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具体为一种风道隐藏式出风口调节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2.车载风道调节装置是一种安装在汽车上,用于自动调节车载空调出风口的装置,目前在底端的车型中都没有这种自动调节装置,此类车型一般都是用手动调节拨钮机构来调节通风量及风向,其缺点是易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对行车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其外观上由于手动操作的部件较多全部外露一是影响美观,二是部件外露还有车内凸出物问题,可能会在碰撞事故中对乘客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也有电机驱动叶片来实现自动调节功能,但其传统的电机控制,组成结构较为复杂,制造成本高实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而提供一种风道隐藏式出风口调节装置及汽车。
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出一种风道隐藏式出风口调节装置包括:
5.壳体,所述壳体内部两侧形成第一出风道与第二出风道,所述第一出风道与所述第二出风道的下部连通形成进风通道;
6.上风道风向调节机构,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上风道风向调节机构能够控制所述第一出风道与第二出风道的出风方向;
7.进风口调节机构,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下半部分,所述进风口调节机构具有:第二电机,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侧;挡风板组件,其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进风通道内;推杆,其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所述推杆的主体部分活动抵靠于所述挡风板组件的中间部位,所述第二电机动作时带动所述推杆转动,所述推杆转动时能够推动所述挡风板组件在所述进风通道内转动。
8.在上述的一种风道隐藏式出风口调节装置及汽车,所述壳体还包括:中间壳体、第一外壳体以及第二外壳体,所述第一外壳体与第二外壳体分设在所述中间壳体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出风道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体与中间壳体之间,所述第二出风道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体与所述中间壳体之间。
9.在上述的一种风道隐藏式出风口调节装置及汽车,所述壳体的上端设有布风罩,所述布风罩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上端。
10.在上述的一种风道隐藏式出风口调节装置及汽车,所述上风道风向调节机构包括:
11.第一电机,其设置在所述中间壳体的内部;
12.传动杆,其可摆动的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
13.从动杆,其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中间壳体的内部,所述从动杆的一侧转动连接在
所述传动杆远离所述第一电机的一端,所述从动杆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有扫风组件,两组所述扫风组件分别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出风道与第二出风道的上部。
14.在上述的一种风道隐藏式出风口调节装置及汽车,两组所述扫风组件上均设有多个扫风块,每两个相邻的所述扫风块之间均设有传动连杆。
15.在上述的一种风道隐藏式出风口调节装置及汽车,所述传动杆一侧设有凸柱,所述从动杆上设有从动槽,所述凸柱与所述从动槽活动抵靠。
16.在上述的一种风道隐藏式出风口调节装置及汽车,所述挡风板组件包括:
17.转轴,其固定设置在所述进风通道的侧壁上;
18.第一挡风板,其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转轴上;
19.第二挡风板,其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转轴上;
20.扭力弹簧,其主体部分设置在所述转轴上,所述扭力弹簧的两根引脚分别抵靠于所述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的外侧壁上。
21.在上述的一种风道隐藏式出风口调节装置及汽车,所述推杆上设有凸轮。
22.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还提出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风道隐藏式出风口调节装置。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采用步进电机直接驱动隐藏式叶片来实现空调扫风功能,此结构改善了车内饰美观,取消传统风向调节部件解决了凸出物问题,减少了乘员需要手动调节空调的动作,提高了出风效率和乘员舒适性及安全性,提高了使用可靠性,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风道隐藏式出风口调节装置的立体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风道隐藏式出风口调节装置的剖视图;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风道隐藏式出风口调节装置壳体的立体图;
27.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风道隐藏式出风口调节装置上风道风向调节机构的立体图;
28.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风道隐藏式出风口调节装置传动杆与从动杆连接时的立体图;
29.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风道隐藏式出风口调节装置挡风板组件的立体图;
30.图中,壳体10、第一出风道11、第二出风道12、进风通道13、中间壳体14、卡扣141、第一外壳体15、卡槽151、第二外壳体16、布风罩17、上风道风向调节机构20、第一电机21、传动杆22、从动杆23、扫风组件24、扫风块241、进风口调节机构30、第二电机31、挡风板组件32、转轴321、第一挡风板322、第二挡风板323、扭力弹簧324、引脚3241、推杆33、凸轮331。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32.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上设置了一种风道隐藏式出风口调节装置,其包括:壳体10、上风道风向调节机构20以及进风口调节机构30。
33.壳体10内部两侧形成第一出风道11与第二出风道12,第一出风道11与第二出风道12的下部连通形成进风通道13,进风通道13可以将车载空调吹出来的风导入壳体10内部,第一出风道11与第二出风道12的出风口均朝向车厢内部,其可以将从进风通道13导入壳体10的风,导出至车厢内;上风道风向调节机构20设置在壳体10的内部,上风道风向调节机构20能够控制第一出风道11与第二出风道12的出风方向,从而实现为第一出风道11与第二出风道12扫风的功能;进风口调节机构30设置在壳体10的下半部,具体的,进风口调节机构30具有:第二电机31,其设置在壳体10的外侧;挡风板组件32,其可转动的设置在进风通道13内;推杆33,其一端设置在第二电机31的输出端,推杆33的主体部分活动抵靠在挡风板组件32的中间部位。
34.当第二电机31带动推杆33转动时,推杆33能够推动挡风板组件32在进风通道13内转动,当挡风板组件32转动到第一出风道11/第二出风道12的正下向方时,从进风通道13则无法从第一出风道11/第二出风道12通过,从而使进风口调节机构30具有能够控制第一出风道11与第二出风道12的开启与关闭的功能。
35.安装时,本实用新型的风道隐藏式出风口调节装置的壳体10安装在车载空调的一侧,进风通道13正对着车载空调的出风口,并且第一出风道11与第二出风道12的出风口均朝向车厢内。进风通道13可以用来将车载空调吹出的风导向壳体10,当进风口调节机构30不工作的时候,吹入壳体10的风从第一出风道11和第二出风道12同时吹入车厢;当进风口调节机构30工作时,第二电机31带动推杆33转动,推杆33转动时推动挡风板组件32转动,使挡风板组件32通过堵塞第一出风道11或第二出风道12的方式,来控制车载空调吹出来的风从第一出风道11或第二出风道12吹入车厢,并且当挡风板组件32旋转到一定的位置时,还能够同时堵塞第一出风道11和第二出风道12,从而达到关闭第一出风道11和第二出风道12的目的。而设置在壳体10内部的上风道风向调节机构20可以用来控制第一出风道11与第二出风道12的出风方向,从而实现了第一出风道11与第二出风道12的扫风功能。本实用新型的上风道风向调节机构20完全是处于壳体10的内部,其可以提高壳体10内部空间的利用率,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风道隐藏式出风口调节装置结构更加的紧凑,并且不会在车厢内形成比较明显的凸出物,其相较于传统的风向调节部件,本实用新型的风道隐藏式出风口调节装置在减少了驾乘人员需要手动调节空调的动作的同时,提高了出风效率和乘员舒适性及安全性。
36.进一步的,壳体10还包括中间壳体14、第一外壳体15以及第二外壳体16。
37.第一外壳体15与第二外壳体16分设在中间壳体14相对的两侧,第一外壳体15与中间壳体14的侧壁合围形成了第一出风道11,第二外壳体16与中间壳体14的侧壁合围形成了第二出风道12,中间壳体14、第一外壳体15以及第二外壳体16的设置,为上风道风向调节机构20以及进风端口调节机构30的安装搭建好了支撑,使上风道风向调节机构20以及进风端口调节机构30安装的更加简单,并且结构更加的优化。
38.优选的,中间壳体14两侧设有卡扣141,第一外壳体15和第二外壳体16上均设有卡槽151,卡扣141活动卡接在卡槽151内,卡扣141与卡槽151的设置可以使壳体10、上风道风向调节机构20以及进风端口调节机构30,安装的更加简单。
39.作为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壳体10的上端设有布风罩17,布风罩17可拆卸的设置在第一壳体15与第二壳体16的上端,布风罩17可以改变从第一出风道11与第二出风道
12吹出的风的方向,使上风道风向调节机构20在不工作时,壳体10吹出来的风也不会直直的吹向驾乘人员,而是通过布风罩17散布到车厢内。
40.如图1与图4所示,上风道风向调节机构20包括:第一电机21、传动杆22以及从动杆23。
41.第一电机21设置在中间壳体14的内部;传动杆22可摆动的设置在第一电机21的输出端;从动杆23可转动的设置在中间壳体14的内部,从动杆23的一侧转动连接在传动杆22远离第一电机21的一端,从动杆23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有扫风组件24,两组扫风组件24分别活动设置在第一出风道11与第二出风道12的上部。
42.工作时,第一电机21带动传动杆22摆动,传动杆22在摆动时可以带动从动杆23在中间壳体12内部沿着从动杆23的轴线方向转动,从动杆23转动时可以带动设置在其两端的扫风组件24在第一出风道11与第二出风道12内摆动,扫风组件24摆动时可以改变第一出风道11与第二出风道12的出风方向。
43.进一步的,扫风组件24上设有多个扫风块241,并且每两个相邻的扫风块241之间均设有传动连杆242,传动连杆242可以使各个扫风块241运动的同步性。
44.如图2与图6所示,挡风板组件32包括:转轴321、第一挡风板322、第二挡风板323以及扭力弹簧324。
45.转轴321固定的设置在进风通道13的侧壁上,第一挡风板322与第二挡风板323均可转动的设置在转轴321上,扭力弹簧324的主体部分设置在转轴321上,扭力弹簧324的两根引脚3241分别抵靠于第一挡风板322与第二挡风板324的外侧壁上。
46.当推杆33在第二电机31的带动下转动时,推杆33的主体部分能够与第一挡风板322和/或第二挡风板323抵靠,从而推动第一挡风板322和/或第二挡风板323在进风通道13内绕着转轴321的轴线方向转动,当推杆33的主体部分旋转到与第一挡风板322和/或第二挡风板323不接触的时候,在扭力弹簧324的作用下,第一挡风板322和/或第二挡风板323就会回到原始位置。
47.作为实用新型的又一种优选方案,推杆33上设有凸轮331,凸轮331的设置可以更好的实现,推杆33在旋转时分别或者同时对第一挡风板322和第二挡风板323的推动。
48.需要说明,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49.另外,在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一”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0.在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1.另外,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
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52.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所定义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