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乘员防护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52526发布日期:2022-11-04 18:39阅读:54来源:国知局
一种乘员防护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机动车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乘员防护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2.车辆行驶过程中,在后排中间乘客不系安全带,或者儿童无保护地站在后排中间乘客位置的情况下,如果发生碰撞事故,后排中间位置的乘客会从前排两个座椅的中间通道飞出。另外,很多商用车仍然使用的两点式安全带对后排乘员的约束效果不好,即使系有安全带也容易在剧烈碰撞时松脱,从而使乘员从座位上飞出。一旦乘员飞出座位,必然导致不可控的人身损害,严重影响乘员的人身安全。
3.由此,后排中间位乘员的乘坐安全性亟待提高。由于目前对碰撞安全起引导作用的官方评价机构尚没有对后排中间乘员乘坐安全性的考核,加之成本限制,导致主机厂往往忽略后排中间乘员的乘坐安全性问题,即现有的车辆基本没有设置后排中间乘员的乘坐安全防护装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在后排中间乘员位置前方设置可从顶棚伸展至副仪表板或地板位置的舱内防护网,可在碰撞事故时阻挡乘员从座位上向前飞出,提高乘坐安全性。
5.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乘员防护装置,包括固定于顶棚的防护网模块和固定于所述防护网模块下方副仪表板或地板对应位置的锁紧模块;所述防护网模块包括适于伸缩的防护网,所述防护网适于从顶棚下伸并锁固于所述锁紧模块,并适于回缩至顶棚。
6.进一步地,所述防护网模块包括中心轴,所述中心轴的第一端可转动地套设有驱动轮,第二端固定有卡环;所述中心轴上套设有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驱动轮上,第二端固定在所述卡环上;所述驱动轮上面向所述中心轴的一侧周向连接有转筒,所述转筒的外壁上沿轴向连接有所述防护网,所述防护网适于随着所述转筒的转动而缠绕于其上或从其上边释放边向下伸展。
7.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轮上面向所述中心轴的侧壁上轴向开设有m个限位孔,所述转筒的端面上轴向设有m个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所述限位孔匹配卡合;m≥1。
8.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轮上面向所述中心轴的侧壁上轴向开设有卡槽,所述螺旋弹簧的一端嵌于所述卡槽内。
9.进一步地,所述卡环的端面与所述中心轴的端面齐平,二者的结合处轴向开设有n个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满嵌有限位块;n≥1。
10.进一步地,n个所述限位块固定在端片基座上。
11.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轮的圆柱面外壁上周向固设有一圈锁止卡齿,所述锁止卡齿的正下方设有碰撞感应卡止机构,所述碰撞感应卡止机构适于在碰撞时卡住所述锁止卡齿
以阻止所述驱动轮转动。
12.进一步地,所述碰撞感应卡止机构包括锁止卡条,所述锁止卡条通过卡条连接轴可转动地安装在卡条支架上,所述锁止卡条的正下方设有感应棒底座,所述感应棒底座上活动安装有感应棒并顶住所述锁止卡条,所述感应棒适于在碰撞时沿着所述锁止卡条的长度方向发生倾斜运动以抬升所述锁止卡条,抬升高度大于所述锁止卡条与所述锁止卡齿之间的垂直间距,以使所述锁止卡条卡住所述锁止卡齿。
13.进一步地,所述锁止卡条与所述感应棒的接触面为凹弧面。
14.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轮上轴向设有加载槽。
15.进一步地,所述中心轴的第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中安装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穿过所述驱动轮后固定于外侧的端板上。
16.进一步地,所述防护网的活动末端连接有用于防护网伸展或回收操作的展收操控组件,所述展收操控组件包括固定条及其上固定的x个锁舌;所述锁紧模块包括x个锁扣,所述锁舌与所述锁扣配合锁固;x≥1。
17.进一步地,所述锁扣隐藏于副仪表内或地板下方,相应地,所述防护网安装于所述锁扣的正上方的顶棚位置。
18.进一步地,所述防护网模块包括底座,所述中心轴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位于顶棚内饰内,或者露于顶棚内饰外并与其融为一体。
19.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为箱式底座,所述中心轴容纳于所述箱式底座内;所述箱式底座的底面上开设有防护网行进槽。
20.进一步地,所述锁舌的厚度大于所述防护网行进槽的宽度。
21.进一步地,所述箱式底座的底面上还开设有展收操控组件回收就位槽。
22.进一步地,所述锁舌上面向所述防护网行进槽的一面,和/或所述防护网行进槽的槽口两侧与所述锁舌接触的区域覆盖有一层缓冲垫。
23.进一步地,所述锁紧模块还包括x个支架,所述锁扣固定于所述支架的顶部。
24.进一步地,所述防护网由尼龙、涤纶、丙纶、锦纶和聚酯中的至少一种合成纤维织成,并经过用以提高韧性的热处理。
25.进一步地,还包括电机、伸展按钮、回收按钮和控制器,所述电机、锁紧模块、伸展按钮和回收按钮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驱动轮连接至所述电机,所述锁紧模块具有可自动开合的电子锁;当按下所述伸展按钮时,所述电机带动所述驱动轮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使防护网往下伸展,同时所述电子锁打开,当该电子锁感应到所述防护网就位后则闭合锁固所述防护网,同时电机停转;当按下所述回收按钮时,所述电子锁打开以释放所述防护网,同时所述电机带动所述驱动轮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使防护网往上回收,当防护网达到预设回收位置时电机停转,同时所述电子锁闭合。
26.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第一方面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乘员防护装置。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28.可实现后排中间位置乘员的安全防护,有效限制碰撞事故时乘员的前出位移,提高事故时的人身安全性。对于没有后排乘员的碰撞工况,也可有效防止后方的内饰飞溅物等物体飞向前排乘员,保护前排乘员。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发明乘员防护装置一个实施例的位置布局示意图一;
30.图2为本发明乘员防护装置一个实施例的位置布局示意图(防护网回收状态);
31.图3为本发明乘员防护装置一个实施例的位置布局示意图(防护网展开状态);
32.图4为本发明乘员防护装置一个实施例的位置布局示意图二;
33.图5为本发明乘员防护装置一个实施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34.图6为本发明乘员防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驱动端的局部放大图;
35.图7为本发明乘员防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驱动端的爆炸图;
36.图8为本发明乘员防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弹簧固定端的爆炸图;
37.图9为本发明乘员防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0为本发明乘员防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锁紧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1为本发明乘员防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加载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40.图中:
41.a-防护网模块;b-锁紧模块;c-乘员舱;c1-前排座位;c2-后排座位;c3-防护网模块及锁紧模块的正投影位置;d-顶棚;d1-顶棚中间横梁;d2-顶棚内饰;
42.1-驱动端;11-驱动轮;111-锁止卡齿;112-加载槽;113-加载工具;12-锁止卡条;13-卡条连接轴;14-卡条支架;15-感应棒底座;16-感应棒;17-连接块;2-弹簧固定端;20-固定柱;21-端片基座;22-限位块;23-卡环;3-防护网;4-固定条;5-锁舌;6-螺旋弹簧;7-转筒;8-中心轴;9-底座;91-展收操控组件回收就位槽;92-防护网行进槽;10-锁紧模块容纳腔;101-锁扣;102-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43.以下结合附图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44.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提及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前、中、后、底、顶、内、外等,均是指图中所示的方位。这是为了描述方便,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定。
45.如图1-图5所示,本发明乘员防护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包括固定于顶棚d的防护网模块a和固定于防护网模块a下方副仪表板或地板对应位置的锁紧模块b;所述防护网模块a包括适于伸缩的防护网3,所述防护网3适于从顶棚d下伸并锁固于所述锁紧模块b,并适于回缩至顶棚d。
46.本实施例中,锁紧模块b可隐藏安装在位于前排两个座位之间的副仪表板内部,具体安装位置优先选择接近后排空间的区域,这样防护网3展开时距离乘员更近,碰撞时乘员所受防护网3的撞击力更小,对乘员的人身伤害更小。锁紧模块b还可设置在副仪表板最后端的地板位置,如可隐藏设置在地板以下的空间。本实施例中,在后排座位c2的中间乘员位置前方设置可从顶棚d往下伸展的乘员舱c内防护网3,可在碰撞事故时有效限制乘员的前出位移,提高事故时的人身安全性。对于没有后排乘员的碰撞工况,也可有效防止后方的内饰飞溅物等物体飞向前排乘员,保护前排乘员。本实施例颠覆了目前车辆乘员舱c的内部设
施配置,增设了该乘员防护装置,提高了整车的驾乘安全性。可回收隐藏式防撞网3一方面可保证美观实用,另一方面隐藏后不影响原乘员舱c的配置环境,可适应具有不同驾乘习惯的人员。
47.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图8所示,所述防护网模块a包括中心轴8,所述中心轴8的第一端可转动地套设有驱动轮11,第二端固定有卡环23;所述中心轴8上套设有螺旋弹簧6,所述螺旋弹簧6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驱动轮11上,第二端固定在所述卡环23上;所述驱动轮11上面向所述中心轴8的一侧周向连接有转筒7,所述转筒7的外壁上沿轴向连接有所述防护网3,所述防护网3适于随着所述转筒7的转动而缠绕于其上或从其上边释放边向下伸展。
48.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右端为驱动端1,左端为弹簧固定端2,中心轴8横跨驱动端1和弹簧固定端2,且中心轴8全过程保持不动,仅作为力学支撑构件而不是转动件,中心轴8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图5中所示箱体的左、右侧壁上。驱动端1的主体结构包括驱动轮11,由图7可见,驱动轮11的左端面上与螺旋弹簧6的右端(即第一端)相对应处开设有一个圆孔卡槽,该圆孔卡槽用于容纳螺旋弹簧6的右端头,即螺旋弹簧6的右端头插入该圆孔卡槽后得到固定,二者的直径相当,这样固定后不会发生径向位移。弹簧固定端2的主体结构包括卡环23,由图8可见,卡环23上设有通孔,螺旋弹簧6的左端头(即第二端)插入该通孔后得到固定,二者的直径相当,这样固定后不会发生径向位移。如图7和图8所示,螺旋弹簧6整体贴附套在中心轴8的外壁上,转筒7套在螺旋弹簧6的外围,转筒7的右端面与驱动轮11的左端面固定为一体。这样,当需要展开防护网3时,通过手向下拉拽防护网3,则转筒7转动并带动驱动轮11及螺旋弹簧6一起转动,此时螺旋弹簧6已转动了多圈,发生了较大的弹性变形量,积蓄了较大的弹性势能;当需要回收防护网3时,螺旋弹簧6积蓄的弹性势能释放,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以减小弹性变形量,同时带动驱动轮11反向转动,驱动轮11再带动转筒7一起反向转动,实现防护网3的卷曲回收。如图5和图6所示,防护网3的一端与转筒7固定,逆时针转动转筒7可将具有一定长度的防护网3在其上缠绕多圈以便收纳,需要使用时又可顺时针转动转筒7将防护网3展开直达乘员舱c的副仪表板或其以下位置以便锁固,可伸缩结构提高了使用的灵活性。
49.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驱动轮11上面向所述中心轴8的侧壁上轴向开设有m个限位孔,所述转筒7的端面上轴向设有m个连接块17,所述连接块17与所述限位孔匹配卡合;m≥1。本实施例中,由图7可见,m的取值可为4,驱动轮11的左端面上沿圆周等间距布设有4个方形(形状可选,也可不等间距)的限位孔,转筒7的右端面上沿圆周等间距布设有4个方形(形状可选,也可不等间距)的连接块17,连接块17与限位孔一一对应,二者的尺寸相当,将连接块17插入限位孔后实现转筒7与驱动轮11的固定。4个固定点既能保证受力均衡,又能保证连接强度。m的取值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增减。这种固定结构可将两个同轴设置的圆形构件牢固地连接为一体,且结构简单,节省安装空间,有利于在狭小的乘员舱c内进行布置。
50.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卡环23的端面与所述中心轴8的端面齐平,二者的结合处轴向开设有n个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满嵌有限位块22;n≥1。本实施例中,由图8可见,n的取值可为3,卡环23的端面与中心轴8的端面的结合处轴向开设有3个方形(形状可选,可等间距,也可不等间距)的限位槽,即限位槽的一部分在卡环23的端面上,另一部分在中心轴8的端面上,在每个限位槽内紧紧地塞有方形(形状可选,可等间距,也可不等间距)
的限位块22,这样就巧妙地将卡环23与中心轴8固定为一体,结构紧凑,节省空间。3个固定点既能保证受力均衡,又能保证连接强度。n的取值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增减。
51.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n个所述限位块22固定在端片基座21上。本实施例中,由图8可见,3个限位块22均固定在端片基座21上,即3个限位块22和端片基座21为一个整体,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分体连接固定成型,通过端片基座21严格限制了3个限位块22的轴向和径向位移,使卡环223更稳固地固定在中心轴8上,为螺旋弹簧6工作时将受到较大弹性变形提供了稳固的支撑和限位。
52.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驱动轮11的圆柱面外壁上周向固设有一圈锁止卡齿111,所述锁止卡齿111的正下方设有碰撞感应卡止机构,所述碰撞感应卡止机构适于在碰撞时卡住所述锁止卡齿111以阻止所述驱动轮11转动。本实施例中,碰撞感应卡止机构相当于在原锁舌5固定防护网3的基础上增加了碰撞工况下防护网3位置的紧急锁止机构。锁舌5是在未发生碰撞时已经插入锁扣101了,发生追尾前车等碰撞事故时,后排中间乘员或者其他物体会撞向防护网3,此时防护网3会受到很大的撞击力,如果没有紧急锁止机构,防护网3会在撞击力的作用下被拉出更多,对飞出的乘员的约束力基本丧失,乘员就会向前飞出去了。通过碰撞感应卡止机构限制驱动轮11的转动,也就阻止了转筒7的转动,从而限制了防护网3的进一步拉出,有效限制乘员的飞出。
53.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碰撞感应卡止机构包括锁止卡条12,所述锁止卡条通过卡条连接轴13可转动地安装在卡条支架14上,所述锁止卡条12的正下方设有感应棒底座15,所述感应棒底座15上活动安装有感应棒16并顶住所述锁止卡条12,所述感应棒16适于在碰撞时沿着所述锁止卡条12的长度方向发生倾斜运动以抬升所述锁止卡条12,抬升高度大于所述锁止卡条12与所述锁止卡齿111之间的垂直间距,以使所述锁止卡条12卡住所述锁止卡齿111。本实施例中,感应棒16会由于惯性作用在碰撞时发生倾斜,倾斜方向与碰撞方向相关,如车辆向左前进时追尾前车或向右前进时被后车追尾,则感应棒16将向左倾斜,车辆向右前进时追尾前车或向左前进时被后车追尾,则感应棒16将向右倾斜。不管感应棒16向左还是向右倾斜,其都能抬高锁止卡条12,使其进入两个相邻的锁止卡齿111之间的空隙,也就能阻挡驱动轮11的转动了。
54.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锁止卡条12与所述感应棒16的接触面为凹弧面。本实施例中,由图6可见,锁止卡条12的下表面是向上凹陷的弧面,这样不管感应棒16向左还是向右移动,都会遇到凹弧面的阻挡,从而抬升锁止卡条12。
55.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11所示,所述驱动轮11上轴向设有加载槽。本实施例中,由图7可见,驱动轮11的中心部位开设有作为加载槽的花状通槽,采用图11所示的花状加载工具113插入该花状通槽并转动该花状加载工具113即可实现对螺旋弹簧6的预加载。需要说明的是,预加载是本乘员防护装置出厂前的一次性动作,目的是为了预先在螺旋弹簧6中储存或积蓄一定的弹性势能,以便在装车后的使用过程中凭借该预存弹性势能更顺畅地完全回收防护网3。预加载的方向是图5所示的顺时针方向,即图6所示的方向1,也是本装置正常工作时防护网3展开的方向。由于螺旋弹簧6的右端是固定在驱动轮11上的,通过预加载实现驱动轮11的转动即可对螺旋弹簧6施加扭矩,使其发生弹性变形,该变形量对应一定的弹性势能。为便于理解,下面举例说明预加载过程:预加载前,防护网3已经连接在转筒7上,且防护网3整体全部卷曲在转筒7上,而防护网3的可活动末端的锁舌5可以是未安装
状态,也可以是已安装状态。对于还未安装锁舌5的防护网3,顺时针转动加载工具113一定圈数后(该圈数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防护网3会有一部分穿过防护网行进槽92伸展到底座9的外部,此时剪除该外露部分,然后在防护网3的活动末端安装固定条4,在固定条4上安装锁舌5,如图5所示,此时本乘员防护装置就全部组装完成。最后撤走花状加载工具113,此时驱动轮11的受力方向反转,则驱动轮11由之前通过花状加载工具113手动(此为广义的手动,泛指需要借助外力)施力进行顺时针转动变为由螺旋弹簧6的回弹力自动施力进行逆时针转动,对应于本装置正常工作时防护网3的回收方向。由于防护网3的末端已经安装了锁舌5,而锁舌5的厚度大于防护网行进槽92的宽度,锁舌5受向上的回收拉力卡紧在槽口,至此,预加载过程结束。这样,在本装置装车后的正常使用过程中,需要回收防护网3时,由于螺旋弹簧6经过预加载已积蓄了较大的弹性势能,释放该弹性势能的过程即为回收防护网3的过程,此时螺旋弹簧6逆时针转动,即图6中的方向2,可以顺畅完全地回收防护网3至预设收纳位置。如果不经过预加载,由于螺旋弹簧6的弹性势能没有任何富余量,很容易出现回收过程卡顿或回收不完全的情况。
56.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中心轴8的第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中安装有固定柱20,所述固定柱20穿过所述驱动轮11后固定于外侧的端板上。本实施例中,由图7可见,中心轴8的右端面上开设有三角形的固定孔,如图6所示,三棱柱形的固定柱20一端插入该固定孔,另一端穿过驱动轮上的花状通槽后固定到外侧的端板上,如图5中所示的箱体的右侧板,可实现中心轴8的稳固安装固定。
57.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5和图10所示,所述防护网3的活动末端连接有用于防护网3伸展或回收操作的展收操控组件,所述展收操控组件包括固定条4及其上固定的x个锁舌5;所述锁紧模块包括x个锁扣101,所述锁舌5与所述锁扣101配合锁固;x≥1。本实施例中,x的取值可为2,即通过一对锁舌5和一对锁扣101的配合实现防护网3展开时的锁止固定。
58.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4和图9-图10所示,所述锁扣101隐藏于副仪表内或地板下方,相应地,所述防护网3安装于所述锁扣101的正上方的顶棚d位置。本实施例中,图10中的锁紧模块容纳腔10用于容纳锁扣101,锁紧模块容纳腔10的上表面可以是副仪表板的上表面,也可以是地板,图4中所示的防护网模块a及锁紧模块b的正投影位置c3即为锁扣101和防护网3的平面位置,由图4可见,位置c3位于副仪表板的后端,与前排座位c1的乘员位置和后排座位c2的乘员位置之间均具有一定的距离,综合利用了乘员舱c内的多余空间,不会对乘员的乘坐产生干涉,不会影响乘坐的舒适性。
59.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9所示,所述防护网模块a包括底座9,所述中心轴8固定在所述底座9上;所述底座9位于顶棚内饰d2内,或者露于顶棚内饰d2外并与其融为一体。本实施例中,底座9可固定于顶棚中间横梁d1上,确保整个乘员防护装置的基础稳固,在此基础上固定中心轴8,就能确保中心轴8得到稳固承载。底座9既可隐藏于顶棚内饰d2内,又可外露于顶棚内饰d2外并与其融为一体以确保美观,可根据不同的车型需要进行选择,适应性好。
60.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底座9为箱式底座,所述中心轴8容纳于所述箱式底座内;所述箱式底座的底面上开设有防护网行进槽92。本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5,箱式底座即为图5中的立方体结构,其整体隐藏于图2所示的顶棚内饰d2内,并固定在顶棚中
间横梁d1上。箱式底座为中心轴8及转筒7等提供了相对封闭独立的容纳空间,防护网行进槽92为防护网3进出箱式底座的收纳空间提供了专用通道。
6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舌5的厚度大于所述防护网行进槽92的宽度。本实施例中,由于锁舌5的厚度大于防护网行进槽92的宽度,这样在防护网3的回收过程中,当锁舌5上行至防护网行进槽92时就会卡在槽口位置,至此回收过程结束。锁舌5与防护网行进槽92之间的尺寸差一方面有效限制锁舌5的位置,也就限定了回收的行程,另一方面由于锁舌5较厚,增加了其与槽口之间的接触面积,这样可降低高速回收过程中对槽口的冲击压强,降低噪音及冲击损坏的可能性。
6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箱式底座的底面上还开设有展收操控组件回收就位槽91。本实施例中,结合图5,展收操控组件回收就位槽91用于容纳图5中所示的固定条4及其上固定的2个锁舌5,即防护网3回收到预设位置后,需要将固定条4按压入防护网行进槽92上方的那条槽内,将2个锁舌5分别压入两个小方槽内,需要使用时再抠出或翻开,这样锁舌5就不会外露在顶棚d外面,保证乘员舱c的环境整洁和舒适。
6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舌5上面向所述防护网行进槽92的一面,和/或所述防护网行进槽92的槽口两侧与所述锁舌5接触的区域覆盖有一层缓冲垫。本实施例中,可以仅在锁舌5上面向防护网行进槽92的一面设置缓冲垫,也可以仅在防护网行进槽92的槽口两侧对应于锁舌可能接触的位置区域设置缓冲垫,也可以在锁舌5及防护网行进槽92的槽口两侧均设置缓冲垫。缓冲垫可以大幅降低防护网3回收过程中由于锁舌5快速回弹撞击防护网行进槽92的槽口而产生的噪声,缓冲撞击力,避免对锁舌5及底座9造成损坏。具体地,缓冲垫可采用充气垫、弹性橡胶垫、弹簧垫等。
64.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锁紧模块还包括x个支架102,所述锁扣101固定于所述支架102的顶部。本实施例中,通过支架102高度的调节可适应不同车型的底盘结构,提高适用范围。
6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网3由尼龙、涤纶、丙纶、锦纶和聚酯中的至少一种合成纤维织成,并经过用以提高韧性的热处理。本实施例中,可使防护网3具有较好的强度、伸长率、抗撕裂强度、韧性和抗垢性,同时表面柔软以减少对人体皮肤的磨伤损害。
66.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电机、伸展按钮、回收按钮和控制器,所述电机、锁紧模块b、伸展按钮和回收按钮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驱动轮11连接至所述电机,所述锁紧模块b具有可自动开合的电子锁;当按下所述伸展按钮时,所述电机带动所述驱动轮11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使防护网3往下伸展,同时所述电子锁打开,当该电子锁感应到所述防护网3就位后则闭合锁固所述防护网3,同时电机停转;当按下所述回收按钮时,所述电子锁打开以释放所述防护网3,同时所述电机带动所述驱动轮11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使防护网3往上回收,当防护网3达到预设回收位置时电机停转,同时所述电子锁闭合。
67.本实施例中,可实现防护网3展开和回收的一键全自动操作,极大提高使用的便利性,提高操控效率,降低人为操作的工作量,可全面适用于老人、小孩等群体。
68.本发明车辆的一个实施例,包括如上述任一乘员防护装置实施例所述的乘员防护装置,也必然具有其优点,此处不再赘述。
6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