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降用扶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19745发布日期:2022-03-04 21:37阅读:63来源:国知局
乘降用扶手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乘降用扶手。


背景技术:

2.以下的吊环的除菌装置是以往已知的:在吊环的把手的上部设置遮光性的罩,并且在该罩的内部设置能够照射紫外线的发光元件,通过向由罩覆盖的把手的上部照射紫外线而对能够在周向上旋转的把手进行除菌(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20-063050)。


技术实现要素:

3.在吊环的情况下,乘客从下方伸手而把持该吊环,因此即使是始终具备如上所述的罩的除菌装置也成立。然而,在设置于公共汽车等的乘降口的周边的乘降用扶手的情况下,乘降客从各种方向把持该乘降用扶手,因此,若是将如上所述的罩始终设置于乘降用扶手的除菌装置,则难以把持乘降用扶手,作为乘降用扶手的本来的功能会受损。
4.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能够不损害作为乘降用扶手的功能而进行除菌的乘降用扶手。
5.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乘降用扶手具备:基部,支撑于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设置于车辆的乘降口的周边;扶手主体,设置于所述基部,能够供从所述乘降口乘降的乘降客把持;及移动部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嵌合于所述扶手主体,所述移动部件具有:自行走装置,通过在所述扶手主体的外周面上滚动而使该移动部件一边自转一边沿轴向移动;及照射装置,向所述扶手主体的外周面照射紫外线。
6.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移动部件通过自行走装置而沿扶手主体的轴向一边自转一边移动,利用照射装置向扶手主体的外周面照射紫外线,对该外周面进行杀菌。由此,乘降用扶手被除菌。另外,由于是在扶手主体将移动部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的结构,所以在不对乘降用扶手进行除菌时,能够将移动部件以停止于扶手主体中的例如初始位置的状态配置。由此,作为乘降用扶手的功能不受损。
7.另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所述的乘降用扶手具备:基部,支撑于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设置于车辆的乘降口的周边;扶手主体,设置于所述基部,能够供从所述乘降口乘降的乘降客把持;及移动部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嵌合于所述扶手主体,所述移动部件具有:自行走装置,通过在所述扶手主体的外周面上滚动而使该移动部件一边自转一边沿轴向移动;及供给装置,向所述扶手主体的外周面供给除菌液体。
8.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移动部件通过自行走装置而一边沿扶手主体的轴向自转一边移动,并利用供给装置向扶手主体的外周面供给除菌液体来对该外周面进行杀菌。由此,乘降用扶手被除菌。另外,由于是在扶手主体将移动部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的结构,所以在不对乘降用扶手进行除菌时,能够将移动部件以停止于扶手主体中的例如初始位置的状态配置。由此,作为乘降用扶手的功能不受损。
9.另外,技术方案3所述的乘降用扶手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乘降用扶手,所述移动
部件具有对被供给所述除菌液体之前的所述扶手主体的外周面进行擦拭的擦拭装置。
10.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设置于移动部件的擦拭装置对被供给除菌液体之前的扶手主体的外周面进行擦拭。因此,除菌液体向被除去了污渍的扶手主体的外周面有效地供给。
11.另外,技术方案4所述的乘降用扶手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乘降用扶手,所述移动部件具有检测所述扶手主体的外周面的污渍的检测装置,且构成为若该检测装置不再检测到所述污渍则向初始位置复位移动。
12.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若设置于移动部件的检测装置不再检测到扶手主体的外周面的污渍,则该移动部件向初始位置复位移动。因此,能够防止移动部件不必要地移动,蓄电池的消耗被抑制。
13.另外,技术方案5所述的乘降用扶手根据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4中任一项所述的乘降用扶手,所述移动部件构成为,当到达所述扶手主体的预定位置时,使移动方向反转。
14.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当到达扶手主体的预定位置时,移动部件使移动方向反转。也就是说,移动部件沿着扶手主体往复移动。因此,能够抑制产生相对于乘降用扶手的除菌遗漏。
15.另外,技术方案6所述的乘降用扶手根据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5中任一项所述的乘降用扶手,被设为由穿过所述基部及所述扶手主体的输电部件以无线的方式至少对所述自行走装置进行供电的结构。
16.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由穿过基部及扶手主体的输电部件以无线的方式至少对自行走装置进行供电。因此,与由电池对自行走装置进行供电的情况相比,没有蓄电池耗尽的担心。
17.另外,技术方案7所述的乘降用扶手根据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6中任一项所述的乘降用扶手,所述支撑部件以车身上下方向为轴向而对所述基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进行支撑,所述扶手主体构成为,伴随于车门使所述乘降口打开的动作,以所述支撑部件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转动,由此向车外突出,并且伴随于车门关闭所述乘降口的动作,以所述支撑部件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转动,由此向车内收容。
18.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扶手主体伴随于车门使乘降口打开的动作而向车外突出,伴随于车门关闭乘降口的动作而向车内收容。也就是说,该乘降用扶手在采取了储纳姿势时,不会向车内(车室侧)突出。因此,能够抑制乘车空间被乘降用扶手限制。
19.如以上这样,根据本发明,能够不损害作为乘降用扶手的功能而对该乘降用扶手进行除菌。
附图说明
20.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及技术上和工业上的意义将会在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在这些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同样的要素,其中:
21.图1是示出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乘降用扶手的公共汽车的立体图。
22.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乘降用扶手的立体图。
23.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乘降用扶手的轨道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保持的滑动部件的立体图。
24.图4a是图2的ⅳa
‑ⅳ
a线向视剖视图。
25.图4b是示出滑动部件保持于轨道部时的状态的图2的ⅳb
‑ⅳ
b线向视剖视图。
26.图5是示出用于向嵌合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乘降用扶手的清洁器供电的输电线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27.图6是示出嵌合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乘降用扶手的清洁器的侧剖视图。
28.图7是图6的
ⅶ‑ⅶ
线向视剖视图。
29.图8是图6的
ⅷ‑ⅷ
线向视剖视图。
30.图9是示出嵌合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乘降用扶手的清洁器的受电线圈部件的展开图。
31.图10a是示出向嵌合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乘降用扶手的清洁器的别的供电方法的侧视图。
32.图10b是图10a的
ⅹb‑ⅹ
b线向视剖视图。
33.图1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乘降用扶手的储纳姿势的后视图。
34.图1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乘降用扶手的储纳姿势的俯视图。
35.图1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乘降用扶手的展开姿势的后视图。
36.图1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乘降用扶手的展开姿势的俯视图。
37.图15是示出嵌合于第二实施方式的乘降用扶手的清洁器的侧剖视图。
38.图16是图15的xvi-xvi线向视剖视图。
39.图17是图15的xvii-xvii线向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40.以下,基于附图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乘降用扶手30相对于作为车辆的合成汽车的一例即小型的公共汽车(也包括以自动驾驶公共汽车为代表的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出行即服务)车)10适宜地设置(参照图1)。
41.因此,为了便于说明,将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up设为公共汽车10的车身上方向,将箭头fr设为公共汽车10的车身前方向,将箭头lh设为公共汽车10的车身左方向,将箭头rh设为公共汽车10的车身右方向。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没有特别记载而记载了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的情况下,表示车身上下方向的上下、车身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身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左右。
42.《第一实施方式》
43.首先,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公共汽车10中的车身12的左侧壁(一方的侧壁)且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在侧视下呈矩形状的乘降口16。并且,在该公共汽车10设置有作为开闭该乘降口16的车门的滑动车门20。
44.滑动车门20由在侧视下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前后方向的长度长的矩形状的前侧的半门20f和后侧的半门20r构成。并且,构成为:通过前侧的半门20f和后侧的半门20r向互相离开的方向及接近的方向沿着公共汽车10的外壁面12a同步滑动(移动),能够将乘降口16打开及关闭。
45.需要说明的是,在乘降口16关闭时互相接触的半门20f、20r的前后方向内侧端面
(换言之,半门20f的后端面和半门20r的前端面)分别遍及上下方向整体而安装有橡胶等弹性体22(参照图12)。也就是说,半门20f、20r通过使互相的弹性体22弹性变形并接触来关闭乘降口16。
46.另外,如图1所示,在乘降口16的下方侧的车身12(例如地板的下方侧)收纳有能够向车外突出的斜坡板18。斜坡板18形成为平板状,构成为通过电动而被拉出且被收纳。并且,如图13所示,被拉出后的斜坡板18通过其拉出方向顶端部支撑于路面g而以预定的倾斜角度θ1配置。
47.另外,如图1所示,在滑动车门20(半门20f及半门20r)滑动(移动)而乘降口16被打开时,例如纤维增强树脂制的乘降用扶手30从乘降口16的上下方向(高度方向)上的预定位置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
48.具体来说,如图2、图5所示,乘降用扶手30具备大致棱柱状的基部32、一端部一体地设置于基部32的外周面中的上部的扶手主体34及一端部一体地设置于基部32的外周面中的下部的轨道部36。并且,扶手主体34的另一端部(以下称作“顶端部34a”)和轨道部36的另一端部(以下称作“顶端部36a”)一体地结合。
49.如图5所示,乘降用扶手30的基部32以能够以上下方向为轴向进行转动的方式支撑于设置于公共汽车10中的乘降口16的周边(例如支柱14的内壁面)的作为支撑部件的上下一对金属制的合叶24。
50.即,各合叶24的一端部24a通过粘接剂等而牢固地安装于基部32的外壁面,各合叶24的另一端部24b通过多个螺栓等而牢固地安装于支柱14的内壁面。由此,乘降用扶手30能够以各合叶24的旋转轴24c为中心在俯视下转动90度以上。
51.另外,在基部32的上下方向中央部(上侧的合叶24与下侧的合叶24之间)形成有作为输电部件的输电线26的插入口(图示省略)。输电线26以从搭载于公共汽车10的蓄电池(图示省略)通过支柱14的内部的方式布线。
52.并且,输电线26从形成于支柱14的内壁面的供给口(图示省略)向基部32的插入口插入,穿过基部32的内部、扶手主体34的内部、轨道部36的内部而从基部32的插入口排出。也就是说,输电线26穿过乘降用扶手30的内部而呈环状地布线。
53.需要说明的是,基部32的插入口由嵌合于2根输电线26的橡胶制的波纹状的套筒28覆盖。另外,合叶24、在供给口与插入口之间露出的输电线26的一部分及套筒28成为由安装于支柱14的矩形箱状的罩体48(参照图2)罩住的结构。
54.如图4a所示,扶手主体34形成为圆筒状(截面圆形状)。并且,如图2、图13所示,扶手主体34从基部32的上部向斜下方侧延伸。也就是说,扶手主体34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配置,通过基部32和轨道部36而呈直角三角形状。需要说明的是,扶手主体34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θ2被设为与斜坡板18的倾斜角度θ1大致相同的倾斜角度(参照图13)。
55.如图2、图13所示,轨道部36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将基部32的下部和扶手主体34的顶端部34a一体地连结。并且,轨道部36对安装于滑动车门20的例如半门20f的前后方向内侧端部的滑动部件40(参照图3)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进行保持。
56.如图4b所示,轨道部36形成为上下方向成为长边的四方筒状(截面长方形状),如图2所示,在其一方的侧壁(在后述的展开姿势时朝向前方侧且在后述的储纳姿势时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沿着延伸方向(长度方向)而以预定的长度形成
有与其内部连通的缝隙部38。需要说明的是,轨道部36不是乘降客把持的结构,所以也可以不是截面圆形状。
57.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滑动部件40在侧视下形成为大致“t”字状。即,滑动部件40具有在俯视下被设为弯曲板状的主体部42、从主体部42的顶端向上下方向突出(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柱状的嵌入部44及形成于主体部42的与嵌入部44相反一侧的基端的平板状的固定部46。
58.并且,该滑动部件40在固定部46向半门20f安装之前向轨道部36安装。具体而言,使滑动部件40的嵌入部44成为横向(使轴向成为水平方向)而穿过轨道部36的缝隙部38,转动90度。由此,如图4b所示,滑动部件40的嵌入部44不会从轨道部36脱离,以能够在该轨道部36的长度方向上滑动的方式嵌合。
59.因此,缝隙部38的宽度(上下方向的间隙)比嵌入部44的外径大,形成为与滑动部件40的主体部42的宽度(在侧视下沿着嵌入部44的轴向的方向的长度)相同或比其大一些。并且,滑动部件40将其嵌入部44嵌合于轨道部36后,其固定部46通过螺纹紧固等而向半门20f的前后方向内侧端部安装。由此,成为轨道部36也由滑动部件40支撑的结构。
60.另外,如图2、图6~图8所示,在扶手主体34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嵌合有作为移动部件的清洁器50。清洁器50具备具有预定的厚度的圆筒状的主体部52,主体部52的内部为空洞。需要说明的是,主体部52的内径形成为比扶手主体34的外径大一些。
61.另外,在构成清洁器50的主体部52的内部设置有用于通过在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上滚动而使主体部52一边自转一边沿着扶手主体34的轴向移动(呈螺旋状地移动)的自行走装置54。
62.自行走装置54由从在主体部52的内周壁53呈交错状地形成的开口部53a突出且相对于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具有滑动阻力(摩擦)而滚动的3个1组的作为滚动部件的橡胶制的滚子(以下称作“橡胶滚子”)56和使各橡胶滚子56分别向正反两方向旋转的驱动电动机58构成。
63.如图6所示,各橡胶滚子56形成为使旋转轴方向成为高度方向的圆锥台形状,其倾斜面56a与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接触(滑动接触)。并且,各橡胶滚子56由于从在主体部52的内周壁53呈交错状地形成的开口部53a突出,所以呈交错状地配置。
64.即,各橡胶滚子56设置于在主体部52的轴向及周向上互相不同的位置且在从主体部52的轴向观察时在主体部52的周向上成为等间隔的位置(参照图7)。需要说明的是,橡胶滚子56在周向上设置有至少3个即可,优选在其倾斜面56a上没有凹凸。
65.各驱动电动机58由设置于主体部52的内部的托架(图示省略)以相对于轴向倾斜成预定的角度(能够使各橡胶滚子56的倾斜面56a与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接触的角度)的状态支撑。并且,各驱动电动机58的各旋转轴58a同轴地固定于各橡胶滚子56的轴心部。由此,成为各橡胶滚子56通过各驱动电动机58的旋转驱动力而同步旋转的结构。
66.另外,如图6、图7所示,在主体部52的内部设置用于向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照射紫外线而进行杀菌(除菌)的照射装置60。照射装置60例如由多个紫外线发光元件(以下,简称作“发光元件”)62构成,各发光元件62从在主体部52的内周壁53呈交错状地形成的矩形状的开口部53b露出。
67.即,各发光元件62设置于在主体部52的轴向及周向上互相不同的位置且在从主体
部52的轴向观察时在主体部52的周向上成为等间隔的位置(各橡胶滚子56之间)。因此,通过主体部52在扶手主体34上呈螺旋状地移动,紫外线相对于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在轴向及周向上无遗漏地照射。
68.另外,清洁器50配置于扶手主体34的基部32侧的状态是初始状态,该位置是初始位置。因而,清洁器50构成为,首先从扶手主体34的基部32侧向顶端部34a侧移动,但当到达预定位置(例如扶手主体34的顶端部34a)时,使移动方向反转。
69.即,通过切换向输电线26的通电的朝向,能够使各驱动电动机58向反方向旋转,清洁器50能够向初始位置复位移动。这样,清洁器50通过在扶手主体34上往复移动,能够通过紫外线对该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进行杀菌(除菌)。
70.需要说明的是,清洁器50到达了扶手主体34的顶端部34a由例如如图6所示那样设置于主体部52的基部32侧的端面52a的作为位置检测装置的多个(例如2个)相机64检测。并且,清洁器50复位到基部32侧的初始位置也由各相机64检测。各相机64例如在沿着主体部52的径向的180度相反侧设置有2个。
71.另外,如图6、图8所示,在主体部52的内周壁53中的径向内侧的壁面(以下称作“内表面53c”)遍及该内表面53c的周向大致整体而粘贴有受电线圈部件70。如图9所示,受电线圈部件70由形成为线圈状的受电部72和保持受电部72的矩形状的片部74构成,该片部74使受电部72成为内表面53c侧而遍及该内表面53c的周向大致整体粘贴。
72.并且,在该受电线圈部件70中,通过从通过扶手主体34的内部的通电状态的输电线26产生的磁场而激发感应电动势。通过该感应电动势,向自行走装置54的各驱动电动机58、照射装置60的各发光元件62及各相机64以无线的方式进行供电。
73.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受电线圈部件70的受电部72的一端部72a及另一端部72b连接于设置于主体部52的内部的分配器66,从该分配器66分别经由多个(在图6中仅示出一部分)电缆68而向各驱动电动机58、各发光元件62及各相机64进行供电。
74.需要说明的是,在清洁器50搭载有能够向各驱动电动机58、各发光元件62及各相机64进行供电的小型的蓄电池(图示省略)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如图10a、图10b所示的供电方法来供电。即,也可以遍及清洁器50的初始位置处的扶手主体34的内周面的周向整体而粘贴形成为线圈状的输电线26。由此,在清洁器50配置于初始位置时,通过由从被设为通电状态的输电线26产生的磁场引起的感应电动势,该小型的蓄电池被充电。
75.另外,清洁器50的移动及停止(各驱动电动机58的旋转及停止和各发光元件62的点亮及熄灭)由设置于公共汽车10的控制装置(图示省略)控制。具体来说,若控制装置识别到乘降口16被滑动车门20关闭了,则该控制装置向输电线26通电,驱动各驱动电动机58,使清洁器50沿扶手主体34的轴向移动,并且使各发光元件62点亮。
76.并且,若控制装置识别到接着乘降口16由滑动车门20打开,则在清洁器50未配置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该控制装置向输电线26通电而使清洁器50移动至初始位置后,切断向输电线26的通电。由此,各驱动电动机58的驱动停止而清洁器50在初始位置处停止,且各发光元件62被熄灭。
77.通过每当乘降口16由滑动车门20关闭时反复进行以上的动作(清洁器50的移动及停止),乘降客在乘降时把持的扶手主体34始终被紫外线杀菌(除菌)。需要说明的是,清洁器50的初始位置处的停止也可以不是接着乘降口16由滑动车门20打开时,而是在乘降口16
由滑动车门20关闭的状态下经过了预定的时间后。
78.在被设为以上这样的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乘降用扶手30中,接着对其作用进行说明。
79.如图11、图12所示,在乘降口16由滑动车门20(半门20f、20r)关闭时,乘降用扶手30在俯视下大致沿着该滑动车门20(在图示的情况下是半门20f)而配置。具体而言,在滑动车门20关闭了乘降口16的状态下,滑动部件40沿着轨道部36而向顶端部36a侧滑动,采取使扶手主体34及轨道部36沿着滑动车门20配置的储纳姿势。
80.也就是说,该乘降用扶手30在采取了储纳姿势时,其扶手主体34及轨道部36不会向车内(车室侧)突出。因此,尤其在小型的公共汽车10中,即使设置有乘降用扶手30,也能够抑制其乘车空间被限制(能够极力确保乘车空间)。
81.另一方面,如图13、图14所示,在乘降口16由滑动车门20(半门20f、20r)打开时,乘降用扶手30在俯视下向车外突出。具体而言,在滑动车门20打开了乘降口16的状态下,滑动部件40沿着轨道部36向基部32侧滑动,采取使扶手主体34及轨道部36向车外(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展开姿势。
82.因此,乘降客在相对于公共汽车10乘降时,能够把持该扶手主体34,由此,容易进行相对于公共汽车10的乘降(能够使姿势稳定而乘降)。尤其是,在下车时,在放下一方的一条腿的瞬间成为另一方的一条腿站立,因此,若在行进方向前侧存在扶手主体34,则容易用力而容易进一步使姿势稳定。另外,由于该扶手主体34形成为截面圆形状,所以与例如形成为截面四边形状的情况相比,乘降客容易把持扶手主体34。
83.而且,该扶手主体34从基部32的上部向斜下方侧延伸。因此,例如在乘降口16的下部设置有斜坡板18的公共汽车10的情况下,能够将该斜坡板18的倾斜角度θ1和扶手主体34的倾斜角度θ2大致统一(能够在后视下设为大致平行)。由此,在乘降客利用斜坡板18来乘降时,能够配合身体的高度的变化而使手指的高度也变化,因此容易一边把持扶手主体34一边乘降(能够使姿势进一步稳定而乘降)。
84.需要说明的是,在乘降用扶手30采取了展开姿势时,在安装于半门20f的前后方向内侧端面的弹性体22与扶手主体34之间,手指能够插入的间隙被充分地确保。因而,在一边把持扶手主体34一边乘降时,即使手指向该扶手主体34与弹性体22之间插入(即使手指与弹性体22接触),该手指也不会受伤。也就是说,乘降客的安全性被确保。
85.另外,在由控制装置识别到乘降口16由滑动车门20关闭了时,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而向输电线26通电。于是,在受电线圈部件70中激发感应电动势,通过该感应电动势,清洁器50在扶手主体34上从基部32侧的初始位置向顶端部34a侧移动。
86.即,自行走装置54的各驱动电动机58被旋转驱动,各橡胶滚子56在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上滚动。由此,清洁器50一边自转一边向扶手主体34的轴向移动(呈螺旋状地移动)。另外,在清洁器50开始移动的同时,呈交错状地配置的照射装置60的各发光元件62被点亮。
87.因此,在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上,伴随于清洁器50的移动,紫外线在周向及轴向上无遗漏地照射。由此,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被杀菌(除菌)。也就是说,相对于公共汽车10接着乘降的乘降客能够始终把持被杀菌后的扶手主体34,能够安心地使用扶手主体34。
88.尤其是,乘坐于公共汽车10的乘客能够看出扶手主体34正在被紫外线杀菌,因此能够得到相对于使用扶手主体34的安心感,能够无顾虑地(安心地)把持该扶手主体34。由
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相对于公共汽车10的下车时的安全性。
89.另外,若经由各相机64而由控制装置识别到清洁器50到达扶手主体34的顶端部34a,则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向输电线26的通电的朝向被逆转。由此,各驱动电动机58向反方向被旋转驱动,清洁器50从扶手主体34的顶端部34a侧向基部32侧移动。并且,此时,发光元件62也维持点亮的状态。
90.也就是说,该清洁器50能够一边呈螺旋状地往复移动,一边向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照射紫外线,对该外周面进行杀菌(除菌)。因此,相对于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的杀菌(除菌)无不均地进行,且能够抑制或防止产生杀菌(除菌)遗漏。
91.另外,对于自行走装置54及照射装置60等,由输电线26及受电线圈部件70以无线的方式进行供电。因此,与例如由电池对自行走装置54进行供电的情况相比,没有蓄电池耗尽的担心。另外,若是这样的结构,则即使不在清洁器50搭载蓄电池也能够供电,因此与在清洁器50搭载蓄电池的结构相比,能够简化清洁器50的结构,并且能够将清洁器50自身轻量化。
92.另外,受电线圈部件70(具有受电部72的片部74)遍及主体部52的内周壁53中的内表面53c的周向大致整体而粘贴。因此,与受电线圈部件70仅粘贴于该内表面53c的周向上的一部分的情况相比,无需为了供电而将清洁器50在周向(旋转方向)上定位。
93.另外,若受电线圈部件70配置于主体部52的内周壁53的内表面53c,则与配置于主体部52的内周壁53的径向外侧的壁面(以下,也包括后述的外周壁55时,称作“外表面”)的情况相比,接收的磁场的损失被降低。也就是说,感应电动势被高效地激发。
94.在利用清洁器50的除菌后,若由控制装置识别到接着乘降口16由滑动车门20打开,则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向输电线26的通电被切断。因此,与在乘降口16由滑动车门20打开时也向输电线26通电而清洁器50移动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蓄电池的消耗。
95.需要说明的是,在由控制装置识别到接着乘降口16由滑动车门20打开时清洁器50未配置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使清洁器50移动至初始位置后,向输电线26的通电被切断。
96.另外,这样,清洁器50仅在滑动车门20关闭了乘降口16时(仅在乘降用扶手30采取了储纳姿势时)移动。换言之,在滑动车门20打开了乘降口16时(在乘降用扶手30采取了展开姿势时),清洁器50在初始位置处停止。
97.因此,相对于公共汽车10乘降的乘降客的相对于乘降用扶手30的扶手主体34的把持动作不会被清洁器50阻碍,能够将该扶手主体34从各种方向把持。也就是说,即使是设置能够向乘降用扶手30的扶手主体34照射紫外线的照射装置60的结构,作为乘降用扶手30的功能也不会受损。
98.另外,乘降用扶手30不限定于仅设置于滑动车门20的一方的半门(例如半门20f)侧的结构。乘降用扶手30也可以被设为设置于滑动车门20的一方的半门(例如半门20f)侧和另一方的半门(例如半门20r)侧双方的结构。
99.不过,在该情况下,相对于设置于半门20f侧的乘降用扶手30,设置于半门20r侧的乘降用扶手30在上下方向上错开配置。这是因为,乘降用扶手30在其构造上,设置于半门20f侧的扶手主体34的顶端部34a及轨道部36的顶端部36a向半门20r侧突出,设置于半门20r侧的扶手主体34的顶端部34a及轨道部36的顶端部36a向半门20f侧突出。
100.若这样设置于半门20r侧的基部32、扶手主体34及轨道部36相对于设置于半门20f侧的基部32、扶手主体34及轨道部36在上下方向上错开,则存在身高不同的乘降客能够选择符合自己的身高的扶手主体34来把持的优点。需要说明的是,当然,配合各乘降用扶手30的位置,分别安装于半门20f、20r的滑动部件40的位置也在上下方向上错开配置。
101.《第二实施方式》
102.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等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
103.如图15~图17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乘降用扶手30在构成清洁器50的主体部52的内部取代照射紫外线的照射装置60而具有供给例如酒精等除菌液体的供给装置80和对被供给该除菌液体之前的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进行擦拭的擦拭装置90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5中,省略了受电线圈部件70、分配器66等的图示。
104.如图15、图16所示,供给装置80具有积存除菌液体l的罐82和以主体部52的轴向为旋转轴方向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罐82的内周壁53侧的一部分且将罐82内的除菌液体l向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涂布的一对涂布滚子84。
105.罐82在从主体部52的轴向观察时形成为大致“c”字状,在其周向中央部形成有用于向罐82内注入除菌液体l的圆筒状的注入口82a。并且,在主体部52的外周壁55形成有使该注入口82a露出(详细而言,使该注入口82a的端面82b突出至与外周壁55的外表面55b成为共面的位置)的开口部55a,构成为从该开口部55a露出的注入口82a能够由帽78封闭。
106.帽78在从主体部52的轴向观察时形成为圆柱部(图示省略)一体地突出设置于比其大径的圆板部78a的下表面中央的大致“t”字状,该圆柱部的外径形成为比注入口82a的内径大一些。因此,能够将帽78的圆柱部向罐82的注入口82a无间隙地嵌合,能够将该注入口82a利用帽78封闭。
107.涂布滚子84的外周部84a由海绵等弹性体构成,相对于主体部52的轴向稍微倾斜。也就是说,涂布滚子84的旋转轴84b在从与轴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以与呈螺旋状地移动的清洁器50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为轴向,容易进行伴随于清洁器50的移动的后述的从动旋转(换言之,难以成为清洁器50的移动阻力)。
108.另外,涂布滚子84的外周部84a的一部分从形成于主体部52的内周壁53的彼此相向的部位(180度相反侧)的开口部53d突出,与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接触(滑动接触)。并且,涂布滚子84的外周部84a的与从开口部53d突出的一侧相反一侧的部分配置于罐82内。
109.因此,涂布滚子84的外周部84a伴随于主体部52的自转而一边与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接触一边从动旋转,由此向该外周面涂布除菌液体l。需要说明的是,该涂布滚子84不限定于通过伴随于主体部52的自转的从动旋转而被旋转驱动的结构,也可以构成为由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旋转驱动。
110.如图15、图17所示,擦拭装置90具有以主体部52的轴向为旋转轴方向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罐82的朝向顶端部34a侧的壁部的刷子92、用于使刷子92旋转驱动的驱动电动机94及卷挂于同轴地固定于刷子92的旋转轴92a的带轮86与同轴地固定于驱动电动机94的旋转轴94a的带轮88之间的传递带96。
111.驱动电动机94经由托架(图示省略)而支撑于主体部52。刷子92的一部分从形成于主体部52的内周壁53的开口部53e突出,与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接触(滑动接触)。因此,正
由驱动电动机94旋转驱动的刷子92伴随于主体部52的自转而一边与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接触一边擦拭该外周面。
112.需要说明的是,开口部53e形成于比开口部53d靠顶端部34a侧(向顶端部34a侧移动时的清洁器50的移动方向下游侧)处。也就是说,刷子92对被供给除菌液体l之前的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进行擦拭。另外,刷子92的旋转方向为了提高相对于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的擦拭效果而优选为与主体部52的自转方向相反的方向。
113.另外,如图15所示,在主体部52的基部32侧的端面52a,与相机64相独立地设置有作为检测装置的多个(例如2个)相机76(相机64的图示省略)。各相机76用于检测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的污渍,例如在沿着主体部52的径向的180度相反侧设置有2个。
114.并且,清洁器50构成为,若各相机76不再检测到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的污渍,则向初始位置复位移动。即,控制装置基于各相机76的检测结果,向输电线26通电,使各驱动电动机58向反方向旋转,使清洁器50向初始位置返回。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各相机76兼用作作为位置检测装置的各相机64,在该情况下,能够省略各相机64。
115.在被设为以上这样的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乘降用扶手30中,接着对其作用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乘降用扶手30共通的作用,适当省略其说明。
116.在由控制装置识别到乘降口16由滑动车门20关闭了时,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向输电线26通电。于是,在受电线圈部件70中激发感应电动势,通过该感应电动势,清洁器50在扶手主体34上从基部32侧的初始位置向顶端部34a侧移动。
117.即,自行走装置54的各驱动电动机58被旋转驱动,各橡胶滚子56在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上滚动。由此,清洁器50一边自转一边沿扶手主体34的轴向移动(呈螺旋状地移动)。于是,从动于该清洁器50的旋转(自转),涂布滚子84的外周部84a旋转。
118.因此,在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上,伴随于清洁器50的螺旋状的移动,除菌液体l在周向及轴向上无遗漏地涂布。由此,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被杀菌(除菌)。也就是说,相对于公共汽车10接着乘降的乘降客能够始终把持被杀菌后的扶手主体34,能够安心地使用扶手主体34。
119.另外,在涂布滚子84涂布除菌液体l之前,由正被旋转驱动的刷子92擦拭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因此,能够对被除去了污渍的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有效地涂布(供给)除菌液体l。
120.另外,若经由各相机64而由控制装置识别到清洁器50到达扶手主体34的顶端部34a,则通过该控制装置的控制,向输电线26的通电的朝向被逆转。由此,各驱动电动机58向反方向被旋转驱动,清洁器50从扶手主体34的顶端部34a侧向基部32侧移动。
121.并且,此时,也由涂布滚子84的外周部84a向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涂布除菌液体l。也就是说,第二实施方式的清洁器50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清洁器50同样,能够一边呈螺旋状地往复移动一边对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进行杀菌(除菌)。因此,相对于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的杀菌(除菌)无不均地进行,且能够抑制或防止产生杀菌(除菌)遗漏。
122.需要说明的是,在清洁器50从扶手主体34的顶端部34a侧向基部32侧移动时,优选切断向驱动电动机94的通电,使相对于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的刷子92的擦拭降低。由此,能够抑制涂布于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的除菌液体l被刷子92擦掉。
123.另外,在各相机76检测到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的污渍的期间,清洁器50反复进行
往复移动,但若各相机76不再检测到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的污渍,则清洁器50通过控制装置的控制而向初始位置复位移动并停止。因此,能够防止清洁器50不必要地移动,能够抑制蓄电池的消耗。
124.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清洁器50也仅在滑动车门20关闭了乘降口16时(仅在乘降用扶手30采取了储纳姿势时)移动。换言之,在滑动车门20打开了乘降口16时(在乘降用扶手30采取了展开姿势时),清洁器50在初始位置处停止。
125.因此,相对于公共汽车10乘降的乘降客的相对于乘降用扶手30的扶手主体34的把持动作不会被清洁器50阻碍,能够将该扶手主体34从各种方向把持。也就是说,即使是设置能够向乘降用扶手30的扶手主体34供给除菌液体l的供给装置80等的结构,作为乘降用扶手30的功能也不会受损。
126.以上,虽然基于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乘降用扶手30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的乘降用扶手30不限定于图示的结构,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设计变更。例如,清洁器50的初始位置也可以不是扶手主体34的基部32侧而是顶端部34a侧。
127.另外,位置检测装置不限定于相机64,也可以由例如能够检测与物体的距离的传感器等构成。另外,在例如扶手主体34的顶端部34a向下方弯折大致90度并延伸至预定的长度的形状的情况下,清洁器50也可以构成为通过该弯折部并移动至下方侧。
128.另外,对乘降用扶手3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进行支撑的支撑部件不限定于图示的由各合叶24实现的结构,只要不阻碍输电线26的配线,则可以采用任意的结构。另外,照射装置60不限定于由多个发光元件62构成,只要构成为能够照射紫外线,则不管是何种结构都行。
129.另外,相对于清洁器50的基于无线的供电至少对自行走装置54进行即可,对于照射装置60(各发光元件62)及擦拭装置90(驱动电动机94)等,例如也可以在主体部52的内部设置电池保持器(图示省略),由收容于该电池保持器的多个电池(图示省略)供电。
130.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部52的内部存在余裕(设置空间)的情况下,也可以进一步设置照射紫外线的照射装置60(发光元件62)。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向扶手主体34的外周面供给除菌液体l的方法,不限定于涂布滚子84的涂布,例如也可以是喷射装置(图示省略)的喷射等。
131.另外,向输电线26的通电不限定于以控制装置识别到滑动车门20的关闭为触发器的结构,例如也可以设为以公共汽车10的驾驶员的关闭滑动车门20的开关操作为触发器的结构。不过,若是以控制装置识别到滑动车门20的关闭为触发器的结构,则能够应用于驾驶员未乘车的自动驾驶公共汽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