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载人载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29878发布日期:2022-09-14 18:48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载人载具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载人出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型载人载具。


背景技术:

2.现在大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越来越高,车辆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宽,但是道路和停车场的增加量远远落后于车辆的增长量。小型或微型电动车以其适用性强、机动灵活、维修简单方便,价格低廉、节能环保、易停车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家庭、城乡、厂区、环卫、社区保洁以及上下班、接送学生等短途运输领域。但是现有电动车通常为三轮或四轮电动车,其结构包括车体、连接于车体上的车轮、连接于车体两侧的车门,整个结构复杂、重量重且不够紧凑。另外,其车轮通常由轮辋与轮辐组成,轮辋和轮辐可以是整体式、永久连接式或可拆卸式,由轮辋与轮辐组成的车轮通过轮毂与车轴连接,这种结构形式重量大,生产工艺复杂,动力成本高,无法满足目前对于轻型车辆的要求。
3.因此,如何实现车辆小型化、微型化以解决道路堵塞及停车场拥堵问题的同时,如何降低车辆整体的重量以降低动力成本是目前需要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种种不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提出一种新型载人载具,并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新型载人载具,其包括设有载人空间的载体、连接于载体上用于实现载体于陆地上移动的动力轮辋,载体上对应动力轮辋安装有便于人员进入载人空间的门,门盖合于动力轮辋上。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动力轮辋驱动载体前行或后退,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车轮结构,省去了轮毂及轮辐等结构,减轻了车轮的重量,从而减轻了整个载人载具的重量,满足了轻型车辆对于车轮的重量要求,降低了动力成本,经济适用性强。另外,其通过在载体上对应动力轮辋安装便于人员进入载人空间的门,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满足小型化及微型化车辆的设计要求,适用于交通拥挤状态下的道路出行及小空间快速停车的情况。
7.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动力轮辋包括用于实现将动力轮辋连接于载体上的定辋、转动连接于定辋上的动辋、设置于动辋与定辋之间用于实现定辋与动辋转动连接的滚动机构、连接于定辋上用于驱动动辋相对于定辋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有齿轮传动组件,动辋上设置有与齿轮传动组件啮合连接的内齿圈。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定辋将动力轮辋连接于载体上,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动辋相对于定辋转动,通过设置齿轮传动组件与内齿圈啮合实现第一驱动机构与动辋之间的传动连接。第一驱动机构可为电机,也就是说,该技术方案仅需要一个小电机即可实现轮辋自驱动的目的,所需的驱动动力结构小且整体结构紧凑,相对于载体整体的占用空间小。
9.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辋上连接有滑动杆,载体上对应滑动杆设置有固定块,滑动杆滑动连接于固定块上且位于固定块两端的滑动杆上均套设有减震弹簧。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定辋上连接的滑动杆与载体上设置的固定块滑动连接,并在位于固定块两端的滑动杆上套设的减震弹簧,实现定辋相对于载体可上下移动的同时使得动力轮辋具备减震效果,增加了载体载人的舒适性、安全性及稳定性,可适应于各种减震环境下的使用。
11.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滚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定辋上的滑块、滚动连接于滑块的内底部且与环形轨道滚动连接的滚珠组,内齿圈设置于动辋的内径面中心线上,动辋的内径面上还设置有两条环形轨道且两条环形轨道并列设置于内齿圈的两侧,滚珠组设置有两组且分别与两条环形轨道滚动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两组滚珠组分别与两条环形轨道滚动连接,增加动辋与定辋之间的滚动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动力轮辋的结构强度。
13.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辋上平行转动连接有用于提高载体启动前行稳定性及停靠稳定性的稳定轮,稳定轮靠近定辋的后侧设置。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稳定轮起到一个支点的作用,可以正反随意转动,当启动前行时,通过设置稳定轮,使载体不会因惯性的作用向后仰,保证了载体整体的稳定,而且在载体停靠时,也能保持载体固定。
15.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辋的外周形状为正多边形,第一驱动机构及齿轮传动组件连接于正多边形的一顶点上,滚动机构设置有多组且各组滚动机构均匀连接于正多边形的其余顶点上。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组滚动机构多条切线,使动力轮辋的承压性能好,防冲击性能更好,承重性更强,使用寿命高,不易损坏。
17.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新型载人载具还包括连接于载体上用于实现载体升降或于空中飞行的旋翼机构,旋翼机构包括连接于载体上的旋翼臂、连接于旋翼臂远离载体一端的螺旋桨、与螺旋桨驱动连接用于带动螺旋桨转动的第二驱动机构。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载体上设置旋翼机构实现该新型载人载具可于空中使用的目的,从而实现该新型载人载具可陆空两栖使用的目的,增加了该新型载人载具的使用功能,使其不受陆地道路交通拥堵的影响,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
19.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旋翼机构设置有多组且各组旋翼机构均匀连接于载体上。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多组旋翼机构提高升力,各组旋翼机构的具体结构可根据载体载重量及停放空间等因素灵活设置。
21.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载体的两侧可折叠地连接有两组旋翼机构,两组旋翼机构中,螺旋桨由共轴且同速反向连接于第二驱动机构输出端的正桨及反桨组成,旋翼臂上设置有与第二驱动机构及螺旋桨驱动连接用于驱动螺旋桨及第二驱动机构相对于旋翼臂摆动的舵机电机。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组旋翼机构可折叠于载体的两侧,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提高了其使用过程的安全性,便于停放。通过将螺旋桨设置为共轴且同速反向的正桨及反桨,使整体可以升起的同时中和转矩,避免载体随螺旋桨旋转而旋转。通过舵机电机带动
第二驱动机构及螺旋桨一起摆动,改变两侧螺旋桨的桨面倾斜角度,从而达到前进、后退、转弯等工况要求。
23.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载体的顶部中心处设置有一组旋翼机构,该组旋翼机构中,螺旋桨由共轴且同速反向连接于第二驱动机构输出端的正桨及反桨组成。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载体的顶部中心处设置螺旋桨,提高载体于空中飞行的升力,适用于载体载重量大的升力需求,使载体满足对双人或多人的载重需求。
25.综上所述,本发明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6.(1)本发明通过设置动力轮辋驱动载体前行或后退,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车轮结构,省去了轮毂及轮辐等结构,减轻了车轮的重量,从而减轻了整个载人载具的重量,满足了轻型车辆对于车轮的重量要求,降低了动力成本,经济适用性强。另外,其通过在载体上对应动力轮辋安装便于人员进入载人空间的门,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满足小型化及微型化车辆的设计要求,适用于交通拥挤状态下的道路出行及小空间快速停车的情况。
27.(2)通过定辋将动力轮辋连接于载体上,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动辋相对于定辋转动,通过设置齿轮传动组件与内齿圈啮合实现第一驱动机构与动辋之间的传动连接。第一驱动机构可为电机,也就是说,该技术方案仅需要一个小电机即可实现轮辋自驱动的目的,所需的驱动动力结构小且整体结构紧凑,相对于载体整体的占用空间小。
28.(3)通过定辋上连接的滑动杆与载体上设置的固定块滑动连接,并在位于固定块两端的滑动杆上套设的减震弹簧,实现定辋相对于载体可上下移动,使得动力轮辋具备减震效果,增加了载体载人的舒适性、安全性及稳定性,可适应于各种减震环境。
29.(4)动力轮辋中,通过设置两组滚珠组分别与两条环形轨道滚动连接,增加动辋与定辋之间的滚动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动力轮辋的结构强度。进一步通过设置多组滚动机构使获得多条滚动切线,使动力轮辋的承压性能好,防冲击性能更好,承重性更强,使用寿命高,不易损坏。
30.(5)通过在定辋上平行连接的稳定轮起到了一个支点的作用,可以正反随意转动,当启动前行时,通过设置稳定轮,使载体不会因惯性的作用向后仰,保证了载体整体的稳定,而且在载体停靠时,也能保持载体固定
31.(6)通过在载体上设置旋翼机构实现该新型载人载具可于空中使用的目的,从而实现该新型载人载具可陆空两栖使用的目的,增加了该新型载人载具的使用功能,使其不受陆地道路交通拥堵的影响,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
32.(7)通过设置四种旋翼机构的结构形式,设计形式灵活多样,使该新型载人载具可适用于一人或双人出行,满足了该载人载具于空中飞行时对不同重量的载重要求,适用性及实用性良好。
附图说明
33.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1中新型载人载具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1中新型载人载具除门以外的结构示意图;
35.图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1中动力轮辋的结构示意图;
36.图4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1中动力轮辋除动辋以外的结构示意图;
37.图5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1中为了体现传动箱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8.图6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1中为了体现齿轮传动组件的的结构示意图;
39.图7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2中新型载人载具在旋翼机构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40.图8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2中新型载人载具在旋翼机构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41.图9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3中新型载人载具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0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5中新型载人载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它类同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以下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词,例如“上”“下”“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词是用来说明而非限制本发明创造。
44.具体实施例1
45.一种新型载人载具,如图1-6所示,其包括设有载人空间的载体100、连接于载体100上用于实现载体100于陆地上移动的动力轮辋200,载体100上对应动力轮辋200安装有便于人员进入载人空间的门300,门300盖合于动力轮辋200上。通过设置动力轮辋200驱动载体100前行或后退,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车轮结构,省去了轮毂及轮辐等结构,减轻了车轮的重量,从而减轻了整个载人载具的重量,满足了轻型车辆对于车轮的重量要求,降低了动力成本,经济适用性强。同时通过在载体100上对应动力轮辋200安装的便于人员进入载人空间的门300,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满足小型化及微型化车辆的设计要求,适用于交通拥挤状态下的道路出行及小空间快速停车的情况。
46.具体的,载体100内设的载人空间内设置有座椅,座椅的前方设置有操作台,便于人员在内部对载人载具的运行动作进行控制。载体100的前端及后端均可设置可视窗120,便于人员观察外部情况。门300上也可以设置可视窗,提高观感及美观性,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47.进一步地,动力轮辋200设置有两组且两组动力轮辋200分别安装于载体100的两侧,载体100通过两侧设置的动力轮辋200与地面接触。动力轮辋200的外侧套设有轮胎500,动力轮辋200与轮胎500形成车轮,在动力轮辋200上安装车轮可以提高载体100于陆地上移动的减震效果。
48.进一步地,动力轮辋200包括用于实现将动力轮辋200连接于载体100敞口110处的定辋220、转动连接于定辋220上的动辋210、设置于动辋210与定辋220之间用于实现定辋220与动辋210转动连接的滚动机构240、连接于定辋220上用于驱动动辋210相对于定辋220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门300盖设于定辋220上,第一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有齿轮传动组件,动辋210上设置有与齿轮传动组件啮合连接的内齿圈230。
49.通过定辋220将动力轮辋200连接于载体100上,通过设置第一驱动机构驱动动辋210相对于定辋220转动,通过设置齿轮传动组件与内齿圈230啮合实现第一驱动机构与动辋210之间的传动连接。第一驱动机构可为电机,也就是说,该技术方案仅需要一个小电机即可实现轮辋自驱动的目的,所需的驱动动力结构小且整体结构紧凑,相对于载体100整体的占用空间小。
50.进一步地,门300枢轴连接于载体100上,门300可以为手拉门300也可以为电动门300,门300上设置有电子锁,实现自动锁门300的目的。
51.进一步地,定辋220上连接有滑动杆260,载体100上对应滑动杆260设置有固定块600,滑动杆260滑动连接于固定块600上且位于固定块600两端的滑动杆260上均套设有减震弹簧。通过定辋220上连接的滑动杆260与载体100上设置的固定块600滑动连接,并在位于固定块600两端的滑动杆260上套设的减震弹簧,实现定辋220相对于载体100可上下移动的同时使得动力轮辋200具备减震效果,增加了载体100载人的舒适性、安全性及稳定性,可适应于各种减震环境下的使用。本实施例中,滑动杆260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滑动杆260并列设置于定辋220上,提高定辋220与载体100之间的连接强度,一固定块600远离载体100一端连接有轴套,门300枢轴连接于固定块600远离载体100一端,从而实现门300盖合于定辋220上。
52.进一步地,内齿圈230设置于动辋210内径面上,动辋210的内径面上还设置有位于内齿圈230一侧的环形轨道,滚动机构240包括固定连接于定辋220上的滑块241、转动连接于滑块241的内底部且与环形轨道滚动连接的滚珠组242。滚珠组242与环形轨道滚动连接,增加动辋210与定辋220之间的连接支点,提高了动力轮辋200的整体强度。本实施例中,滚珠组242由多个钢珠组成,其组成的滚珠组242强度高、耐磨性好、使用寿命高,从而提高的滑块241的使用寿命。
53.优选的,滑块241由两块相对设置的半滑块241组成,两块相对设置的半滑块241通过螺栓可拆卸地连接在定辋220上,当对滑块241需要维修更换时,无需卸掉整个定辋220,提高滑块241维修更换的便捷性。
54.进一步地,内齿圈230设置于动辋210的内径面中心线上,环形轨道设置有两条且两条环形轨道并列设置于内齿圈230的两侧,滚珠组242设置有两组且分别与两条环形轨道滚动连接。通过设置两组滚珠组242与两条环形轨道滚动连接,进一步增加动辋210与定辋22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动力轮辋200的结构强度。滑块241骑设于内齿圈230上,滑块241的底部对应内齿圈230设置有让位槽。滑块241的底部两侧对应两组滚珠组242分别设置有安装槽,两组滚珠组242分别对应滚动连接于安装槽内,通过设置多个滚珠使之产生多条切线,形成多个受力点,适用于重型载人载具的载重量要求,防冲击效果好、强度高。
55.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为第一驱动电机270,齿轮传动组件连接于第一驱动电机270的输出端,而齿轮传动组件与动辋210的内径面上设置的内齿圈230啮合连接,实现了动力传动的目的,从而实现轮辋自驱动车体移动的目的,这种轮辋驱动的形式相对于轮轴扭动和轮毂推动更省力,以小动力即可达到驱动车体的目的。齿轮传动组件为齿轮组,该齿轮组由连接于第一驱动电机270输出轴端的主动齿轮252、与主动齿轮252及内齿圈230分别啮合的至少一个从动齿轮253组成。本实施例中,该齿轮组由连接于第一驱动电机270输出轴端的主动齿轮252、与主动齿轮252及内齿圈230分别啮合的两个从动齿轮253组成,使动辋210相对于定辋220转动更加省力。齿轮传动组件中齿轮的数量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灵活选择。定辋220上连接有传动箱251,第一驱动电机270连接于传动箱251的外侧且隐藏于载体100的底部,齿轮传动组件安装于传动箱251内且底部突出于齿轮传动箱251与内齿圈230内。传动箱251与定辋220可拆卸地连接或一体成型,通过可拆卸连接的形式可提高整体结构安装拆卸的便捷性,通过一体成型的结构形式可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生产工艺,根据实
际情况的需要可以灵活选择。传动箱251的底部设置有两条弧形槽,两条弧形槽内均设置有与动辋210内径面上的两条环形轨道相切的滚珠组242,提高该动力轮辋200转动的顺滑性及整体结构强度。另一较佳的实施方案中,齿轮传动组件仅为一主动齿轮252,该主动齿轮252与内齿圈230啮合。
56.进一步地,定辋220上平行转动连接有用于提高载体100启动前行稳定性及停靠稳定性的稳定轮280,稳定轮280靠近定辋220的后侧设置,稳定轮280的底面与轮胎500的底面处于一个地平面上。该稳定轮280起到一个支点的作用,可以正反随意转动,当启动前行时,通过设置稳定轮280,使载体100不会因惯性的作用向后仰,保证了载体整体的稳定,而且在载体停靠时,也能保持载体固定。本实施例中,稳定轮垂直转动连接于传动箱251上。稳定轮280的底面与轮胎的底面在一个地平面上。
57.进一步地,定辋220的外周形状为正多边形,第一驱动电机270及齿轮传动组件连接于正多边形的一顶点上,滚动机构240设置有多组且各组滚动机构240均匀连接于正多边形的其余顶点上。通过设置多组滚动机构240多条切线,使动力轮辋200的承压性能好,防冲击性能更好,承重性更强,使用寿命高,不易损坏。相邻滚动机构240之间的夹角最优为60
°
,过低容易产生滑动阻力,动力损耗大,重量大。过高则结构强度差,防冲击效果及载重效果不佳。
58.进一步地,载体100的前端底部或后端底部设置有用于提高载体100于陆地上移动或停靠稳定性的辅助车轮400。辅助车轮400优选为万向轮。本实施例中,万向轮设置有一个且连接于载体100的前端底部中心处。
59.具体实施例2
60.本实施例与具体实施例1相同的地方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
61.如图7-8所示,一种新型载人载具还包括连接于载体100上用于实现载体100升降或于空中飞行的旋翼机构700,旋翼机构700包括连接于载体100上的旋翼臂、连接于旋翼臂上的螺旋桨、与螺旋桨驱动连接用于实现螺旋桨转动的第二驱动机构。设置旋翼机构700实现该新型载人载具可于空中使用,实现该新型载人载具可陆空两栖使用,增加了其使用功能,使其不受道路交通拥堵的影响,提高了应用前景。
62.进一步地,旋翼机构700设置有多组且各组旋翼机构700均匀连接于载体100上。
63.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载体100的两侧可折叠地连接有两组旋翼机构700,两组旋翼机构700中,螺旋桨由共轴且同速反向连接于第二驱动机构输出端的正桨710及反桨720组成,旋翼臂上设置有与第二驱动机构及螺旋桨驱动连接用于驱动螺旋桨及第二驱动机构相对于旋翼臂摆动的舵机电机740。两组旋翼机构700可折叠于载体100的两侧,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提高了其使用过程的安全性,便于停放。通过将螺旋桨设置为共轴且同速反向的正桨710及反桨720,使整体可以升起的同时中和转矩,避免载体100随螺旋桨旋转而旋转。通过舵机电机740带动第二驱动机构及螺旋桨一起摆动,改变两侧螺旋桨的桨面倾斜角度,从而达到前进、后退、转弯等工况要求。
64.具体的,第二驱动机构为第二驱动电机730,第二驱动电机730的顶底两端输出正反输出轴,正桨710及反桨720共轴且同速反向连接于第二驱动电机730的正反输出轴上,第二驱动电机730驱动正桨710及反桨720旋转。当正桨710及反桨720在第二驱动电机730的驱动下转速升高时为载体100提供升力,转速下降时带动载体100下降。舵机电机740连接于旋
翼臂内部,第二驱动电机730垂直连接于舵机电机740的输出轴端,舵机电机740带动第二驱动电机730及与第二驱动电机730连接的正桨710及反桨720沿舵机工况转动,通过改变两侧螺旋桨的桨面倾斜角度,从而达到前进、后退、转弯等工况要求。载体100上对应旋翼臂设置有l形过渡块,门300的顶部固定连接于l形过渡块的底部,旋翼臂远离螺旋桨一端通过设置第一蜗杆轴转动连接于l形过渡块的竖直部上,旋翼臂内设置有用于实现旋翼臂相对于l形过渡块转动的第一涡轮及与第一涡轮传动连接用于驱动第一涡轮转动的旋翼臂折叠电机750,旋翼臂折叠电机750带动第一涡轮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蜗杆轴转动,第一蜗杆轴转动时带动旋翼臂相对于载体100折叠或展开,进而实现旋翼机构700翻折于载体100的侧面上,使整体机构更加美观、更加紧凑的同时提高停放时的安全性,减少停放占用空间。l形过渡块的水平部上通过设置第二蜗杆轴转动连接于载体100上,对应第二蜗杆轴配合设置有第二涡轮,载体100上设置有与第二涡轮传动连接的门开合电机760,门开合电机760驱动第二涡轮转动,从而带动第二涡轮轴转动,带动与第二涡轮轴连接的l形过渡块转动,实现门300的启闭动作。
65.优选的,螺旋桨为可折叠螺旋桨。当螺旋桨折叠后,可使整个结构更加紧凑,使用安全性有所提高。
66.优选的,旋翼机构700还包括连接于旋翼臂上且套设于螺旋桨外部的防护罩,防护罩的结构类似于风扇罩的结构,对螺旋桨进行保护,当第一螺旋桨旋转时对周围人员及周围物品进行防护。
67.该新型载人载具还包括分别与动力轮辋200及旋翼机构700控制连接的控制器。通过控制器控制动力轮辋200及旋翼机构700的动作状态,从而控制该新型载人载具的运行状态。
68.具体实施例3
69.本实施例与具体实施例2相同的地方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
70.如图9所示,除载体两侧连接的两组旋翼机构700外,还设置有一组旋翼机构700且该组旋翼机构700设置于载体的顶部中心处,位于载体顶部的旋翼机构700中,旋翼臂竖直连接于载体的顶部中心处。该组旋翼机构700中,螺旋桨由共轴且同速反向连接于第二驱动机构输出端的正桨及反桨组成。正桨及反桨在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旋转方向相反且转速相同。通过在两侧设置可折叠的两组旋翼机构700的基础上,在载体的顶部中心处设置有一组旋翼机构700,提高了原有结构的升力,满足大载重量载体的飞行需求,使载体可承重两个人或三个人的重量,提高该新型载人载具的使用性能及适用性。
71.具体实施例4
72.本实施例与具体实施例2相同的地方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
73.旋翼机构700设置有多组且各组旋翼机构700均匀连接于载体的顶部,相邻旋翼机构700中螺旋桨的旋转方向相反。
74.通过设置多组旋翼机构700并将多组旋翼机构700均匀连接于载体的顶部,通过控制相邻旋翼机构700中螺旋桨的旋转方向相反保证载体的飞行稳定,通过控制各旋翼机构700中螺旋桨的转速,改变载体的倾斜角度,从而达到前进、后退、转弯等工况要求。
75.具体实施例5
76.本实施例与具体实施例2相同的地方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
77.如图10所示,旋翼机构700设置五组,其中一组旋翼机构700设置于载体的顶部中心处,其余四组环绕载体的顶部中心处的旋翼机构700均匀设置于载体的顶部。
78.位于载体顶部的旋翼机构700中,旋翼臂竖直连接于载体的顶部中心处。该组旋翼机构700中,螺旋桨由共轴且同速反向连接于第二驱动机构输出端的正桨及反桨组成。正桨及反桨在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旋转方向相反且转速相同。通过在载体的顶面上设置四组旋翼机构700的基础上,在载体的顶部中心处设置有一组旋翼机构700,提高了原有结构的升力,满足大载重量载体的飞行需求,使载体可承重两个人或三个人的重量,提高该新型载人载具的使用性能及适用性。
79.位于载体顶部四周的四组旋翼机构700中,相邻旋翼机构700的螺旋桨旋转方向相反,通过设置多组旋翼机构700并将多组旋翼机构700均匀连接于载体的顶部,通过控制各旋翼机构700中螺旋桨的转速,改变载体的倾斜角度,从而达到前进、后退及转弯等工况要求。
80.以上已将本发明做一详细说明,以上,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发明实施范围,即凡依本技术范围所作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发明涵盖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