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霜装置、车辆组件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25297发布日期:2022-05-18 20:57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除霜装置、车辆组件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除霜装置、车辆组件和车辆。


背景技术:

2.此处的陈述仅提供与本技术有关的背景信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3.随着汽车智能驾驶的普及以及自动驾驶级别的提高,通过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去感知道路及交通参与者的类型和位置等信息成为各大企业重点关注的领域。现市面上常见的传感器类型有: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等,这其中又以摄像头的视觉感知最为普遍和必须,甚至有车厂走出了纯视觉感知的技术路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霜装置、车辆组件和车辆,用以解决车辆摄像头因被霜雾遮挡导致无法成像的问题。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除霜装置,所述除霜装置包括:电加热层,所述电加热层位于车辆玻璃的与车载视觉传感器的视窗区域相对应的位置,所述电加热层包括透光区域和电极,所述透光区域位于所述视窗区域内或覆盖所述视窗区域,所述电极围绕所述视窗区域、或者所述电极位于所述视窗区域的两侧,用于对与所述视窗区域对应的玻璃位置加热。
6.本技术提出的除霜装置能够对车载摄像头对应位置的玻璃视野窗进行快速除雾除霜,并且能够不影响智能摄像头的成像。
7.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电加热层位于与所述车载视觉传感器的视窗区域相对应的玻璃夹层或玻璃内表面。
8.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电极位于所述视窗区域之外,所述透光区域位于所述视窗区域的中心。
9.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装置还包括:开关,用于导通或断开所述电极与电源间的电路。
10.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透光区域的透光率满足所述车载视觉传感器的透光条件。
11.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电加热层还包括涂层;或者,所述玻璃和所述电加热层之间还包括涂层;所述涂层用于吸收所述玻璃的二次反射或二次折射;所述涂层位于所述视窗区域内或覆盖所述视窗区域。
12.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车载视觉传感器包括以下的至少一项:前视摄像头、后视摄像头、侧视摄像头。
13.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车辆玻璃包括以下的至少一项:车辆前挡风玻璃、车辆后挡风玻璃、车门玻璃、玻璃饰板。
14.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车载视觉传感器的视窗区域对应的玻璃位置被玻璃的
不透明遮蔽层包围,所述电极位于所述不透明遮蔽层的位置。
15.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电加热层包括电热薄膜。
16.第二方面,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车辆组件,包括任意一种前述的除霜装置。该车辆组件可以包括车辆的视窗,例如,挡风玻璃、车门玻璃、车顶玻璃等。
17.第三方面,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车辆,包括任意一种前述的除霜装置。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除霜装置的示意图;
19.图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加热层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现有的方案是在视野窗区域增加电加热丝来完成快速除霜除雾。但是由于增加了加热丝,摄像头在成像时,加热丝处在视野范围内会形成一定程度的遮挡,加热丝布置的间距不合理的还会形成光波衍射,影响摄像头的成像质量和感知,也需要在感知算法上做专门的处理和滤波,降低影响。还会带来外型不美观的问题。
21.以前视摄像头举例,现有视觉感知方案中对于汽车前向感知的摄像头都布置在前挡风玻璃内侧顶部中间区域。这种布置方案中,前挡风玻璃能够降低摄像头镜头受到脏污和损坏的风险,但是同样会带来一些问题,当玻璃上起雾和结霜时,摄像头视野窗区域难以做到快速除雾除霜,进而导致摄像头无法成像,智能驾驶功能无法启动。
22.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除霜装置。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除霜装置的示意性图示。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加热层的示意性图示。
23.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示例的除霜装置主要包括:电加热层。该电加热层位于车辆玻璃的与车载视觉传感器的视窗区域21相对应的位置。该电加热层包括透光区域11和电极12。该透光区域11位于车载视觉传感器的视窗区域21内、或该透光区域11覆盖该视窗区域21。该电极12围绕车载视觉传感器的视窗区域21、或者电极12位于车载视觉传感器的视窗区域21的两侧,用于对与所述视窗区域21对应的玻璃位置加热。在电极12通电时,在电加热层的透光区域11中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产生热量。通过使用一种具备电学传导和光学透明的电加热层,来实现加热除霜除雾,薄膜具备不影响视觉传感器成像的高透光率。
24.利用本技术的除霜装置,能够对诸如车载视觉传感器的视窗区域21对应位置的玻璃视野窗进行快速除雾除霜,并且不影响传感器的成像,能够克服使用加热丝等方案中对成像质量和对玻璃整体造型的影响。
25.可选的,电加热层位于与车载视觉传感器的视窗相对应的玻璃夹层或玻璃内表面。
26.可选的,如图1所示,电加热层的电极12位于车载视觉传感器的视窗区域21之外,例如电极12可以设置在传感器视窗区的边缘,该位置不透光,不影响视觉传感器成像。
27.可选的,如图1所示,透光区域11位于车载视觉传感器的视窗区域21 的中心。
28.可选的,如图2所示,电极12设置于电加热层的边缘,透光区域11 设置于电加热层的中心。
29.可选的,电加热层的透光区域11的透光率满足车载视觉传感器的透光条件。作为
一个可选的具体示例,电加热层需要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具体的,电加热层的透光区域11的透光率不小于80%,优选地,透光率要达到 85%以上。
30.在一些可选示例中,电加热层还包括涂层。或者,在另一些可选示例中,玻璃与电加热层之间还包括涂层。具体的,该涂层用于吸收玻璃的二次反射或二次折射。该涂层位于所述视窗区域21内或覆盖所述视窗区域21。
31.可选的,电加热层包括电热薄膜,可采用但不限于ito透明薄膜加热片。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电热薄膜具体参数包括但不限于:
32.特性类别单位特性参数材质 氧化铟锡功率w/cm2按需定制厚度mm≤5.0电压v1.5至380阻燃等级 ul-94v0耐电压强度vdc≤1500加热温度范围℃25至130使用温度/最高耐温℃-40至300最小转弯半径mm3.2
[0033] 需注意,上述表格仅列出了电热薄膜的参数一种具体示例,本技术并不对电热薄膜的参数进行限制。
[0034]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车载视觉传感器的视窗区域21对应的玻璃位置被玻璃的不透明遮蔽层(也称为玻璃黑边)包围,除霜装置的电极12位于不透明遮蔽层的位置。作为一个具体示例,在挡风玻璃制作时,将导电薄膜嵌入玻璃夹层或玻璃内表面,电极12隐藏于玻璃黑边下,避免对摄像头视窗的遮挡可能影响摄像头采集图像的同时,实现对摄像头视窗的快速除霜。
[0035]
除霜装置的电极12与电源13直接或间接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除霜装置还包括:开关,用于导通或断开电加热层的供电,具体的,可用于导通或断开电加热层的电极12与电源13间的电路。本技术的除霜装置,通过设置开关,可避免电热薄膜一直工作带来的高发热以及使用寿命的问题。
[0036]
需注意,本技术并不限定视觉传感器的位置和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前视摄像头、后视摄像头及侧视摄像头。本技术并不限定车辆玻璃的位置和类型,包括但不限于车辆前挡风玻璃、车辆后挡风玻璃、车门玻璃及玻璃饰板。该玻璃饰板包括但不限于车辆的a柱、b柱、c柱、d柱的玻璃饰板。
[0037]
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组件,包括任意一种前述的除霜装置。该车辆组件可以包括车辆的视窗,例如,挡风玻璃,车门玻璃,车顶玻璃等。
[0038]
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中的除霜装置。
[0039]
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
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