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换电箱及包含其的换电站或储能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55269发布日期:2022-04-14 19:55阅读:78来源:国知局
充换电箱及包含其的换电站或储能站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换电箱及包含其的换电站或储能站。


背景技术:

2.随着新能源在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新能源车和储能站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目前新能源车以电动汽车为主,在电能使用完后需要充电,由于现在电池技术和充电技术的限制,电动汽车充满电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不如汽车直接加油简单快速。因此,为了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在电动汽车的电能快耗尽时更换电池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是更换电池需要通过借助于换电站才能实现电池更换。目前,换电站主要包括换电室和充电室,电动汽车停放在换电室内进行换电,换电机器人穿梭于换电室与充电室之间,以实现换电室与电动汽车之间电池包的更换,一方面将电动汽车上的亏电电池卸下放到充电室内充电,另一方面将充电室内的满电电池安装至电动汽车上。储能站主要包括充电室,换电站或储能站多为箱型结构,因此多被统称为充换电箱。
4.通常,充换电箱内会设置充电架以便对电池包进行集中充电,但是由于电池包充放电都会导致发热,因而会导致充换电箱整体温度升高,然而高温又不利于电池包的正常工作。基于上述原因,充换电箱的温度控制显得尤其重要,当前为了控制充电室的整体温度,通常会在充电室内安装空调,但是现有技术充换电箱的隔热保温效果差,导致充换电箱可能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夏天时充换电箱内温度较高,而冬天时(特别在寒冷的北方)充换电箱内温度较低,容易使得电池包因长期处于不稳定的工作环境而缩短寿命,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电池包短路、燃烧、爆炸等危险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充换电箱的隔热保温效果差,容易使得电池包因长期处于不稳定的工作环境而缩短寿命,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电池包短路、燃烧、爆炸等危险发生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充换电箱及包含其的换电站或储能站。
6.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7.一种充换电箱,所述充换电箱内设有保温区域,所述保温区域还包括外框架,所述外框架包括横梁和纵梁,所述横梁和/或所述纵梁包括连通所述保温区域外部的第一梁部以及位于所述保温区域内部的第二梁部,所述第一梁部和所述第二梁部之间填充有隔热材料。
8.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外框架通过第二梁部和第一梁部实现保温区域内外分别安装连接,安装连接非常方便。同时,通过在外框架内填充有隔热材料来增加外框架的隔热保温效果,有效避免了充换电箱内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大大提高了充换电箱的安全可靠性。
9.较佳地,所述第一梁部和所述第二梁部均包括弯折板,两个所述弯折板均具有若
干个沿同一方向由内向外环绕依次弯折的弯折部,且两个所述弯折板的若干个所述弯折部之间互不接触并填充满隔热材料。
10.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多层的隔热材料来实现第一梁部与第二梁部之间完全不接触,大大加强了外框架的隔热保温效果,有效避免了充换电箱内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大大提高了充换电箱的安全可靠性,且加强了外框架的结构强度,同时,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方便。
11.较佳地,两个所述弯折板自内向外依次间隔套合,两个所述弯折板中具有裸露于所述保温区域外部的一个为所述第一梁部,另一个不具有裸露于所述保温区域外部的所述弯折板为所述第二梁部。
12.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第一梁部通过裸露于保温区域外部的弯折板与保温区域外部的结构相连接,第二梁部通过裸露于保温区域内部的弯折板与保温区域内部的结构相连接,安装连接非常方便;同时,保证了外框架的隔热保温效果。
13.较佳地,所述保温区域还包括空调,所述空调上设有连接件,通过螺栓贯穿所述横梁和/或纵梁和所述连接件将所述空调悬挂在所述横梁上。
14.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空调能够对保温区域内部的温度进行调节控制,实现充换电箱内部的温度满足要求。同时,将空调悬挂在横梁上,使得空调安装连接方便,且连接结构强度高,稳定性更高,而且横梁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效果,可以杜绝空调所在区域受外部环境影响。
15.较佳地,所述连接件具有一扁平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贴合在所述第二梁部的表面,所述螺栓的头部位于所述保温区域的外部,所述螺栓的螺杆部贯穿所述横梁和所述连接件并伸出所述连接件,且所述螺栓伸出所述连接件的螺杆部的端部上依次设有垫片和螺母。
16.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扁平的连接部贴合在第二梁部的表面,使得连接件与第二梁部之间连接更加稳定。且通过垫片进一步加强了连接件、第二梁部和螺栓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17.另外,螺栓从保温区域外部贯穿外框架与保温区域内部的螺母相连接,实现连接方便,且连接稳定性高。
18.较佳地,所述垫片的材质为隔热材料。
19.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隔热材料的垫片具有阻挡隔热作用,有效避免了充换电箱内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充换电箱的隔热保温效果。
20.较佳地,所述螺栓的螺杆部上套有隔热套。
21.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隔热套的内壁面和外壁面分别抵靠接触于螺杆部的外壁面和贯穿通孔的内壁面,通过隔热套能够对外框架和连接件上的贯穿通孔具有阻挡隔热作用,有效避免了充换电箱内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充换电箱的隔热保温效果。
22.较佳地,所述隔热套的第一端抵接所述螺栓的头部,所述隔热套的第二端与所述垫片相接。
23.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隔热套的第一端与头部相互抵接,使得隔热套与螺栓之间不具有间隙,有效避免了保温区域的内外热量通过隔热套与螺栓之间的缝隙
流通,通过隔热套的第二端与垫片相互抵接,使得隔热套与垫片之间不具有间隙,有效避免了保温区域的内外热量通过隔热套与垫片之间的缝隙流通,加强了隔离作用,进一步避免了外部与内部相连通,大大提高了充换电箱的隔热保温效果。
24.较佳地,所述垫片具有一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连接部贴合的一侧边沿设有一圈倒角,所述隔热套的第二端抵接于所述倒角内。
25.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一圈倒角便于螺杆部的插入贯穿。同时,隔热套的第二端抵接于倒角内,使得隔热套的第二端与垫片之间安装定位方便,且抵靠连接后稳定性高。同时,贴合抵靠更加紧密,加强抵靠贴合效果,进一步加强隔热保温效果。
26.较佳地,所述螺杆部的端部和所述螺母上套有隔热帽,所述隔热帽的边缘与所述垫片相接。
27.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将隔热帽加强了对垫片、螺母和螺栓之间的隔热效果,防止垫片、螺母和螺栓起到在充换电箱内外导热的作用,有效避免了充换电箱内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28.较佳地,所述垫片的外圆周不小于所述螺母的外接圆的外圆周。
29.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得垫片与螺母之间接触面积最大化,加强了垫片与螺母之间的连接强度,实现连接更加稳定,且加强了垫片与螺母之间的隔热保温效果。
30.一种换电站或储能站,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充换电箱。
31.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外框架通过第一梁部与保温区域外部的结构相连接,通过第二梁部与保温区域内部的结构相连接,通过外框架实现保温区域内外分别安装连接,安装连接非常方便。同时,通过在外框架内填充有隔热材料来增加外框架的隔热保温效果,有效避免了充换电箱内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大大提高了换电站或储能站的安全可靠性。
32.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33.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34.本实用新型的充换电箱及包含其的换电站或储能站,通过在外框架内填充有隔热材料来增加外框架的隔热保温效果,有效避免了充换电箱内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大大提高了换电站或储能站的安全可靠性。
附图说明
3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换电箱的整体示意图。
3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换电箱的内部示意图。
3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换电箱的外框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换电箱的外框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9.附图标记说明:
40.第一梁部1
41.第二梁部2
42.隔热材料3
43.连接件4
44.连接部41
45.螺栓5
46.头部51
47.螺杆部52
48.垫片6
49.倒角61
50.螺母7
51.隔热套8
52.隔热帽9
53.外框架10
54.横梁101
55.纵梁102
56.保温区域100
具体实施方式
57.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58.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充换电箱,充换电箱内设有保温区域100,保温区域100还包括外框架10,外框架10包括横梁101和纵梁102,横梁101和/或纵梁102包括连通保温区域100外部的第一梁部1以及位于保温区域100内部的第二梁部2,第一梁部1和第二梁部2之间填充有隔热材料3。
59.通过第一梁部1使得外框架10与保温区域100外部的结构相连接,通过第二梁部2使得外框架10与保温区域100内部的结构相连接,通过外框架10实现保温区域100内外分别安装连接,安装连接非常方便。同时,通过在外框架10内填充有隔热材料3来增加外框架10的隔热保温效果,有效避免了充换电箱内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大大提高了充换电箱的安全可靠性。
60.如图2所示,第一梁部1和第二梁部2均包括弯折板,两个弯折板均具有若干个沿同一方向由内向外环绕依次弯折的弯折部,且两个弯折板的若干个弯折部之间互不接触并填充满隔热材料3。第一梁部1和第二梁部2通过若干个弯折板沿同一方向弯折,使得两个弯折板之间的间隔缝隙能够填充有隔热材料3,通过多层的隔热材料3来实现第一梁部1与第二梁部2之间完全不接触,大大加强了外框架10的隔热保温效果,有效避免了充换电箱内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大大提高了充换电箱的安全可靠性,且加强了外框架10的结构强度,同时,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方便。
61.两个弯折板自内向外依次间隔套合,两个弯折板中具有裸露于保温区域100外部的一个为第一梁部1,另一个不具有裸露于保温区域100外部的弯折板为第二梁部2。第一梁部1通过裸露于保温区域100外部的弯折板与保温区域100外部的结构相连接,第二梁部2通过裸露于保温区域100内部的弯折板与保温区域100内部的结构相连接,安装连接非常方便;同时,保证了外框架10的隔热保温效果。
62.保温区域100还包括空调,空调上设有连接件4,通过螺栓5贯穿横梁101和/或纵梁
102和连接件4将空调悬挂在横梁101上。通过空调能够对保温区域100内部的温度进行调节控制,实现充换电箱内部的温度满足要求。同时,空调通过螺栓5贯穿横梁101和/或纵梁102和连接件4,将空调悬挂在横梁101上,使得空调安装连接方便,且连接结构强度高,稳定性更高,而且横梁101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效果,可以杜绝空调所在区域受外部环境影响。
63.连接件4具有一扁平的连接部41,连接部41贴合在第二梁部2的表面,螺栓5的头部51位于保温区域100的外部,螺栓5的螺杆部52贯穿横梁101和连接件4并伸出连接件4,且螺栓5伸出连接件4的螺杆部52的端部上依次设有垫片6和螺母7。通过扁平的连接部41贴合在第二梁部2的表面,使得连接件4与第二梁部2之间连接更加稳定。且通过垫片进一步加强了连接件4、第二梁部2和螺栓5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同时,螺栓5从保温区域100外部贯穿外框架10与保温区域100内部的螺母7相连接,实现连接方便,且连接稳定性高。
64.垫片6的材质为隔热材料。垫片6位于螺母7与连接部41之间并会贴合与扁平的连接部41上,垫片6与连接部41之间贴合更加紧密。且通过隔热材料的垫片6能够对外框架10和连接件4上的贯穿通孔具有阻挡隔热作用,有效避免了充换电箱内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充换电箱的隔热保温效果。
65.螺栓5的螺杆部52上套有隔热套8。外框架10和连接件4上的贯穿通孔的内径比螺杆部52的外径要大,通过在螺杆部52上套有隔热套8,使得隔热套8的内壁面和外壁面分别抵靠接触于螺杆部52的外壁面和贯穿通孔的内壁面,通过隔热套8能够对外框架10和连接件4上的贯穿通孔具有阻挡隔热作用,有效避免了充换电箱内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充换电箱的隔热保温效果。
66.隔热套8的第一端抵接螺栓5的头部51,隔热套8的第二端与垫片6相接。通过隔热套8的第一端与头部51相互抵接,使得隔热套8与螺栓5之间不具有间隙,有效避免了保温区域100的内外热量通过隔热套8与螺栓5之间的缝隙流通,通过隔热套8的第二端与垫片6相互抵接,使得隔热套8与垫片6之间不具有间隙,有效避免了保温区域100的内外热量通过隔热套8与垫片6之间的缝隙流通,加强了隔离作用,进一步避免了外部与内部相连通,大大提高了充换电箱的隔热保温效果。
67.垫片6具有一通孔,通孔与连接部41贴合的一侧边沿设有一圈倒角61,隔热套8的第二端抵接于倒角61内。螺杆部52将贯穿通孔与螺母7相连接,通过一圈倒角61便于螺杆部52的插入贯穿。同时,隔热套8的第二端抵接于倒角61内,使得隔热套8的第二端与垫片6之间安装定位方便,且抵靠连接后稳定性高。同时,贴合抵靠更加紧密,加强抵靠贴合效果,进一步加强隔热保温效果。
68.螺杆部52的端部和螺母7上套有隔热帽9,隔热帽9的边缘与垫片6相接。通过将隔热帽9套在螺杆部52的端部和螺母7上并与隔热材料的垫片6相抵靠接触,从而加强了对垫片6、螺母7和螺栓5之间的隔热效果,防止垫片6、螺母7和螺栓5起到在充换电箱内外导热的作用,有效避免了充换电箱内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69.在本实施例中,垫片6的外圆周不小于螺母7的外接圆的外圆周。使得垫片6的四周外沿将会沿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出螺母7的外圆周,使得垫片6与螺母7之间接触面积最大化,加强了垫片6与螺母7之间的连接强度,实现连接更加稳定,且加强了垫片6与螺母7之间的隔热保温效果。同时,隔热帽9会接触抵靠在延伸出螺母7外圆周的垫片6上,进一步增加隔热保温效果,且使用非常方便。
7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换电站或储能站,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充换电箱。外框架10通过第一梁部1与保温区域100外部的结构相连接,通过第二梁部2与保温区域100内部的结构相连接,通过外框架10实现保温区域100内外分别安装连接,安装连接非常方便。同时,通过在外框架10内填充有隔热材料3来增加外框架10的隔热保温效果,有效避免了充换电箱内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大大提高了换电站或储能站的安全可靠性。
71.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