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对座椅的状态进行变换的座椅装置。
背景技术:2.以前,例如在搭载于铁道车辆的座椅中,具有在两侧方向较长可坐多人的座椅类型,一般沿着客厢内的墙壁设置。在该座椅中,已知有能够在座椅背面与墙壁平行的横向状态和座椅背面与墙壁正交的交叉状态下,绕座椅中心的旋转轴旋转而变换朝向的旋转座椅。
3.在这样的旋转座椅中,提出了一种座椅装置,除了座椅的旋转机构之外还具备滑动机构,以在使座椅从沿着墙壁的横向状态向交叉状态旋转时,座椅的轨迹(旋转半径)不与墙壁干涉,还具备使各机构连动的传递机构。参照专利文献1。
4.所述传递机构通过将由马达产生的座椅的旋转力经由凸轮部件以及臂等多个零件从旋转机构传递到滑动机构,从而使从墙壁远离的滑动与座椅的旋转连动。另外,在仅利用锁定销约束了座椅的滑动的状态下,从单一交叉状态向反向180度的交叉状态旋转。
5.现有技术文献
6.专利文献
7.专利文献1:专利第343177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8.然而,在以往的座椅装置中,其传递机构的零件数多,结构复杂,存在导致成本高的问题。另外,由于也将由马达产生的座椅的旋转力经由传递机构间接地利用于座椅的滑动,因此有可能损害动力的传递效率。
9.本发明是着眼于以上那样的现有技术所具有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装置,其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降低成本,能够提高动力的传递效率,且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变换座椅的状态。
10.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为一种座椅装置,是能够变换座椅状态的座椅装置,具备:
11.旋转机构,其使座椅绕旋转轴旋转;
12.滑动机构,其使座椅从固定侧连同所述旋转机构一起进退;以及
13.驱动机构,其分别依次直接驱动所述滑动机构和所述旋转机构,
14.所述驱动机构具备:动力源,其设置在座椅的固定侧;以及传递机构,其在利用该动力源的动力对座椅的状态进行变换的一个过程中,首先直接驱动所述滑动机构后,接着直接驱动所述旋转机构。
15.根据本发明的座椅装置,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降低成本,能够提高动力的传递效率,且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变换座椅的状态。
附图说明
16.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横向状态的立体图。
17.图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单一交叉状态的立体图。
18.图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反向交叉状态的立体图。
19.图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台框以及移动台的立体图。
20.图5是表示从下侧观察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21.图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脚台以及移动台的立体图。
22.图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移动台的立体图。
23.图8是表示从下侧观察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移动台的状态的立体图。
24.图9是表示从下侧观察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台框的状态的立体图。
25.图10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台框的立体图。
26.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台框中的旋转座板的图,(a)是俯视图、(b)是右视图、(c)是主视图。
27.图1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驱动机构中的马达侧的立体图。
28.图1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驱动机构中的马达侧的主视图。
29.图1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旋转锁定机构的立体图。
30.图15是表示从下侧观察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旋转锁定机构的状态的立体图。
31.图1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进退锁定机构的立体图。
32.图1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进退锁定机构的主视图。
33.图18是表示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中,将座椅从横向状态变换为单一交叉状态的前半过程的说明图。
34.图19是表示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中,将座椅从横向状态变换为单一交叉状态的后半过程的说明图。
35.图20是表示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中将座椅从单一交叉状态变换为反向交叉状态的前半过程的说明图。
36.图21是表示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中,将座椅从单一交叉状态变换为反向交叉状态的后半过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参照附图,对代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38.图1~图21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39.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10能够变换座椅的状态。其中,座椅的状态是不仅包括基于座椅的旋转的朝向,还包括座椅的前后位置的变化等的概念。另外,座椅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以下,以应用于搭载于铁道车辆的客厢内的2人座的座椅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40.《座椅装置10的概述》
41.如图1所示,座椅装置10具备:脚台11,其固定于地面上;移动台20,其可向前后方
向进退地支承在脚台11上;以及台框30,其可向正反方向旋转地支承在移动台20上的座椅。其中,脚台11相当于“座椅的固定侧”,移动台20以及台框30相当于“座椅的可动侧”。此外,座椅装置10在铁道车辆的乘客厢内配置在墙(窗)边的地面上,图1中的“a”是与铁道车辆的行进方向平行的墙壁的一部分。
42.在座椅装置10中,座椅经由旋转机构40在移动台20上被支承为能够绕旋转轴旋转。移动台20经由滑动机构14能够与旋转机构40一起进退地支承于脚台11上。另外,座椅装置10具备分别依次直接驱动滑动机构14和旋转机构40的驱动机构50。此外,虽然省略了座椅自身的图示,但例如作为2人座的座椅,将2个座部和靠背在两侧方向并排设置而成。
43.《关于座椅的朝向》
44.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10能够将座椅的状态变换为座椅背面与墙壁a大致平行的横向状态(参照图1)和座椅背面与墙壁a大致正交的交叉状态。其中,交叉状态包括座椅背面与墙壁a大致正交的向前的单一交叉状态(参照图2)、以及从单一交叉状态旋转180度而成为向后的反向交叉状态(参照图3)。当将座椅的横向状态作为原位置,将旋转角度设为0
°
时,单一交叉状态的旋转角度为90
°
,反向交叉状态的旋转角度为270
°
。以下,在统称为单一交叉状态和反向交叉状态时,仅标记为交叉状态。
45.《脚台11》
46.如图1,图6所示,脚台11在客厢内固定在墙壁a的旁边的地面上。脚台11通过将框架材组合为在与墙壁a大致正交的方向(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架台状而构成。脚台11的上表面侧大致水平,此上表面侧被形成长边的两侧端部12、12以及形成后侧(墙壁a侧)的短边的后端部13包围,但前侧(通路侧)开放。脚台11配置为后端部13与墙壁a大致平行地接近,两侧端部12、12与墙壁a大致正交并朝向通路侧。
47.如图6所示,在两侧端部12、12的上侧设有承受部件18,其用于在座椅被约束于各位置时与台框30的下表面侧卡合防止松动。另外,在脚台11的上表面侧,除了后述的滑动机构14之外,还设置有限制台框30的进退范围以及旋转方向的后述的止动件16、17等关联零件。而且,在脚台11的内部,在上表面侧开放的前侧(通路侧)还设置有后述的驱动机构50的构成零件。
48.《滑动机构14》
49.如图1、图6所示,在脚台11的上表面侧经由滑动机构14安装有能够向与墙壁a大致正交的方向(前后方向)进退的移动台20。滑动机构14具备一对导轨15、15,其设置在脚台11的上表面侧的。一对导轨15、15在脚台11的两侧端部12、12之间相互平行地配置。
50.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各导轨15固定设置在从两侧端部12、12朝向上表面侧的内侧突出设置的托架等上。如图6所示,一对引导件15、15上可滑动地嵌合有与移动台20连结的后述的零件。
51.《移动台20》
52.如图7、图8所示,移动台20在脚台11的上表面侧大致水平地配置在两侧端部12、12之间。移动台20例如由金属材料构成为长方形的板状。形成移动台20的长边的两侧端部21、21向下弯折为凸缘状。
53.在移动台20的大致中央形成有以座椅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孔22,在移动台20的上表面侧在圆孔22的周围设置有使座椅绕旋转轴旋转的旋转机构40。另外,在移动台20的前
端侧上设置有切口23以向其内侧凹陷,其中切口23的周围固定有后述的旋转锁定机构60。
54.在移动台20的下表面侧,构成后述的进退锁定机构70的一部分的框架材24经由托架25固定设置在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状态。在框架材24的前后端设置有后述的进退锁定机构70的卡定孔72a、72b。其中,框架材24固定于托架25的一侧成为前端侧,从托架25延伸出的一侧成为后端侧。另外,在框架材24的侧方设置有在座椅向通路侧进一步前进时与后述的止动件19卡合的块状的被卡合部26。另外,在脚台11的上表面侧设置有在移动台20的下表面侧突出的框架材24等在进退时不发生干涉的空间。
55.《旋转机构40》
56.旋转机构40在移动台20上可在大致水平面上可向正反方向旋转地支承座椅的台框30。如图7所示,旋转机构40构成为内外一对环状的旋转盘41、42在它们之间夹设有轴承等而相互可旋转地组合的单元。
57.如图7所示,旋转机构40的外侧的旋转盘41固定于移动台20,内侧的旋转盘42固定于台框30的底面侧。另外,成为座椅的旋转中心的旋转轴是内外的旋转盘41、42的中心线,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伴有物理的实际情况。
58.《台框30》
59.如图1所示,台框30安装座椅而支承于旋转机构40。台框30通过将框架材组装为与座椅的座部的底面一致的框组状而构成。详细而言,如图4、图9所示,台框30由配置于旋转机构40的上侧的旋转座板31、以在水平面上排列的方式连结于该旋转座板31的两侧的一对侧板32、32、以及包围其周围的长方形的框组框架33构成。另外,在旋转座板31的上表面侧安装有盖板34。
60.旋转座板31的下表面侧一体地固定设置于旋转机构40的内侧的旋转盘42。因此,台框30上的座椅经由旋转机构40可旋转地支承于移动台20。详细而言,旋转座板31是包含从座椅的旋转轴向预设半径扩展的面积的大致矩形形状,在其一角部形成有从框组框架33的一个长边直角地向外侧突出的延伸部31a。在这样的旋转座板31上贯穿设置有后述的驱动机构50中的构成传递机构的多个孔59、59
…
。
61.《驱动机构50》
62.如图1所示,驱动机构50分别依次直接驱动滑动机构14和旋转机构40(参照图6)。驱动机构50具备:马达51,其为动力源;以及传递机构,其在通过该马达51的动力对座椅的状态进行变换的一个过程中,首先直接驱动滑动机构14,接着直接驱动旋转机构40。其中,对座椅的状态进行变换的一个过程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当于从横向状态变换为交叉状态的过程。
63.马达51是一般的电动马达,是本发明的“动力源”的一例。详细而言,如图12、图13所示,在马达51中预先组合内置有减速机构的变速箱51a,并一体固定于壳体53。在马达51侧的输出轴52上在壳体53内经由离合器(未图示)固定有驱动齿轮54。
64.在壳体53的上部轴支承有与输出轴52分离且平行地配置的传递轴55,在传递轴55上固定有从动齿轮56。其中,驱动齿轮54和从动齿轮56经由架设在它们之间的链条57以能够传递旋转力的方式连结,而且,在传递轴55上固定有与从动齿轮56同轴地排列的链轮58。
65.配置于作为座椅的固定侧的脚台11的驱动机构50中的马达51等各零件全部组装于壳体53内构成为单元。如图6所示,壳体53在脚台11的内部配设在上表面侧开放的前侧
(通路侧)。其中,从壳体53的上部露出的链轮58的上侧在脚台11的上表面侧的前侧一端与脚台11的长度方向平行地排列,从脚台11的上表面侧露出。另外,在壳体53的外壁上还设置有后述的限制台框30的进退范围的止动件19(参照图5)。
66.《《驱动机构50的传递机构》》
67.驱动机构50的传递机构具备:所述链轮58;以及多个孔59、59
…
,其设置于作为座椅的可动侧的台框30,通过与链轮58可旋转地啮合而传递动力。详细而言,多个孔59、59
…
包括:进退用孔组591,其呈直线状排列以驱动滑动机构14;以及旋转用孔组592,其排列为与座椅的旋转轴同心的圆弧状以与该进退用孔组591的前端连结且驱动旋转机构40。
68.如图11所示,进退用孔组591和旋转用孔组592设置在台框30的旋转座板31上。进退用孔组591从旋转座板31的一角的延伸部31a开始,遍及旋转座板31的纵宽的中心附近,沿着与框组框架33的短边平行的直线,每隔密集的预设间隔连续设置各孔59。此进退用孔组591是通过与链轮58的啮合,而使座椅与横向状态平行地前进到从横向状态即使旋转也不与墙壁a干涉的位置的部分。
69.另一方面,旋转用孔组592在进退用孔组591的终端的前端直接连续,沿着与座椅的旋转轴同心的圆弧,每隔密集的预设间隔连续设置各孔59。其中,旋转用孔组592的曲率设定在链轮58可旋转地啮合的范围内。详细而言,旋转用孔组592是在座椅旋转至270
°
的旋转角度延伸,从与进退用孔组591的终端连续的始端的0
°
至90
°
的范围的旋转用孔组592a旋转至单一交叉状态的部分,是从90
°
至270
°
的范围的旋转用孔组592b从交叉状态旋转至反向交叉的部分。
70.在座椅处于横向状态时,当链轮58被马达51旋转时,多个孔59、59
…
依次移动。因此,通过马达51的动力,首先直接驱动滑动机构14,接着直接驱动旋转机构40。即,从座椅的横向状态向单一交叉状态的变换以及从单一交叉状态向反向交叉状态的变换通过马达51的正向旋转来进行。另一方面,设定为通过马达51的反向旋转进行从座椅的反向交叉状态向单一交叉状态的变换以及从单一交叉状态向横向状态的变换。另外,旋转机构40也能够手动旋转座椅。
71.但是,在铁道车辆的客厢内,座椅装置10沿着行进方向的两侧的墙壁分别排成一列一列地前后并列配置,两列之间为通路。因此,在两列座椅装置10中,旋转座板31中的进退用孔组591和旋转用孔组592的形状以相互左右对称的方式设置。其中情况下,一个墙壁a侧的座椅装置10中的座椅的正向旋转为另一个墙壁a侧的座椅装置10中的座椅的反向旋转。
72.《旋转锁定机构60》
73.座椅装置10具备将台框30(座椅)不可旋转地约束在横向状态、单一交叉状态、反向交叉状态各自的旋转位置的旋转锁定机构60。旋转锁定机构60将台框30约束为不能相对于移动台20旋转,另外,为了将移动台20约束为不能相对于作为座椅的固定侧的脚台11进退,还具备后述的进退锁定机构70。
74.如图6、图1~图3所示,旋转锁定机构60具备:锁定销61,其能够从移动台20侧遍及台框30(参照图1)上下出没;以及卡定孔62a、62b、62c,其设于台框30,供所述锁定销61卡合或脱离。如图9、图11所示,各卡定孔62a、62b、62c分别在台框30的旋转座板31中的、延伸部31a呈直角伸出的前端边缘的大致中央以及两侧端边缘的大致中央共计设置有3个。
75.如图14、图15所示,锁定销61组装于单元60a。如图6所示,单元60a固定于移动台20的前端侧(图7中的切口23的周围)。锁定销61在向上方突出并向嵌入卡定孔62a、62b、62c的锁定位置以及向下方没入并从卡定孔62a、62b、62c脱离的锁定解除位置动作。
76.锁定销61在座椅被变换为横向状态、单一交叉状态、反向交叉状态时,嵌入并约束域在各自的位置上下一致的台框30侧的卡定孔62a、62b、62c中。即,在图1所示的横向状态时,锁定销61嵌入位于旋转座板31的前端边缘的卡定孔62a。另外,在图2所示的单一交叉状态时,锁定销61嵌入位于旋转座板31的一侧端边缘的卡定孔62b。而且,在图3所示的反向交叉状态时,锁定销61嵌入位于旋转座板31的另一侧端边缘的卡定孔62c。
77.在组装有锁定销61的单元60a上分别设置有:弹簧部件(未图示),其始终将锁定销61作用至向上方突出的锁定位置;连杆60b,其使锁定销61抵抗弹簧部件的作用力而没入下方的锁定解除位置。其中,在连杆60b上连结电动操作用和手动操作用的各线缆(未图示)。
78.锁定销61通过弹簧部件的作用力通常被维持在锁定位置,但构成为当连杆60b被各线缆拉拽时,抵抗弹簧部件的作用力而没入锁定解除位置。其中,手动操作用线缆的另一端例如与设置在脚台11侧的脚踩踏板(未图示)连结,通过踩踏脚踩踏板的操作拉拽线缆,能够解除旋转锁定机构60的约束。
79.另一方面,拉拽电动操作用线缆的动力源例如兼用作驱动机构50的马达51。上述马达51的输出轴52具备离合器,构成为通过离合器的切换,能够切换为直接驱动滑动机构14以及旋转机构40的动力系统和使锁定销61没入而解除约束的动作。即,通过1个马达51,能够进行座椅状态的变换和锁定解除这2个动作。另外,与马达51的离合器相关的结构是常见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80.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锁定机构60中,构成为,在座椅处于横向状态时,无法通过手动操作、即踩踏脚踩踏板的操作来解除旋转锁定机构60的约束,仅通过经由马达51的电动操作用线缆的电动操作就能够解除。其中,电动操作由车辆的乘务员、站员进行,手动操作主要由乘客进行。
81.另外,作为用于在座椅处于横向状态时无法进行旋转锁定机构60的锁定解除操作的结构,具体而言,例如考虑在锁定销61从锁定位置到解除位置的行程中在电动操作与手动操作之间设置差,或者在座椅处于横向状态时将脚踩踏板收纳为不能操作的状态等。
82.《进退锁定机构70》
83.座椅装置10具备进退锁定机构70,其在座椅处于横向状态时,将移动台20向墙壁a侧进一步后退(接近)后的后退位置和座椅处于交叉状态时,将移动台20以不能进退的方式约束到向通路侧最前进的前进位置。进退锁定机构70与上述旋转锁定机构60分别将移动台20约束为不能相对于脚台11进退。根据进退锁定机构70,即使在解除了旋转锁定机构60的约束的状态下,也能够将座椅约束为仅不能进退。
84.如图1、图16、图8所示,进退锁定机构70具备:锁定销71,其能够从脚台11侧遍及移动台20上下出没;以及卡定孔72a、72b,其设置于移动台20,供上述锁定销71卡合脱离。如图8所示,各卡定孔72a、72b在移动台20的后方下侧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框架材24的前后端分别合计设置有2个。
85.如图16、图17所示,锁定销71组装于单元70a。如图1、图5所示,单元70a固定于位于移动台20的下侧的脚台11的内侧。锁定销71在向上方突出并嵌入卡定孔72a、72b的锁定位
置和向下方没入从卡定孔72a、72b脱离的锁定解除位置动作。
86.锁定销71在座椅被变换为横向状态或交叉状态时,嵌入并约束在各自的位置上下一致的移动台20侧的各卡定孔72a、72b。即,在图1所示的横向状态时,锁定销71嵌入位于框架材24的前端侧的卡定孔72a。另外,在图2所示的单一交叉状态时,锁定销71嵌入位于框架材24的后端侧的卡定孔72b。同样地,在图3所示的反向交叉状态时,锁定销71也嵌入卡定孔72b。
87.如图16、图17所示,在单元70a中,锁定销71始终被弹簧部件73作用至向上方突出的锁定位置。在锁定销71上连结有抵抗弹簧部件73的作用力而向下方的解除位置位移的连杆74。其中,连杆74构成为,向作为转动中心的枢轴75侧方延伸的一端64a可推拉地与锁定销71的下端侧连结,向枢轴65的下方延伸的另一端74a能够通过未图示的例如螺线管等动力源推拉。
88.即,锁定销71在弹簧部件73的作用力的作用下通常被维持在锁定位置,但当连杆74的另一端74a被驱动机构拉动时,抵抗弹簧部件73的作用力而向锁定解除位置位移。因此,锁定销71与上述旋转锁定机构60的锁定销61的情况不同,仅通过电动操作进行动作,在手动操作中无法解除约束。另外,在旋转锁定机构60、进退锁定机构70中,为了能够在停电等紧急情况下不论座椅处于什么状态均可以解除约束,分别另外设置紧急情况用手动操作部即可。
89.《各种止动件》
90.如图6所示,在脚台11的上表面侧的后端侧的一角部设置有在座椅处于横向状态时阻止座椅后退的止动件16。止动件16构成为弹簧状,在座椅处于横向状态时,通过卡合设置于台框30的下表面侧的销状的被卡合部35(参照图9),限制台框30不向墙壁a侧进一步后退。
91.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在脚台11的内部的壳体53的外壁设置有在座椅处于交叉状态时阻止座椅前进的止动件19。止动件19构成为弹簧状,在座椅处于交叉状态时,通过卡合设置于移动台20侧的框架材24的块状的被卡合部26,限制台框30不向通路侧进一步前进。
92.另外,如图6所示,在脚台11的上表面侧的靠后端的一侧端,还设置有在座椅处于反向交叉状态时阻止座椅旋转的止动件17。止动件17构成为阻尼器状,在座椅处于反向交叉状态时,通过卡合设置于台框30的下表面侧的销状的被卡合部36(参照图9),限制台框30不旋转270
°
以上。
93.《座椅装置10的动作》
94.接着,基于图18~图21,对变换座椅的状态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8(a)所示,在座椅处于横向状态时,台框30处于向墙壁a侧进一步后退(接近)后的后退位置(滑动初始)。另外,台框30的长边(座椅背面)与墙壁a大致平行,旋转角度为0
°
。此时,在驱动机构50中,链轮58的齿与从图11所示的台框30的旋转座板31的延伸部31a开始的进退用孔组591的始端侧啮合。
95.另外,在座椅处于横向状态时,通过进退锁定机构70,座椅的台框30与移动台20一起被约束为不能相对于脚台11进退。即,图16所示的进退锁定机构70的锁定销71嵌入位于移动台20侧的框架材24的前端侧的卡定孔72a(参照图8)。另外,位于台框30的下表面侧的销状的被卡合部35(参照图9)相对于位于脚台11的上表面侧的弹簧状的止动件16(参照图
6)卡合。
96.并且,通过旋转锁定机构60,座椅的台框30被约束为不能相对于移动台20旋转。即,图14所示的旋转锁定机构60的锁定销61嵌入位于台框30的旋转座板31的前端边缘的卡定孔62a(参照图9)。由此,能够将座椅可靠地保持为图1所示的横向状态。
97.《《从横向状态到单一交叉状态》《
98.为了将座椅从横向状态(旋转角度0
°
)变换为单一交叉状态(旋转角度90
°
),在图18(a)所示的横向状态(旋转角度0
°
)下,首先解除进退锁定机构70的约束。于是,台框30通过位于脚台11的上表面侧的弹簧状的止动件16的作用力,至少向通路侧(在图18(a)中为上方)连同移动台20一起前进而错位。由此,不仅能够辅助初始动作,还能够防止暂时解除锁定的锁定销71再次嵌入卡定孔72a。另外,进退锁定机构70的锁定解除仅通过电动操作就能够进行。
99.并且,当驱动驱动机构50的马达51而使其正向旋转时,首先通过传递机构直接驱动滑动机构14,台框30连同移动台20一起向通路侧前进。即,传递机构的链轮58通过马达51的旋转而进行旋转驱动,链轮58的齿啮合的台框30侧的进退用孔组591沿与墙壁a正交的直线方向向通路侧移动。图18(b)表示台框30从上述后退位置(滑动初始)向通路侧前进到中间的中间位置(滑动中间)。此时,链轮58的齿与图11所示的进退用孔组591的大致中间啮合。
100.接着,当通过链轮58的旋转驱动,进退用孔组591进一步向通路侧沿直线方向移动时,如图18(c)所示,台框30到达向通路侧进一步前进的前进位置(滑动最大)。于是,位于移动台20侧的被卡合部26与处于脚台11的内部的弹簧状的止动件19卡合,因此,台框30被限制为不向通路侧进一步前进。此时,链轮58的齿与图11所示的进退用孔组591的终端侧、即旋转用孔组592的边界附近啮合。
101.另外,当台框30到达前进位置(滑动最大)时,通过进退锁定机构70,座椅的台框30与移动台20一起被约束为不能相对于脚台11进退。即,图16所示的进退锁定机构70的锁定销71嵌入位于移动台20侧的框架材24的后端侧的卡定孔72b(参照图8)。
102.接着,当驱动驱动机构50的马达51而使其正向旋转时,此次通过传递机构直接驱动旋转机构40,在图18(c)中,台框30相对于脚台11(移动台20)绕旋转轴在图中逆时针方向开始旋转。即,传递机构的链轮58通过马达51的旋转而进行旋转驱动,链轮58的齿啮合的台框30侧的旋转用孔组592在以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移动到从其始端的0
°
到90
°
的范围的旋转用孔组592a的量。
103.图18(c)之后的图19(d)表示台框30的旋转角度为30
°
的状态,图19(e)表示台框30的旋转角度为60
°
的状态,图19(f)表示到达台框30的旋转角度为90
°
的单一交叉状态的状态。其中,在台框30为单一交叉状态时,链轮58的齿与旋转用孔组592中的旋转用孔组592a的终端侧啮合。
104.这样,在台框30从图18(c)所示的前进位置旋转90
°
时,需要解除旋转锁定机构60对台框30的约束。解除旋转锁定机构60的约束的时刻例如可以是到达图18(c)所示的前进位置的时刻,或者也可以是从图18(a)所示的横向状态开始在台框30的前进开始前预先解除旋转锁定机构60的约束。
105.并且,当台框30成为交叉状态时,台框30再次被旋转锁定机构60约束为不能相对
于移动台20旋转。即,图14所示的旋转锁定机构60的锁定销61嵌入位于台框30的旋转座板31的一侧端的卡定孔62b(参照图9)。综上,能够将座椅可靠地保持为图2所示的单一交叉状态。
106.《《从单一交叉状态到反向交叉状态》》
107.为了将座椅从单一交叉状态变换为反向交叉状态,在图19(f)所示的单一交叉状态下,首先解除旋转锁定机构60的约束。这里的解除约束的操作可以是由就座者进行的手动操作、或者由马达51进行的电动操作中的任一种。
108.并且,当驱动驱动机构50的马达51而进行正向旋转时,通过传递机构直接驱动旋转机构40,在图19(f)中,台框30相对于脚台11(移动台20)绕旋转轴在图中逆时针方向开始旋转。即,传递机构的链轮58通过马达51的旋转而进行旋转驱动,链轮58的齿啮合的台框30侧的旋转用孔组592(参照图11)在以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移动其中途的从90
°
到270
°
的范围内的旋转用孔组592b的量。
109.图19(f)之后的图20(g)表示台框30的旋转角度为120
°
的状态,图20(h)表示台框30的旋转角度为150
°
的状态,图20(i)表示台框30的旋转角度为180
°
的状态。其中,在台框30的旋转角度达到180
°
时,链轮58的齿与图11所示的旋转用孔组592b的大致中间啮合。
110.接着,通过链轮58的旋转驱动,台框30照常进一步旋转,图21(j)表示台框30的旋转角度为210
°
的状态,图21(k)表示台框30的旋转角度为240
°
的状态,图21(l)表示达到台框30的旋转角度为270
°
的反向交叉状态的状态。其中,在台框30处于反向交叉状态时,链轮58的齿与图11所示的旋转用孔组592b的终端侧啮合。
111.并且,当台框30成为反向交叉状态时,台框30再次被旋转锁定机构60约束为不能相对于移动台20旋转。即,图14所示的旋转锁定机构60的锁定销61嵌入位于台框30的旋转座板31的另一侧端的卡定孔62c(参照图9)。根据以上,能够将座椅可靠地保持为图3所示的反向交叉状态。
112.《《从反向交叉状态到单一交叉状态》》
113.另外,在使座椅从反向交叉状态返回到单一交叉状态的情况下,省略相同的说明,但在解除旋转锁定机构60的约束之后,这次通过反向旋转马达51,进行与上述的动作相反的动作。该动作不限于由马达51的驱动引起的电动操作,也能够通过手动操作来进行。
114.《《从单一交叉状态到横向状态》》
115.进而,在使座椅从单一交叉状态返回到原来的横向状态的情况下,也省略同样的说明,但解除旋转锁定机构60的约束的同时,也解除进退锁定机构70的约束后,通过反向旋转马达51,进行与上述的动作相反的动作。该动作能够仅通过由马达51的驱动引起的电动操作来进行。
116.《本发明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
117.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以下,对从上述的实施方式导出的本发明进行说明。
118.首先,本发明为一种座椅装置10,是能够变换座椅状态的座椅装置,具备:
119.旋转机构40,其使座椅绕旋转轴旋转;
120.滑动机构14,其使座椅从固定侧连同所述旋转机构40一起进退;以及
121.驱动机构50,其分别依次直接驱动所述滑动机构14和所述旋转机构40,
122.所述驱动机构50具备:动力源51,其设置在座椅的固定侧;以及传递机构,其在利用该动力源51的动力对座椅的状态进行变换的一个过程中,首先直接驱动所述滑动机构14后,接着直接驱动所述旋转机构40。
123.根据本座椅装置10,例如在旋转位于墙壁a时的座椅时,能够首先使座椅从墙壁a远离地前进以使座椅不与墙壁a发生干扰,接着进行旋转。其中,通过以往那样的复杂的传递机构,不是使座椅的进退与座椅的旋转连动,而是分别由驱动机构50依次直接驱动滑动机构14和旋转机构40。
124.由此,不需要结构复杂且零件数量多的传递机构,仅通过驱动机构50就能够进行依次组合了座椅的进退和旋转的一系列的动作。因此,能够简化座椅装置10的结构并降低成本。
125.另外,通过不仅将动力源51的动力直接传递到座椅的旋转,而且直接传递到座椅的进退,不会像在进退中间接地利用座椅的旋转力的情况那样损害动力的传递效率,能够显著地提高动力的传递效率。
126.另外,作为本发明,所述传递机构具备:链轮58,其与作为所述动力源的马达51一起设置在座椅的固定侧,通过该马达51的旋转力而旋转;以及多个孔59,其设置在座椅的可动侧,与所述链轮58可旋转地啮合且传递动力,
127.所述多个孔59包括:进退用孔组591,其呈直线状排列以驱动所述滑动机构14;以及旋转用孔组592,其排列为与所述座椅的旋转轴同心的圆弧状以与该进退用孔组591的前端接续且驱动所述旋转机构40。
128.这样,通过结构简单的链轮58和多个孔59,能够使座椅的进退和旋转依次可靠地动作。特别是在座椅的状态被变换的全部轨迹上,始终维持链轮58与多个孔59的啮合。由此,无论在如何的状态下都能够可靠地支承座椅。
129.另外,作为本发明,在所述马达51的输出轴52固定有驱动齿轮54,在与所述输出轴52分离地平行配置的传递轴55固定有从动齿轮56,所述驱动齿轮54和所述从动齿轮56经由架设在它们之间的链条57而能够传递旋转力地连结,
130.在所述传递轴55,在与所述从动齿轮56同轴地排列的状态下固定有所述链轮58。
131.由此,在驱动机构50中,能够将配置在座椅的固定侧的结构较大的马达51和尽量接近座椅的可动侧地配置的链轮58相互分离地配置。因此,座椅的固定侧的驱动机构50的配置布局的自由度变高,配置空间不会被不当限定,也能够实现座椅的固定侧的死角的有效利用。
132.另外,作为本发明,具备:
133.脚台11,其作为座椅的固定侧而固定在地面;
134.移动台20,其作为座椅的可动侧经由所述滑动机构14可进退地支承在所述脚台11;以及
135.座椅的台框30,其经由所述旋转机构40可旋转地支承在所述移动台20,
136.所述马达51和所述链轮58设置在所述脚台11,所述链轮58的上侧从所述脚台11的上表面侧露出,
137.所述多个孔59设置为在所述台框30中所述链轮58的上侧的齿可旋转地啮合的状态。
138.由此,能够在座椅装置10的必要最低限度的构成要素中实现驱动机构50的最佳布局。
139.另外,作为本发明,所述座椅的状态能够变换为座椅背面与墙壁a大致平行的横向状态、在与所述横向状态大致正交的朝向上远离墙壁a的单一交叉状态、以及与所述单一交叉状态反向的反向交叉状态,
140.所述驱动机构50在将座椅的状态从所述横向状态变换为所述单一交叉状态的所述一个过程中,首先直接驱动所述滑动机构14,使所述移动台20向远离墙壁a的方向前进后,接着直接驱动所述旋转机构40,在所述移动台20远离墙壁的位置使所述台框30正向旋转大致90
°
。
141.由此,能够直接应用于搭载于铁道车辆的一般旋转座椅。
142.进而,作为本发明,所述驱动机构50在将座椅的状态从所述单一交叉状态变换为所述反向交叉状态的过程中,在保持所述移动台20远离墙壁a的位置的状态下直接驱动所述旋转机构40,使所述台框30正向旋转大致180
°
。
143.由此,在将座椅的状态依次变换为横向状态、单一交叉状态、反向交叉状态这些全部朝向的过程中,能够统一马达51的旋转方向,能够使与该马达51的驱动相关的控制变得容易。
144.以上,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的变更或追加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145.例如,脚台11、移动台20、台框30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形状。另外,对座椅为2人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3人座或1人座的座椅。另外,座椅状态的变换并不限定于横向状态、单一交叉状态、反向交叉状态。
146.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147.本发明除了设置在铁道车辆、飞机、汽车、船舶等客厢内的交通工具用的座椅之外,还能够广泛用作以剧场用、家庭用、事务用的椅子为对象的座椅装置。
148.符号说明
149.10
…
座椅装置
150.11
…
脚台
151.14
…
滑动机构
152.20
…
移动台
153.30
…
台框
154.40
…
旋转机构
155.50
…
驱动机构
156.51
…
马达
157.58
…
链轮
158.59
…
多个孔
159.591
…
进退用孔组
160.592
…
旋转用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