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用的液冷端子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58874发布日期:2022-04-14 20:25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电用的液冷端子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线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用的液冷端子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2.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汽车已经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也向轻量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对充电功率及充电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提高充电速度缩短充电时间,需要从提高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方面来研究,单纯的加大导体的截面积增大载流量不能满足实际使用需求;减小电缆规格同时提高充电电流以及提高整个充电系统的绝缘性,确保充电过程中温升满足安全标准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目前现有技术也提出了大功率液冷型充电枪,一般液冷电缆中冷却管从导体中引出,导体与端子进行压接,冷却只是对电缆部分起作用,端子压接区得不到冷却仍会温度高。导体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下会加速老化,则使用寿命降低,故障率增高。电流作为影响温度上升的主要因素,往往因为温度过高而不得不限制电流的大小。在实际的冷却循环中,效率低,散热慢,从而限制了大功率充电时电流的上限;如何快速带走端子压接区及接触区的热量,降低温度成为整个循环系统的技术难点。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液冷端子散热不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充电用的液冷端子散热结构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电用的液冷端子散热结构,包括具有液流通道的套筒、连接于所述套筒的铜排、插接于铜排内的导芯,所述铜排包括与外部电源部件电连接的插接部和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液流通道的插接管,所述导芯呈圆柱状其一端部通过压接工艺连接于插接管内,所述插接管与导芯之间形成第一液流通道,所述插接管的管壁上设有过液孔,所述插接管与外周侧的部分套筒之间形成第二液流通道,所述第一液流通道通过过液孔与所述第二液流通道相互贯通,所述第二液流通道连通至所述套筒的液流通道。
5.优选的,所述过液孔包括远离导芯与铜排连接的端部方向的第一过液孔,和接近所述导芯的端部方向的第二过液孔。
6.优选的,所述插接管连接一内衬管,所述内衬管至少部分的套设在所述套筒内,所述导芯套设在所述内衬管内同轴设置,并与内衬管之间形成一与第一液流通道贯通的液流间隙。
7.优选的,所述充电用的液冷端子散热结构还包括液冷管,所述液冷管的一部分被夹设在内衬管与套筒之间。
8.优选的,所述液冷管的外周侧设有一封线环,所述封线环被夹设在液冷管与套筒之间。
9.优选的,所述套筒上还连接一尾螺帽,所述尾螺帽套设在液冷管上与套筒连接以
防止封线环滑落。
10.优选的,所述液冷管的外周侧套设一紧箍环。
11.优选的,所述套筒的液流通道还包括流出通道和位于所述流出通道和第二液流通道之间的连接通道,所述流出通道的方向与第一液流通道的方向相反,一转接头安设于流出通道内。
12.本实用新型充电用的液冷端子散热结构,包括具有液流通道的套筒、连接于所述套筒的铜排、插接于铜排内的导芯,所述导芯呈圆柱状其一端部通过压接工艺直接连接于插接管的内端面,能够将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实时传递给导芯,所述导芯整个浸没在冷却液中以增加了冷却浸没面积,导芯的热量与冷却液进行实时的热交换,冷却液经液冷管循环到外部降温,能够很好的解决压接区域的散热问题。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充电用的液冷端子散热结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附图1中本实用新型充电用的液冷端子散热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16.图3为附图1中本实用新型充电用的液冷端子散热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参附图1至附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充电用的液冷端子散热结构,它用于新能源电动车的充电插座,与电源部件的插接端子或插座连接以实现充电。本实用新型充电用的液冷端子散热结构包括具有液流通道的套筒106、连接于所述套筒106的铜排101、插接于铜排101内的导芯112,内衬管107和液冷管1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套筒106包括两部分,即呈筒状的主体部106a和位于主体部106a上的凸起的基座部106b。所述铜排101安装在主体部106a的一端,则主体部106a的另一端为液流通道的导入方向,所述液流通道贯穿基座部106b从而导出。在本实施例中,液流通道从基座部106b的导出方向与导入方向相反,但这并不限制其导出方向一定与导入方向不同。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基座部106b的液流通道的导出方向根据实际产品需要而设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座部106b上设有中空的转接头115。转接头115通过密封圈116和螺母固定与套筒106固定连接。所述基座106b上多余的开孔通过密封圈104和盖子105以封闭。密封圈一般为具有弹性的橡胶或塑料材质制成。
19.所述铜排101包括与外部电源部件电连接的插接部101b和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液流通道内的插接管101a。所述插接部101b和插接管101a的连接区域的部分通过螺纹连接在套筒106上。所述插接管101a呈筒状,与插接部101b连接的内表面部分为内端面,所述内端面
基本上与插接管101a的中轴线相垂直。为了最大的增加导芯112被冷却液浸没的面积,所述导芯112呈圆柱状其一端部112a通过压接工艺连接于插接管101a内的内端面。在本实施例中,则导芯112的一端部112a的端面与插接管101a内的内端面通过压接工艺连接。冷却液优选为具有较好热传导性能的绝缘液体,例如可采用变压器油、电容器油、电缆油、硅油或矿物油等。所述插接管101a的内径大于导芯112的外径,所述插接管101a与导芯112之间形成第一液流通道。所述插接管101a的管壁上设有过液孔,所述插接管101a与外周侧的部分套筒106之间形成第二液流通道,所述第一液流通道通过过液孔与所述第二液流通道相互贯通,所述第二液流通道连通至所述套筒106的液流通道。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铜排101及导芯112均由金属导电材料制成,例如可采用铜合金或纯铜,且一般需要对其做镀镍、镀银等表面处理。套筒106的外部形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只要与相应的插座适配即可,实际应用中大多呈圆柱状。
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液孔包括远离导芯112与铜排101连接的端部112a位置的第一过液孔101d,和接近所述导芯112的该端部112a区域的第二过液孔101c。第一液流通道的冷却液可通过第一过液孔101d和第二过液孔101c流入到第二液流通道,则导芯112与铜排101的压接区域被完全的浸没在冷却液中,可最大量的带走热量。
21.另外,所述铜排101的插接管101a通过螺纹连接方式与一内衬管107连接,所述内衬管107至少部分的套设在所述套筒106内,所述导芯112套设在所述内衬管107内,所述导芯112、内衬管107、插接管101a和套筒106的主体部106a同轴设置。所述导芯112与内衬管107之间形成一与第一液流通道贯通的液流间隙。
22.所述充电用的液冷端子散热结构还包括液冷管111,所述液冷管111的一部分被夹设在内衬管107与套筒106之间。液冷管111一般优选采用绝缘性较好的柔性材料制成、例如可为柔性橡胶管或柔性塑料管。具体的,液冷管111套设在内衬管107上。液冷管111的内径显然大于导芯112的外径,则一个间隙111a形成在液冷管111和导芯112之间并与第一液流通道贯通。冷却液从液冷管111导入,流经第一液流通道、经过第一过液孔101d和第二过液孔101c将导芯112完全浸没,流入到第二液流通道,在导入到基座106b内的液流通道至中空的转接头115流出。
23.为了防止冷却液在套筒106内部泄漏,所述液冷管111的一端部被夹设在内衬管107与套筒106的主体部106a之间并临近第二液流通。所述主体部106a的内部设有抵触在液冷管111的端部区域的凸起。所述凸起将液冷管111的端部区域压紧固定在内衬管107上。进一步的,所述液冷管111的外周侧还套设一个封线环108,所述封线环108被夹持在液冷管108与套筒的主体部106a之间,进一步的防止冷却液的泄漏。
24.所述套筒上还连接一尾螺帽110,所述尾螺帽套设在液冷管上与套筒连接以防止封线环108滑落。进一步的,所述封线环108上设置一个压环113.所述压环113在尾螺帽110的作用力下迫使封线环108密封液冷管111的端部区域的间隙以达到密封效果。
25.所述液冷管111的外周侧套设一紧箍环109,使液冷管111牢固在固定在内衬管107上以防止液冷管111在使用过程中被大力拉拔而脱落。
26.本实用新型充电用的液冷端子散热结构,所述导芯整个浸没在冷却液中以增加了冷却浸没面积,导芯的热量与冷却液进行实时的热交换,冷却液经液冷管循环到外部降温,能够很好的解决压接区域的散热问题。本实用新型对核心导热件进行了更优的设计,有效
提高了冷却效率和消除短路风险。
2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