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防擦条的位置调节机构及车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99101发布日期:2022-05-31 02:08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车门防擦条的位置调节机构及车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门防擦条的位置调节机构,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该车门防擦条的位置调节机构的车门。


背景技术:

2.现有汽车在出厂时车门上一般不设置防磕碰结构,当在较小的泊车空间内,打开车门容易磕碰相邻的其他汽车或墙壁,导致车门留下划痕,甚至划伤其他汽车。为此,用户通常需要单独购买防擦条,并将该防擦条粘贴至车门边缘外侧,以避免上述问题。然而,通过粘贴连接的防擦条易于脱落,而且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导致较大风阻,经济性较差。目前,虽有部分车辆在出厂之前在车门上配置有防擦条机构,但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车门开启时防擦条到达防护位置耗时较长,难以及时实现对车门的防护。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门防擦条的位置调节机构,其能够使安装件带动防擦条快速到达防护位置。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车门防擦条的位置调节机构,包括设于车门上的驱动组件、调节组件和传动组件;
6.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动设置的转动件,与所述转动件传动相连的第一弹性件,以及滑动设置的触发件,且所述触发件具有与所述转动件传动相连的传动端,和能够伸至所述车门外的触发端;
7.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滑动设置的滑动件,用于安装防擦条的安装件,以及铰接在所述滑动件和所述安装件之间的调节件;
8.所述传动组件传动连接在所述转动件和所述滑动件之间,且被驱使转动的所述转动件能够带动所述滑动件滑动,所述滑动件滑动能够带动所述调节件沿设定轨迹移动,并由所述安装件带动所述防擦条在防护位置与隐藏位置间切换。
9.进一步的,所述传动端上设有齿条部,所述转动件上设有齿轮部,所述齿条部与所述齿轮部啮合相连。
10.进一步的,所述齿条部包括第一齿条部和第二齿条部,所述转动件包括第一转动体,以及与所述第一转动体同轴设置的第二转动体;所述齿轮部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转动体上的第一齿轮部,以及设于所述第二转动体上的第二齿轮部,且所述第一齿轮部与所述第一齿条部啮合相连,所述第二齿轮部能够与所述第二齿条部啮合相连;所述第一弹性部与所述第一转动体相连,并于所述第一转动体上设有抵推部,且随所述第一弹性部驱使所述转动件转动,所述第二转动体先后具有静止状态,以及由所述抵推部抵推,而与所述第一转动体同步转动的转动状态。
11.进一步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一端卷绕在所述第二转动体上的拉线,且所述拉线
的另一端伸入所述滑动件内,并在所述拉线的头部与所述滑动件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
12.进一步的,所述滑动件与所述车门之间设有磁吸组件;所述磁吸组件包括分别在所述滑动件和所述车门上设置的磁吸部,且在所述防护位置,所述滑动件和所述车门上的所述磁吸部吸附在一起。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涡卷弹簧,所述涡卷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门和所述转动件相连。
14.进一步的,所述调节件的两侧分别设有滚动部,且所述调节件通过所述滚动部沿所述设定轨迹移动。
15.进一步的,所述设定轨迹包括直线轨迹,以及相对于所述直线轨迹倾斜设置的斜线轨迹,且随所述调节件由所述直线轨迹移动至所述斜线轨迹上,所述安装件能够相对于所述调节件摆动,而使所述防擦条进入所述防护位置。
16.进一步的,所述车门上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
17.所述转动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触发件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上,所述滑动件、所述调节件和所述安装件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座上,且所述第二安装座限定出所述设定轨迹,所述安装件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二安装座,以安装所述防擦条。
18.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9.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门防擦条的位置调节机构,通过设置与转动件传动相连的第一弹性件,可在车门开启时,通过第一弹性件驱使转动件转动,能够快速使安装件带动防擦条到达防护位置,从而能够快速实现对车门的防护,进而可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20.另外,传动端上设有齿条部,转动件上设有齿轮部,通过齿轮部与齿条部啮合相连,能够提高触发件和传动件之间的传力稳定性。转动件包括同时与齿条部啮合第一转动体和第二转动体,可有效降低第一转动体和第二转动体的磨损。传动组件采用拉线,其具有较好的刚性,能够提高对调节件的顶推效果。
21.其次,通过在拉线的头部与滑动件之间设置第二弹性件,能够在第二弹性件的驱使下使拉线快速实现对滑动件的顶推。在滑动件与车门之间设置磁吸组件,以在防护位置时,将滑动件和车门吸附在一起,从而可保证防擦条对车门防护的稳定性。第一弹性件采用涡卷弹簧,其变形稳定性较高,从而可提高本位置调节机构的工作效率。
22.此外,通过在调节件的两侧分别设置滚动部,以通过滚动部沿设定轨迹移动,能够减小调节件与车门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可提高防擦条到达防护位置或隐藏位置的速度。设定轨迹包括直线轨迹和斜线轨迹,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实施。通过在第二安装座的开口处设置与安装件抵接的橡胶体,能够防止安装件与第二安装座硬接触而发生异响。
23.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门,所述车门上设有防擦条,且所述防擦条通过如上所述的车门防擦条的位置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车门上。
2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门,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车门防擦条的位置调节机构设置防擦条,能够在车门开启时使防擦条快速到达防护位置,从而可提高对车门的防护效果。
附图说明
25.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单元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车门防擦条的位置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车门防擦条的位置调节机构在车门关闭状态下去除第一上壳体和第二上壳体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车门防擦条的位置调节机构在车门关闭状态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车门防擦条的位置调节机构在车门开启状态下去除第一上壳体和第二上壳体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车门防擦条的位置调节机构在车门开启状态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一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3.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一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4.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一下壳体与触发件及第一转动体和第二转动体的装配状态图;
35.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触发件及第一转动体和第二转动体的装配状态图;
36.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触发件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一转动体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二转动体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二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二下壳体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调节组件和第二下壳体的装配状态图;
42.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安装件的结构示意图;
45.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车门防擦条的位置调节机构在车门开启过程中的状态图。
46.附图标记说明:
47.1、第一安装座;
48.101、第一下壳体;1011、卡块;1012、第一滑槽;1013、安装槽;1014、挡块;1015、连接柱;
49.102、第一上壳体;1021、卡接耳;1022、连接槽;
50.2、触发件;201、触发端;202、第一齿条部;203、第二齿条部;
51.3、拉线;
52.4、第二安装座;401、第二下壳体;4011、第二滑槽;4012、限定槽;4013、直支撑条;4014、斜支撑条;4015、橡胶体;
53.5、防擦条;
54.6、第一转动体;601、转轴;6011、缺口;602、第一齿轮部;603、抵推部;
55.7、第二转动体;701、第二齿轮部;702、线槽;703、卡槽;
56.8、弹簧;
57.9、滑动件;901、凸块;902、第三滑槽;
58.10、调节件;1001、侧板;1002、滚动部;
59.11、安装件;1101、插块;
60.12、涡卷弹簧;
61.13、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6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6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部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另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64.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部”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部内单元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65.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66.实施例一
67.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门防擦条的位置调节机构,在整体构成上,包括设于车门上的驱动组件、调节组件和传动组件。
68.其中,驱动组件包括转动设置的转动件,与转动件传动相连的第一弹性件,以及滑动设置的触发件2,且触发件2具有与转动件传动相连的传动端,和能够伸至车门外的触发端201。调节组件包括滑动设置的滑动件9,用于安装防擦条5的安装件11,以及铰接在滑动件9和安装件11之间的调节件10。
69.传动组件传动连接在转动件和滑动件9之间,且被驱使转动的转动件能够带动滑动件9滑动,滑动件9滑动能够带动调节件10沿设定轨迹移动,并由安装件11带动防擦条5在防护位置与隐藏位置间切换。
70.本实施例的车门防擦条的位置调节机构,通过设置与转动件传动相连的第一弹性件,可在车门开启时,通过第一弹性件驱使转动件转动,能够快速使安装件11带动防擦条5处于防护位置,从而能够快速实现对车门的防护,进而可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71.基于如上设计思想,本实施例的车门防擦条的位置调节机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参照图1至图5中所示,其中,图2和图3为车门关闭状态下的本位置调节机构的状态图,而图4和图5则为车门开启闭状态下的本位置调节机构的状态图。而且,为便于说明,图中的位置调节机构上同时示出了防擦条5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当然,防擦条5除了采用图中所示的结
构,亦可根据设计需求相应调整。
72.为保护各部件,在车门上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座1和第二安装座4。而且,第一安装座1和第二安装座4分别位于车门长度方向的两端,前述转动件、第一弹性件和触发件2即设于第一安装座1上。而滑动件9、调节件10和安装件 11则设于第二安装座4上,且该第二安装座4限定出上述设定轨迹。
73.具体来讲,参照图6中所示,第一安装座1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上壳体 102和第一下壳体101,且第一上壳体102和第一下壳体101上围构形成有供触发端201伸出的触发孔,以及供拉线3伸出的过孔。而且,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第一上壳体102和第一下壳体101之间卡接相连,以便于两者之间的拆装。而且,为提高第一上壳体102和第一下壳体101之间的连接效果,第一上壳体102和第一下壳体101进一步也采用螺钉连接于一起。
74.其中,第一下壳体101的结构如图7中所示,其边缘处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卡块1011,第一下壳体101的内部形成有具有螺纹孔的连接柱1015,以通过螺钉实现第一下壳体101和第一下壳体101之间的螺接相连。另外,仍由图7 中所示,第一下壳体101的内部形成有以嵌设触发件2的第一滑槽1012,以供触发件2在第一安装座1上滑动。同时,在第一下壳体101的中部内凹形成有安装槽1013,并于安装槽1013中设有挡块1014,另外,在安装槽1013的底部形成有内凹设置的第一凹槽。此外,为提高第一下壳体101的结构强度,在第一下壳体101的外表面上设有纵横交错设置的多道加强筋。
75.第一上壳体102的结构如图8中所示,其边缘设有外伸布置的卡接耳1021,该卡接耳1021与上述卡块1011一一对应布置,且各卡接耳1021与第一上壳体 102围构形成有卡孔,上述卡块1011即卡接于对应的卡孔中。仍由图8中所示,在第一上壳体102的中部突出形成有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与上述第一凹槽对应布置。另外,对应于上述连接柱1015,第一上壳体102上内凹形成有连接槽 1022,并于连接槽1022的底部形成有通孔,由此,可通过螺钉穿过通孔而螺接于连接柱1015中的螺纹内。此外,为提高第一下壳体101的结构强度,在第一下壳体101的外表面上设有纵横交错设置的多道加强筋。
76.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触发件2和转动件之间的传动稳定性,在传动端上设有齿条部,在转动件上设有齿轮部,且齿条部与齿轮部啮合相连。而且,为有效降低对转动件的磨损,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结合图9和图10中所示,齿条部包括第一齿条部202和第二齿条部203,转动件则包括第一转动体6,以及与第一转动体6同轴设置的第二转动体7。齿轮部具体包括设于第一转动体6 上的第一齿轮部602,以及设于第二转动体7上的第二齿轮部701,且第一齿轮部602与第一齿条部202啮合相连,第二齿轮部701能够与第二齿条部203啮合相连。
77.前述的第一弹性部具体与第一转动体6相连,并于第一转动体6上设有抵推部603,且随第一弹性部驱使第一转动体6转动,第二转动体7先后具有静止状态,以及由抵推部603抵推,而与第一转动体6同步转动的转动状态。本实施例中,通过同时第一转动体6和第二转动体7与齿条部啮合,相较于现有仅设置一个转动体的结构,能够有效避免第一转动体6和第二转动体7与齿条部啮合时的过度磨损。
78.具体来讲,本实施例的触发件2的结构如图11中所示,其底部设有嵌设于上述第一滑槽1012中的滑块,该滑块沿触发件2的长度方向设置。前述的触发端201具体采用外伸设
置的圆柱,而传动端大致呈矩形体,其具有间隔布置的两个边板,第一齿条部202和第二齿条部203分别设于两个边板上,而且第一齿条部202的长度大于第二齿条部203的长度,第二齿条部203设于传动端远离触发端201的一端。
79.本实施例的第一转动体6的结构如图12中所示,其中部具有转轴601,该转轴601的两端分别插入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中,从而可因第一上壳体102和第一下壳体101之间的连接,而实现第一转动体6在第一安装座1上的转动设置。另外,为实现第一转动体6与第一弹性件之间的连接,在转轴601插入第一凹槽的一端设有缺口6011,以供第一弹性件的端部插入。仍由图12中所示,第一齿轮部602和抵推部603在第一转动体6的轴向上错落布置,而且,第一齿轮部602和抵推部603布置于第一转动体6周向的不同位置。
80.第二转动体7的结构由图13结合图9中所示,其包括用于套置于上述转轴 601上的筒体,以及与筒体固连的扇形体。上述第二齿轮部701具体设于筒体上,且该第二齿轮部701与扇形体在筒体的轴向上错落布置,并两者在筒体的周向上重叠布置。而且,第二齿轮部701靠近于扇形体的一端布置,在扇形体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卡置下述拉线3端部的卡槽703,并在扇形体厚度方向的中部设有沿其边缘设置的线槽702,以用于卷绕下述拉线3。
81.本实施例的第一弹性件具体采用涡卷弹簧8,其两端分别与车门和转动件相连。基于上述描述,第一弹性件具体位于上述安装槽1013中,其一端挡置于上述挡块1014的一侧,另一端插入第一转动体6形成的缺口6011中。因涡卷弹簧8在变形方面稳定性更高,相较于现有技术普遍采用的直线弹簧。能够更好地驱使第一转动体6转动,从而可使得本实施例的位置调节机构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82.由图1和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传动组件包括一端卷绕在第二转动体7 上的拉线3,该拉线3的另一端伸入上述滑动件9内,并在拉线3的头部与滑动件9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其中,拉线3采用现有车门防护机构的结构采用的拉线即可,其具有较好的刚性,能够较好的顶推滑动件9滑动。
83.结合图1和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安装座4具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二上壳体和第二下壳体401,两者之围构形成插口和开口。且插口和开口分别位于第二安装座4的两端,插口用于供上述拉线3插入第二安装座4中,上述安装件11的一端由该开口伸出第二安装座4,以安装防擦条5。此时,为防止安装件11与第二安装座4硬接触而发生异响,在开口处设有与安装件11抵接的橡胶体4015。
84.其中,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第二上壳体和第二下壳体401 卡接相连,该卡接结构参照上述第一上壳体102和第一下壳体101即可,在此不再赘述。而且,为提高第二上壳体和第二下壳体401之间的连接效果,两者之间进一步地通过螺钉连接。仍由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上壳体大致呈平板状,其外表面上设有纵横交错设置的多个加强筋。
85.第二下壳体401的结构结合图14和图15中所示,其形成有沿自身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滑槽4011,以嵌设滑动件9,而实现滑动件9的滑动设置。仍由图14中所示,相对于第二滑槽4011,在第二下壳体401的另一端向外部拱起而形成有限定槽4012。另外,为提高第二下壳体401的结构强度,在第二下壳体401的外表面上也设有纵横交错设置的多个加强筋。
86.前述设定轨迹即由该第二下壳体401限定出,其中,基于图14中所示的滑动件9、调节件10和安装件11之间的连接关系,并且结合图3和图5中所示,本实施例的设定轨迹具体
包括直线轨迹,以及相对于直线轨迹倾斜设置的斜线轨迹,且随调节件10由直线轨迹移动至斜线轨迹上,安装件11能够相对于调节件10摆动,而使防擦条5进入图5中所示的防护位置。
87.其中,如图14中所示,为减小第二下壳体401与上述调节件10之间的摩擦力,在第二下壳体401内形成有位于第二滑槽4011与限定槽4012之间的直支撑条4013,该直支撑条4013用于支撑上述调节件10,且直支撑条4013沿第二滑槽401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并限定出上述直线轨迹。与此同时,在限定槽4012的侧壁上设有与直支撑条4013相接的斜支撑条4014,该斜支撑条4014 用于支撑移动到限定槽4012内的调节件10,也即该斜支撑条4014限定出上述斜线轨迹。
88.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不设置直支撑条4013和斜支撑条4014,而使调节件10直接与第二下壳体401的内壁抵接也可,但此时会增大调节件10 与第二下壳体401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会增大摩擦力,不利于使防擦条5快速到达防护位置或隐藏位置。
89.结合图16和图17中所示,本实施例的滑动件9具体采用滑块,该滑动件 9的底部设有滑动设于第二滑槽4011中的凸块901,并在滑动件9的顶部形成有第三滑槽902,且该第三滑槽902沿第二滑槽4011的长度方向延伸。另外,相对于滑动件9与调节件10铰接的一端,滑动件9的另一端设有向两侧分别凸出的凸块901,以安装下述的磁铁。上述拉线3的另一端即穿过第二安装座4 上的插孔插入该第三滑槽902中,前述第二弹性件具体采用套设于拉线3上的弹簧8。基于图17状态下所示,该弹簧8的两端分别与拉线3的端部和滑动件 9的左端相抵接。
90.而且,于车门开启时,弹簧8因释能能够撑开拉线3,并使拉线3头部向滑动件9的右端移动,直至与滑动件9的右端抵接。在此过程中,调节件10 和安装件11保持静止,如此设置,在车门初始开启角度较小时,可防止因防擦条5动作而与侧围钣金发生碰撞。当随着车门继续开启后,拉线3继续释放,能够顶推滑动件9向右移动,进而通过调节件10带动安装件11摆动,而使防擦条5达到图5中所示的防护位置。此时,为提高拉线3对滑动件9的顶推效果,如图16中所示,在拉线3的端部和滑动件9的右端分别设有磁铁13,由此可通过两个磁铁13之间的吸引,有效保证拉线3对滑动件9的顶推。
91.此外,为提高防擦条5于防护位置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在滑动件9与车门之间也设有磁吸组件。该磁吸组件包括分别在滑动件9和车门上设置的磁吸部,且在防护位置,滑动件9和车门上的磁吸部吸附在一起,如此可利用磁吸组件的吸附力,保证防擦条5对车门边缘包边的稳定性。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如图16中所示,磁吸部具体采用磁铁13,且滑动件9上的磁铁13具体设于上述凸块901上,而车门上的磁铁13则对应于凸块901设于第二下壳体 401内。
92.本实施例的调节件10的结构参照图18中所示,其具有间隔布置的两个侧板1001,以及连接于两个侧板1001之间的连接体。并且,在各侧板1001的两端分别设有铰接孔,以与上述滑动件9和安装件11铰接相连。此外,在调节件 10的两侧分别设有滚动部1002,调节件10即通过该滚动部1002沿上述设定轨迹移动。其中,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滚动部1002包括外凸设于侧板1001 上的圆柱,以及转动套设于圆柱上的滚筒。而且,为防止调节件10滚动时发生异响,该滚筒具体可采用尼龙制成。另外,滚动部1002除了采用上述结构,亦可直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滚轮。
93.参照图19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安装件11具体呈矩形状,其一端与调节件 10铰接相连,另一端与防擦条5可拆卸连接,以便于更换防擦条5。而且,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安装件11的一端设有外凸布置的插块1101,防擦条5 上设有对应于该插块1101布置的插槽。安装件11即通过插块1101过盈插装于插槽中,而实现安装件11与防擦条5之间的可拆卸相连。在此,需要提及的是,除了将安装件11和防擦条5过盈插装于一起,亦可将两者螺接或卡接于一起。
94.以下由图20并结合图2至图5中所示,以车门开启时为例,详述本实施例的位置调节机构的工作过程。首先,如图3中所示,车门闭合状态下,触发件 2的触发端201被车身侧围外板等部件限制在第一安装座1内。在车门逐渐开启时,因触发端201具有伸出空间,此时,涡卷弹簧8驱使第一转动体6转动,触发件2继续伸出第一安装座1,而第二转动体7因触发件2的限位则处于静止状态。
95.如图20中所示,当第一转动体6的抵推部603转动至与第二转动体7抵接时,此时触发件2滑动至第二齿条部203正好处于能够与第二齿轮部701啮合的位置,随后,第二转动体7与第一转动体6同步转动,并释放拉线3。此时,拉线3插入滑动件9中的一端因弹簧8的释能撑开。
96.然后,第二转动体7继续转动而释放拉线3时,拉线3与滑动件9抵接,并顶推滑动件9滑动,且滑动件9滑动能够带动调节件10先在直支撑条4013 上沿直线轨迹移动。最后,当调节件10移动至斜支撑条4014上时,能够带动安装件11相对于调节件10摆动,从而使防擦条5进入防护位置。而且,在此防护位置,因滑动件9和第二下壳体401内的磁铁13的吸附能够保持防擦条5 在防护位置的稳定性。
97.基于以上整体描述,本实施例的车门防擦条的位置调节机构在车门开启时,仅依靠拉线3的推动,即可使得防擦条5处于防护位置,而且通过磁铁13的吸附,能够有效保证防擦条5在防护位置的稳定性;而当车门闭合时,无其他外力施加在拉线3上,由此可提高拉线3的使用寿命。另外,通过涡卷弹簧8驱使第一转动体6转动,其具有较好的变形稳定性,工作更稳定,能够提高本位置调节机构的工作效率。
98.实施例二
99.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门,该车门上设有防擦条5,且防擦条5通过实施例一所述的车门防擦条的位置调节机构设置在车门上。
100.本实施例的车门,通过采用实施例一所述的车门防擦条的位置调节机构设置防擦条5,能够在车门开启时使防擦条5快速到达防护位置,从而可提高对车门的防护效果。
10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