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侧翻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43566发布日期:2021-03-27 02:00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侧翻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防侧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侧翻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2.车辆尤其是重型车辆的车身稳定性能对行车安全至关重要,车身稳定性能测试是汽车道路性能评价系统的重要部分之一。
3.目前车身稳定性能测试包括高速转弯以及蛇形路等恶劣工况下的测试,上述测试中车辆往往接近甚至超过侧向附着极限,极有可能发生单侧轮离地,甚至侧翻的情况。为保证驾驶员安全,提出了防侧翻装置,但现有技术中的防侧翻装置的防侧翻效果不佳,且仅适用于特定车型的特定位置处,安装灵活性低,且适用车型少。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侧翻装置及车辆,以降低车身稳定性测试中车辆的侧翻风险,提高防侧翻装置的安装位置的灵活性,扩大防侧翻装置的适用车型范围。
5.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侧翻装置,包括:
6.车体连接梁,所述车体连接梁包括第一连接部、中间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中间部的相对两侧;
7.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升降部和第一支撑轮,所述第一升降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中间部的一端连接,且与所述第一支撑轮连接,所述第一升降部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支撑轮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垂直于所述车体连接梁所在平面的方向;
8.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升降部和第二支撑轮,所述第二升降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中间部的一端连接,且与所述第二支撑轮连接,所述第二升降部用于调节所述第二支撑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位置。
9.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防侧翻装置。
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侧翻装置包括车辆连接梁、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车体连接梁包括第一连接部、中间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可拆卸连接于中间部的相对两侧,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升降部和第一支撑轮,第一升降部与第一连接部远离中间部的一端连接,且与第一支撑轮连接,第一升降部用于调节第一支撑轮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其中,第一方向为垂直于车体连接梁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升降部和第二支撑轮,第二升降部与第二连接部远离中间部的一端连接,且与第二支撑轮连接,第二升降部用于调节第二支撑轮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使得在车辆的车身稳定性测试过程中,防侧翻装置能够在车身侧翻之前落地,起到支撑车身的作用,降低车辆侧翻风险。此外,车体连接梁分段设置,可根据需要选取采用整梁或部分梁安装于待测试车体上,且第一升降部可调节第一支撑轮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第二升降部可调节第
二支撑轮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提高了防侧翻装置的安装位置的灵活性,扩大了防侧翻装置的适用车型范围。
附图说明
11.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侧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1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防侧翻装置及车辆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侧翻装置,包括:
17.车体连接梁,所述车体连接梁包括第一连接部、中间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中间部的相对两侧;
18.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升降部和第一支撑轮,所述第一升降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中间部的一端连接,且与所述第一支撑轮连接,所述第一升降部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支撑轮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垂直于所述车体连接梁所在平面的方向;
19.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升降部和第二支撑轮,所述第二升降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中间部的一端连接,且与所述第二支撑轮连接,所述第二升降部用于调节所述第二支撑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位置。
2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侧翻装置包括车辆连接梁、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车体连接梁包括第一连接部、中间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可拆卸连接于中间部的相对两侧,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升降部和第一支撑轮,第一升降部与第一连接部远离中间部的一端连接,且与第一支撑轮连接,第一升降部用于调节第一支撑轮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其中,第一方向为垂直于车体连接梁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升降部和第二支撑轮,第二升降部与第二连接部远离中间部的一端连接,且与第二支撑轮连接,第二升降部用于调节第二支撑轮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使得在车辆的车身稳定性测试过程中,防侧翻装置能够在车身侧翻之前落地,起到支撑车身的作用,降低车辆侧翻风险。此外,车体连接梁分段设置,可根据需要选取采用整梁或部分梁安装于待测试车体上,且第一升降部可调节第一支撑轮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第二升降部可调节第二支撑轮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提高了防侧翻装置的安装位置的灵活性,扩大了防侧翻装置的适用车型范围。
21.以上是本申请的核心思想,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
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实施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3.其次,本实用新型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装置器件结构的示意图并非按照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以及高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侧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防侧翻装置包括车体连接梁100、第一支撑部200和第二支撑部300。
25.其中,车体连接梁100包括第一连接部110、中间部120和第二连接部130,第一连接部110和第二连接部130分别可拆卸连接于中间部120的相对两侧。第一支撑部200包括第一升降部210和第一支撑轮220,第一升降部210与第一连接部110远离中间部120的一端连接,且与第一支撑轮220连接,第一升降部210用于调节第一支撑轮220在第一方向y上的位置,其中,第一方向y为垂直于车体连接梁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二支撑部300包括第二升降部310和第二支撑轮320,第二升降部310与第二连接部130远离中间部120的一端连接,且与第二支撑轮320连接,第二升降部310用于调节第二支撑轮320在第一方向y上的位置。
26.在车身稳定性能测试过程中,防侧翻装置可以整体安装于待测车辆上,也可以将去除中间部120之外的其他结构安装于待测车辆上,即本实施例提供的防侧翻装置可以整体应用也可以部分应用,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设置。如此,防侧翻装置能够根据不同安装位置适应性改变其结构,提高了其安装位置的灵活性。
27.第一方向y即垂直于地面的方向,对于不同的车型,车轮高度不同,侧翻临界角不同,第一支撑轮220和第二支撑轮320距离地面的高度需适应性变化,以保证良好的防侧翻效果。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升降部210和第二升降部310分别实现了第一支撑轮220和第二支撑轮320距离地面高度的可调性,使得防侧翻装置可适应更多的车型。
28.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对各处的可拆卸连接的具体连接方式不做限定,凡是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均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此外,本实施例对第一升降部210和第二升降部310的具体结构也不做限定,凡是能够分别实现第一支撑轮220和第二支撑轮320在第一方向y上位置调节的结构均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29.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轮220和第二支撑轮320的形状均为圆形,其具体可以为车轮总成,包括轮胎、轮毂、轮胎轴及轴承,如此,第一支撑轮220或第二支撑轮320着地后,其在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滚动前进,减小车辆与地面的摩擦力,避免车辆在支撑不稳的情况下受摩擦力影响产生安全隐患。
30.示例性的,第一支撑轮220和第二支撑轮320均包括外胎,外胎的材料可以为橡胶。橡胶的弹性、耐磨性强且成本低,采用橡胶形成支撑轮的外胎有利于增加支撑轮的避震性,延长其使用寿命。其中,外胎为支撑轮与地面接触的外表面膜层。
31.以上仅以第一支撑轮220和第二支撑轮320的结构均与常规车轮结构相同为例进行说明而非限定,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轮220和第二支撑轮320还可以
为其他结构和材料的轮状结构,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32.本实施例的防侧翻装置包括车辆连接梁、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车体连接梁包括第一连接部、中间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可拆卸连接于中间部的相对两侧,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升降部和第一支撑轮,第一升降部与第一连接部远离中间部的一端连接,且与第一支撑轮连接,第一升降部用于调节第一支撑轮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其中,第一方向为垂直于车体连接梁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升降部和第二支撑轮,第二升降部与第二连接部远离中间部的一端连接,且与第二支撑轮连接,第二升降部用于调节第二支撑轮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使得在车辆的车身稳定性测试过程中,防侧翻装置能够在车身侧翻之前落地,起到支撑车身的作用,降低车辆侧翻风险。此外,车体连接梁分段设置,可根据需要选取采用整梁或部分梁安装于待测试车体上,且第一升降部可调节第一支撑轮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第二升降部可调节第二支撑轮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提高了防侧翻装置的安装位置的灵活性,扩大了防侧翻装置的适用车型范围。
33.可选的,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部110和中间部120通过连接板141以及螺钉142连接,第二连接部130和中间部120通过连接板141以及螺钉142连接。
34.需要说明的是,车体连接梁100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连接板141,其中,位于车体连接梁100远离待测车辆一侧的连接板141,即图1方位下,位于车体连接梁100上侧的连接板141,其作用为:配合螺钉实现中间部120、第一连接部110和第二连接部130的可拆卸连接。位于车体连接梁100靠近待测车辆一侧的连接板141,即图1方位下,位于车体连接梁100下侧的连接板141,其作用为:提高螺钉142与车身固定的稳定性。
35.还需要说明的是,由连接板141和螺钉142配合实现的可拆卸固定方式操作简单,成本低,且固定效果好。
36.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第一升降部210与第一连接部110远离中间部120的一端可拆卸连接,第二升降部310与第二连接部130远离中间部120的一端可拆卸连接。
37.如此,一方面可便于在车身稳定性能测试完成后,将防侧翻装置拆卸为多个体积较小的部件,便于收存。另一方面,在车辆实际结构需要的情况下,可解除上述可拆卸连接,仅采用第一支撑部200和第二支撑部300与待测车辆进行连接,或者,第一支撑部200、第一连接部110、第二支撑部300和第二连接部130与待测车辆连接,提供防侧翻服务。
38.可选的,参见图1,防侧翻装置还包括多个安装吊环400,多个安装吊环400设置于防侧翻装置远离其安装面510的一侧,其中,安装面510为防侧翻装置与车体接触连接的表面。
39.安装吊环400用于在防侧翻装置安装于车体上时,与吊绳等部件连接,以将防侧翻装置吊起,并运送至车体上的待安装位置,降低防侧翻装置的定位难度。
40.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安装吊环400可以均匀分布。
41.如此,能够使得防侧翻装置在被吊起后维持平衡,有利于防侧翻装置平稳落于车身上,提高防侧翻装置定位的准确性,减少位置调试,加速安装进程。
42.可选的,继续参见图1,第一升降部210包括第一固定件211和第一抽拉件212,第一固定件211与第一连接部110连接,第一固定件211包括第一抽拉管2111,第一抽拉件212位于第一抽拉管2111内,第一抽拉件212与第一抽拉管2111可拆卸连接,第一抽拉件212与第
一支撑轮220连接。第二升降部310包括第二固定件311和第二抽拉件312,第二固定件311与第二连接部130连接,第二固定件311包括第二抽拉管3111,第二抽拉件312位于第二抽拉管3111内,第二抽拉件312与第二抽拉管3111可拆卸连接,第二抽拉件312与第二支撑轮320连接。
43.第一升降部210和第二升降部310采用纯机械连接方式实现,安装过程简单,且不易出现故障,可有效控制对应支撑轮的升降。
44.可选的,如图1所示,第一抽拉件212包括多个第一通孔,第一抽拉管2111包括多个第二通孔,第一抽拉件212和第一抽拉管2111通过贯穿对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螺钉连接。第二抽拉件312包括多个第三通孔,第二抽拉管3111包括多个第四通孔,第二抽拉件312和第二抽拉管3111通过贯穿对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的螺钉连接。
45.实际操作中,可根据需要抽拉第一抽拉件212和第二抽拉件312特定长度,以调节对应支撑轮的位置,并在调节结束后,通过螺钉配合通孔实现抽拉件与对应抽拉管的位置固定,方便快捷。
46.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抽拉件上设置有第一可伸缩卡位件,第一抽拉管上设置有多个第五通孔,第一抽拉件和第一抽拉管通过第一可伸缩卡位件和对应第五通孔连接。第二抽拉件上设置有第二可伸缩卡位件,第二抽拉管上设置有多个第六通孔,第二抽拉件和第二抽拉管通过第二可伸缩卡位件和对应第六通孔连接。
47.调节第一支撑轮的位置时,按下第一可伸缩卡位件,抽拉第一抽拉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可伸缩卡位件会在无外力施加时弹起,例如抽拉至其与任一第五通孔对准时,第一可伸缩卡位件可能会弹起,此时若第一支撑轮的位置仍未到达预设位置,则继续按下第一可伸缩卡位件,抽拉第一抽拉件。调节第二支撑轮的位置的方式与调节第一支撑轮的位置的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48.可伸缩卡位件与通孔配合实现支撑轮位置调节时,第一抽拉件和第二抽拉件上仅需设置一个可伸缩卡位件即可,无需额外设置螺钉,部件少,不易出现部件丢失问题,且抽拉定位操作更为简单易实施。
4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车辆1包括本实用新型任意实施例所述的防侧翻装置2。
50.其中,车辆1典型的为重型车辆,受较大的车身重要影响,重型车辆更易发生侧翻,为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在重型车辆上安装防侧翻装置2。
51.需要说明的是,防侧翻装置2典型应用于车辆1的车身稳定性能测试,但在道路情况允许的条件下,也可以作为车辆1正常行驶过程中的安全装置。
52.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1包括本实用新型任意实施例提供的防侧翻装置2,其具有其所包含的防侧翻装置2相同或相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53.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防侧翻装置2可应用于无车厢挂车的防侧翻,由于无车厢占位,可将本实施例提供的防侧翻装置2整体安装于挂车车头22后方的纵轴21上。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防侧翻装置2还可应用于有车厢的挂车的防侧翻,具体的,去除防侧翻装置2中的中间部,分别将剩余的两部分与挂车纵轴的两侧连接,例如焊接或螺钉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侧翻装置2还可以应用于其他车辆的防侧翻设计,不限于上述两种情况。
54.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