾斜设置,以使任意相邻的两个条帽孔6内连接的辐条3分别连接在轮毂2轴向两端的凸缘21上。
70.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