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渡风道装置与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72567发布日期:2021-10-09 10:35阅读:70来源:国知局
一种过渡风道装置与汽车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过渡风道装置以及包含该装置的汽车。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汽车的乘坐舒适性也越来越高,而空调系统正是影响这种舒适性的关键因素。其中,汽车风道是空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道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乘员的舒适度。
3.现有方案中,风道包括除霜风道与吹面风道,这两种类型的风道分别通过单独的过渡风道,来与暖通空调系统(hvac,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进行连接。
4.在将除霜风道与吹面风道分别通过各自的过渡风道连接至暖通空调系统上时,首先将除霜风道与吹面风道分别对应的过渡风道连接至暖通空调系统上,再将除霜风道或吹面风道连接至各自对应的过渡风道上,这个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频繁地装配过渡风道,导致装配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过渡风道装置与汽车,旨在解决装配过渡风道难度较大的问题。
6.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过渡风道装置,包括过渡风管,所述过渡风管包括相互连接的除霜过渡风管与吹面过渡风管;
7.所述过渡风管的一端与暖通空调系统的出风口连通,所述暖通空调系统的风,经由所述暖通空调系统的出风口流入到所述除霜过渡风管和所述吹面过渡风管内。
8.可选地,所述除霜过渡风管内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隔板,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隔板将所述除霜过渡风管进行分割,以形成至少两个与所述暖通空调系统出风口连通的除霜风口。
9.可选地,所述吹面过渡风管内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隔板,所述至少两个第二隔板将所述吹面过渡风管进行分割,以形成至少三个与所述暖通空调系统出风口连通的吹面风口。
10.可选地,所述除霜过渡风管与所述吹面过渡风管之间设置有呈“工”字形的连接部;
11.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除霜过渡风管的外壁和所述吹面过渡风管的外壁连接。
12.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上开设有若干减重孔。
13.可选地,还包括相互适配的卡扣与卡孔;
14.所述卡扣设置于所述过渡风管上;
15.所述卡孔设置于所述暖通空调系统上。
16.可选地,还包括开口方向相反的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
17.所述第一卡槽设置于所述过渡风管上;
18.所述第二卡槽设置于所述暖通空调系统上;
19.所述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通过簧片进行卡接固定。
20.可选地,所述除霜过渡风管的出风端还连接有除霜风管,所述除霜过渡风管与所述除霜风管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橡胶圈;
21.所述吹面过渡风管的出风端还连接有吹面风管,所述吹面过渡风管与所述吹面风管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橡胶圈。
22.可选地,所述过渡风管的开口边缘与过渡风管的外侧壁之间设置有加强筋。
23.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一种过渡风道装置。
24.有益效果:
25.本技术提供一种过渡风道装置,在进行除霜过渡风管与吹面过渡风管的安装时,直接将已经连接好的除霜过渡风管与吹面过渡风管,固定至暖通空调系统的出风口处,在安装时仅需进行一次过渡风管的安装即可,从而减少了安装工序,简化了除霜过渡风管与吹面过渡风管的安装过程,降低了过渡风管的安装难度。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过渡风管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卡扣与卡孔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过渡风管出风端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过渡风管进风端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过渡风管侧视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除霜过渡风管;11、第一橡胶圈;12、第一隔板;13、除霜风口;2、吹面过渡风管;21、第二橡胶圈;22、第二隔板;23、吹面风口;3、暖通空调系统;31、第一暖通安装部;311、卡孔;32、第二暖通安装部;321、第二卡槽;41、卡扣;42、风管安装部;421、第一卡槽;5、连接部;51、横板;511、减重孔;52、竖板;6、加强筋;7、簧片。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5.实施例一
36.参照图1,一种过渡风道装置,包括过渡风管,所述过渡风管包括相互连接的除霜过渡风管1与吹面过渡风管2;所述过渡风管的一端与暖通空调系统3的出风口连通,所述暖通空调系统3的风,经由所述暖通空调系统3的出风口流入到所述除霜过渡风管1和所述吹面过渡风管2内。
37.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除霜过渡风管1与吹面过渡风管2的安装时,直接将连接后的除霜过渡风管1与吹面过渡风管2,固定至暖通空调系统3的出风口处即可。
38.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需要将相互独立的除霜过渡风管1与吹面过渡风管2分别进行安装而言,本技术中仅需进行一次过渡风管的安装即可,使得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独立的除霜过渡风管1与吹面过渡风管2而言,减少了安装工序,简化了除霜过渡风管1与吹面过渡风管2的安装过程,降低了过渡风管的安装难度。并且,基于除霜过渡风管1与吹面过渡风管2二者之间相互连接,可以提高过渡风管的强度,提高安装至暖通空调系统3上的牢固性与可靠性。
39.其中,除霜过渡风管1与吹面过渡风管2之间可以通过焊接或固定连接的方式,来实现二者之间的固定。过渡风管朝向除霜风管的一端或朝向吹面风管的一端为过渡风管的出风端;过渡风管朝向暖通空调系统3的一端为过渡风管的进风端。
40.基于上述过渡风道装置,本技术提供以下一些具体可实施方式的示例,在互不抵触的前提下,各个示例之间可任意组合,以形成一种新的过渡风道装置,应当理解的,对于由任意示例所组合形成的新一种过渡风道装置,均应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41.基于过渡风管(除霜过渡风管1与吹面过渡风管2)作为风管(除霜风管与吹面风管)与暖通空调系统3之间的中间连接处,因此,本技术将着重从过渡风管与风管之间的连接、过渡风管与暖通空调系统3之间的连接、除霜过渡风管1与吹面过渡风管2之间的连接这三方面来着重进行阐述。
42.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在面对过渡风管与风管(除霜风管与吹面风管)之间的连接时,为了提高除霜过渡风管1与吹面过渡风管2的密封性,在除霜过渡风管1的出风端还连接有除霜风管,除霜过渡风管1与除霜风管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橡胶圈11;吹面过渡风管2的出风端还连接有吹面风管,吹面过渡风管2与吹面风管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橡胶圈21。
43.本实施方式中,在除霜过渡风管1与除霜风管之间设置有第一橡胶圈11,可以对除霜过渡风管1与除霜风管之间的间隙进行封堵,以起到密封作用,来防止风泄露;在吹面过渡风管2与吹面风管之间设置有第二橡胶圈21,可以对吹面过渡风管2与吹面风管之间的间隙进行封堵,以起到密封作用,来防止风泄露。
44.其中,由于经过除霜过渡风管1输出的风需要分配至不同的除霜风管内,经过吹面过渡风管2输出的风需要分配至不同的吹面风管内。
45.若在除霜过渡风管1上配置出若干与除霜风管连通且相互独立的风道,则需要在若干风道与除霜风管之间均分别设置若干第一橡胶圈11;这样则会导致相邻的第一橡胶圈11之间会相互挤压,被挤压后的第一橡胶圈11可能会在风道的端面与除霜风管的端面之间产生间隙,存在漏风的风险。若在吹面过渡风管2上配置出若干与吹面风管连通且相互独立的风道,则需要在若干风道与吹面风管之间均分别设置若干二橡胶圈;这样则会导致相邻
的第二橡胶圈21之间会相互挤压,被挤压后的第二橡胶圈21可能会在风道的端面与吹面风道的端面之间产生间隙,也同样存在漏风的风险。
46.并且,基于装配空间较小的基础上,不利于对若干相互独立的风道进行布置,在这种情况下,则可能会导致若干风道分配不均,进而影响到输入至吹面风管与除霜风道内的气流的导向效果。
47.为了进一步防止风泄露,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也为了避免若干风道分配不均的情况发生,本技术将基于除霜过渡风管1与吹面过渡风管2两种方式,来对防止风泄露的设计展开阐述。
48.方式1:针对除霜过渡风管1而言,除霜过渡风管1内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隔板12,至少一个第一隔板12将除霜过渡风管1进行分割,以形成至少两个与暖通空调系统3出风口连通的除霜风口13。
49.本方式中,可以在除霜过渡风管1内间隔设置至少一个第一隔板12,例如,可以设置一个第一隔板12、两个第一隔板12等等,在设置成一个第一隔板12时,可以将除霜过渡风管1分割出两个与暖通空调系统3连通的除霜风口13,在设置成两个第一隔板12时,可以将除霜过渡风管1分割出三个与暖通空调系统3连通的除霜风口13,本技术在此对第一隔板12与除霜风口13的数量不作限制。
50.通过第一隔板12的设置,可以使得各个除霜风口13共用一个除霜过渡风管1的边界,在各个除霜风口13共用一个除霜过渡风管1的边界后,则可以在该边界上设置一个第一橡胶圈11即可,由于第一橡胶圈11只有一个,所以不会产生第一橡胶圈11相互挤压的现象,从而避免了漏风的风险。并且,由于各个除霜风口13共用一个除霜过渡风管1的边界,可以相对于独立的风道而言,可以不必采取多余的空间来对若干独立的风道进行布置,从而减少了空间的占用,能够通过更灵活的方式来对各个除霜风口13的出风面积进行分配;第一隔板12之间的间距也可以事先进行测量调整,以使得若干除霜风口13的风量分配更加均匀,进而提升气流的导向效果。
51.方式2:针对吹面过渡风管2而言,吹面过渡风管2内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隔板22,至少两个第二隔板22将吹面过渡风管2进行分割,以形成至少三个与暖通空调系统3出风口连通的吹面风口23。
52.本方式中,可以在吹面过渡风管2内间隔设置至少两个第二隔板22,例如,可以设置两个第二隔板22、三个第二隔板22等等,在设置成两个第一隔板12时,可以将除霜过渡风管1分割出三个与暖通空调系统3连通的吹面风口23,在设置成三个第一隔板12时,可以将除霜过渡风管1分割出四个与暖通空调系统3连通的吹面风口23,本技术在此对第二隔板22与吹面风口23的数量不作限制。
53.通过第二隔板22的设置,可以使得各个除霜风口13共用一个除霜过渡风管1的边界,在各个除霜风口13共用一个除霜过渡风管1的边界后,则可以在该边界上设置一个第二橡胶圈21即可,由于第二橡胶圈21只有一个,所以不会产生第二橡胶圈21相互挤压的现象,从而避免了漏风的风险。并且,由于各个吹面风口23共用一个吹面过渡风管2的边界,可以相对于独立的风道而言,可以不必采取多余的空间来对若干独立的风道进行布置,从而减少了空间的占用,能够通过更灵活的方式来对各个吹面风口23的出风面积进行分配;第二隔板22之间的间距也可以事先进行测量调整,以使得若干吹面风口23的风量分配更加均
匀,进而提升气流的导向效果。
54.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在面对过渡风管与暖通空调系统3之间的连接时,包括相互适配的卡扣41与卡孔311;所述卡扣41设置于所述过渡风管上;所述卡孔311设置于所述暖通空调系统3上。
55.参照图2所示,在除霜过渡风管1和/或吹面过渡风管2上设置有卡扣41,卡扣41为弹性卡扣,在暖通空调系统3上设置有第一暖通安装部31,第一暖通安装部31上开设有卡孔311,卡孔311贯通第一暖通安装部31设置。
56.在实现过渡风管与暖通空调系统3之间的连接时,将过渡风管的端面与暖通空调系统3的出风口抵触,以将卡扣41卡入至卡孔311内,在卡扣41卡入至卡孔311内时,卡扣41的上端面与第一暖通安装部31的下端面抵触。通过卡扣41与卡孔311的设置,可以将过渡风管固定至暖通空调系统3上,以实现过渡风管与暖通空调系统3之间的连接。
57.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过渡风管与暖通空调系统3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还设置有开口方向相反的第一卡槽421与第二卡槽321;所述第一卡槽421设置于所述过渡风管上;所述第二卡槽321设置于所述暖通空调系统3上;所述第一卡槽421与第二卡槽321通过簧片7进行卡接固定。
58.参照图3所示,在除霜过渡风管1和/或吹面过渡风管2上设置有风管安装部42,第一卡槽421设置于风管安装部42上,第一卡槽421的开口向上;在暖通空调系统3上设置有第二暖通安装部32,第二卡槽321设置于第二暖通安装部32上,第二卡槽321的开口向下。
59.在实现过渡风管与暖通空调系统3之间的稳定连接时,将过渡风管的端面与暖通空调系统3的出风口抵触,以使风管安装部42的下端面与第二暖通安装部32的上端面抵触,再将簧片7的一端卡入至第一卡槽421内,簧片7的另一端卡入至第二卡槽321内,以实现过渡风管与暖通空调系统3之间的稳定连接。
60.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在面对除霜过渡风管1与吹面过渡风管2之间的连接时,所述除霜过渡风管1与所述吹面过渡风管2之间设置有呈“工”字形的连接部5;所述连接部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除霜过渡风管1的外壁和所述吹面过渡风管2的外壁连接。
61.参照图1与图6所示,连接部5包括两块横板51与连接至两块横板51之间的竖板52,横板51的两端分别与除霜过渡风管1的外壁和吹面过渡风管2的外壁连接,竖板52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两块横板51连接,竖板52的左右两端分别与除霜过渡风管1的外壁和吹面过渡风管2的外壁连接。
62.通过连接部5呈“工”字形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将除霜过渡风管1的外壁和吹面过渡风管2的外壁进行连接,另一方面,基于“工”字形的设计,可以使得除霜过渡风管1与吹面过渡风管2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
63.其中,参照图4与图5,为了对整个过渡风管进行减重,可以在两块横板51上开设若干减重孔511,从而减轻横板51的重量,进而减轻过渡风管的重量。
64.另外,参照图1,为了提高整个过渡风管的强度,可以在过渡风管的开口边缘与过渡风管的外侧壁之间设置加强筋6,进而加强过渡风管的强度。
65.实施例二
66.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实施例二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过渡风道装置。
67.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68.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69.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不同形式的改变之处,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