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控制装置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44867发布日期:2022-01-12 03:07阅读:54来源:国知局
车辆控制装置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控制装置和车辆。


背景技术:

2.一般的自动驾驶车辆的车辆控制装置可安装在车外或车内。车辆控制装置安装在车外时,用户只有在车外才能对自动驾驶车辆进行操作,使用不便;而将车辆控制装置安装在车内时,用户在驾驶过程中易误触控制装置,进而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存在驾驶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一般的车辆控制装置难以在使用便利性和安全性两方面取得平衡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辆控制装置和车辆。
4.一种车辆控制装置,包括:
5.操作台,用于安装至车内;
6.功能按键,用于电性连接至车辆驾驶设备;
7.遮挡件,设于所述操作台且用于相对所述操作台运动,所述遮挡件相对所述操作台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遮挡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用于遮挡件所述功能按键,所述遮挡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时用于暴露所述功能按键;及
8.辅助按键,设于所述操作台且不被所述遮挡件遮挡。
9.上述车辆控制装置,其操作台位于车内。功能按键可以为控制车辆驾驶设备的工作状态的电源键等按键,用户要启动车辆时,可操作遮挡件相对操作台运动至第二位置以暴露功能按键,再通过功能按键打开车辆驾驶设备以启动车辆。车辆启动后,用户可操作遮挡件相对操作台运动至第一位置以遮挡功能按键,从而防止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误触功能按键而关闭车辆驾驶设备的电源,提高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10.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由于辅助按键不被遮挡件所遮挡,用户可通过辅助按键对车辆进一步操作。例如,当辅助按键连接于车内的驾驶系统并用于选择车辆的驾驶模式时,驾驶模式可以包括自动驾驶模式和人工驾驶模式。因此,用户通过辅助按键就可以自主选择车辆的驾驶模式,操作方便。
11.因此,该车辆控制装置既提高了车辆控制的便利性,又保障了车辆行驶过程的安全性。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挡件转动连接于所述操作台。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操作台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功能按键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辅助按键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外。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挡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嵌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挡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遮挡件的背向所述功能按键的一侧与所述操作台的表面平齐。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操作台于所述第一凹槽的边缘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连通的第二凹槽,所述遮挡件暴露于所述第二凹槽。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功能按键和所述辅助按键设于所述操作台的同一侧。
18.一种车辆,包括设于车内的底座以及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车辆控制装置,所述操作台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操作台于背向所述功能按键的一侧与所述底座围合形成第三凹槽。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设有第四凹槽,所述操作台于朝向所述底座的一侧凸伸有第一支撑脚,所述第一支撑脚伸入所述第四凹槽内且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底座。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操作台于朝向所述底座的一侧凸伸有第二支撑脚,所述第一支撑脚和所述第二支撑脚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支撑脚位于所述第四凹槽外且抵持于所述底座。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车辆控制装置和底座的立体图,其中,遮挡件处于第一位置;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车辆控制装置和底座的另一立体图,其中遮挡件处于第二位置;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车辆控制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图1所示车辆控制装置的遮挡件的结构立体图。
25.附图标记说明:
26.10、车辆控制装置
ꢀꢀꢀꢀꢀꢀ
20、底座
ꢀꢀꢀꢀꢀꢀꢀꢀꢀꢀꢀꢀꢀꢀ
100、操作台
27.110、第一支撑脚
ꢀꢀꢀꢀꢀꢀꢀ
120、第二支撑脚
ꢀꢀꢀꢀꢀꢀꢀ
200、功能按键
28.210、第一功能按键
ꢀꢀꢀꢀꢀ
220、第二功能按键
ꢀꢀꢀꢀꢀ
230、第三功能按键
29.300、辅助按键
ꢀꢀꢀꢀꢀꢀꢀꢀꢀ
310、第一辅助按键
ꢀꢀꢀꢀꢀ
320、第二辅助按键
30.400、遮挡件
ꢀꢀꢀꢀꢀꢀꢀꢀꢀꢀꢀ
510、第一凹槽
ꢀꢀꢀꢀꢀꢀꢀꢀꢀ
520、第二凹槽
31.530、第三凹槽
ꢀꢀꢀꢀꢀꢀꢀꢀꢀ
540、第四凹槽
ꢀꢀꢀꢀꢀꢀꢀꢀꢀ
p1、第一位置
32.p2、第二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6.参考图1、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车辆控制装置10,其包括操作台100、功能按键200、辅助按键300及遮挡件400。其中,操作台100可用于安装至车内,功能按键200和辅助按键300均设置在操作台100上,且功能按键200用于电性连接至车辆驾驶设备。遮挡件400也设置在操作台100上且能够相对操作台100运动至既定位置,此既定位置至少包括第一位置p1和第二位置p2。当遮挡件400在第一位置p1时,遮挡件400用于遮挡功能按键200,辅助按键300暴露于操作台100,即辅助按键300不被遮挡件400所遮挡。当遮挡件400在第二位置p2时,功能按键200暴露于操作台100。
37.具体地,用户可以将操作台100安装在车辆内部的主驾驶位右侧的中控扶手位置,这更符合用户的日常驾驶习惯,使用户操作此车辆控制装置10时更为方便舒适。
38.功能按键200可以为控制车辆驾驶设备的工作状态的电源键等按键,用户要启动车辆时,可操作遮挡件400相对操作台100运动至第二位置p2以暴露功能按键200,再通过功能按键200打开车辆驾驶设备以启动车辆。车辆启动后,用户可操作遮挡件400相对操作台100运动至第一位置p1以遮挡功能按键200,从而防止用户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误触功能按键200而关闭车辆驾驶设备的电源,提高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39.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由于辅助按键300暴露于操作台100,即辅助按键300 不被遮挡件400所遮挡,用户可通过辅助按键300对车辆进行操作。需要说明的是,辅助按键300可根据用户的所要实现的功能来设置。例如,当辅助按键 300连接于车内的驾驶系统并用于选择车辆的驾驶模式时,此驾驶模式包括自动驾驶模式和手动驾驶模式,用户通过辅助按键300就可以自主选择车辆的驾驶模式。又如,当辅助按键300电性连接于车窗升降器以用于控制车窗的升降时,用户通过辅助按键300就可以控制车窗的升降。因此,辅助按键300暴露于操作台100的设置可以使用户的操作更为方便。
40.当用户要停下车辆时,可操作遮挡件400相对操作台100运动至第二位置 p2以暴露功能按键200,再通过功能按键200关闭车辆驾驶设备的电源以停下车辆。因此,该车辆控制装置10既提高了车辆控制的便利性,又保障了车辆行驶过程的安全性。
41.参考图2,功能按键200和辅助按键300可以设于操作台100的同一侧。例如,当用户将操作台100安装在车内的中控扶手位置时,功能按键200和辅助按键300均位于操作台100的朝向车顶的一侧,这更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便于用户操作。
42.参考图1、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功能按键20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例如,在如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操作台100上设有第一功能按键210、第二功能按键220和第三功能按键230。其中,第一功能按键210可以为用于控制车内交互屏幕的工作状态的电源键,第二功能按键220可以为用于控制传感器设备的工作状态的电源键,第三功能按键230可以为用于控制无人驾驶计算单元的工作状态的电源键。因此,用户可以通过第一功能按键210启动和关闭车内交互屏幕,可以通过第二功能按键220启动和关闭传感器设备,可以通过第三功能按键230可以启动和关闭无人驾驶计算单元。
43.参考图1、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辅助按键30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例如,在如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操作台100上设有第一辅助按键310 和第二辅助按键320。其中,
第一辅助按键310连接于车内的驾驶系统并用于选择车辆的驾驶模式,此驾驶模式包括自动驾驶模式和手动驾驶模式。第二辅助按键320连接于车内的驾驶系统并用于强制退出自动驾驶模式,即将车辆的驾驶模式切换为手动驾驶模式。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且处于自动驾驶模式时,如果第一辅助按键310存在故障而导致用户无法退出车辆的自动驾驶模式,用户还可以操作第二辅助按键320来强制退出自动驾驶模式以实现人工控制车辆,从而保证行车安全。
44.参考图1、图2和图3,遮挡件400可转动连接于操作台100,操作台100 上可设有第一凹槽510,功能按键200设于第一凹槽510内,辅助按键300位于第一凹槽510外。例如,在如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功能按键200设于第一凹槽510的底部且键面朝向第一凹槽510的开口方向,辅助按键300设于第一凹槽510外,遮挡件400转动连接于第一凹槽510的边缘。当遮挡件400相对第一凹槽510转动至第一位置p1时,遮挡件400遮挡第一凹槽510和第一凹槽内的功能按键200。当遮挡件400相对第一凹槽510转动至第二位置p2时,第一凹槽510和第一凹槽510内的功能按键200同时暴露于操作台100。其中,功能按键200的键面朝向第一凹槽510的开口方向设置,这便于用户将手指伸入第一凹槽510后从功能按键200的键面上方对功能按键200进行按压。
45.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遮挡件400可以是一个转动连接在操作台100上的罩子,用户可以翻转遮挡件400将操作台上的功能按键200罩住,也可以翻转遮挡件400以使功能按键200暴露于操作台100。
46.参考图1、图2和图3,遮挡件400在第一位置p1时可嵌设于第一凹槽510 内。例如,在如图1和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遮挡件400位于第一位置p1,遮挡件400的背向功能按键200的一侧与操作台100的表面平齐,即遮挡件400 的边缘不会凸出操作台100的表面。这可以防止用户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误触遮挡件400的边缘而导致遮挡件400偏离第一位置p1,更好地保证功能按键200 处于被遮挡件400遮挡的状态,进一步保障了车辆行驶过程的安全性。
47.参考图1、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操作台100在第一凹槽510的边缘设有与第一凹槽510连通的第二凹槽520,且在第一位置p1时,遮挡件400暴露于第二凹槽520。具体地,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遮挡件400位于第一位置p1,遮挡件400的背向功能按键200的一侧与操作台100的表面平齐,且遮挡件400铰接于第一凹槽510的槽壁。第二凹槽520位于遮挡件400的边缘,且在第一位置p1时,遮挡件400暴露在第二凹槽520中。需要强调的是,第二凹槽520能提供充足的空间以让用户的手指伸入第二凹槽520内并接触到遮挡件400的边缘。
48.因此,当遮挡件400位于第一位置p1时,用户可以将手指伸入第二凹槽520 以抵接遮挡件400的边缘,并操作遮挡件400相对操作台100翻转以抵达第二位置p2,即第二凹槽520的设置使用户可以更容易地将处于第一位置p1的遮挡件400掀开。
49.在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底座20以及如图1至3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车辆控制装置10。其中,底座20设置在车内,车辆控制装置10的操作台100可安装至底座20。具体地,底座20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设置在车内,如将底座20设置在车内的主驾驶位右侧的中控扶手位置。
50.如图1所示,当操作台100安装至底座20时,操作台100的背向功能按键 200的一侧
与底座20围合形成第三凹槽530。这可以避免操作台100在安装至底座20的过程中与底座20原有的结构发生干涉,使操作台100在不同的安装环境中有更高的适应性,即提高了车辆控制装置10的安装灵活性。
51.参考图1、图2,在一实施例中,底座20上设有第四凹槽540,操作台100 在朝向底座20的一侧凸伸有第一支撑脚110。其中,第一支撑脚110能伸入第四凹槽540,且第一支撑脚100可拆卸地连接于底座2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脚100与底座20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螺接、卡接、卡扣、嵌套等。
52.具体地,在如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四凹槽540由底座20内凹形成,第四凹槽540的一侧槽壁上开设有安装孔(附图未示出)。当操作台100 安装至底座20上时,第一支撑脚100伸入第四凹槽540并位于第四凹槽540的开设有安装孔的一侧槽壁上。第一支撑脚100上开设有与安装孔相对应的通孔111,用户可用固定螺丝穿过通孔111并连接在安装孔中,以将第一支撑脚100 安装在第四凹槽540的槽壁上。在图1和图2中可以看到,第一支撑脚100仅位于第四凹槽540内的一侧,第四凹槽540仍能提供储物空间,方便用户在此存放物品。
53.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操作台100也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安装至车内。例如,当用户要把操作台100安装在其他没有安装孔的地方时,无需打孔便可直接使用固定胶将操作台100粘贴在指定位置,安装更为方便且不会破坏原车辆的结构。
54.参考图1、图2,操作台100在朝向底座20的一侧还凸伸有第二支撑脚120,第二支撑脚120和第一支撑脚110相对间隔设置,且第二支撑脚120位于第四凹槽540外并抵持与底座20,以使操作台10得到更可靠的支撑。
55.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