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尘型座椅移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21857发布日期:2022-03-12 12:38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尘型座椅移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坐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尘型座椅移动机构。


背景技术:

2.我国汽车产业近几年快速发展,未来一段时期还将稳步发展,而其对于汽车上座椅的功能和体验要求越来高,汽车座椅已不是单纯满足乘坐和美观需要的车身部件,而是关系到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集人机工程学、机械振动、控制工程等为一体的系统工程产品因此乘用车座椅行业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3.汽车上座椅的腰围司乘人员提供便于操作、舒适安全的驾驶、乘坐位置,它的外形设计不仅要符合人体生理功能,在保证舒适性的前提下力求美观,还要满足客户对座垫调节的便捷性,以及其维护清理。尤其是对于运动型,长期暴露在环境中的座椅,客户对于其维护清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座椅的滑轨是重要的清理部件之一。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座椅通常是在下方加设滑轨配合圆珠或者滚环移动来实现座椅的前后调节,由于滚环和圆珠结构的限制,内滑轨和滑槽通常是方形结构,容易出现积沙问题,且不易清理干净,从而衍生出座椅前后调节异响的问题,影响客户体验。申请号为“201420399695.0”的全地形车的座椅调整装置,提出了一种在基架上加设有滑轨,滑轨上套设有用于连接座椅的滑移构件,滑轨与滑移构件均为圆管结构,可以避免沙土堆积于滑轨内的问题。但是上述结构仍存在以下问题:
4.1,由于滑移构件套设于滑轨上,前后调节会因为摩擦导致滑轨金属外露生锈,影响其使用寿命。2,沙土会流入滑轨与滑移构件之间的间隙堆积,不仅不便于清理,也会加剧滑轨与滑移构件的磨损。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在沙土不会在设备内堆积便于清理沙土,且在调节过程中也降低支撑圆管磨损的防尘型座椅移动机构。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7.一种防尘型座椅移动机构,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支撑圆管,其中一根支撑圆管于竖直方向上位于另一根支撑圆管的上方,两根支撑圆管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且两根支撑圆管之间设置有若干个用以组设于座椅上的行走轮,所述行走轮沿所述支撑圆管的长度方向滚动行走,且两根支撑圆管的外壁均与所述行走轮的轮壁相接触以对行走轮形成上下限位。
8.在进一步的方案中,还包括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侧板和座椅连接板,所述侧板沿支撑圆管的宽度方向位于所述支撑圆管的一侧,所述行走轮与所述侧板可转动连接,所述座椅连接板于竖直方向上位于两根支撑圆管的上方,所述座椅连接板与所述侧板相连。
9.若行走轮是直接加装于座椅上,那么两根支撑圆管就会位于座椅旁侧,整体设备
体积宽度较大。通过在支撑圆管的一侧设有侧板,行走轮与所述侧板可转动连接,而座椅连接板于竖直方向上位于两根支撑圆管的上方,座椅连接板与所述侧板相连。那么加装座椅后,座椅会位于两根支撑圆管的上方,缩小了设备体积。
10.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侧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侧板沿支撑圆管的宽度方向分设于支撑圆管相对立的两侧,所述行走轮位于两个侧板之间并与两个侧板可转动连接,两根支撑圆管分别为第一支撑圆管和第二支撑圆管,所述第一支撑圆管于竖直方向位于第二支撑圆管的上方,所述第一支撑圆管位于两个侧板之间,且所述两个侧板均与所述座椅连接板相连。
11.通过设有两个侧板,且两个侧板沿支撑圆管的宽度方向分设于支撑圆管相对立的两侧,不仅行走轮与侧板之间连接更加稳固,第一支撑圆管位于两个侧板之间,也起到了限位固定的作用。
12.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支撑圆管沿自身长度方向具有头端与尾端,所述支撑圆管于自身头尾两端均设有限位件,所述行走轮移动至行程终点时,所述侧板与所述限位件相抵。避免行走轮移动超出行程与其他部件发生碰撞。
13.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限位件为横管,所述横管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支撑圆管的长度方向相垂直,所述横管上设置有缓冲垫,所述侧板背离支撑圆管的一侧板面上设置有抵接件,所述行走轮移动至行程终点时,所述抵接件与所述缓冲垫相抵。通过缓冲垫起到缓冲作用,避免侧板与限位件直接碰撞发生损坏。
14.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横管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缓冲垫插装于所述安装孔内。便于缓冲垫的安装。
15.在进一步的方案中,还包括调节杆,两根支撑圆管分别为第一支撑圆管和第二支撑圆管,所述第一支撑圆管于竖直方向位于第二支撑圆管的上方,所述第一支撑圆管上沿自身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插孔,所述调节杆设置于所述侧板上并可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调节杆上套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与所述调节杆相连,所述扭簧的另一端与所述侧板连接,所述调节杆上设置有插接件,所述侧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调节杆无外力作用时,所述插接件穿过所述通孔插于对应的插孔内,所述行走轮及侧板与所述第一支撑圆管保持相对固定;所述调节杆受力转动时,所述插接件转动退出所述插孔,所述行走轮及侧板可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圆管移动。
16.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调节杆沿自身长度方向具有头端与尾端,所述插接件设置于所述调节杆的尾端,所述调节杆的头端于竖直方向上高于所述第一支撑圆管所处的高度。便于调节杆的握持转动。
17.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出发点、理念及有益效果是:
18.1,通过设置有行走轮于两根支撑圆管之间滚动行走来实现座椅的前后调节,沙土会直接从行走轮和圆管的外壁滑落,不易堆积,且易于清理。且沙土不会留存于行走轮与支撑圆管之间。
19.2,行走轮与支撑圆管之间为滚动摩擦,摩擦力相对较小,行走轮与支撑圆管的表面不容易磨损,提高了其使用寿命。
20.3,通过设置有两根支撑圆管,行走轮行走于两根支撑圆管之间,且两根支撑圆管的外壁均与所述行走轮的轮壁相接触以对行走轮形成上下限位,从而避免行走轮于竖直方
向上与支撑圆管分离,起到了限位的作用。
附图说明
21.图1为座椅本体配合座椅移动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座椅移动调节装置的剖视图;
23.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24.图4为行走轮的爆炸图;
25.图5为两个支撑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支撑管组配合调节杆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连接组件与调节杆的爆炸图;
28.图8为座椅移动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及局部放大图;
29.图9为支撑圆管安装于基座上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0为支撑圆管安装于基座上的俯视图;
31.图11为图10中a-a的剖视图;
32.图12为图10中b-b的剖视图。
33.各附图标记为:1-座椅本体,2-基座,3-支撑管组,4-支撑圆管,4a-第一支撑圆管,4b-第二支撑圆管,5-行走轮,6-侧板,7-座椅连接板,8-v型槽,9-凹槽,10-连接通道,11-连接轴,12-卡簧,13-轴承,14-环形卡槽,15-横管,16-缓存垫,17-安装孔,18-插孔,19-调节杆,20-扭簧,21-插接件,22-通孔,23-第一收集槽,24-斜坡,25-第一收集段,26-第二收集段,27-第三收集段,28-第二收集槽,29-抵接件,30-出沙口。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5.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6.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37.实施例:如图1-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尘型座椅移动机构,其为一种座椅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下面将对座椅展开具体描述。座椅其包括座椅本体1和座椅移动调节装置,座椅本体1安装于座椅移动调节装置上以实现前后移动调节。其中座椅移动调节装置包括基座2,基座2上设置有两个支撑管组3。请参阅图1-3,每个支撑管组3均包括两根支撑圆管4,两根支撑圆管4分别为第一支撑圆管4a和第二支撑圆管4b,两个支撑管组3内的第一支撑圆管4a和第二支撑圆管4b均沿座椅本体1的座深方向延伸,由此可知,同一支撑管组3内的第一支撑圆管4a和第二支撑圆管4b是相互平行的。且在本方案中第一支撑圆管4a于竖直方向上位于第二支撑圆管4b的上方,第一支撑圆管4a与第二支撑圆管4b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在本方案中连接件即为竖直设置的连接柱。
38.同时,每个支撑管组3内的第一支撑圆管4a和第二支撑圆管4b之间若干个用以组
设于座椅本体1上的行走轮5,行走轮5可沿第一支撑圆管4a的长度方向滚动行走,以带动座椅本体1沿第一支撑圆管4a的长度方向移动实现前后调节。且上述结构中由于行走轮5与支撑圆管4的外壁均为弧形面,外界飞入的沙土会直接从行走轮5和圆管的外壁滑落,不易堆积,且易于清理。沙土也不会留存于行走轮5与支撑圆管4之间。同时由于行走轮5与支撑圆管4之间为滚动摩擦,摩擦力相对较小,行走轮5与支撑圆管4的表面不容易磨损,也提高了其使用寿命。
39.而为了实现行走轮5与座椅本体1的连接。本方案中每个支撑管组3对应配有连接组件。每个支撑管组3配合其对应的连接组件即构成上述防尘型座椅移动机构。如图3所示,连接组件包括侧板6和座椅连接板7,其中侧板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侧板6沿第一支撑圆管4a的宽度方向位于第一支撑圆管4a的两侧,行走轮5位于两个侧板6之间并与侧板6可转动连接。座椅连接板7则于竖直方向上位于第一支撑圆管4a的上方,座椅连接板7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板6相连。两个支撑管组3上的座椅连接板7均与座椅本体1的底端相连以实现座椅本体1与行走轮5的连接。通过该种结构使得座椅本体1位于两个支撑管组3的上方。若行走轮5是直接加装于座椅本体1的旁侧,那么两个支撑管组3就会位于座椅本体1的旁侧,整体设备体积宽度较大。而本方案中座椅本体1会位于两根支撑圆管4的上方,无疑缩小了设备体积。
40.为了避免行走轮5从第一支撑圆管4a和第二支撑圆管4b之间脱出,本方案中第一支撑圆管4a和第二支撑圆管4b的外壁均与所述行走轮5的轮壁相接触以对行走轮5形成上下限位。且在本方案中,如图2和图3所示,行走轮5上设置有v型槽8,该v型槽8环绕行走轮5的外轮壁设置,v型槽8的两侧内壁与第一支撑圆管4a和第二支撑圆管4b的外壁相抵,从而实现左右限位,行走轮5不会相对于支撑圆管4左右晃动。最终避免行走轮5从第一支撑圆管4a和第二支撑圆管4b之间脱出。
41.且较优的,本方案中,上述v型槽8的两侧槽壁均由槽底向槽口方向倾斜向外延伸,并延伸至行走轮5的侧壁位置。在行走轮5体积大小相同的前提下,若v型槽8的槽口较大,支撑圆管4的宽度就可以相对较大,结构支撑强度更好。而在支撑圆管4体积大小相同的前提下,行走轮5的体积就可以相对较小,节省成本。同时由于v型槽8的设计,无论支撑圆管4的直径是多少米,支撑圆管4的外壁都可以与v型槽8的两侧内壁相抵,对行走轮5实现限位,对行走轮5及支撑圆管4的生产精度要求大幅降低。而且v型槽8的两侧内壁为倾斜面,沙土易于从倾斜面滑出,不易堆积,且在运动过程中,容易掉落。
42.即使在本方案中行走轮5于其宽度方向上从支撑圆管4上脱出,由于第一支撑圆管4a的两侧设有侧板6,第一支撑圆管4a位于两个侧板6之间,两侧的侧板6与第一支撑圆管4a之间也起到了限位的作用。即使行走轮5于其宽度方向上从支撑圆管4上脱出,侧板6也可以与第一支撑圆管4a相抵避免底座本体的倾翻。
43.另外,请参阅图3和图4,本方案中每个行走轮5上设有连接轴11,行走轮5相对立的两侧侧壁上均设有凹槽9,且行走轮5上同轴心设置有连接通道10,连接通道10的两端与行走轮5两侧侧壁上的凹槽9连通。上述连接轴11贯穿连接通道10及两侧凹槽9,连接轴11的两端分别与位于行走轮5两侧的侧板6相连。且连接轴11的两端轴头均套设有轴承13和卡簧12,卡簧12与连接轴11保持相对固定,轴承13的两侧端面分别与相邻卡簧12及所处凹槽9的槽底相抵,以固定于该凹槽9内。本方案中行走轮5组合通过轴承13和连接轴11配合实现运
动,降低噪音,且在更换维修时只需要更换轴承13即可,不需要更换连接轴11。同时由于卡簧12是固定设置于连接轴11上的,卡簧12的体积也相对较小。
44.为了将卡簧12固定于连接轴11上,如图4所示,本方案中连接轴11的轴头设有环形卡槽14,该环形卡槽14环绕连接轴11的周向设置,而卡簧12则固定于该卡槽内。通过在连接轴11的轴头设有环形卡槽14,卡簧12固定于卡槽内,从而便于卡簧12的装卸。、
45.而为了进一步提高静音效果,本方案中行走轮5的材质为塑料材质,具体的行走轮5的材质为pom,当然的,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心的其他塑料材质。支撑圆管4的材质为金属材质。以此降低滑动产生的噪音。
46.支撑圆管4沿自身长度方向具有头端与尾端,支撑圆管4于自身头尾两端均设有限位件,当行走轮5移动至行程终点时,侧板6与限位件相抵。而在本方案中,两个支撑管组3中的第一支撑圆管4a的头尾两端均通过横管15连接,两个支撑管组3中的第二支撑圆管4b的头尾两端也均通过横管15连接,横管15即为上述限位件。且第一支撑圆管4a头端所连横管15及第二支撑圆管4b头端所连横管15中的至少一个上,以及第一支撑圆管4a尾端所连横管15及第二支撑圆管4b尾端所连横管15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缓冲垫。
47.具体的,本方案中,如图5和图8所示,设有缓冲垫的横管15为位于第一支撑圆管4a头尾两端的横管15。而位于两个支撑管组3内侧的两面侧板6背离支撑圆管4的一侧板6面上设置有抵接件29。当行走轮5移动至行程终点时,抵接件29可与缓冲垫相抵。通过缓冲垫起到缓冲作用,避免侧板6与限位件直接碰撞发生损坏。而为了便于缓冲垫的安装,本方案中安装有缓存垫16的横管15为u型管。u型管的一侧管壁上设置有安装孔17,缓冲垫插装于该安装孔17内。
48.且在本方案中,如图6和图7所示,其中一个第一支持圆管内侧的侧板6上设置有调节杆19,且该第一支撑圆管4a上沿自身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插孔18,调节杆19设置于对应的侧板6上并可绕自身轴线转动。且该调节杆19上套有扭簧20,扭簧20的一端与调节杆19相连,扭簧20的另一端与调节杆19所处侧板6连接。同时调节杆19上设置有插接件21,而侧板6上设置有通孔22。
49.当用户不对调节杆19施力,调节杆19无外力作用时,插接件21穿通孔22插于插孔18内,行走轮5及侧板6与第一支撑圆管4a保持相对固定,此时座椅本体1不能相对于支撑管组3前后移动调节。
50.当用户想要前后调节座椅本体1时,用户握持调节杆19并转动调节杆19。调节杆19受力转动时,插接件21转动退出插孔18,扭簧20发生形变。行走轮5及侧板6可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圆管4a移动。随后用户挪动座椅前后移动至自己想要的位置。最后用户松开调节杆19,扭簧20的回复力带动调节杆19反向转动,插接件21插入对应插孔18内实现锁定。
51.且作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本方案中,调节杆19沿自身长度方向具有头端与尾端,插接件21设置于调节杆19的尾端,调节杆19的头端于竖直方向上高于第一支撑圆管4a所处的高度,便于用户的握持转动,用户不需要伸至座椅本体1的下方去转动调节杆19。
52.请参阅图10-12,本方案中,基座2于第二支撑圆管4b的两侧还均设有第一收集槽23,第一收集槽23沿支撑圆管4的长度方向延伸;基座2上于支撑圆管4及支撑圆管4相邻第一收集槽23之间的端面为一个斜坡24,斜坡24由支撑圆管4至第一收集槽23的槽口方向倾斜向下延伸。且第一收集槽23沿自身长度方向具有头端与尾端,第一收集槽23沿头端至尾
端方向依次分为第一收集段25、第二收集段26和第三收集段27。其中第一收集槽23于第一收集段25槽底的由第一收集槽23的头端向第二收集槽28方向倾斜向下延伸,第一收集槽23于第三收集段27的槽底由第一收集槽23的尾端向第二收集槽28方向倾斜向下延伸。
53.基座2上还设有第二收集槽28,第二收集槽28沿基座2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二收集槽28与各个第一收集槽23内的第二收集段26交叉并在交叉处相互连通。本方案中第二收集槽28的槽宽与所述第二收集段26的长度相同,第二收集段26沿自身长度方向具有头端与尾端,第二收集段26的槽底由自身头端至尾端方向倾斜向下延伸,第二收集槽28的尾端贯穿所述基座2的侧壁形成有出沙口30。
54.经由行走轮5及支撑圆管4上滑落的沙土先落至支撑圆管4及其相邻第一收集槽23之间的斜坡24上。随后斜坡24上的沙土自动滑落至第一收集槽23内。而落至第一收集槽23内的沙土,由于第一收集槽23于第一收集段25槽底的由第一收集槽23的头端向第二收集槽28方向倾斜向下延伸,第一收集槽23于第三收集段27的槽底由第一收集槽23的尾端向第二收集槽28方向倾斜向下延伸,就会自动滑至第二收集段26内收集。而又由于第二收集槽28与各个第一收集槽23内的第二收集段26交叉并在交叉处相互连通,且第二收集段26的槽底由自身头端至尾端方向倾斜向下延伸,第二收集槽28的尾端贯穿所述基座2的侧壁形成有出沙口30,沙土就会沿着第二收集槽28滑至出沙口30便于收集处理。
55.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