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55421发布日期:2022-06-29 02:42阅读:74来源:国知局
车辆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搭载于车辆的车辆驱动装置,特别涉及具备调温回路的车辆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2.以往,已知有搭载有具备旋转电机的车辆驱动装置的车辆,如电动车辆等。通常,旋转电机在驱动时发热,因此,车辆驱动装置具备对旋转电机进行调温的调温回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辆驱动装置,其具备:电动机m;以及具有对电动机m进行冷却的循环路l的调温回路。
3.专利文献1的车辆驱动装置所具备的调温回路具有:供油循环,对电动机m进行冷却的循环路l;供冷却水循环,对逆变器u进行冷却的循环路f;以及在流动于循环路f的冷却水与流动于循环路l的油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油冷却器c)。在循环路f中设置有散热器r,在循环路f中流动的冷却水由散热器r冷却。在循环路l中流动的油在热交换部(油冷却器c)中通过在循环路f中流动的冷却水与在循环路l中流动的油之间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因此,专利文献1的车辆驱动装置不需要设置用于冷却油的散热器,能够利用一个散热器冷却在循环路f中流动的冷却水和在循环路l中流动的油,因此,能够实现车辆驱动装置的小型化。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3840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8.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驱动装置中,当热交换部(油冷却器 c)破损时,在循环路f中流动而对逆变器u进行冷却的冷却水可能流入循环路l,冷却水有时混入到对电动机m进行冷却的油中。
9.进而,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驱动装置中,若冷却水混入到对电动机m 进行冷却的油中,则包含冷却水的油被供给至电动机m,而水具有导电性,因此,若包含冷却水的油被供给至电动机m,则有可能在电动机m中产生短路。
10.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驱动装置,即使在进行旋转电机的调温的非导电性的调温介质中混入了导电性的调温介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发生短路。
11.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驱动装置,其具备:
13.第一旋转电机;
14.收容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旋转电机壳体;
15.设置于所述旋转电机壳体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电连接的带电部;以及
16.进行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调温的调温回路,
17.所述调温回路具有:
18.第一调温回路,其供非导电性的第一调温介质循环,所述第一调温回路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所述旋转电机壳体的内部而进行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调温;
19.第二调温回路,其供导电性的第二调温介质循环;以及
20.热交换器,其在所述第一调温介质与所述第二调温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
21.所述第一调温回路在所述旋转电机壳体的内部具有滴下管,该滴下管配置于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上方,并沿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轴向延伸,用于将所述第一调温介质向所述第一旋转电机滴下,
22.所述带电部设置于在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径向外侧在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轴向上与所述第一旋转电机重叠的位置,
23.在所述旋转电机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具有第一保护壁的保护罩,该第一保护壁在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径向外侧且在所述第一旋转电机与所述带电部之间沿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轴向延伸。
24.实用新型效果
25.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设置有具有在第一旋转电机的径向外侧且在第一旋转电机与带电部之间沿第一旋转电机的轴向延伸的第一保护壁的保护罩,因此,即使导电性的第二调温介质混入进行第一旋转电机的调温的非导电性的第一调温介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一保护壁防止包含导电性的第二调温介质的第一调温介质从第一旋转电机飞散而附着于带电部。由此,即使导电性的第二调温介质混入进行第一旋转电机的调温的非导电性的第一调温介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短路的发生。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驱动装置的系统框图。
27.图2是从左侧观察图1的车辆驱动装置中的旋转电机壳体的内部的主要部分的图。
28.图3是在卸下了旋转电机壳体和保护罩的状态下仅示出图2的旋转电机壳体的内部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29.图4是图2的保护罩周边的放大图。
30.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驱动装置的保护罩的立体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10 车辆驱动装置
33.20 电动机(第一旋转电机)
34.21 电动机转子(第一转子)
35.22 电动机定子(第一定子)
36.221 电动机定子铁心(第一定子铁心)
37.221a 左端侧电动机定子铁心端面(一端侧第一定子铁心端面)
38.222 电动机线圈(第一线圈)
39.222a 左端侧电动机线圈末端部(一端侧第一线圈末端部)
40.24 电动机线圈保护部件(线圈保护部件)
41.24a 上端部
42.30 发电机(第二旋转电机)
43.60 调温回路
44.61 第一调温回路
45.62 第二调温回路
46.63 热交换器
47.70 旋转电机壳体
48.71 第一滴下管(滴下管)
49.75 贮存部
50.761u、761v、761w 第一配线部件
51.80 带电部
52.90 保护罩
53.91 第一保护壁
54.911 引导倾斜部
55.911a 前端部
56.92 第二保护壁
57.921 开口部
58.921a 下缘部
59.922 开口部保护壁
60.tcm1 第一调温介质
61.tcm2 第二调温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62.以下,基于附图对搭载有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驱动装置的车辆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是沿附图标记的方向观察的。另外,在本说明书等中,为了使说明简单且明确,前后、左右、上下的各方向按照从车辆的驾驶员观察的方向进行记载,在附图中,将车辆的前方表示为 fr,将后方表示为rr,将左方表示为l,将右方表示为r,将上方表示为 u,将下方表示为d。
63.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驱动装置10具备内燃机ice、电动机(trc)20、发电机(gen)30、变速装置40、电力转换装置(pcu)50 以及调温回路60,并搭载于车辆v。
64.电动机20是通过搭载于车辆v的未图示的蓄电装置所储存的电力、或者由发电机30产生的电力来输出驱动车辆v的动力的旋转电机。电动机20也可以在车辆v的制动时,通过车辆v的驱动轮的动能来发电,并对前述的蓄电装置进行充电。
65.发电机30是通过搭载于车辆v的内燃机ice的动力进行发电,对前述的蓄电装置进行充电,或者向电动机20供给电力的旋转电机。
66.关于电动机20及发电机30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67.变速装置40是将从电动机20输出的动力减速并传递至驱动轮的装置,例如是齿轮式的动力传递装置。
68.电力转换装置50具备:将从前述的蓄电装置输出的电力从直流转换为交流来控制
电动机20以及发电机30的输入输出电力的未图示的pdu (power drive unit);以及根据需要对从前述的蓄电装置输出的电力进行升压的未图示的vcu(vo1tage control unit)。vcu也可以在车辆v的制动时电动机20发电的情况下,对电动机20发出的电力进行降压。
69.调温回路60具有:供非导电性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循环,进行电动机20、发电机30以及变速装置40的调温的第一调温回路61;供导电性的第二调温介质tcm2循环,进行电力转换装置50的调温的第二调温回路62;以及在第一调温介质tcm1与第二调温介质tcm2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63。非导电性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例如是被称为atf (automatic transmission f1uid)的、能够进行电动机20、发电机30以及变速装置40的润滑以及调温的油。导电性的第二调温介质tcm2例如是被称为llc(long life coolant)的冷却水。
70.在第一调温回路61中设置有第一泵(mop)611。第一泵611例如是由内燃机ice的动力和车辆v的未图示的车轴的旋转力驱动的机械式泵。第一调温回路61具有分支部613。第一调温回路61具有:加压输送流路 610a,其设置有第一泵611,上游侧的端部与旋转电机壳体70的贮存部 75(参照图2)连接,通过第一泵611而下游侧的端部与分支部613连接;第一分支流路610b1,其设置有电动机20以及发电机30,上游侧的端部与分支部613连接,通过电动机20以及发电机30而下游侧的端部与旋转电机壳体70的贮存部75连接;以及第二分支流路610b2,其设置有变速装置40,上游侧的端部与分支部613连接,通过变速装置40而下游侧的端部与旋转电机壳体70的贮存部75连接。在第一调温回路61中,热交换器63配置于第一分支流路610b1的比电动机20及发电机30靠上游的位置。此外,关于旋转电机壳体70的贮存部75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71.因此,在第一调温回路61中并联地形成有如下两个流路,即:从第一泵611加压输送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从分支部613通过第一分支流路 610b1,在热交换器63中与第二调温介质tcm2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供给至电动机20及发电机30而对电动机20及发电机30进行润滑及调温后,贮存于旋转电机壳体70的贮存部75的流路;和从第一泵611加压输送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从分支部613通过第二分支流路610b2供给至变速装置40而对变速装置40进行润滑及调温后,贮存于旋转电机壳体70的贮存部75的流路,贮存于旋转电机壳体70的贮存部75的第一调温介质 tcm1在加压输送流路610a中流动而供给至第一泵611,从而第一调温介质tcm1在第一调温回路61中循环。
7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分支流路610b1以及第二分支流路610b2形成为,在第一分支流路610b1流动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的流量比在第二分支流路610b2流动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的流量大。
73.第一调温回路61还具有上游侧的端部与贮存部75连接、下游侧的端部在比第一泵611靠下游侧的位置与加压输送流路610a连接的调压回路610c。在调压回路610c中设置有调压阀619。调压阀619可以是止回阀,也可以是螺线管阀等。当从第一泵611加压输送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的液压为规定的上限压以上时,调压阀619为打开状态,从第一泵611加压输送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的一部分返回贮存部75。由此,在第一分支流路610b1以及第二分支流路610b2流动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的液压保持在上限压以下。
74.在第二调温回路62中设置有第二泵(ewp)621、散热器622以及贮存罐623。第二泵621例如是通过上述蓄电装置所储存的电力进行驱动的电动式泵。散热器622配置于车辆v的前部,是通过车辆v行驶时的行驶风冷却第二调温介质tcm2的散热装置。贮存罐623是暂
时贮存第二调温回路62中循环的第二调温介质tcm2的罐。即使在第二调温回路62中循环的第二调温介质tcm2中发生了气蚀的情况下,也通过在第二调温回路62中循环的第二调温介质tcm2暂时贮存于贮存罐623,从而在第二调温介质tcm2中产生的气蚀消失。
75.第二调温回路62具有分支部624以及汇合部625。第二调温回路62 具有从上游侧起依次设置有贮存罐623、第二泵621以及散热器622,上游侧的端部与汇合部625连接,通过贮存罐623、第二泵621以及散热器 622而下游侧的端部与分支部624连接的加压输送流路620a。贮存于贮存罐623的第二调温介质tcm2通过加压输送流路620a被第二泵621加压输送,并被散热器622冷却。
76.第二调温回路62还具有:设置有电力转换装置50,上游侧的端部与分支部624连接,通过电力转换装置50而下游侧的端部与汇合部625连接的第一分支流路620b1;以及设置有热交换器63,上游侧的端部与分支部624连接,通过热交换器63而下游侧的端部与汇合部625连接的第二分支流路620b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分支流路620b2的比热交换器 63靠上游的部分设置有阀装置626。在本实施方式中,阀装置626可以是将第二分支流路620b2切换为完全打开状态和完全关闭状态中的任一状态的开关阀,也可以是能够调节在第二分支流路620b2中流动的第二调温介质tcm2的流量的可变流量阀。
77.因此,在加压输送流路620a中被第二泵621加压输送并被散热器622 冷却后的第二调温介质tcm2在分支部624分支为第一分支流路620b1和第二分支流路620b2。在第一分支流路620b1中流动的第二调温介质tcm2 冷却电力转换装置50,并在汇合部625与第二分支流路620b2及加压输送流路620a汇合。在第二分支流路620b2中流动的第二调温介质tcm2通过在热交换器63中与第一调温介质tcm1进行热交换而冷却第一调温介质tcm1,并在汇合部625与第一分支流路620b1及加压输送流路620a 汇合。在第一分支流路620b1中流动的第二调温介质tcm2与在第二分支流路620b2中流动的第二调温介质tcm2在汇合部625汇合而在加压输送流路620a中流动并暂时贮存于贮存罐623。进而,贮存于贮存罐623的第二调温介质tcm2通过加压输送流路620a而再次供给至第二泵621,由此第二调温介质tcm2在第二调温回路62中循环。
78.在第一调温回路61中,在冷却电动机20、发电机30及变速装置40 后,贮存于旋转电机壳体70的贮存部75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的温度为约120[℃]。因此,约100[℃]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供给至热交换器63。
[0079]
另一方面,在第二调温回路62中,由散热器622冷却后的第二调温介质tcm2的温度为约40[℃]。供给至热交换器63的第二调温介质tcm2 不通过作为被调温装置的电力转换装置50,因此,向热交换器63供给约 40[℃]的第二调温介质tcm2。
[0080]
热交换器63在供给至热交换器63的约100[℃]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 与约40[℃]的第二调温介质tcm2之间进行热交换。此外,约80[℃]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从热交换器63排出至第一调温回路61的第一分支流路 610b1的下游侧,约70[℃]的第二调温介质tcm2从热交换器63排出至第二调温回路62的第二分支流路620b2的下游侧。
[0081]
这样,由于第一调温介质tcm1在热交换器63中被冷却,因此,调温回路60不设置用于冷却第一调温介质tcm1的散热器就能够冷却第一调温介质tcm1。因此,调温回路60能够利用一个散热器622冷却在第一调温回路61中流动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和在第二调温回路62中流动的第二调温介质tcm2,因此,能够使调温回路60小型化。
[0082]
此外,在第一调温介质tcm1为atf的情况下,若第一调温介质tcm1 的温度变低,则第一调温介质tcm1的粘度变高。由于第一调温介质tcm1 在电动机20及发电机30中流动,因此,若第一调温介质tcm1的粘度变高,则在电动机20及发电机30中发生的摩擦损失增大,电动机20及发电机30的输出效率降低。因此,在车辆v启动时等电动机20及发电机 30未变为高温而第一调温介质tcm1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下的情况下,第一调温介质tcm1不需要冷却,优选不被冷却。
[0083]
此时,在第二调温回路62的第二分支流路620b2中,在比热交换器 63靠上游侧的位置设置有阀装置626,因此,能够将阀装置626完全关闭,来切断第二调温介质tcm2在第二分支流路620b2中流动。当切断第二调温介质tcm2在第二分支流路62062中流动时,由于不向热交换器63供给第二调温介质tcm2,因此,在第一调温介质tcm1与第二调温介质 tcm2之间不进行热交换,第一调温介质tcm1不被冷却。因此,在第一调温介质tcm1不需要冷却时,能够避免利用热交换器63对第一调温介质tcm1进行冷却。由此,在第一调温介质tcm1不需要冷却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第一调温介质tcm1在热交换器63中冷却。
[0084]
如图2~图4所示,车辆驱动装置10还具备收容电动机20、发电机30 以及变速装置40的旋转电机壳体70。
[0085]
电动机20具有:电动机转子21,其具有以在车辆v的车宽方向上水平延伸的第一旋转轴rc1为中心旋转的大致圆环形状;以及电动机定子 22,其从电动机转子21的外周面在径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电动机定子22具有:大致圆环形状的电动机定子铁心221,其具有从电动机转子21的外周面沿径向隔开规定的间隔的圆筒状的内周面;以及电动机线圈222,其安装于电动机定子铁心221,从第一旋转轴rc1的轴向、即车辆v的车宽方向观察具有大致圆环形状。电动机定子铁心221通过穿过形成于电动机定子铁心221的、沿第一旋转轴rc1的轴向贯通的贯通孔的紧固螺栓23而固定于旋转电机壳体70。电动机线圈222构成u相、v相、 w相这3相的绕组。电动机线圈222具有从电动机定子铁心221中的在第一旋转轴rc1的轴向一端侧的端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在车辆v的车宽方向上的左端侧的端面即左端侧电动机定子铁心端面221a向第一旋转轴 rc1的轴向的外侧、即车宽方向的左侧突出的左端侧电动机线圈末端部 222a。同样地,电动机线圈222具有从电动机定子铁心221中的第一旋转轴rc1的轴向的另一端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车辆v的车宽方向的右端侧的端面即右端侧电动机定子铁心端面221b向第一旋转轴rc1的轴向的外侧、即车宽方向的右侧突出的右端侧电动机线圈末端部222b。
[0086]
发电机30具有:发电机转子31,其具有以与第一旋转轴rc1平行地在车辆v的车宽方向上水平延伸的第二旋转轴rc2为中心旋转的大致圆环形状;以及发电机定子32,其从发电机转子31的外周面在径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第二旋转轴rc2在比第一旋转轴rc1靠前方且靠下方处,与第一旋转轴rc1平行地在车辆v的车宽方向上水平地延伸。发电机30配置为,在第一旋转轴rc1以及第二旋转轴rc2的轴向、即车辆 v的车宽方向上,至少一部分与电动机20重叠。发电机定子32具有:大致圆环形状的发电机定子铁心321,其具有从发电机转子31的外周面沿径向隔开规定的间隔的圆筒状的内周面;以及发电机线圈322,其安装于发电机定子铁心321,从第二旋转轴rc2的轴向、即车辆v的车宽方向观察具有大致圆环形状。发电机定子铁心321通过穿过形成于发电机定子铁心 321的、沿第二旋转轴rc2的轴向贯通的贯通孔的紧固螺栓33而固定于旋转电机壳体70。发电机线圈322构成u相、v相、w相这
3相的绕组。发电机线圈322具有从发电机定子铁心321中的在第二旋转轴rc2的轴向一端侧的端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在车辆v的车宽方向上的左端侧的端面即左端侧发电机定子铁心端面321a向第二旋转轴rc2的轴向的外侧、即车宽方向的左侧突出的左端侧发电机线圈末端部322a。同样地,发电机线圈322具有从发电机定子铁心321中的在第二旋转轴rc2的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在车辆v的车宽方向上的右端侧的端面即右端侧发电机定子铁心端面321b向第二旋转轴rc2的轴向的外侧、即车宽方向的右侧突出的右端侧发电机线圈末端部322b。
[0087]
在电动机20上设置有覆盖左端侧电动机线圈末端部222a的周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的电动机线圈保护部件24。电动机线圈保护部件24在周向上覆盖前下部分的左端侧电动机线圈末端部222a。
[0088]
电动机线圈保护部件24具有:固定于电动机定子铁心221,从左端侧电动机定子铁心端面221a向第一旋转轴rc1的轴向的外侧即车宽方向的左侧突出,从第一旋转轴rc1的轴向即车宽方向观察时具有大致圆弧形状,覆盖前下部分的左端侧电动机线圈末端部222a的外周面的第一保护部件241;以及固定于第一保护部件241,从第一旋转轴rc1的轴向即车宽方向观察时具有沿第一旋转轴rc1的径向及周向延伸的大致圆弧形状,覆盖前下部分的左端侧电动机线圈末端部222a在轴向上的左侧端面的第二保护部件242。
[0089]
第一保护部件241例如由压铸成型的合金等形成。由于第一保护部件 241覆盖前下部分的左端侧电动机线圈末端部222a的外周面,因此,第一保护部件241配置在左端侧电动机线圈末端部222a与配置在电动机20的前下方的发电机30的左端侧发电机线圈末端部322a之间。因此,在车辆 v的前方发生碰撞时等、从前方对旋转电机壳体70输入载荷而使发电机 30向后方位移的情况下,第一保护部件241防止左端侧发电机线圈末端部 322a与左端侧电动机线圈末端部222a直接接触。由此,即使在车辆v的前方发生碰撞时等、从前方对旋转电机壳体70输入载荷而使发电机30向后方位移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左端侧发电机线圈末端部322a与左端侧电动机线圈末端部222a直接接触而产生短路等。
[0090]
第二保护部件242例如由树脂等形成。第二保护部件242覆盖前下部分的左端侧电动机线圈末端部222a的轴向上的左侧端面,在车辆v发生碰撞时等、向旋转电机壳体70输入载荷而使旋转电机壳体70变形或破损的情况下,第二保护部件242防止变形后的旋转电机壳体70、破损后的旋转电机壳体70的碎片与左端侧发电机线圈末端部322a接触。由此,即使在车辆v发生碰撞时等、向旋转电机壳体70输入载荷而使旋转电机壳体 70变形或破损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左端侧电动机线圈末端部222a损伤,能够通过跛行回家(limphome)模式等以最低限度的功能驱动电动机20,使车辆v能够移动很短的距离,例如去附近的修理工厂或回家。
[0091]
在旋转电机壳体70的内部设置有:配置于电动机20的上方,沿第一旋转轴rc1的轴向延伸的第一滴下管71;以及配置于发电机30的上方,沿第二旋转轴rc2的轴向延伸的第二滴下管7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滴下管71具备在比第一旋转轴rc1靠前方的位置沿第一旋转轴rc1的轴向延伸的前侧第一滴下管711和在比第一旋转轴rc1靠后方的位置沿第一旋转轴rc1的轴向延伸的后侧第一滴下管712这两根滴下管。第二滴下管 72具备在比第二旋转轴rc2靠前方的位置沿第二旋转轴rc2的轴向延伸的前侧第二滴下管721和在比第二旋转轴rc2靠后方的位置沿第二旋转轴 rc2的轴向延伸的后侧第二滴下管722这两根滴下管。
[009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旋转电机壳体70的内部设置有在电动机20的中空的转子轴(未图示)的中空内部沿第一旋转轴rc1的轴向延伸的第一轴心管731和在发电机30的中空的转子轴(未图示)的中空内部沿第二旋转轴rc2的轴向延伸的第二轴心管732。
[0093]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从旋转电机壳体70的外部向旋转电机壳体70的内部导入第一调温介质tcm1并与第一滴下管71及第二滴下管72、以及第一轴心管731及第二轴心管732连通的导入管74。因此,通过导入管74,从旋转电机壳体70的外部向旋转电机壳体70的内部导入第一调温介质tcm1,并向第一滴下管71及第二滴下管72、以及第一轴心管731及第二轴心管732供给第一调温介质tcm1。
[0094]
因此,前述的非导电性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在第一滴下管71及第二滴下管72、以及第一轴心管731及第二轴心管732中流动。这样,第一滴下管71及第二滴下管72、以及第一轴心管731及第二轴心管732在旋转电机壳体70的内部构成上述的第一调温回路61的第一分支流路610b1。
[0095]
在第一滴下管71的外周面沿着第一旋转轴rc1形成有多个向下方开口的滴下孔71a,第一滴下管71使在第一滴下管71中流动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从第一滴下管71的滴下孔71a向电动机20滴下。从第一滴下管 71的滴下孔71a向电动机20滴下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在与电动机20 接触而将电动机20冷却之后,因重力而向电动机20的下方流动。
[0096]
在第二滴下管72的外周面沿着第二旋转轴rc2形成有多个向下方开口的滴下孔72a,第二滴下管72使在第二滴下管72中流动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从第二滴下管72的滴下孔72a向发电机30滴下。从第二滴下管 72的滴下孔72a向发电机30滴下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在与发电机30 接触而将发电机30冷却之后,因重力而向发电机30的下方流动。
[0097]
在第一轴心管731的外周面沿着第一旋转轴rc1形成有多个供给孔,第一轴心管731使在第一轴心管731中流动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从第一轴心管731的供给孔供给至电动机20的转子轴的中空内部。从第一轴心管731的供给孔向电动机20的转子轴的中空内部供给的第一调温介质 tcm1被供给至电动机转子21及电动机定子22而将电动机转子21及电动机定子22冷却后,因重力而向电动机20的下方流动。
[0098]
在第二轴心管732的外周面沿着第二旋转轴rc2形成有多个未图示的供给孔,第二轴心管732使在第二轴心管732中流动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 从第二轴心管732的供给孔供给至发电机30的转子轴的中空内部。从第二轴心管732的供给孔向发电机30的转子轴的中空内部供给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被供给至发电机转子31及发电机定子32而将发电机转子31 及发电机定子32冷却后,因重力而向发电机30的下方流动。
[0099]
在旋转电机壳体70的下部形成有贮存部75。贮存部75从车宽方向观察,形成于发电机30的下方,在前后方向上,至少一部分形成为与发电机30重叠。在贮存部75中贮存有第一调温介质tcm1。从第一滴下管71 滴下并冷却电动机20后并通过重力向电动机20的下方流动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从第二滴下管72滴下并与发电机30接触而冷却发电机30后通过重力向发电机30的下方流动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从第一轴心管 731供给并冷却电动机20后通过重力向电动机20的下方流动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以及从第二轴心管732供给并与发电机30接触而冷却发电机30后通过重力向发电机30的下方流动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贮存于贮存部75。
[0100]
发电机30的至少一部分浸渍在贮存于贮存部75的第一调温介质 tcm1中。更详细
而言,发电机30的发电机转子31的至少一部分浸渍于贮存于贮存部75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因此,在驱动发电机30时,利用旋转的发电机转子31将贮存于贮存部75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刮起,被发电机转子31刮起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在旋转电机壳体70的内部飞散,对电动机20、发电机30、变速装置40等进行调温。由此,车辆驱动装置10的调温性能提高。
[0101]
这样,在第一调温回路61中,至少第一滴下管71及第二滴下管72、第一轴心管731及第二轴心管732、以及导入管74通过旋转电机壳体70 的内部,进行电动机20、发电机30及变速装置40的调温。
[0102]
在旋转电机壳体70的内部设置有带电部80。带电部80具有连接器单元81、发电机端子板82以及发电机母线单元83。带电部80设置于在电动机20的径向外侧且发电机30的径向外侧处在第一旋转轴rc1及第二旋转轴rc2的轴向、即车宽方向上与电动机20及发电机30重叠的位置。带电部80配置在电动机20的前方且发电机30的上方。带电部80配置为在电动机20的前方处使得其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电动机20重叠。带电部80配置为在发电机30的上方处使得其至少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与发电机30重叠。即,从车宽方向观察,发电机30位于带电部80的下方,并且位置配置为发电机30的至少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与带电部80重叠。
[0103]
连接器单元81具有:具备u相、v相、w相的三个端子811u、811v、 811w的第一端子部811;以及具备u相、v相、w相的三个端子812u、 812v、812w的第二端子部812。连接器单元81还具有与第一端子部811 的三个端子811u、811v、811w以及第二端子部812的三个端子812u、 812v、812w共计六个端子电连接的6相连接器部813。6相连接器部813 分别通过未图示的母线与第一端子部811的三个端子811u、811v、811w 以及第二端子部812的三个端子812u、812v、812w共计六个端子电连接。6相连接器部813通过线束、母线等与电力转换装置50电连接。
[0104]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部811配置于比第二端子部812靠车宽方向左侧的位置,u相、v相、w相的三个端子811u、811v、811w在车辆v的前后方向上排列配置。第二端子部812配置于比第一端子部811靠车宽方向右侧且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一端子部811大致相同的位置,u相、 v相、w相的三个端子812u、812v、812w在车辆v的前后方向上排列配置。第二端子部812位于比第一端子部811靠下方的位置。
[0105]
发电机端子板82具备u相、v相、w相的三个端子821u、821v、 821w。
[0106]
发电机母线单元83具备u相母线83u、v相母线83v以及w相母线 83w这3条母线。u相母线83u将连接器单元81的第二端子部812的u 相的端子812u与发电机端子板82的u相的端子821u连接。v相母线 83v将连接器单元81的第二端子部812的v相的端子812v与发电机端子板82的v相的端子821v连接。w相母线83w将连接器单元81的第二端子部812的w相的端子812w与发电机端子板82的w相的端子821w 连接。
[0107]
在旋转电机壳体70的内部设置有将第一端子部811的u相、v相、 w相的各相的端子811u、811v、811w与电动机线圈222的u相、v相、 w相的各相的绕组电连接的u相、v相、w相的第一配线部件761u、761v、 761w。u相、v相、w相的第一配线部件761u、761v、761w的一端部分别与第一端子部811的u相、v相、w相的三个端子811u、811v、811w 连接,另一端部分别与电动机线圈222的u相、v相、w相的各相的绕组连接。
[0108]
在旋转电机壳体70的内部设置有将发电机端子板82的u相、v相、 w相的三个端子
821u、821v、821w与发电机线圈322的u相、v相、 w相的各相的绕组电连接的u相、v相、w相的第二配线部件762u、762v、 762w。u相、v相、w相的第二配线部件762u、762v、762w的一端部分别与发电机端子板82的u相、v相、w相的三个端子821u、821v、 821w连接,另一端部分别与发电机线圈322的u相、v相、w相的各相的绕组连接。
[0109]
因此,电动机线圈222的u相、v相、w相的各相的绕组经由第一配线部件761u、761v、761w以及带电部80的连接器单元81而与电力转换装置50电连接。发电机线圈322的u相、v相、w相的各相的绕组经由第二配线部件762u、762v、762w以及带电部80的发电机母线单元83 以及连接器单元81而与电力转换装置50电连接。进而,电动机20及发电机30的输入输出电力由电力转换装置50控制。
[0110]
在旋转电机壳体70的内部还设置有覆盖带电部80的保护罩90。保护罩90由非导电性的材料形成,例如由树脂形成。
[0111]
如图4以及图5所示,保护罩90具有:在电动机20的径向外侧且在电动机20与带电部80之间沿第一旋转轴rc1的轴向以及上下方向延伸,并覆盖带电部80的后侧的第一保护壁91;在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上延伸,并覆盖带电部80的车宽方向的左侧的第二保护壁92;以及在带电部80前方沿第一旋转轴rc1的轴向以及上下方向延伸,并覆盖带电部80的前侧的第三保护壁93。在保护罩90中,第一保护壁91、第二保护壁92 以及第三保护壁93一体形成。第一保护壁91与第二保护壁92的后端部连接并朝向车宽方向的右侧延伸,第三保护壁93与第二保护壁92的前端部连接并向车宽方向的右侧延伸。
[011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保护壁91沿第一旋转轴rc1的轴向以及上下方向延伸,从车宽方向观察,第一保护壁91的上下方向的中腹部具有沿着电动机定子铁心221向前方弯曲凹陷的形状。第二保护壁92沿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第二保护壁的上下方向的中腹部具有向车宽方向外侧即左侧突出的形状。
[0113]
在调温回路60中,在热交换器63破损的情况下,在第二调温回路62 中流动的第二调温介质tcm2的一部分流入供第一调温介质tcm1流动的第一调温回路61,导电性的第二调温介质tcm2有时混入非导电性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若导电性的第二调温介质tcm2混入非导电性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中,包含第二调温介质tcm2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从电动机20飞散而附着于带电部80,则由于第二调温介质tcm2具有导电性,因此,例如有可能在第一端子部811的u相、v相、w相的各相的端子811u、811v、811w间等发生短路。
[0114]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保护罩90具有在电动机20的径向外侧且在电动机20与带电部80之间沿第一旋转轴rc1的轴向及上下方向延伸并覆盖带电部80的后侧的第一保护壁91,因此,即使导电性的第二调温介质 tcm2混入了进行电动机20的调温的非导电性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中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一保护壁91防止包含导电性的第二调温介质 tcm2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从电动机20飞散而附着于带电部80。由此,即使导电性的第二调温介质tcm2混入了进行电动机20的调温的非导电性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中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短路的发生。
[0115]
在第二保护壁92的上部形成有朝向车宽方向开口的开口部921。在开口部921中穿过有将带电部80的第一端子部811的u相、v相、w相的各相的端子811u、811v、811w与电动机20的电动机线圈222的u相、v相、w相的各相的绕组电连接的第一配线部件761u、761v、761w。
[0116]
此外,带电部80的下侧未被保护罩90覆盖。进而,第二配线部件762u、 762v、762w
从发电机30的发电机线圈322向上方延伸,从保护罩90的下部通过未被保护罩90覆盖的带电部80的下侧而与带电部80的发电机端子板82的u相、v相、w相的各相的端子821u、821v、821w连接。
[0117]
如上所述,在驱动发电机30时,利用旋转的发电机转子31将贮存于贮存部75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刮起,由发电机转子31刮起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在旋转电机壳体70的内部飞散。此时,由于发电机转子31的外周面被发电机定子32覆盖,因此,由发电机转子31刮起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主要从发电机转子31的轴向两端面飞散。
[0118]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保护罩90具有沿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并覆盖带电部80的在车宽方向上的左侧的第二保护壁92,因此,能够通过第二保护壁92防止由发电机转子31刮起而从发电机转子31的车宽方向左侧的轴向端面飞散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从车宽方向的左侧附着于带电部80。
[0119]
因此,即使在导电性的第二调温介质tcm2混入非导电性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在发电机30的驱动时,包含第二调温介质tcm2的、并贮存于贮存部75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由旋转的发电机转子31刮起而在旋转电机壳体70的内部飞散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由发电机转子31刮起而在旋转电机壳体70的内部飞散的、包含导电性的第二调温介质tcm2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附着于带电部80而发生短路。
[0120]
在保护罩90设置有从第一保护壁91向接近电动机20的方向突出并沿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第一旋转轴rc1的轴向)延伸的引导倾斜部911。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车宽方向观察,引导倾斜部911从第一保护壁91向后方突出,随着向后方突出而向下方倾斜,并沿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第一旋转轴rc1的轴向)延伸。
[0121]
因此,从电动机20飞散而附着于比保护罩90的引导倾斜部911靠上方的第一保护壁91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因重力而顺着第一保护壁91向下方流动,顺着引导倾斜部911从引导倾斜部911的前端部911a向电动机20排出。由此,能够将从电动机20飞散而附着于比保护罩90的引导倾斜部911靠上方的第一保护壁91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从引导倾斜部911 的前端部911a再次供给至电动机20,对电动机20进行调温,因此,能够更高效地对电动机20进行调温。
[0122]
从第一滴下管71滴下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大多沿着大致圆环形状的左端侧电动机线圈末端部222a的外周面流动。从前侧第一滴下管711 滴下并沿着左端侧电动机线圈末端部222a的前上部的外周面流动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在到达左端侧电动机线圈末端部222a的前端面时,由于重力而导致向铅垂方向的下方流动。因此,难以向左端侧电动机线圈末端部222a的前下部供给第一调温介质tcm1,难以适当地对左端侧电动机线圈末端部222a的前下部进行调温。
[0123]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倾斜部911形成为,从车宽方向观察,前端部 911a位于在电动机线圈保护部件24的上方处在前后方向上与电动机线圈保护部件24的上端部24a重叠的位置。
[0124]
因此,从引导倾斜部911的前端部911a朝向电动机20供给了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从电动机线圈保护部件24的上端部24a供给至由电动机线圈保护部件24和电动机定子铁心221的左端侧电动机定子铁心端面 221a包围的空间。进而,供给至该空间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在该空间的内部沿着左端侧电动机线圈末端部222a流动,对左端侧电动机线圈末端部
222a的前下部进行调温,并从电动机线圈保护部件24的下端部向该空间的外部排出。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对左端侧电动机线圈末端部222a 进行调温。特别是,能够向左端侧电动机线圈末端部222a的前下部供给第一调温介质tcm1,能够有效地对难以适当地进行调温的左端侧电动机线圈末端部222a的前下部进行调温。
[0125]
第一保护壁91形成为,从车宽方向观察,其下端部91a在前后方向上处于与发电机30重叠的位置。
[0126]
因此,从引导倾斜部911的前端部911a向比引导倾斜部911靠下方的第一保护壁91返回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以及从电动机20飞散而附着于比保护罩90的引导倾斜部911靠下方的第一保护壁91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因重力而顺着第一保护壁91向下方流动,并从第一保护壁91的下端部91a流下而供给至发电机30。由此,能够利用更多的第一调温介质 tcm1对发电机30进行调温,因此,能够高效地对发电机30进行调温。
[0127]
在形成于第二保护壁92的开口部921的下缘部921a,设置有开口部保护壁922,该开口部保护壁922在车宽方向上从第二保护壁92向远离带电部80的方向即左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保护壁922从开口部921的下缘部921a的前端向上方弯曲并延伸至开口部921的前缘部 921b,从开口部921的下缘部921a的后端向上方弯曲并延伸至开口部921 的后缘部921c。因此,开口部保护壁922在开口部921的下缘部921a、前缘部921b及后缘部921c处从第二保护壁92向车宽方向的左侧突出,从车宽方向观察时呈大致u字形状。
[0128]
因此,能够通过开口部保护壁922防止由发电机转子31刮起并从发电机转子31的车宽方向左侧的轴向端面飞散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从开口部921侵入配置有带电部80的空间。由此,即使导电性的第二调温介质tcm2混入非导电性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中,在发电机30的驱动时,包含第二调温介质tcm2的、贮存于贮存部75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由旋转的发电机转子31刮起而在旋转电机壳体70的内部飞散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包含导电性的第二调温介质tcm2的、由发电机转子31刮起而飞散的第一调温介质tcm1从开口部921侵入并附着于带电部80导致发生短路。
[0129]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当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技术方案所记载的范畴内,显然能够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这些变更例或修正例当然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另外,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要素任意地组合。
[0130]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机20具有第一旋转轴rc1,发电机30 具有在比第一旋转轴rc1靠前方且靠下方的位置与第一旋转轴rc1平行地在车辆v的车宽方向上水平延伸的第二旋转轴rc2,然而,电动机20 与发电机30的位置也可以相反。即,也可以是,发电机30具有第一旋转轴rc1,电动机20具有在比第一旋转轴rc1靠前方且靠下方的位置与第一旋转轴rc1平行地在车辆v的车宽方向上水平延伸的第二旋转轴rc2。
[0131]
另外,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旋转轴rc1以及第二旋转轴rc2 设为在车宽方向上水平延伸,但第一旋转轴rc1以及第二旋转轴rc2也可以设为在车辆v的前后方向上水平地延伸。
[0132]
本说明书中至少记载有以下事项。在括号内,作为一例而示出了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应的构成要素等,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
[0133]
(1)一种车辆驱动装置(车辆驱动装置10),具备:
[0134]
第一旋转电机(电动机20);
[0135]
收容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旋转电机壳体(旋转电机壳体70);
[0136]
设置于所述旋转电机壳体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电连接的带电部(带电部80);以及
[0137]
进行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调温的调温回路(调温回路60),
[0138]
所述调温回路具有:
[0139]
第一调温回路(第一调温回路61),其供非导电性的第一调温介质(第一调温介质tcm1)循环,所述第一调温回路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所述旋转电机壳体的内部而进行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调温;
[0140]
第二调温回路(第二调温回路62),其供导电性的第二调温介质(第二调温介质tcm2)循环;以及
[0141]
热交换器(热交换器63),其在所述第一调温介质与所述第二调温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
[0142]
所述第一调温回路在所述旋转电机壳体的内部具有滴下管(第一滴下管71),该滴下管配置于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上方,并沿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轴向延伸,用于将所述第一调温介质向所述第一旋转电机滴下,
[0143]
所述带电部设置于在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径向外侧在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轴向上与所述第一旋转电机重叠的位置,
[0144]
在所述旋转电机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具有第一保护壁(第一保护壁91) 的保护罩(保护罩90),所述第一保护壁在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径向外侧且在所述第一旋转电机与所述带电部之间沿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轴向延伸。
[0145]
根据(1),由于设置有具有在第一旋转电机的径向外侧且在第一旋转电机与带电部之间沿第一旋转电机的轴向延伸的第一保护壁的保护罩,因此,即使导电性的第二调温介质混入进行第一旋转电机的调温的非导电性的第一调温介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一保护壁防止包含导电性的第二调温介质的第一调温介质从第一旋转电机飞散而附着于带电部。由此,即使导电性的第二调温介质混入进行第一旋转电机的调温的非导电性的第一调温介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短路的发生。
[0146]
(2)根据(1)所述的车辆驱动装置,其中,
[0147]
在所述保护罩设置有引导倾斜部(引导倾斜部911),该引导倾斜部从所述第一保护壁向接近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方向突出,并沿上下方向以及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轴向延伸。
[0148]
根据(2),由于在保护罩设置有从第一保护壁向接近第一旋转电机的方向突出并沿上下方向以及第一旋转电机的轴向延伸的引导倾斜部,因此,能够将从第一旋转电机飞散并附着于比保护罩的引导倾斜部靠上方的第一保护壁的第一调温介质从引导倾斜部的前端部再次供给至第一旋转电机,从而对第一旋转电机进行调温。由此,能够更高效地对第一旋转电机进行调温。
[0149]
(3)根据(2)所述的车辆驱动装置,其中,
[0150]
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轴向沿水平的第一方向(车宽方向)延伸,
[0151]
所述第一旋转电机包括:
[0152]
具有大致圆环形状的第一转子(电动机转子21);以及
[0153]
从所述第一转子的外周面沿径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的第一定子 (电动机定子22),
[0154]
所述第一定子具有:第一定子铁心(电动机定子铁心221);以及第一线圈(电动机线圈222),该第一线圈安装于所述第一定子铁心,且在沿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轴向观察时具有大致圆环形状,
[0155]
所述第一线圈具有一端侧第一线圈末端部(左端侧电动机线圈末端部 222a),该一端侧第一线圈末端部从所述第一定子铁心中的在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轴向一端侧的端面即一端侧第一定子铁心端面(左端侧电动机定子铁心端面221a)向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轴向的外侧突出,
[0156]
在所述第一旋转电机中设置有对所述一端侧第一线圈末端部的周向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覆盖的线圈保护部件(电动机线圈保护部件24),
[0157]
所述引导倾斜部形成为,在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引导倾斜部的前端部(前端部911a)在所述线圈保护部件的上方处在与上下方向以及所述第一方向这双方正交的第二方向(前后方向)上与所述线圈保护部件的上端部(上端部24a)重叠。
[0158]
根据(3),由于引导倾斜部形成为,在从第一方向观察时,使得其前端部在线圈保护部件的上方处在第二方向上与线圈保护部件的上端部重叠,因此,从引导倾斜部的前端部朝向第一旋转电机供给了的第一调温介质从线圈保护部件的上端部供给至由线圈保护部件和一端侧第一定子铁心端面包围的空间。进而,供给至该空间的第一调温介质在该空间的内部沿着一端侧第一线圈末端部流动,对一端侧第一线圈末端部进行调温。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对一端侧第一线圈末端部进行调温。
[0159]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驱动装置,其中,
[0160]
在所述旋转电机壳体收容有第二旋转电机(发电机30),
[0161]
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轴向以及所述第二旋转电机的轴向均沿水平的第一方向(车宽方向)延伸,
[0162]
在所述旋转电机壳体的下部形成有供所述第一调温介质贮存的贮存部(贮存部75),
[0163]
在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旋转电机位于所述带电部的下方,所述第二旋转电机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在与上下方向以及所述第一方向这双方正交的第二方向(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带电部重叠的位置,
[0164]
所述第二旋转电机的至少一部分浸渍在贮存于所述贮存部的所述第一调温介质中,
[0165]
所述保护罩具有第二保护壁(第二保护壁92),该第二保护壁沿上下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覆盖所述带电部的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的至少一部分。
[0166]
根据(4),由于保护罩具有沿上下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延伸并覆盖带电部的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保护壁,因此,能够通过第二保护壁防止由第二旋转电机从贮存部刮起而飞散的第一调温介质附着于带电部。由此,即使导电性的第二调温介质混入非导电性的第一调温介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包含导电性的第二调温介质的、由第二旋转电机刮起而在旋转电机壳体的内部飞散的第一调温介质附着于带电部而发生短路。
[0167]
(5)根据(4)所述的车辆驱动装置,其中,
[0168]
在所述第二保护壁上形成有朝向所述第一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开口部 921),该开口部供第一配线部件(第一配线部件761u、761v、761w)穿过,该第一配线部件将所述带电部与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电连接,
[0169]
在所述开口部的下缘部(下缘部921a)设置有开口部保护壁(开口部保护壁922),该开口部保护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从所述第二保护壁向远离所述带电部的方向突出。
[0170]
根据(5),由于在开口部的下缘部设置有在第一方向上从第二保护壁向远离带电部的方向突出的开口部保护壁,因此,能够通过开口部保护壁防止由第二旋转电机从贮存部刮起而飞散的第一调温介质从开口部侵入配置有带电部的空间。由此,即使导电性的第二调温介质混入非导电性的第一调温介质、且包含第二调温介质的、贮存于贮存部的第一调温介质由旋转的第二旋转电机刮起而在旋转电机壳体的内部飞散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包含导电性的第二调温介质的、由第二旋转电机刮起而飞散的第一调温介质从开口部侵入并附着于带电部导致发生短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