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及其电池放电保护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6404614发布日期:2021-08-24 16:18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电动汽车及其电池放电保护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放电保护方法、一种电池放电保护装置和具有其的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车辆的电池在工作过程中,由于车辆附件功率消耗大、不稳定,以及急加速等工况,并不能够准确及时地控制电池的实际放电能力,导致电池出现一些功率过放、过流、欠压等现象,造成电池寿命衰减及电池安全隐患。

然而,现阶段的电池控制策略比较简单,通常仅采用电池的电压和电流来控制计算电池的放电能力,而未考虑到附件的功率需求以及故障的限制功率,且未考虑功率未达到限制功率时,电池同样会发生电流过放、电压欠压,导致电池仍会出现一些过放、过流、欠压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放电保护方法,能够在电池处于功率过放状态时,及时准确地调整电池的实际放电功率,以对电池进行功率过放预保护,从而,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耐用性。

本发明的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放电保护装置。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动汽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电池放电保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和附件功率;根据所述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和所述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判断电池是否处于功率过放状态;如果所述电池处于所述功率过放状态,则根据所述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获取第一放电系数,并根据所述第一放电系数、所述附件功率和所述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对所述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以进行功率过放预保护。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放电保护方法,获取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和附件功率,并在根据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和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判断电池处于功率过放状态时,根据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获取第一放电系数,并根据第一放电系数、附件功率和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对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以进行功率过放预保护。由此,在电池处于功率过放状态时,及时准确地调整电池的实际放电功率,以对电池进行功率过放预保护,从而,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耐用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电池放电保护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的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获取第一放电系数,包括以下步骤:获取所述电池实际放电功率所处的功率区间,并获取所述功率区间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根据所述功率区间、所述功率区间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和所述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利用插值算法计算获得所述第一放电系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放电系数、所述附件功率和所述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对所述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以进行功率过放预保护,包括以下步骤:获取所述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与所述附件功率之间的第一差值;将所述第一差值与所述第一放电系数相乘以获得第一电池目标放电功率;根据所述第一电池目标放电功率对所述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池放电保护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如果所述电池未处于所述功率过放状态,则获取电池放电电流,并根据所述电池放电电流判断所述电池是否处于预过流状态,其中,如果所述电池处于所述预过流状态,则根据所述电池放电电流获取第二放电系数,并根据所述第二放电系数、所述附件功率和所述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对所述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以进行过流预保护;或者,如果所述电池未处于所述功率过放状态,则获取电池放电电压,并根据所述电池放电电压判断所述电池是否处于预欠压状态,其中,如果所述电池处于所述预欠压状态,则根据所述电池放电电压获取第三放电系数,并根据所述第三放电系数、所述附件功率和所述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对所述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以进行欠压预保护。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电池放电电流获取第二放电系数,包括以下步骤:获取所述电池放电电流所处的电流区间,并获取所述电流区间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根据所述电流区间、所述电流区间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和所述电池放电电流,利用插值算法计算获得所述第二放电系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第二放电系数、所述附件功率和所述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对所述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以进行过流预保护,包括以下步骤:获取所述电池实际放电功率与所述附件功率之间的第二差值;将所述第二差值与所述第二放电系数相乘以获得第二电池目标放电功率;根据所述第二电池目标放电功率对所述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电池放电电压获取第三放电系数,包括以下步骤:获取所述电池放电电压所处的电压区间,并获取所述电压区间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根据所述电压区间、所述电压区间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和所述电池放电电压,利用插值算法计算获得所述第三放电系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第三放电系数、所述附件功率和所述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对所述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以进行欠压预保护,包括以下步骤:获取所述电池实际放电功率与所述附件功率之间的第三差值;将所述第三差值与所述第三放电系数相乘以获得第三电池目标放电功率;根据所述第三电池目标放电功率对所述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的电池放电保护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和附件功率;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和所述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判断电池是否处于功率过放状态;保护模块,用于在所述电池处于所述功率过放状态时,根据所述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获取第一放电系数,并根据所述第一放电系数、所述附件功率和所述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对所述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以进行功率过放预保护。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放电保护装置,通过获取模块获取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和附件功率,并在通过判断模块根据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和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判断电池处于所述功率过放状态时,通过保护模块根据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获取第一放电系数,并根据第一放电系数、附件功率和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对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以进行功率过放预保护。由此,在电池处于功率过放状态时,及时准确地调整电池的实际放电功率,以对电池进行功率过放预保护,从而,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耐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的电动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池放电保护装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汽车,采用上述的电池放电保护装置,能够在电池处于功率过放状态时,及时准确地调整电池的实际放电功率,以对电池进行功率过放预保护,从而,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耐用性。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放电保护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放电保护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放电保护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电池放电保护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放电保护装置的方框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汽车的方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放电保护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电池放电保护装置和电动汽车。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面的描述中,pmax为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p1为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d为附件功率,i为电池放电电流,imax为电池允许最大放电电流,u为电池放电电压,umin为电池允许最小放电电压,α为第一放电系数,β为第二放电系数,γ为第三放电系数。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池放电保护方法,如图1所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和附件功率。

其中,可以根据电池的soc(电池剩余容量与其完全充电状态的容量的比值)和电池温度,结合电池放电map(不同温度、不同soc下的放电电流和功率)获取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pmax,可以通过电池端母线电流和电压计算获取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1,附件功率pd可包括转向、制动、dc/dc(直流变换器)、ptc(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空调等的功率。

s2,根据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和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判断电池是否处于功率过放状态。

具体来说,当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1大于或等于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pmax,即p1≥pmax时,可判断电池处于功率过放状态,以及当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1小于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pmax,即p1<pmax时,可判断电池未处于功率过放状态。

s3,如果电池处于功率过放状态,则根据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获取第一放电系数,并根据第一放电系数、附件功率和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对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以进行功率过放预保护。

也就是说,若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1大于或等于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pmax,则可根据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1获取的第一放电系数α,以及附件功率pd与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pmax调整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1,从而,使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1降低到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pmax范围内,以对电池进行功率过放预保护。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根据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获取第一放电系数,包括获取电池实际放电功率所处的功率区间,并获取功率区间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

具体来说,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1所处的功率区间及功率区间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如下表1所示。

表1

应理解的是,当0<p1<pmax时,功率区间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范围为0≤α≤1,当pmax<p1<1.0pmax时,功率区间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范围为1≤α≤1,当1.0pmax≤p1≤1.1pmax时,功率区间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范围为1≥α≥0.9,当1.1pmax<p1≤1.2pmax时,功率区间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范围为0.9≥α≥0.8。

进一步地,根据功率区间、功率区间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和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利用插值算法计算获得第一放电系数。

具体来说,利用插值算法计算获得第一放电系数α包括如下步骤:(1)获取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1与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1所处的功率区间对应的最小放电功率p1min的差值p1-p1min;(2)获取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1所处的功率区间对应的最大放电功率p1max与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1所处的功率区间对应的最小放电功率p1min的差值p1max-p1min;(3)获取p1-p1min/p1max-p1min;(4)获取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1所处的功率区间对应的最小放电功率p1min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αmin与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1所处的功率区间对应的最大放电功率p1max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αmax的差值αmax-αmin;(5)获取(p1-p1min/p1max-p1min)*(αmax-αmin);(6)求和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1所处的功率区间对应的最大放电功率p1max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αmax与(p1-p1min/p1max-p1min)*(αmax-αcmin),以获得第一放电系数α,换言之,可根据以下公式获得第一放电系数α:

举例而言,假设0<p1<pmax时,则第一放电系数α对应为:

假设1.0pmax≤p1≤1.1pmax时,则第一放电系数α对应为:

假设p1>1.2pmax时,则第一放电系数α对应为:

进一步地,根据第一放电系数、附件功率和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对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以进行功率过放预保护,包括:获取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与附件功率之间的第一差值;将第一差值与第一放电系数相乘以获得第一电池目标放电功率根据第一电池目标放电功率对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

可以理解的是,可根据第一放电系数α、附件功率pd和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pmax计算获得第一电池目标放电功率pf1,进而,将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1调整至第一电池目标放电功率pf1,以对电池进行功率过放预保护,其中,第一电池目标放电功率pf1小于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pmax。

举例来说,第一电池目标放电功率pf1可通过如下公式计算获得:

pf1=(pmax-pd)×α;

其中,pf1为第一电池目标放电功率,pmax为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pd为附件功率,α为第一放电系数。

由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电池处于功率过放状态时,可根据第一放电系数、附件功率和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对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充分考虑附件功率需求,使得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调整更加精准,从而,实现对电池的功率过放状态预保护,避免电池产生不可逆损害,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耐用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池放电保护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s4,如果电池未处于功率过放状态,则获取电池放电电流,并根据电池放电电流判断电池是否处于预过流状态。

具体来说,当获取的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1小于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pmax时,判断电池不处于功率过放状态,同时获取电池放电电流i和电池允许最大放电电流imax,并且在电池放电电流i大于或等于0.95倍的电池允许最大放电电流imax,即i≥0.95imax时,可判断电池处于预过流状态,以及在电池放电电流i小于0.95倍的电池允许最大放电电流imax,即i<0.95imax时,可判断电池不处于预过流状态。

s5,如果电池处于预过流状态,则根据电池放电电流获取第二放电系数,并根据第二放电系数、附件功率和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对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以进行过流预保护。

也就是说,若电池放电电流i大于或等于0.95倍的电池允许最大放电电流imax,则可根据电池放电电流i获取的第二放电系数β、附件功率pd和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1调整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1,从而,使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1降低到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pmax范围内,以对电池进行过流预保护。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根据电池放电电流获取第二放电系数,包括获取电池放电电流所处的电流区间,并获取电流区间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

具体来说,电池放电电流i所处的电流区间及电流区间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如下表2所示。

表2

应理解的是,当0.95imax≤i<0.98imax时,电流区间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范围为0.99≤β≤0.98,当0.98imax≤i<0.99imax时,电流区间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范围为0.98≤β≤0.95,当0.99imax≤i<imax时,电流区间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范围为0.95≤β≤0.90,当imax≤i时,电流区间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范围为0≤β≤0.9。

进一步地,根据电流区间、电流区间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和电池放电电流,利用插值算法计算获得第二放电系数。

具体来说,利用插值法计算获得第二放电系数β包括如下步骤:(1)获取电池放电电流i与电池放电电流i所处的电流区间对应的最小放电电流i1min的差值i-i1min;(2)获取电池放电电流i所处的功率区间对应的最大放电电流i1max与电池放电电流i所处的功率区间对应的最小放电电流i1min的差值i1max-i1min;(3)获取i-i1min/i1max-i1min;(4)获取电池放电电流i所处的功率区间对应的最小放电电流i1min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βmin与电池放电电流i所处的功率区间对应的最大放电电流i1max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βmax的差值βmax-βmin;(5)获取(i-i1min/i1max-i1min)*(βmax-βmin);(6)求和电池放电电流i所处的功率区间对应的最大放电电流i1max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βmax与(i-11min/i1max-i1min)*(βmax-βmin),以获得第二放电系数β,换言之,可根据以下公式获得第二放电系数β:

举例而言,假设0<i<0.95imax时,则第二放电系数β对应为:

假设0.95imax≤i<0.98imax时,则第二放电系数β对应为:

假设imax≤i时,则第二放电系数β对应为:

进一步地,根据第二放电系数、附件功率和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对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以进行过流预保护,包括:获取电池实际放电功率与附件功率之间的第二差值;将第二差值与第二放电系数相乘以获得第二电池目标放电功率;根据第二电池目标放电功率对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

可以理解的是,可根据第二放电系数β、附件功率pd和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1计算获得第二电池目标放电功率pf2,进而,将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1调整至第二电池目标放电功率pf2,以对电池进行过流预保护,其中,第二电池目标放电功率pf2小于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pmax。

举例来说,第二电池目标放电功率pf2的计算公式如下:

pf2=(p1-pd)×β

其中,pf2为第二电池目标放电功率,p1为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d为附件功率,β为第二放电系数。

由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电池处于预过流状态时,可根据第二放电系数、附件功率和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对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充分考虑附件功率需求,使得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调整更加精准,从而,实现对电池的预过流状态的保护,避免电池产生不可逆损害,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耐用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电池放电保护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s6,如果电池未处于功率过放状态,则获取电池放电电压,并根据电池放电电压判断电池是否处于预欠压状态。

具体来说,当获取的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1小于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pmax时,判断电池不处于功率过放状态,同时获取电池放电电压u和电池允许最大放电电压umax,并且在电池放电电压u小于等于1.05倍的电池允许最大放电电压umax,即u≤1.05umax时,可判断电池处于预欠压状态,在电池放电电压大于1.05倍的电池允许最大放电电压umax,即u>umax时,可判断电池不处于预欠压状态。

s7,如果电池处于预欠压状态,则根据电池放电电压获取第三放电系数,并根据第三放电系数、附件功率和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对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以进行欠压预保护。

也就是说,若电池放电电压u小于等于1.05倍的电池允许最大放电电压umax,则可根据电池放电电压u获取的第三放电系数γ、附件功率pd和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1调整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1,从而,使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1降低到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pmax范围内,以对电池进行欠压预保护。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根据电池放电电压获取第三放电系数,包括:获取电池放电电压所处的电压区间,并获取电压区间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

具体来说,电池放电电压u所处的电压区间及电压区间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如下表3所示。

表3

应理解的是,当0<u≤umin时,电压区间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范围为0≤γ≤0.90,当umin<u≤1.01umin时,电压区间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范围为0.90≤γ≤0.91,当1.01umin<u≤1.02umin时,电压区间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范围为0.91≤γ≤0.92,当1.02umin<u≤1.05umin时,电压区间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范围为0.92≤γ≤0.95。

进一步地,根据电压区间、电压区间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和电池放电电压,利用插值算法计算获得第三放电系数。

具体来说,利用插值法计算获得第三放电系数γ包括如下步骤:(1)获取电池放电电压u与电池放电电压u所处的电流区间对应的最小放电电压u1min的差值u-u1min;(2)获取电池放电电压u所处的功率区间对应的最大放电电压u1max与电池放电电压u所处的功率区间对应的最小放电电压u1min的差值u1max-u1min;(3)获取u-u1min/u1max-u1min;(4)获取电池放电电压u所处的功率区间对应的最小放电电压u1min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γmin与电池放电电压u所处的功率区间对应的最大放电电压u1max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γmax的差值γmax-γmin;(5)获取(u-u1min/u1max-u1min)*(γmax-γmin);(6)求和电池放电电压u所处的功率区间对应的最大放电电压u1max对应的预设放电系数γmax与(u-u1min/u1max-u1min)*(γmax-γmin),以获得第三放电系数γ,换言之,可根据以下公式获得第三放电系数γ:

举例而言,假设0<u≤umin时,则第三放电系数γ对应为:

假设1.01umin<u≤1.02max时,则第三放电系数γ对应为:

假设1.05umin≤u时,则第三放电系数γ对应为:

进一步地,根据第三放电系数、附件功率和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对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以进行欠压预保护,包括:获取电池实际放电功率与附件功率之间的第三差值;将第三差值与第三放电系数相乘以获得第三电池目标放电功率;根据第三电池目标放电功率对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

可以理解的是,可根据第三放电系数γ、附件功率pd和电池实际电功率p1计算获得第三电池目标放电功率pf3,进而,将电池实际放电功率p1调整至第三电池目标放电功率pf2,以对电池进行欠压预保护,其中,第三电池目标放电功率pf3小于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pmax。

举例来说,第三电池目标放电功率pf3的计算公式如下:

pf3=(p1-pd)×γ

由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电池处于预欠压状态时,可根据第三放电系数、附件功率和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对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充分考虑附件功率需求,使得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调整更加精准,从而,实现对电池的预欠压状态的保护,避免电池产生不可逆损害,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耐用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电池放电保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获取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和附件功率。

s20,判断电池实际放电功率是否大于等于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21;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30和s40。

s21,根据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获取第一放电系数,并根据第一放电系数、附件功率和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对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以进行功率过放保护。

s30,获取电池放电电流,并判断电池放电电流是否大于等于0.95倍的电池允许最大放电电流,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31;如果否,则结束流程。

s31,根据电池放电电流获取第二放电系数,并根据第二放电系数、附件功率和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对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以进行过流预保护。

s40,获取电池放电电压,并判断电池放电电压是否小于等于1.05倍的电池允许最大放电电压,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41;如果否,则结束流程。

s41,根据电池放电电压获取第三放电系数,并根据第三放电系数、附件功率和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对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以进行欠压预保护。

综上,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放电保护方法,在电池放电过程中,可根据电池的电池实际放电功率、放电电流和放电电压,判断电池是否处于功率过放状态、预过流状态或预欠压状态,并及时且准确地调整电池实际放电功率,从而,实现对电池的预保护,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耐用性。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电池放电保护程序,该放电保护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放电保护方法。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放电保护方法可编写为计算机程序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并可通过执行器执行该电池放电保护方法程序,以实现与前述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放电保护方法一一对应的具体实施方式。

综上,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处理器执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的电池放电程序,在电池放电过程中,可根据电池的电池实际放电功率、放电电流和放电电压,判断电池是否处于功率过放状态、预过流状态或预欠压状态,并及时且准确地调整电池实际放电功率,从而,实现对电池的预保护,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耐用性。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放电保护装置的方框示意图。

如图5所示,电池放电保护装置100,包括:获取模块10、判断模块20和保护模块30。

其中,获取模块10用于获取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和附件功率。判断模块20用于根据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和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判断电池是否处于功率过放状态。保护模块30用于在电池处于功率过放状态时,根据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获取第一放电系数,并根据第一放电系数、附件功率和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对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以进行功率过放预保护。

具体来说,通过获取模块10获取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和附件功率,并在通过判断模块20根据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和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判断电池处于功率过放状态时,通过保护模块30根据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获取第一放电系数,并根据第一放电系数、附件功率和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对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以进行功率过放预保护。

进一步地,获取模块10还能够获取电池允许最大放电电流、电池放电电流,并在通过判断模块20根据电池允许最大放电电流和电池放电电流判断电池处于预过流状态时,通过保护模块30根据电池放电电流获取第二放电系数,并根据第二放电系数、附件功率和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对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以进行过流预保护。

进一步地,获取模块10还能够获取电池允许最大放电电压、电池放电电压,并在通过判断模块20根据电池允许最大放电电压和电池放电电压判断电池处于预欠压状态时,通过保护模块30根据电池放电电压获取第三放电系数,并根据第三放电系数、附件功率和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对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以进行欠压预保护。

综上,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放电保护装置,通过获取模块获取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电池实际放电功率、附件功率、电池放电电压和电池放电电流,并通过判断模块判断电池是否处于功率过放状态、预过流状态或预欠压状态,再由保护模块获取第一放电系数、第二放电系数或第三放电系数,并基于电池允许最大放电功率、附件功率、电池实际放电功率和放电系数,对电池实际放电功率进行调整以进行预保护。由此,能够实现电池的功率过放预保护、过流预保护和欠压预保护,从而,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耐用性。

图6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汽车的方框示意图。

如图6所示,电动汽车1000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池放电保护装置100。

综上,采用上述的电池放电保护装置,能够在电池放电过程中,实现电池的功率过放预保护、过流预保护和欠压预保护,从而,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耐用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流程图中表示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逻辑和/或步骤,例如,可以被认为是用于实现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的定序列表,可以具体实现在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中,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如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包括处理器的系统或其他可以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取指令并执行指令的系统)使用,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就本说明书而言,"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何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播或传输程序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的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更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包括以下:具有一个或多个布线的电连接部(电子装置),便携式计算机盘盒(磁装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辑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速存储器),光纤装置,以及便携式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另外,计算机可读介质甚至可以是可在其上打印程序的纸或其他合适的介质,因为可以例如通过对纸或其他介质进行光学扫描,接着进行编辑、解译或必要时以其他合适方式进行处理来以电子方式获得程序,然后将其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

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