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69549发布日期:2022-01-05 13:35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轮胎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轮胎及车辆。


背景技术:

2.由于巨型刚性自卸车负载大,因此,轮胎的胎冠中心受力大,胎冠中心的磨损情况通常要比胎肩严重,经常会出现胎冠中心磨光至带束层,但胎肩部花纹深度还有剩余的情况,俗称磨冠,如图1所示。磨冠问题的存在对于轮胎的使用寿命是不利的,因此如何改善轮胎的磨冠问题,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胎及车辆,能够改善轮胎的磨冠问题,从而可以提升轮胎的使用寿命。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轮胎,包括:轮胎主体,包括胎基胶;胎面胶,绕轮胎主体的中心轴线,胎面胶设置在胎基胶的外周,胎面胶包括第一胶层和均与第一胶层连接的两个第二胶层,沿轮胎主体的中心轴线方向,两个第二胶层分别设置在第一胶层的相对两侧,第一胶层的耐磨性高于第二胶层的耐磨性,第一胶层和两个第二胶层均与胎基胶连接;在经过轮胎主体的中心轴线的纵截面上,在胎面胶的背离胎基胶的一侧,第一胶层与第二胶层之间的连接点为a点,在胎面胶的朝向胎基胶的一侧,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之间的连接点为b点;其中,沿轮胎主体的中心轴线方向,a点与第一胶层的胎冠中心线l1之间的距离为s1,b点与第一胶层的胎冠中心线l1之间的距离为s2,s1和s2满足以下关系:s1为s2的0.3至0.4倍;或者,s2为s1的0.3至0.4倍。
5.进一步地,在纵截面上,第二胶层的背离第一胶层的一侧与纵截面之间具有胎肩点c点,c点与第一胶层的胎冠中心线l1之间的距离为s;当s1为s2的0.3至0.4倍时,s2和s满足以下关系:s2为s的0.6至0.8倍。
6.进一步地,在纵截面上,第二胶层的背离第一胶层的一侧与纵截面之间具有胎肩点c点,c点与第一胶层的胎冠中心线l1之间的距离为s;当s2为s1的0.3至0.4倍时,s1和s满足以下关系:s1为s的0.6至0.8倍。
7.进一步地,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均为绕轮胎主体的周向延伸的环形结构。
8.进一步地,第一胶层由耐磨橡胶制成;或者,第二胶层由耐磨橡胶制成。
9.进一步地,沿第一胶层的胎冠中心线l1方向,胎基胶的厚度为h1,第一胶层的厚度为h2,其中,h1和h2满足以下关系:h1为h2的0.2至0.4倍。
10.进一步地,沿轮胎主体的中心轴线方向,两个第二胶层相对于第一胶层对称设置。
11.进一步地,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交联连接。
12.进一步地,第一胶层和胎基胶交联连接;以及第二胶层和胎基胶交联连接。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底盘和与底盘连接的行走轮,行走轮相对于底盘可转动地设置,行走轮包括轮胎,轮胎为上述的轮胎。
14.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当s2与s1的比值小于0.3时,s2的值较小,第一区域的面积较小,相较于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第一区域的磨损速率较快,也就是说,此时轮胎仍然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磨冠问题;当s2与s1的比值大于0.4时,s2的值较大,第一区域的面积较大,这样,相较于第一区域的边界部位、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第一区域的中心部位的磨损情况更严重,也就是说,此时轮胎同样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磨冠问题;当时,可以使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分布较为合理,从而可以使第一胶层的磨损速率与第二胶层的磨损速率基本相同,也就是可以使胎冠中心的磨损速率与胎肩位置的磨损速率相同,进而能够改善甚至解决轮胎的磨冠问题,提升轮胎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5.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6.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中轮胎的磨损情况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示出了图1的轮胎的剖视图;
18.图3示出了图1的轮胎的胎耗比例为15%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示出了图1的轮胎的胎耗比例为50%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示出了图1的轮胎的胎耗比例为80%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轮胎的实施例一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2.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轮胎的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23.图8示出了图7的轮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4.图9示出了图7的轮胎的接触压力分布图;
25.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轮胎的实施例二的剖视图;以及
26.图11示出了图10的轮胎的接触压力分布图。
27.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8.10、轮胎主体;11、胎基胶;12、带束层;13、带束层垫胶;14、胎体;15、内衬层;20、胎面胶;21、第一胶层;22、第二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2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0.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31.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32.相关技术中,如图2所示,20’为胎面胶,11’为胎基胶,12’为带束层,h3为胎面胶
20’的胎冠中心的厚度,h4为胎面胶20’的胎肩位置的厚度。通常情况在胎面设计时,h3与h4厚度相等或厚度接近。
33.胎面在磨损过程中,胎冠中心和胎肩位置的磨损情况如图3至图5所示。从图3至图5可知,从轮胎开始使用,轮胎即存在不均匀磨耗,胎冠中心磨损的快,胎肩位置磨损的慢。也就是说,轮胎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磨冠问题,然而,磨冠问题的存在对于轮胎的使用寿命是不利的。
34.为解决上述磨冠问题,本实用新型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轮胎及车辆。
35.实施例一
36.发明人根据胎面胶为一体式胎面胶(即胎面胶为不分割胎面胶)的轮胎在矿山上的实际使用情况,测量轮胎的花纹深度,以及按照图6所示将胎面胶十等分,并测量各个点的平均磨耗速率,与各个点对应的平均磨耗速率结果如表1所示;如图6和表1所示,发明人研究发现,从a点至胎肩点c点的花纹磨损速度基本相同,从b点至胎冠中心线l1的花纹磨损速度基本相同,从a点到b点的花纹磨损速度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因此可以判断a点与b点可以作为不同胶料的搭接起始点。
[0037][0038]
表1
[0039]
发明人利用有限元软件(比如abaqus)对轮胎的接触压力进行模拟仿真,得到如图9所示的轮胎的接触压力分布图。如图9所示,从中间区域到边部区域,轮胎的接触压力由大逐渐变小,中心区域为第一接触区(即第一区域),依次向外为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以上三个区域是按照接触压力的大小进行划分的。a点对应着第二区域与第三区域的分界线,b点对应着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分界线。
[0040]
第一区域由于接触压力大,因此胶料磨损速度快,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依次次之,因此,导致上述磨冠问题的出现。
[0041]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轮胎包括轮胎主体10和胎面胶20,轮胎主体10包括胎基胶11;绕轮胎主体10的中心轴线l2,胎面胶20设置在胎基胶11的外周,胎面胶20包括第一胶层21和均与第一胶层21连接的两个第二胶层22,沿轮胎主体10的中心轴线l2方向,两个第二胶层22分别设置在第一胶层21的相对两侧,第一胶层21的耐磨性高于第二胶层22的耐磨性,第一胶层21和两个第二胶层22均与胎基胶11连接;在经过轮胎主体10的中心轴线l2的纵截面上,在胎面胶20的背离胎基胶11的一侧,第一胶层21与第二胶层22之间的连接点为a点,在胎面胶20的朝向胎基胶11的一侧,第一胶层21和第二胶层22之间的连接点为b点;其中,沿轮胎主体10的中心轴线l2方向,a点与第一胶层21的胎冠中心线l1之间的距离为s1,b点与第一胶层21的胎冠中心线l1之间的距离为s2,s1和s2满足以下关系:s2为s1的0.3至0.4倍。
[0042]
上述设置中,由于沿轮胎主体10的中心轴线l2方向,两个第二胶层22分别设置在第一胶层21的相对两侧,因此,第一胶层21的至少部分形成胎冠中心,第二胶层22的至少部
分形成胎肩;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由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接触压力依次减小,因此,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胶料磨损速度依次减小,也就是第一区域处的胶料磨损速度最快,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依次次之;在高压力区域采用硬度高的胶,可以减缓磨耗速率,提高轮胎的使用寿命。
[0043]
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接触压力依次减小,也就是胎冠中心与路面之间的接触压力大于胎肩与路面之间的接触压力,也就是第一胶层21的接触压力较大,第二胶层22的接触压力较小,因此,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第一胶层21的耐磨性高于第二胶层22的耐磨性。
[0044]
在接触压力较大的区域采用耐磨性较高的材料制成第一胶层21,在接触压力较小的区域采用耐磨性相对较低的材料制成第二胶层22,这样设计可以使胎肩与胎冠部位的磨耗率同步,使轮胎寿命最大化。同时,由于胎肩部位比胎冠中心部位在耐磨性上差些,因此,必然使胎肩部位的耐生热性能比胎冠中心好,这样设计可以进一步降低胎肩部位的材料内部温度,提高使用寿命。上述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耐磨性及耐生热性能,使轮胎性能更佳。
[0045]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胎面胶20包括第一胶层21和两个第二胶层22,第一胶层21和两个第二胶层22是分体设置的,并且,第一胶层21的耐磨性高于第二胶层22的耐磨性。根据上述分析可知,a点和b点可以作为第一胶层21和第二胶层22的搭接起始点。
[0046]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s2为s1的0.3至0.4倍,也就是当s2与s1的比值小于0.3时,s2的值较小,第一区域的面积较小,相较于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第一区域的磨损速率较快,也就是说,此时轮胎仍然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磨冠问题;当s2与s1的比值大于0.4时,s2的值较大,第一区域的面积较大,这样,相较于第一区域的边界部位、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第一区域的中心部位的磨损情况更严重,也就是说,此时轮胎同样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磨冠问题;当时,可以使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分布较为合理,从而可以使第一胶层21的磨损速率与第二胶层22的磨损速率基本相同,也就是可以使胎冠中心的磨损速率与胎肩位置的磨损速率相同,进而能够改善甚至解决轮胎的磨冠问题,提升轮胎的使用寿命。
[0047]
另外,胎面胶20设置在胎基胶11的外周,轮胎在使用过程中,胎面胶20与路面接触,使胎面胶20产生磨损,胎基胶11对胎面胶20具有安装固定和支撑的作用。
[0048]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磨耗率是指胎面花纹每磨掉1毫米,车辆所运行的小时数。
[0049]
优选地,s2为s1的0.4倍。
[0050]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胎基胶11为绕轮胎主体10的中心轴线l2设置的环形结构,第一胶层21和第二胶层22均为绕轮胎主体10的周向延伸的环形结构,也就是说,第一胶层21和第二胶层22均为绕胎基胶11的周向延伸、并设置在胎基胶11的外周的环形结构。这样设置便于实现轮胎的转动运动。
[0051]
优选地,第一胶层21由耐磨橡胶制成。
[0052]
优选地,第二胶层22由耐磨橡胶制成。
[0053]
需要说明的是,耐磨橡胶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此处不再赘述;可以通过对生产材
质的组分、成分以及生产工艺的调整,保证第一胶层21的耐磨性高于第二胶层22的耐磨性。
[0054]
当然,在本技术的替代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他材质制成第一胶层21和/或第二胶层22,只要能够确保使第一胶层21的耐磨性高于第二胶层22的耐磨性即可。
[0055]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二胶层22的背离第一胶层21的一侧与纵截面之间具有胎肩点c点,c点与第一胶层21的胎冠中心线l1之间的距离为s;当s2为s1的0.3至0.4倍时,s1和s满足以下关系:s1为s的0.6至0.8倍。
[0056]
上述设置中,s1为s的0.6至0.8倍,即当s1与s的比值小于0.6时,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总面积较小,在轮胎使用过程中,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磨损速率大于第三区域的磨损速率,也就是说,此时轮胎仍然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磨冠问题;当s1与s的比值大于0.8时,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总面积较大,在轮胎使用过程中,第一区域的中心部位的磨损情况大于第一区域的边界部位、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磨损情况,也就是说,此时轮胎同样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磨冠问题;当时,可以使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分布较为合理,从而可以使第一胶层21的磨损速率与第二胶层22的磨损速率基本相同,也就是可以使胎冠中心的磨损速率与胎肩位置的磨损速率相同,进而能够改善甚至解决轮胎的磨冠问题,提升轮胎的使用寿命。
[0057]
优选地,s1为s的0.7倍。
[0058]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在a点和b点之间,第一胶层21和第二胶层22圆滑过渡并贴合连接。具体地,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胶层21和第二胶层22搭接在一起并呈斜坡状相连,第一胶层21压在第二胶层22的上面。这样设置,可以避免第一胶层21和第二胶层22之间出现间隙,降低胎面胶20的结构稳定性和耐磨性能,提升轮胎的使用寿命。
[0059]
优选地,第一胶层21和第二胶层22交联连接。优选地,第一胶层21和第二胶层22通过硫化工艺实现连接。
[0060]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胶层21和第二胶层22分别与胎基胶11相接触并连接。优选地,第一胶层21和胎基胶11交联连接。优选地,第二胶层22和胎基胶11交联连接。优选地,第一胶层21和胎基胶11以及第二胶层22和胎基胶11均可通过硫化工艺实现连接。
[0061]
通过交联方式连接可以提高第一胶层21和第二胶层22之间、第一胶层21和胎基胶11之间以及第二胶层22和胎基胶1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0062]
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沿第一胶层21的胎冠中心线l1方向,胎基胶11的厚度为h1,第一胶层21的厚度为h2,其中,h1和h2满足以下关系:h1为h2的0.2至0.4倍。
[0063]
上述设置中,h1为h2的0.2至0.4倍,也就是当h1与h2的比值小于0.2时,胎基胶11的厚度太薄,这样设置可能会导致石块切割轮胎花纹沟时直接刺扎到带束层;当h1与h2的比值大于0.4时,胎基胶11的厚度太厚,这样设置会造成轮胎生热高的问题,
导致早期破坏;当时,可以保证胎基胶11具有一定厚度,这样设置既可以防止石块切割轮胎花纹沟时直接刺扎到带束层,又可以避免胎基胶11太厚,造成轮胎生热高的问题。
[0064]
优选地,h1为h2的0.3倍。
[0065]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胶层21的厚度h2与轮胎花纹沟深度相同,这样,当轮胎磨耗至胎基胶时,花纹恰好磨完,可以使轮胎的寿命最大化。
[0066]
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沿轮胎主体10的中心轴线l2方向,两个第二胶层22相对于第一胶层21对称设置。第一胶层21的至少部分形成胎冠中心,第二胶层22的至少部分形成胎肩,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轮胎的胎肩相对于胎冠中心对称设置,这样,轮胎在使用过程中,沿轮胎主体10的中心轴线l2方向,轮胎的磨损情况更加均衡,可以避免轮胎磨损偏斜的问题,保证胎冠中心的磨损速率与胎肩位置的磨损速率相同,从而能够改善甚至解决轮胎的磨冠问题,进而可以提升轮胎的使用寿命。
[0067]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轮胎主体10还包括内衬层15、胎体14、带束层垫胶13和带束层12,沿轮胎的径向,自轮胎主体10的中心轴线l2向外,内衬层15、胎体14、带束层垫胶13、带束层12和胎基胶11依次设置并连接。
[0068]
需要说明的是,内衬层15、胎体14、带束层垫胶13、带束层12和胎基胶11的结构以及连接关系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0069]
实施例二
[0070]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10所示,实施例二中,s1为s2的0.3至0.4倍,也就是
[0071]
上述设置中,由于第一胶层21的接触压力较大,第二胶层22的接触压力较小,因此当s1与s2的比值小于0.3时,s1的值较小,第一区域的面积较小,相较于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第一区域的磨损速率较快,也就是说,此时轮胎仍然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磨冠问题;当s1与s2的比值大于0.4时,s1的值较大,第一区域的面积较大,这样,相较于第一区域的边界部位、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第一区域的中心部位的磨损情况更严重,也就是说,此时轮胎同样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磨冠问题;当时,可以使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分布较为合理,从而可以使第一胶层21的磨损速率与第二胶层22的磨损速率基本相同,也就是可以使胎冠中心的磨损速率与胎肩位置的磨损速率相同,进而能够改善甚至解决轮胎的磨冠问题,提升轮胎的使用寿命。
[0072]
优选地,s1为s2的0.35倍。
[0073]
另外,在实施例二中,当s1为s2的0.3至0.4倍时,s2和s满足以下关系:s2为s的0.6至0.8倍。
[0074]
上述设置中,s2为s的0.6至0.8倍,即当s2与s的比值小于0.6时,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总面积较小,在轮胎使用过程中,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磨损速率大于第三区域的磨损速率,也就是说,此时轮胎仍然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磨冠问题;当s2与s的
比值大于0.8时,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总面积较大,在轮胎使用过程中,第一区域的中心部位的磨损情况大于第一区域的边界部位、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磨损情况,也就是说,此时轮胎同样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磨冠问题;当时,可以使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分布较为合理,从而可以使第一胶层21的磨损速率与第二胶层22的磨损速率基本相同,也就是可以使胎冠中心的磨损速率与胎肩位置的磨损速率相同,进而能够改善甚至解决轮胎的磨冠问题,提升轮胎的使用寿命。
[0075]
优选地,s2为s的0.7倍。
[0076]
如图10所示,实施例二中,第一胶层21和第二胶层22呈斜坡状连接在一起,第二胶层22压在第一胶层21的上面。
[0077]
发明人利用有限元软件对轮胎的接触压力进行模拟仿真,得到如图11所示的轮胎的接触压力分布图。如图11所示,从中间区域到边部区域,接触压力由大逐渐变小,中心区域为第一接触区域(即第一区域),依次向外为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以上三个区域是按照接触压力的大小进行划分的。a点对应着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的分界线,b点对应着第二区域与第三区域的分界线。
[0078]
第一区域由于接触压力大,因此胶料磨损速度快,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依次次之,在高压力区域采用硬度高的胶,可以减缓磨耗速率,提高轮胎使用寿命,因此,第一胶层21的耐磨性高于第二胶层22的耐磨性。
[0079]
在国内某矿山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的轮胎进行了对比测试,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0080]
在上述对比测试中,第一胶层21的耐磨性为第二胶层22的耐磨性的110%,也就是说,胎冠中心的胎面胶的耐磨性较胎肩位置的胎面胶的耐磨性提升了110%。
[0081]
对比方案中,未对胎面胶进行分割,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均对胎面胶20进行了分割,从表2可以看出,相对于对比方案,实施例一实施后,胎冠中心花纹深度与胎肩部位花纹深度差值缩小了72%,轮胎的磨耗率提升了9%,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的差距很小,可认为等同,也就是说,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改善轮胎的磨冠问题,从而可以提升轮胎的使用寿命。
[0082][0083]
表2
[0084]
本实用新型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底盘和与底盘连接的行走轮,行走轮相对于底盘可转动地设置,行走轮包括轮胎,轮胎为上述的轮胎。行走轮转动带动底盘运动,从而实现车辆运动的目的。
[0085]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车辆的轮胎可以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的轮胎,也可以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的轮胎。由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车辆包括本技术的轮胎,因此,本技术的车辆也具有本技术的轮胎的上述优点,此处不再赘述。
[0086]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胎肩及胎冠中心磨耗不同步的问题,使胎冠中心花纹磨完的同时,肩部花纹也可以同时磨光,达到轮胎的最大使用寿命,降低客户运营成本。
[0087]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由于沿轮胎主体的中心轴线l2方向,两个第二胶层分别设置在第一胶层的相对两侧,因此,第一胶层的至少部分形成胎冠中心,第二胶层的至少部分形成胎肩;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由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接触压力依次减小,因此,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胶料磨损速度依次减小,也就是第一区域处的胶料磨损速度最快,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依次次之;在高压力区域采用硬度高的胶,可以减缓磨耗速率,提高轮胎的使用寿命。
[0088]
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接触压力依次减小,也就是胎冠中心与路面之间的接触压力大于胎肩与路面之间的接触压力,也就是第一胶层的接触压力较大,第二胶层的接触压力较小,因此,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第一胶层的耐磨性高于第二胶层的耐磨性。在接触压力较大的区域采用耐磨性较高的材料制成第一胶层,在接触压力较小的区域采用耐磨性相对较低的材料制成第二胶层,这样设计可以使胎肩与胎冠部位的磨耗率同步,使轮胎寿命最大化。同时,由于胎肩部位比胎冠中心部位在耐磨性上差些,因此,必然使胎肩部位的耐生热性能比胎冠中心好,这样设计可以进一步降低胎肩部位的材料内部温度,提高使用寿命。上述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耐磨性及耐生热性能,使轮胎性能更佳。
[0089]
s2为s1的0.3至0.4倍,也就是当s2与s1的比值小于0.3时,s2的值较小,第一区域的面积较小,相较于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第一区域的磨损速率较快,也就是说,此时轮胎仍然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磨冠问题;当s2与s1的比值大于0.4时,s2的值较大,第一区域的面积较大,这样,相较于第一区域的边界部位、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第一区域的中心部位的磨损情况更严重,也就是说,此时轮胎同样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磨冠问题;当时,可以使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分布较为合理,从而可以使第一胶层的磨损速率与第二胶层的磨损速率基本相同,也就是可以使胎冠中心的磨损速率与胎肩位置的磨损速率相同,进而能够改善甚至解决轮胎的磨冠问题,提升轮胎的使用寿命。
[0090]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91]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0092]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
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009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