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总成、驱动轮毂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2.如图1所示,纯电动汽车通常采用集中式传动系统方案,一个固定速比减速器fg通过一个驱动电机m输入动力,通过差速器d将动力输出给两个半轴,然后驱动车轮使车辆行驶。
3.集中式传动系统通常采用分体式、单速比、平行轴动力总成,即驱动电机和减速器不是采用共壳体集成设计,而是通过螺栓将驱动电机法兰和减速器法兰连接在一起;减速器只有一个速比,无法兼顾加速/爬坡性能和最高车速;驱动电机输出轴(即减速器输入轴)与减速器输出轴非同轴,也就是减速器有一个总的中心距。典型的单速比平行轴减速器方案如图2所示,其与驱动电机是分体的,减速器内部通过两级圆柱齿轮减速,集成差速机构。
4.其中:
5.1为输入轴轴齿,通常通过花键与驱动电机转轴连接,从而接受从驱动电机输送的动力;
6.2为中间轴齿轮,其固定在中间轴轴齿上,并与输入轴轴齿上的齿轮啮合;
7.3为中间轴轴齿;
8.4为主减速齿轮,与中间轴齿轴上的齿轮啮合;
9.5为差速器半轴齿轮,通过半轴将动力输送给车轮。
10.随着整车对动力总成的性能需求提升,以及对动力总成空间尺寸的要求提升,动力总成集成化、减速器多挡化是发展趋势。
技术实现要素:11.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取消机械差速结构的同时又能够保证差速功能的动力总成、驱动轮毂以及车辆。
1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第一种技术方案为:
13.提供一种动力总成,包括两组镜像设置的输出组,所述输出组包括驱动电机和变速器,所述驱动电机包括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一输出轴与变速器传动连接;所述变速器包括第二输出轴;
14.两组所述输出组的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四轴位于同一轴线上。
1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第二种技术方案为:
16.一种驱动轮毂,包括轮毂本体,所述轮毂本体内设置有上述的输出组。
1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第三种技术方案为:
18.一种车辆,包括若干上述的动力总成和/或上述的驱动轮毂。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两组的输出组,实现无机械差速结构的同时又能够保证差速功能,通过两组所述输出组的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四轴位于同一轴线上,
以及镜像设置的输出组,能够保证总成的重量分布更加均匀,提升稳定性。
附图说明
20.图1为现有技术的集中式传动系统方案示意图;
21.图2为现有技术单速比平行轴减速器技术方案;
22.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一的一种动力总成的原理图;
23.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二的一种动力总成的原理图;
24.图5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三的一种驱动轮毂的示意图;
25.图6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四的一种车辆的示意图;
26.图7为拉维纳(ravigneavx)复合行星排示意图;
27.标号说明:10、第一离合器;11、第二离合器;12、第一太阳轮;13、外行星齿轮;14、外行星排齿圈;15、第二太阳轮;16、内行星齿轮;17、定子;18、转子;19、壳体;20、第三太阳轮;21、第三齿圈;22、第三行星齿轮;30、轮毂本体;40、车辆;41、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29.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动力总成,包括两组镜像设置的输出组,所述输出组包括驱动电机和变速器,所述驱动电机包括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一输出轴与变速器传动连接;所述变速器包括第二输出轴;
30.两组所述输出组的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四轴位于同一轴线上。
31.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两组的输出组,实现无机械差速结构的同时又能够保证差速功能,通过两组所述输出组的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四轴位于同一轴线上,以及镜像设置的输出组,能够保证总成的重量分布更加均匀,提升稳定性。
32.进一步的,所述变速器包括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第一离合器10和第二离合器11;
33.所述第一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12、外行星齿轮13、外行星排齿圈14;
34.所述第二行星排包括第二太阳轮15、第二行星架和内行星齿轮16;
35.所述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行星排太阳轮传动连接;所述内行星齿轮16连接在第二行星架上;所述第一离合器10与第二行星架传动连接;所述外行星齿轮13通过第一太阳轮12与第二离合器11传动连接;所述内行星齿轮16与外行星齿轮13设置在第二太阳轮15外行星排齿圈14之间;
36.所述外行星排齿圈14与第二输出轴传动连接。
3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行星排和第二行星排组合为拉维纳复合行星排。
38.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第一行星排和第二行星排组合为拉维纳复合行星排,能够更进一步减小车桥的重量和体积。
39.进一步的,所述变速器还包括第三行星排,所述第三行星排包括第三太阳轮20、第三齿圈21、第三行星架和第三行星齿轮22;
40.所述外行星排齿圈14与第三太阳轮20传动连接;所述第三行星齿轮22位于第三太
阳轮20与第三齿圈21之间,所述第三行星齿轮22通过第三行星架与第二输出轴传动连接。
4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离合器10为多片式离合器、带式制动器或狗牙式离合器中的一种;
42.所述第二离合器11为多片式离合器、带式制动器或狗牙式离合器中的一种。
43.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电机包括定子17与转子18,所述第一输出轴与转子18传动连接;
44.所述转子18、第一输出轴以及第二输出轴位于同一轴线上。
45.进一步的,所述动力总成还包括壳体19,两组所述输出组集成在壳体19内。
46.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将两组所述输出组集成在同一壳体19内,实现共壳体19设置,能够减小车桥的重量和体积,提升功率密度。
47.一种驱动轮毂,包括轮毂本体30,所述轮毂本体30内设置有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输出组。
48.一种车辆40,包括若干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总成和/或上述的驱动轮毂。
49.进一步的,包括有四个车轮41,所述动力总成有两组;两组所述的动力总成的四个第二输出轴分别与四个车轮41传动连接。
50.实施例一
51.一种动力总成,包括两组镜像设置的输出组,所述输出组包括驱动电机和变速器,所述驱动电机包括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一输出轴与变速器传动连接;所述变速器包括第二输出轴;
52.两组所述输出组的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四轴位于同一轴线上。
53.所述变速器包括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第一离合器10和第二离合器11;
54.所述第一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12、外行星齿轮13、外行星排齿圈14;
55.所述第二行星排包括第二太阳轮15、第二行星架和内行星齿轮16;
56.所述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行星排太阳轮传动连接;所述内行星齿轮16连接在第二行星架上;所述第一离合器10与第二行星架传动连接;所述外行星齿轮13通过第一太阳轮12与第二离合器11传动连接;所述内行星齿轮16与外行星齿轮13设置在第二太阳轮15外行星排齿圈14之间;
57.所述外行星排齿圈14与第二输出轴传动连接。
58.所述第一行星排和第二行星排组合为拉维纳复合行星排。
59.所述第一离合器10为多片式离合器、带式制动器或狗牙式离合器中的一种;
60.所述第二离合器11为多片式离合器、带式制动器或狗牙式离合器中的一种。
61.所述驱动电机包括定子17与转子18,所述第一输出轴与转子18传动连接;
62.所述转子18、第一输出轴以及第二输出轴位于同一轴线上。
63.所述动力总成还包括壳体19,两组所述输出组集成在壳体19内。
64.实施例二
65.一种动力总成,与实施例一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其中
66.所述变速器还包括第三行星排,所述第三行星排包括第三太阳轮20、第三齿圈21、第三行星架和第三行星齿轮22;
67.所述外行星排齿圈14与第三太阳轮20传动连接;所述第三行星齿轮22位于第三太
阳轮20与第三齿圈21之间,所述第三行星齿轮22通过第三行星架与第二输出轴传动连接。
68.实施例三
69.一种驱动轮毂,包括轮毂本体30,所述轮毂本体30内设置有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所述的输出组。
70.实施例四
71.一种车辆,包括有四个车轮以及两组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所述的动力总成;
72.两组所述的动力总成的四个第二输出轴分别与四个车轮传动连接。
73.通过拉维纳(ravigneavx)复合行星排(即第一行星排和第二行星排)与第一离合器(b1)和第二离合器(b2)实现两个速比。如表1所示,当驱动电机正转,b1闭合,同时b2打开,车辆前进且为两挡位中较大速比i1(d1挡);当驱动电机正转,b2制动器闭合,同时b1制动器打开,车辆前进且为两挡位中较小速比i2(d2挡);车辆倒车(r)通过驱动电机反转,且b1闭合、b2打开实现。
74.表一挡位控制
[0075] b1b2驱动电机d1√ 正转d2 √正转r√ 反转
[0076]
换挡时,一个离合器打开的同时,另一个离合器同时结合,可保证输出动力连续、稳定。因此可实现动力换挡,换挡过程无动力中断,舒适性高。
[0077]
以d1切换d2为例,车辆开始以d1挡低速行驶,当车速达到升挡线时,b1逐渐打开,而同时b2逐渐结合,直至b1完全松开而b2完全结合,动力可以始终连续输出至车轮,从而整个换挡过程没有动力中断。
[0078]
如果第一和第二行星排产生的速比不能满足整车需求,可以增加一个第三行星排,其速比为i3,则
[0079]
d1和r挡速比为:i1×
i3;
[0080]
d2挡速比为:i2×
i3。
[008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