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接线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70055发布日期:2021-12-04 02:31阅读:64来源:国知局
电接线箱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一种电接线箱。


背景技术:

2.汽车用的电接线箱例如已知有日本特开2019

47535号公报所记载的电接线箱。
3.该电接线箱具有上下组装的上壳体和下壳体。在下壳体的上部设置有与电源电路连接的层叠汇流条、与层叠汇流条连接的中继汇流条、配电板、熔断器等。配电板经由熔断器而与中继汇流条连接,从而构成从电源电路分支的分支电路。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

4753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8.然而,上述电接线箱是通过从下壳体卸下上壳体而使下壳体的上部整体露出来更换熔断器的。
9.然而,由于在使下壳体的上部整体露出来更换熔断器的情况下,在下壳体与上壳体之间进行防水的区域变大,因此水从下壳体与上壳体之间侵入的可能性变高。其结果是,导致电接线箱的防水性降低。
10.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使更换作业性良好并且提高防水性的技术。
11.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2.本公开的电接线箱是具备壳体、电源电路及分支电路的电接线箱,所述分支电路被设为具有能够装卸的过电流切断元件、并且从所述电源电路分支的电路,所述壳体具有壳体主体、相对于所述壳体主体能够装卸的罩及具有弹性的罩用密封部件,所述壳体主体具有第一作业孔,并且收容所述电源电路及所述分支电路,所述第一作业孔在使所述过电流切断元件面向外侧的位置以贯通所述壳体主体的顶板的方式形成为比所述顶板的外形尺寸小的外形尺寸,所述罩以封闭所述第一作业孔的方式装配于所述壳体主体,所述罩用密封部件紧贴于所述壳体主体中的所述第一作业孔的周缘部和所述罩。
13.发明效果
14.根据本公开,能够使更换作业性良好,并且能够提高防水性。
附图说明
15.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接线箱的分解立体图。
16.图2是电接线箱的立体图。
17.图3是电接线箱的俯视图。
18.图4是电接线箱的后视图。
19.图5是表示将上壳体组装于下壳体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20.图6是表示收容有电源电路及下侧分支电路的状态的下壳体的俯视图。
21.图7是表示收容有上侧分支电路的状态的上壳体的仰视图。
22.图8是图3的a

a线处的立体剖视图。
23.图9是图3的a

a线处的剖视图。
24.图10是图3的b

b线处的剖视图。
25.图11是卸下罩的状态下的电接线箱的立体图。
26.图12是卸下罩的状态下的电接线箱的俯视图。
27.图13是卸下罩及上台座的状态下的电接线箱的立体图。
28.图14是卸下罩及上台座的状态下的电接线箱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0030]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并进行说明。
[0031]
(1)一种电接线箱,具备壳体、电源电路及分支电路,所述分支电路被设为具有能够装卸的过电流切断元件、并且从所述电源电路分支的电路,所述壳体具有壳体主体、相对于所述壳体主体能够装卸的罩及具有弹性的罩用密封部件,所述壳体主体具有第一作业孔,并且收容所述电源电路及所述分支电路,所述第一作业孔在使所述过电流切断元件面向外侧的位置以贯通所述壳体主体的顶板的方式形成为比所述顶板的外形尺寸小的外形尺寸,所述罩以封闭所述第一作业孔的方式装配于所述壳体主体,所述罩用密封部件紧贴于所述壳体主体中的所述第一作业孔的周缘部和所述罩。
[0032]
由于通过将罩从壳体主体卸下,过电流切断元件成为从第一作业孔面向外侧的状态,因此能够通过第一作业孔容易地更换过电流切断元件。由此,能够使过电流切断元件的更换作业性良好。另外,第一作业孔形成为比壳体主体的顶板的外形尺寸小的外形尺寸,当罩装配于壳体主体时,第一作业孔被罩和罩用密封部件封闭成水密状态。由此,例如,与壳体大幅地开放而进行防水的区域变大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电接线箱的防水性。
[0033]
(2)所述壳体主体具有下壳体、上壳体及具有弹性的壳体用密封部件,所述下壳体和所述上壳体相互组装,所述壳体用密封部件紧贴于所述下壳体和所述上壳体而将所述下壳体与所述上壳体之间密封成水密状态,所述分支电路具有配置于所述下壳体内的下侧分支电路及配置于所述上壳体内的上侧分支电路,所述下壳体具有与所述下侧分支电路连接的至少一个连接器,所述上壳体具有与所述上侧分支电路连接的至少一个连接器,所述下侧分支电路和所述上侧分支电路在所述下壳体和所述上壳体相互组装的方向上排列配置。
[0034]
例如,在将与分支电路连接的连接器分别设于下壳体和上壳体的情况下,考虑有如下方法:将分支电路的大部分配置于下壳体内,并利用电线将配置于下壳体内的分支电路与设于上壳体的连接器连接。然而,根据这样的方法,仅为了设置连接器而需要设置上壳体,导致电接线箱大型化。另外,虽然电接线箱大型化,但是导致在上壳体内产生死区。
[0035]
然而,根据这样的结构,与下壳体的连接器连接的下侧分支电路配置于下壳体内,与上壳体的连接器连接的上侧分支电路配置于上壳体内。即,通过有效地使用进行了防水的壳体主体内,能够实现壳体主体的小型化,进而实现电接线箱的小型化。
[0036]
(3)所述电源电路配置于所述下壳体内,所述上侧分支电路具有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的分支汇流条。
[0037]
例如,在组装下壳体和上壳体时,将上侧分支电路的电线与配置于下壳体的电源电路连接的电接线箱需要在壳体内确保收容电线的余长的余长收容区域。因此,与余长收容区域的量相应地使壳体大型化。
[0038]
然而,由于上侧分支电路具有与电源电路连接的分支汇流条,因此在组装下壳体和上壳体时,无需在壳体内确保余长收容区域,能够使壳体小型化。由此,能够使电接线箱进一步小型化。
[0039]
(4)所述上壳体具有配置所述上侧分支电路的所述过电流切断元件的上台座,所述下壳体具有配置所述下侧分支电路的所述过电流切断元件的下台座,所述上台座和所述下台座在所述下壳体和所述上壳体相互组装的方向上排列配置。
[0040]
与上台座和下台座在与下壳体和上壳体的组装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错开地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电接线箱在交叉的方向上大型化。
[0041]
(5)所述上壳体具有能够供所述上台座装卸的台座承接部,所述台座承接部具有被所述上台座封闭的第二作业孔。
[0042]
通过将上台座从台座承接部卸下,能够使下台座通过第一作业孔及第二作业孔而面向外侧。即,能够通过第一作业孔及第二作业孔来更换配置于下台座的过电流切断元件。由此,例如,与使包括电源电路在内的电路整体露出来实施过电流切断元件的更换的情况相比,能够在提高防水性的同时良好地实施过电流切断元件的更换作业。
[0043]
(6)所述分支汇流条能够通过所述第一作业孔及所述第二作业孔而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
[0044]
例如,在组装下壳体和上壳体时,在将上侧分支电路的汇流条与电源电路连接的情况下,因壳体而无法目视确认汇流条与电源电路的连接等,上侧分支电路与电源电路的连接作业性降低。
[0045]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分支汇流条被设为能够通过第一作业孔及第二作业孔而相对于电源电路进行装卸,因此例如在组装下壳体和上壳体时,与将上侧分支电路的汇流条与电源电路连接的情况相比,电源电路与上侧分支电路的连接作业性优异。
[0046]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0047]
参照以下的附图对本公开的电接线箱的具体例进行说明。此外,本公开并不局限于这些示例,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0048]
<实施方式>
[0049]
参照图1~图14对本公开中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50]
本实施方式示例了在搭载于未图示的车辆的电池组内安装的电接线箱。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箭头z所示的方向设为上,将箭头y所示的方向设为后,将箭头x所示的方向设为右。另外,对于多个相同部件,有时仅对一个部件标注附图标记而对其它部件省略附图标记。
[0051]
[电接线箱10]
[0052]
如图1及图2所示,电接线箱10包括壳体20、一对电源汇流条61、多个分支汇流条
71、多个熔断器(“过电流切断元件”的一个例子)f及多个线束90。
[0053]
[壳体20]
[0054]
壳体20由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如图1~图4所示,壳体20具备壳体主体21、罩23及罩用密封部件24。
[0055]
[壳体主体21]
[0056]
壳体主体21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扁平的箱形状。壳体主体21包括下壳体30、上壳体40及壳体用密封部件25。
[0057]
[下壳体30]
[0058]
如图1、图5及图6所示,下壳体30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托盘型。下壳体30通过被从上方组装后述的上壳体40而构成壳体主体21。下壳体30具备底板31、四个下侧板32及下侧凸缘部33。
[0059]
底板31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状。在底板31的中央,通过螺栓bt固定有俯视矩形状的下台座34。
[0060]
下台座34形成为朝向上方突出的凸型。如图6所示,在下台座34上载置有多个分支汇流条71中的后述的正极分支汇流条72及第一负极分支汇流条73、一对第一中继汇流条35及两个熔断器f。一对第一中继汇流条35在下台座34的左侧端部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并固定。各个第一中继汇流条35的左侧端部与线束90连接,右侧端部与熔断器f连接。
[0061]
四个下侧板32形成为从底板31的外侧缘朝向上方延伸。
[0062]
相邻的下侧板32的侧缘彼此相连。由此,下壳体30构成为托盘型,在下壳体30内从上方收容有后述的电源电路60及分支电路70。
[0063]
在四个下侧板32中的前侧的下侧板32处,以沿前后方向贯通下侧板32的方式形成有一对前侧电缆导入口32a。在前侧电缆导入口32a中,未图示的电源电缆在止水的状态下被导入。
[0064]
在四个下侧板32中的后侧的下侧板32处,以贯通下侧板32的方式形成有一对连接器安装口32b。在一对连接器安装口32b中,以止水的状态安装有多个线束90中的两个线束90。
[0065]
下侧凸缘部33环绕设置于四个下侧板32的上端缘。下侧凸缘部33以从各个下侧板32朝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在四个下侧板32的上端缘形成为矩形状。在下侧凸缘部33的上表面,以沿下侧凸缘部33的方式凹陷地形成有矩形状的密封槽36。在密封槽36中,从上方装配有具有弹性的壳体用密封部件25。
[0066]
[壳体用密封部件25]
[0067]
壳体用密封部件25由橡胶等弹性部件形成为矩形的环状。壳体用密封部件25以使上端部从密封槽36朝向上方突出的状态装配于密封槽36。当上壳体40从上方组装于下壳体30时,壳体用密封部件25遍及整周地紧贴于下壳体30的下侧凸缘部33和后述的上壳体40的上侧凸缘部43。即,壳体用密封部件25将下壳体30与上壳体40之间密封成水密状态,以免水等从下壳体30与上壳体40之间浸入。
[0068]
[上壳体40]
[0069]
如图1、图5、图7~图10所示,上壳体40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
托盘型。上壳体40具备顶板41、四个上侧板42及上侧凸缘部43。
[0070]
顶板41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状。顶板41具有俯视矩形状的第一作业孔44。第一作业孔44形成于顶板4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且是顶板41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第一作业孔44形成为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比顶板41的宽度尺寸小、且前后方向上的纵向尺寸比顶板41的纵向尺寸小。即,第一作业孔44在上壳体40中形成为比顶板41的外形尺寸小的外形尺寸。
[0071]
如图8~图10所示,在顶板41的上表面的第一作业孔44的外周缘部,以沿第一作业孔44的方式突出形成有矩形状的密封装配肋44a。在密封装配肋44a上以沿外周面的方式装配有后述的罩用密封部件24。
[0072]
另外,如图8~图12所示,上壳体40具有安装于顶板41的内侧(下表面)的台座承接部45。
[0073]
台座承接部45形成为从顶板41的下表面朝向下方呈凹型地突出。台座承接部45具有沿顶板41延伸的安装凸缘47。通过利用螺栓bt将安装凸缘47从下方固定于顶板41而将台座承接部45固定于顶板41的下表面。
[0074]
台座承接部45具有比第一作业孔44稍小的矩形状的底部48。因而,如图11及图12所示,底部48成为通过第一作业孔44面向上方的状态。
[0075]
如图10、图13及图14所示,在台座承接部45的矩形状的底部48形成有第二作业孔49。第二作业孔49以沿上下方向贯通底部48的方式形成为矩形状。第二作业孔49配置于下壳体30的下台座34的上方,并且与第一作业孔44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地配置。
[0076]
即,如图9、图10及图14所示,第一作业孔44和第二作业孔49在不使电源电路60向上方露出的区域、且是在使下壳体30的下台座34面向上方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地配置。
[0077]
在台座承接部45的底部48,从上方能够装卸地安装有上台座50。因而,在上台座50装配于台座承接部45的状态下,如图11及图12所示,第一作业孔44使上台座50面向上方。
[0078]
如图1及图13所示,上台座50形成为在前后左右方向上比台座承接部45的第二作业孔49稍大的俯视矩形状。上台座50具有俯视矩形状的部件载置部51和设于部件载置部51的外周的固定部53。
[0079]
如图8~图11所示,部件载置部51形成为比固定部53高一级。在部件载置部51上能够载置多个分支汇流条71中的第二负极分支汇流条75和一对第二中继汇流条52及两个熔断器f。即,如图11及图12所示,第一作业孔44使载置有两个熔断器f的上台座50面向上方。
[0080]
如图5、图9、图10及图13所示,一对第二中继汇流条52以在部件载置部51的右侧端部沿上下方向贯通部件载置部51的方式固定于部件载置部51。在第二中继汇流条52中配置于部件载置部51上的部分连接有载置于部件载置部51的熔断器f。另一方面,在从部件载置部51向下方延伸的第二中继汇流条52的下端部连接有线束90。
[0081]
固定部53形成为以比部件载置部51低一级的方式与部件载置部51的外周相连。如图8~图10所示,在上台座50装配于台座承接部45时,固定部53配置于底部48的第二作业孔49的外周缘部上。通过利用四根螺栓bt将固定部53从上方固定于底部48而将上台座50固定于台座承接部45。另外,通过卸下四根螺栓bt,如图13所示,能够从台座承接部45卸下上台座50。
[0082]
即,上台座50能够通过第一作业孔44而相对于台座承接部45进行装卸。
[0083]
四个上侧板42形成为从顶板41的外侧缘朝向下方延伸。
[0084]
相邻的上侧板42的侧缘彼此相连。由此,如图5、图7~图10所示,上壳体40构成为托盘型,在上壳体40内从下方收容有后述的分支电路70。
[0085]
如图5及图7所示,在四个上侧板42中的后侧的上侧板42,沿前后方向贯通上侧板42而形成有一对后侧电缆导入口42a和一对连接器安装口42b。
[0086]
在一对后侧电缆导入口42a中以止水的状态分别导入有与后述的一对电源汇流条61连接的未图示的电源电缆。
[0087]
在一对连接器安装口42b中以止水的状态安装有多个线束90中的两个线束90。
[0088]
上侧凸缘部43环绕设置于四个上侧板42的下端缘。上侧凸缘部43以从各个上侧板42朝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在下壳体30的上端缘形成为矩形状。如图3所示,上侧凸缘部43被在长边部排列配置的六根螺栓bt固定于下侧凸缘部33。由此,上壳体40被固定于下壳体30。
[0089]
上侧凸缘部43的下表面被设为平坦的密封面43a。当上部壳体40被固定于下部壳体30时,如图8~图10所示,密封面43a与密封槽36的底面一起从上下方向夹持壳体用密封部件25。即,壳体用密封部件25遍及整周地紧贴于密封面43a和密封槽36的底面,下侧凸缘部33与上侧凸缘部43之间被密封。即,上壳体40、下壳体30及壳体用密封部件25成为一体,从而构成上壳体40与下壳体30之间被密封的壳体主体21。
[0090]
[罩用密封部件24]
[0091]
罩用密封部件24由橡胶等弹性部件形成为矩形的环状。罩用密封部件24构成为在上下方向上比密封装配肋44a大。因而,当罩用密封部件24装配于密封装配肋44a的外周时,罩用密封部件24成为比密封装配肋44a进一步向上方突出的状态。
[0092]
[罩23]
[0093]
如图1~图4所示,罩23形成为在前后左右方向上比壳体主体21的第一作业孔44大的矩形的板状。通过利用螺栓将罩23的四角固定于顶板41而将罩23固定于上壳体40。
[0094]
如图8~图10所示,在罩23的外周缘部,遍及整周地形成有从上方与罩用密封部件24接触的罩侧密封面23a。通过将罩23固定于上壳体40,罩侧密封面23a与顶板41一起从上下方向夹持罩用密封部件24。由此,罩用密封部件24紧贴于罩23和顶板41,第一作业孔44被罩23和罩用密封部件24密封为水密状态而被封闭。
[0095]
[电源汇流条61]
[0096]
一对电源汇流条61分别是通过对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材进行加工而形成的。如图5及图6所示,一对电源汇流条61的大部分收容在下壳体30内。一对电源汇流条61中的任一方被设为负极汇流条61n,另一方被设为正极汇流条61p。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电源汇流条61中的配置于左侧的前侧电缆导入口32a的后方的电源汇流条61被设为正极汇流条61p,配置于右侧的前侧电缆导入口32a的后方的电源汇流条61被设为负极汇流条61n。在各个电源汇流条61的端部连接有与各个极性相对应的电源电缆。即,通过在一对电源汇流条61中流动有大电流而构成电源电路60。
[0097]
如图6所示,正极汇流条61p具备第一正极部62、第二正极部63及第三正极部64。第一正极部62以从左侧的前侧电缆导入口32a的后方的位置起沿左侧的下侧板32的方式朝向后方延伸。第二正极部63从第一正极部62的后端部至下壳体30的右侧部为止在下台座34与
后侧的下侧板32之间朝向右方延伸。第三正极部64从第二正极部63的右侧端部起以曲柄状延伸至上壳体40的左侧的后侧电缆导入口42a。通过将第一正极部62的前端部和第二正极部63的右端部螺栓固定于下壳体30的螺栓固定部37而将正极汇流条61p固定于下壳体30。
[0098]
负极汇流条61n具备第一负极部65、第二负极部66及第三负极部67。
[0099]
第一负极部65以从右侧的前侧电缆导入口32a的后方的位置起高出一级的方式朝向后方延伸至下台座34的近前。第二负极部66以与第一负极部65的后端部相连的方式从比第一负极部65稍靠右侧的位置起朝向右方延伸至下壳体30的右侧部。第三负极部67从第二负极部66的右侧端部起笔直地延伸至下壳体30的右侧后端部。并且,第三负极部67的后端部以曲柄状延伸至上壳体40的右侧的后侧电缆导入口42a。通过将第二负极部66的左侧端部及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螺栓固定于下壳体30的螺栓固定部37而将负极汇流条61n固定于下壳体30。
[0100]
[分支汇流条71]
[0101]
多个分支汇流条71分别是通过对板厚比电源汇流条61薄的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材进行加工而形成的。
[0102]
如图1及图5所示,多个分支汇流条71包括正极分支汇流条72、第一负极分支汇流条73及第二负极分支汇流条75这合计三个分支汇流条71。
[0103]
如图6及图10所示,正极分支汇流条72与正极汇流条61p的第二正极部63的右侧端部一起被螺栓固定于下壳体30的螺栓固定部37。由此,正极分支汇流条72与正极汇流条61p电连接。
[0104]
正极分支汇流条72在从第二正极部63的右侧端部的位置起朝向前方且以曲柄状延伸至与下台座34的上表面相同高度位置之后,在下台座34的后侧部上向左方延伸。
[0105]
在正极分支汇流条72中的配置于下台座34上的部分,在左右方向上排列连接有四个后述的线束90。
[0106]
如图5、图6及图8所示,第一负极分支汇流条73与负极汇流条61n的第二负极部66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一起被螺栓固定于下壳体30的螺栓固定部37。由此,第一负极分支汇流条73与负极汇流条61n电连接。第一负极分支汇流条73在从第二负极部66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位置起呈曲柄状地延伸至下台座34的上表面之后,在下台座34的右侧部上沿前后方向延伸。在第一负极分支汇流条73中的配置于下台座34上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连接有两个后述的熔断器f。
[0107]
如图8及图9所示,第二负极分支汇流条75与第二负极部66的左侧端部一起被螺栓固定于下壳体30的螺栓固定部37。由此,第二负极分支汇流条75与负极汇流条61n电连接。第二负极分支汇流条75在从第二负极部66的左侧端部的位置起呈曲柄状地延伸至上壳体40的上台座50的部件载置部51上之后,在部件载置部51的左侧部上沿前后方向延伸。即,如图8及图9所示,第二负极分支汇流条75在上下方向(下壳体30和上壳体40相互组装的方向)上延伸并与电源电路60连接。在第二负极分支汇流条75中的配置于部件载置部51上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连接有两个后述的熔断器f。
[0108]
[熔断器f]
[0109]
如图5、图6、图8及图9所示,熔断器f被组装于分支电路70中,并被设为在流动有预定值以上的电流的情况下切断该电流的一般的熔断器。
[0110]
如图9所示,多个熔断器f分别具有圆筒状的主体部f1和设于主体部f1的两端部的一对端子部f2。在主体部f1内设有未图示的熔断部。主体部f1在熔断部中流动有过电流的情况下,熔断部熔断,从而切断过电流。一对端子部f2从主体部f1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呈板状地延伸。
[0111]
如图5及图6所示,载置于下台座34的熔断器f以将第一中继汇流条35的右侧端部与第一负极分支汇流条73在左右方向上相连的方式配置。熔断器f通过将各个端子部f2与第一中继汇流条35及第一负极分支汇流条73一起螺纹固定于下台座34而相互电连接。
[0112]
另一方面,如图8、图9、图11及图12所示,载置于部件载置部51的熔断器f以将第二中继汇流条52与第二负极分支汇流条75在左右方向上相连的方式配置。熔断器f通过将各个端子部f2与第二中继汇流条52及第二负极分支汇流条75一起螺纹固定于部件载置部51而相互电连接。
[0113]
[线束90]
[0114]
如图1所示,线束90具有一对电线92、一对端子94及连接器96。
[0115]
电线92是芯线被绝缘包覆层覆盖而形成的一般的包覆电线。如图5~图7所示,一对电线92中的一方的电线92被设为与正极侧连接的正极电线92p,另一方的电线92被设为与负极侧连接的负极电线92n。
[0116]
在各个电线92的前端部,压接而电连接有端子94。
[0117]
一对端子94分别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与正极电线92p连接的端子94被螺纹固定于正极分支汇流条72而被电连接。与负极电线92n连接的端子94通过被螺纹固定于第一负极分支汇流条73或者第二负极分支汇流条75中的任一个而被电连接。
[0118]
连接器96与一对电线92的后端部电连接。连接器96以止水的状态固定于下壳体30及上壳体40的连接器安装口32b、42b。由此,将各两个线束90以止水的状态安装于下壳体30及上壳体40。
[0119]
如图5及图6所示,安装于下壳体30的两个线束90的负极电线92n中的端子94被螺纹固定于下台座34中的第一中继汇流条35的右侧端部而被连接。由此,安装于下壳体30的两个线束90经由第一负极分支汇流条73、熔断器f及第一中继汇流条35而与负极汇流条61n电连接。
[0120]
另一方面,如图5及图7所示,安装于上壳体40的两个线束90中的负极电线92n的端子94被螺纹固定于部件载置部51的第二中继汇流条52的下端部而被连接。由此,安装于上壳体40的两个线束90经由第二负极分支汇流条75、熔断器f及第二中继汇流条52而与负极汇流条61n电连接。
[0121]
因而,如图5及图6所示,在下壳体30内收容有两组下侧分支电路70l,该下侧分支电路70l具有包括线束90的负极电线92n、第一中继汇流条35、熔断器f及第一负极分支汇流条73在内的下侧负极电路70ln及包括线束90的正极电线92p和正极分支汇流条72在内的下侧正极电路70lp。
[0122]
另外,如图5及图9所示,在上壳体40内收容有两组上侧分支电路70u的大部分,该上侧分支电路70u具有包括线束90的负极电线92n、第二中继汇流条52、熔断器f及第二负极分支汇流条75在内的上侧负极电路70un及包括线束90的正极电线92p和正极分支汇流条72在内的上侧正极电路70up。
[0123]
即,配置于下壳体30内的下侧分支电路70l和配置于上壳体40内的上侧分支电路70u以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方式排列配置,从而构成从电源电路60分支的分支电路70。
[0124]
[熔断器的更换步骤]
[0125]
本实施方式的电接线箱10是以上那样的结构,接着,说明上侧分支电路70u中的熔断器f的更换步骤的一个例子,接着,说明下侧分支电路70l中的熔断器f的更换步骤的一个例子。
[0126]
为了更换配置于上壳体40内的上侧分支电路70u中的熔断器f,首先,卸下安装于罩23的四根螺栓bt。然后,如图11及图12所示,当将罩23从顶板41卸下时,第一作业孔44露出,配置于上台座50的部件载置部51上的上侧负极电路70un的熔断器f成为从第一作业孔44面向上方的状态。由此,作业者能够通过第一作业孔44容易地实施上侧负极电路70un的熔断器f的更换作业。
[0127]
接着,为了更换配置于下壳体30内的下侧负极电路70ln的熔断器f,通过第一作业孔44而卸下上台座50的固定部53的四根螺栓bt。然后,如图13及图14所示,通过第一作业孔44向上方卸下上台座50。
[0128]
在此,由于安装于上壳体40的线束90的负极电线92n经由端子94而与配置于上台座50的部件载置部51的第二中继汇流条52连接,因此以不对线束90的负极电线92n、端子94施加拉伸载荷的方式卸下上台座50。
[0129]
于是,在上台座50上,被封闭的台座承接部45的第二作业孔49开放。由此,固定于下台座34上的下侧负极电路70ln的熔断器f成为通过第二作业孔49和第一作业孔44而面向上方的状态。由此,作业者能够通过第二作业孔49和第一作业孔44容易地实施下侧负极电路70ln的熔断器f的更换作业。
[0130]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从上壳体40卸下罩23,能够仅使配置有上侧分支电路70u的熔断器f的上台座50露出。另外,通过卸下上壳体40中的上台座50,能够仅使配置有下侧分支回路70l的熔断器f的下台座34露出。
[0131]
即,本实施方式例如与在从下壳体卸下上壳体而使上侧分支电路、下侧分支电路较大地露出的状态下更换熔断器的电接线箱相比,能够在提高电接线箱10的防水性的同时使熔断器f的更换作业性良好。
[0132]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是具备壳体20、电源电路60及分支电路70的电接线箱10,分支电路70被设为具有能够装卸的熔断器(过电流切断元件)f、并且从电源电路60分支的电路,壳体20具有壳体主体21、相对于壳体主体21能够装卸的罩23及罩用密封部件24,壳体主体21具有第一作业孔44,并且收容电源电路60及分支电路70,如图8~图10所示,第一作业孔44在使熔断器f面向上方(外侧)的位置以贯通壳体主体21的顶板41的方式形成为比顶板41的外形尺寸小的外形尺寸,罩23以将第一作业孔44封闭成水密状态的方式装配于壳体主体21,罩用密封部件24紧贴于壳体主体21中的第一作业孔44的周缘部和罩23。
[0133]
如图11及图12所示,由于通过将罩23从壳体主体21卸下,熔断器f成为从第一作业孔44面向上方的状态,因此能够通过第一作业孔44容易地更换熔断器f。由此,能够使熔断器f的更换作业性良好。另外,第一作业孔44形成为比壳体主体21的顶板41的外形尺寸小的外形尺寸,当罩23装配于壳体主体21时,通过罩23将第一作业孔44封闭成液密状态。由此,例如与壳体较大地开放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电接线箱10的防水性。
[0134]
壳体主体21具有下壳体30、上壳体40及具有弹性的壳体用密封部件25,下壳体30和上壳体40相互组装,壳体用密封部件25紧贴于下壳体30和上壳体40而将下壳体30与上壳体40之间密封成水密状态,分支电路70具有配置于下壳体30内的下侧分支电路70l和配置于上壳体40内的上侧分支电路70u,下壳体30具有与下侧分支电路70l连接的至少一个连接器96,上壳体40具有与上侧分支电路70u连接的至少一个连接器96,如图8所示,下侧分支电路70l和上侧分支电路70u在下壳体30和上壳体40相互组装的方向上排列配置。
[0135]
例如,在将与分支电路连接的连接器分别设于下壳体和上壳体的情况下,考虑有如下方法:将分支电路的大部分配置于下壳体内,利用电线将配置于下壳体内的分支电路与设于上壳体的连接器连接。然而,根据这样的方法,仅为了设置连接器而确保用于配置上壳体的区域,导致在上壳体内产生死区,并且导致电接线箱整体大型化。
[0136]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供下壳体30的连接器96连接的下侧分支电路70l配置于下壳体30内,供上壳体40的连接器96连接的上侧分支电路70u配置于上壳体40内。即,通过有效地使用防水的壳体主体21内,能够实现壳体主体21的小型化,进而实现电接线箱10的小型化。
[0137]
电源电路60配置于下壳体30内,如图8及图9所示,上侧分支电路70u具有与电源电路60连接的第二负极分支汇流条75(分支汇流条71)。
[0138]
例如,在组装下壳体和上壳体时,将上侧分支电路的电线与配置于下壳体的电源电路连接的电接线箱需要在壳体内确保收容电线的余长的余长收容区域。因此,与余长收容区域的量相应地使壳体大型化。
[0139]
然而,由于本实施方式的上侧分支电路70u具有与电源电路60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负极分支汇流条75,因此在组装下壳体30和上壳体40时,无需在壳体20内确保余长收容区域,能够使壳体20小型化。由此,能够使电接线箱10进一步小型化。
[0140]
如图9所示,上壳体40具有配置上侧分支电路70u的熔断器f的上台座50,下壳体30具有配置下侧分支电路70l的熔断器f的下台座34,上台座50和下台座34在上下方向(下壳体30和上壳体40相互组装的方向)上排列配置。
[0141]
由于上台座50和下台座34在上下方向上排列配置,因此例如与上台座和下台座在与上下方向交叉的前后左右方向上错开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壳体主体21、即电接线箱10在前后左右方向上大型化。
[0142]
另外,上壳体40具有能够供上台座50进行装卸的台座承接部45,如图13及图14所示,台座承接部45具有被上台座50封闭的第二作业孔49。
[0143]
通过将上台座50从台座承接部45卸下,能够使下台座34通过第一作业孔44及第二作业孔49而面向上方。因而,能够通过第一作业孔44及第二作业孔49来更换配置于下台座34的熔断器f。由此,例如,与使包括电源电路在内的电路整体露出而实施熔断器的更换的情况相比,能够在提高防水性的同时良好地实施熔断器f的更换作业。
[0144]
例如,在组装下壳体和上壳体时,在将上侧分支电路的汇流条与电源电路连接的情况下,因壳体而无法目视确认汇流条与电源电路的连接等,上侧分支电路与电源电路的连接作业性降低。
[0145]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负极分支汇流条75被设为能够通过第一作业孔44而相对于电源电路60进行装卸,因此例如在组装下壳体和上壳体时,与将上侧分支电路的汇
流条连接于电源电路的情况相比,电源电路60与上侧分支电路70u的连接作业性优异。
[0146]
<其它实施方式>
[0147]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并不局限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而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也包括如下的各种方式。
[0148]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使用具有圆筒状的主体部f1的熔断器f来作为过电流切断元件。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作为过电流切断元件,也可以使用具有方形的主体部的熔断器。
[0149]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下壳体30及上壳体40各安装有两个线束90。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安装于各个壳体的线束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0150]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一作业孔44及罩23、第二作业孔49及上台座50构成为矩形状。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作业孔及罩、第二作业孔及上台座构成为圆形状、长圆形状等。
[0151]
附图标记说明
[0152]
10:电接线箱
[0153]
20:壳体
[0154]
21:壳体主体
[0155]
23:罩
[0156]
23a:罩侧密封面
[0157]
24:罩用密封部件
[0158]
25:壳体用密封部件
[0159]
30:下壳体
[0160]
31:底板
[0161]
32:下侧板
[0162]
32a:前侧电缆导入口
[0163]
32b:连接器安装口
[0164]
33:下侧凸缘部
[0165]
34:下台座
[0166]
35:第一中继汇流条
[0167]
36:密封槽
[0168]
37:螺栓固定部
[0169]
40:上壳体
[0170]
41:顶板
[0171]
42:上侧板
[0172]
42a:后侧电缆导入口
[0173]
42b:连接器安装口
[0174]
43:上侧凸缘部
[0175]
43a:密封面
[0176]
44:第一作业孔
[0177]
44a:密封装配肋
[0178]
45:台座承接部
[0179]
47:安装凸缘
[0180]
48:底部
[0181]
49:第二作业孔
[0182]
50:上台座
[0183]
51:部件载置部
[0184]
52:第二中继汇流条
[0185]
53:固定部
[0186]
60:电源电路
[0187]
61:电源汇流条
[0188]
61n:负极汇流条
[0189]
61p:正极汇流条
[0190]
62:第一正极部
[0191]
63:第二正极部
[0192]
64:第三正极部
[0193]
65:第一负极部
[0194]
66:第二负极部
[0195]
67:第三负极部
[0196]
70:分支电路
[0197]
70l:下侧分支电路
[0198]
70ln:下侧负极电路
[0199]
70lp:下侧正极电路
[0200]
70u:上侧分支电路
[0201]
70un:上侧负极电路
[0202]
70up:上侧正极电路
[0203]
71:分支汇流条
[0204]
72:正极分支汇流条
[0205]
73:第一负极分支汇流条
[0206]
75:第二负极分支汇流条
[0207]
90:线束
[0208]
92:电线
[0209]
92n:负极电线
[0210]
92p:正极电线
[0211]
94:端子
[0212]
96:连接器
[0213]
bt:螺栓
[0214]
f1:主体部
[0215]
f2:端子部
[0216]
f:熔断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