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纯电动汽车用立式边侧防撞型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59186发布日期:2022-02-26 01:45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纯电动汽车用立式边侧防撞型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纯电动汽车用立式边侧防撞型充电桩。


背景技术:

2.纯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由于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其前景被广泛看好,为了达到电动汽车的持续高效行驶,在电动汽车的进行电能补充时,需要采用充电桩实现电能高效快速的补给,减少电能补充的耗时,然而目前的充电桩依然存在缺陷,比如申请号为202020323115.5的一种纯电动汽车用立式边侧防撞型充电桩,该充电桩在使用时存在以下问题:
3.1、现有的充电桩不设有躲避结构,当充电桩的边侧受到撞击时,只能对外力进行削弱和缓冲,无法直接避开撞击力,一旦撞击力达到缓冲结构的缓冲上限,不但无法对充电桩进行保护,还会造成缓冲结构损坏,充电桩整体的防撞效果不好;
4.2、现有的充电桩对防撞结构的保护效果较差,防撞结构在外力冲击充电桩时,需要对外力进行缓冲,极易造成损坏,当冲击力过大时,甚至会出现彻底毁坏、失去原有的缓冲效果,并需要浪费人力物力对其进行修理更换,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5.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充电桩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纯电动汽车用立式边侧防撞型充电桩,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不设有躲避结构,当充电桩的边侧受到撞击时,只能对外力进行削弱和缓冲,无法直接避开撞击力,一旦撞击力达到缓冲结构的缓冲上限,不但无法对充电桩进行保护,还会造成缓冲结构损坏,且对防撞结构的保护效果较差,防撞结构在外力冲击充电桩时,需要对外力进行缓冲,极易造成损坏,当冲击力过大时,甚至会出现彻底毁坏、失去原有的缓冲效果,并需要浪费人力物力对其进行修理更换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纯电动汽车用立式边侧防撞型充电桩,包括:
8.安装底座,其固定在水平地面上,所述安装底座的顶部开设有滑动槽,且安装底座的顶部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栓;
9.充电桩本体,其活动安装在所述安装底座的顶部,所述充电桩本体的侧面开设有散热孔,且充电桩本体的右侧壁焊接有固定挂钩,并且充电桩本体的右侧壁设置有充电线,而且充电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充电插头,同时充电桩本体的底部安装有电控滚轮;
10.报警器按钮,其设置在所述充电桩本体的右侧壁,且报警器按钮位于所述散热孔的正下方;
11.连接弹簧,其固定安装在所述充电桩本体的外壁,所述连接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
有u型缓冲板,且u型缓冲板的外表面安装有压力传感片,并且u型缓冲板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双头钉,而且u型缓冲板的内表面固定有橡胶垫;
12.鸣笛报警器,其固定安装在所述充电桩本体的背面,且鸣笛报警器的一侧与充电桩本体的外壁固定连接。
13.优选的,所述滑动槽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滑动槽平行设置在安装底座的顶部。
14.优选的,所述紧固螺栓的一端贯穿安装底座的顶部并延伸至安装底座的底部,且紧固螺栓的一端与地面螺纹连接,且安装底座通过紧固螺栓固定安装在地面上。
15.优选的,所述充电桩本体通过滑动槽和电控滚轮与安装底座构成滑动结构,且电控滚轮沿滑动槽的内壁运动,且滑动槽的形状大小与电控滚轮的形状大小均相互匹配。
16.优选的,所述连接弹簧的一端与充电桩本体的外壁固定连接,且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u型缓冲板的内壁固定连接,且u型缓冲板通过连接弹簧对称设置在充电桩本体的左右两侧。
17.优选的,所述橡胶垫的一侧与u型缓冲板的内壁固定连接,且橡胶垫的另一侧与充电桩本体的外壁活动连接并贴合,且橡胶垫设置在充电桩本体和u型缓冲板之间。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纯电动汽车用立式边侧防撞型充电桩,具有以下优点:
19.1.设置有滑动槽和电控滚轮,当u型缓冲板受到侧面的外力冲击,u型缓冲板内侧的连接弹簧将对冲击力进行缓冲,同时连接弹簧外侧的压力传感片感应到冲击力后,将发送电信号控制电控滚轮沿滑动槽的内壁反方向移动,避免外力继续对充电桩进行冲击,改进后的充电桩设有躲避结构,当充电桩的边侧受到撞击时,不仅能对外力进行削弱和缓冲,还可以直接避开撞击力,能够对充电桩进行很好的保护,还不易造成缓冲结构损坏,充电桩整体的防撞效果较好;
20.2.设置有双头钉在u型缓冲板表面,可起到警示作用,并设置有报警器按钮,当电控滚轮运动至滑动槽的尽头,连接弹簧也收缩到一定程度,u型缓冲板的内侧壁将撞击按压报警器按钮,启动鸣笛报警器进行鸣笛报警,改进后的充电桩对防撞结构的保护效果较好,防撞结构在外力冲击充电桩时,需要对外力进行缓冲,当冲击力过大时,会启动报警系统,起到警示作用,可降低防撞结构损坏的概率,节省了修理更换所需的人力物力,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安装底座正剖视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充电桩本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充电桩本体俯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u型缓冲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中:1、安装底座;2、滑动槽;3、紧固螺栓;4、充电桩本体;5、散热孔;6、固定挂钩;7、充电线;8、充电插头;9、电控滚轮;10、报警器按钮;11、连接弹簧;12、u型缓冲板;13、压力传感片;14、双头钉;15、橡胶垫;16、鸣笛报警器。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纯电动汽车用立式边侧防撞型充电桩,包括:安装底座1、滑动槽2、紧固螺栓3、充电桩本体4、散热孔5、固定挂钩6、充电线7、充电插头8、电控滚轮9、报警器按钮10、连接弹簧11、u型缓冲板12、压力传感片13、双头钉14、橡胶垫15和鸣笛报警器16,
29.安装底座1,其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安装底座1的顶部开设有滑动槽2,且安装底座1的顶部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栓3;
30.充电桩本体4,其活动安装在安装底座1的顶部,充电桩本体4的侧面开设有散热孔5,且充电桩本体4的右侧壁焊接有固定挂钩6,并且充电桩本体4的右侧壁设置有充电线7,而且充电线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充电插头8,同时充电桩本体4的底部安装有电控滚轮9;
31.报警器按钮10,其设置在充电桩本体4的右侧壁,且报警器按钮10位于散热孔5的正下方;
32.连接弹簧11,其固定安装在充电桩本体4的外壁,连接弹簧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u型缓冲板12,且u型缓冲板12的外表面安装有压力传感片13,并且u型缓冲板12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双头钉14,而且u型缓冲板12的内表面固定有橡胶垫15;
33.鸣笛报警器16,其固定安装在充电桩本体4的背面,且鸣笛报警器16的一侧与充电桩本体4的外壁固定连接。
34.具体的如图3所示,滑动槽2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滑动槽2平行设置在安装底座1的顶部,通过设置的平行设置的滑动槽2,使得电控滚轮9可以带动充电桩本体4稳定移动;
35.具体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紧固螺栓3的一端贯穿安装底座1的顶部并延伸至安装底座1的底部,且紧固螺栓3的一端与地面螺纹连接,且安装底座1通过紧固螺栓3固定安装在地面上,通过设置的紧固螺栓3,方便了安装底座1的固定和安装;
36.具体的如图2所示,充电桩本体4通过滑动槽2和电控滚轮9与安装底座1构成滑动结构,且电控滚轮9沿滑动槽2的内壁运动,且滑动槽2的形状大小与电控滚轮9的形状大小均相互匹配,通过设置的滑动槽2和电控滚轮9,使得充电桩本体4可以运动的更加平稳,可以对撞击力进行躲避;
37.具体的如图2和图4所示,连接弹簧11的一端与充电桩本体4的外壁固定连接,且连接弹簧11的另一端与u型缓冲板12的内壁固定连接,且u型缓冲板12通过连接弹簧11对称设置在充电桩本体4的左右两侧,通过设置的连接弹簧11,可以利用弹簧自身的形变对撞击力进行缓冲;
38.具体的如图4和图5所示,橡胶垫15的一侧与u型缓冲板12的内壁固定连接,且橡胶垫15的另一侧与充电桩本体4的外壁活动连接并贴合,且橡胶垫15设置在充电桩本体4和u型缓冲板12之间,通过设置的橡胶垫15,可避免u型缓冲板12在居中移动进行缓冲时,其内壁与充电桩本体4的外壁发生剐蹭。
39.工作原理:在使用该纯电动汽车用立式边侧防撞型充电桩时,根据图1、图2、图3、
图4和图5,利用紧固螺栓3将安装底座1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并将充电桩本体4底部的电控滚轮9置于滑动槽2内,然后接通充电桩本体4的电源正式投入使用,当充电桩本体4的边侧受到外力撞击时,将直接撞击到u型缓冲板12上,u型缓冲板12内侧的连接弹簧11会对撞击力进行缓冲,同时u型缓冲板12外侧的压力传感片13感应到撞击力,并发送电信号控制电控滚轮9沿滑动槽2的内壁向反方向运动,对撞击力进行躲避,比如当充电桩本体4右侧的压力传感片13受到撞击后,压力传感片13将控制发送电信号控制电控滚轮9沿滑动槽2向左运动,从而带动充电桩本体4向左移动,对右侧袭来的撞击力进行躲避,若电控滚轮9移动到滑动槽2的左端,右侧袭来的撞击力依然击向充电桩本体4的右侧,u型缓冲板12受撞击力影响向左移动,而充电桩本体4和u型缓冲板12之间的连接弹簧11受到压力并收缩,直至连接弹簧11收缩到一定程度,u型缓冲板12的内侧壁将撞击按压报警器按钮10,启动鸣笛报警器16进行报警,表示防撞结构已达到承受极限。
40.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4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