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量可调式汽车空调无叶出风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09752发布日期:2021-10-09 14:42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量可调式汽车空调无叶出风件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汽车空调零件领域,具体为一种风量可调式汽车空调无叶出风件。


背景技术:

2.汽车空调系统是实现对车厢内空气进行制冷、加热、换气和空气净化的装置。现有汽车空调出风结构大多为叶片式,在进行排风工作时,叶片式的出风结构不易于针对出风量的大小进行调试,而通过空调控制系统的转钮调档方式进行调节,驾驶员在调节风量时,还需要低头查看空调控制系统转钮的位置,严重影响到安全驾驶;且传统汽车空调出风件缺少辅助驾驶安全的结构,不利于对车上人员进行安全防护。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量可调式汽车空调无叶出风件,解决了驾驶员在调节风量时,还需要低头查看空调控制系统转钮的位置,严重影响到安全驾驶的问题。
4.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风量可调式汽车空调无叶出风件,包括出风管和出风组件,所述出风组件设置于出风管顶部;所述出风管顶部固定有与其为一体的连接端,且出风组件包括衔接框架、内调件和外盖面板,所述衔接框架卡接于连接端顶部,且衔接框架前后两边缘均固定有若干个卡板,所述外盖面板位于衔接框架顶面,且外盖面板底壁前后两边缘均固定有若干个卡轴,所述卡轴的数量以及位置均与卡板相对应,且外盖面板通过卡轴与卡板卡接,所述内调件活动连接于衔接框架与外盖面板之间;所述内调件表面均匀开设有若干个主风口,且内调件表面中心开设有预留槽,所述预留槽后壁设有若干个共线排布的齿口,且外盖面板顶面开设有若干个与主风口活动连接的副风口,所述外盖面板表面中心开设有嵌接槽,且嵌接槽内部嵌接有旋钮,所述旋钮与嵌接槽活动连接,且旋钮底部固定有齿轮,所述齿轮位于预留槽中且与齿口相互啮合,且通过旋钮带动齿轮旋转而调节内调件左右平移;所述外盖面板前端中部熔接有架板,且架板顶面铰接有折叠板,所述架板内部后端开设有活动槽,且架板内部并位于活动槽底部开设有呈l形状的推拉槽,所述架板内部且位于推拉槽前端开设有呈l形状的贯通槽;所述折叠板底面后端对应于活动槽的位置开设有卡槽,且活动槽顶部与卡槽相通,所述折叠板内部开设有接通槽,且折叠板顶部后端固定有与其为一体的圆环支架,所述接通槽前端贯通于折叠板前壁,且接通槽后端对应于折叠板与圆环支架的连接位置,所述接通槽后端贯通入圆环支架中,且圆环支架底面均匀开设有若干个与接通槽相通的气孔,所述圆环支架顶部嵌接有气囊。
5.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出风管内壁后端嵌入安装有蜂鸣器,且蜂鸣器顶部设有触发按钮,蜂鸣器与汽车的电瓶进行电性连接,通过蜂鸣器可发出警报。
6.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衔接框架与外盖面板之间开设有容纳内调件的槽口,且
所述槽口的宽度大于内调件的宽度,所述内调件位于槽口中左右平移,通过旋钮带动齿轮旋转而调节内调件左右平移。
7.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主风口与副风口之间随内调件的左右平移而滑动连接,主风口与副风口之间相通的空间大小可调。
8.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旋钮内部开设有开槽,且旋钮顶部由上往下贯穿有联动轴,所述联动轴依次贯穿过开槽、齿轮、衔接框架和连接端,且联动轴底部延伸至出风管内部并位于触发按钮正上方,所述联动轴末端嵌接有与触发按钮相接触的触发块,联动轴可在旋钮与齿轮中上下移动。
9.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联动轴外壁且位于开槽内部套接固定有圆盘,且圆盘底壁与开槽内底壁之间固定有减震弹簧,通过减震弹簧可带动联动轴回弹复位。
10.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贯通槽底壁贯通出架板底面,且贯通槽底端与出风管前壁之间套接有主输管,所述贯通槽前端贯通出架板前壁,且贯通槽前壁与接通槽前壁之间套接有副输管,出风管通过主输管、贯通槽、副输管和接通槽与气孔相通。
11.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活动槽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动柱,且活动柱前端固定有与其为一体的卡块,所述卡块顶部延伸出活动槽卡入卡槽中,且卡块与卡槽滑动连接,所述卡块前壁与活动槽前壁之间固定有复位弹簧,且活动柱底部固定有位于推拉槽内部的推拉板,所述推拉板与推拉槽滑动连接,且推拉板前端贯穿过贯通槽与主输管连接位置,所述推拉板中部开设有与贯通槽相对应的连接口,且连接口与推拉槽活动连接。
12.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活动柱后端凸出于架板后壁,且旋钮外壁一侧固定有转板,所述转板随旋钮转动而旋转,且转板外端与活动柱后端相接触,通过转板可抵住活动柱后端。
13.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架板与折叠板折叠状态下圆环支架位于外盖面板顶面,且联动轴顶部凸出于旋钮顶部,所述联动轴顶部的高度高于圆环支架的高度。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旋钮旋转的同时副风口会与主风口错开,副风口与主风口错开后,副风口与主风口两者之间相通的空间则会变小,同理能够通过的气流量也会变少,可调节风力变小;如需要调节风力变大,同样转动旋钮,并由齿轮啮合齿口带动内调件平移,调节内调件至副风口与主风口之间相互对应,副风口与主风口两者之间相通的空间则会变大,从而调节风力变大;采用旋钮调节风力的大小,能够良好解决传统叶片式汽车空调出风口无法调节风力的问题,并且因为副风口环绕于旋钮外侧,驾驶员调节风力时,手部恰好位于副风口外端,能够直接感受到风力大小的变化,不需要低头查看旋钮的旋转位置,相比传统空调控制系统采用转钮调档的方式更加安全;2、当车辆因为急刹车或是撞击而导致副驾乘客身体前倾冲击到外盖面板表面时,乘客人员会首先接触到联动轴,圆盘下移过程中挤压减震弹簧,通过减震弹簧可对圆盘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触发块径直按压触发按钮,从而启动蜂鸣器,通过蜂鸣器发出警报声,使得气流与声流混在一起,能够提高声流的振动力,声流的声波振动力加强的情况下,频率发生变化,可提高警示效果,利用副驾乘客的撞击动作启动蜂鸣器,在乘客撞击外盖面板的同时,利用气流和声流相互结合的方式,对外界人员进行警示,进一步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且初始状态下气囊朝向于外侧朝向副驾的位置,副驾乘客撞击到联动轴后,由膨胀的气囊可垫住乘客头部,防止乘客直接撞击到中控台上导致头部受伤,气囊作为附属的安全气囊进行使用,辅助保护乘客的乘坐安全;3、放置一些需要进行降温的物品例如杯子时,可顺时针拧动旋钮,通过转板外端将活动柱往前抵,卡块在卡槽中前移脱离齿状卡接位置,这时即可将折叠板翻转开,贯通槽与主输管的连接位置则为常开状态;折叠板翻转开后气囊朝向于下方,且气孔朝向于上方,通过圆环支架可容纳水杯等物,需要进行降温的水杯恰好处于副风口的外侧,副风口出风时直接吹动水杯外表面,针对性的进行降温工作;出风管中部分气流通过主输管分流至贯通槽内,贯通槽通过副输管将气流输至接通槽中,最后气流会从多个小孔释放,小孔环绕于水杯外侧,当小孔进行排风时直接将气流吹动至水杯外周,进一步的提高降温效果,增强实用性;折叠板折叠时气囊可作为附属安全气囊进行使用,对乘客保护,折叠板展开时可容纳水杯,并且直接引导出风管的气流分流至水杯外周,实行降温工作,多种使用方式,为使用者提供便利。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出风管结构侧面内部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出风管与衔接框架结构拆分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的内调件与外盖面板结构拆分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的a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的旋钮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的旋钮与齿轮结构内部连接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的折叠板展开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的架板与折叠板结构折叠内部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的b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16.图中:出风管1、连接端101、蜂鸣器2、触发按钮201、衔接框架3、卡板301、内调件4、主风口401、预留槽402、齿口403、外盖面板5、副风口501、嵌接槽502、旋钮6、开槽601、齿轮7、联动轴8、减震弹簧801、触发块802、转板9、架板10、活动槽1001、推拉槽1002、贯通槽1003、主输管11、副输管12、折叠板13、卡槽1301、接通槽1302、圆环支架14、气孔1401、气囊1402、活动柱15、卡块1501、复位弹簧1502、推拉板16、连接口1601。
具体实施方式
17.请参阅图1

图10,一种风量可调式汽车空调无叶出风件,包括出风管1和出风组件,所述出风组件设置于出风管1顶部;具体的,首先将出风管1安装于汽车空调系统的出风口位置,由出风管1起到冷风排风工作,并且出风组件嵌入于汽车内部的中控台;所述出风管1顶部固定有与其为一体的连接端101,且出风组件包括衔接框架3、内
调件4和外盖面板5,所述衔接框架3卡接于连接端101顶部,且衔接框架3前后两边缘均固定有若干个卡板301,所述外盖面板5位于衔接框架3顶面,且外盖面板5底壁前后两边缘均固定有若干个卡轴,所述卡轴的数量以及位置均与卡板301相对应,且外盖面板5通过卡轴与卡板301卡接,所述内调件4活动连接于衔接框架3与外盖面板5之间;所述内调件4表面均匀开设有若干个主风口401,且内调件4表面中心开设有预留槽402,所述预留槽402后壁设有若干个共线排布的齿口403,且外盖面板5顶面开设有若干个与主风口401活动连接的副风口501,所述外盖面板5表面中心开设有嵌接槽502,且嵌接槽502内部嵌接有旋钮6,所述旋钮6与嵌接槽502活动连接,且旋钮6底部固定有齿轮7,所述齿轮7位于预留槽402中且与齿口403相互啮合,且通过旋钮6带动齿轮7旋转而调节内调件4左右平移;进一步的,汽车空调系统进行排风工作时,气流会从出风管1底部由下往上吹动至连接端101位置,气流依次通过衔接框架3、主风口401和副风口501,可排出至外界;所述衔接框架3与外盖面板5之间开设有容纳内调件4的槽口,且所述槽口的宽度大于内调件4的宽度,所述内调件4位于槽口中左右平移;所述主风口401与副风口501之间随内调件4的左右平移而滑动连接;风力调节步骤:因为气流是通过主风口401和副风口501出风,当需要调节风力变小时,可拧动旋钮6,旋钮6旋转的同时带动齿轮7在预留槽402中转动,且齿轮7啮合于齿口403进行旋转,如齿轮7为逆时针旋转,那么内调件4左平移,如齿轮7为顺时针旋转,那么内调件4则向右平移,内调件4向左或是向右平移时副风口501均会与主风口401错开,所以转动旋钮6时,不限制旋转方向,可旋转逆时针转动,也可旋转顺时针转动;副风口501与主风口401错开后,副风口501与主风口401两者之间相通的空间则会变小,同理能够通过的气流量也会变少,可调节风力变小;如需要调节风力变大,同样转动旋钮6,并由齿轮7啮合齿口403带动内调件4平移,调节内调件4至副风口501与主风口401之间相互对应,副风口501与主风口401两者之间相通的空间则会变大,从而调节风力变大;采用旋钮6调节风力的大小,能够良好解决传统叶片式汽车空调出风口无法调节风力的问题,并且因为副风口501环绕于旋钮6外侧,驾驶员调节风力时,手部恰好位于副风口501外端,能够直接感受到风力大小的变化,不需要低头查看旋钮6的旋转位置,相比传统空调控制系统采用转钮调档的方式更加安全;所述外盖面板5前端中部熔接有架板10,且架板10顶面铰接有折叠板13;所述折叠板13顶部后端固定有与其为一体的圆环支架14;所述圆环支架14顶部嵌接有气囊1402;所述架板10与折叠板13折叠状态下圆环支架14位于外盖面板5顶面;保护工作:初始状态下折叠板13折叠于架板10顶面,且圆环支架14环绕于副风口501,副风口501的外侧无遮挡物,不影响到副风口501的正常出风以及旋钮6的正常转动;所述出风管1内壁后端嵌入安装有蜂鸣器2,且蜂鸣器2顶部设有触发按钮201;所述旋钮6内部开设有开槽601,且旋钮6顶部由上往下贯穿有联动轴8,所述联动轴8依次贯穿
过开槽601、齿轮7、衔接框架3和连接端101,且联动轴8底部延伸至出风管1内部并位于触发按钮201正上方,所述联动轴8末端嵌接有与触发按钮201相接触的触发块802;所述联动轴8顶部凸出于旋钮6顶部,所述联动轴8顶部的高度高于圆环支架14的高度;所述联动轴8外壁且位于开槽601内部套接固定有圆盘,且圆盘底壁与开槽601内底壁之间固定有减震弹簧801;进一步的,因为出风组件位于中控台表面,初始状态下联动轴8的圆盘被减震弹簧801顶出,联动轴8顶部凸出于旋钮6,且联动轴8顶部的高度高于圆环支架14高度的0.4cm

0.9cm,当车辆因为急刹车或是撞击而导致副驾乘客身体前倾冲击到外盖面板5表面时,乘客人员会首先接触到联动轴8,联动轴8顶部受到冲击力时进行下移,圆盘则在开槽601内下移,圆盘下移过程中挤压减震弹簧801,通过减震弹簧801可对圆盘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减轻乘客的撞击力度,保护乘客的安全;联动轴8下移的同时带动触发块802下移,触发块802径直按压触发按钮201,从而启动蜂鸣器2,通过蜂鸣器2发出警报声,因为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传播,气流从出风管1通过时,由气流可吹动蜂鸣器2,使得气流与声流混在一起,能够提高声流的振动力,声流的声波振动力加强的情况下,频率发生变化,可提高警示效果,利用副驾乘客的撞击动作启动蜂鸣器2,在乘客撞击外盖面板5的同时,利用气流和声流相互结合的方式,对外界人员进行警示,进一步提高驾驶的安全性;蜂鸣器2待机过程中,出风管1中流动的冷气能够对蜂鸣器2进行降温,起到良好的散热效果;因为气囊1402呈膨胀状态,且初始状态下气囊1402朝向于外侧朝向副驾的位置,副驾乘客撞击到联动轴8后,由膨胀的气囊1402可垫住乘客头部,防止乘客直接撞击到中控台上导致头部受伤,气囊1402作为附属的安全气囊进行使用,辅助保护乘客的乘坐安全;所述架板10内部后端开设有活动槽1001,且架板10内部并位于活动槽1001底部开设有呈l形状的推拉槽1002,所述架板10内部且位于推拉槽1002前端开设有呈l形状的贯通槽1003;所述折叠板13底面后端对应于活动槽1001的位置开设有卡槽1301,且活动槽1001顶部与卡槽1301相通,所述折叠板13内部开设有接通槽1302;所述接通槽1302前端贯通于折叠板13前壁,且接通槽1302后端对应于折叠板13与圆环支架14的连接位置,所述接通槽1302后端贯通入圆环支架14中,且圆环支架14底面均匀开设有若干个与接通槽1302相通的气孔1401;所述贯通槽1003底壁贯通出架板10底面,且贯通槽1003底端与出风管1前壁之间套接有主输管11,所述贯通槽1003前端贯通出架板10前壁,且贯通槽1003前壁与接通槽1302前壁之间套接有副输管12;所述活动槽1001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动柱15,且活动柱15前端固定有与其为一体的卡块1501,所述卡块1501顶部延伸出活动槽1001卡入卡槽1301中,且卡块1501与卡槽1301滑动连接,所述卡块1501前壁与活动槽1001前壁之间固定有复位弹簧1502,且活动柱15底部固定有位于推拉槽1002内部的推拉板16,所述推拉板16与推拉槽1002滑动连接,且推拉板16前端贯穿过贯通槽1003与主输管11连接位置,所述推拉板16中部开设有与贯通槽1003相对应的连接口1601,且连接口1601与推拉槽1002活动连接;
折叠板13的展开与折叠:初始状态下折叠板13折叠于架板10表面,且活动槽1001的顶部与卡槽1301相通,卡块1501顶部则延伸出活动槽1001卡入卡槽1301中,卡槽1301后壁呈齿状凸出,卡块1501后端则呈齿状凹入,卡块1501的内凹位置与卡槽1301的凸出位置形状一致,复位弹簧1502将活动柱15往后端抵,使卡块1501位于卡槽1301后端,卡块1501与卡槽1301的齿状位置可凹凸对应,相互契合(如图9、图10所示),从而通过卡块1501卡住折叠板13,保持折叠板13的折叠状态;出风管1通过主输管11与贯通槽1003相通,且折叠板13折叠时,复位弹簧1502将活动柱15往后端抵,且推拉板16在推拉槽1002的后端,并且连接口1601位于推拉槽1002的内部,推拉板16的前端遮挡住贯通槽1003与主输管11的连接位置,使出风管1中的气流无法进入贯通槽1003,出风管1进行正常输风工作;所述活动柱15后端凸出于架板10后壁,且旋钮6外壁一侧固定有转板9,所述转板9随旋钮6转动而旋转,且转板9外端与活动柱15后端相接触;放置一些需要进行降温的物品例如杯子时,可顺时针拧动旋钮6,旋钮6旋转的同时带动转板9一同转动,且转板9旋转到一定角度后,转板9的外端会抵住活动柱15的后端,通过转板9外端将活动柱15往前抵,复位弹簧1502则被活动柱15压缩,并且卡块1501在卡槽1301中前移脱离齿状卡接位置,这时即可将折叠板13翻转开(如图8所示),使折叠板13展开于架板10前端,并且架板10底壁后端插接有定位柱,活动柱15的底壁开设有定位槽,当活动柱15后移时,定位槽恰好移动至定位柱上方,可将定位柱插入定位槽中,使活动柱15的位置被定位,当活动柱15后移时,推拉板16在推拉槽1002内后移,连接口1601移动至贯通槽1003中,此时贯通槽1003与主输管11的连接位置即可相通,气流经过连接口1601流入贯通槽1003内,并且由定位柱定位活动柱15,当前活动柱15不可前后移动,仅可保持于活动槽1001的前端位置,贯通槽1003与主输管11的连接位置则为常开状态;折叠板13翻转开后气囊1402朝向于下方,且气孔1401朝向于上方,通过圆环支架14可容纳水杯等物,需要进行降温的水杯恰好处于副风口501的外侧,副风口501出风时直接吹动水杯外表面,针对性的进行降温工作;出风管1中部分气流通过主输管11分流至贯通槽1003内,贯通槽1003通过副输管12将气流输至接通槽1302中,最后气流会从多个小孔释放,小孔环绕于水杯外侧,当小孔进行排风时直接将气流吹动至水杯外周,进一步的提高降温效果,增强实用性;折叠板13折叠时气囊1402可作为附属安全气囊进行使用,对乘客保护,折叠板13展开时可容纳水杯,并且直接引导出风管1的气流分流至水杯外周,实行降温工作,多种使用方式,为使用者提供便利。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