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吸盘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提高密封性的吸盘。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上的车载吸盘固定支架,吸附安装在汽车中控台(或其他位置)上时,大量车型的中控台(或其他位置)带有一定不同程度的弧度,在吸盘安装时,吸盘的四周会出现没有贴合的情形,无法形成密封的吸盘密封室,导致吸盘容易脱落。
3.后来出现有在吸盘装设前,先在中控台(或其他位置)粘贴一块垫片,再将吸盘安装在垫片上,利用垫片提供的平面实现更好地密封贴合,但是该种方式,在使用一定时间后,吸盘受热变形还是会脱落,未能实现“永久性”连接。
4.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密封性的吸盘,其具有吸盘主体和设置于吸盘主体顶部的连接部,所述吸盘主体具有环形贴合部和可变形部,所述可变形部连接于环形贴合部的顶部且遮盖环形贴合部的内环区域,所述连接部连接于可变形部;针对可变形部设置有第一磁吸件,所述第一磁吸件随可变形部的变形位移而相应同方向位移;使得第一磁吸件在使用时,更贴合第二磁吸件,不需要使用大吸力的磁铁来实现紧密贴合,提高了吸盘密封性,成本低,易于大批量生产。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7.一种提高密封性的吸盘,包括有吸盘主体和设置于吸盘主体顶部的连接部,所述吸盘主体具有环形贴合部和可变形部,所述可变形部连接于环形贴合部的顶部且遮盖环形贴合部的内环区域,所述连接部连接于可变形部;
8.针对可变形部设置有第一磁吸件,所述第一磁吸件随可变形部的变形位移而相应同方向位移;所述连接部受压使得可变形部朝向吸盘主体的底部变形位移时,所述第一磁吸件相应朝向吸盘主体的底部位移;所述连接部受拉使得可变形部朝向吸盘主体的顶部变形复位时,所述第一磁吸件相应朝向吸盘主体的顶部位移。
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吸盘主体的上方设置有吸盘安装架,所述吸盘安装架的底部连接于连接部。
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吸盘安装架具有下端敞口的吸盘安装槽,所述吸盘安装架还设置有吸盘安装座和负压开关,所述吸盘安装座具有中心孔,所述负压开关包括有负压部和连接于负压部的接触部,所述负压部露于吸盘安装架外,所述接触部可活动式设置于中心孔,所述吸盘主体的连接部连接于接触部。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吸盘安装座自中心孔周向间距布置有多个第一磁吸件安装槽,所述第一磁吸件装设于第一磁吸件安装槽中,所述第一磁吸件包括有限位部和设置于限位部底部的磁吸部,所述磁吸部可活动式设置于第一磁吸件安装槽且磁吸部的底部抵
于可变形部的顶部。
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磁吸件包括有第一套设部和沿第一套设部周侧间距布置的磁吸部,所述第一套设部套设于连接部外周,所述磁吸部抵于可变形部的顶部。
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有软质支撑架,所述软质支撑架套包括有第二套设部和自第二套设部周侧向外延伸的环状部,所述环状部的底部抵于可变形部的顶部,所述第一磁吸件为自第二套设部周向间距布置的多个,且第一磁吸件设置于环状部的顶部。
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磁吸件为软质。
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磁吸件呈围绕连接部设置的环状,且,第一磁吸件粘设于可变形部。
1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磁吸件嵌设于可变形部上。
1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有用于辅助吸盘与物体之间吸附连接的底垫,所述底垫设置有可与第一磁吸件相吸的第二磁吸件,所述底垫的下端设置有胶粘面。
18.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19.其主要是,具有吸盘主体和设置于吸盘主体顶部的连接部,所述吸盘主体具有环形贴合部和可变形部,所述可变形部连接于环形贴合部的顶部且遮盖环形贴合部的内环区域,所述连接部连接于可变形部;针对可变形部设置有第一磁吸件,所述第一磁吸件随可变形部的变形位移而相应同方向位移;所述连接部受压使得可变形部朝向吸盘主体的底部变形位移时,所述第一磁吸件相应朝向吸盘主体的底部位移;所述连接部受拉使得可变形部朝向吸盘主体的顶部变形复位时,所述第一磁吸件相应朝向吸盘主体的顶部位移;使得第一磁吸件在使用时,更贴合第二磁吸件,不需要使用大吸力的磁铁来实现紧密贴合,提高了吸盘密封性,成本低,易于大批量生产。
20.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一的立体示意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一的分解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二的截面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三的分解图;
25.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四的分解图;
26.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五的分解图。
27.附图标识说明:
28.10、吸盘主体
ꢀꢀꢀꢀꢀꢀꢀꢀꢀꢀꢀꢀꢀ
11、环形贴合部
29.12、可变形部
ꢀꢀꢀꢀꢀꢀꢀꢀꢀꢀꢀꢀꢀ
20、连接部
30.21、第二齿部
ꢀꢀꢀꢀꢀꢀꢀꢀꢀꢀꢀꢀꢀ
30、第一磁吸件
31.31a、第一套设部
ꢀꢀꢀꢀꢀꢀꢀꢀꢀꢀ
32a、磁吸部
32.31b、限位部
ꢀꢀꢀꢀꢀꢀꢀꢀꢀꢀꢀꢀꢀꢀ
32b、磁吸部
33.40、吸盘安装架
ꢀꢀꢀꢀꢀꢀꢀꢀꢀꢀꢀ
401、吸盘安装槽
34.50、吸盘安装座
35.51、第一齿部
ꢀꢀꢀꢀꢀꢀꢀꢀꢀꢀꢀꢀꢀ
501、中心孔
36.502、第一磁吸件安装槽
ꢀꢀꢀꢀ
60、负压开关
37.61、负压部
ꢀꢀꢀꢀꢀꢀꢀꢀꢀꢀꢀꢀꢀꢀꢀ
62、接触部
38.70、软质支撑架
ꢀꢀꢀꢀꢀꢀꢀꢀꢀꢀꢀ
71、第二套设部
39.72、环状部
ꢀꢀꢀꢀꢀꢀꢀꢀꢀꢀꢀꢀꢀꢀꢀ
80、底垫
40.81、第二磁吸件
ꢀꢀꢀꢀꢀꢀꢀꢀꢀꢀꢀ
82、胶粘面。
具体实施方式
41.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多种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吸盘主体10和设置于吸盘主体10顶部的连接部20,所述吸盘主体10具有环形贴合部11和可变形部12,所述可变形部12连接于环形贴合部11的顶部且遮盖环形贴合部11的内环区域,所述连接部20连接于可变形部12;
42.针对可变形部12设置有第一磁吸件30,所述第一磁吸件30随可变形部12的变形位移而相应同方向位移;所述连接部20受压使得可变形部12朝向吸盘主体10的底部变形位移时,所述第一磁吸件30相应朝向吸盘主体10的底部位移;所述连接部20受拉使得可变形部12朝向吸盘主体10的顶部变形复位时,所述第一磁吸件30相应朝向吸盘主体10的顶部位移。
43.具体而言,所述吸盘主体10的上方设置有吸盘安装架40,所述吸盘安装架40的底部连接于连接部20;所述吸盘安装架40具有下端敞口的吸盘安装槽401,所述吸盘安装架40还设置有吸盘安装座50和负压开关60,所述吸盘安装座50具有中心孔501,所述负压开关60包括有负压部61和连接于负压部61的接触部62,所述负压部61露于吸盘安装架40外,所述接触部62可活动式设置于中心孔501,所述吸盘主体10的连接部20连接于接触部62,所述接触部62的外周套设有弹性件。
44.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磁吸件30包括有第一套设部31a和沿第一套设部31a周侧间距布置的磁吸部32a,所述第一套设部31a套设于连接部20外周,所述磁吸部32a抵于可变形部12的顶部,即整体呈花瓣状。
45.如图3所示,所述吸盘安装座50自中心孔501周向间距布置有多个第一磁吸件安装槽502,所述第一磁吸件30装设于第一磁吸件安装槽502中,所述第一磁吸件30包括有限位部31b和设置于限位部31b底部的磁吸部32b,所述磁吸部32b可活动式设置于第一磁吸件安装槽502且磁吸部32b的底部抵于可变形部12的顶部,可变形部12的变形,带动磁吸部32b于第一磁吸件安装槽502升降运动。
46.如图4所示,还包括有软质支撑架70,所述软质支撑架70套包括有第二套设部71和自第二套设部71周侧向外延伸的环状部72,所述环状部72的底部抵于可变形部12的顶部,所述第一磁吸件30为自第二套设部周向间距布置的多个,且第一磁吸件30设置于环状部72的顶部。
47.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磁吸件30为软质;所述第一磁吸件30呈围绕连接部20设置的环状,且,第一磁吸件30粘设于可变形部12。
48.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磁吸件30嵌设于可变形部12上;所述第一磁吸件30为自连接
部20周向间距布置的多个;第一磁吸件30为圆形,也可为其他形状,不以本实施例为限。
49.优选的,还包括有用于辅助吸盘与物体之间吸附连接的底垫80,所述底垫80设置有可与第一磁吸件30相吸的第二磁吸件81,所述底垫80的下端设置有胶粘面82。
50.以及,所述负压部61为吸盘扳手,所述吸盘扳手铰接于接触部62上,另外,所述中心孔501的底部具有第一齿部51,相应的,所述连接部20的顶部具有第二齿部21,所述第一齿部51适配于第二齿部21;第一齿部51和第二齿部21的设置在吸盘贴设时起到导向作用。
51.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
52.其主要是,具有吸盘主体和设置于吸盘主体顶部的连接部,所述吸盘主体具有环形贴合部和可变形部,所述可变形部连接于环形贴合部的顶部且遮盖环形贴合部的内环区域,所述连接部连接于可变形部;针对可变形部设置有第一磁吸件,所述第一磁吸件随可变形部的变形位移而相应同方向位移;所述连接部受压使得可变形部朝向吸盘主体的底部变形位移时,所述第一磁吸件相应朝向吸盘主体的底部位移;所述连接部受拉使得可变形部朝向吸盘主体的顶部变形复位时,所述第一磁吸件相应朝向吸盘主体的顶部位移;使得第一磁吸件在使用时,更贴合第二磁吸件,不需要使用大吸力的磁铁来实现紧密贴合,提高了吸盘密封性,成本低,易于大批量生产。
5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