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灯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53167发布日期:2022-10-28 21:32阅读:33来源:国知局
车灯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灯及车辆。


背景技术:

2.现如今汽车灯具产品的设计已从对功能的需求扩展到对美的追求。在满足灯具功能性的前提下,为了提升整车造型科技感和品牌价值,许多企业都在灯具造型设计上推陈出新,以此来吸引消费者。
3.传统的车灯在安装时,车灯与周围配合的结构件一般都比较大,结构复杂,经常会出现外观间隙面差不一致,影响车辆品质的情况,由此也带来了如何匹配车灯与周围结构件之间的间隙面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灯及车辆。
5.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灯,包括:灯壳;
6.所述灯壳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车身连接;
7.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用于带动所述灯壳绕所述第二连接部转动。
8.进一步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调节组件和驱动件;
9.所述第一调节组件与所述灯壳连接,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灯壳绕所述第二连接部转动。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第一球头座、第一球头和第一球头杆;
11.所述第一球头座具有第一球窝部和第一开口,所述第一球头位于所述第一球窝部,所述第一球头杆固定于所述第一球头,且所述第一球头杆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延伸到所述第一球窝部外;
12.所述第一球头座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球头杆连接。
13.进一步的,所述驱动件包括调整杆和调整支架,所述调整支架与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连接;
14.其中,所述调整杆与所述调整支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调整支架沿靠近或远离所述调整杆的方向移动。
15.进一步的,所述调整杆的一端与所述调整支架螺纹连接,所述调整支架远离所述调整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连接。
16.进一步的,所述调整杆远离所述调整支架的一端设有换向组件。
17.进一步的,所述换向组件包括相互啮合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调整杆连接,且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均为锥齿轮。
18.进一步的,车灯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车身连接,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设有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二调节组件用于使所述灯壳相对于所述支撑件转动。
1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调节组件之间设有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连接,用于调节所述第二连接部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调节组件。
20.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车灯。
21.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22.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灯包括灯壳,灯壳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间隔设置,第二连接部用于与车身连接,第一连接部设有调节机构,调节机构用于带动灯壳绕第二连接部转动。由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间隔设置,当其中一者受力移动时,另一者可在原位置转动。使用时,操作者可以通过调节调节机构,使调节机构推动或拉动第一连接部沿受力方向移动,进而使第二连接部带动灯壳绕第二连接部转动。根据实际装车情况,可以确定调节机构的调节量,从而进行两灯间间隙面差调整,减少了修模费用,提升了两灯之间匹配的精致性,解决了以往对于间隙面差的调整只能通过壳体面罩或车身钣金多次修模实现的技术难题,提升了操作便利性、匹配效果以及不同状态车辆的适用性,并且可以节省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23.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车灯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车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车灯中第一连接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车灯中第二连接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1、灯壳;11、第一连接部;12、第二连接部;2、第一调节组件;21、第一球头座;22、第一球头;23、第一球头杆;3、驱动件;31、调整杆;32、调整支架;33、第一齿轮;34、第二齿轮;4、支撑件;5、第二调节组件;51、第二球头座;52、第二球头;53、第二球头杆;61、第一面罩;62、第二面罩。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1.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2.对于将多个灯具拼接起来的贯穿灯的间隙面差调整,传统的方式根据实际装车效果来优化灯具的安装点、安装钣金或多次调整面罩壳体的尺寸来达到相对比较好的效果,这种方式会存在以下问题:a、安装钣金的精度无法控制,需要通过多轮实际调试,时间长,结果不可控;b、灯具面罩壳体修模时间长、成本高,多次调整会影响模具的寿命;c、即使同一批次灯具或车身钣金也会存在一些偏差,加上操作者的操作力度和方式也无法完全保证一致,因此装车后每辆车两灯之间的外观匹配效果差异很大。
33.基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灯,车灯在进行间隙面差调整时,通过在某一个或两个灯上集成这一结构,操作操作者可使用调整工具调整两灯之间的间隙面差,从而达到匹配良好的匹配状态,不同车辆可根据状态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调整量,适应性强。
34.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灯包括灯壳1;灯壳1设有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间隔设置,第二连接部12用于与车身连接;第一连接部11设有调节机构,调节机构用于带动灯壳1绕第二连接部12转动。由于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间隔设置,当其中一者受力移动时,另一者可在原位置转动。使用时,操作者可以通过调节调节机构,使调节机构推动或拉动第一连接部11沿受力方向移动,进而使第二连接部12带动灯壳1绕第二连接部12转动。根据实际装车情况,可以确定调节机构的调节量,从而进行两灯间间隙面差调整,减少了修模费用,提升了两灯具之间匹配的精致性。解决了以往对于间隙面差的调整只能通过壳体面罩或车身钣金多次修模实现的技术难题,提升了操作便利性、匹配效果以及不同状态车辆的适用性,并且可以节省制造成本。
35.如图1所示,当调节机构带动灯壳1绕第二连接部12转动时,灯壳1上的第一面罩61与相邻的另一个灯具的第二面罩62之间的间隙面差可以得到调整。可选的,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靠近灯壳1长度方向的两端设置。当装配到整车上时,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靠近灯壳1在整车y向的两端设置。可选的,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分别到灯壳1两边缘之间留有空隙,通过调节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的相对位置,可以实现灯壳1合适角度的调整。
36.当调节机构调节时,可以使第一连接部11前后移动,前后移动的方向可大致与整车的x方向相同,通过控制调节机构的调节第一连接部11前后移动距离的大小,可以使灯壳1实现合适角度的调整,满足目前实车装配的调整量要求。
37.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调节组件2和驱动件3;第一调节组件2与灯壳1连接,驱动件3与第一调节组件2连接,用于驱动灯壳1绕第二连接部12转动。驱动件3可以是丝杆和螺母配合的结构,通过丝杆和螺母配合,可以将旋转运动转变为直线运动,通过驱动件3可以带动第一调节组件2使第一连接部11前后移动,通过控制驱动件3可以调节第一连接部11前后移动距离的大小,可以使灯壳1实现合适角度的调整,满足目前实车装配的调整量要求,提升了操作便利性、匹配效果以及不同状态车辆的适用性。
38.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调节组件2包括第一球头座21、第一球头22和第一球头杆23;第一球头座21具有第一球窝部和第一开口,第一球头22位于第一球窝部,使第一球头22可在第一球窝部转动,第一球头杆23固定于第一球头22,且第一球头杆23通过第一开口延伸到第一球窝部外。第一球头座21与第一连接部11连接,使灯壳1可绕第一球头22转动,可选的,第一球头座21与第一连接部11卡接,可选的,第一球头座21与第一连接部11过
盈配合。
39.驱动件3与第一球头杆23连接,当需要调整间隙面差时,通过驱动件3可以驱动第一球头杆23,使第一球头杆23通过第一球头22推动第一连接部11前后移动,由于第一球头22可在第一球窝部转动,从而使第一连接部11可绕第二连接部12转动。通过驱动件3可以使第一连接部11前后移动,通过控制驱动件3可以调节第一连接部11前后移动距离的大小,可以使灯壳1实现合适角度的调整,满足目前实车装配的调整量要求,提升了操作便利性、匹配效果以及不同状态车辆的适用性。
40.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驱动件3包括调整杆31和调整支架32,调整支架32与第一调节组件2连接;其中,调整杆31与调整支架32连接,用于驱动调整支架32沿靠近或远离调整杆31的方向移动。当需要调整间隙面差时,通过转动调整杆31可以使调整支架32前后移动,进而使第一调节组件2带动第一连接部11前后移动。
41.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驱动件3包括调整杆31和调整支架32,调整杆31的一端与调整支架32螺纹连接,调整支架32远离调整杆31的一端与第一调节组件2连接。当需要调整间隙面差时,通过转动调整杆31可以使调整支架32前后移动,进而使第一调节组件2带动第一连接部11前后移动,通过控制调节杆转动的圈数可以调节第一连接部11前后移动距离的大小,可以使灯壳1实现合适角度的调整量,满足目前实车装配的调整量要求,提升了操作便利性、匹配效果以及不同状态车辆的适用性。
42.可选的,调整支架32远离调整杆31的一端与第一球头杆23连接。当需要调整间隙面差时,通过转动调整杆31可以使调整支架32前后移动,进而使第一球头杆23通过第一球头22推动第一连接部11前后移动,由于第一球头22可在第一球窝部转动,从而使第一连接部11可绕第二连接部12转动。通过控制调节杆转动的圈数可以调节第一连接部11前后移动距离的大小,不仅可以使灯壳1实现合适角度的调整,还可以提高调节的精确度,满足目前实车装配的调整量要求,提升操作便利性、匹配效果以及不同状态车辆的适用性。
43.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调整杆31远离调整支架32的一端设有换向组件,当车灯在x向空间较小时,通过换向组件,可以将调整位置转换到y向上,便于操作者操作,使灯壳1可以在狭小环境中调节。
44.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换向组件包括相互啮合第一齿轮33和第二齿轮34,第一齿轮33与调整杆31连接,第一齿轮33和第二齿轮34均为锥齿轮,可以将调整位置转变,便于操作者操作,使灯壳1可以在狭小环境中调节。当需要调整间隙面差时,操作者通过第二齿轮34使第一齿轮33转动;由于第一齿轮33与调整杆31连接,当第一齿轮33转动时,调整杆31也会转动;由于调整杆31与调整支架32螺纹连接,当调整杆31转动时,调整支架32会前后移动;由于调整支架32远离调整杆31的一端与第一球头杆23连接,当调整支架32前后移动时,第一球头杆23可前后移动,第一球头杆23通过第一球头22推动第一连接部11前后移动,由于第一球头22可在第一球窝部转动,从而使灯壳1可绕第一球头22转动,从而使第一连接部11可绕第二连接部12转动。通过控制调节杆转动的圈数可以调节第一连接部11前后移动距离的大小,不仅可以使灯壳1实现合适角度的调整,还可以提高调节的精确度,满足目前实车装配的调整量要求,提升了操作便利性、匹配效果以及不同状态车辆的适用性。
45.结合图1、图2和图4所示,车灯还包括支撑件4,支撑件4与车身连接,支撑件4与第二连接部12设有第二调节组件5,第二调节组件5用于使灯壳1相对于支撑件4转动。支撑架
是相对于车身固定不动的,第二调节组件5使灯壳1相对于支撑架转动,从而可以使灯壳1的第一连接部11可绕第二连接部12转动,实现灯壳1间隙面差的调整。其中,支撑件4可以为杆状,也可以为板状,只要能与车身固定,提供第二调节组件5的安装位即可。
46.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12和所述第二调节组件5之间设有调节件,调节件分别与第二连接部12和所述第二调节组件5连接,用于调节第二连接部12靠近或远离第二调节组件5,从而可以调整灯壳1前后移动距离的大小,可以使灯壳1实现合适的调整,提升了操作便利性、匹配效果以及不同状态车辆的适用性。其中,调节件可以是丝杠螺母结构,可以是其他可以调节第二连接部12与第二调节组件5两者之间距离的结构。
47.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调节组件5包括第二球头座51、第二球头52和第二球头杆53;第二球头座51具有第二球窝部和第二开口,第二球头52位于第二球窝部,使第二球头52可以在第二球窝部转动,第二球头杆53固定于第二球头52,且第二球头杆53通过第二开口延伸到第二球窝部外。第二球头座51与支撑件4连接,可选的,第二球头座51与支撑件4卡接,可选的,第二球头座51与支撑件4过盈配合。第二球头杆53远离第二球头52的一端与第二连接部12连接。当需要调整间隙面差时,通过转动调整杆31可以使调整支架32前后移动,进而使第一球头杆23带动第一连接部11前后移动,由于第一球头22可在第一球窝部转动,从而使灯壳1可绕第一球头22转动;由于第二球头52可以在第二球窝部转动,第二球头座51与支撑件4连接,第二球头杆53远离第二球头52的一端与第二连接部12连接,从而可以使灯壳1相对于支撑件4转动,进而使第一连接部11可绕第二连接部12转动。通过控制调节杆转动的圈数可以调节第一连接部11前后移动距离的大小,可以使灯壳1相对于支撑件4转动的角度可控,满足目前实车装配的调整量要求,提升了操作便利性、匹配效果以及不同状态车辆的适用性。
48.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球头杆53远离第二球头52的一端设有外螺纹,第二连接部12设有螺纹孔,第二球头杆53与第二连接部12螺纹连接,结构简单,便于安装。
49.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灯。由于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与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灯具有相同的优势,在此不再赘述。
5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51.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