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用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87985发布日期:2022-01-08 00:02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用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用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2.自卸车能够实现在建筑物料运输过程中的自主卸料,节省人工成本,而自卸车在工作时,自卸车的动力系统中的氢燃料电池、电机及电机控制器会产生较大的热量,因此需要散热装置对自卸车的氢燃料电池、电机及电机控制器进行散热,以保证自卸车的良好运行,现有技术中大多数的冷却装置包括主散热器和辅助散热器,主散热器位于自卸车驾驶室的下方,且与车架连接,对氢燃料电池散热,辅助散热器位于驾驶室后方的货箱下侧,对电机及电机控制器散热,但是自卸车的工作环境通常较差,位于货箱下侧的辅助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容易受到影响,且辅助散热器的位置较低,容易被土地剐蹭。
3.针对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9369916u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车用串联冷却系统,该串联冷却系统包括主散热器和副散热器,主散热器和副散热器分别通过支架安装在车架的上方,并且两个散热器均通过冷却管路与电机串联,各散热器上均安装有一组风扇,以对各散热器吹风散热。
4.上述冷却系统虽然改善了副散热器的工作环境,避免副散热器与土地发生剐蹭,但是两个散热器布置在车架的不同位置上,不仅使得冷却管路的总长度较大,不易安装,并且还需两组风扇分别对两散热器吹风,成本过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却装置的两个散热器布置在车架不同位置上,需对应两散热器设置两组风扇导致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却装置的两个散热器布置在车架不同位置上导致冷却管路较长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辆用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辆用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包括:
7.主散热器、辅散热器及风扇,将冷却装置上与车的长度对应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所述风扇贴合安装在所述主散热器的右侧;
8.所述辅散热器固定安装在所述主散热器的左侧,以使得所述主散热器与所述辅散热器预装形成散热器模块,进而使所述风扇同时对两散热器散热。
9.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用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将主散热器与辅散热器布置在同一位置形成散热器模块,只需一组风扇就可对散热器模块进行散热,减少了一组风扇,降低了成本。
10.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主散热器与所述辅散热器通过散热器连接板连接。
11.有益效果是:通过散热器连接板将主散热器与辅散热器固定连接在一起,由于散热器连接板与两散热器贴合装配,使得两散热器连接方便。
12.作为进一步地改进,将各散热器上与车的宽度对应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两散热器的前侧和两散热器的后侧分别设置有所述的散热器连接板。
13.有益效果是:两散热器的前侧和两散热器的后侧分别通过散热器连接板连接,增加了两散热器的连接强度,使得散热器模块更加的稳定。
14.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散热器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与两散热器可拆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与两散热器可拆固定,并且,第二连接板具有车架连接部,用于与所述车的车架可拆固定连接。
15.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二连接板将两散热器连接在车架上,结构简单,安装便捷。
16.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辆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辆,包括:
17.车架,车架上安装有电机、电池及电池控制器;
18.冷却装置,包括主散热器、辅散热器及风扇,将冷却装置上与车的长度对应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所述风扇安装在主散热器的右侧,主散热器通过主冷却管路与所述电机连接,以对所述电机散热,辅散热器通过辅冷却管路与所述电池及电池控制器连接,以对所述电池及电池控制器散热;
19.所述主散热器安装在所述车架上,所述辅散热器固定安装在所述主散热器的左侧,以使得所述主散热器与所述辅散热器预装形成散热器模块,进而使所述风扇同时对两散热器散热。
20.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将主散热器与辅散热器布置在同一位置形成散热器模块,只需一组风扇就可对散热器模块进行散热,减少了一组风扇,降低了成本,并且由于主散热器与辅散热器布置在同一位置,使得主冷却管路和辅冷却管路布置方便,且冷却管路的总长度不需过长。
21.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主散热器与所述辅散热器通过散热器连接板连接。
22.有益效果是:通过散热器连接板将主散热器与辅散热器固定连接在一起,由于散热器连接板与两散热器贴合装配,使得两散热器连接方便。
23.作为进一步地改进,将各散热器上与车的宽度对应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两散热器的前侧和两散热器的后侧分别设置有所述的散热器连接板。
24.有益效果是:两散热器的前侧和两散热器的后侧分别通过散热器连接板连接,增加了两散热器的连接强度,使得散热器模块更加的稳定。
25.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散热器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与两散热器可拆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与两散热器可拆固定,并且,第二连接板具有车架连接部,用于与所述车的车架可拆固定连接。
26.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二连接板将两散热器连接在车架上,结构简单,安装便捷。
27.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第二连接板为l形板,l形板包括竖向板段和横向板段,竖向板段和横向板段之间设有加强筋板,竖向板段用于将主散热器与辅散热器连接,横向板段作为所述车架连接部,横向板段与车架之间设有上减震胶垫,以将两散热器缓冲连接在所述车架上。
28.有益效果是:在横向板段与车架之间设置减震胶垫,可以减缓车架两散热器之间的震动。
29.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辅散热器固定在所述主散热器上,所述主散热器的底部
设有缓冲连接部,所述缓冲连接部包括上层底部连接板、下层底部连接板及下减震胶垫,所述上层底部连接板用于与所述主散热器连接,所述下层底部连接板用于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上层底部连接板与所述下层底部连接板连接,并且所述上层底部连接板与所述下层底部连接板之间设有下减震胶垫,以将所述主散热器的底部经所述缓冲连接部缓冲连接在所述车架上。
30.有益效果是:通过缓冲连接板不仅方便将主散热器连接在车架上,并且缓冲连接部的减震胶垫能够有效减缓车架与主散热器的震动,使得两散热器可以稳定工作。
附图说明
31.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自卸车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图1的侧视图;
33.图3为图1的俯视图;
34.图4为图1中主散热器、辅散热器、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及缓冲连接部的装配示意图;
35.图5为图4中第二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36.图6为图4中下层底部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37.图7为图4中主散热器与上层底部连接板的装配示意图。
38.附图标记说明:1、主散热器;2、辅散热器;3、风扇;4、第一连接板;5、缓冲连接部;51、上层底部连接板;511、上竖向板;512、上横向板;52、下层底部连接板;521、下竖向板;522、下横向板;6、第二连接板;61、竖向板段;62、横向板段;63、加强筋板;7、上减震胶垫;71、下减震胶垫;8、车架。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40.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可能出现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可能出现的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的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
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可能出现的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可能出现的术语“设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设有”的对象可以是本体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与本体分体布置并连接在本体上,该连接可以是可拆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连接。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4.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45.本实用新型中所提供的车辆的实施例1:
46.现有技术中的自卸车将车辆用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中的两个散热器布置在不同位置,对应两散热器分别布置一组风扇,不仅使得冷却装置的冷却管路较为复杂,两组风扇也使得成本增加。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中的冷却装置,将主散热器1与辅散热器2布置在同一位置,均布置在车辆驾驶室的下方,较现有技术来说,冷却装置的冷却管路得到简化,并且由于主散热器1与辅散热器2位于同一位置,所以只需布置一组风扇3即可,相应得,冷却装置及车辆的成本降低。
47.如图1至图7所示,车辆包括沿左右方向放置的车架8,车架8的左端通过缓冲连接部5连接有车辆用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冷却装置通过冷却管路与安装在车架8上的动力系统连接,以对动力系统吹风散热。
48.车辆用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包括主散热器1、辅散热器2、风扇3,主散热器1与辅散热器2位于车辆驾驶室的下方,并且,主散热器1通过主冷却管路与车辆动力系统中的电机连接,以对电机散热,辅散热器2通过辅冷却管路与车辆动力系统的电池及电池控制器连接,以对电池及电池控制器散热。
49.主散热器1位于车架8的左端,辅散热器2位于主散热器1的左侧,辅散热器2的尺寸小于主散热器1,并且与主散热器1通过第一连接板4连接在一起。
50.主散热器1的前侧面和后侧面的上部均设有上部螺栓安装孔,辅散热器2的前侧面和后侧面的上部同样设有螺栓安装孔,并且辅散热器2的两个侧面的上部螺栓安装孔与主散热器1的两个侧面的上部螺栓安装孔保持同一直线,以便于第一连接板4安装。
51.主散热器1的前侧面和后侧面的中部均设有中部螺栓安装孔,第二热器的前侧面和后侧面的中部同样设有中部螺栓安装孔,辅散热器2的两个侧面的中部螺栓安装孔与主散热器1的两个侧面的中部螺栓安装孔保持同一直线,以便于第二连接板6安装。
52.主散热器1的前侧面和后侧面的下部均设有下部螺栓安装孔,用于与上层底部连接板51连接。
53.散热器连接板设有四个,四个散热器连接板具体包括两个第一连接板4和两个第二连接板6。
54.两个第一连接板4分别位于两个散热器的前侧和后侧,各第一连接板4均为直型的板状结构,直型板状的第一连接板4便于与两个散热器贴合安装,各第一连接板4上均设有
多个螺栓孔,多个螺栓孔的其中一部分与主散热器1上的上部螺栓安装孔对应贯通,另外一部分与辅散热器2上的上部螺栓安装孔对应贯通,通过插装螺栓,将两个第一连接板4的其中一个贴合安装在两个散热器的前侧面,另一个贴合安装在两个散热器的后侧面,进而通过两个第一连接板4将主散热器1与辅散热器2的上部连接起来。
55.两个第二连接板6分别对应两个散热器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各第二连接板6均为l型板,各l型板包括竖向板段61和横向板段62,竖向板段61和横向板段62之间设有加强筋板63,以增加第二连接板6的整体强度,竖向板段61和横向板段62上均设有安装孔,竖向板段61上的安装孔与两个散热器上的中部螺栓安装孔对应贯通,通过插装螺栓将第二连接板6与两个散热器连接,通过在横向板段62上的安装孔中插装螺栓将第二连接板6与车架8连接,并且在横向板段62与车架之间的螺栓柱上套装上减震胶垫7,进而将两个散热器经第二连接板6与车架8缓冲连接。
56.缓冲连接部5设有两个,两个缓冲连接部5分别位于主散热器1的前后两侧,各缓冲连接部5均包括上层底部连接板51、下层底部连接板52及下减震胶垫71。
57.上层底部连接板51为l形板,上层底部连接板51包括上竖向板511和上横向板512,上竖向板511上设有通孔,上竖向板511上的通孔与主散热器1上的下部螺栓安装孔对应贯通,通过插装螺栓,将上层底部连接板51与主散热器1连接。
58.下层底部连接板52也为l形板,下层底部连接板52包括下竖向板521和下横向板522,下竖向板521上设有通孔,通过在下竖向板521上的插装螺栓,将下层底部连接板52与车架9连接。
59.上层底部连接板51的上横向板512上和下层底部连接板52的下横向板522上均设有连接孔,位于主散热器同侧的上横向板512与下横向板522的的连接孔对应贯通,通过插装螺栓将位于主散热器1同一侧的上横向板512与下横向板522连接,并且在上横向板512与下横向板522之间的螺栓上套装减震胶垫71,使得上层底部连接板51与下层底部连接板52连接,进而将主散热器1通过缓冲连接部5与车架8缓冲连接。
60.安装车辆用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时,先将主散热器1与辅散热器2通过第一连接板4和第二连接板6连接起来,以预装形成散热器模块,然后将风扇3贴合安装在主散热器1的右侧,然后通过两个第二连接板6的横向板段62将散热模块连接在车架8上,其次将上层底部连接板51连接在主散热器1下部,下层底部连接板52连接在车架8上,最后将通侧的上层底部连接板51与下层底部连接板52连接,即可完成车辆用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的安装。
6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将主散热器1与辅散热器2布置在同一位置,减少了一组风扇3,降低了成本,并且主散热器1与辅散热器2位于同一位置,还能减少冷却管路的总长度,便于安装。
62.本实用新型中所提供的车辆的实施例2:
6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中,主散热器1与辅散热器2的上部通过第一连接板4连接。而本实施例中,主散热器1与辅散热器2的上部通过长扎带捆扎固定,安装方便。
64.本实用新型中所提供的车辆的实施例3:
6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中,第二连接板6为l形板。而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板6为直板,第二连接板6沿竖向焊接固定在车架8上,并且与两个散热器螺
栓连接,以增加车架8与两个散热器之间的连接强度。
66.本实用新型中所提供的车辆的实施例4:
6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中,第二连接板6与车架8之间设有减震胶垫7。而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板6与车架8未设置减震胶垫7,简化安装步骤,但第二连接板6与车架8之间的震动会相应增加。
6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车辆用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的实施例:
69.该实施例中的车辆用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的结构与上述车辆实施例1中的车辆用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7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车辆用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也可选用车辆实施例2至4中任一实施例中的车辆用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的结构,在此也不再赘述。
7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