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汽车座椅和具有其的汽车。
背景技术:2.汽车座椅是汽车上供驾乘人员乘坐的座椅,它能够为驾乘人员提供舒适、安全的乘坐位置,是汽车上的重要部件之一。
3.目前,汽车座椅一般包括坐垫、靠背、头枕和扶手等部件。为了提高汽车座椅的舒适性,特别是汽车的前排座椅(即驾驶位置和副驾驶位置上的座椅),坐垫的位置和靠背的角度都是可调节的。现有技术中已经发展出一种具有坐垫和靠背联动调节功能的汽车座椅,以进一步提高汽车座椅的舒适性。例如,中国发明专利cn103661011b公开了一种靠背坐垫联动座椅。该座椅包括固定椅架、滑动椅架、推拉部件、靠背、俯仰转动轴、联动板和定位装置等部件。其中,靠背的下端通过一个铰接轴与推拉部件的后端枢转地连接;俯仰转动轴设置在靠背上,使靠背可相对其旋转,并且受滑动椅架约束,在靠背绕铰接轴转动时,带动推动部件相对滑动椅架前后滑动;联动板通过推拉联动轴与推拉部件枢转地连接,通过滑动联动轴与滑动椅架枢转地连接,以及通过固定联动轴与固定椅架枢转地连接,通过推拉联动轴带动推拉部件以及滑动联动轴带动滑动椅架以及固定联动轴为支点同步前后往复移动。然而,该靠背坐垫联动座椅的部件较多、结构复杂、加工成本较高,存在改进的可能性。
4.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兼具坐垫和靠背联动调节功能的汽车座椅结构复杂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座椅。所述汽车座椅包括:安装支架;坐垫,所述坐垫可滑动地固定在所述安装支架上;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坐垫形成固定连接;靠背,所述靠背的下部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连接支架上;和支撑支架,所述支撑支架具有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靠背上的活动端和适于固定在汽车的车身上的固定端,并且当所述坐垫相对于所述安装支架滑动时,所述连接支架带动所述靠背一起滑动,同时所述靠背在所述支撑支架的作用下相对于所述连接支架转动。
6.在本发明汽车座椅中,包括安装支架、坐垫、连接支架、靠背和支撑支架。其中,坐垫可滑动地固定在安装支架上,以便调节坐垫的位置。连接支架与坐垫形成固定连接。靠背的下部可转动地固定在连接支架上,使得当坐垫相对安装支架滑动时,连接支架可以方便地带动靠背一起滑动。另外,支撑支架配置成具有可转动地固定在靠背上的活动端和适于固定在汽车的车身上的固定端,使得当靠背被连接支架带动一起滑动时,支撑支架将围绕其固定端转动,支撑支架的活动端则与靠背一起移动,同时相对于靠背进行转动,从而使靠背在支撑支架作用下同时相对于连接支架转动。通过上述的设置,本发明汽车座椅可以方便地实现坐垫和靠背的联动调节,同时具有简单的结构,易于加工制造,从而显著降低加工
成本,减轻产品重量。
7.在上述汽车座椅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安装支架上设有靠近所述靠背的第一滑槽和远离所述靠背的第二滑槽;在所述坐垫上设有可分别在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的第一滑杆和在所述第二滑槽内滑动的第二滑杆,并且所述连接支架固定在所述第一滑杆上。滑杆(即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和滑槽(即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的配合,可以使坐垫方便地与安装支架形成滑动连接。进一步地,两组滑杆和滑槽的配合能够使坐垫相对安装支架滑动时更加平顺。连接支架固定在靠近靠背的第一滑杆上,以便与靠背相配。
8.在上述汽车座椅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彼此相对地布置,并且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每一个上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和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布置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并定位在远离所述靠背的位置。通过上述的设置,使得安装支架具有简单且规整的结构,易于加工。
9.在上述汽车座椅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支架包括彼此相对且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滑杆的两端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并且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分别与所述靠背相连。通过上述的设置,使得连接支架具有简单的结构,易于加工。
10.在上述汽车座椅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支架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具有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的第一连接端和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的第二连接端。连接杆的设置,可以增强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11.在上述汽车座椅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靠背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竖向杆和第二竖向杆,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竖向杆和所述第二竖向杆之间的横向杆,其中,所述第一竖向杆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并且所述第二竖向杆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通过上述的设置,使得靠背具有简单的结构,易于加工。
12.在上述汽车座椅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有第一转轴,在所述第一竖向杆的下部设有可接纳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轴孔;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有第二转轴,在所述第二竖向杆的下部设有可接纳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二轴孔,其中,所述第一转轴的中心轴线和所述第二转轴的中心轴线相互重合。通过上述的设置,使得靠背能够方便地与连接支架形成枢转连接。
13.在上述汽车座椅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汽车座椅还包括自动驱动机构,其包括: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具有固定在所述固定杆上的固定板和固定在所述第一滑杆上的活动板;和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固定在所述连杆组件上并配置成可驱动所述连杆组件伸展和收缩,使得所述活动板朝向远离所述固定板或者靠近所述固定板的方向运动。自动驱动机构的设置,能够方便地控制坐垫相对于安装支架的滑动运动,提高自动化控制程度,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14.在上述汽车座椅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彼此间隔地布置在所述固定板和所述活动板之间;和四个连杆单元,在所述固定板和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在所述固定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在所述活动板和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以及所述活动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分别布置所述四个连杆单元中的一个,并且所述驱动装置布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以驱动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向运动或背向运动。通过驱动装置
驱动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相向运动或背向运动,使得活动板能够在连杆单元的带动下朝向远离固定板或者靠近固定板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驱动坐垫滑动的目的。
1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兼具坐垫和靠背联动调节功能的汽车座椅结构复杂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上面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座椅。通过采用上面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座椅,本发明汽车可以方便地实现坐垫和靠背的联动调节,提高汽车座椅的舒适性,同时精简汽车座椅的结构,便于加工制造,降低加工成本,减轻产品重量。
附图说明
16.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17.图1是本发明汽车座椅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发明汽车座椅去除坐垫后的实施例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发明汽车座椅去除坐垫后的实施例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列表:
21.1、汽车座椅;10、安装支架;10a、前端;10b、后端;11a、第一侧板;11b、第二侧板;111、侧板本体;112、第一滑槽;113、第二滑槽;12、固定杆;20、坐垫;21、坐垫本体;22、第一滑杆;23、第二滑杆;30、连接支架;31、第一连接板;311、第一连接板本体;312、第一转轴;32、第二连接板;321、第二连接板本体;322、第二转轴;33、连接杆;331、连接杆本体;332、第一连接端;333、第二连接端;40、靠背;41、第一竖向杆;411、第一竖向杆本体;412、第一轴孔;413、第三转轴;42、第二竖向杆;421、第二竖向杆本体;422、第二轴孔;423、第四转轴;43、横向杆;50、支撑支架;51a、第一支撑支架;51b、第二支撑支架;511、支撑支架本体;512、固定端;513、活动端;60、自动驱动机构;61、连杆组件;611、固定板;612、活动板;613、第一驱动板;614、第二驱动板;615、连杆单元;62、驱动装置;621、驱动电机;622、丝杆;623、套筒;624、连接件;2、车身。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2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4.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兼具坐垫和靠背联动调节功能的汽车座椅结构复杂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座椅1。该汽车座椅1包括:安装支架10;坐垫20,坐垫20可滑动地固定在安装支架10上;连接支架30,连接支架30与坐垫20形成固定连接;靠背40,靠背40的
下部可转动地固定在连接支架30上;和支撑支架50,支撑支架50具有可转动地固定在靠背40上的活动端513和适于固定在汽车的车身2上的固定端512,并且当坐垫20相对于安装支架10滑动时,连接支架30带动靠背40一起滑动,同时靠背40在支撑支架50的作用下相对于连接支架30转动。
26.图1是本发明汽车座椅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汽车座椅去除坐垫后的实施例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汽车座椅去除坐垫后的实施例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3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本发明汽车座椅1包括安装支架10、坐垫20、连接支架30、靠背40、支撑支架50等部件。替代地,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该汽车座椅1还包括自动驱动机构60。另外,该汽车座椅1还可包括但不限于头枕、扶手(图中未示出)等部件,以进一步提升汽车座椅1的舒适性。该汽车座椅1可以是真皮座椅、绒布座椅或者其它合适的座椅。
27.如图1和图2所示,安装支架10具有相对的前端10a和后端10b。基于图1所示的方位,前端10a为远离纸面的一端,而后端10b为靠近纸面的一端。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安装支架10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侧板11a和第二侧板11b,以及布置在第一侧板11a和第二侧板11b之间的固定杆12。第一侧板11a、第二侧板11b和固定杆12可采用合适的金属材质(例如不锈钢、镁铝合金等)加工而成,使其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基于图1所示的方位,第一侧板11a和第二侧板11b均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固定杆12大致沿左右方向延伸,并定位在第一侧板11a和第二侧板11b的靠近前端10a的位置,使得整个安装支架10形成大致u形的形状。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螺接等。固定杆12可以是实心杆,以提高其自身强度;也可以是空心管,以减轻自身重量,降低加工成本。通过上述的设置,使得安装支架10具有简单且规整的结构,易于加工。
28.继续参见图1和图2,第一侧板11a和第二侧板11b的每一个具有大致沿竖向延伸的侧板本体111。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侧板本体111的周向边缘设有垂直向外延伸的翻边结构(图中未标识),以增强侧板本体111的刚性和强度。在第一侧板11a和第二侧板11b的每一个上设有沿前后方向彼此间隔的第一滑槽112和第二滑槽113。即,在第一侧板11a和第二侧板11b上均设有2个滑槽。其中,第一滑槽112位于靠近后端10b的位置,而第二滑槽113位于靠近前端10a的位置。第一滑槽112和第二滑槽113均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侧板11a和第二侧板11b的第一滑槽112彼此对齐。第一侧板11a和第二侧板11b的第二滑槽113也彼此对齐。因此,第一滑槽112可分别接纳固定在坐垫20上的第一滑杆22的两个相对端部,并且第二滑槽113可接纳固定在坐垫20上的第二滑杆23的两个相对端部,使得坐垫20可相对安装支架10方便地沿前后方向滑动。替代地,在第一侧板11a和第二侧板11b的每一个上布置滑槽的数量也可设置成比2个多或少的其它合适的数量,例如1个、3个等。
29.如图1所示,坐垫20配置成可滑动地固定在安装支架10上。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坐垫20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坐垫本体21。该坐垫本体21可采用合适的金属材质(例如不锈钢、镁铝合金等)加工而成,使其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在坐垫本体21的下方固定有沿前后方向彼此间隔的第一滑杆22和第二滑杆23。第一滑杆22和第二滑杆23可以是实心的杆状结构,也可以是空心的管状结构。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卡接等。在组装状态下,第一滑杆22和第二滑杆23均大致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滑杆22的左右两端分别插入到第一侧板11a的第一滑槽112和第二侧板11b的第一滑槽112内。相应地,第二滑杆23的左右两端分别
插入到第一侧板11a的第二滑槽113和第二侧板11b的第二滑槽113内,使得坐垫20能够方便地在安装支架10上滑动。替代地,滑杆的数量也可设置成1个、3个或者其它合适的数量。
30.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支架30与坐垫20形成固定连接,并与靠背40形成枢转连接。连接支架30可采用合适的金属材质(例如不锈钢、镁铝合金等)加工而成,使其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连接支架30固定在靠近靠背40的第一滑杆22上,以便与靠背40相配。替代地,连接支架30也可固定在坐垫20的其它合适的位置上,例如固定在坐垫本体21的后部等。通过上述的设置,使得当坐垫20相对于安装支架10滑动时,固定在坐垫20上的连接支架30会带动靠背40一起滑动,进而在支撑支架50的作用下同时控制靠背40转动。
31.继续参见图2,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连接支架30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连接板31和第二连接板32。基于图2所示的方位,第一连接板31固定在第一滑杆22的左端,而第二连接板32固定在第一滑杆22的右端。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卡接等。第一连接板31具有大致沿竖向延伸的第一连接板本体311。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第一连接板本体311的周向边缘形成有垂直向外延伸的翻边结构(图中未标识),以增强第一连接板本体311的刚性和强度。在第一连接板本体311上设有第一转轴312,以便与靠背40上对应的第一轴孔412相配。相应地,第二连接板32具有大致沿竖向延伸的第二连接板本体321。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第二连接板本体321的周向边缘形成有垂直向外延伸的翻边结构(图中未标识),以增强第二连接板本体321的刚性和强度。在第二连接板本体321上还设有第二转轴322,以便与靠背40上对应的第二轴孔422相配。其中,第二转轴322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转轴312的中心轴线相互重合,使得靠背40能够方便地与连接支架30形成枢转连接。
32.继续参见图2,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连接支架30还包括连接杆33。连接杆33具有大致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连接杆本体331。连接杆本体331可以是实心的杆状结构,也可以是空心的管状结构。连接杆本体331具有固定在第一连接板31上的第一连接端332和固定在第二连接板32上的第二连接端333。固定方式可以是但不限于焊接、卡接等。连接杆33的设置,可以增强第一连接板31和第二连接板32的连接的可靠性,从而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33.如图1和图2所示,靠背40与连接支架30形成枢转连接。靠背40可采用合适的金属材质(例如不锈钢、镁铝合金等)加工而成,使其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靠背40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竖向杆41和第二竖向杆42,以及布置在第一竖向杆41和第二竖向杆42之间的横向杆43。具体地,第一竖向杆41和第二竖向杆42相互平行,并从连接支架30倾斜地向后上方延伸。横向杆43大致沿左右方向延伸,并定位在第一竖向杆41和第二竖向杆42的上方。通过上述的设置,使得整个靠背40具有大致u形的形状,使其具有简单且规整的结构,易于加工。
34.继续参见图1和图2,第一竖向杆41具有大致沿竖向延伸的第一竖向杆本体411。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第一竖向杆本体411的周向边缘形成垂直向外延伸的翻边结构(图中未标识),以增强第一竖向杆本体411的刚性和强度。在第一竖向杆本体411的下部设有第一轴孔412,以便与连接支架30上对应的第一转轴312相配。在第一竖向杆本体411的中部设有第三转轴413,以便与支撑支架50上对应的活动端513相配。相应地,第二竖向杆42具有大致沿竖向延伸的第二竖向杆本体421。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第二竖向杆本体421的周向边缘形成垂直向外延伸的翻边结构(图中未标识),以增强第二竖向杆本体421的刚性和
强度。在第二竖向杆本体421的下部设有第二轴孔422,以便与连接支架30上对应的第二转轴322相配。在第二竖向杆本体421的中部设有第四转轴423,以便与支撑支架50上对应的活动端513相配。其中,第四转轴423的中心轴线与第三转轴413的中心轴线相互重合,使得支撑支架50与靠背40之间形成枢转连接。
35.继续参见图1和图2,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横向杆43为中空的管状结构。该管状结构具有大致正方形的纵向截面。替代地,该管状结构也可设置成圆形或者其它合适的纵向截面。替代地,横向杆43也可设置成实心的杆状结构。
36.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支撑支架50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支撑支架51a和第二支撑支架51b。第一支撑支架51a和第二支撑支架51b可采用合适的金属材质(例如不锈钢、镁铝合金等)加工而成,使其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替代地,支撑支架50也可设置成仅包括第一支撑支架51a,或者仅包括第二支撑支架51b。第一支撑支架51a和第二支撑支架51b的每一个包括大致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支撑支架本体511。支撑支架本体511具有相对的固定端512和活动端513。其中,固定端512配置成可与汽车的车身2形成固定连接,活动端513可转动地固定在靠背40上的对应的第三转轴413或第四转轴423上。车身2可以是但不限于汽车的底部钣金件。
37.如图3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自动驱动机构60包括彼此相配的连杆组件61和驱动装置62。其中,连杆组件61包括固定在固定杆12上的固定板611和固定在第一滑杆22上的活动板612。固定板611和活动板612可采用合适的金属材质(例如不锈钢、镁铝合金等)加工而成,使其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接、焊接等。驱动装置62布置在连杆组件61上,并可驱动连杆组件61伸展和收缩,以控制活动板612朝向远离固定板611的方向或者靠近固定板611的方向运动,进而自动地控制与活动板612形成固定连接的第一滑杆22在第一滑槽112内滑动。
38.继续参见图3,连杆组件61还包括沿左右方向彼此间隔地布置在固定板611和活动板612之间的第一驱动板613和第二驱动板614,以及4个连杆单元615。第一驱动板613、第二驱动板614和连杆单元615可采用合适的金属材质(例如不锈钢、镁铝合金等)加工而成,使其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第一驱动板613和第二驱动板614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形状。在固定板611和第一驱动板613之间、在固定板611和第二驱动板614之间、在活动板612和第一驱动板613之间、以及在活动板612和第二驱动板614之间分别布置有这4个连杆单元615中的一个。这4个连杆单元615与固定板611、活动板612、第一驱动板613和第二驱动板614之间的连接点大致位于正八边形的8个顶点上。
39.继续参见图3,驱动装置62布置在第一驱动板613和第二驱动板614之间,以便驱动第一驱动板613和第二驱动板614相向运动或背向运动。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驱动装置62包括驱动电机621、丝杆622、套筒623、和连接件624等部件。其中,驱动电机621固定在第二驱动板614上。驱动电机621可以是但不限于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驱动电机621配置成可与汽车的控制系统形成通讯连接,使得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控制驱动电机621的开闭。驱动电机621的驱动轴与丝杆622相连且大致沿左右方向延伸。在丝杆622的周向壁上设有外螺纹(图中未示出),并且在套筒623的周向内壁上形成有与该外螺纹相配的内螺纹(图中未示出)。套筒623与固定在第一驱动板613上的连接件624形成固定连接。
40.下面,基于上述本发明汽车座椅1的具体结构介绍坐垫20和靠背40联动调节的工
作原理。
41.当丝杆622在驱动电机621的驱动下正向转动时,套设在丝杆622上的套筒623将朝向远离驱动电机621的方向运动,从而使第一驱动板613和第二驱动板614背向运动。在此过程中,活动板612在连杆单元615的带动下朝向靠近固定板611的方向延伸(即,连杆组件61发生收缩),使得与活动板612相连的第一滑杆22在第一滑槽112内向前滑动。第二滑杆23被带动在对应的第二滑槽113内也向前滑动。即,整个坐垫20相对于安装支架10向前滑动。与此同时,固定在第一滑杆22上的连接支架30将带动靠背40一起向前滑动。由于支撑支架50的固定端512与车身2相连,靠背40被连接支架30带动向前滑动时,支撑支架50将围绕固定端512作逆时针转动,使得整个靠背40在连杆作用下同时围绕第一转轴312和第二转轴322所在的中心轴线沿顺时针转动。即,靠背40相对于连接支架30向后翻转。
42.相应地,当丝杆622在驱动电机621的驱动下反向转动时,整个坐垫20相对于安装支架10向后滑动,而靠背40相对于连接支架30向前翻转。因此,坐垫20和靠背40之间方便地形成联动调节。
43.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汽车(图中未示出)。该汽车包括上面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汽车座椅1。该汽车包括但不限于车轮、方向盘、动力系统等部件。该汽车可以是燃油汽车、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该汽车可以是轿车、suv、mpv或者其它合适的车型。
44.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