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预防起雾的控制方法、装置、控制器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30960679发布日期:2022-07-30 13:05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汽车预防起雾的控制方法、装置、控制器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预防起雾的控制方法、装置、控制器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汽车风挡玻璃起雾会对车辆的安全驾驶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雨季、深秋、冬季都是汽车风挡玻璃容易起雾的天气。尤其是冬季开启车内暖风时车内外温差大,车内湿度大,而且车内人员呼吸的水汽,进一步增大车内湿度,更容易起雾。
3.在风挡玻璃起雾时,司机需要不定时开启除雾功能,避免风窗玻璃起雾后影响视野,带来行车安全隐患。而在发现风挡玻璃起雾后再开启空调除雾,若要尽快消除雾,需要开启空调大风量除雾,将带来很大的空调噪声并影响驾驶;若不开启大风量,除雾的时间较长,依然会影响行车视野,带来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预防起雾的控制方法、装置、控制器及存储介质,以解决或者部分解决目前通常是在发现风挡玻璃起雾后再开启空调除雾,存在的大风量除雾造成的风噪影响驾驶或者小风量除雾造成的除雾时间长,产生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预防起雾的控制方法,包括:
6.获得本车的车内温度,风挡玻璃内侧温度和车内相对湿度;
7.根据所述车内温度和所述车内相对湿度,确定车内露点温度;
8.在所述风挡玻璃内侧温度低于所述车内露点温度时,根据所述车内露点温度与所述风挡玻璃内侧温度,确定所述本车的车载空调的第一除雾风速,并根据所述第一除雾风速控制所述车载空调进行除雾;
9.获得风挡玻璃处的光照强度变化量,并根据所述光照强度变化量确定所述车载空调的第二除雾风速;
10.根据所述第一除雾风速和所述第二除雾风速,控制所述车载空调进行除雾。
11.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车内露点温度与所述风挡玻璃内侧温度,确定所述本车的车载空调的第一除雾风速,包括:
12.根据温度差值以及第一对应关系,确定所述车载空调的第一除雾风速;所述温度差值为车内露点温度与所述风挡玻璃内侧温度之间的差值,所述第一对应关系是所述温度差值与所述第一除雾风速之间的对应关系。
13.可选的,在所述温度差值超过设定值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14.控制所述车载空调进行降温。
15.可选的,所述获得风挡玻璃处的光照强度变化量,并根据所述光照强度变化量确定所述车载空调的第二除雾风速,包括:
16.按照第一设定时间间隔,获得每个采集时刻对应的所述风挡玻璃处的光照强度;
17.根据当前采集时刻的光照强度和上一采集时刻的光照强度,获得所述光照强度变化量;
18.根据所述光照强度变化量与第二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二除雾风速;所述第二对应关系是所述光照强度变化量与所述第二除雾风速之间的对应关系。
19.可选的,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20.获得当前的测量气压;
21.所述根据所述车内温度和所述车内相对湿度,确定车内露点温度,包括:
22.根据所述车内温度和所述车内相对湿度,确定理论露点温度;根据所述测量气压与标准大气压,对所述理论露点温度进行修正,获得修正露点温度,并将所述修正露点温度确定为所述车内露点温度。
23.可选的,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24.获得车外温度,车外相对湿度和风挡玻璃外侧温度;
25.根据所述车外温度和所述车外相对湿度,确定车外露点温度;
26.在所述风挡玻璃外侧温度低于所述车外露点温度时,控制雨刮器工作进行除雾。
27.进一步的,所述控制雨刮器工作进行除雾,包括:
28.根据第二设定时间间隔控制所述雨刮器进行间歇工作。
29.第二方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预防起雾的控制装置,包括:
30.获取模块,用于获得本车的车内温度,风挡玻璃内侧温度,车内相对湿度,以及风挡玻璃处的光照强度变化量;
31.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车内温度和所述车内相对湿度,确定车内露点温度;
32.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风挡玻璃内侧温度低于所述车内露点温度时,根据所述车内露点温度与所述风挡玻璃内侧温度,确定所述本车的车载空调的第一除雾风速;以及根据所述光照强度变化量确定所述车载空调的第二除雾风速;
33.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除雾风速控制所述车载空调进行除雾;或者根据所述第一除雾风速和所述第二除雾风速,控制所述车载空调进行除雾。
34.第三方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第一方面中的任一项所述控制方法的步骤。
35.第四方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中的任一项所述控制方法的步骤。
36.通过本发明的一个或者多个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或者优点:
37.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预防起雾的控制方法,通过根据车内温度和车内相对湿度确定车内露点温度,然后在风挡玻璃内侧温度低于所述车内露点温度,满足风挡玻璃内侧起雾条件时,根据车内露点温度与风挡玻璃内侧温度确定第一除雾风速,从而在风挡玻璃内侧容易起雾的前期介入或在起雾初期及时介入,自动控制车载空调进行通风干燥以实现除雾,避免风挡玻璃明显起雾后影响驾驶,或开启大风量除雾所产生的明显空调噪声;而根据风挡玻璃处的光照强度变化量确定第二除雾风速,是因为光照强度变化量能够反映风挡玻璃表面的除雾效果,根据基于此确定的第二除雾风速,结合第一除雾风速,控制车载空调
进行除雾,能够提高除雾效率,避免因长时间除雾所造成的行车安全隐患。
38.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39.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40.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汽车预防起雾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41.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某车型预防起雾系统涉及的装置示意图;
42.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温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的对应表;
43.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温度差值与第一除雾风速之间的第一对应关系示意图;
44.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光照强度变化量与第二除雾风速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示意图;
45.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汽车预防起雾的控制装置示意图;
46.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控制器示意图;
47.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存储介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8.为了使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详细描述。在整个说明书中,除非另有特别说明,本文使用的术语应理解为如本领域中通常所使用的含义。因此,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含义。若存在矛盾,本说明书优先。除非另有特别说明,本发明中用到的各种设备等,均可通过市场购买得到或者可通过现有方法制备得到。
49.为了解决先发现风挡玻璃起雾,然后再开启空调除雾存在的大风量除雾造成的风噪影响驾驶或者小风量除雾造成的除雾时间长,造成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第一方面,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汽车预防起雾的控制方法,其整体思路如下:
50.获得本车的车内温度,风挡玻璃内侧温度和车内相对湿度;根据所述车内温度和所述车内相对湿度,确定车内露点温度;在所述风挡玻璃内侧温度低于所述车内露点温度时,根据所述车内露点温度与所述风挡玻璃内侧温度,确定所述本车的车载空调的第一除雾风速,并根据所述第一除雾风速控制所述车载空调进行除雾;获得风挡玻璃处的光照强度变化量,并根据所述光照强度变化量确定所述车载空调的第二除雾风速;根据所述第一除雾风速和所述第二除雾风速,控制所述车载空调进行除雾。
51.上述控制方法的原理是:对于风挡玻璃内侧起雾的问题,通过根据车内温度和车内相对湿度确定车内露点温度,然后在风挡玻璃内侧温度低于所述车内露点温度,满足风挡玻璃内侧起雾条件时,根据车内露点温度与风挡玻璃内侧温度确定第一除雾风速,从而
在风挡玻璃内侧容易起雾的前期介入或在起雾初期及时介入,自动控制车载空调进行通风干燥以实现除雾,避免风挡玻璃明显起雾后影响驾驶,或开启大风量除雾所产生的明显空调噪声;而根据风挡玻璃处的光照强度变化量确定第二除雾风速,是因为光照强度变化量能够反映风挡玻璃表面的除雾效果,根据基于此确定的第二除雾风速,结合第一除雾风速,控制车载空调进行除雾,能够提高除雾效率,避免因长时间除雾所造成的行车安全隐患。
52.接下来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上述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53.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将上述方案应用于某车型的控制器。控制器可以是整车控制器,空调控制器或新增控制器,其预防起雾的控制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s1~s5,具体如下:
54.s1:获得本车的车内温度,风挡玻璃内侧温度和车内相对湿度;
55.具体的,车内温度是指车辆乘员舱内的温度,通过设置在乘员舱内的温度传感器采集获得。
56.若风挡玻璃是双层的,则风挡玻璃内侧温度是指风挡玻璃的内层温度;若风挡玻璃是单层的,则风挡玻璃内侧温度是指风挡玻璃在乘员舱一侧的的内表面温度;风挡玻璃内侧温度通过设置在风挡玻璃内侧表面处的温度传感器采集获得。
57.车内相对湿度是指车辆乘员舱内的相对湿度,通过设置在乘员舱内的湿度传感器采集获得。
58.上述各类传感器与控制器建立通信连接,以将测试得到的电信号传输至控制器进行处理,同时控制器与车载空调建立通信连接,以向车载空调发出控制信号。
59.s2:根据所述车内温度和所述车内相对湿度,确定车内露点温度;
60.具体的,通过预设的温度、相对湿度与露点温度的映射关系或换算关系,可以确定出车内露点温度,其普遍规律为:露点温度与车内温度和相对湿度正相关,即随着车内温度的升高,露点温度升高;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露点温度升高。
6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当前的气压修正露点温度,以提高空调除雾的控制精度,具体如下:
62.获得当前的测量气压;根据所述车内温度和所述车内相对湿度,确定理论露点温度;根据所述测量气压与标准大气压,对所述理论露点温度进行修正,获得修正露点温度,并将所述修正露点温度确定为所述车内露点温度。
63.令理论露点温度为td,pw为测量气压,p0为标准大气压,则不同气压下的修正露点温度t
d’可根据下式确定:
64.t
d’=td
×
[1+t
×
(p
w-p0)/p0]
ꢀꢀꢀꢀꢀꢀꢀꢀꢀꢀꢀꢀꢀꢀꢀꢀꢀꢀꢀꢀꢀꢀꢀꢀꢀꢀꢀꢀꢀꢀꢀꢀꢀꢀꢀꢀꢀꢀ
(1)
[0065]
其中,t为温度补偿系数,本实施例中t可取常数:2.5。
[0066]
s3:在所述风挡玻璃内侧温度低于所述车内露点温度时,根据所述车内露点温度与所述风挡玻璃内侧温度,确定所述本车的车载空调的第一除雾风速,并根据所述第一除雾风速控制所述车载空调进行除雾;
[0067]
当风挡玻璃内侧温度低于车内露点温度时,说明此时风挡玻璃的车内侧符合起雾条件,此时需要控制车载空调进入除雾模式,而除雾模式所需的除雾风速则是根据车内露点温度与风挡玻璃内侧温度确定。
[0068]
一种可选的确定方法为:
[0069]
根据温度差值以及第一对应关系,确定车载空调的第一除雾风速;所述温度差值为车内露点温度与所述风挡玻璃内侧温度之间的差值;所述第一对应关系是所述温度差值与所述第一除雾风速之间的对应关系。
[0070]
其中,第一对应关系可以是线性关系,多项式关系或对数关系,可通过标定实验具体确定。
[0071]
除雾风速可以是车载空调出风口处的具体风速值,也可以是出风口处的具体风速值与出风口最大风速值之间的比值,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
[0072]
步骤s1~s3通过在检测到风挡玻璃内侧满足起雾条件时,自动控制车载空调提前进行除雾并确定了对应的除雾风速,通过第一除雾风速对乘员舱内进行通风干燥,可以降低车内风挡玻璃处的空气相对湿度,从而降低露点温度,使风挡玻璃内侧温度高于露点温度,避免风挡玻璃内侧起雾。
[0073]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若温度差值较大,大于设定值时,说明此时风挡玻璃内侧温度明显低于车内露点温度,此时可以控制车载空调进行降温。在车内温度降低的同时,车内露点温度同步降低,以减小车内露点温度与风挡玻璃内侧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从而加快除雾速度。
[0074]
设定值的取值范围可以是5~10℃,优选6℃,6.5℃和7℃。
[0075]
在除雾过程中控制器将继续检测车内露点温度与风挡玻璃内侧温度之间的大小关系,在风挡玻璃内侧温度高于车内露点温度时,表明此时不再满足风挡玻璃内侧起雾条件,控制器可发出信号关闭车载空调的除雾模式。
[0076]
为了在提高除雾效果,减少除雾时间的同时不产生过大的风噪,接下来是监控光照强度的变化:
[0077]
s4:获得风挡玻璃处的光照强度变化量,并根据所述光照强度变化量确定所述车载空调的第二除雾风速;
[0078]
具体的,光照强度变化量可通过设置在风挡玻璃处的光线传感器采集。同理光线传感器与控制器通信连接,以向控制器发送测得的光照强度信号。
[0079]
光照强度变化量可以是前后光照强度的差值,也可以是前后光照强度的比值,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0080]
一种可选的第二除雾风速的确定方法为:
[0081]
按照第一设定时间间隔,获得每个采集时刻对应的所述风挡玻璃处的光照强度;根据当前采集时刻的光照强度和上一采集时刻的光照强度,获得所述光照强度变化量;根据所述光照强度变化量与第二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二除雾风速;所述第二对应关系是所述光照强度变化量与所述第二除雾风速之间的对应关系。
[0082]
其中,第一设定时间间隔可以根据需求确定,如1~3秒;
[0083]
若无特别说明,本实施例以当前采集时刻的光照强度与上一采集时刻的光照强度的比值作为所述光照强度变化量。
[0084]
第二对应关系是预先确定的光照强度变化量与第二除雾风速的映射关系,可根据标定试验确定,对应关系可以是线性关系,多项式关系,指数关系或对数关系。
[0085]
第二对应关系的一般规律为:若光照强度变化量为正且增大,则说明当前采集时刻的光照强度相对上一采集时刻的光照强度的增加速率变大,除雾效果良好,则可以适当
降低第二除雾风速;若光照强度变化量减小甚至为负数,则说明当前采集时刻的光照强度相对上一采集时刻的光照强度的增加速率减小甚至为负,说明除雾效果欠佳,需要适当增大第二除雾风速。
[0086]
s5:根据所述第一除雾风速和所述第二除雾风速,控制所述车载空调进行除雾。
[0087]
具体的,可以根据第一除雾风速和第二除雾风速之和,确定车载空调的目标除雾风速并基于目标除雾风速控制车载空调进行除雾,具体如下:
[0088]
sw=sw1+sw2
ꢀꢀꢀꢀꢀꢀꢀꢀꢀꢀꢀꢀꢀꢀꢀꢀꢀꢀꢀꢀꢀꢀꢀꢀꢀꢀꢀꢀꢀꢀꢀꢀꢀꢀꢀꢀꢀꢀꢀꢀꢀꢀꢀꢀꢀꢀꢀꢀ
(2)
[0089]
其中,sw为目标除雾风速,sw1为第一除雾风速,sw2为第二除雾风速。
[0090]
也可以先对第二除雾风速乘以一个修正系数l,然后再与第一除雾风速进行相加,从而得到目标除雾风速,具体如下:
[0091]
sw=sw1+l
×
sw2
ꢀꢀꢀꢀꢀꢀꢀꢀꢀꢀꢀꢀꢀꢀꢀꢀꢀꢀꢀꢀꢀꢀꢀꢀꢀꢀꢀꢀꢀꢀꢀꢀꢀꢀꢀꢀꢀꢀꢀꢀꢀꢀꢀꢀꢀꢀ
(3)
[0092]
上述内容介绍了在风挡玻璃内侧满足起雾条件时,开启车载空调进行除雾的控制逻辑。而为了应对风挡玻璃外侧起雾的问题,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0093]
获得车外温度,车外相对湿度和风挡玻璃外侧温度;根据所述车外温度和所述车外相对湿度,确定车外露点温度;在所述风挡玻璃外侧温度低于所述车外露点温度时,控制雨刮器工作进行除雾。
[0094]
具体的,可在汽车外部设置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分别用于检测车外温度和车外相对湿度。若风挡玻璃为双层或更多层玻璃,则设置在风挡玻璃外层处的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风挡玻璃外侧温度;若风挡玻璃为单层玻璃,则设置在风挡玻璃外侧的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风挡玻璃外侧温度。
[0095]
根据车外温度和车外相对湿度确定车外露点温度的原理与确定车内露点温度的原理相同;同理,在所述风挡玻璃外侧温度低于所述车外露点温度时,符合风挡玻璃外侧起雾条件,此时通过控制雨刮器工作以对风挡玻璃外侧进行除雾。
[0096]
上述方案通过在检测到风挡玻璃车外侧满足起雾条件时,在容易起雾的前期介入或起雾初期自动开启雨刮,提前通过雨刮消除风窗外部的水雾,避免影响视野,带来安全隐患。
[0097]
可选的,控制雨刮器除雾的方式可以是间隙式的:即根据第二设定时间间隔,控制所述雨刮器进行间歇工作。间歇工作表示雨刮器隔一定时间启动一次擦除风挡玻璃外侧的水雾。之所以间歇开启雨刮器,是为了将除雾过程对驾驶员的干扰程度最小化。可选的,所述第二设定时间间隔的取值范围可以是4~8秒,优选时间为5秒,6秒等。
[0098]
若检测到风挡玻璃外侧温度高于车外露点温度,说明此时已经不符合风挡玻璃外侧起雾条件,则禁止雨刮器继续工作。
[0099]
在接下来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上述方案进行说明:
[0100]
在某车型中应用本发明提供的控制方法,其涉及的硬件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
[0101]
控制器100:设置在汽车乘员舱内,用于接收各类传感器信号,并根据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发出控制指令,控制空调出风风量、温度或控制雨刮器工作;
[0102]
车内温度传感器201:设置在风挡下部,用于检测车内温度,记为ti;
[0103]
车内温度传感器202:设置在风挡内表面处,用于检测车辆风挡玻璃内表面处的温
度,即风挡玻璃内侧温度,记为t
gi

[0104]
车外温度传感器203:设置在风挡外部,用于检测车外温度,记为to;
[0105]
车外温度传感器204:设置在风挡外表面处,用于检测车辆风挡玻璃外表面处的温度,即风挡玻璃外侧温度,记为t
go

[0106]
车内湿度传感器301:设置在风挡下部,用于检测车辆内部风挡处的湿度,即车内相对湿度,记为hi;
[0107]
车外湿度传感器302:设置在风挡外部,用于检测车辆外部风挡处的湿度,即车外相对湿度,记为ho;
[0108]
气压传感器400:设置在仪表台上,用于测量空气的大气压力,即测量气压,记为pw;
[0109]
光线传感器500:设置在风挡下部的仪表台上,用于检测风挡玻璃处的光照强度,记为gd;
[0110]
空调系统600:用于为汽车提供冷/暖风并除湿,以调节车内空气温度、湿度等;
[0111]
雨刮系统700:用于刮刷风挡玻璃外表面,以除去风挡玻璃的外侧水雾。
[0112]
本实施例的具体控制流程如下:
[0113]
步骤1:车辆上电;
[0114]
步骤2:各类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以及光线传感器和气压传感器分别检测车内温度、车外温度、车内相对湿度、车外相对湿度、风挡玻璃处的光照强度、测量气压并将测量信号发送至控制器100;
[0115]
步骤3:控制器100接收到车内温度信号ti、风挡玻璃内侧温度信号t
gi
,车内相对湿度信号hi、车外温度信号to、风挡玻璃外侧温度信号t
go
,车外相对湿度信号ho、光照强度信号gd和车内测量气压信号pw;
[0116]
步骤4:控制器100根据预设的控制逻辑,判断起雾风险及程度,并发出对应的动作指令;控制逻辑包括风挡玻璃车内侧起雾预设判断逻辑c1和风挡玻璃车外侧起雾预设判断逻辑c2;
[0117]
1)风挡玻璃车内侧起雾预设判断逻辑c1:
[0118]
如满足风挡玻璃内表面起雾条件,则开启空调通风除雾功能;车内风挡玻璃处的空气经过空调通风干燥后,相对湿度变小,相应的露点提高,避免车内风挡玻璃内侧水汽凝结起雾,所述开启空调除雾的控制方法为:根据检测的车内温度、车内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对比情况判断起雾的程度,开启空调除雾的风量大小sw,(sw=当前出风口风速s/出风口最大风速s)如下空调除雾的风量控制方法k1;
[0119]
判断逻辑c1的具体方案如下:
[0120]
场景1:ti》to风挡玻璃车内侧起雾(如在冬季开启暖风模式)
[0121]
控制器接收检测的车内温度ti,车内相对湿度hi,通过查表得出此温度ti、相对湿度hi下的露点t
di
,当风挡玻璃内层表面温度t
gi
≤t
di
时,风挡玻璃车内侧起雾;当开启空调除雾时,空调系统对车内空气除湿,降低相对湿度,可及时预防玻璃内侧表面起雾;
[0122]
例如:车内温度传感器201测得车内温度ti=18℃,车内湿度传感器301测得车内相对湿度80%,此时查询如图3所示的露点对照表得到车内的空气水汽的露点t
di
为14.5℃,车内温度传感器202测得风挡玻璃内表面温度t
gi
=14℃,由于t
gi
《t
di
,故判断此时风挡玻璃
内表面即将起雾,控制器开启空调通风除湿,以降低车内空气湿度。由于温度差值δt=t
di-t
gi
=0.5℃,因此查询如图4所示的第一对应关系,确定第一除雾风速sw1为10%,然后根据第一除雾风速sw1控制车载空调通风除雾;
[0123]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除雾风速为最高风速的百分比,即sw=当前出风口实际风速s/出风口最大风速smax。
[0124]
进一步的,在确定露点温度t
di
后,可结合当前的测量气压p0进行修正,具体如下:
[0125]
t
di’=t
di
×
[1+t
×
(p
w-p0)/p0]
ꢀꢀꢀꢀꢀꢀꢀꢀꢀꢀꢀꢀꢀꢀꢀꢀꢀꢀꢀꢀꢀꢀꢀꢀꢀꢀꢀꢀꢀꢀꢀꢀꢀꢀꢀꢀꢀꢀ
(4)
[0126]
上式中:
[0127]
tdi’为不同测量气压下修正的车内露点温度;
[0128]
pw为测量的气压值;
[0129]
t为温度补偿系数,取常数2.5。
[0130]
在开启空调除雾后,接下来通过对比风挡玻璃处的光照强度变化量确认除雾效果,并确定第二除雾风速进行修正。
[0131]
控制器100记录开启空调除雾后,进行当前时刻的光照强度g
d2
与上一时刻的光照强度g
d1
的对比,并将光照比值k=g
d2
/g
d1
作为光照强度变化量;然后根据光照比值k与风速比的第二对应关系,确定第二除雾风速sw2。一种第二对应关系的示例如图5所示。
[0132]
例如,当前时刻与前一时刻的光照比值k=1.05,查询图5的对应关系确定出sw2=5%,则当前车载空调的总除雾风速sw=sw1+sw2=10%+5%=15%。
[0133]
进一步的,当检测到温差δt超过设定值时,(本实施例设置为6.5℃),自动控制空调进行降温,从而更好、更快地消除水雾。
[0134]
场景2:ti《to风挡玻璃车内侧起雾(如夏季车内开启空调冷风时)
[0135]
同理,控制器100接收检测的车内温度ti,车内相对湿度hi,通过查表得出此温度ti、相对湿度hi下的露点t
di
,当风挡玻璃内层表面温度t
gi
≤t
di
时,风挡玻璃车内侧起雾;当开启空调除雾时,空调系统对车内空气除湿,降低相对湿度,可及时预防玻璃内侧表面起雾。
[0136]
例如:车内温度传感器201测得车内温度ti=22℃,车内湿度传感器301测得车内相对湿度95%,此时车内的空气水汽的露点t
di
为21.2℃,当车内温度传感器202测得风挡玻璃内表面温度t
gi
为21℃,由于t
gi
《t
di
,故判断此时风挡玻璃内表面即将起雾,控制器开启空调通风除湿,降低车内空气湿度。由于温差为0.2℃,因此开启空调的第一除雾风速为2.5%。
[0137]
场景2的其它控制逻辑与场景1同理,在此不做赘述。
[0138]
2)风挡玻璃车外侧起雾预设判断逻辑c2:
[0139]
如满足风挡玻璃外表面起雾条件,即根据车外温度to,车外相对湿度ho,查询图3确定车外露点温度t
do
,并满足风挡玻璃外侧温度t
go
《t
do
,则控制器100自动开启雨刮系统700;车外风挡玻璃侧水汽凝结起雾及时通过雨刮清除;进一步的,采用间歇开启雨刮的模式,间隙时间为t=5s。
[0140]
步骤6:当控制器100接收到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线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分别检测温度、湿度、光照强度、气压,根据判断逻辑c1确定风挡玻璃内侧除雾条件不满足时,控制器100判断风挡玻璃无起雾风险,控制器100发出信号,空调关闭空调除雾功能,反之则
继续开启空调除雾并保持除雾风速为sw;
[0141]
或者,当控制器100接收到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线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分别检测温度、湿度、光照强度、气压,根据判断逻辑c2确定风挡玻璃外侧除雾条件不满足时,关闭间歇开启雨刮的控制;
[0142]
步骤7:控制结束。
[0143]
总的来说,本实施例通过在驾驶过程中,收集车内车外温度,风挡玻璃区域的湿度、以及玻璃内外温度和光照强度进行综合判断,在容易起雾的前期介入,提前通风干燥,可实现驾驶过程中,减少起雾的发生,或在起雾前期,提前除雾,避免起雾后,需要开启大风量除雾引起的空调风噪和风窗玻璃起雾影响视野的驾驶安全隐患。
[0144]
第二方面,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汽车预防起雾的控制装置,如图6所示,包括:
[0145]
获取模块10,用于获得本车的车内温度,风挡玻璃内侧温度,车内相对湿度,以及风挡玻璃处的光照强度变化量;
[0146]
第一确定模块20,用于根据所述车内温度和所述车内相对湿度,确定车内露点温度;
[0147]
第二确定模块30,用于在所述风挡玻璃内侧温度低于所述车内露点温度时,根据所述车内露点温度与所述风挡玻璃内侧温度,确定所述本车的车载空调的第一除雾风速;以及根据所述光照强度变化量确定所述车载空调的第二除雾风速;
[0148]
控制模块4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除雾风速控制所述车载空调进行除雾;或者根据所述第一除雾风速和所述第二除雾风速,控制所述车载空调进行除雾。
[0149]
可选的,所述第二确定模块30用于:
[0150]
根据温度差值以及第一对应关系,确定车载空调的第一除雾风速;所述温度差值为车内露点温度与所述风挡玻璃内侧温度之间的差值,所述第一对应关系是所述温度差值与所述第一除雾风速之间的对应关系。
[0151]
进一步的,在所述温度差值超过设定值时,所述控制模块40用于:
[0152]
控制车载空调进行降温。
[0153]
可选的,所述第二确定模块30用于:
[0154]
按照第一设定时间间隔,获得每个采集时刻对应的所述风挡玻璃处的光照强度;
[0155]
根据当前采集时刻的光照强度和上一采集时刻的光照强度,获得所述光照强度变化量;
[0156]
根据所述光照强度变化量与第二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二除雾风速;所述第二对应关系是所述光照强度变化量与所述第二除雾风速之间的对应关系。
[0157]
可选的,所述获取模块10用于获得当前的测量气压;
[0158]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20用于:
[0159]
根据所述车内温度和所述车内相对湿度,确定理论露点温度;根据所述测量气压与标准大气压,对所述理论露点温度进行修正,获得修正露点温度,并将所述修正露点温度确定为所述车内露点温度。
[0160]
可选的,所述获取模块10用于:
[0161]
获得车外温度,车外相对湿度和风挡玻璃外侧温度;
[0162]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20用于:
[0163]
根据所述车外温度和所述车外相对湿度,确定车外露点温度;
[0164]
所述控制模块40用于:
[0165]
在所述风挡玻璃外侧温度低于所述车外露点温度时,控制雨刮器工作进行除雾。
[0166]
进一步的,所述所述控制模块40用于:
[0167]
根据第二设定时间间隔控制所述雨刮器进行间歇工作。
[0168]
第三方面,基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发明构思,在又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提供了一种控制器700,包括处理器720和存储器710,所述存储器710耦接到所述处理器720,所述存储器710存储计算机程序711,当所述计算机程序711由所述处理器720执行时使所述控制器700执行前述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法的步骤。
[0169]
第四方面,基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发明构思,在又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800,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811,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前述实施例中的所述控制方法的步骤。
[0170]
通过本发明的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或者优点:
[0171]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预防起雾的控制方法,通过根据车内温度和车内相对湿度确定车内露点温度,然后在风挡玻璃内侧温度低于所述车内露点温度,满足风挡玻璃内侧起雾条件时,根据车内露点温度与风挡玻璃内侧温度确定第一除雾风速,从而在风挡玻璃内侧容易起雾的前期介入或在起雾初期及时介入,自动控制车载空调进行通风干燥以实现除雾,避免风挡玻璃明显起雾后影响驾驶,或开启大风量除雾所产生的明显空调噪声;而根据风挡玻璃处的光照强度变化量确定第二除雾风速,是因为光照强度变化量能够反映风挡玻璃表面的除雾效果,根据基于此确定的第二除雾风速,结合第一除雾风速,控制车载空调进行除雾,能够提高除雾效率,避免因长时间除雾所造成的行车安全隐患。
[0172]
尽管已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技术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0173]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