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抗振动充电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91884发布日期:2022-01-22 08:51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抗振动充电机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抗振动充电机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石油等非可再生能源的日益枯竭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纯电动汽车成为了缓解能源危机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大型军用和民用工程机械、环保、专用车亦逐步向纯电动方向发展,由于其输出功率大,自身需配备大功率直流充电机为其供电。上述大型设备由于应用环境复杂多变,在运输途中及工作环境中会受到振动和冲击作用,其上配备的直流充电机同样会受到较大振动作用,故需设计出一种具有较强抗振动能力的充电机结构。
3.现有大功率直流充电机通常放置在静态的地基之上,整机结构没有减振措施,或少部分为大型机械供电的充电机,仅在底部加一层减振垫,充电机内部没有减振措施,减振效果不好。大型工程设备在工作中会有高强度的低频振动,转运路途中会有高频振动,故需要充电机进行合理的减振设计。
4.现有充电机充电模块固定方式为平放,前后推拉插拔,前侧面板压紧固定。现有模块平放方式对充电机深度方向要求过高,对整车深度尺寸要求过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载抗振动充电机结构,解决车载工况下,充电机在深度方向空间过大的问题,以及充电机整机在车载振动工况下的振动的问题。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载抗振动充电机结构,包括壳体、减震组件、若干充电模块、控制及输入输出部分、模块固定架、模块顶板以及模块撑板;
7.所述壳体分割为左侧空间和右侧空间,左侧空间容纳充电模块,右侧空间容纳控制及输入输出部分;
8.所述壳体的底部前后与车体之间分别设置一组减震组件,所述壳体的后部与车体之间设置一组减震组件;
9.所述模块固定架固定在左侧空间的上部,用于固定所述充电模块;
10.所述模块顶板固定在左侧空间的后部,对所述充电模块的上部进行限位和减震;
11.所述模块撑板固定至左侧空间的底面,用于从下部支撑充电模块,对所述充电模块下部限位并减震;
12.进一步地,所述减震组件包括三个减震器,呈直线分布,通过连接板连接为一个整体,连接后的总长度与壳体宽度相当。
13.进一步地,所述模块固定架包括背板、顶板以及固定板;
14.所述背板两侧具有向后的翻边,两个翻边分别固定至所述壳体两个侧壁,背板贴附在所述壳体的后面板;
15.所述顶板在所述充电模块顶部,用于安装线槽;
16.所述固定板贴附在充电模块的后端面,各个充电模块通过螺钉固定至所述固定板。
17.进一步地,所述模块顶板包括若干橡胶垫形成的插槽,每个充电模块插入一个插槽,橡胶垫对所述充电模块的后端面及各个所述充电模块之间进行减震缓冲。
18.进一步地,所述模块撑板包括底板,底板形成设置在所述充电模块底部的槽,槽的后端面设置向上延伸的橡胶垫,对所述充电模块的后端面进行减震缓冲。进一步地,还包括导轨,固定至所述模块撑板,用于放置并移动所述充电模块。
19.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模块底部的槽为进风口,所述壳体上方设置排风扇,实现下部进风上部出风。
20.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模块设置插头固定板,插头固定板通过螺钉固定至所述充电模块,模块端子通过螺钉固定至所述插头固定板。
21.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模块纵向设置,沿宽度方向插入所述壳体。
22.进一步地,所有螺钉均涂满螺纹胶,充电模块与螺钉连接部分涂满螺纹胶,防止螺钉因振动脱落。
23.进一步地,铜排接线孔,采用双螺母方式,在正常紧固螺母外增加一层紧固螺母,保证螺钉连接牢靠。
24.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25.(1)本发明通过增加充电机减振系统,改进模块端子固定方式,实现充电机及充电模块在车载振动工况下的正常运行,有效减震,安全可靠。
26.(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充电模块固定方式:充电模块纵向设置,侧向压紧式固定,以满足多样的应用场景。
27.(3)本发明的壳体通过减震组件由下方和后方进行减震,充电模组通过橡胶垫由后方及侧面减震,充电模组之间通过橡胶垫减震,通过综合性的减震方案,实现了全方位的减震。
附图说明
28.图1(a)是壳体结构主视图;图1(b)是壳体结构俯视图;图1(c)是壳体结构侧向视图;
29.图2为减震组件结构视图;
30.图3为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壳体内部结构俯视图;
32.图5为模块撑板结构视图;
33.图6为模块顶板结构视图;
34.图7为模块固定架结构视图;
35.图8为导轨结构视图;
36.图9为插头固定板结构视图;
37.图10为充电模块结构视图。
38.图11为充电模块固定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概念。
40.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载抗振动充电机结构,结合图1,包括壳体1、减震组件2、若干充电模块3、控制及输入输出部分、模块固定架4、模块顶板5、模块撑板6以及导轨7。
41.所述壳体1分割为左侧空间和右侧空间,左侧空间容纳充电模块3,右侧空间容纳控制及输入输出部分。
42.所述壳体1的底部前后与车体之间分别设置一组减震组件2,结合图1,所述壳体1的后部与车体之间设置一组减震组件2。
43.所述减震组件包括三个减震器2-1,呈直线分布,结合图2,通过连接板2-2连接为一个整体,连接后的总长度与壳体宽度相当。因此在壳体底部共设置6个减震器,背部设置3个减振器,保证运行可靠。以减震组件的形式固定减震器便于定位减震器的安装位置,拆装方便,减震器之间相互均压,减震效果更好。底部减震组件直接固定至车体底盘,壳体放置在减震组件上。后部的减震组件固定至车体侧壁,提供后向减震。
44.所述模块固定架4固定在左侧空间的上部,用于固定所述充电模块,结合图3。结合图7,所述模块固定架包括背板4-1、顶板4-2以及固定板4-3;所述背板4-1两侧具有向后的翻边4-4,两个翻边4分别固定至所述壳体两个侧壁,背板4-1贴附在所述壳体1的后面板。所述顶板4-2在所述充电模块3顶部,用于安装线槽。所述固定板4-3为背板4-1向前方形成的翻边,贴附在充电模块3的后端面,各个充电模块3通过螺钉固定至所述固定板4-3。
45.所述模块顶板5固定在左侧空间的后部,对所述充电模块3的上部进行限位和减震。结合图6,所述模块顶板包括6个橡胶垫形成的插槽5-1,每个充电模块插入一个插槽,橡胶垫对所述充电模块的后端面及各个所述充电模块之间进行减震缓冲。结合图3,所述模块顶板开设若干出线孔,线缆通过出线孔引出,至所述模块固定架4上的线槽。
46.所述模块撑板6固定至左侧空间的底面,用于从下部支撑充电模块3,对所述充电模块3下部限位并减震。结合图5,所述模块撑板包括底板,底板形成设置在所述充电模块底部的槽6-1,槽的后端面设置向上延伸的橡胶6-2垫,对所述充电模块的后端面进行减震缓冲。
47.所述导轨7,结合图8,固定至所述模块撑板6,方便模块安装拆卸,用于放置并移动所述充电模块。
48.安装充电模块3时,先将模块置于导轨7之上,在将充电模块3推至内部与模块顶板5接触,再将充电模块3用螺钉与上端模块固定架4紧固,以及下端模块撑板6紧固。模块顶板5及模块撑板6与模块背部接触处贴有橡胶垫,用于缓冲,防止振动损坏模块。
49.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模块底部的槽6-1为进风口,所述壳体上方设置排风扇,实现下部进风上部出风。
50.进一步地,结合图9,所述充电模块设置插头固定板,插头固定板通过螺钉固定至所述充电模块,模块端子通过螺钉固定至所述插头固定板。将模块端子插头组件与充电模块用螺钉连接到一起,保证模块端子插头与插座紧密连接。
51.进一步地,结合图10及图3,所述充电模块纵向设置,沿宽度方向插入所述壳体。固定后如图11所示。
52.进一步地,所有螺钉均涂满螺纹胶,充电模块与螺钉连接部分涂满螺纹胶,防止螺钉因振动脱落。
53.进一步地,铜排接线孔,采用双螺母方式,在正常紧固螺母外增加一层紧固螺母,保证螺钉连接牢靠。
54.本发明充电机根据充电机整机设备重量,增加减振器组件,对整体进行减振。解决了充电机在车载工况下振动问题,可满足国标gb/t 28046.3-2011中对车载电气设备的振动要求。
55.综上所述,本发明一种车载抗振动充电机结构,壳体分割为左侧空间和右侧空间,左侧空间容纳充电模块,右侧空间容纳控制及输入输出部分;壳体的底部前后与车体之间分别设置一组减震组件,所述壳体的后部与车体之间设置一组减震组件;通过增加充电机减振系统,改进模块端子固定方式,实现充电机及充电模块在车载振动工况下的正常运行,有效减震,安全可靠。充电模块纵向设置,侧向压紧式固定,以满足多样的应用场景。
56.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