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车用天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窗户组件及车辆。
背景技术:2.目前,车用天窗组件通常嵌入车辆顶部,与车顶齐平设置,所以在雨水天气等情况下,不可避免会出现水会沿天窗组件的玻璃与支撑件连接处的缝隙中流入车内。虽然支撑件上设计有排水机构,但当水量过大时,会发生水进入车辆内部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3.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窗户组件,其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应用于车辆时,可以更好地防止车辆外部的水进入车内。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窗户组件,其包括:
5.可视窗;以及
6.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承载部和防水部,所述防水部设置于所述承载部的一端,且凸出于所述承载部设置,所述承载部具有开口,所述可视窗转动连接于所述承载部靠近所述防水部的一端,所述可视窗用于封闭所述开口,当所述可视窗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可视窗覆盖所述开口及所述承载部,所述防水部还凸出于所述可视窗设置。
7.其中,当所述可视窗处于关闭状态时,在所述可视窗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层叠方向上,所述防水部凸出于所述可视窗2mm至3mm。
8.其中,所述防水部包括迎风面,所述迎风面为所述防水部上远离所述可视窗的表面,所述迎风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相较于第二端靠近所述承载部远离所述可视窗的表面,所述迎风面与所述可视窗的距离,自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逐渐减小。
9.其中,所述防水部还包括抵接面,所述抵接面与所述迎风面弯折相连,当所述窗户组件安装于车辆时,所述抵接面抵接所述车辆,所述迎风面与所述抵接面的夹角α为75
°
至85
°
。
10.其中,所述防水部与所述可视窗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防水部设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连通所述间隙,用于将所述间隙中的积水排出。
11.其中,所述承载部包括依次首尾相连的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及第四部,所述可视窗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部,所述防水部至少设置于所述第一部;所述防水部包括平直部及弯折连接所述平直部相对两端的两个弯折部,所述平直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部,两个所述弯折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及第四部,且覆盖部分所述第二部及第四部;所述弯折部设有所述排水孔。
12.其中,所述窗户组件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承载部面向所述可视窗的表面,且所述密封件环绕所述开口设置,当所述可视窗封闭所述开口时,所述密封件用于防止外部积水进入所述开口。
13.其中,所述窗户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二支撑件,所述多个第二支撑件设置于所述承载部面向所述可视窗的表面,所述第二支撑件的高度低于的所述密封件凸出于所述承载部的高度,所述第二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可视窗,以使当所述可视窗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可视窗与所述密封件的过盈量保持均衡。
14.其中,所述多个第二支撑件均匀环绕所述开口的外周设置。
15.其中,所述承载部包括排水槽和排水管,所述排水槽相较于所述密封件靠近所述开口设置,所述排水管与所述排水槽连通,所述排水槽与所述排水管配合将进入所述承载部与所述可视窗缝隙的水排出。
16.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
17.车辆本体,以及
18.如本技术所述的窗户组件,所述窗户组件设置于所述车辆本体,所述第一支撑件嵌入所述车辆本体设置,所述可视窗朝向远离所述车辆本体的一侧。
1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窗户组件通过调整自身可视窗的尺寸和位置,使可视窗高于并覆盖于开口,当可视窗上的有积水时,积水会自然的从可视窗滑落到车顶,从而消除了漏水的隐患。窗户组件的迎风一端设有防水部,其目的为,当窗户组件装载在汽车上作为汽车天窗时,在汽车运行期间,防水部能够将迎面而来的风雨挡住,阻挡雨水被吹入天窗内,同时防水部的迎风面与水平面有一定角度,且防水部只少量高于天窗表面高度,二者结合有利于降低风阻,并且将迎面而来的雨水导向玻璃表面,最终流向车外,从而减少了防水部和可视窗之间间隙的水量。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窗户组件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视窗覆盖开口示意图;
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视窗、防水部和密封件配合示意图;
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迎风面和承载部配合示意图;
2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排水槽、排水管和承载部配合示意图;
2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视窗、防水部和排水孔配合示意图;
2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支撑件和密封件配合示意图;
28.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机构示意图;
29.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车辆-1,窗户组件-10,车辆本体-20,可视窗-110,第一支撑件-120,承载部-121,第一部-1211,第二部-1212,第三部-1213,第四部-1214,开口-1215,排水槽-1216,排水管-1217,防水部-122,迎风面-1221,迎风面第一端-a1,迎风面第二端-a2,抵接面-1222,排水孔-1223,弯折部-1224,平直部-1225,密封件-130,第二支撑件-140,驱动机构-150,支撑臂-151,动力部-152,传动轴-153。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2.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33.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4.目前的车用天窗组件通常由天窗玻璃,支撑架,起翘机构以及排水机构组成,而车用天窗组件通常以整体嵌入的方式设置在车辆顶部,天窗玻璃与车顶齐平,玻璃只覆盖支撑架的开口,并未完全覆盖支撑架,此时在雨水天气或洗车等情况时,天窗玻璃上的积水会沿玻璃与支撑架的连接处缝隙流入车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相关技术中,通常会提升天窗玻璃的密封能力,和/或,在支撑架内部设置更高效的排水机构,来提升防水性。但是,天窗玻璃与支撑架之间的缝隙是拼接而成的,换言之,天窗玻璃与支撑架之间的缝隙所在的平面与重力方向平行,而且天窗玻璃并非是理想中的绝对刚性物体,长时间使用后也会无法避免的产生微量形变,这会使天窗玻璃与支撑架之间缝隙发生变化,导致密封性下降,所以当积水自然流下时,可以直接顺间隙穿过密封件流入车内。
35.请一并参照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窗户组件10,所述窗户组件10包括可视窗110和第一支撑件120。其中,第一支撑件120包括承载部121和防水部122,所述防水部122设置于所述承载部121的一端,且凸出于所述承载部121设置。所述承载部121围设出开口1215,所述可视窗110转动连接于所述承载部121靠近所述防水部122的一端,所述可视窗110用于封闭所述开口1215,当所述可视窗110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可视窗110覆盖所述开口1215及所述承载部121。
36.本技术实施例的窗户组件10可以应用于车辆,作为车辆的天窗,也可用于阳光房、运动馆等建筑物,作为建筑物的天窗。
37.本技术实施例的窗户组件10的可视窗110关闭时覆盖所述开口1215及所述承载部121,当所述窗户组件10安装于车辆顶部,可视窗110顶部残留有积水(例如下雨或洗车等情况下)时,可视窗110上的积水会直接流到车辆顶部,积水通过车辆顶部排出,而不会流进可视窗与承载部之间的间隙,从而进入车辆内部,而且可视窗110与承载部121之间的间隙所在的平面,与重力方向垂直,所以即使有小部分水附着在可视窗110与承载部121之间的间隙,这部分积水也没有重力作为驱动力来进入车内。进而使得本技术实施例的窗户组件10应用于车辆时,具有更好的防水性能。此外,本技术实施例的窗户组件10的第一支撑件120
包括防水部122,当窗户组件10装载到车辆上作为汽车天窗时,窗户组件10迎风的一端会受到风雨的冲击,窗户组件10迎风的一端在受到风雨的作用力后,有很大的漏水隐患。设置防水部122,可以阻挡该作用力,达到提升窗户组件10防水性的效果。
38.可选地,所述可视窗110是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具体地,可以为但不限于为玻璃、树脂、水晶等。
39.请参照图3,为保证防水部122的防水效果,同时保证防水部122不会给运动的车辆带来过大的风阻,当所述可视窗10处于关闭状态时,在所述可视窗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层叠方向上,所述防水部22凸出于所述可视窗102mm至3mm,具体地,可以为但不限于为2mm、2.3mm、2.5mm、2.7mm、3mm等。防水部凸出于所述可视窗2mm至3mm,既可以使窗户组件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又不会凸出可视窗太多,从而影响窗户组件的美观。
40.请参照图3,防水部122包括迎风面1221,所述迎风面1221为所述防水部122上远离所述可视窗110的表面,所述迎风面122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a1和第二端a2,所述第一端a1相较于第二端a2靠近所述承载部121远离所述可视窗110的表面,所述迎风面1221与所述可视窗110的距离,自第一端a1向所述第二端a2逐渐减小。换言之,所述迎风面1221所在的平面与重力方向不平行,重力方向与所述迎风面1221所在的平面存在一定角度,这样的设计带来的好处是,当所述窗户组件10安装在车辆上时,当车辆行驶时,可以使所述迎风面1221受到的风阻变小。
41.请参照图4,所述防水部122还包括抵接面1222,所述抵接面1222与所述迎风面1221弯折相连,当所述窗户组件10安装于车辆时,所述抵接面1222抵接所述车辆,所述迎风面1221与所述抵接面1222的夹角α为75
°
至85
°
。具体地,当窗户组件10用在车辆上时,防水部122凸出于可视窗110表面高度2mm至3mm,此时如果所述迎风面1221与所述抵接面1222的夹角α过小,会导致所述抵接面1222与所述迎风面1221弯折相连的一侧与可视窗10距离过大,整个窗户组件的体积过大,导致窗户组件的成本增高,而且不便于安装在车顶上,所述迎风面1221与所述抵接面1222的夹角α过大,会导致安装有所述窗户组件10的车辆承受的风阻变的过大。当所述迎风面1221与所述抵接面1222的夹角α控制在75
°
至85
°
时,所述抵接面1222与所述迎风面1221弯折相连的一侧与可视窗10距离适当,控制了整个窗户组件的体积,同时安装有所述窗户组件10的车辆承受的风阻变化很小,并且防水部122将迎面而来的雨水导向可视窗110表面,最终流向车外,减少了防水部122和可视窗10之间间隙的水量。
42.请参照图5,所述承载部121还包括排水槽1216和排水管1217,所述排水槽1216相较于所述密封件130靠近所述开口1215设置,所述排水管1217与所述排水槽1216连通,所述排水槽1216与所述排水管1217配合将进入所述承载部121与所述可视窗110缝隙的水排出。其中,所述排水槽1216设置于所述承载部121面向所述可视窗110的表面,且所述排水槽1216环绕所述开口1215设置,凹陷于所述承载部121面向所述可视窗110的表面。当窗户组件10外部的水量过大,以至于水突破了密封件130,进入了窗户组件10的内部,此时排水槽1216会收集进入的水,所述排水槽1216与所述排水管1217的相通,所述排水管1212与车体外相通,所述排水槽1216收集的水会通过所述排水管1217排出车外。
43.请参照图6,所述防水部122与所述可视窗110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防水部设有排水孔1223,所述排水孔1223连通所述间隙,用于将所述间隙中的积水排出。在载有所述窗户组件10的车辆运行时,窗户组件10迎风的一端会受到风雨的冲击,设置防水部122可以阻挡该
作用力,达到提升窗户组件防水性的效果。此时所述防水部122与所述可视窗110之间形成的间隙容易存储积水,所述防水部122设有排水孔1223,所述排水孔1223连通所述间隙,所述间隙中的积水可以顺着排水孔1223排出到车体外部。可选地,所述排水孔1223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所述排水孔1223的数量为一个时,可设置在所述防水部122的任意一端,所述排水孔1223的数量为多个时,所述排水孔1223在所述防水部122的两端均匀设置。
44.请参照图7,所述承载部121包括依次首尾相连的第一部1211、第二部1212、第三部1213及第四部1214,所述可视窗110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部1211,所述防水部122至少设置于所述第一部1211;所述防水部122包括平直部1225及弯折连接所述平直部1225相对两端的两个弯折部1224,所述平直部1225设置于所述第一部1211,两个所述弯折部1224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部1212及第四部1214,且覆盖部分所述第二部1212及第四部1214;所述弯折部1224设有所述排水孔1223。在一些实施例中,可视窗转动连接于所述承载部靠近所述防水部的一端,即可视窗转动连接于第一部,可视窗与第一部之间设置转动装置,使二者相连接,所述两个所述弯折部1224可以在从第二部1212朝向开口1215的方向上,和从第四部1214朝向开口1215的方向上,保护所述转动装置,阻挡外界施加的风雨的冲击。
45.请参照图7,所述窗户组件10还包括密封件130,所述密封件130为具有弹性的材料,可以为但不限于为硅胶、橡胶等,所述密封件130设置于所述承载部121面向所述可视窗110的表面,且所述密封件130环绕所述开口1215设置,当窗户组件10关闭时,密封件130会填充满承载部121和可视窗110之间所有的空隙,达到密封的效果,换言之,当所述可视窗110封闭所述开口1215时,所述密封件130抵接于所述可视窗110和承载部121,所述密封件130与所述可视窗110之间被完全密封,所述密封件130与所述承载部121之间被完全密封,所述密封件130起到了防止外部积水进入所述开口1215的效果。
46.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的窗户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二支撑件140,所述多个第二支撑件设置于所述承载部面向所述可视窗的表面,所述第二支撑件的高度低于的所述密封件凸出于所述承载部的高度,所述第二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可视窗,以使当所述可视窗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可视窗与所述密封件的过盈量保持均衡。
47.所述第二支撑件140的数量可以为但不限于为3、4、5、6等。所述第二支撑件140设置于所述承载部121面向所述可视窗110的表面,并且设置在所述开口1215的外缘,所述第二支撑件140的高度低于的所述密封件130凸出于所述承载部121的高度,所述第二支撑件140具有刚性,且硬度大于密封件。若不设置第二支撑件,完全依靠有弹性的密封件130支撑所述可视窗110的重量,在长期受挤压的情况下,密封件30的弹性或塑性会削弱,难以完全恢复原有的形貌,而且在车辆行驶的情况下,对于可视窗110而言,会受到重力、车内气体的压力,承载部121的拉力等多个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力,导致由可视窗110传导给密封件130的力大小方向一直变化,导致压缩量不同,引起所述可视窗110与所述密封件130的过盈量不稳定,进而影响窗户组件10的密封。所以此处采用了第二支撑件140用于支撑所述可视窗110,避免可视窗110受力不均,导致密封件130各个位置的压缩量不同,以使当所述可视窗110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可视窗110与所述密封件130的过盈量保持均衡,从而保证密封件130的封闭效果。
48.请参照图8,所述窗户组件还包括驱动机构150,包括支撑臂151、动力部152和传动轴153,所述驱动机构150设置在承载部121的远离防水部122的一侧,所述支撑臂151至少有
两个,所述支撑臂151的一端通过所述开口1215与可视窗110相连,所述传动轴153设置于承载部121中远离可视窗110的一侧,所述支撑臂151的另一端与传动轴153相连。
49.传动轴153与动力部152相连,当窗户组件10关闭时,所述动力部152通过手动或电力的方式驱动传动轴153转动,传动轴153的转动带动支撑臂151,使支撑臂151与可视窗链接的一端同步向上移动,可视窗110被支撑臂151带动着抬起,完成窗户组件的1开启;当窗户组件10开启后,所述动力部152通过手动或电力的方式驱动传动轴153按照相反的方向转动,传动轴153的转动带动支撑臂151,使支撑臂151与可视窗链接的一端同步向下移动,可视窗110被支撑臂151带动着放下,完成窗户组件的1关闭。
50.请参照图9,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1,包括:车辆本体20,以及本技术所述的窗户组件10,所述窗户组件设置于所述车辆本体20,所述第一支撑件120部分嵌入所述车辆本体20设置,所述可视窗110朝向远离所述车辆本体20的一侧。
51.所述车辆1可以但不仅限于为轿车、多用途汽车(multi-purpose vehicles,mpv)、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port/suburban utility vehicle,suv)、越野车(off-road vehicle,orv)、皮卡、面包车、客车、货车等。
52.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