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识别磨损量的汽车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59728发布日期:2022-09-07 15:46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识别磨损量的汽车轮胎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汽车轮胎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于识别磨损量的汽车轮胎。


背景技术:

2.目前,胎肩的磨损情况仅能通过轮胎侧面分模线到胎冠面的距离与设计值的差值来计算磨损量,胎冠的磨损量需用游标尺测量磨耗标识到胎冠面的深度与设计值的差值来计算磨损量。
3.但由于轮胎为橡胶件,胎肩分模线到胎冠的距离需用卡尺,基准容易识别不清。且在轮胎产生偏磨情况下,轮胎不同位置下的胎冠磨损量有差异,致使测量产生的误差较大。同时轮胎磨损量需用设计值减去测量值,而轮胎设计值与生产出厂值存在一定误差,磨损量计算结果将直接影响轮胎磨损判断以及轮胎寿命预估。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便于识别磨损量的汽车轮胎,以解决相关技术中轮胎磨损量难以测量确定,导致无误准确预估轮胎后续使用寿命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于识别磨损量的汽车轮胎。
6.一种便于识别磨损量的汽车轮胎,其胎冠表面上绕设有多条第一沟槽,多条所述第一沟槽之间间隔布设,且所述第一沟槽的两侧内壁上均沿轮胎径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识别单元。
7.通过上述方案,由于轮胎胎冠表面上设有多条第一沟槽,且第一沟槽内的内壁上间隔设有第一识别单元,进而在轮胎使用磨损后,可通过观察每条第一沟槽内剩余的第一识别单元数量判断该沟槽区域的轮胎磨损量,实现相关人员无需借助相关工具即可快速获知轮胎的实际磨损量,同时也可掌握轮胎在不同区域部位的磨损量,得以判断不同部位的磨损量是否存在明显差异,进而判断轮胎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出现偏磨现象,有效掌握轮胎在行驶过程中的转动状态是否存在异常。
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沟槽两侧内壁呈由轮胎的胎冠表面逐渐靠近的倾斜设置,且其上设有连续的多个第一阶梯单元以形成阶梯状结构,所述第一识别单元即为所述第一阶梯单元的阶梯横面,所述第一识别单元通过所述第一阶梯单元的阶梯竖面相间隔。
9.通过上述方案,轮胎在使用磨损后,可通过观察各第一沟槽内剩余第一阶梯单元阶梯面数量即可获知轮胎的剩余厚度以及已被磨损的第一阶梯单元的数量,进而获知轮胎在该区域所发生的的磨损量,最终实现方便快捷的计算得到后续剩余轮胎的使用寿命。同时,多个第一阶梯单元在第一沟槽的侧壁上形成阶梯状结构,使相关人员在观察时仍可清楚的观察到第一沟槽较深处的第一阶梯单元,得以避免被处于接近第一沟槽槽口的第一阶梯单元遮挡,便于相关人员直接进行观察,此外,内壁呈阶梯状结构也易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一体成型于轮胎的第一沟槽内,制造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10.一些实施例中,位于两侧的两条所述第一沟槽与轮胎的胎冠边沿之间开设有第二
沟槽,所述第二沟槽两侧内壁上均沿轮胎径向依次设有多个第二识别单元;
11.所述第二沟槽两侧内壁呈由轮胎的胎冠表面逐渐靠近的倾斜设置,且其上设有连续的多个第二阶梯单元以形成阶梯状结构,所述第二识别单元即为所述第二阶梯单元的阶梯横面,且所述第二沟槽两侧内壁之间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一沟槽。
12.通过上述方案,通过轮胎的胎冠边沿位置上设置第二沟槽与第二识别单元,实现可有效监测轮胎在两端易发生偏磨位置区域的磨损量,同时由于第二沟槽的内壁之间的夹角大于第一沟槽,使其在轮胎上开口较大,进而更加易于进行观察,方便相关人员在实际检测时可快速获知轮胎两侧区域的磨损量,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13.一些实施例中,多条所述第一沟槽设分布于轮胎胎冠中点的两侧,于胎冠中点两侧最接近胎冠中点的两条所述第一沟槽之间开设有至少一条第三沟槽,所述第三沟槽两侧内壁上均沿轮胎径向依次设有多个第三识别单元;
14.所述第三沟槽两侧内壁呈由轮胎的胎冠表面逐渐靠近的倾斜设置,且其上设有连续的多个第三阶梯单元以形成阶梯状结构,所述第三识别单元即为所述第三阶梯单元的阶梯横面,且所述第三沟槽两侧壁之间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一沟槽。
15.通过上述方案,通过第三沟槽以及其内第三识别单元对轮胎胎冠的中间区域进行磨损量的监测,且由于第三沟槽两侧壁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一沟槽,即其占用的轮胎胎冠表面积将更小,得以所占用轮胎胎冠表面积更多的第二沟槽进行补偿,进而实现有效平衡第一沟槽、第二沟槽以及第三沟槽之外胎冠表面积的大小,保障轮胎胎冠具有充足的接地面积。
1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阶梯单元、所述第二阶梯单元以及所述第三阶梯单元三者的阶梯竖面长度一致。
17.通过上述方案,三者的阶梯竖面长度一致即实现相邻第一阶梯单元、相邻第二阶梯单元以及相邻第三阶梯单元之间的间隔均一致,进而,第一沟槽、第二沟槽与第三沟槽内所处区域的轮胎磨损量可直观的通过已磨损的各阶梯单元数量进行体现与反应,仅需比较数量大小即可判断出各区域的磨损量是否一致,进而获知是否发生偏磨。
1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沟槽、第二沟槽与所述第三沟槽的槽深一致。
19.通过上述方案,结合第一阶梯单元、第二阶梯单元以及第三阶梯单元三者的阶梯竖面长度一致,实现处于边缘区域的第二阶梯单元阶梯横面长度将最大,处于轮胎胎冠表面中间区域的第三阶梯单元阶梯横面长度最小,进而对于发生偏磨后最易产生影响的轮胎边缘区域,其上的第二阶梯单元也更加易于观察,方便在实际使用和检测过程中相关人员快速识别掌握轮胎基本情况。
2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沟槽数量与所述第二沟槽数量一致,且所述第三沟槽的槽口宽度与所述第二沟槽的槽口宽度之和不大于两条所述第一沟槽的槽口宽度之和。
21.通过上述方案,进一步实现平衡第一沟槽、第二沟槽以及第三沟槽开设于轮胎胎冠表面上时所占用的面积,保障轮胎胎冠表面上剩余面积不小于同等数量下全部为第一沟槽时的剩余面积。
22.一些实施例中,其两侧胎肩上沿轮胎径向间隔设有多个第四识别单元。
23.通过上述方案,实现在胎肩处也可直接对轮胎磨损量进行观察识别,进一步提升轮胎在使用与观察时的快捷性与全面性。
2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识别单元之间的间距与所述第一识别单元之间的间距一致。
25.通过上述方案,实现通过快捷对比第四识别单元的磨损数量与第一识别单元的磨损数量即可判断不同区域下的磨损程度是否一致。
26.一些实施例中,其两侧胎肩上设有连续的多个第四阶梯单元以形成阶梯状结构,所述第四识别单元即为所述第四阶梯单元的阶梯横面,所述第四识别单元之间通过所述第四阶梯单元的的阶梯竖面相间隔。
27.通过上述方案,利用可快速一体成型的阶梯状结构形成第四阶梯单元,便于制造加工的同时利于识别观察。
28.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2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轮胎,由于轮胎胎冠表面上设有多条第一沟槽,且第一沟槽内的内壁上间隔设有第一识别单元,进而在轮胎使用磨损后,可通过观察每条第一沟槽内剩余的第一识别单元数量判断该沟槽区域的轮胎磨损量,实现相关人员无需借助相关工具即可快速获知轮胎的实际磨损量,同时也可掌握轮胎在不同区域部位的磨损量,得以判断不同部位的磨损量是否存在明显差异,进而判断轮胎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出现偏磨现象,有效掌握轮胎在行驶过程中的转动状态是否存在异常。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图1中a区域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33.图3为部分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4.图4为图1中b区域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35.图中:
36.1、胎冠;
37.2、第一沟槽;20、第一阶梯单元;
38.3、第二沟槽;30、第二阶梯单元;
39.4、第三沟槽;40、第三阶梯单元;
40.5、胎肩;50、第四阶梯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41.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2.目前,胎肩的磨损情况仅能通过轮胎侧面分模线到胎冠面的距离与设计值的差值
来计算磨损量,胎冠的磨损量需用游标尺测量磨耗标识到胎冠面的深度与设计值的差值来计算磨损量。
43.但由于轮胎为橡胶件,胎肩分模线到胎冠的距离需用卡尺,基准容易识别不清。且在轮胎产生偏磨情况下,轮胎不同位置下的胎冠磨损量有差异,致使测量产生的误差较大。同时轮胎磨损量需用设计值减去测量值,而轮胎设计值与生产出厂值存在一定误差,磨损量计算结果将直接影响轮胎磨损判断以及轮胎寿命预估。
44.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于识别磨损量的汽车轮胎。
45.一种便于识别磨损量的汽车轮胎,其胎冠1表面上绕设有多条第一沟槽2,多条所述第一沟槽2之间间隔布设,且所述第一沟槽2的两侧内壁上均沿轮胎径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识别单元。
46.可选地,所述第一沟槽2两侧内壁呈由轮胎的胎冠1表面逐渐靠近的倾斜设置,且其上设有连续的多个第一阶梯单元20以形成阶梯状结构,所述第一识别单元即为所述第一阶梯单元20的阶梯横面,所述第一识别单元通过所述第一阶梯单元20的阶梯竖面相间隔。
47.可选地,位于两侧的两条所述第一沟槽2与轮胎的胎冠1边沿之间开设有第二沟槽3,所述第二沟槽3两侧内壁上均沿轮胎径向依次设有多个第二识别单元;
48.所述第二沟槽3两侧内壁呈由轮胎的胎冠1表面逐渐靠近的倾斜设置,且其上设有连续的多个第二阶梯单元30以形成阶梯状结构,所述第二识别单元即为所述第二阶梯单元30的阶梯横面,且所述第二沟槽3两侧内壁之间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一沟槽2。
49.可选地,多条所述第一沟槽2设分布于轮胎胎冠1中点的两侧,于胎冠1中点两侧最接近胎冠1中点的两条所述第一沟槽2之间开设有至少一条第三沟槽4,所述第三沟槽4两侧内壁上均沿轮胎径向依次设有多个第三识别单元;
50.所述第三沟槽4两侧内壁呈由轮胎的胎冠1表面逐渐靠近的倾斜设置,且其上设有连续的多个第三阶梯单元40以形成阶梯状结构,所述第三识别单元即为所述第三阶梯单元40的阶梯横面,且所述第三沟槽4两侧壁之间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一沟槽2。
51.可选地,所述第一阶梯单元20、所述第二阶梯单元30以及所述第三阶梯单元40三者的阶梯竖面长度一致。
52.可选地,所述第一沟槽2、第二沟槽3与所述第三沟槽4的槽深一致。
53.可选地,所述第三沟槽4数量与所述第二沟槽3数量一致,且所述第三沟槽4的槽口宽度与所述第二沟槽3的槽口宽度之和不大于两条所述第一沟槽2的槽口宽度之和。
54.可选地,其两侧胎肩5上沿轮胎径向间隔设有多个第四识别单元。
55.可选地,所述第四识别单元之间的间距与所述第一识别单元之间的间距一致。
56.可选地,其两侧胎肩5上设有连续的多个第四阶梯单元50以形成阶梯状结构,所述第四识别单元即为所述第四阶梯单元50的阶梯横面,所述第四识别单元之间通过所述第四阶梯单元50的的阶梯竖面相间隔。
57.其中,其胎冠1表面上绕设有多条第一沟槽2,多条所述第一沟槽2之间间隔布设,且所述第一沟槽2的两侧内壁上均沿轮胎径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识别单元。
58.这样设置,由于轮胎胎冠1表面上设有多条第一沟槽2,且第一沟槽2内的内壁上间隔设有第一识别单元,进而在轮胎使用磨损后,可通过观察每条第一沟槽2内剩余的第一识别单元数量判断该沟槽区域的轮胎磨损量,实现相关人员无需借助相关工具即可快速获知
轮胎的实际磨损量,同时也可掌握轮胎在不同区域部位的磨损量,得以判断不同部位的磨损量是否存在明显差异,进而判断轮胎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出现偏磨现象,有效掌握轮胎在行驶过程中的转动状态是否存在异常。
59.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沟槽2两侧内壁呈由轮胎的胎冠1表面逐渐靠近的倾斜设置,且其上设有连续的多个第一阶梯单元 20以形成阶梯状结构,所述第一识别单元即为所述第一阶梯单元20 的阶梯横面,所述第一识别单元通过所述第一阶梯单元20的阶梯竖面相间隔。
60.其中,第一阶梯单元20的阶梯横面平行于轮胎的胎冠1表面,第一阶梯单元20的阶梯竖面则与其阶梯横面垂直并与边沿连接下一第一阶梯单元20的阶梯横面。
61.这样设置,轮胎在使用磨损后,可通过观察各第一沟槽2内剩余第一阶梯单元20阶梯面数量即可获知轮胎的剩余厚度以及已被磨损的第一阶梯单元20的数量,进而获知轮胎在该区域所发生的的磨损量,最终实现方便快捷的计算得到后续剩余轮胎的使用寿命。同时,多个第一阶梯单元20在第一沟槽2的侧壁上形成阶梯状结构,使相关人员在观察时仍可清楚的观察到第一沟槽2较深处的第一阶梯单元20,得以避免被处于接近第一沟槽2槽口的第一阶梯单元20遮挡,便于相关人员直接进行观察,此外,内壁呈阶梯状结构也易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一体成型于轮胎的第一沟槽2内,制造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62.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位于两侧的两条所述第一沟槽2与轮胎的胎冠1边沿之间开设有第二沟槽3,所述第二沟槽3两侧内壁上均沿轮胎径向依次设有多个第二识别单元;
63.所述第二沟槽3两侧内壁呈由轮胎的胎冠1表面逐渐靠近的倾斜设置,且其上设有连续的多个第二阶梯单元30以形成阶梯状结构,所述第二识别单元即为所述第二阶梯单元30的阶梯横面,且所述第二沟槽3两侧内壁之间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一沟槽2。
64.其中,第二阶梯单元30的阶梯横面平行于轮胎的胎冠1表面,第二阶梯单元30的阶梯竖面则与其阶梯横面垂直并与边沿连接下一第二阶梯单元30的阶梯横面。
65.这样设置,通过轮胎的胎冠1边沿位置上设置第二沟槽3与第二识别单元,实现可有效监测轮胎在两端易发生偏磨位置区域的磨损量,同时由于第二沟槽3的内壁之间的夹角大于第一沟槽2,使其在轮胎上开口较大,进而更加易于进行观察,方便相关人员在实际检测时可快速获知轮胎两侧区域的磨损量,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66.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多条所述第一沟槽2设分布于轮胎胎冠 1中点的两侧,于胎冠1中点两侧最接近胎冠1中点的两条所述第一沟槽2之间开设有至少一条第三沟槽4,所述第三沟槽4两侧内壁上均沿轮胎径向依次设有多个第三识别单元;
67.所述第三沟槽4两侧内壁呈由轮胎的胎冠1表面逐渐靠近的倾斜设置,且其上设有连续的多个第三阶梯单元40以形成阶梯状结构,所述第三识别单元即为所述第三阶梯单元40的阶梯横面,且所述第三沟槽4两侧壁之间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一沟槽2。
68.其中,第三阶梯单元40的阶梯横面平行于轮胎的胎冠1表面,第三阶梯单元40的阶梯竖面则与其阶梯横面垂直并与边沿连接下一第三阶梯单元40的阶梯横面。
69.这样设置,通过第三沟槽4以及其内第三识别单元对轮胎胎冠1 的中间区域进行磨损量的监测,且由于第三沟槽4两侧壁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一沟槽2,即其占用的轮胎胎冠1表面积将更小,得以所占用轮胎胎冠1表面积更多的第二沟槽3进行补偿,进而实现有效平衡第一沟槽2、第二沟槽3以及第三沟槽4之外胎冠1表面积的大小,保障轮胎胎冠1具有充足
的接地面积。
70.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阶梯单元20、所述第二阶梯单元30以及所述第三阶梯单元40三者的阶梯竖面长度一致。
71.这样设置,三者的阶梯竖面长度一致即实现相邻第一阶梯单元 20、相邻第二阶梯单元30以及相邻第三阶梯单元40之间的间隔均一致,进而,第一沟槽2、第二沟槽3与第三沟槽4内所处区域的轮胎磨损量可直观的通过已磨损的各阶梯单元数量进行体现与反应,仅需比较数量大小即可判断出各区域的磨损量是否一致,进而获知是否发生偏磨。
72.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沟槽2、第二沟槽3与所述第三沟槽4的槽深一致。
73.其中,第一沟槽2与第二沟槽3以及第三沟槽4深度一致,可使三者内的第一识别单元、第二识别单元以及第三识别单元的数量均一致,进而在观察时可更快判断出三者所在区域轮胎胎冠1表面的磨损量。
74.此外,结合第一阶梯单元20、第二阶梯单元30以及第三阶梯单元40三者的阶梯竖面长度一致,实现处于边缘区域的第二阶梯单元 30阶梯横面长度将最大,处于轮胎胎冠1表面中间区域的第三阶梯单元40阶梯横面长度最小,进而对于发生偏磨后最易产生影响的轮胎边缘区域,其上的第二阶梯单元30也更加易于观察,方便在实际使用和检测过程中相关人员快速识别掌握轮胎基本情况。
75.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沟槽4数量与所述第二沟槽3 数量一致,且所述第三沟槽4的槽口宽度与所述第二沟槽3的槽口宽度之和不大于两条所述第一沟槽2的槽口宽度之和。
76.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沟槽4的槽口宽度与第二沟槽3的槽口宽度值和等于两条第一沟槽2的槽口宽度之和。
77.这样设置,进一步实现平衡第一沟槽2、第二沟槽3以及第三沟槽4开设于轮胎胎冠1表面上时所占用的面积,保障轮胎胎冠1表面上剩余面积不小于同等数量下全部为第一沟槽2时的剩余面积。
78.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其两侧胎肩5上沿轮胎径向间隔设有多个第四识别单元。
79.这样设置,实现在胎肩5处也可直接对轮胎磨损量进行观察识别,进一步提升轮胎在使用与观察时的快捷性与全面性。
8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识别单元之间的间距与所述第一识别单元之间的间距一致。
81.这样设置,实现通过快捷对比第四识别单元的磨损数量与第一识别单元的磨损数量即可判断不同区域下的磨损程度是否一致。
82.一些实施例中,其两侧胎肩5上设有连续的多个第四阶梯单元 50以形成阶梯状结构,所述第四识别单元即为所述第四阶梯单元50 的阶梯横面,所述第四识别单元之间通过所述第四阶梯单元50的的阶梯竖面相间隔。
83.其中,第四阶梯单元50的阶梯横面平行于轮胎的胎冠1表面,第四阶梯单元50的阶梯竖面则与其阶梯横面垂直并与边沿连接下一第四阶梯单元50的阶梯横面。
84.这样设置,利用可快速一体成型的阶梯状结构形成第四阶梯单元 50,便于制造加工的同时利于识别观察。
85.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8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轮胎,由于轮胎胎冠1表面上设有多条第一沟槽2,且第一沟槽2内的内壁上间隔设有第一识别单元,进而在轮胎使用磨损后,可通过观察每条第一沟槽2内剩余的第一识别单元数量判断该沟槽区域的轮胎磨损量,实现相关人员无需借助相关工具即可快速获知轮胎的实际磨损量,同时也可掌握轮胎在不同区域部位的磨损量,得以判断不同部位的磨损量是否存在明显差异,进而判断轮胎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出现偏磨现象,有效掌握轮胎在行驶过程中的转动状态是否存在异常。
8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8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89.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