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驾驶汽车安全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01210发布日期:2022-09-03 04:38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人驾驶汽车安全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防护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无人驾驶汽车安全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2.无人驾驶汽车是通过车载传感系统感知道路环境,自行规划行车路线并控制车辆到达预定目标的智能汽车,它是利用车载传感器感知车辆四周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
3.在无人驾驶汽车行驶时,依然有发生车祸的可能,虽然汽车本身配备有气囊,但是当发生撞击时,由于惯性人体向前移动,导致人身体与汽车前挡风之间空间过小,加上安全带的束缚,无法时乘客尽快的逃离车内。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无人驾驶汽车安全防护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当发生撞击时,由于惯性人体向前移动,导致人身体与汽车前挡风之间空间过小,加上安全带的束缚,无法时乘客尽快的逃离车内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本发明一种无人驾驶汽车安全防护装置,包括底座以及位于底座上方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上表面固定有多个安装块,且所述安装块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对称设置有轨道,所述轨道内滑动连接有活动块,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对称设置有固定块,两个所述活动块分别位于底座上表面一侧的两个边角处,两个所述固定块分别位于底座上表面另一侧的两个边角处,且两个所述活动块与安装板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块与安装板滑动连接,所述活动块的一侧壁上连接有拉簧,所述拉簧的一端连接在轨道的内壁上。
7.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安装板的下表面开设有两个导向槽,两个所述导向槽内均滑动连接有导向块,且两个所述导向块分别与两个固定块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槽和导向块的竖截面均为梯形结构。
8.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对称设置有支撑块,两个所述支撑块位于两个轨道之间,所述支撑块上活动设置有定位杆,两个活动块相靠近的侧壁上均开设有定位孔,且所述定位杆与定位孔尺寸相匹配。
9.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根所述定位杆相靠近的一端均固定有推块,所述定位杆上套装有压簧,且所述压簧位于推块和支撑块之间,所述底座为矩形空腔结构,所述底座的内表面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顶端固定有椭圆块,且椭圆块位于两个推块之间。
10.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座底壁的内表面安装有气体发生器,所述气体发生器的出气口连接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一端贯穿底座的侧壁,且所述出气管
贯穿底座的一端连接有气囊,所述气囊上连接有两根松紧带。
11.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座底壁的内表面安装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电机和气体发生器电性连接,且所述控制器与车辆行车电脑电性连接。
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3.1、通过设置底座、安装板、安装块、轨道、活动块和固定块等结构,将汽车座椅安装在安装板上,安装板与活动块固定连接,固定块固定在底座上并与安装板滑动连接,当发生车祸撞击后,安装板可向后移动,从而增大座椅与汽车前挡风之间的距离,方便乘客解开安全带快速逃离车内;
14.2、通过设置支撑块和定位杆,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定位杆插入活动块的定位孔内,从而保持安装板的位置不变,不会对乘客的正常乘坐造成影响;
15.3、通过设置推块、压簧、支撑块、转轴、电机和椭圆块等结构,压簧初始为压缩状态,使定位杆插入定位孔内,当发生车祸撞击后,电机启动带动椭圆块转动半周,椭圆块由长轴端接触推块变为短轴端接触推块,压簧伸长,使得定位杆脱离定位孔,使活动块可以移动,从而使安装板带动座椅快速移动,保护效果更好;
16.4、通过设置气体发生器、出气管、气囊和松紧带,将气囊通过松紧带固定在座椅的后方,在发生车祸撞击时,气囊快速充气,一方面是降低座椅后移对后座乘客的损伤,另一面也避免后座乘客直接撞击在前座的座椅上,对后座乘客也提供了良好的防护;
17.5、通过设置控制器,控制器与行车电脑连接,整个过程由电脑自动控制,不需要人为控制,极大的提高了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18.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19.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发明的底座上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发明的安装板的仰视图;
22.图4是本发明的活动块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本发明的导向块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本发明的底座的剖视图。
25.图中:1、底座;2、安装板;3、安装块;4、轨道;5、活动块;6、固定块;7、导向槽;71、导向块;8、拉簧;9、定位孔;10、支撑块;11、定位杆;12、推块;13、压簧;14、电机;15、转轴;16、椭圆块;17、气体发生器;18、出气管;19、气囊;20、松紧带;21、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7.请参阅图1-2所示,一种无人驾驶汽车安全防护装置,包括底座1以及位于底座1上方的安装板2,安装板2的上表面固定有多个安装块3,且安装块3上开设有安装孔,底座1的上表面对称设置有轨道4,轨道4内滑动连接有活动块5,底座1的上表面对称设置有固定块
6,两个活动块5分别位于底座1上表面一侧的两个边角处,两个固定块6分别位于底座1上表面另一侧的两个边角处,且两个活动块5与安装板2固定连接,两个固定块6与安装板2滑动连接,活动块5的一侧壁上连接有拉簧8,拉簧8的一端连接在轨道4的内壁上。
28.工作过程:在安装块3上开设有安装孔,汽车的座椅通过螺栓固定在安装块3上,安装板2与活动块5固定连接,固定块6固定在底座1上并与安装板2滑动连接,当发生车祸撞击后,安装板2可向后移动,从而增大座椅与汽车前挡风之间的距离,方便乘客解开安全带快速逃离车内。
29.请参阅图2-5所示,安装板2的下表面开设有两个导向槽7,两个导向槽7内均滑动连接有导向块71,且两个导向块71分别与两个固定块6固定连接,导向槽7和导向块71的竖截面均为梯形结构;导向槽7和导向块71相配合,对安装板2的移动方向进行限位导向,将导向槽7和导向块71设置为梯形结构,在满足限位导向的同时,可避免安装板2由于惯性而向前倾倒,提高了安装板2与底座1的稳定性。
30.请参阅图2和图4所示,底座1的上表面对称设置有支撑块10,两个支撑块10位于两个轨道4之间,支撑块10上活动设置有定位杆11,两个活动块5相靠近的侧壁上均开设有定位孔9,且定位杆11与定位孔9尺寸相匹配;利用定位杆11插入定位孔9内,将活动块5的位置固定,使汽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座椅不会移动,不会影响乘客的正常乘坐。
31.请参阅图2和图6所示,两根定位杆11相靠近的一端均固定有推块12,定位杆11上套装有压簧13,且压簧13位于推块12和支撑块10之间,底座1为矩形空腔结构,底座1的内表面安装有电机14,电机14的输出轴连接有转轴15,转轴15的顶端固定有椭圆块16,且椭圆块16位于两个推块12之间;压簧13初始为压缩状态,使定位杆11插入定位孔9内,当发生车祸撞击后,电机14启动带动椭圆块16转动半周,椭圆块16由长轴端接触推块12变为短轴端接触推块12,压簧13伸长,使得定位杆11脱离定位孔9,使活动块5可以移动,在拉簧8的作用下,活动块5和安装板2带动座椅快速移动,保护效果更好。
32.请参阅图1和图6所示,底座1底壁的内表面安装有气体发生器17,气体发生器17的出气口连接有出气管18,出气管18的一端贯穿底座1的侧壁,且出气管18贯穿底座1的一端连接有气囊19,气囊19上连接有两根松紧带20;将气囊19通过松紧带20固定在座椅的后方,在发生车祸撞击时,气体发生器17启动,向气囊19快速充气,气囊19迅速膨胀,一方面是降低座椅后移对后座乘客的损伤,另一面也避免后座乘客直接撞击在前座的座椅上,对后座乘客也提供了良好的防护。
33.请参阅图6所示,底座1底壁的内表面安装有控制器21,控制器21与电机14和气体发生器17电性连接,且控制器21与车辆行车电脑电性连接;整个过程由电脑自动控制,不需要人为控制,极大的提高了安全性能。
34.工作原理:使用时,设备位于车内,底座1与安装板2保持平齐,活动块5位于轨道4的最左端,此时拉簧8处于拉伸状态,利用定位杆11插入定位孔9内,将活动块5固定,在安装块3上开设有安装孔,汽车的座椅通过螺栓固定在安装块3上,座椅安装完成后,将气囊19通过松紧带20套在座椅上,使气囊19固定在座椅的后背,即可进行使用;
35.当发生车祸撞击后,行车电脑接受到信号,并启动电机14和气体发生器17,压簧13初始为压缩状态,使定位杆11插入定位孔9内,电机14启动带动椭圆块16转动半周,椭圆块16由长轴端接触推块12变为短轴端接触推块12,压簧13伸长,使得定位杆11脱离定位孔9,
使活动块5可以移动,在拉簧8的作用下,活动块5和安装板2带动座椅快速向后移动,发生车祸后,增大前排座椅与汽车前挡风之间的距离,使乘客有足够的空间解开安全带,并快速逃离车内,避免因无法逃离车内而对乘客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36.在座椅后移的同时,气体发生器17启动,产生的气体通过出气管18进入气囊19内,使气囊19快速膨胀,一方面是降低座椅后移对后座乘客的损伤,另一面也避免后座乘客直接撞击在前座的椅背上,对后座乘客也提供了良好的防护;
37.本装置在汽车发生车祸后,通过改变汽车座椅与汽车前挡风的距离,增大了乘客的逃离空间,避免因无法逃离车内而对乘客造成进一步的伤害,同时在前座椅的椅背上增加气囊19,一方面是降低座椅后移对后座乘客的损伤,另一面也避免后座乘客直接撞击在前座的椅背上,对后座乘客也提供了良好的防护。
3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