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的捆扎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52940发布日期:2022-02-19 11:05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线束的捆扎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线束的捆扎结构。


背景技术:

2.在车辆中,为了将线束固定于车身,使用一体地具有把持线束的把持部和用于组装于车身侧的卡合部的线夹。线夹通过胶带等捆扎部件与线束捆扎保持在一起,并且在该被捆扎保持的状态下将卡合部插入车身侧的固定孔而组装于车身侧。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3644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7.然而,线束是由具有信号线、电源线等的多个布线构成的布线束,被胶带等捆扎保持,其截面呈大致圆形。这样的线束在当前的车辆中被广泛利用,近年来,为了确保车室内空间更宽敞,期望能够将其更低高度化地布设的构造。
8.针对于此,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使线束变形为扁平形状而达到低高度化的布设构造。然而,在现状下,期望一个线夹遍及线束的长度方向的更长区间对线束形成低高度化。因此,在线夹中,考虑将夹着线束的部位在线束的长度方向上形成得较长,但单纯形成得较长只会多消耗材料,浪费多。
9.本发明的课题在于,以浪费较少的形式实现使具有圆形截面的线束在其长度方向的更宽范围内稳定地达到低高度化的新的线束的捆扎结构。
10.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以及发明效果
11.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线束的捆扎结构是具备线束、线夹和捆扎部件的线束的捆扎结构,所述线束具有圆形截面,所述线夹具有用于安装于车身的卡合部,并且以将所述线束压扁而将该线束在横宽方向上摊开来减小高度的形式进行把持,所述捆扎部件对被把持的所述线束和所述线夹的一部分进行捆扎保持,
12.其特征在于,
13.所述线夹具备:
14.板状的载置部,该板状的载置部具有载置所述线束、且与该线束相比所述横宽方向的宽度更宽的载置面;以及
15.按压部,该按压部具有成对的按压主体部和对置延伸部,成对的所述按压主体部以跨越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所述线束的方式延伸并在其长度方向上对置地配置,能够通过将该线束按压夹持于该载置面而使该线束以将该线束在该载置面上沿所述横宽方向摊开的形式达到减小其高度的低高度状态,所述对置延伸部从成对的所述按压主体部各自以相互接近的方式延伸,
16.所述捆扎部件在成对的所述按压主体部的对置部分之间将所述载置部以及所述对置延伸部与所述低高度状态的线束捆扎在一起。
17.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结构,线束被捆扎部件和两个按压主体部按压于载置面,从而成为在横宽方向上摊开而减小高度的低高度状态(扁平状态),并通过捆扎部件的捆扎力维持该低高度状态。由此,能够遍及包括两个按压主体部的按压区间和它们之间的由捆扎部件形成的捆扎区间的较长区间而较宽地形成并维持上述的线束的低高度状态。另外,由于在两个按压主体部的对置部分之间仅形成有对置延伸部,因此按压部不是将按压主体部在线束的长度方向上较宽地形成那样的简单结构,而是形成为去除了无用的部位的形状。并且,还形成为经由其对置延伸部将维持低高度状态的捆扎部件的捆扎力、即向载置面按压线束的捆扎部件的按压力有效地传递至两个按压主体部的构造。
18.进一步地,在上述本发明的结构中,若捆扎部件为在一个主面上设置有粘接面的胶带部件,则在两个按压主体部的对置部分之间捆扎对置延伸部的构造能够在捆扎时使胶带部件与线束的粘接面积在横宽方向上形成得更宽,因此还能够防止线束在其长度方向上偏移。
19.此外,本发明中的线束是由多个布线构成的布线束且具有圆形截面,与如扁平电缆、平板状的布线等那样的高度预先就低的线束是不同的。不过,在本发明的线束的捆扎结构中,虽然不包括代替线束而使用扁平电缆、平板状的布线的状态,但是也不需要成为无法使用它们的结构。
20.所述线夹具有:临时组装单元,该临时组装单元将夹着所述低高度状态的线束的所述按压部与所述载置部设为临时组装状态;以及高度变更单元,该高度变更单元能够变更从所述载置面到所述按压部的高度,通过由所述捆扎部件在所述临时组装状态下将所述载置部以及所述对置延伸部与所述低高度状态的线束捆扎在一起,能够设为禁止用所述高度变更单元进行高度变更的状态。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线夹的载置部和按压部将具有圆形截面的线束夹入而设为临时组装状态,能够容易地形成并维持上述低高度状态(扁平状态)。进一步地,通过成为临时组装状态,之后的用捆扎部件进行的捆扎作业也变得容易。另外,通过具有高度变更单元,能够使按压部与载置部之间的收纳线束的空间的高度可变,因此临时组装作业变得容易,另外,通过使其高度可变,还能够应对各种粗细的线束。并且,通过捆扎部件的捆扎而禁止其高度可变,通过其捆扎力能够维持线束被最大程度地降低高度的状态。即,不是使线束变形到预先决定的较低的高度,而是能够使线束变形到尽可能低的高度,并维持该状态。
21.所述高度变更单元具有在所述横宽方向的一端侧将所述载置部和所述按压部连结的具有挠性的连结部,所述临时组装单元具有在所述横宽方向的另一端侧将所述载置部和所述按压部组装的组装部,通过该组装,能够将夹在所述载置部与所述按压部之间的所述低高度状态的线束保持为不能从所述载置面上脱落。根据该结构,由于为按压部和载置部在一端侧连结且在另一端侧组装的结构,因此通过以将连结的一端侧作为旋转支点的形式使按压部转动而使其另一端接近载置部,能够容易地形成上述临时组装状态,而且同时进行的按压线束的低高度化也变得容易。
22.所述对置延伸部可以构成将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对置配置的成对的所述按压部连结的桥接部。根据该结构,具有两个按压主体部的按压部由一个部件构成,因此临时组装作
业等变得容易。
23.所述按压部可以具有咬入部,该咬入部比所述按压主体部的对所述线束的按压面更向所述载置面侧突出。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按压部的咬入部在所述临时组装状态下咬入线束,能够将该线束更强力地按压于载置部上。进一步地,呈上述低高度状态的线束通过成为被该咬入部咬入的状态,还能够阻止向横宽方向的位置偏移。
24.所述对置延伸部的与位于按压所述线束的一侧的内表面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相对于所述按压主体部的对所述线束的按压面的、在所述横宽方向上位于该对置延伸部侧的端部的面,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例如,所述对置延伸部的所述外表面可以位于从所述按压主体部的对所述线束的按压面连续的连续面(例如与按压面相同的平面)上。根据该结构,在线束的捆扎结构中,在捆扎部件于对置延伸部上通过的区间中,高度不会增加,因此能够有助于低高度化。另外,考虑对置延伸部的外表面位于比按压主体部的按压面更靠与载置面相反的一侧的情况:在卷绕了胶带那样的背面形成粘接面的捆扎部件时,该捆扎部件会与对置延伸部的外表面粘接(密接),但相对于与其两侧相邻的线束的外表面区域不粘接而浮起。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使捆扎部件在这样的外表面区域不浮起地粘接(密接),能够实现更牢固的捆扎保持。此外,也可以是,所述对置延伸部的所述外表面相对于所述按压主体部的对所述线束的按压面中的、在所述横宽方向上位于该对置延伸部侧的端部的面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位于较低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使胶带那样的背面形成粘接面的捆扎部件至少相对于线束的外表面不浮起地进行粘接,因此能够进行牢固的捆扎保持。这些将对置延伸部的外表面形成在与按压主体部的按压面相同水平或者相同水平以下的高度的结构从结果来看还形成上述的咬入部,因此能够同时实现双方的效果,比较方便。
附图说明
25.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线束的捆扎结构,是表示较细的线束的捆扎状态的立体图。
26.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线束的捆扎结构,是表示较粗的线束的捆扎状态的立体图。
27.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捆扎结构中使用的线夹的立体图。
28.图4是表示将第一实施例的捆扎结构中使用的线夹的卡合部固定于车身侧的状态的一例的剖视图。
29.图5是使用侧视图说明图1的捆扎结构的形成顺序的说明图。
30.图6是接着图5的说明图。
31.图7是图6的vii部分的放大图。
32.图8是图6的立体图。
33.图9是接着图6的说明图。
34.图10是使用侧视图说明图2的捆扎结构的形成顺序的说明图。
35.图11是接着图10的说明图。
36.图12是图11的xii部分的放大图。
37.图13是图11的立体图。
38.图14是接着图11的说明图。
39.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线束的捆扎结构的立体图。
40.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捆扎结构中使用的线夹的立体图。
41.图17是使用侧视图说明图15的捆扎结构的形成顺序的说明图。
42.图18是接着图17的说明图。
43.图19是图18的xix部分的放大图。
44.图20是接着图18的说明图。
45.图21是接着图20的说明图。
46.图22是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是表示用捆扎部件捆扎前的临时组装状态的立体图。
47.图23是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是表示用捆扎部件捆扎前的临时组装状态的立体图。
48.附图标记说明:
49.1a、1b、1c:线束的捆扎结构
50.10:捆扎部件
51.2:线夹
52.3:卡合部
53.4:载置部
54.4p:载置面
55.5:按压部
56.50:按压主体部
57.50p:按压面
58.51、52:对置延伸部
59.51v:咬入部
60.51s:外表面
61.6:连结部(高度变更单元)
62.6c、6e、6f:挠曲部
63.7:组装部(临时组装单元)
64.74:载置部侧卡定部
65.75:按压部侧卡定部
66.w:线束
67.x:线束的长度方向
68.y:横宽方向
69.z:高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70.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71.如图1以及图2所示,第一实施例的线束的捆扎结构1a、1b具备线束w(参照图5以及图10)、线夹2和捆扎部件10,线束w具有圆形截面,线夹2具有用于安装于车身的卡合部3,另一方面,线夹2以将线束w压扁而将该线束w在横宽方向y上摊开来减小高度的形式进行把持,捆扎部件10对由线夹2所把持的线束w和线夹2的一部分进行捆扎保持。
72.线束w是信号线、电源线等那样的由多个布线构成的具有挠性的布线束,是具有圆
形截面(参照图5以及图10)的公知的线束,在形成线束的捆扎结构1a、1b时,线束w被压扁而在横宽方向上扩展,成为其高度减小的低高度状态(参照图1以及图2)。本发明的线束w与从形成上述捆扎结构之前高度就预先较低的线束、例如扁平电缆、平板状的布线等不同。
73.线夹2除了上述卡合部3以外,如图3所示,还一体地具备载置部4、按压部5、连结部6以及组装部7。
74.如图4所示,卡合部3在此是向设置于车身的固定孔101插入卡定的部位,从载置部4的载置面4p背后的背面4s突出地形成。该卡合部3若插入于固定孔101,则从插入方向i的里侧向该固定孔101的周边部102卡定弹性卡定片31而成为防脱状态,成为该周边部102被夹在弹性卡定片31与盘状部32之间的固定状态。
75.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卡合部3在载置部4的背面4s(参照图3)上形成于从捆扎部件10的捆扎位置(捆扎区间)10x偏向长度方向x的一侧的位置。
76.如图5以及图10所示,载置部4形成为具有载置面4p的平板状,该载置面4p对具有圆形截面的线束w进行载置。载置面4p呈平坦面,形成为横宽方向y的尺寸比圆形截面的线束w宽,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载置面4p形成为该线束w的长度方向x的尺寸比其横向尺寸宽。
77.此外,以下,将载置于载置面4p的线束w的长度方向定为长度方向x,将相对于载置面4p而言的铅垂方向定为高度方向z,将与它们正交的载置面4p以及线束w的宽度方向定为横宽方向y。此处的载置面4p处于与包含长度方向x和横宽方向y的平面平行的平面上。
78.按压部5将图5以及图10所示的载置面4p上的具有圆形截面的线束w如图6以及图11所示那样按压于该载置面4p。由此,按压部5能够将该线束w以将其在该载置面4p上沿横宽方向y摊开的形式设为减小其高度的低高度状态(扁平状态)。如图3所示,此处的按压部5一体地具有按压主体部50、50和对置延伸部51、52。
79.如图8及图13所示,按压主体部50、50以在载置于载置面4p(参照图6以及图11)的线束w的长度方向x上对置的方式成对地设置,分别呈比载置部4薄的平板状。按压主体部50、50以跨越载置面4p上的具有圆形截面的线束w(参照图5、图10)的形式配置,能够将该线束w以夹在其与载置部4之间的形式按压而设为上述低高度状态(扁平状态)。
80.另外,此处的按压主体部50、50的刚性比载置部4低,具有挠性。由此,在线束w的直径较大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按压主体部50、50能够在其延伸方向上沿线束w的外表面挠曲。
81.如图3所示,对置延伸部51、52从成对的按压主体部50、50各自以相互接近的方式延伸。此处的对置延伸部51、52构成将成对的按压主体部50、50在长度方向x上连结的桥接部。
82.如图8及图13所示,对置延伸部51设置为在成对的按压主体部50、50中从其延伸方向(横宽方向y)的整个区间中的一部分区间沿长度方向x延伸。此处的对置延伸部51偏向成对的按压主体部50、50的横宽方向y的一端侧(ya),进一步而言,设置于一端侧(ya)的端部,能够与这些按压主体部50、50一起将载置面4p上的线束w按压于该载置面4p。
83.另外,如图3所示,按压部5具有比按压主体部50、50上的对线束w的按压面50p更向载置面4p侧突出的咬入部51v,如图14所示,在按压主体部50、50将载置面4p上的线束w按压于载置面4p时,能够使该咬入部51v咬入该线束w。此处的咬入部51v以在对置延伸部51和其
两外侧的按压主体部50、50沿长度方向x(参照图3)延伸的形式设置。
84.另外,如图7及图12所示,对置延伸部51的与位于按压线束w的一侧的内表面(咬入部51v)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51s,相对于按压主体部50、50的各按压面50p的、在横宽方向y上位于该对置延伸部51侧的端部的面50p1,在高度方向z(参照图6及图11)上位于相同的位置(高度)。在此,外表面51s与面50p1位于同一平面f上。进一步地,在图7中,外表面51s与各按压面50p位于同一平面f上,在图12中,外表面51s与各按压面50p位于平滑地连续的同一连续面r上。
85.如图6及图11所示,对置延伸部52(参照图3)在成对的按压主体部50、50的横宽方向y的另一端侧(yb)设置于载置面4p上的线束w的横宽方向y的外侧,如图3所示,对置延伸部52在自身的延伸方向(长度方向x)的中央具有后述的按压部侧卡定部75。
86.如图3所示,连结部6在横宽方向y的一端侧(ya)将载置部4和按压部5连结。此处的连结部6与成对的按压主体部50、50分别对应地设置,并设置为使各自与载置部4连接。连结部6具有挠性,以便在横宽方向y的一端侧(ya)能够使从载置部4(载置面4p)到按压部5的高度变化。具体而言,连结部6在从载置部4到按压部5的长度方向上具有一个以上的比其他部分更易挠曲的挠曲部,以使得在横宽方向y的一端侧(ya),与另一端侧(yb)相比,从载置部4到按压部5的高度的变化更大。
87.如图7及图12所示,此处的连结部6在形成临时组装状态时,主要是挠曲部6c挠曲。但是,连结部6在其长度方向的所有区间中都能够挠曲。其结果是,能够使按压部5(按压面50p)在横宽方向y(参照图6及图11)的一端侧(ya)的位置与其在另一端侧(yb)的位置相比变化为自载置面4p起的高度方向z上的更高的位置(距载置面4p更远的位置)。
88.此外,如图7以及图12所示,挠曲部6c(第一挠曲部)形成于从连结部6的载置部4到按压部5的中途区间(在此为弯曲部)。在从载置部4到按压部5的整个区间中,挠曲部6c通过薄壁化而最容易挠曲。
89.另外,连结部6在未施加负荷的状态(未挠曲变形的状态)下,如图5及图10所示,从载置部4向横宽方向y的外侧(一端侧(ya))延伸出,在其前端向高度方向z弯折而与按压部5连接,整体呈弯曲成l形的形状。连结部6相对于载置部4以朝向大致横宽方向y呈大致直线状相连的方式连接,相对于按压部5也以朝向高度方向z呈大致直线状相连的方式连接。
90.如图6及图11所示,组装部7能够设为将载置部4和按压部5在横宽方向y的另一端侧(yb)组装的临时组装状态。通过该组装(临时组装状态),能够将夹在载置部4与按压部5之间的低高度状态的线束w以该低高度状态保持为不能从载置面4p上脱落。此处的组装部7具有在横宽方向y的另一端侧(yb)设置于按压部5的按压部侧卡定部75和设置于载置部4的载置部侧卡定部74。这些卡定部74、75以成为相互始终卡定的状态的形式形成临时组装状态。
91.按压部侧卡定部75在图6及图11所示的临时组装状态下的横宽方向y的另一端侧(yb)从按压部5向载置部4侧延伸,在其前端侧形成为向一端侧(ya)突出的卡定爪。另一方面,载置部侧卡定部74在上述的临时组装状态下的横宽方向y的另一端侧(yb)从载置部4向按压部5侧突出,其横宽方向y的另一端侧(yb)形成为相对于按压部侧卡定部75绕到高度方向z的更高的位置侧的卡定爪。
92.捆扎部件10在成对的按压主体部50、50的对置部分之间如图9及图14所示地将载
置部4以及对置延伸部51与线束w捆扎在一起,使得在如图8及图13所示那样的载置部4(载置面4p(参照图9及图14))上被按压部5按压而成为低高度状态的该线束w成为被按压部5按压为更低高度化的状态。此处的捆扎部件10是具有挠性且比按压主体部50、50更薄的长条状的部件,是与捆扎对象相对一侧的面(卷绕捆扎对象时的内周面)形成粘接面的胶带部件。
93.使用图5~图9和图10~图14说明图1和图2的线束的捆扎结构的形成顺序。
94.首先,如图5和图10所示,将具有圆形截面的线束w载置于载置部4的载置面4p上。
95.接下来,如图6及图7和图11及图12所示,以使连结部6(主要是挠曲部6c)挠曲变形的形式使按压部5倾倒,将载置面4p上的线束w按压于该载置面4p。由此,具有圆形截面的线束w被夹入按压部5与载置部4之间,在载置面4p上沿横宽方向y摊开而成为高度减小的低高度状态(扁平状态)。
96.此时,通过使按压部侧卡定部75绕到载置部侧卡定部74的下侧而成为卡定状态,从而成为载置部4与按压部5组装起来的临时组装状态。由此,线束w以上述低高度状态成为其外周被环状地包围的状态,被保持为不会从载置部4与按压部5之间脱落。
97.此外,在按压部5的上述倾倒时,通过使连结部6挠曲,能够增加横宽方向y的一端侧(ya)的高度。由此,能够使按压部侧卡定部75向横宽方向y的另一端侧(yb)的更深处移动,能够使按压部侧卡定部75绕到载置部侧卡定部74的下侧,成为上述卡定状态(临时组装状态)。
98.另外,在图6的临时组装状态的情况下,由于线束w的直径较小,因此咬入部51v成为与载置面4p抵接的状态。该抵接状态是有意地持续作用对按压部5进行下压的外力的状态,在除去该外力时,挠曲部6c的挠曲消除,载置部4与按压部5在横宽方向y的一端侧(ya)分离。若进一步使连结部6整体挠曲,则还能够在一端侧(ya)使载置部4与按压部5进一步分离。即,图6的临时组装状态是通过使连结部6挠曲而能够在横宽方向y的一端侧(ya)变更从载置部4(载置面4p)到按压部5的高度的状态。
99.另一方面,在图11的临时组装状态的情况下,由于线束w的直径较大,因此咬入部51v与线束w抵接,不与载置面4p抵接。在成为临时组装状态(卡定状态)时挠曲的连结部6无法返回到与图10相同的状态,而是维持挠曲的状态,挠曲部6c维持为按压部5相对于载置部4的高度能够维持该临时组装状态的状态(也可以不挠曲)。在该状态下,通过作用对按压部5进行下压的外力,能够以使连结部6挠曲的形式使咬入部51v咬入线束w,成为使按压面50p与线束w抵接的状态。即,图11的临时组装状态也是通过使连结部6挠曲而能够在横宽方向y的一端侧(ya)变更从载置部4(载置面4p)到按压部5的高度的状态。
100.此外,在图11的临时组装状态下,成对的按压主体部50、50在各自的延伸方向上处于以与线束w的外表面密接的形式挠曲的状态。该变形也有助于在图11的临时组装状态下在横宽方向y上的一端侧(ya)对从载置部4(载置面4p)到按压部5的高度进行变更。
101.这样,在图6及图11所示的临时组装状态下,由于连结部6以及按压主体部50、50的挠曲,在横宽方向y的一端侧(ya),处于能够变更从载置部4(载置面4p)到按压部5的高度的状态。捆扎部件10(参照图9及图14)在成对的按压主体部50、50的对置部分之间将载置部4以及对置延伸部51、52与线束w强力地捆扎在一起,以禁止该高度变更。通过该捆扎,以线束w更低高度化的状态禁止载置部4与按压部5之间的高度变更,并且维持该线束w与载置部4
以及按压部5密接的状态。其结果是,形成图1及图2所示的线束w的捆扎结构1a、1b。
102.如图9所示,图1的捆扎结构1a是咬入部51v与载置面4p抵接,从载置部4到按压部5的高度最低的状态。由于对置延伸部51的外表面51s与按压主体部50、50的按压面50p相互位于同一平面f上,因此上述捆扎部件10以如下形式成为捆扎状态:该形式是指,以使对置延伸部的外表面51s与线束w的外表面呈直线状连续的形式将双方粘接。通过该捆扎状态,维持图5的圆形截面状的线束w为最低高度化的状态。
103.如图14所示,图2的捆扎结构1b成为咬入部51v进一步咬入线束w且按压主体部50、50的按压面50p按压线束w的状态,从载置部4到按压部5的高度维持为更低的状态。由于对置延伸部51的外表面51s和按压面50p、50p的基端侧区域50p1位于大致同一平面f上,因此上述捆扎部件10以使对置延伸部51的外表面51s和线束w的外表面呈直线状连续的形式将双方粘接。进一步地,按压面50p、50p的比基端侧区域50p1靠前端侧(横宽方向y的另一端侧(yb))的部分向以从基端侧区域50p1连续的形式平滑地弯曲的区域50p2和进一步靠前的平坦地倾斜的区域50p3连续,被它们按压的线束w的外表面也成为与它们同样的连续面r,因此上述捆扎部件10粘接于被这些面50p1、50p2、50p3按压而位于与它们同样的连续面r上的线束w的外表面。即,捆扎部件10成为跨越对置延伸部51的外表面51s和从该外表面51s平滑地连续的线束w的外表面而无台阶地粘接的捆扎状态。通过该捆扎状态,维持图10的圆形截面状的线束w为最低高度化的状态。
104.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上述组装部7作为将夹着低高度状态的线束w的按压部5和载置部4设为临时组装状态的临时组装单元而发挥功能,上述连结部6作为能够变更从载置面4p到按压部5的高度的高度变更单元而发挥功能。
105.另外,在第一实施例的捆扎结构1a、1b中,高度变更单元(连结部6)设置在比载置于载置面4p的线束w靠横宽方向y的外侧的位置,进一步而言设置在比载置面4p靠横宽方向y的外侧的位置,因此高度变更单元本身不会成为使捆扎结构1a、1b的高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临时组装单元(组装部7)也设置在比载置于载置面4p的线束w靠横宽方向y的外侧的位置,进一步而言设置在比载置面4p靠横宽方向y的外侧的位置,因此临时组装单元本身也不会成为使捆扎结构1a、1b的高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106.另外,在第一实施例的捆扎结构1a、1b中,如图4所示,在载置部4的背面4s的、按压主体部50、50之间的捆扎部件10(参照图9及图14)的捆扎区域,形成有沿横宽方向y延伸的突条部4t(肋),构成胶带部件的捆扎部件10粘接于突条部4t上。此处的突条部4t在长度方向x上形成有多个(此处为三个),由此,与其他区域相比提高了刚性,以使得载置部4不会因捆扎部件10的捆扎力而挠曲。
107.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这只不过是例示,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限度内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进行追加以及省略等各种变更。
108.以下,对与上述的实施例不同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此外,对于具有与上述实施例共同的功能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上述实施例、下述变形例以及其他实施例能够在不产生技术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来实施。
109.例如,也可以省略连结部6以及组装部7,使载置部4与按压部5分离。
110.另外,对置延伸部51只要从成对的按压主体部50各自以相互接近的方式延伸即
可,如图22的变形例所示,不一定需要将它们连结。另外,在成对的按压主体部50只要分别具有一个以上的对置延伸部即可。例如,如图23的变形例所示,也可以是省略对置延伸部51而仅存在对置延伸部52的结构。另外,也可以为,对置延伸部51的外表面51s相对于按压主体部50、50的对线束w的按压面50p的、在横宽方向y上位于该对置延伸部51侧的端部的面在高度方向z上处于较低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能够使胶带那样的背面形成粘接面的捆扎部件10至少相对于线束w的外表面不浮起地进行粘接。
111.另外,捆扎部件10也可以不是胶带部件,而是捆扎带等带状的部件,但若考虑其厚度(高度),则优选为胶带状的部件。
112.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
113.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如图15所示,第二实施例的线束的捆扎结构1c也具备线束w、线夹2和捆扎部件10,线束w具有圆形截面,线夹2具有用于安装于车身的卡合部3,另一方面,线夹2以将线束w压扁而将该线束w在横宽方向y上摊开来减小高度的形式进行把持,捆扎部件10对由线夹2把持的线束w和线夹2的一部分进行捆扎保持。
114.线束w以及捆扎部件10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另一方面,在图16所示的线夹2中,按压部5的按压主体部50、50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刚性较高而难以挠曲。
115.如图16所示,连结部6设置于横宽方向y的一端侧(ya),如图17~图19所示,连结部6从载置部4到按压部5具有比其他部分更容易挠曲的挠曲部6e(此处为一个),以使从载置部4到按压部5的高度能够变化。通过在形成临时组装状态时挠曲部6e挠曲,能够在横宽方向y的一端侧(ya)使按压部5的位置在高度方向z上变化。具体而言,连结部6形成为从载置部4向横宽方向y的外侧延伸出并以在其前端折回的形式与按压部5连接的u形或v形(此处为u形),并在该折回部(具体而言为其顶点部)具有挠曲部6e作为与按压部5的横宽方向y的一端的高度变化相关的挠曲部。另一方面,作为与上述高度变化无关的挠曲部,连结部6在与按压部5的连接部具有形成为比挠曲部6e容易挠曲的挠曲部6f。挠曲部6f作为能够以自身为中心使按压部5转动的转动轴部而发挥功能。
116.如图17~图19所示,组装部7具有在横宽方向y的另一端侧(yb)设置于按压部5的按压部侧卡定部75和设置于载置部4的载置部侧卡定部74。这些卡定部74、75在自载置面4p起的高度方向z上相互对置地配置,能够形成图18所示那样的临时组装状态。当按压部5与载置部4在另一端侧(yb)沿高度方向z离开规定距离d时,临时组装状态下的卡定部74、75相互卡定而阻止按压部5从载置部4脱离,另一方面,当按压部5与载置部4在另一端侧(yb)沿高度方向z处于规定距离d内时,临时组装状态下的卡定部74、75夹着间隙对置,能够使按压部5在另一端侧(yb)的位置在高度方向z上变化。
117.这样,在第二实施例中,连结部6和组装部7双方作为能够变更从载置面4p到按压部5的高度的高度变更单元而发挥功能。即,在横宽方向y的一端侧(ya)和另一端侧(yb)这两侧,都能够变更载置部4和按压部5的高度。
118.使用图17~图21说明图15的线束的捆扎结构1c的形成顺序。
119.首先,如图17所示,将具有圆形截面的线束w载置于载置部4的载置面4p上。
120.接下来,如图18及图19所示,以主要使挠曲部6f挠曲变形的形式使按压部5倾倒、转动,将载置面4p上的线束w按压于该载置面4p。由此,具有圆形截面的线束w被夹入按压部5与载置部4之间,在载置面4p上在横宽方向y上摊开,成为高度减小的低高度状态(扁平状
态)。在此,相对于原来的圆形截面的线束w,高度也减小到1/2以下。
121.此时,通过使按压部侧卡定部75绕到载置部侧卡定部74的下侧而成为卡定状态或对置状态,从而成为载置部4与按压部5组装起来的临时组装状态。由此,线束w以上述低高度状态成为其外周被环状地包围的状态,因此成为保持为不会从载置部4与按压部5之间脱落的状态。
122.此外,在按压部5的上述倾倒、转动时,在连结部6中最容易挠曲的挠曲部6f最先挠曲。在从该处设为上述卡定状态时,也可以根据需要使挠曲部6e、连结部6的其他部分挠曲。由此,能够使按压部侧卡定部75向横宽方向y的另一端侧(yb)的更深处移动,能够使按压部侧卡定部75绕到载置部侧卡定部74的下侧。
123.在图18的临时组装状态的情况下,由于线束w的直径比较小,因此咬入部51v不会较深地咬入线束w,按压面50p不与线束w抵接。另一方面,卡定部74、75成为相互卡定的状态。通过在该状态下有意地作用对按压部5进行下压的外力,如图20所示,咬入部51v深深地咬入线束w,能够形成按压面50p与线束w抵接的状态。此时,在横宽方向y的一端侧(ya),挠曲部6e挠曲,从载置部4到按压部5的高度变低,在另一端侧(yb),卡定部74、75分离而成为夹着间隙对置的状态。
124.这样,在临时组装状态下,通过连结部6(挠曲部6e)的挠曲,在横宽方向y的一端侧(ya)和另一端侧(yb)这两侧,都能够变更从载置部4(载置面4p)到按压部5的高度。因此,为了禁止该高度变更,在成对的按压主体部50的对置部分之间通过捆扎部件10将载置部4以及对置延伸部51、52与线束w强力地捆扎在一起。通过该捆扎,以线束w更低高度化的状态禁止载置部4与按压部5之间的高度变更,并且维持该线束w与载置部4以及按压部5密接的状态。通过该捆扎,形成图15所示的线束的捆扎结构1c。
125.此外,在图15所示的线束的捆扎结构1c中,如图21所示,对置延伸部51的外表面51s位于从按压主体部50、50的按压面50p平滑地连续的连续面(在此为同一平面f)上,因此上述捆扎部件10能够以使对置延伸部的外表面51s与被按压面50p按压的线束w的外表面无台阶地呈直线状连续的形式将双方粘接。
126.此外,在线束w比图17所示的线束更粗的情况下,在成为临时组装状态时,有时也成为咬入部51v深深地咬入线束w,按压面50p与线束w抵接,并且卡定部74、75始终相互卡定的状态。
127.在以上的实施例中,表示它们的各图在某种程度上是示意性地示出的,特别是关于线束w内的布线数及其配置、排列,未必都被准确地描绘出来。例如,就各线束w的截面而言,用捆扎部件10进行的捆扎状态下,在u字或v形的连结部6的内侧也可能有线束w内的布线进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