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模组、充电系统、车辆及充电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046055发布日期:2022-11-03 07:11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电源模组、充电系统、车辆及充电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电池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源模组、充电系统、车辆及充电方法。


背景技术:

2.在传统的快充方案中,快充的主控方是电柜的柜控系统。柜控系统在获得bms申请后,发送指令给充电机给电池充电。前提是柜控系统存储有电池的种类、容量和特性等信息,并遵从私有协议。但该方案可扩展性较差,无法为c端用户提供广泛兼容的解决方案。
3.针对以上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一直在寻求解决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电源模组、充电系统、车辆及充电方法,以能实现安全快速充电。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6.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源模组,包括电池包和充电器;所述电池包包括电池和bms,所述bms与所述电池连接,并与所述充电器通信连接,用于获取所述电池的受电电流参数并将所述受电电流参数输出至所述充电器;所述充电器用于识别所述bms以及识别通过后从所述bms接收所述受电电流参数,并根据所述受电电流参数输出相应的充电电流为所述电池充电。
7.可选地,所述bms包括第一微处理器、第一通信接口;所述第一微处理器与所述电池连接,用于获取所述电池的受电电流参数;所述第一通信接口用于输出所述受电电流参数至所述充电器。
8.可选地,所述充电器包括第二通信接口、第二微处理器;所述第二通信接口用于与所述第一通信接口连接,所述第二微处理器与所述第二通信接口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二通信接口与所述第一通信接口连接时识别所述bms以及识别通过后从所述bms接收所述受电电流参数,以及根据所述受电电流参数输出相应的充电电流为所述电池充电。
9.可选地,所述第一微处理器还用于对所述第二微处理器输出主控信息,所述主控信息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微处理器开始或停止控制所述充电器给所述电池充电。
10.可选地,所述充电器与所述电池包在结构上相互分离设置。
11.可选地,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与所述第二通信接口为rs485接口,或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与所述第二通信接口为can接口。
12.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充电系统,包括如上述的电源模组,和充电电源;所述充电器还用于根据所述受电电流参数控制所述充电电源输出相应的充电电流为所述电池充电。
13.可选地,所述充电系统还包括监控装置,所述监控装置与所述充电器电性连接,用于在对所述电池包进行充电的时,对所述充电器进行电流电压的安全监控。
14.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的充电系统。
1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充电方法,应用于如上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16.使用所述bms获取所述电池的受电电流参数并输出至所述充电器;
17.使用所述充电器识别所述bms以及识别通过后从所述bms接收所述受电电流参数,并根据所述受电电流参数控制所述充电电源输出相应的充电电流为所述电池充电。
18.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源模组、充电系统、车辆及充电方法,以bms的微处理器为主控,将所需的受电电流参数传输给充电器,由充电器识别并输出对应电流值,可实现安全快速充电功能。
19.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1.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模组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22.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系统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23.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24.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25.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模组10的功能模块示意图。参照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源模组10,包括电池包100和充电器200。电池包100包括电池110和bms120,bms120与电池110连接,并与充电器200通信连接。bms120用于获取电池110的受电电流参数并将受电电流参数输出至充电器200,充电器200用于识别bms120以及识别通过后从bms120接收受电电流参数,并根据受电电流参数输出相应的充电电流为电池110充电。
26.具体地,充电器200的正极与电池110的正极相连,充电器200的负极与电池110的负极相连,当充电器200给电池110充电时,电流从充电器200的正极流向电池110的正极;当电池110放电时,电流从电池110的负极流出。
27.一实施例中,充电器200用于识别bms120的id编码
28.可选地,电池110包括至少一个单体电池。
29.可选地,单体电池可以为石墨烯基锂电池,石墨烯锂电池具有重量轻、能量密度高、充电速度快等优点。
30.一实施例中,bms120包括第一微处理器121、第一通信接口122。第一微处理器121与电池110连接,用于获取电池110的受电电流参数,第一通信接口122用于输出受电电流参数至充电器200。
31.可选地,bms120还可以与状态显示装置相连。其中,状态显示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指示灯、显示屏。具体地,状态显示装置与第一微处理器121相连,用于显示第一微处理器121获取的状态信息,以便于操作人员直观地查看电池状态。
32.可选地,bms120还可以与温度处理装置相连。其中,温度处理装置包括但不限于风扇、散热片、导热管。具体地,温度处理装置与第一微处理器121及电池110相连,第一微处理器121还用于控制温度处理装置调节电池110的温度,避免高温引起电池110的电量衰退或
电池110的内部元件损毁。
33.一实施例中,充电器200包括第二通信接口210、第二微处理器220。第二微处理器220与第二通信接口210连接,第二通信接口210用于与第一通信接口122连接,第二微处理器220用于在第二通信接口210与第一通信接口122连接时识别bms120以及识别通过后从bms120接收受电电流参数,以及根据受电电流参数输出相应的充电电流为电池110充电。
34.一实施例中,第一微处理器121还用于对第二微处理器220输出主控信息,主控信息用于控制第二微处理器220开始或停止控制充电器200给电池110充电。
35.一实施例中,充电器200与电池包100在结构上相互分离设置。
36.一实施例中,第一通信接口122与第二通信接口210为rs485接口,或第一通信接口122与第二通信接口210为can接口。优选地,为实现信息的无障碍流畅传输,第一通信接口122与第二通信接口210应当为相同通信接口。例如若第一通信接口122为rs485接口,则第二通信接口210也为rs485接口;若第一通信接口122为can接口,则第二通信接口210也为can接口。
37.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系统的功能模块示意图。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充电系统,包括如上述的电源模组10,和充电电源20;充电器200还用于根据受电电流参数控制充电电源20输出相应的充电电流为电池110充电。
38.一实施例中,充电系统还包括监控装置30,监控装置30与充电器200电性连接,用于在对电池包100进行充电的时,对充电器200进行电流电压的安全监控。
39.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的充电系统。
40.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充电方法,应用于如上述的充电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41.使用bms120获取电池110的受电电流参数并输出至充电器200;
42.使用充电器200识别bms120以及识别通过后从bms120接收受电电流参数,并根据受电电流参数控制充电电源20输出相应的充电电流为电池110充电。
43.在一实施例中,充电方法还可以包括:
44.响应于使用充电器200识别bms120以及识别通过后从bms120接收受电电流参数,并根据受电电流参数控制充电电源20输出相应的充电电流为电池110充电,使用监控装置30对充电器200进行安全监控。
45.在一实施例中,充电方法还可以包括:
46.使用bms120获取电池110的受电电流参数并输出至充电器200;
47.使用充电器200识别bms120,识别不通过则输出停止充电信息至bms120以使得bms120输出主控信息控制充电器200停止给电池110充电。
48.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源模组、充电系统、车辆及充电方法,以bms的微处理器为主控,将所需的受电电流参数传输给充电器,由充电器识别并输出对应电流值,可实现安全快速充电;且本技术与直流充电柜/充电桩相比,可支持最大充电功率以内的无数种电流参数曲线,满足各类c端用户电池的快充需求。
49.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
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本技术不同实施例中具有同样命名的部件、特征、要素可能具有相同含义,也可能具有不同含义,其具体含义需以其在该具体实施例中的解释或者进一步结合该具体实施例中上下文进行确定。
51.应当理解,尽管在本文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
52.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