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车辆领域,具体为一种可升降底盘和高空作业车。
背景技术:2.工程机械底盘是工程车辆的重要部件,工程机械底盘因其自重较大,在运输时经常需要进行拆装,为适应这一要求,组合式工程机械底盘成为目前最常用的底盘结构形式。
3.但是,由于工程车辆需要进行挪动,而这种工程机械底盘的工程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因为爬大角度过大,以致于采用这种工程机械底盘的工程车辆的坡过程中稳定性不好,容易发生倾翻,故而采用现有的工程机械底盘的工程车辆在道路通过性和使用工况性能二者不能兼得。
技术实现要素: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升降底盘和高空作业车,以解决现有工程机械底盘的工程车辆在道路通过性和使用工况性能二者不能兼得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可升降底盘,包括下车架本体、轮胎支架和多对轮胎;
7.多对所述轮胎通过所述轮胎支架安装于所述下车架本体两侧;
8.所述可升降底盘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轮胎与所述下车架本体之间的升降机构;
9.所述升降机构可带动所述下车架本体相对于地面升降。
10.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连杆架、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一伸缩件;
11.沿竖直方向,所述下车架本体设有第一铰接点和第二铰接点,所述第一铰接点与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二铰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铰接;
12.沿竖直方向,所述连杆架的第一侧设有第三铰接点和第四铰接点,所述第三铰接点与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铰接,所述第四铰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铰接;
13.所述连杆架位于所述第三铰接点和所述第四铰接点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下车架本体位于所述第一铰接点和所述第二铰接点之间的区域构成四连杆机构;
14.所述第一伸缩件的第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点和所述第二铰接点之间,第二端与所述连杆架铰接,所述第一伸缩件伸缩可带动所述四连杆机构运动。
15.优选的,所述四连杆机构为平行四连杆机构。
16.优选的,所述第一伸缩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铰接点铰接,所述连杆架、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一伸缩件构成三角形结构。
17.优选的,所述第一伸缩件为升降油缸。
18.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通过连杆销轴与所述下车架本体相连,第二端通过连杆销轴与连杆架相连;
19.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通过连杆销轴与所述下车架本体相连,第二端通过连杆销轴与连杆架相连。
20.优选的,所述轮胎数量为n个,所述升降机构数量为2个,所述n为大于等于4的偶数;
21.2个所述升降机构设置于所述下车架本体的一侧边;
22.或,2个所述升降机构设置于其中一对所述轮胎与所述下车架本体之间。
23.优选的,还包括用于改变至少一对所述轮胎角度的转向机构;
24.所述轮胎支架通过支架销轴与所述连杆架相连,所述转向机构用于带动所述轮胎支架绕所述连杆架水平方向转动;
25.所述转向机构包括转向油缸;
26.所述转向油缸的一端固定于连杆架,另一端通过转向油缸销轴与所述轮胎支架相连。
27.优选的,还包括用于驱动至少一对所述轮胎转动的动力机构;
28.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减速机和行走马达;
29.所述行走马达设置于所述减速机内,所述减速机一端与所述轮胎支架固定,另一端与所述轮胎固定。
30.优选的,所述轮胎数量为n个,所述升降机构数量为n个,所述转向机构数量为n个,所述n为大于等于4的偶数。
31.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高空作业车,包括: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公开的所述可升降底盘。
32.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升降底盘和高空作业车,通过在所述轮胎与所述下车架本体之间设置升降机构,可以在通过障碍物时,升降机构将下车架本体的升起,使下车架本体能够轻松通过障碍物,车辆行驶在爬坡或下坡过程中,可通过升降下车架本体,使下车架本体处于水平状态,进而避免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倾翻,由于升降机构可带动所述下车架本体相对于地面升降,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升降机构将下车架本体降低,进而能够降低整车的重心,使得车辆在工作过程中的整机性能得到提升。
附图说明
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升降底盘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升降底盘局部放大图。
36.其中,连杆架1、第一连杆2、转向油缸销轴3、减速机4、轮胎5、连杆销轴6、升降油缸7、行走马达8、下车架本体9、轮胎支架10、转向油缸11、支架销轴12和第二连杆13。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8.在本技术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升降底盘,参见图1至图2,图1为所述可升降底盘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可升降底盘包括下车架本体9、轮胎5和轮胎支架10;
40.多对所述轮胎5通过所述轮胎支架10安装于所述下车架本体9两侧;
41.所述可升降底盘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轮胎5与所述下车架本体9之间的升降机构;
42.所述升降机构可带动所述下车架本体9相对于地面升降。
43.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所述轮胎5与所述下车架本体9之间设置升降机构,可以在通过障碍物时,升降机构将下车架本体9的升起,使下车架本体9能够轻松通过障碍物,车辆行驶在爬坡或下坡过程中,可通过升降下车架本体9,使下车架本体9处于水平状态,进而避免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倾翻,由于升降机构可带动所述下车架本体9相对于地面升降,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升降机构将下车架本体9降低,进而能够降低整车的重心,使得车辆在工作过程中的整机性能得到提升。
44.具体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连杆架1、第一连杆2、第二连杆13和第一伸缩件;
45.沿竖直方向,所述下车架本体9设有第一铰接点和第二铰接点,所述第一铰接点与所述第一连杆2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二铰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杆13的第一端铰接;
46.沿竖直方向,所述连杆架1的第一侧设有第三铰接点和第四铰接点,所述第三铰接点与所述第一连杆2的第二端铰接,所述第四铰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杆13的第二端铰接;
47.所述连杆架1位于所述第三铰接点和所述第四铰接点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一连杆2、所述第二连杆13和所述下车架本体9位于所述第一铰接点和所述第二铰接点之间的区域构成四连杆机构;
48.所述第一伸缩件的第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点和所述第二铰接点之间,第二端与所述连杆架1铰接,所述第一伸缩件伸缩可带动所述四连杆机构运动。
49.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沿竖直方向在所述下车架本体9设有用于铰接所述第一连杆2的第一端的第一铰接点和所述第二连杆13的第一端的第二铰接点,使得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13能够绕所述下车架本体9在竖直方向转动,而沿竖直方向在所述连杆架1的第一侧设有用于铰接所述第一连杆2的第二端的第三铰接点和所述第二连杆13的第二端的第四铰接点,第二侧与所述轮胎支架10相连,使得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13能够绕所述连杆架1在竖直方向转动;进而使得所述连杆架1位于所述第三铰接点和所述第四铰接点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一连杆2、所述第二连杆13和所述下车架本体9位于所述第一铰接点和所述第二铰接点之间的区域构成四连杆机构,而将第一伸缩件的第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点和所述第二铰接点之间,第二端与所述连杆架1铰接,使得所述第一伸缩件伸缩可带动所述四连杆机构运动,进而带动下车架本体9相对于地面升降。
50.具体的,所述第一伸缩件为升降油缸7。
51.需要说明的是,将所述第一伸缩件设置为升降油缸,其升降油缸7为液压升级器,稳定性好,有利于提高底盘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保证了升降过程的安全性。
52.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连杆架1、第一连杆2、第二连杆13和第二伸缩件;
53.沿竖直方向,所述下车架本体9设有第一铰接点和第二铰接点,所述第一铰接点与所述第一连杆2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二铰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杆13的第一端铰接;
54.沿竖直方向,所述连杆架1的第一侧设有第三铰接点和第四铰接点,所述第三铰接点与所述第一连杆2的第二端铰接,所述第四铰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杆13的第二端铰接;
55.所述连杆架1位于所述第三铰接点和所述第四铰接点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一连杆2、所述第二连杆13和所述下车架本体9位于所述第一铰接点和所述第二铰接点之间的区域构成四连杆机构;
56.所述第二伸缩件的第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点和所述第二铰接点之间,第二端与所述连杆架1铰接,所述第二伸缩件伸缩可带动所述四连杆机构运动。
57.具体的,所述第二伸缩件可以丝杠或蜗杆,丝杠或蜗杆通过螺纹配合,通过转动可带动四连杆结构运动,进而实现下车架本体9相对于地面升降。
58.进一步,所述四连杆机构为平行四连杆机构。
59.需要说明的是,将所述连杆架1、所述第一连杆2、所述第二连杆13和所述下车架本体9构成四连杆机构设置为平行四连杆机构,可以保证四连杆机构在运动过程中,能够保证车辆的轮胎一直与地面保持垂直,进而保证了车辆行驶的稳定性。
60.具体的,所述第一伸缩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铰接点铰接,所述连杆架1、所述第一连杆2和所述第一伸缩件构成三角形结构。
61.需要说明的是,将所述第一伸缩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铰接点铰接,使所述连杆架1、所述第一连杆2和所述第一伸缩件构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并在第一伸缩件伸缩过程中,能够带动四连杆结构伸缩运动。
62.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杆2的第一端通过连杆销轴与所述下车架本体9相连,第二端通过连杆销轴与连杆架1相连;
63.所述第二连杆13的第一端通过连杆销轴与所述下车架本体9相连,第二端通过连杆销轴与连杆架1相连。
64.需要说明的是,将所述第一连杆2的第一端通过连杆销轴与所述下车架本体9相连,第二端通过连杆销轴与连杆架1相连;以及将所述第二连杆13的第一端通过连杆销轴与所述下车架本体9相连,第二端通过连杆销轴与连杆架1相连,有效保证了第一连杆2、第二连杆13、下车架本体9与连杆架1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在下车架本体9升降过程中出现事故,有效延长了车辆的使用寿命。
65.具体的,所述轮胎5数量为n个,所述升降机构数量为2个,所述n为大于等于4的偶数。
66.2个所述升降机构设置于所述下车架本体9的一侧边;
67.或,2个所述升降机构设置于其中一对所述轮胎5与所述下车架本体9之间。
68.需要说明的是,将所述升降机构数量为2个,并将2个所述升降机构设置于所述下车架本体9的一侧边,当车辆经过障碍物时,可通过升降机构将车辆的一侧升高,使得车辆
能够通过障碍物;或者将2个所述升降机构设置于其中一对所述轮胎5与所述下车架本体9之间,在车辆爬坡或下坡过程中,通过升降机构升降,使得车辆前端和后端处于同一水平,进而避免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倾翻。
69.进一步,所述可升降底盘,还包括用于改变至少一对所述轮胎5角度的转向机构;
70.所述轮胎支架10通过支架销轴12与所述连杆架1相连,所述转向机构用于带动所述轮胎支架10绕所述连杆架1水平方向转动;
71.所述转向机构包括转向油缸11;
72.所述转向油缸11的一端固定于连杆架1,另一端通过转向油缸销轴3与所述轮胎支架10相连。
73.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轮胎支架10是通过支架销轴12与所述连杆架1相连,因此,通过设置用于改变至少一对所述轮胎5角度的转向结构,即将转向机构设置为转向油缸11,将所述转向油缸11的一端固定于连杆架1,另一端通过转向油缸销轴3与所述轮胎支架10相连,使得转向油缸11通过伸缩带动轮胎支架10绕所述连杆架1水平方向转动,进而改变车辆的行驶方向,方便车辆朝不同方向挪动。
74.进一步,所述可升降底盘,还包括用于驱动至少一对所述轮胎5转动的动力机构;
75.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减速机4和行走马达8;
76.所述行走马达8设置于所述减速机4内,所述减速机4一端与所述轮胎支架10固定,另一端与所述轮胎5固定。
77.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用于驱动至少一对所述轮胎5转动的动力机构;可以通过启动动力机构,依靠动力机构的动力,使车辆行驶。
78.还需要说明的是,将行走马达8设置于所述减速机4内,并将所述减速机4一端与所述轮胎支架10固定,减速机4的另一端与所述轮胎5固定,行走马达8通过转动,并通过减速机4带动轮胎5转动,从而达到车辆行驶目的。
79.进一步,所述轮胎5数量为n个,所述升降机构数量为n个,所述转向机构数量为n个,所述n为大于等于4的偶数。
80.需要说明的是,将升降机构数量为n个,以及将所述转向机构数量为n个,即每个轮胎5与下车架本体9之间都设有升降机构和转向机构,即可以通过升降机构使下车架本体9整体升降,并且由于每个轮胎都设有转向机构,可以使得车辆在转弯时,减少车辆的转弯半径,进而方便车辆转弯。
8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高空作业车,包括:可升降底盘;
82.所述可升降底盘包括:下车架本体9、轮胎5和轮胎支架10;
83.多对所述轮胎5通过所述轮胎支架10沿所述下车架本体9纵向安装于所述下车架本体9两侧;
84.所述可升降底盘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轮胎5与所述下车架本体9之间的升降机构;
85.所述升降机构可带动所述下车架本体9相对于地面升降。
86.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所述轮胎5与所述下车架本体9之间设置升降机构,可以在通过障碍物时,升降机构将下车架本体9的升起,使下车架本体9能够轻松通过障碍物,车辆行驶在爬坡或下坡过程中,可通过升降下车架本体9,使下车架本体9处于水平状态,进而避免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倾翻,由于升降机构可带动所述下车架本体9相对于地面升降,可
以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升降机构将下车架本体9降低,进而能够降低整车的重心,使得车辆在工作过程中的整机性能得到提升。
87.为了便于理解上述方案,结合图1和图2,下面对本方案作进一步介绍。
88.连杆(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13)一端通过连杆销轴6连接在下车架本体9上下两侧,仅能沿着连杆销轴6的圆周方向(垂直)进行旋转运动;另一端通过连杆销轴6连接在连杆架1上,形成四连杆结构,该四连杆结构用于保证车辆的轮胎在升降过程中保持一直与地面垂直。
89.升降油缸7一端通过连杆销轴6连接在下车架本体9中间,另一端通过连杆销轴6连接在连接架1上,将连接架1与下车架9之间的四连杆结构的两边与升降油缸形成一个三角形结构,通过升降油缸7的伸缩改变四连杆的升降姿态实现连杆架1升降运动。
90.轮胎支架10与连杆架1通过支架销轴12进行连接,轮胎支架10与连杆架1能在一定范围内水平转动。
91.转向油缸11通过转向油缸销轴3与轮胎支架10与连杆架1连接在一起,在转向油缸11的伸缩过程实现轮胎支架10与连杆架1之间的角度变化,从而实现轮胎转向。
92.行走马达8通过螺栓完全固定在减速机4内;
93.减速机4的心轴法兰通过螺栓完全固定在轮胎支架10上,减速机4壳体通过螺栓完全固定在轮胎5中心。
94.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95.1、本实用新型的工程车辆在自行移动过程中可以使底盘升高,增加底盘的通过性。
96.2、本实用新型的工程车辆工作过程中可以将底盘降低,降低整车质心,提高车辆的起重性能或整车施工稳定性。
97.本实用新型的关键点:
98.1、通过四连杆结构实现下车架升降功能。
99.2、通过四连杆结构实现轮胎在升降过程中保持与地面垂直。
100.本实用新型中展示的是4套四连杆+4轮驱动+4轮转向的最优方案,即4+4+4。替代方案可以为4+4+2、4+2+4、2+4+4、4+2+2、2+4+2、2+2+4、2+2+2、6+6+6、6+6+4、6+4+6、4+6+6、6+4+4、4+6+4、4+4+6、6+4+2、6+2+4、4+6+2、4+2+6、6+2+2、2+6+2、2+2+6
……
等之间的任一组合。
101.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或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系统及系统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102.专业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
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103.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