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固定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59668发布日期:2022-06-18 04:14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移动终端固定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固定结构以及具有该移动终端固定结构的汽车。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汽车一般会在后排座椅之间设计可折叠的扶手结构。该扶手结构打开后为扶手,合上后收纳于两座椅间的靠背上。扶手上设有可折叠的小桌板,小桌板可绕于扶手转动以打开或合上,小桌板打开后可用于放置物品。
3.随着用户对移动终端装置(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广泛使用,当用户坐在后排座椅时,扶手无法固定移动终端装置。即使可将移动终端装置放置在小桌板上,但随着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颠簸移动,移动终端装置无法稳定在扶手上,用户只能用手来拿着移动终端装置进行观看。
4.现有的扶手对此情况进行了改进,例如,通过在扶手上设置凹槽和夹持部,将移动终端装置放置于凹槽,并通过夹持部来固定移动终端的上部以便于放置观看。然而,用户在使用这种扶手时,无法调整移动终端面向自己的角度,从而导致用户的体验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固定结构,旨在解决用户无法通过现有的扶手调整移动终端面向自己的角度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固定结构,其可用于连接在汽车的后座扶手上。移动终端固定结构包括具有工作表面的基座;工作表面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限位槽以及与各第一限位槽对应设置的第二限位槽;基座具有中心轴线;中心轴线在平行于工作表面的平面内延伸;各第一限位槽均排布在中心轴线的一侧;各第二限位槽均排布在中心轴线的另一侧;将任一第一限位槽的中心点定义为点a;将任一第二限位槽的中心点定义为点b;点a与点b形成第一连线;在平行于工作表面的平面内,第一连线的投影与中心轴线之间的最小夹角为锐角。
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终端固定结构,利用第一限位槽以及第二限位槽来共同容置移动终端;将移动终端的底部分别放入任一个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中,在平行于工作表面的平面内,移动终端的投影与第一连线的投影基本一致;通过将移动终端的底部放入不同的第一限位槽和不同的第二限位槽,来改变移动终端朝向用户的展示角度;用户在使用移动终端固定结构来放置移动终端时,可以调整移动终端朝向用户的角度,有效地提升了移动终端固定结构的使用体验感。
9.在一个实施例中,各第一限位槽沿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排布。
10.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将各第一限位槽沿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进行排布,第一限位槽的排布更加规整和美观。
11.在一个实施例中,各第二限位槽的排布方向与第一限位槽的排布方向相同。
12.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将第二限位槽的排布方向设为与第一限位槽的排布方向相同;相对平行的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更易于摆放,以便用户调节移动终端的观看角度。
13.在一个实施例中,锐角不小于70
°

14.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第一连线的投影与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70
°
,从而使得移动终端的可调整角度在20
°
以内,避免调整角度过大而导致观看屏幕时产生反光现象,影响用户的观看体验。
15.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沿平行于工作表面的平面内,第一限位槽的槽口截面形状和/或第二限位槽的槽口截面形状为多边形。
16.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限位槽和/或第二限位槽的槽口截面形状设为多边形,在放入移动终端时,移动终端与第一限位槽和/或第二限位槽的槽口的接触部分大致为线接触;第一限位槽和/或第二限位槽对移动终端的支撑更加稳定可靠,便于调整移动终端的展示角度。
17.在一个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固定结构还包括夹持件,夹持件具有转动部和夹持部;转动部转动连接于基座;夹持部朝向工作表面的一端侧设有卡合件。
18.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夹持件的转动部转动连接在基座上以便于转动开合;夹持件的夹持部上的卡合件能够与移动终端的顶部配合,以增强移动终端设于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时的稳定性。
19.在一个实施例中,卡合件上开设有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外缘部的卡合槽。
20.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卡合件上设置卡合槽,以进一步增强夹持移动终端时的稳定性。
21.在一个实施例中,将移动终端的厚度定义为a,在沿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将卡合槽的宽度定义为b,则1.25≤b/a≤2.2。
22.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将卡合槽的宽度设为是移动终端的厚度的1.25倍至2.2倍的区间范围内,在此范围内卡合槽配合于第一限位槽以及第二限位槽来对移动终端固定的效果更佳。
23.在一个实施例中,将任一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第一方向沿夹持部指向转动部;将排列在第一方向上的首个第一限位槽定义为第一槽体;将排列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后一个第一限位槽定义为第二槽体;在第一方向上,卡合槽位于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之间。
24.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当卡合槽的位置处于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之间的范围时,卡合槽配合于第一限位槽以及第二限位槽来对移动终端固定的效果更佳。
25.在一个实施例中,卡合槽的内壁至少部分覆盖有保护层。
26.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卡合槽的内壁上设置保护层,当移动终端的顶部卡入卡合槽内时,保护层既能起到防滑的作用,又能够对移动终端进行保护,防止划伤移动终端。
27.在一个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固定结构还包括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转动部通过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与基座连接;第一弹簧的相对两端分别与转动部和基座连接;第二弹簧
的相对两端分别与转动部和基座连接;第一弹簧的安装方向与第二弹簧的安装方向相反。
28.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利用安装方向相反的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将转动部和基座连接;夹持件绕于基座转动打开或合上时,由于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相互牵制,夹持件不会过度弹开导致打伤手部,也不会过快收合以避免夹手。
29.在一个实施例中,工作表面上开设有与夹持件相适配的收纳槽;转动部转动连接于收纳槽的内壁上。
30.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工作表面上开设收纳槽,当不需要使用移动终端时,可将夹持件转动以收合于收纳槽中,减少空间的占用。
31.在一个实施例中,收纳槽内设有与卡合件相适配的锁定结构。
32.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收纳槽内设置锁定结构,当夹持件收纳于收纳槽中时,卡合件将被锁定结构锁定,以保证收合状态下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33.在一个实施例中,工作表面的外缘部环设有凸部;凸部围合于工作表面并形成置物槽;各第一限位槽与各第二限位槽均开设于凸部上。
34.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工作表面上环设凸部,凸部围合在工作表面边缘以形成置物槽;利用置物槽收纳放置物品,同时,凸部能够防止物品从置物槽内掉出,也能减少放置在置物槽内的物品与移动终端的干涉阻碍。
35.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扶手以及如上述的移动终端固定结构;移动终端固定结构的基座连接于扶手。
3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在具有上述的移动终端固定结构的基础上,移动终端固定结构能够连接于扶手以供使用;移动终端固定结构能够对移动终端的摆放位置进行调整,将移动终端的播放界面调整至面向用户,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37.在一个实施例中,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为自背离扶手至靠近扶手的方向。
38.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如此设置使得移动终端被夹持时,观看屏幕至少部分是朝向后方的,即朝向扶手两侧的乘客。
附图说明
3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固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4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固定结构一种展示方向的示意图;
4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固定结构另一种展示方向的示意图;
4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限位槽放置移动终端时的示意图;
4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凸条的结构示意图;
45.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固定结构安装在扶手上的结构示意图。
46.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47.100、移动终端固定结构;200、扶手;10、基座;101、工作表面;102、收纳槽;103、置物槽;11、第一限位槽;111、第一槽体;112、第二槽体;12、第二限位槽;13、第一连线;14、夹
持件;141、转动部;142、夹持部;15、卡合件;151、卡合槽;16、第二连线;17、第三连线;20、锁定结构;30、凸部;301、凸块;31、第一凸条;32、第二凸条;300、移动终端。
具体实施方式
48.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2.为了满足乘客在乘车过程中,对移动终端装置(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的使用需求,现有的扶手上通常会设置凹槽和夹持部,将移动终端装置放置于凹槽,并通过夹持部来固定移动终端的上部以便于放置观看。然而,用户在使用这种扶手时,无法调整移动终端面向自己的角度,从而导致用户的体验感较差。
53.请参考图1至图6,针对于上述的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固定结构100,其可用于连接在汽车的后座扶手200上以供使用。移动终端固定结构100包括具有工作表面101的基座10;工作表面101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限位槽11以及与各第一限位槽11对应设置的第二限位槽12。其中,上述的工作表面101指的是,基座10在固定放置移动终端300时,用于放置移动终端300的一侧面;可以理解地,由于斜面无法提供最佳的观看角度,工作表面101一般设置为水平面。基座10具有中心轴线;中心轴线在平行于工作表面101的平面内延伸。可以理解地,上述的中心轴线指的是基座10沿其长度的方向的直线;即基座10在用于汽车的后座扶手200上时,扶手200展开后,沿扶手200的长度自后座至前座的方向。各第一限位槽11均排布在中心轴线的一侧;各第二限位槽12均排布在中心轴线的另一侧。本实施例中的基座10大致为长方体结构,当基座10安装在汽车后座扶手200上时,扶手200展开后,基座10的中心轴线沿汽车的前后方向延伸。将任一第一限位槽11的中心点定义为点a;将任一第二限位槽12的中心点定义为点b;点a与点b形成第一连线13;在平行于工作表面101的平面内,第一连线13的投影与中心轴线之间的最小夹角为锐角。
54.当移动终端300放入移动终端固定结构100时,移动终端300放入任一个第一限位槽11中;此时移动终端300所在的第一限位槽11的中心点即为点a;移动终端300同时放入任一个第二限位槽12中;此时移动终端300所在的第二限位槽12的中心点即为点b。从而,移动终端300在平行于工作表面101的平面上的投影,与点a与点b形成的第一连线13在平行于工作表面101的平面上的投影基本一致。同时,第一连线13与中心轴线之间的最小夹角呈锐角。移动终端300的下部放置在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中;且移动终端300在平行于工作表面101的平面上的投影与中心轴线的最小夹角呈锐角;此时,移动终端300朝向基座10的旁侧进行展示,即朝向连接的扶手200两侧的后座进行展示。移动终端300的用户界面朝向于后座,有效提高乘坐于后座的乘客的体验感。同时,通过将移动终端300放置于不同的第一限位槽11和不同的第二限位槽12中,根据不同的第一限位槽11和不同的第二限位槽12进行配合使用,移动终端300的展示角度将发生改变,从而实现调整移动终端300的展示角度的效果。
55.具体地,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成组设置,即任一个第一限位槽11均存在一个与之相对应设置的第二限位槽12成组;在平行于工作表面101的平面内,第一连线13的投影与中心轴线间的夹角为锐角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下列两个方案:方案一,任一组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正对设置,正对设置的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定义为同一组。任一个第一限位槽11的中心点a以及与该第一限位槽11相对应的第二限位槽12的中心点b之间形成的第一连线13,在平行于工作表面101的平面内的投影垂直于中心轴线;方案二,任一组第一限位槽11与第二限位槽12非正对设置,任一个第一限位槽11的中心点a以及任一个第二限位槽12的中心点b之间形成的第一连线13,在平行于工作表面101的平面内的投影均不垂直于中心轴线。当采用方案一时,任一组相对应的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之间所形成的第一连线13,在平行于工作表面101的平面内的投影均垂直于中心轴线;为了使移动终端300能够具有朝向扶手200两侧的后座的倾角,移动终端300的底部一处放入第一限位槽11后,移动终端300的底部另一处放入第二限位槽12时,选择与该第一限位槽11不同组的任一第二限位槽12进行放置,从而该第一限位槽11与该第二限位槽12非正对设置;移动终端300在平行于工作表面101的平面内的投影满足与中心轴线呈锐角的要求。当采用方案二时,任一个第一限位槽11与任一个第二限位槽12之间所形成的第一连线13,在平行于工作表面101的平面内的投影均不垂直于中心轴线;因此,移动终端300放入于任一个第一限位槽11和任一个第二限位槽12时,移动终端300在平行于工作表面101的平面内的投影均满足与中心轴线呈锐角的要求,乘客使用移动终端300的体验感更佳。
5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终端固定结构100,利用第一限位槽11以及第二限位槽12来共同容置移动终端300;将移动终端300的底部分别放入任一个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中,在平行于工作表面101的平面内,移动终端300的投影与第一连线13的投影基本一致,通过控制第一连线13的投影与中心轴线之间的最小夹角在锐角的范围,来控制移动终端300的展示方向与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呈锐角,即移动终端300朝向中心轴线的两旁侧,也就是朝向移动终端固定结构100的长度方向的两旁侧进行展示;通过将移动终端300的底部放入不同的第一限位槽11和不同的第二限位槽12中,改变移动终端300朝向用户的展示角度,用户在使用移动终端固定结构100来放置移动终端300时,可以调整移动终端300朝向用户的角度,有效地提升了移动终端固定结构100的使用体验感。
57.请参考图1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各第一限位槽11沿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排布。用户在使用移动终端300时,可将移动终端300的底部一处放入其中一个第二限位槽12中,再将移动终端300的底部另一处放入任一个第一限位槽11中,通过放入不同的第一限位槽11中,移动终端300可绕于上述的其中一个第二限位槽12并沿中心轴线的方向摆动,以实现调整调整移动终端300的展示角度的效果。
58.请参考图1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各第二限位槽12的排布方向与第一限位槽11的排布方向相同,第一限位槽11与第二限位槽12相对平行设置,更易于调节移动终端300的观看角度。
59.当第一限位槽11与第二限位槽12的排布方向不同时,例如,各第二限位槽12的排布方向与中心轴线呈夹角;第一限位槽11与第二限位槽12沿排布方向的一端呈相交的趋势,或者沿排布方向的一端呈远离的趋势。用户在使用移动终端300时,将移动终端300的底部放入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中;当需要调整移动终端300面向自己的展示角度时,将移动终端300放入不同的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中,以调整改变移动终端300的摆放位置,进而调整移动终端300的展示角度。然而,第一限位槽11与第二限位槽12在一端呈相交的趋势,各相对应的一组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之间的距离均不同;因此,在调整摆放移动终端300时,移动终端300的底部放入不同的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时可能会产生阻碍,例如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之间的距离太小或太大,从而影响用户使用移动终端300的体验感,不便于用户调节移动终端300的观看角度。
60.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任一个第一限位槽11的中心点a,以及与该第一限位槽11相对应的第二限位槽12的中心点b之间形成的第一连线13,在平行于工作表面101的平面内的投影垂直于中心轴线;将移动终端300放入相对应设置的一组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中;此时移动终端300的用户界面将背离于中心轴线设置,即朝向扶手200。将移动终端300的一处放入任一个第一限位槽11(如图2中,放入点a所在的第一限位槽11中),同时将移动终端300的另一处放入与相对应的第二限位槽12相间隔,且沿中心轴线排布的下一个(或多个)第二限位槽12中(如图2中,放入点b所在的第二限位槽12中);此时移动终端300的用户界面将朝向于基座10的一旁侧展示(此时的移动终端300展示方向如图2中所示),即朝向于扶手200一旁的后座进行展示。将移动终端300的一处放入任一个第一限位槽11(如图3中,放入点a所在的第一限位槽11中),同时将移动终端300的另一处放入与相对应的第二限位槽12相间隔,且沿中心轴线排布的上一个(或多个)第二限位槽12中(如图3中,放入点b所在的第二限位槽12中);此时移动终端300的用户界面将朝向于基座10的另一旁侧展示,即朝向于扶手200另一旁的后座进行展示(此时的移动终端300展示方向如图3中所示)。通过将移动终端300放入不同的第一限位槽11和不同的第二限位槽12,移动终端300朝向不同的方向进行固定放置,实现调节移动终端300的展示角度的目的。移动终端300放入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时,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的底部和内侧壁同时对移动终端300实现抵顶支撑,即移动终端300的底部受到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的底部和内侧壁的共同支撑;移动终端300得以保持平衡且固定放置在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内,进而保证移动终端300放入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时的稳定性。
61.请参考图1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锐角不小于70
°
。将第一连线13的投影与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设定为大于或等于70
°
,即移动终端300的可调整角度在20
°
以内,避免调整
角度过大而导致观看屏幕时产生反光现象,影响用户的观看体验。
62.请参考图1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沿平行于工作表面101的平面内,第一限位槽11的槽口截面形状和/或第二限位槽12的槽口截面形状为多边形。可以理解地,第一限位槽11的槽口和第二限位槽12的槽口截面形状可以均为多边形;或者,第一限位槽11的槽口和第二限位槽12的槽口中,任一个槽口的截面形状为多边形即可。本实施例中,优选两限位槽的槽口截面形状均为多边形的形式。通过将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的槽口截面形状设为多边形,第一限位槽11的槽口和第二限位槽12的槽口侧壁由多边形的各直边组成,或者是第一限位槽11的内侧壁和第二限位槽12的内侧壁为多边形的各直边形成的各竖直内侧壁。在放入移动终端300时,移动终端300与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的槽口的接触部分大致为线接触;相比于点接触的形式,线接触将使得移动终端300的受力面更大,从而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对移动终端300的支撑更加稳定可靠,也能够通过将移动终端300抵靠在不同的槽口侧边上,来实现微调移动终端300的展示角度。具体地,将移动终端300放入第一限位槽11内时,移动终端300斜靠在第一限位槽11内;即移动终端300的底部由第一限位槽11的一内侧壁进行支撑,移动终端300在第一限位槽11的槽口处,由第一限位槽11的相对另一侧的内侧壁进行支撑;而第一限位槽11的槽口截面形状为多边形,第一限位槽11在对移动终端300提供支撑力时,根据移动终端300不同的倚靠摆放位置,第一限位槽11在槽口处与移动终端300的接触部分为线接触;从而第一限位槽11对移动终端300的支撑更加稳定可靠;通过改变倚靠摆放位置也便于调整移动终端300的展示角度。
63.如图4所示,将移动终端300的厚度定义为a。用户在使用移动终端300时一般会在移动终端300外侧包裹一层皮套,而皮套的厚度大约为5mm。为了便于用户调整移动终端300的角度,第一限位槽11的槽底宽度应大于(a+5)mm。在沿第一限位槽11的排布方向上,将第一限位槽11的槽底的宽度定义为c,则c=a+(7~8)mm。同理,第二限位槽12的槽底宽度也应该为【a+(7~8)mm】。
64.如图5所示,在沿第一限位槽11的排布方向上,第一限位槽11的槽口截面自上而下逐渐减少;和/或,在沿第二限位槽12的排布方向上,第二限位槽12的槽口截面自上而下逐渐减少,便于用户将移动终端300的底部放入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内。由于移动终端300的调整角度在20
°
以内,为了便于调整观看角度,在沿第一限位槽11的排布方向上,第一限位槽11的上部槽口宽度不少于12mm;和/或,在沿第二限位槽12的排布方向上,第二限位槽12的上部槽口宽度不少于12mm。在沿第一限位槽11的排布方向上,第一限位槽11的槽壁与竖直方向的倾斜角为α,则0
°
<α≤30
°
;和/或,在沿第二限位槽12的排布方向上,第二限位槽12的槽壁与竖直方向的倾斜角为β,则0
°
<β≤30
°
。α和β均大于0
°
,便于用户倾斜放置移动终端300,观看角度较佳。若α和β大于30
°
,则在实际操作中,移动终端300容易从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中滑脱。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的槽壁与竖直方向的倾斜角均为15
°
。第一限位槽11和/或第二限位槽12的深度为3mm~8mm,能稳固地夹持移动终端300。
65.请参考图1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固定结构100还包括夹持件14;夹持件14具有转动部141和夹持部142;转动部141转动连接于基座10;夹持部142朝向工作表面101的一端侧设有卡合件15。其中,夹持件14可以设为u型的平板状结构;夹持件14在u型呈开口的一端形成两个转动部141;通过这两个转动部141与基座10转动连接,夹持件14得以
绕于转动部141转动并相对于基座10的工作表面101实现开合。本实施例中的夹持件14的转动角为γ,γ=0
°
~60
°
。夹持件14能够0
°
~60
°
内转动。同时,夹持件14在u型呈封闭的另一端形成夹持部142。通过设置夹持件14,当乘客需要使用移动终端300时,可以将夹持件14绕于转动部141转动以张开,夹持部142将远离于工作表面;将移动终端300放入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中以调整面向乘客的展示角度,然后将夹持部142上的卡合件15与移动终端300的顶部进行配合,使得移动终端300能够被固定于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以及卡合件15之间,以增强移动终端300设于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上时的稳定性。具体地,卡合件15可以是用于抵顶于移动终端300顶部的抵顶块;通过对移动终端300施加挤压力以配合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来固定。或者,卡合件15可以是具有槽结构的块体;通过将移动终端300的顶部卡设于槽结构中来实现提高移动终端300的稳定性;此时,卡合件15可铰接在夹持件14上;或,卡合件15非转动连接(如固定连接)设置在夹持件14上。或者,卡合件15可以是用于移动终端300的顶部倚靠的支撑块;通过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对移动终端300的支撑配合以支撑块对移动终端300顶部进行放置支撑,以提高移动终端300固定时的稳定性。卡合件15具体的结构形式可由实际需求来进行选择定制。
66.请参考图1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卡合件15上开设有用于夹持移动终端300的外缘部的卡合槽151。通过在卡合件15上设置卡合槽151,进一步增强了夹持移动终端300的稳定性。当乘客需要使用移动终端300时,将夹持件14绕于转动部141转动以张开;将移动终端300放入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中以调整面向乘客的展示角度;然后将卡合件15的卡合槽151卡设于移动终端300远离于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的一端部,即移动终端300的顶部;移动终端300的底部卡设在第一限位槽11与第二限位槽12内,移动终端300的顶部与卡合件15配合卡设,使得移动终端300能更平稳地被放置在移动终端固定结构100上。其中,卡合件15朝向于基座10的工作表面101的一侧开设卡合槽151;当夹持件14绕于转动部141张开后,卡合槽151即朝向于移动终端300的顶部;安装时,便于将卡合槽151卡设于移动终端300的顶部。当卡合件15位于闭合状态且连接在基座10表面上时,卡合件15的卡合槽151的轴线位于中心轴线上,有利于卡合槽151夹持移动终端300的上部中心处。
67.其中,卡合槽151槽口的大小可以配合移动终端300设置,以使卡合槽151卡设在移动终端300的顶部时,卡合槽151对移动终端300形成夹持的效果;或者,卡合槽151槽口的大小可以设为较大的尺寸,以使卡合槽151卡设在移动终端300的顶部时,移动终端300可以轻易放入卡合槽151中;即卡合槽151对移动终端300不形成夹持效果,卡合槽151的槽体宽度大于移动终端300的厚度。在沿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将卡合槽151的宽度定义为b,则1.25≤b/a≤2.2。若卡合槽151的宽度b<1.25a,则移动终端300在卡合槽151中被卡紧,用户难以调整移动终端300的角度。若卡合槽151的宽度b>2.2a,则移动终端300容易从卡合槽151内滑脱出来。本实施例中的卡合槽151的宽度为约为12mm;卡合槽151的深度约为3mm,能便于用户夹持移动终端300,防止移动终端300滑脱,又不会过多地阻挡移动终端300的显示范围。卡合槽151在垂直于中心轴线上的长度值在适当范围内,确保移动终端300的调整角度在20
°
范围内。
68.将中心轴线的任一延伸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第一方向沿夹持部142指向转动部141;将排列在第一方向上的首个第一限位槽11定义为第一槽体111;将排列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后一个第一限位槽11定义为第二槽体112;在第一方向上,卡合槽151位于第一槽体111
和第二槽体112之间,确保卡合槽151能夹持到移动终端300的上部中心处。当卡合槽151位于第一槽体111远离第二槽体112的一端时,无法确保卡合槽151能夹持到移动终端300的上部中心处,卡合槽151甚至无法卡合移动终端300;即便卡合槽151能夹持移动终端300,移动终端300与工作表面101之间的最小夹角接近90
°
,不利于用户坐在座椅上观看移动终端300。当卡合槽151位于第二槽体112远离第一槽体111的一端时,卡合件15展开后,卡合槽151与第一槽体111的位置较远,可能出现夹持移动终端300的效果不够稳固的弊端;而且当移动终端300被夹持在卡合槽151内后,移动终端300与工作表面101之间的最小夹角过小,移动终端300的展示角度并非最佳观赏角度,不便于用户观看移动终端300,且移动终端300的屏幕容易产生反光。如图1所示,当卡合件15合上并设于基座10的工作表面时,将第一槽体111的中心点与卡合槽151的中心点之间的连线定义为第二连线16。第二连线16与中心轴线之间的最小夹角为45
°
~55
°
。若第二连线16与中心轴线之间的最小夹角小于45
°
,则在第一方向上,卡合槽151位置偏向第二槽体112,移动终端300被卡合槽151夹持后,其与工作表面101的最小夹角较小,移动终端300的屏幕容易产生反光。若第二连线16与中心轴线之间的最小夹角大于55
°
,则在第一方向上,卡合槽151位置偏向第一槽体111,移动终端300被卡合槽151夹持后,其与工作表面101的最小夹角较大,不利于用户观看移动终端300。当卡合件15合上并设于基座10的工作表面101时,将第二槽体112的中心点与卡合槽151的中心点之间的连线定义为第三连线17。第三连线17与中心轴线之间的最小夹角为75
°
~90
°
。若第三连线17与中心轴线之间的最小夹角小于75
°
,则在第一方向上,卡合槽151位置偏向第一槽体111,移动终端300被卡合槽151夹持后,其与工作表面101的最小夹角较大,不利于用户观看移动终端300。若第三连线17与中心轴线之间的最小夹角大于90
°
,则在第一方向上,卡合槽151位置偏向第二槽体112,移动终端300被卡合槽151夹持后,其与工作表面101的最小夹角较小,移动终端300的屏幕容易产生反光。
69.请参考图1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卡合槽151的内壁至少部分覆盖有保护层。当移动终端300的顶部卡设于卡合槽151内时,移动终端300与保护层直接接触;通过保护层对移动终端300进行保护,防止划伤移动终端300;同时,保护层的摩擦系数更大,从而能够提供摩擦力以防止移动终端300在卡合槽151内的滑动现象;起到防滑的作用。具体地,保护层可以是软材料、或缓冲材料、或是具有弹性的材料;例如,橡胶保护层、具有弹性的塑胶、聚乙烯保护层、聚氯乙烯保护层、棉质保护层、皮质保护层等。本实施例中优选橡胶材质的保护层;橡胶具有良好的物理学性能以及化学稳定性,且价格低廉。为了确保防滑的作用,还可以在橡胶保护层的内壁上设置防滑纹。可以理解地,保护层可以部分覆盖于卡合槽151的内壁上;例如,设置在卡合槽151内用于与移动终端300接触的部分;或者,保护层可以完全覆盖卡合槽151的内壁。
70.请参考图1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固定结构100还包括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转动部141通过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与基座10连接;第一弹簧的相对两端分别与转动部141和基座10连接;第二弹簧的相对两端分别与转动部141和基座10连接;第一弹簧的安装方向与第二弹簧的安装方向相反。通过在转动部141与基座10之间安装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且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安装方向相反;这样,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对转动部141施加的作用力相反;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之间的扭转弹力相互制约,以避免发生过度弹开或快速收合的现象,避免打伤或夹伤手部。可以理解地,可以选用扭转弹力不同的第一弹簧和
第二弹簧;例如,第一弹簧的扭转弹力用于驱动夹持件14转动张开;第二弹簧则用于驱动夹持件14转动收合;选用第一弹簧的扭转弹力大于第二弹簧;夹持件14的重力与第二弹簧的扭转弹力叠加后,与第一弹簧的扭转弹力平衡,则夹持件14常态处于张开状;相反,当选用第一弹簧的扭转弹力小于第二弹簧时,夹持件14常态处于收合状。
71.请参考图1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工作表面101上开设有与夹持件14相适配的收纳槽102;转动部141转动连接于收纳槽102的内壁上。其中,夹持件14呈u型的板状结构,则收纳槽102的横截面也对应呈u型结构;夹持件14绕于转动部141转动以收合时,夹持件14能够完全容置于收纳槽102中。通过在工作表面101上开设收纳槽102,当不需要使用移动终端300时,可将夹持件14转动以收合于收纳槽102中,减少空间的占用。将转动部141连接在收纳槽102的内壁上,夹持件14通过转动部141转动;夹持件14转动至完全收纳于收纳槽102中时,夹持件14的顶部表面与基座10的工作表面101齐平,以保障工作表面101的规整,提高空间利用率。
72.请参考图1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收纳槽102内设有与卡合件15相适配的锁定结构20。当夹持件14收纳于收纳槽102中时,卡合件15将被锁定结构20锁定,以保证收合状态下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同时,由于夹持件14的转动部141与基座10之间通过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连接,当选用第一弹簧的扭转弹力大于第二弹簧时,第一弹簧的扭转弹力抵消第二弹簧的扭转弹力并驱动转动件转动张开,使得夹持件14处于常态张开的状态。其中,夹持件14的张开角度可通过调整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扭转弹力来调整至任意角度,本实施例中,夹持件常态的张开角度呈30
°
。当无需使用移动终端300时,可手动将夹持件14按下以使其转动至收纳槽102内,且锁定结构20将卡合件15锁定,从而使得夹持件14保持收纳于收纳槽102的状态。当需要使用移动终端300时,可将锁定结构20打开以释放卡合件15,使得夹持件14通过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配合转动至张开一定的角度;然后便可将移动终端300放入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且通过卡合件15配合固定移动终端300进行使用。具体地,锁定结构20可以采用push-push结构,通过将卡合件15按入push-push结构中实现锁定,再次按压卡合件15,则卡合件15能够从push-push结构中弹出,以实现锁定和解锁的动作。卡合件15弹出后,夹持件14与工作表面的最小夹角大约为15
°
,便于用户向上提起夹持件14以夹持移动终端300。其中,上述的push-push结构属于常见的一种连接结构,用于按下卡住锁定,再次按下弹起;例如,在单杆插销式自动圆珠笔的按压机构、手机sd卡的卡槽机构等;这些push-push结构的原理均相同,具体结构只需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即可,因此不在此展开对push-push结构的具体构造进行展开说明。
73.请参考图1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工作表面101的外缘部环设有凸部30;凸部30围合于工作表面101并形成置物槽103;各第一限位槽11与各第二限位槽12均开设于凸部30上。其中,通过对凸部30位置的设置,置物槽103可由凸部30围合形成多种形状,例如矩形、环形或其它的多边形结构。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凸部30围合于工作表面101并形成矩形的置物槽103,生产制造时更加方便;且矩形的置物槽103更加规整美观,也便于使用。可以理解地,凸部30环设在基座10的工作表面101上,且凸部30向上凸起,从而凸部30围合工作表面101形成向下凹的置物槽103。通过在工作表面101上环设凸部30,凸部30围合工作表面101以形成置物槽103,利用置物槽103来收纳放置物品;同时,凸部30能够防止物品从置物槽103内掉出,也能减少放置在置物槽103内的物品与移动终端300的干涉阻碍。具体地,为了
保证移动终端300的放置与置物槽103的使用互不干涉,可以在凸部30上设置第一凸条31和第二凸条32;在第一凸条31上开设第一限位槽11,同时在第二凸条32上开设第二限位槽12;第一限位槽11的底面和第二限位槽12的底面不低于凸部30的顶面;即第一限位槽11的底面和第二限位槽12的底面不低于置物槽103的槽口平面的高度;当移动终端300放入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时,移动终端300的底部将处于置物槽103外,有效避免了移动终端300与置物槽103的容置空间的干涉。同时,为了对移动终端300进行保护以及防滑,凸条可以是软材料、或缓冲材料、或是具有弹性的材料;例如,橡胶凸条、具有弹性的塑胶、聚乙烯凸条、聚氯乙烯凸条等。本实施例中优选橡胶材质的凸条;橡胶具有良好的物理学性能以及化学稳定性,且价格低廉。第一凸条31和第二凸条32均具有多个向上凸起的凸块301,相邻两凸块301之间形成第一限位槽11或第二限位槽12。其中,上述的凸块301呈多边形结构,因此,第一限位槽11或第二限位槽12的内侧壁,即为凸块301朝向于第一限位槽11或第二限位槽12的侧面;从而限位槽的形状也对应呈多边形结构。本实施例中,凸块301呈六边形结构,从而对应的第一限位槽11或第二限位槽12也对应呈六边形结构。具体地,凸块301的外侧面呈顶部朝向凸块301中心倾斜的斜面,即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的内侧壁呈顶部朝向对应的第一限位槽11或第二限位槽12倾斜的斜面;在进行固定放置移动终端300时,移动终端300的底部放入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中,同时移动终端300的侧部能够呈倾斜状倚靠在倾斜设置的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的内侧壁上,使得移动终端300的侧部与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的内侧壁呈线接触,有效地提高了移动终端300放置时的稳定性。
74.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其包括扶手200以及如上述的移动终端固定结构100,移动终端固定结构100的基座10连接于扶手200。其中,基座10可以转动连接于扶手200,从而移动终端固定结构100能够转动以实现相对于扶手200地开合,在需要使用的时候转动打开,并在无需使用的时候转动合上。或者,基座10可以固定安装在扶手200的表面,扶手200的表面即为移动终端固定结构100,可以直接在扶手200上使用移动终端固定结构100来放置移动终端300。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固定结构100的基座10铰接在扶手200上。当移动终端固定结构100为收纳状态时,基座10向上翻转至扶手200的上表面,此时,第一凸条31和第二凸条32与扶手200的上表面之间留有一定间隙,防止移动终端固定结构100对扶手200产生压痕。本实施例中,第一凸条31和第二凸条32与扶手200之间均保持有2mm的间隙。本技术的汽车在具有上述的移动终端固定结构100的基础上,移动终端固定结构100能够转动收合于扶手200或转离扶手200以进行使用,且移动终端固定结构100能够对放置的移动终端300调整面向用户的角度,以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75.在一个实施例中,中心轴线为自背离扶手200至靠近扶手200的方向。如此设置使得移动终端300夹持时,观看屏幕是至少部分朝向后方,即朝向扶手200两侧的乘客。乘客在使用移动终端固定结构100固定放置移动终端300时,移动终端300的用户界面能够朝向乘客,体验感更好。
76.请参考图1至图6,作为一种优选地实施例,本技术的移动终端固定结构100用于转动连接在扶手200上使用。当不需要使用移动终端300时,移动终端固定结构100的基座10绕于扶手200沿长度方向的一端转动,使得移动终端固定结构100倒扣在扶手200的表面;从而将移动终端固定结构100的基座10底部作为扶手200的上端面进行使用。为此,可以在基座
10的一端部设置转动结构,利用转动结构与扶手200实现转动连接。转动结构可以为转轴等。当需要使用移动终端300时,移动终端固定结构100的基座10绕于扶手200沿长度方向的一端转动,使得移动终端固定结构100转动至扶手沿长度方向上的端部;此时,基座10的工作表面101朝向上方。工作表面101的外缘部环设有凸部30;凸部30围合于工作表面101形成置物槽103。同时,在凸部30上设置有橡胶材质的第一凸条31和第二凸条32;第一凸条31和第二凸条32上具有多个向上凸起且沿中心轴线排布的凸块301;第一凸条31上相邻两凸块301之间形成第一限位槽11;第二凸条32上相邻两凸块301之间形成第二限位槽12;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的排布方向均平行于中心轴线。其中,各凸块301均呈六边形结构的块体;而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的内侧壁即为相邻凸块301的外侧面,因此,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也均呈六边形的槽体结构。同时,将凸块301的外侧面设为顶部朝向于凸块301的中心倾斜的斜面,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的内侧壁呈顶部朝向对应地第一限位槽11或第二限位槽12外倾斜的斜面。当放入移动终端300时,移动终端300的底部分别容置于其中一个第一限位槽11中和其中一个第二限位槽12中;同时移动终端300的侧部能够呈倾斜状倚靠在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的内侧壁上,使得移动终端300的侧部与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的内侧壁呈线接触,有效地提高了移动终端300放置时的稳定性。同时,为了提高移动终端300放置时的稳定性,在工作表面101形成于置物槽103底面的部分设置夹持件14,并在工作表面101上开设有供于容置该夹持件14的收纳槽102。夹持件14呈u型的平板状结构;夹持件14在u型呈开口的一端形成两个转动部141;转动部141铰接在收纳槽102的内侧壁上,夹持件14绕于转动部141转动进行收合时,夹持件14能够完全容置于收纳槽102中,且夹持件14的顶面与工作表面101齐平。其中,两个转动部141分别通过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与基座10连接;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安装方向相反;第一弹簧用于施加朝向张开方向的扭转力;第二弹簧用于施加朝向闭合方向的扭转力;第一弹簧的扭转力大于第二弹簧;从而夹持件14常态呈30
°
角的张开状态。同时,夹持件14在u型呈封闭的另一端形成夹持部142;在夹持部142朝向工作表面101的一端侧设有卡合件15。相应地,在收纳槽102内设置与卡合件15相适配的锁定结构20;采用push-push结构作为锁定结构20;将卡合件15按压在锁定结构20中实现锁定;再次按压卡合件15则弹出,且夹持件14转动至张开30
°
以待使用。在使用移动终端300时,移动终端300的底部放置于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中;移动终端300的顶部由转动张开的夹持件14通过夹持部142上的卡合件15进行固定配合,有效地提升了移动终端300放置时的稳定性。移动终端300的顶部插设于卡合件15的卡合槽151中,由于卡合槽151内覆设有橡胶保护层,移动终端300不会被划伤;且橡胶保护层还具有防滑的作用。将移动终端300的底部放置于任一第一限位槽11和任一第二限位槽12中时,该第一限位槽11的中心点定义为点a;该第二限位槽12的中心点定义为点b;点a与点b形成的第一连线13在平行于工作表面101的平面内,第一连线13的投影与中心轴线之间的最小夹角为锐角;移动终端300的展示方向朝向于基座10的旁侧,也就是朝向于扶手200旁侧的后座;移动终端300的展示界面能够直接面向乘客,有效地提升了乘客的使用体验感。同时,通过调整移动终端300放置在不同的第一限位槽11和第二限位槽12中,实现调整移动终端300的展示角度的效果。
77.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
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