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儿童安全座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于操作的儿童安全座椅。
背景技术:2.汽车儿童安全座椅是一种专为不同年龄的儿童设计、安装在汽车内、能有效提高儿童乘车安全性的座椅。在乘车过程中,儿童坐在安全座椅上才能确保乘车安全性。
3.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儿童安全座椅,在进行座椅本体的位置旋转时,通常需要一只收拉住底座上的拉手,使得拉手内侧的锁舌与转盘上的锁槽分离,另一只手转动座椅本体。转动到合适的位置后,将拉手放开,同时再对座椅本体进行缓慢的转动进行微调,寻找锁槽,当锁槽和锁舌位置对应后,锁舌卡入到锁槽内将座椅本体固定。
4.但是,这种调节方式需要双手同时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不便。同时,仅通过锁舌和锁槽的配合进行锁止,安全座椅内的小朋友可自行拉动锁舌,导致座椅本体自由旋转,存在安全隐患。
5.自锁开关,是一种常见的按钮开关。一般是指开关自带机械锁定功能,第一次按下去,松手后按钮是不会完全跳起来的,开关接通并保持,即自锁,在开关按钮第二次按时,开关断开,同时开关按钮弹出来。
技术实现要素: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操作的儿童安全座椅,使用者能够进行单手操作调整座椅本体的位置,同时对座椅本体进行完全的锁定,减少安全隐患。
7.一种便于操作的儿童安全座椅,包括座椅本体和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转盘,所述座椅本体受转盘驱动能够相对底座进行转动;所述底座内设有带锁舌的拉手,所述转盘上设有与所述锁舌配合的锁槽,锁舌卡入到锁槽内,转盘无法转动,座椅本体相对底座固定;所述拉手的底部设有自锁结构;所述自锁结构包括有自锁开关;拉动拉手,拉手向外移动,自锁开关受到一次按压后处于锁止位置,拉手通过自锁结构夹紧固定在底座上,锁舌脱离锁槽,转盘能够相对底座转动;再次拉动拉手,自锁开关受到第二次按压后处于打开位置,拉手在复位装置的推动下向内移动,锁舌卡入到锁槽内将转盘锁止。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自锁开关对拉手进行自锁,将拉手向外拉动一次后即可松手操作座椅本体,同时,当座椅本体在转动的过程中对自锁开关进行二次按压,从而实现自动上锁,单手操作即可完成,操作方便。
9.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上凹设有能够容纳拉手移动的操作位,操作位的外端壁上设通过顶出弹簧连接有顶出块,顶出块的端部呈钩状,所述自锁开关的端部设有夹头,顶出块的端部能够卡入到夹头内;将拉手向外拉动时,顶出块顶住自锁开关的按压部进行按压,使自锁开关处于锁止位置,此时夹头夹住顶出块的端部;再次拉手拉手,顶出块对按压部进行再次按压,自锁开关处于打开位置,夹头松开顶出块。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拉手向外拉动时,顶出块顶住自锁开关的按压部,并且随着拉手的外移,顶出块对按压部进行按压。自锁开关进行一次按压后,自锁开关处于锁止位置,且此时夹头夹住顶出块的端部,将拉手牵制在打开的状态,拉手上的锁舌脱离锁槽,转盘能够相对底座进行转动。顶出块再次按压自锁开关的按压部,自锁开关处于打开的位置,夹头松开顶出块,操作位内的复位装置将拉手向内侧推出,锁舌卡入到转盘的锁槽内,将转盘锁止。
11.同时,自锁开关处于锁止状态时,锁舌并未完全脱离锁槽,使用者转动转盘,锁槽在转动时,槽壁接触到锁舌的侧壁对并且对侧壁施加压力,该压力的分力将锁舌向外推动,即,拉手被转盘向外顶出,在顶出的过程中实现对自锁开关的第二次按压,使得自锁开关打开。当转盘转动到下一个锁止位置时,锁舌自动卡入到锁槽内,完成锁止。
12.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复位装置为复位弹簧,且设置在所述操作位的端壁上,复位弹簧的内端顶住所述拉手。
13.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有锁定组件,所述锁定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下端面上的前置滑块,所述前置滑块上设有滑顶块和上顶块,前置滑块带动所述滑顶块移动,滑顶块能够将上顶块向上推动,所述拉手的下端面上设有与所述上顶块配合的锁定槽。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锁定结构对拉手进行二次锁定,使转盘和底座之间的锁止更加安全,不会被误操作而打开。
15.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顶块上与所述上顶块接触的顶持部设有倾斜向下的斜面,所述上顶块上设有有与所述顶持部配合的斜槽,顶持部插入到斜槽内,将上顶块向上顶起。
16.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前置滑块设置在所述底座下端面上的滑动槽内,所述前置滑块的下端面上设有转动槽,所述底座上设有与所述转动槽衔接的收纳槽,所述收纳槽的尾部设有限位槽,收纳槽内收容有支脚,且支脚末端的支撑部位于所述限位槽内;收纳槽内收容有支脚,且所述支脚的上端转动设置在所述转动槽内。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支脚,不需要支脚时,可将支脚收纳到底座的下端面上,使支脚隐藏在底座内,不影响底座的使用,合理利用空间。
18.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脚的前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前置滑块上;所述支脚的上端设有顶持件,所述顶持件与支脚的端面呈直角向外延伸设置;支脚转动时,顶持件从竖直方向转动到水平方向,与滑顶块接触并且将滑顶块向后推动。
19.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前置滑块与所述底座内的支架连接,并且能够沿水平方向滑动。
20.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座椅本体上活动设置有头枕;所述头枕和所述座椅本体之间设有调档结构,所述调档结构包括嵌设在所述头枕背部的调档拉手,所述调档拉手的下端设有挡条;向上拉动调档拉手时,挡条向调档拉手的中心靠拢,使挡条的外端脱离座椅本体内的档位槽,头枕能够相对座椅本体进行上下移动。
21.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档拉手的下端倾斜设置有导向槽,两个导向槽排布呈倒置的“八”字;所述挡条的内端通过短轴设置在所述导向槽内,导向槽随着调档拉手上移时,挡条沿着导向槽移动,在竖直方向被限位,仅能沿着水平方向向中心移动。
2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23.1.使用自锁开关对拉手进行自锁,将拉手向外拉动一次后即可松手操作座椅本体,同时,当座椅本体在转动的过程中对自锁开关进行二次按压,从而实现自动上锁,单手操作即可完成,操作方便;
24.2.在底座的下端设置锁定结构对拉手进行锁定,小朋友无法随意接触到锁定结构,避免了误操作产生的安全隐患;
25.3.设置支脚,并且将支脚收纳在底座的下端面上,不影响使用的同时合理利用空间。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拉手和自锁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自锁结构在拉手上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锁定结构和支脚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30.图5底座、支脚以及锁定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调档拉手和挡条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支脚在收纳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8为本实用新型在前置滑块向外移动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4.图9为自锁开关处于锁止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5.图10为支脚打开且座椅本体调节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1为支脚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37.附图上标注:1、座椅本体;2、头枕;3、底座;4、转盘;5、支脚; 501、支撑部;6、拉手;401、锁槽;7、自锁开关;601、锁舌;701、夹头;301、操作位;8、顶出块;9、顶出弹簧;18、复位弹簧;10、前置滑块;11、滑顶块;12、上顶块;602、锁定槽;1201、斜槽;302、滑动槽;1001、转动槽;303、收纳槽;304、限位槽;13、转轴;14、顶持件; 15、支架;16、调档拉手;17、挡条;1601、导向槽;1701、短轴。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实现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39.如图1~1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操作的儿童安全座椅。
40.具体请参阅图1,包括座椅本体1和底座3。底座3上设置有转盘4。座椅本体1设置在转盘4上并且由转盘4带动相对底座3进行转动。底座 3的下端收纳设有支脚5,支脚5能够相对底座3转动,具有打开和收纳的状态。座椅本体1的上端活动设有头枕2,头枕2能够相对座椅本体1 进行上下移动调整位置,满足儿童的身高需要。底座3内设有带锁舌601 的拉手6,转盘4上设有与锁舌601配合的锁槽401,锁舌601卡入到锁槽401内,转盘4无法转动,座椅本体1相对底座3固定。
41.请参阅图2和图3所示,拉手6的底部设有自锁结构。自锁结构包括端部带夹头701
的自锁开关7。底座3的上端面上凹设有能够容纳拉手6 移动的操作位301,操作位301的外端壁上设有顶出弹簧9,顶出弹簧9 的端部连接到顶出块8。顶出块8呈钩状,能够卡入到自锁开关7上的夹头701内,使拉手6和底座3固定。自锁开关7的夹头701中间为按压部。将拉手6向外拉动时,顶出块8顶住自锁开关7的按压部,并且随着拉手 6的外移,顶出块8对按压部进行按压。自锁开关7进行一次按压后,自锁开关7处于锁止位置,且此时夹头701夹住顶出块8的端部,将拉手6 牵制在打开的状态,拉手6上的锁舌601脱离锁槽401,转盘4能够相对底座3进行转动。顶出块8再次按压自锁开关7的按压部,自锁开关7处于打开的位置,夹头701松开顶出块8,操作位301内的复位装置将拉手 6向内侧推出,锁舌601卡入到转盘4的锁槽401内,将转盘4锁止。
42.本实施例中,复位装置为复位弹簧18,且复位弹簧18的一端连接在操作位301的外端壁上,另一端顶住拉手6。
43.本实施例中,锁舌601的端部两个侧壁为倾斜端面,自锁开关7处于锁止状态时,锁舌601并未完全脱离锁槽401,使用者转动转盘4,锁槽 401在转动时,槽壁接触到锁舌601的侧壁对并且对侧壁施加压力,该压力的分力将锁舌601向外推动,即,拉手6被转盘4向外顶出,在顶出的过程中实现对自锁开关7的第二次按压,使得自锁开关7打开。当转盘4 转动到下一个锁止位置时,锁舌601自动卡入到锁槽401内,完成锁止。
44.请参阅图4,还包括有锁定组件,锁定组件包括设置在底座3下端面上的前置滑块10,前置滑块10上设有滑顶块11和上顶块12,前置滑块 10设置在底座3下端面上的滑动槽302内,并且和底座3内的支架15连接,能够在滑动槽302内做水平方向的滑动。前置滑块10向内移动时,推动滑顶块11移动。滑顶块11上与上顶块12接触的端部为顶持部,且顶持部的界面呈三角形设置,位于上方的端面为斜面,上顶块12上设有与顶持部配合的斜槽1201,顶持部插入到斜槽1201内,将上顶块12向上顶起,拉手6的下端面上设有与上顶块12配合的锁定槽602,上顶块 12的上端插入到锁定槽602内,拉手6无法被拉动,完成锁定。
45.请参阅图5和图7,底座3的下端面上还设有能够收容支脚5的收纳槽303,所述收纳槽303的尾部设有限位槽304,收纳槽303内收容有支脚5,且支脚5末端的支撑部501位于所述限位槽304内。前置滑块10 的下端面上设有与收纳槽303衔接的转动槽1001,支脚5的上端通过转轴13转动设置在前置滑块10的转动槽1001内。支脚5转动到水平位置时,能够完全收容到收纳槽303内。
46.由于支脚5末端的支撑部501被限位槽304限制了水平方向的位移,在支脚5处于收纳状态时,前置滑块11不能移动。需要先将支脚5转动一定的角度,使支撑部501脱离限位槽304,再将前置滑块11连带支脚5 一起向外移动,如图8所示。
47.支脚5的上端还设有顶持件14,顶持件14与支脚5的端面呈直角向外延伸设置,支脚5处于收纳状态时,顶持件14向上设置,支脚5转动到竖直位置时,顶持件14转动到水平方向,并且和滑顶块11接触,推动滑顶块11向内侧移动,继而推动上顶块12对拉手6进行锁定。
48.具体请参阅图6,头枕2和座椅本体1之间设有调档结构,且调档结构包括嵌设在头枕2背部的调档拉手16,调档拉手16的下端开设有倾斜的导向槽1601,且导向槽1601有两个,排布呈倒置的“八”字,两个挡条17水平设置在调档拉手16的两侧,且挡条17的内段通过短轴1701设置在导向槽1601内。
49.头枕2上设有能够使调档拉手16移动的嵌槽,调节头枕2高度时,将调档拉手16向
上提,调档拉手16在上移的过程中,导向槽1601也上移,挡条17随之而短轴1701在沿导向槽1601的方向想中间下部移动,由于挡条17的外端被座椅本体1内的档位槽限制,无法进行上下的移动,仅能进行水平方向的移动,两个挡条17向中间靠拢,使得外端与档位槽脱离。继续向上拉动调档拉手16,头枕2随之上移。将头枕2上提到合适的位置后,将调档拉手16在嵌槽内下压,使调档拉手16相对头枕2下移,并且在下移的过程中挡条17向外移动,卡入到档位槽内,完成头枕 2的固定。
50.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式:先将支脚转动一定的角度,使支撑部脱离限位槽,再将前置滑块向外侧移动一段距离,如图8所示,此时滑顶块随之外移,滑顶块上的顶持部脱离上顶块的斜槽,上顶块下落,脱离锁定槽。拉动拉手,顶出块对自锁开关进行第一次按压后,自锁开关的夹头夹住顶出块,拉手被牵制在打开的状态,此时锁舌的前端位于锁槽内,如图9所示。转动转盘,锁槽在转动时,槽壁接触到锁舌的侧壁对并且对侧壁施加压力,该压力的分力将锁舌向外推动,即,拉手被转盘向外顶出,在顶出的过程中实现对自锁开关的第二次按压,使得自锁开关打开。当转盘转动到下一个锁止位置时,锁舌自动卡入到锁槽内,完成转盘转动后的自动锁止。如图11所示,再将收纳槽内的支脚扳动,使支脚呈竖直向下的状态,此时顶持件呈水平方向。对拉手进行再次锁定时,将前置滑块推入到滑动槽内,顶持件推动滑顶块向后移动,滑动块上的顶持部插入到上顶块的斜槽内,并且将上顶块向上推动。上顶块的上端卡入到拉手的锁定槽内,完成锁定,如图10所示。
51.调整头枕时,将调档拉手向上提,调档拉手在上移的过程中,导向槽也上移,挡条随之而短轴在沿导向槽的方向想中间下部移动,由于挡条的外端被座椅本体内的档位槽限制,无法进行上下的移动,仅能进行水平方向的移动,两个挡条向中间靠拢,使得外端与档位槽脱离。继续向上拉动调档拉手,头枕随之上移。将头枕上提到合适的位置后,将调档拉手在嵌槽内下压,使条档拉手相对头枕下移,并且在下移的过程中挡条向外移动,卡入到档位槽内,完成头枕的固定。
5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介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