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32584发布日期:2023-02-01 10:04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送风设备的制作方法
送风设备
1.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2.本技术基于2020年5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20-094105号,并将其记载内容作为参照组入于此。
技术领域
3.本发明涉及一种送风设备。


背景技术:

4.以往,提出了在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壳体内,配置离心风扇和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车辆用空调装置中,离心风扇将从轴线方向一侧吸入的空气流向径向外侧吹出。冷却用热交换器相对于离心风扇配置于轴线方向另一侧。冷却用热交换器通过制冷剂对从离心风扇吹出的空气流冷却。因此,能够从冷却用热交换器吹出冷风。
5.现有技术文献
6.专利文献
7.专利文献1:国际公报20190021707号公报
8.本发明的发明人研究了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从离心风扇吹出的空气流的风速分布。
9.从离心风扇吹出的空气流的一部分流入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入面中的端部侧。从离心风扇吹出的空气流中的除了流入空气流入面的端部侧的空气流以外的空气流的一部分流入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入面中的中央部侧。
10.以下,为了方便说明,将从离心风扇吹出的空气流中的流入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入面的端部侧的空气流称为第一空气流。将从离心风扇吹出的空气流中的流入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入面的中央部侧的空气流称为第二空气流。
11.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的研究,第一空气流在从离心风扇被吹出后向轴线方向另一侧拐弯并直接流入轴线方向另一侧。第二空气流在从离心风扇被吹出后向轴线方向另一侧拐弯后向径向内侧拐弯,随后进一步向轴线方向另一侧拐弯而流入轴线方向另一侧。
12.因此,第一空气流在从离心风扇被吹出后仅拐弯一次就流入轴线方向另一侧。相对于此,第二空气流在从离心风扇被吹出后拐弯三次而流入轴线方向另一侧。
13.因此,第二空气流与第一空气流相比,通风压力损失较大。因此,第一空气流的送风量比第二空气流的送风量大。由此,从离心风扇吹出的空气流的风速分布产生偏差。
14.这样的空气流的风速分布的偏差的问题在壳体内没有配置冷却用热交换器的送风设备中也会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1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从离心风扇吹出的空气流的风速分布产生偏差的送风设备。
16.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送风设备具备:离心送风机,该离心送风机具备离心风扇,该离心风扇以轴线为中心旋转,并且从轴线方向的一侧吸入空气并向以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吹出空气;
17.空气流导向部,该空气流导向部相对于离心风扇配置于轴线方向的另一侧;以及
18.壳体,该壳体收纳离心风扇和空气流导向部,并且使空气流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通,
19.从离心风扇吹出的空气流包含:
20.第一空气流,该第一空气流在从离心风扇被吹出后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拐弯并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动;以及
21.第二空气流,该第二空气流在从离心风扇被吹出后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拐弯,随后向径向的内侧拐弯,
22.当将从离心风扇吹出第一空气流起到第一空气流相对于空气流导向部在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动为止第一空气流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第一压力损失,
23.将从离心风扇吹出第二空气流起到第二空气流相对于空气流导向部在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动为止第二空气流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第二压力损失,
24.将第二压力损失除以第一压力损失得到的除算值设为第一压力损失比,
25.将从离心风扇吹出第一空气流起到第一空气流相对于空气流导向部在轴线方向的一侧流动为止第一空气流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第三压力损失,
26.将从离心风扇吹出第二空气流起到第二空气流相对于空气流导向部在轴线方向的一侧流动为止第二空气流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第四压力损失,
27.并且将第四压力损失除以第三压力损失得到的除算值设为第二压力损失比时,
28.空气流导向部使第一压力损失比比第二压力损失比小。
29.因此,由于与未设置空气流导向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第一空气流的风速与第二空气流的风速的差,因此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从离心风扇吹出的空气流的风速分布产生偏差的送风设备。
30.此外,在各结构要素等标注的带括号的参照符号表示该结构要素等与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结构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
附图说明
31.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
32.图2是表示图1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中空气流的流动的剖视图。
33.图3是表示对比例的室内空调单元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
34.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
35.图5是从天地方向上侧观察图4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的内部结构的图。
36.图6是从轴线方向一侧观察图4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的过滤器的主视图。
37.图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
38.图8是表示图7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内的肋部件的板面的图。
39.图9是图8中的ix-ix剖视图。
40.图10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
41.图11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
42.图12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
43.图13是从天地方向上侧观察图12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的内部结构的图。
44.图14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45.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彼此中,对于彼此相同或者等同的部分,为了实现说明的简略化,在图中标注相同的符号。
46.(第一实施方式)
47.图1、图2表示本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室内空调单元10的整体结构。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相对于车室内的仪表板配置于车辆前进方向前侧。
48.室内空调单元10具备空调壳体20、离心送风机30、冷却用热交换器40以及过滤器50。空调壳体20通过树脂材料形成空气入口21、空气流路22以及空气出口23。
49.空气入口21使空气流从车室内或者车室外流入空气流路22。空气流路22使空气流从空气入口21朝向空气出口23流通。空气出口23将来自空气流路22的空气流向车室内吹出。
50.离心送风机30配置于空调壳体20内。离心送风机30具备离心风扇31和鼓风机壳体32。
51.离心风扇31以轴线s为中心旋转,通过鼓风机壳体32的空气入口32a从轴线方向一侧吸入空气流并向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外侧通过空气出口32b、32c吹出空气流。离心风扇31由未图示的电动机驱动旋转。
52.鼓风机壳体32形成为从轴线方向一侧和轴线方向另一侧覆盖离心风扇31。在本实施方式中,轴线方向为轴线s延伸的方向。轴线方向与水平方向平行。
53.鼓风机壳体32形成空气入口32a和空气出口32b、32c,该空气入口32a相对于离心风扇31在轴线方向一侧开口,该空气出口32b、32c相对于离心风扇31在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外侧开口。空气出口32b相对于离心风扇31配置于天地方向上侧。空气出口32c相对于离心风扇31配置于天地方向下侧。
54.冷却用热交换器40配置于空调壳体20内。冷却用热交换器40相对于离心送风机30配置于轴线方向另一侧。冷却用热交换器40形成有供从离心风扇31吹出的空气流流入的空气流入面41。
55.空气流入面41形成为与轴线方向正交。空气流入面41形成为轴线s贯通其中央部侧。
56.冷却用热交换器40与压缩机、散热器、减压器一同构成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并且通过制冷剂对流入空气流入面41的空气流冷却。由此,从冷却用热交换器40吹出冷风。
57.过滤器50在空调壳体20内配置于离心送风机30与冷却用热交换器40之间。过滤器50过滤从离心送风机30朝向冷却用热交换器40吹出的空气流并去除灰尘等。
58.本实施方式的过滤器50的压力损失遍及与轴线方向正交的面方向是均匀的。如下
文所述,过滤器50起到实现通过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的风速分布均匀化的功能。
59.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的工作进行说明。
60.首先,鼓风机壳体32使离心风扇31以轴线s为中心旋转。因此,离心风扇31通过空气入口32a从轴线方向一侧吸入空气流并通过空气出口32b、32c向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外侧吹出空气流。
61.这样,从空气出口32b、32c吹出的空气流通过过滤器50而流入冷却用热交换器40的空气流入面41。冷却用热交换器40通过制冷剂对流入空气流入面41的空气流冷却并吹出冷风。冷风从空气出口23向车室内吹出。
62.在此,过滤器50起到实现通过冷却用热交换器40的空气流的风速分布均匀化的功能。以下,参照图2、图3对过滤器50使风速分布均匀化进行详细说明。
63.图2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中,从离心风扇31被吹出后通过过滤器50和冷却用热交换器40的空气流的通风路径。图3表示在对比例的室内空调单元10a中从离心风扇31被吹出后通过冷却用热交换器40的空气流的通风路径。对比例的室内空调单元10a是从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去除了过滤器50的结构。
64.从离心风扇31通过空气出口32b、32c吹出的空气流包含流入冷却用热交换器40的空气流入面41中的中央部侧的空气流k1和流入冷却用热交换器40的空气流入面41中的中央部侧的空气流k2。
65.空气流k1是在从离心风扇31通过空气出口32b、32c被吹出后向轴线方向另一侧拐弯并直接流入冷却用热交换器40的空气流入面41的第一空气流。
66.空气流k2是在从离心风扇31通过空气出口32b、32c被吹出后向轴线方向另一侧拐弯,随后向径向内侧拐弯,随后进一步向轴线方向另一侧拐弯并流入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入面41的第二空气流。
67.因此,空气流k1从离心风扇31被吹出后仅拐弯一次并流入冷却用热交换器40的空气流入面41。相对于此,第二空气流在从离心风扇31被吹出后,拐弯三次并流入冷却用热交换器40的空气流入面41。
68.在此,将空气流k1、空气流k2在通风路径每次拐弯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r1。将空气流k1、空气流k2通过冷却用热交换器40时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r2。将空气流k1、空气流k2通过过滤器50时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r3。
69.在图3所示的没有设置过滤器50的对比例的室内空调单元10a中,在从离心风扇31吹出并通过冷却用热交换器40后的空气流k1产生的压力损失ag1由公式1表示。
70.ag1=r1+r2
····
(公式1)
71.在对比例的室内空调单元10a中,在从离心风扇31吹出并通过冷却用热交换器40后的空气流k2产生的压力损失ag2由公式2表示。
72.ag2=r1
×
3+r2
····
(公式2)
73.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中,在从离心风扇31吹出并通过冷却用热交换器40后的空气流k1产生的压力损失as1由公式3表示。
74.as1=r1+r2+r3
····
(公式3)
75.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中,在从离心风扇31吹出并通过冷却用热交换器40后的空气流k2产生的压力损失as2由公式4表示。
76.as2=r1
×
3+r2+r3
····
(公式4)
77.在对比例的室内空调单元10a中,作为将压力损失ag2除以压力损失ag1得到的压力损失比的ag2/ag1由公式5表示。
78.ag2/ag1=(r1
×
3+r2)/(r1+r2)
····
(公式5)
79.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中,作为将压力损失as2除以压力损失as1得到的压力损失比的as2/as1由公式5表示。
80.as2/as1=(r1
×
3+r2+r3)/(r1+r2+r3)
····
(公式6)
81.接着,为了比较(ag2/ag1)和(as2/as1)的大小,公式7表示作为从(ag2/ag1)减去(as2/as1)得到的差值的δa。
82.δa=(r1
×
3+r2)/(r1+r2)-(r1
×
3+r2+r3)/(r1+r2+r3)=(2
×
r1
×
r3)/{(r1+r2)(r1+r2+r3)}
····
(公式7)
83.在此,公式7中的分子(2
×
r1
×
r3)满足(2
×
r1
×
r3)>0。公式7中的分子(r1+r2)(r1+r2+r3)满足(r1+r2)(r1+r2+r3)>0。
84.因此,(2
×
r1
×
r3)/{(r1+r2)(r1+r2+r3)}>0成立。因此,从(ag2/ag1)减去(as2/as1)的差值δa比零大。
85.即,作为对比例的压力损失比的ag2/ag1始终比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压力损失比的as2/as1大。即,通过过滤器50的压力损失r3,能够使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压力损失比的as2/as1比作为对比例的压力损失比的ag2/ag1小。
86.减小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压力损失比的效果在过滤器50的压力损失r3越大时越有效。
87.这样,能够使本实施方式的压力损失比相比对比例的压力损失比减小。
88.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离心风扇31吹出空气流k1起到空气流k1相对于过滤器50在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动为止空气流k1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压力损失xa1(即,第一压力损失)。压力损失xa1为(r1+r3)。
89.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离心风扇31吹出空气流k2起到空气流k2相对于过滤器50在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动为止空气流k2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压力损失xa2(即,第二压力损失)。压力损失xa2为(r1
×
3+r3)。
90.在此,作为将压力损失xa2除以压力损失xa1得到的第一压力损失比的压力损失比(xa2/xa1)为(r1
×
3+r3)/(r1+r3)。
91.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离心风扇31吹出空气流k1起到空气流k1相对于过滤器50在轴线方向的一侧流动为止空气流k1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压力损失xb1(即,第三压力损失)。压力损失yb1为r1。
92.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离心风扇31吹出空气流k2起到空气流k2相对于过滤器50在轴线方向的一侧流动为止空气流k2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压力损失xb2(即,第四压力损失)。压力损失xb2为(r1
×
3)。
93.在此,作为将压力损失xb2除以压力损失xb1得到的第二压力损失比的压力损失比(xb2/xb1)为(r1
×
3)/(r1)。
94.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过滤器50的压力损失r3,(r1
×
3+r3)/(r1+r3)比(r1
×
3)/(r1)小。因此,压力损失比(xa2/xa1)比压力损失比(xb2/xb1)小。
95.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室内空调单元10具备离心送风机30,该离心送风机30具备以轴线s为中心旋转,从轴线方向的一侧吸入空气流并向以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吹出空气流的离心风扇31。
96.室内空调单元10具备作为空气流导向部的过滤器50和空调壳体20,该过滤器50相对于离心风扇31配置于轴线方向的另一侧,该空调壳体20收纳离心风扇31和过滤器50,并且使空气流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通。从离心风扇31吹出的空气流包含空气流k1和空气流k2。
97.空气流k1是在从离心风扇31被吹出后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拐弯并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动的第一空气流。空气流k2是在从离心风扇31被吹出后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拐弯,随后向径向的内侧拐弯,随后进一步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拐弯并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动的第二空气流。
98.将从离心风扇31吹出空气流k1起到空气流k1相对于过滤器50在轴线方向另一侧流动为止空气流k1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压力损失ya1。
99.将从离心风扇31吹出空气流k2起到空气流k2相对于过滤器50在轴线方向另一侧流动为止空气流k2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压力损失ya2。
100.将压力损失ya2除以压力损失ya1得到的除算值设为压力损失比(ya2/ya1)。
101.将从离心风扇31吹出空气流k1起到空气流k1相对于过滤器50在轴线方向一侧流动为止空气流k1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压力损失yb1。
102.将从离心风扇31吹出空气流k2起到空气流k2相对于过滤器50在轴线方向一侧流动为止空气流k2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压力损失yb2。
103.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压力损失yb2除以压力损失yb1得到的除算值设为压力损失比(yb2/yb1)。过滤器50的压力损失r3使压力损失比(ya2/ya1)比压力损失比(yb2/yb1)小。
104.因此,与没有设置过滤器50的室内空调单元10a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空气流k2的风速与空气流k1的风速的差。因此,过滤器50能够抑制从离心风扇31吹出的空气流的风速分布产生偏差。因此,能够抑制向冷却用热交换器40流动的风速分布产生偏差。
105.进一步,具备过滤器50的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的压力损失比(as2/as1)比没有设置过滤器50的对比例的室内空调单元10a的压力损失比(ag2/ag1)小。
106.因此,过滤器50通过过滤从离心风扇31吹出的空气流k1和空气流k2并分别使空气流k1和空气流k2产生压力损失r3,从而压力损失比与对比例的压力损失比相比更小。
107.由此,与对比例相比,能够抑制从离心风扇31吹出的空气流的风速分布产生偏差。因此,与对比例相比,能够抑制向冷却用热交换器40流动的风速分布产生偏差。
108.(第二实施方式)
109.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参照图4、图5、图6对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中,具备使用形成为波状的滤材51的过滤器50的例子进行说明。此外,在图4、图5、图6中,与图1为相同符号的表示相同的结构,并省略其说明。
110.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仅在过滤器50上不同,因此以下主要对本实施方式的过滤器50进行说明。
111.本实施方式的过滤器50具备滤材51,该滤材51形成为膜状且过滤空气流k1和空气流k2。滤材51通过在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上延伸的多个折痕52的每一个弯折而形成为波
状。
112.多个折痕52延伸的伸出方向为天地方向,伸出方向与空气流k2第二次拐弯的径向(即,第二阶段的拐弯方向)为相同方向。因此,过滤器50的压力损失遍及天地方向地相同。
113.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当空气流k2通过滤材51时,空气流k2第二次向径向的内侧轴线拐弯不会被滤材51的多个折痕52阻碍而能够顺利地通过。
114.另外,从离心风扇31吹出的空气流作为回旋流在空调壳体20的空气流路22内向轴线方向另一侧流动。相对于此,滤材51具备在与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折痕52。因此,能够通过多个折痕52抵消回旋流的流动。
115.(第三实施方式)
116.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使用过滤器50作为空气流导向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参照图7、图8、图9对代替过滤器50而使用导向部60作为空气流导向部的本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17.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中使用代替过滤器50的导向部60。在图7中,与图1为相同符号的表示相同的结构,并省略其说明。
118.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中,在离心送风机30与冷却用热交换器40之间设置有导向部60。导向部60具备两个肋部件60a和两个肋部件60b。
119.两个肋部件60a中的一方的肋部件60a是配置于空调壳体20中的天地方向上侧的板部件。两个肋部件60a中的除了一方的肋部件60a以外的另一方的肋部件60a是配置于空调壳体20中的天地方向下侧的板部件。以下,将一方的肋部件60a设为上侧肋部件60a,将另一方的肋部件60a设为下侧肋部件60a。
120.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肋部件60a和两个肋部件60b相对于空调壳体20独立地设置。
121.如图8及图9所示,上侧肋部件60a和下侧肋部件60a分别形成为板状。上侧肋部件60a具有在与厚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扩展的板面61a。
122.上侧肋部件60a配置为板面61a相对于轴线s倾斜。上侧肋部件60a形成为其板面61a越从轴线方向一侧朝向轴线方向另一侧,越向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内侧前进。
123.本实施方式的上侧肋部件60a形成为其板面61a越从轴线方向一侧朝向轴线方向另一侧,越向天地方向下侧前进。上侧肋部件60a通过其板面61a将来自空气出口32b的空气流k1向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内侧引导。
124.由此,上侧肋部件60a通过其板面61a阻碍来自空气出口32b的空气流k1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动。
125.下侧肋部件60a配置为板面61a相对于轴线s倾斜。下侧肋部件60a形成为其板面61a越从轴线方向一侧朝向轴线方向另一侧,越向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内侧前进。
126.本实施方式的下侧肋部件60a形成为其板面61a越从轴线方向一侧朝向轴线方向另一侧,越向天地方向上侧前进。下侧肋部件60a通过其板面61a将来自空气出口32c的空气流k1向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内侧引导。
127.由此,下侧肋部件60a通过其板面61a阻碍来自空气出口32c的空气流k1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动。
128.两个肋部件60b配置于上侧肋部件60a与下侧肋部件60a之间。两个肋部件60b中的
一方的肋部件60b是配置于空调壳体20中的天地方向上侧的板部件。两个肋部件60b中的除了一方的肋部件60b以外的另一方的肋部件60b是配置于空调壳体20中的天地方向下侧的板部件。以下,将一方的肋部件60b设为上侧肋部件60b,将另一方的肋部件60b设为下侧肋部件60b。
129.如图8及图9所示,上侧肋部件60b和下侧肋部件60b分别形成为板状。上侧肋部件60b具有在与厚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扩展的板面61a。
130.上侧肋部件60b配置为板面61a相对于轴线s倾斜。上侧肋部件60b形成为其板面61a越从轴线方向一侧朝向轴线方向另一侧,越向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内侧前进。
131.本实施方式的上侧肋部件60b形成为其板面61a越从轴线方向一侧朝向轴线方向另一侧,越向天地方向下侧前进。上侧肋部件60b通过其板面61a将来自空气出口32b的空气流k1向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内侧(即,天地方向上侧)引导。
132.下侧肋部件60b配置为板面61a相对于轴线s倾斜。下侧肋部件60b形成为其板面61a越从轴线方向一侧朝向轴线方向另一侧,越向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内侧前进。
133.本实施方式的下侧肋部件60b形成为其板面61a越从轴线方向一侧朝向轴线方向另一侧,越向天地方向上侧前进。下侧肋部件60b通过其板面61a将来自空气出口32c的空气流k1向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内侧(即,天地方向上侧)引导。
134.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将从离心风扇31吹出空气流k1起到空气流k1相对于上侧肋部件60a或者下侧肋部件60a在轴线方向另一侧流动为止空气流k1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压力损失ya1。
135.将从离心风扇31吹出空气流k2起到空气流k2相对于上侧肋部件60b或者下侧肋部件60b在轴线方向另一侧流动为止空气流k2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压力损失ya2。将压力损失r2除以压力损失r1得到的除算值设为压力损失比(ya2/ya1)。
136.将从离心风扇31吹出空气流k1起到空气流k1相对于上侧肋部件60b或者下侧肋部件60b在轴线方向一侧流动为止空气流k1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压力损失yb1。
137.将从离心风扇31吹出空气流k2起到空气流k2相对于上侧肋部件60b或者下侧肋部件60b在轴线方向一侧流动为止空气流k2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压力损失yb2。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压力损失r2除以压力损失r1得到的除算值设为压力损失比(yb2/yb1)。
138.导向部60使压力损失比(ya2/ya1)比压力损失比(yb2/yb1)小。
139.因此,过滤器50能够抑制从离心风扇31吹出的空气流的风速分布产生偏差。因此,能够抑制向冷却用热交换器40流动的风速分布产生偏差。
140.进一步,具备导向部60的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的压力损失比(as2/as1)比没有设置导向部60的对比例的室内空调单元10a的压力损失比(ag2/ag1)小。
141.由此,与对比例相比,能够抑制从离心风扇31吹出的空气流的风速分布产生偏差。因此,与对比例相比,能够抑制向冷却用热交换器40流动的风速分布产生偏差。
142.(第四实施方式)
143.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于通过过滤器50构成空气流导向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代替于此,参照图10对通过空调壳体20构成的本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10中,与图1为相同符号的表示相同的结构,并省略其说明。
144.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去除过滤器50且具备代替图1的空调
壳体20的空调壳体20。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壳体20具备入口侧壳体24、引导壳体25以及出口侧壳体26。
145.入口侧壳体24构成使空气流在轴线方向上流通的空气流路。引导壳体25构成使空气流在轴线方向上流通的空气流路。引导壳体25相对于入口侧壳体24配置于轴线方向另一侧。出口侧壳体26相对于引导壳体25配置于轴线方向另一侧。入口侧壳体24、引导壳体25以及出口侧壳体26各自的空气流路连接而构成空气流路22。
146.在入口侧壳体24内配置有离心送风机30。在出口侧壳体26内配置有冷却用热交换器40。出口侧壳体26的空气流路的截面积比入口侧壳体24的空气流路的截面积小。引导壳体25形成为越从轴线方向的一侧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前进,越朝向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内侧。
147.由此,引导壳体25通过使从离心风扇31吹出的空气流k1朝向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内侧,从而阻碍空气流k1向轴线方向另一侧流动。
148.引导壳体25相对于离心风扇31配置于轴线方向另一侧。引导壳体25使从离心风扇31吹出的空气流k1产生压力损失。引导壳体25不会阻碍从离心风扇31吹出的空气流k2向轴线方向另一侧流动。
149.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将从离心风扇31吹出空气流k1起到空气流k1相对于引导壳体25在轴线方向另一侧流动为止空气流k1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压力损失ya1。
150.将从离心风扇31吹出空气流k2起到空气流k2相对于引导壳体25在轴线方向另一侧流动为止空气流k2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压力损失ya2。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压力损失r2除以压力损失r1得到的除算值设为压力损失比(ya2/ya1)。
151.将从离心风扇31吹出空气流k1起到空气流k1相对于引导壳体25在轴线方向一侧流动为止空气流k1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压力损失yb1。
152.将从离心风扇31吹出空气流k2起到空气流k2相对于引导壳体25在轴线方向一侧流动为止空气流k2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压力损失yb2。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压力损失r2除以压力损失r1得到的除算值设为压力损失比(yb2/yb1)。
153.引导壳体25使压力损失比(ya2/ya1)比压力损失比(yb2/yb1)小。
154.因此,引导壳体25能够抑制从离心风扇31吹出的空气流的风速分布产生偏差。因此,能够抑制向冷却用热交换器40流动的风速分布产生偏差。
155.进一步,具备引导壳体25的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的压力损失比(as2/as1)比没有设置引导壳体25的对比例的室内空调单元10a的压力损失比(ag2/ag1)小。
156.由此,与对比例相比,能够抑制从离心风扇31吹出的空气流的风速分布产生偏差。因此,与对比例相比,能够抑制向冷却用热交换器40流动的风速分布产生偏差。
157.(第五实施方式)
158.在本第五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1对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由鼓风机电机盖34通过附壁效应将从离心风扇31吹出的空气流k2向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内侧引导的例子进行说明。在图11中,与图1为相同符号的表示相同的结构。
159.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主要在离心送风机30的结构上不同。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离心送风机30的结构进行说明。
160.在本实施方式中,离心送风机30具备离心风扇31、鼓风机壳体32以及电动机33。
161.离心风扇31以轴线s为中心旋转,通过鼓风机壳体32的空气入口32a从轴线方向一侧吸入空气流并向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外侧通过空气出口32b、32c吹出空气流。
162.离心风扇31由电动机33驱动旋转。电动机33相对于离心风扇31配置于轴线方向另一侧。
163.鼓风机壳体32形成为从轴线方向一侧和轴线方向另一侧覆盖离心风扇31和电动机33。
164.鼓风机壳体32形成空气入口32a和空气出口32b、32c,该空气入口32a相对于离心风扇31在轴线方向一侧开口,该空气出口32b、32c相对于离心风扇31在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外侧开口。空气出口32b相对于离心风扇31配置于天地方向上侧。空气出口32c相对于离心风扇31配置于天地方向下侧。
165.在本实施方式中,鼓风机壳体32具备形成为从轴线方向另一侧覆盖电动机33的鼓风机电机盖34。鼓风机电机盖34具备外径部34a、导向部34b以及中央部34c。
166.外径部34a配置于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外侧。外径部34a形成为以轴线s为中心的圆环状。中央部34c相对于外径部34a配置于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内侧。中央部34c形成为以轴线s为中心的圆板状。中央部34c相对于外径部34a配置于轴线方向另一侧。
167.导向部34b配置于外径部34a与中央部34c之间。导向部34b形成为越从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外侧朝向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内侧,越朝向轴线方向另一侧。
168.本实施方式的鼓风机电机盖34通过附壁效应将从离心风扇31吹出的空气流k2向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内侧引导。
169.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的工作进行说明。
170.首先,鼓风机壳体32使离心风扇31以轴线s为中心旋转。因此,离心风扇31通过空气入口32a从轴线方向一侧吸入空气流并通过空气出口32b、32c向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外侧吹出空气流。
171.这样,从空气出口32b、32c吹出的空气流k1、k2流入冷却用热交换器40的空气流入面41。冷却用热交换器40通过制冷剂对流入空气流入面41的空气流k1、空气流k2冷却并吹出冷风。
172.具体而言,从离心风扇31通过空气出口32b、32c吹出的空气流k1在从离心风扇31通过空气出口32b、32c被吹出后向轴线方向另一侧拐弯并直接流入冷却用热交换器40的空气流入面41。即,空气流k1不受鼓风机电机盖34的影响。
173.空气流k2在从离心风扇31通过空气出口32b、32c吹出后向轴线方向另一侧拐弯,随后空气流k2通过附壁效应沿着鼓风机电机盖34向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内侧被引导。随后,进一步,空气流k2是向轴线方向另一侧拐弯并流入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入面41的第二空气流。
174.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将从离心风扇31吹出空气流k1起到空气流k1相对于鼓风机电机盖34在轴线方向另一侧流动为止空气流k1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压力损失ya1。
175.将从离心风扇31吹出空气流k2起到空气流k2相对于鼓风机电机盖34在轴线方向另一侧流动为止空气流k2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压力损失ya2。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压力损失r2除以压力损失r1得到的除算值设为压力损失比(ya2/ya1)。
176.将从离心风扇31吹出空气流k1起到空气流k1相对于鼓风机电机盖34在轴线方向
一侧流动为止空气流k1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压力损失yb1。
177.将从离心风扇31吹出空气流k2起到空气流k2相对于鼓风机电机盖34在轴线方向一侧流动为止空气流k2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压力损失yb2。在此,压力损失ya2通过附壁效应而比压力损失yb2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压力损失r2除以压力损失r1得到的除算值设为压力损失比(yb2/yb1)。
178.鼓风机电机盖34使压力损失比(ya2/ya1)比压力损失比(yb2/yb1)小。
179.因此,引导壳体25能够抑制从离心风扇31吹出的空气流的风速分布产生偏差。因此,能够抑制向冷却用热交换器40流动的风速分布产生偏差。
180.进一步,具备引导壳体25的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空调单元10的压力损失比(as2/as1)比没有设置鼓风机电机盖34的对比例的室内空调单元10a的压力损失比(ag2/ag1)小。
181.由此,与对比例相比,能够抑制从离心风扇31吹出的空气流的风速分布产生偏差。因此,与对比例相比,能够抑制向冷却用热交换器40流动的风速分布产生偏差。
182.(第六实施方式)
183.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于使用了具备两个空气出口32b、32c的离心送风机3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参照图12、图13对代替于此而使用了具备一个空气出口32b的离心送风机30的例子进行说明。
184.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主要在离心送风机30的结构上不同。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离心送风机30的结构进行说明。
185.在本实施方式中,离心送风机30具备离心风扇31和鼓风机壳体32。鼓风机壳体32形成空气入口32a和空气出口32b,该空气入口32a相对于离心风扇31在轴线方向一侧开口,该空气出口32b相对于离心风扇31在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外侧(例如,天地方向上侧)开口。离心送风机30配置于天地方向下侧。
186.(第七实施方式)
187.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于将过滤器50相对于冷却用热交换器40配置于空气流上游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如图14所示的本第七实施方式那样,将过滤器50相对于冷却用热交换器40配置于空气流下游侧。
188.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滤器50相对于冷却用热交换器40配置于轴线方向另一侧。
189.在本实施方式和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仅在过滤器50和冷却用热交换器40的配置上不同而其他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190.(其他实施方式)
191.(1)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七实施方式中,对于将本发明的送风设备应用于室内空调单元1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本发明的送风设备应用于除了室内空调单元10以外的装置。
192.(2)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七实施方式中,对于将具备冷却用热交换器40的室内空调单元10作为本发明的送风设备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不具备冷却用热交换器40的室内空调单元10作为本发明的送风设备。
193.(3)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中,对于将不具备过滤器50的室内空调单元10作为本发明的送风设备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代替于此而将具备过滤器50的室内空调单元10作为本发明的送风设备。
194.(4)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于使用了与轴线方向正交的面方向上压力损失相同的过滤器5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使用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外侧的区域压力损失大且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内侧的区域压力损失小的过滤器50。
195.(5)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于使用了在天地方向上压力损失相同的过滤器5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使用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外侧的区域的压力损失大且以轴线s为中心的径向内侧的区域的压力损失小的过滤器50。
196.(6)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适当变更。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彼此并不是没有联系的,除了明显不可能进行组合的情况以外,能够进行适当的组合。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明示是必须的情况和原理上明显认为是必须的情况等以外,不一定是必须的,这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提及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示是必须的情况和原理上明显限定于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以外,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提及构成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和原理上限定于特定的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以外,不限定于该形状、位置关系等。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记载了从传感器获取车辆的外部环境信息(例如,车外的湿度)的情况下,也可以废除该传感器而从车辆的外部的服务器或者云端接收该外部环境信息。或者,也可以废除该传感器而从车辆的外部的服务器或者云端获取与该外部环境信息关联的关联信息,并且从获得的关联信息推定该外部环境信息。
197.这样构成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七实施方式以及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以下这样构成追加观点例。
198.(追加观点1)
199.送风设备具备离心送风机(30),该离心送风机(30)具备以轴线(s)为中心旋转,并且从轴线方向的一侧吸入空气并向以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吹出空气的离心风扇(32)。
200.送风设备具备空气流导向部(50、60、34、24),该空气流导向部相对于离心风扇配置于轴线方向的另一侧。
201.送风设备具备壳体(20),该壳体(20)收纳离心风扇和空气流导向部,并且使空气流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通。
202.从离心风扇吹出的空气流具备第一空气流(k1),该第一空气流(k1)在从离心风扇被吹出后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拐弯并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动。
203.从离心风扇吹出的空气流包含第二空气流(k2),该第二空气流(k2)在从离心风扇被吹出后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拐弯,随后向径向的内侧拐弯。
204.将从离心风扇吹出第一空气流起到第一空气流相对于空气流导向部在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动为止第一空气流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第一压力损失。
205.将从离心风扇吹出第二空气流起到第二空气流相对于空气流导向部在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动为止第二空气流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第二压力损失。
206.将第二压力损失除以第一压力损失得到的除算值设为压力损失比。
207.空气流导向部使压力损失比比没有设置空气流导向部的送风设备的压力损失比小。
208.(追加观点2)
209.送风设备具备离心送风机(30),该离心送风机(30)具备以轴线(s)为中心旋转,并且从轴线方向的一侧吸入空气并向以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吹出空气的离心风扇(32)。
210.送风设备具备过滤器(50)和壳体(20),该过滤器(50)相对于离心风扇配置于轴线方向的另一侧,该壳体(20)收纳离心风扇和过滤器,并且使空气流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通。
211.从离心风扇吹出的空气流具备第一空气流(k1),该第一空气流(k1)在从离心风扇被吹出后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拐弯并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动。
212.从离心风扇吹出的空气流包含第二空气流(k2),该第二空气流(k2)在从离心风扇被吹出后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拐弯,随后向径向的内侧拐弯。
213.过滤器过滤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并且分别使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产生第三压力损失(r3)。
214.(追加观点3)
215.送风设备具备离心送风机(30),该离心送风机(30)具备以轴线(s)为中心旋转,并且从轴线方向的一侧吸入空气并向以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吹出空气的离心风扇(32)。
216.送风设备具备过滤器(50)和壳体(20),该过滤器(50)相对于离心风扇配置于轴线方向的另一侧,该壳体(20)收纳离心风扇和空气流导向部,并且使空气流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通。
217.从离心风扇吹出的空气流具备第一空气流(k1),该第一空气流(k1)在从离心风扇被吹出后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拐弯并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动。
218.从离心风扇吹出的空气流包含第二空气流(k2),该第二空气流(k2)在从离心风扇被吹出后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拐弯,随后向径向的内侧拐弯。
219.离心送风机具备鼓风机电机(33)和鼓风机电机盖(34),该鼓风机电机(33)相对于离心风扇配置于所述轴线方向的另一侧且使离心风扇旋转,该鼓风机电机盖(34)形成为从上述轴线方向的另一侧覆盖鼓风机电机。
220.鼓风机电机盖(34)通过附壁效应将第二空气流向径向的内侧引导。
221.(追加观点4)
222.送风设备具备离心送风机(30),该离心送风机(30)具备以轴线(s)为中心旋转,并且从轴线方向的一侧吸入空气并向以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吹出空气的离心风扇(32)。
223.送风设备具备空气流导向部(60)和壳体(20),该空气流导向部(60)相对于离心风扇配置于轴线方向的另一侧,该壳体(20)收纳离心风扇和空气流导向部,并且使空气流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通。
224.从离心风扇吹出的空气流具备第一空气流(k1),该第一空气流(k1)在从离心风扇被吹出后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拐弯并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动。
225.从离心风扇吹出的空气流包含第二空气流(k2),该第二空气流(k2)在从离心风扇被吹出后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拐弯,随后向径向的内侧拐弯。
226.空气流导向部是具备妨碍第一空气流向上述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动并使第一空气流产生压力损失的板面(61a)的板部件。
227.(追加观点5)
228.送风设备具备离心送风机(30),该离心送风机(30)具备以轴线(s)为中心旋转,并
且从轴线方向的一侧吸入空气并向以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吹出空气的离心风扇(32)。
229.送风设备具备空气流导向部(24)和壳体(20),该空气流导向部(24)相对于离心风扇配置于轴线方向的另一侧,该壳体(20)收纳离心风扇,并且使空气流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通。
230.从离心风扇吹出的空气流具备第一空气流(k1),该第一空气流(k1)在从离心风扇被吹出后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拐弯并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动。
231.从离心风扇吹出的空气流包含第二空气流(k2),该第二空气流(k2)在从离心风扇被吹出后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拐弯,随后向径向的内侧拐弯。
232.空气流导向部是具备妨碍第一空气流向上述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动并使第一空气流产生压力损失的板面(61a)的板部件。
233.壳体构成妨碍第一空气流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动并使第一空气流产生压力损失的空气流导向部(24)。
234.(总结)
235.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七实施方式以及其他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所记载的第一观点,送风设备具备离心送风机。离心送风机具备离心风扇,该离心风扇以轴线为中心旋转,并且从轴线方向的一侧吸入空气并向以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的外侧吹出空气。
236.送风设备具备空气流导向部和壳体,该空气流导向部相对于离心风扇配置于轴线方向的另一侧,该壳体收纳离心风扇和空气流导向部,并且使空气流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通。
237.从离心风扇吹出的空气流包含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第一空气流在从离心风扇被吹出后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拐弯并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动。第二空气流从离心风扇被吹出后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拐弯,随后向径向的内侧拐弯,随后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出。
238.将从离心风扇吹出第一空气流起到第一空气流相对于空气流导向部在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动为止第一空气流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第一压力损失。
239.将从离心风扇吹出第二空气流起到第二空气流相对于空气流导向部在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动为止第二空气流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第二压力损失。
240.将第二压力损失除以第一压力损失得到的除算值设为第一压力损失比。
241.将从离心风扇吹出第一空气流起到第一空气流相对于空气流导向部在轴线方向的一侧流动为止第一空气流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第三压力损失。
242.将从离心风扇吹出所述第二空气流起到第二空气流相对于空气流导向部在轴线方向的一侧流动为止第二空气流产生的压力损失设为第四压力损失。
243.将第四压力损失除以第三压力损失得到的除算值设为第二压力损失比时,空气流导向部使第一压力损失比比第二压力损失比小。
244.根据第二观点,空气流导向部是过滤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并分别使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产生第三压力损失的过滤器。
245.根据第三观点,过滤器具备滤材,该滤材形成为膜状并过滤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
246.滤材通过在沿与径向相同的方向延伸的多个折痕的每一个弯折而形成为波状。
247.根据第四观点,离心送风机具备:鼓风机电机,该鼓风机电机相对于离心风扇配置于轴线方向的另一侧且使离心风扇旋转;以及鼓风机电机盖,该鼓风机电机盖形成为从轴线方向的另一侧覆盖鼓风机电机,鼓风机电机盖构成通过附壁效应将第二空气流向径向的内侧引导的空气流导向部。
248.根据第五观点,空气流导向部是具备板面的板部件,该板面阻碍第一空气流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动而使第一空气流产生压力损失。
249.根据第六观点,空气流导向部是具备板面的板部件,该板面将第二空气流向径向的内侧引导。
250.根据第七观点,壳体构成阻碍第一空气流向轴线方向的另一侧流动而使第一空气流产生压力损失的空气流导向部。
251.根据第八观点,具备冷却用热交换器,该冷却用热交换器收纳于壳体,并且相对于空气流导向部配置于轴线方向的另一侧,该冷却用热交换器对通过空气流导向部后的第一空气流和第二空气流冷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