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门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99731发布日期:2022-05-11 14:38阅读:52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门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用门板结构,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安装在车辆的后部开口的车辆用门板结构。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技术中,通常会在车辆的后部开口上安装车辆用门板结构(例如,尾门(tail gate)等)。所述车辆用门板结构可设置成由内板与外板所组成的结构,且还可设有玻璃来作为窗口,或进一步设有外装部件(例如扰流板 (spoiler)等)。作为外装部件的扰流板通常是紧固在外板的外侧如包边(hemming)面上,从内板与后部开口的密封线的内侧(即靠近车辆内部的一侧)经由维持支架来进行紧固(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在相较于内板的密封件抵接部更靠车辆内侧的位置设有作业孔),及/或在包边面附近经由夹具来进行固定。由此,为了提高紧固效果,必须扩大内板的包边面,因而对车辆用门板结构的设计产生制约。并且,从密封线的内侧固定外装部件的作法无法固定外装部件的端部,因而即使能够以夹具固定外装部件的外缘部,整体的固定效果仍有待改善。
3.[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第h08-040316号


技术实现要素:

[0006]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用门板结构,能够提高外装部件的固定效果。
[0007]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用门板结构,适用于安装在车辆的后部开口上来对所述后部开口进行开闭。所述车辆用门板结构包括:内板,安装在所述后部开口上,且具有用于与设置在所述后部开口的周围的密封件抵接的密封件抵接部;外板,设置在所述内板的外侧,且具有从设置成朝向车辆下方与车辆后方倾斜的后侧玻璃的下端往所述车辆后方延伸的延伸面、以及从所述延伸面往所述车辆下方延伸的后端面;以及外装部件,设置在所述延伸面与所述后端面的交界部分,其中,所述内板在所述交界部分的附近且相较于所述密封件抵接部更靠车辆外侧的位置设有作业孔,并且,所述外装部件经由所述作业孔来进行安装。
[0008]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门板结构中,所述内板具有从所述密封件抵接部向所述交界部分倾斜的倾斜面,所述作业孔设置在所述倾斜面上。
[0009]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门板结构中,还包括:盖部件,设置在所述作业孔上。
[0010]
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门板结构中,内板在外板的延伸面与后端面的交界部分的附近且相较于内板的密封件抵接部更靠车辆外侧的位置设有作业孔,外装部件设置在外板的延伸面与后端面的交界部分,且经由所述作业孔来进行安装。如此,透过内板上的如上所述的作业孔,能够将外装部件紧固在外板上相对难以加工的弯曲部(即交界部
分)上,由此不会对车辆用门板结构的设计产生制约。并且,透过内板上的如上所述的作业孔,能够从密封件抵接部的外侧(即靠近车辆外部的一侧)来对外装部件进行紧固,由此使外装部件的端部也能够稳定地进行紧固。据此,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门板结构能够提高外装部件的固定效果。
[0011]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2]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车辆用门板结构应用在车辆的后部开口的立体示意图;
[0013]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门板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0014]
图3是图2所示的车辆用门板结构在作业孔附近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5]
附图标记说明:
[0016]
50:车辆;
[0017]
52:后部开口;
[0018]
100:车辆用门板结构;
[0019]
110:内板;
[0020]
112:密封件抵接部;
[0021]
114:作业孔;
[0022]
116:倾斜面;
[0023]
120:外板;
[0024]
122:延伸面;
[0025]
124:后端面;
[0026]
126:交界部分;
[0027]
130:外装部件;
[0028]
140:后侧玻璃;
[0029]
150:盖部件;
[0030]
a、b、c:局部;
[0031]
d:车辆下方向;
[0032]
fr:车辆前方向;
[0033]
l:车辆左方向;
[0034]
rr:车辆后方向;
[0035]
r:车辆右方向;
[0036]
u:车辆上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现将详细地参考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例,示范性实施例的实例说明于附图中。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车辆用门板结构应用在车辆的后部开口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门板结构的侧视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车辆用门板结构在作
业孔附近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以下将搭配图1至图3说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辆用门板结构100的具体组成以及在车辆50(在图1中示出)中的应用,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
[0038]
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车辆用门板结构100适用于安装在车辆50 的后部开口52上来对后部开口52进行开闭。所述后部开口52是设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例如,图1中的车辆前方向fr与车辆后方向rr)上靠近车辆后方向rr的开口,因而车辆用门板结构100可作为车辆50的尾门来对后部开口 52进行开闭。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车辆用门板结构100在车辆50上的应用,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0039]
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车辆用门板结构100包括内板110、外板120、以及外装部件130。内板110安装在后部开口52上,外板120设置在内板110的外侧,且外装部件130紧固在外板120的外侧。也就是说,内板110作为车辆用门板结构100的内侧面,且外板120作为车辆用门板结构100的外侧面,内板110与外板120彼此重叠而构成车辆用门板结构100的主要架构,且外装部件130装设在由内板110与外板120所构成的架构的外侧。并且,内板110与外板120可设置成框架结构,进而设置后侧玻璃140(在图1中示出)来作为车辆50的后部窗口。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车辆用门板结构100的具体组成,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0040]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内板110作为车辆用门板结构100的内侧面而适于与车辆50的后部开口52的周围接触。由此,内板110具有用于与设置在后部开口52的周围的密封件(未示出)抵接的密封件抵接部112(在图2与图3中示出)。所述密封件抵接部112例如是构成为从内板110的表面往车辆50的内侧突出的凸肋结构,由此在车辆用门板结构100覆盖在后部开口 52时(即对后部开口52进行关闭时)接触后部开口52上的密封件来达到密闭效果。进而,密封件抵接部112可以如图2所示那样设置在内板110的下端部(例如,靠近图2中的车辆上方向u与车辆下方向d中的车辆下方向d 的端部)上,亦可设置成环绕内板110的整个外周。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0041]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外板120作为车辆用门板结构100的外侧面而适于构成车辆50的后部结构的外观面。由此,外板120具有从设置成朝向车辆下方(例如,图1与图2中的车辆下方向d)与车辆后方(例如,图1与图 2中的车辆后方向rr)倾斜的后侧玻璃140的下端(即外板120的靠近车辆下方向d的端部)往车辆后方延伸的延伸面122、以及从延伸面122往车辆下方延伸的后端面124。也就是说,在外板120的靠近车辆后方向rr的端部上,设有往车辆后方延伸的延伸面122以及从延伸面122往车辆下方延伸的后端面124,因而在延伸面122与后端面124之间构成呈现弯曲状的交界部分126。然而,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0042]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外装部件130设置在外板120的外侧面上,并设置在延伸面122与后端面124的交界部分126。所述外装部件130例如是扰流板,但不以此为限制。在以扰流板作为外装部件130的示例中,优选为将外装部件130设置成与交界部分126的弧形线条相同的造型,且优选为将外装部件130设置在整个交界部分126上而横跨车辆左右方向(例如,图1所示出的车辆左方向l与车辆右方向r),但不以此为限制。
[0043]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外装部件130设置在外板120的外侧面上,并经由紧固结构(例如,螺栓或夹具等)固定在外板120的外侧面上,例如固定在外板120的交界部分126。进而,在图1中列举对外装部件130的局部a、 b、c等位置进行紧固,其中局部a例如是对应于外
装部件130的外缘部与外板120外侧的包边面(可采用左右对称的方式进行紧固),局部b例如是对应于外装部件130的中间部与外板120的交界部分126的中间部,而局部 c例如是对应于外装部件130的端部与内板110的靠近密封件抵接部112的位置(可采用左右对称的方式进行紧固)。依据不同的紧固部位,可采用不同的紧固结构。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制紧固结构的位置、数量以及具体手段,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0044]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持车辆50的外观面的美观,优选为将紧固结构隐藏在车辆用门板结构100内。例如,当外装部件130本身具有内部件与外部件的情况下,在局部a与局部b之处,可从外板120的外侧先将外装部件130 的内部件经由紧固结构紧固在外板120上,再将外装部件130的外部件组装在内部件上来隐藏所述紧固结构。或者,在局部c之处,可从内板110的内侧往外侧将紧固结构连接到外装部件130上,由此紧固结构通过整个外板120 而提高外装部件130的固定效果,而紧固结构也因此隐藏在内板110的内侧。
[0045]
详细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内板110在交界部分126的附近且相较于密封件抵接部112更靠车辆外侧的位置设有作业孔114,并且外装部件130经由作业孔114来进行安装。作业孔114例如设置在对应于图1所示的局部c 的位置,但不以此为限制,只要设置在内板110上的邻近交界部分126且相较于密封件抵接部112更靠车辆外侧的位置即可。如此,作为紧固结构的螺栓等可从内板110的内侧经由组装工具等伸入作业孔114,而从内板110的内侧往外侧连接到位在外板120的外侧的外装部件130上,由此外装部件130 紧固在外板120上,而紧固结构隐藏在内板110与外板120之间。
[0046]
如此,在本实施例中,透过内板110上的如上所述的作业孔114,能够将外装部件130紧固在外板120上相对难以加工的弯曲部(即交界部分126) 上,由此不会对车辆用门板结构100的设计产生制约。并且,透过内板110 上的如上所述的作业孔114,能够从密封件抵接部112的外侧(即靠近车辆 50外部的一侧)来对外装部件130进行紧固,由此使外装部件130的端部(例如,对应于图1所示出的局部c的位置)也能够稳定地进行紧固。
[0047]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内板110具有从密封件抵接部112 向交界部分126倾斜的倾斜面116,作业孔114设置在倾斜面116上。也就是说,从内板110的表面往车辆50的内侧突出的密封件抵接部112与内板 110的外周缘之间构成为往交界部分126倾斜的倾斜面116。将作业孔114设置在内板110原有的倾斜面116上,可不需在内板110上另外规划用于设置作业孔114的空间,因而可以达到省空间化的作用,且不会对车辆用门板结构100的设计产生制约。
[0048]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车辆用门板结构100还包括盖部件 150,盖部件150设置在作业孔114上。也就是说,当对外装部件130进行组装或拆卸时,优选为经由所述作业孔114来将外装部件130紧固在外板120 的外侧。当已完成所述组装或拆卸时,优选为经由盖部件150来覆盖作业孔 114。由此,当经由车辆用门板结构100对车辆50的后部开口52进行开闭时,可以避免作业孔114在车辆50的外部露出而影响车辆50的外观的美观性。并且,即使将作业孔114设置在相较于密封件抵接部112更靠车辆外侧的位置,也可以经由盖部件150来避免水分或灰尘等进入作业孔114中。
[0049]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门板结构中,内板在外板的延伸面与后端面的交界部分的附近且相较于内板的密封件抵接部更靠车辆外侧的位置设有作业孔,外装部件设置在外板的延伸面与后端面的交界部分,且经由所述作业孔来进行安装。较佳地,所述内
板具有从所述密封件抵接部向所述交界部分倾斜的倾斜面,所述作业孔设置在所述倾斜面上,且盖部件设置在所述作业孔上。如此,透过内板上的如上所述的作业孔,能够将外装部件紧固在外板上相对难以加工的弯曲部(即交界部分)上,由此不会对车辆用门板结构的设计产生制约。并且,透过内板上的如上所述的作业孔,能够从密封件抵接部的外侧(即靠近车辆外部的一侧)来对外装部件进行紧固,由此使外装部件的端部也能够稳定地进行紧固。据此,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门板结构能够提高外装部件的固定效果。
[0050]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