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整体抬升式座椅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04823发布日期:2023-01-18 03:05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整体抬升式座椅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车辆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整体抬升式座椅及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现在汽车座椅,尤其主驾驶座椅,一方面,能够根据乘客自己身高的不同,调节坐垫的高度,另一方面,还能在乘客休息时,调整座椅的转动角度,以便于乘客更好的休息。
3.中国专利:202220058443.6,其公开了一种车辆座椅抬升与防下潜功能联动装置,包括坐垫基座、坐垫骨架、坐垫前端抬升机构和位于坐垫骨架前端的腿托机构,还包括防下潜机构和拉索机构,所述防下潜机构包括左右对称设置在坐垫基座两侧的防下潜杆支座和可转动安装在防下潜杆支座上的防下潜杆,所述拉索机构的拉索芯后端连接坐垫前端抬升机构、前端一分为二连接两侧的防下潜杆,所述坐垫骨架下方设有槽口,当坐垫前端抬升机构驱动坐垫前端逐渐升高时,能联动拉索机构使防下潜杆转动逐渐向上升起,升起的防下潜杆顶端能卡进槽口从而撑起坐垫骨架,具有稳定性强、舒适性高、坐垫调角功能与防下潜功能联动合作、设计巧妙、同时满足坐垫乘坐舒适度和安全性的特点。
4.但该方案中,前部抬升机构布置在坐垫骨架和滑轨骨架之间,暂用了原有座框骨架内部的空间,造成运动空间受限、机构太高、角度较小等空间布置问题。同时,由于抬升机构布置在前端,以及腿托等前端机构的加入,势必造成前端布置空间需求高,致使坐垫加长加大,最终体现在乘客的脚部空间减小,小腿不能自由回收。
5.且现有座椅坐垫在高度方向仅能实现较小角度的调节,主要是保证乘员在正常驾驶时需求,即人体驾驶坐姿时大腿的支撑性需求;当乘客将靠背调节到较大角度需要短时间休息时,坐垫不能响应的向上抬起支撑人体大腿,得不到支撑的臀部倾向往前滑动,人体为保持躺姿需要不断调整姿态防止滑动,舒适性差,不能达到休息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可整体抬升式座椅及车辆,用来解决背景技术中指出的前端抬升机构的布置,导致座椅运动空间受限、运动角度较小以及乘客腿部空间受限,且坐垫不能随同举升,导致舒适性差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8.一种可整体抬升式座椅,包括座椅靠背骨架和座椅框骨架,所述座椅靠背骨架装配在座椅框骨架上,所述座椅框骨架上安装有抬升机构,所述抬升机构包括底座和提升组件,所述提升组件装配在底座上,所述提升组件与座椅框骨架固定连接。
9.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进行了以下改进:
10.进一步,所述提升组件包括第一提升件和第二提升件,所述第一提升件和第二提升件分别安装在底座的两侧,这样设置,能够提供更大的举升力,更有利于对不同乘客在休息时,对座椅坐垫进行举升。
11.进一步,所述第一提升件和第二提升件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提升件包括传动件和动力件,所述传动件和动力件构成四连杆,所述传动件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底座上,所述动力件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底座上,另一端转动连接在传动件上,这样设置,通过传动件和动力件的相互配合,能够为座体提供更大的运动角度,便于乘客后躺休息,提高舒适性,且能够独立于座椅坐垫内部有限的空间,与现有座椅坐垫的结构互不影响。
12.进一步,所述传动件包括连接板、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连接板的一端和底座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和连接板转动连接,另一端和第二连接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和第一连接杆转动连接,另一端和底座转动连接,这样设置,能够配合动力件,使连接板抬升较大的角度,从而将座椅抬升到大角度,且结构简单,可靠性强。
13.进一步,所述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与座椅框骨架固定连接,这样设置,一方面,便于与座椅装配,另一方面,便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以及动力件的安装。
14.进一步,所述动力件为电动撑杆,所述电动撑杆的输出端转动连接在传动件上,所述电动撑杆的安装端转动连接在底座上,这样设置,用于为提升组件提供动力。
15.进一步,所述底座包括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上均连接有翻边,这样设置,便于将底座稳定安装在车体上,从而有利于提升组件的安装,且能够提升底座的结构强度。
16.进一步,所述座椅靠背骨架包括靠背骨架框和电动调角器,所述靠背骨架框装配在座椅框骨架上,所述电动调角器固定装配在靠背骨架框上,这样设置,用于座椅靠背的调节。
17.进一步,所述座椅框骨架包括座框骨架和座椅电动滑轨,所述座框骨架装配在座椅电动滑轨上,所述座椅靠背骨架装配在座框骨架上,所述座椅电动滑轨装配在提升组件上,这样设置,用于座椅的滑动。
18.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辆主体和上述所述的可整体抬升式座椅。
19.通过在车辆上使用上述所述的可整体抬升式座椅,便于驾驶员和乘客在休息时,能够大角度后躺,且座椅坐垫能够随同举升,有利于提高驾驶员和乘客的舒适感,从而提高体验感。
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21.1、通过座椅靠背骨架和座椅框骨架以及抬升机构的相互配合,能够为乘客提供舒适的座椅躺倒姿态,且运动空间大,在乘客躺倒时,座椅坐垫能够同步举升,给乘客大腿和臀部提供额外支撑,不会出现大腿支撑不足,乘客容易前滑等休息姿态问题,同时由于躺姿的原因,背部分担跟多的人体重力,支撑更均匀,体验性更好;
22.2、抬升机构独立于座椅坐垫内部有限的空间,且举升机构设计在坐垫底部,实现将座椅整体抬升至较大的角度的功能,且不会影响座椅坐垫的结构。
附图说明
23.本发明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24.图1为本发明一种可整体抬升式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发明一种可整体抬升式座椅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发明一种可整体抬升式座椅中抬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发明一种可整体抬升式座椅在抬升机构抬升最大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28.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29.座椅靠背骨架1、靠背骨架框10、电动调角器11、座椅框骨架2、座框骨架20、座椅电动滑轨21、抬升机构3、第一安装座31、第二安装座310、支撑杆311、翻边312、传动件32、第一连接板321、第二连接板322、第一连接杆33、第二连接杆34、动力件35。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了解本发明的优点和功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图中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31.本发明实施例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用语的具体含义。
32.如图1~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整体抬升式座椅,包括座椅靠背骨架1和座椅框骨架2,座椅靠背骨架1装配在座椅框骨架2上,座椅框骨架2上安装有抬升机构3,通过座椅靠背骨架1和座椅框骨架2以及抬升机构3的相互配合,能够为乘客提供舒适的座椅躺倒姿态,且运动空间大,在乘客躺倒时,座椅坐垫能够同步举升,给乘客大腿和臀部提供额外支撑,不会出现大腿支撑不足,乘客容易前滑等休息姿态问题,同时由于躺姿的原因,背部分担跟多的人体重力,支撑更均匀,体验性更好。
33.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座椅靠背骨架1包括靠背骨架框10和电动调角器11,靠背骨架框10通过转动销转动装配在座椅框骨架2上,使靠背骨架框10能够相对座椅框骨架2调整角度。电动调角器11通过螺栓固定装配在靠背骨架框10上,用于座椅靠背角度的调节,一方面,用于正常驾驶时,座椅靠背的调节,另一方面,用于休息时,座椅靠背的大角度调节。
34.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座椅框骨架2包括座框骨架20和座椅电动滑轨21,座框骨架20通过螺栓固定装配在座椅电动滑轨21上,当座椅电动滑轨21工作时,用于调整整个座椅在车体内的前后位置,一方面,用于正常驾驶时,根据不同的乘客调整合适的位置,另一方面,用于休息时,用于调整座椅合适的位置,增大乘客腿部的运动空间。靠背骨架框10通过转动销转动装配在座框骨架20上,座椅电动滑轨21固定装配在抬升机构3上,当抬升机构3工作时,能够对整个座椅进行大角度抬升,更有利于乘客的躺倒休息。
35.本实施例中,抬升机构3安装在座椅坐垫的底部,与座椅坐垫内部空间相独立,能
够对座框骨架20以及座椅坐垫同步举升,从而能够将座椅整体抬升至较大的角度的功能,且不会影响座椅坐垫的结构,从而方便抬升机构3的装配。
36.如图2-4所示,抬升机构3包括底座和提升组件,提升组件装配在底座上,通过底座为提升组件提供安装环境。提升组件与座椅电动滑轨2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通过提升组件,能够将座框骨架20和座椅电动滑轨21以及座椅坐垫一起举升,使乘客以及驾驶员在休息时,能够为乘客大腿和臀部提供额外支撑,不需要刻意调整姿态,座椅坐垫也不会滑动,使乘客以及驾驶员舒适性更加,提高体验感。
37.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中,底座包括第一安装座31和第二安装座310,第一安装座31和第二安装座310结构相同。第一安装座31和第二安装座310之间固定焊接有支撑杆311,支撑杆311优选为两根,一根支撑杆311焊接在第一安装座31和第二安装座310的后部,另一根支撑杆311焊接在第一安装座31和第二安装座310的前部,用于加强底座的结构强度。第一安装座31和第二安装座310上均连接有翻边312,翻边312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第一安装座31以及第二安装座310上,也可以通过一体冲压成型在第一安装座31以及第二安装座311上,通过螺栓,将翻边312螺接在车体上,从而将抬升机构3固定装配在车体上。
38.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提升组件包括第一提升件和第二提升件,第一提升件安装在第一安装座31上,第二提升件安装在第二安装座310上,通过第一提升件和第二提升件,能够提供更大的举升力,更有利于对不同乘客在休息时,对座椅坐垫进行举升。
39.本实施例中,第一提升件和第二提升件结构相同。以第一提升件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提升件包括传动件32和动力件35,传动件32和动力件35构成四连杆,使第一提升件结构简单,运动可靠。传动件32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一安装座31上,动力件35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安装座31上,另一端转动连接在传动件32上,通过传动件32和动力件35的相互配合,能够为座椅提供更大的运动角度,便于乘客后躺休息,提高舒适性,且能够独立于座椅坐垫内部有限的空间,与现有座椅坐垫的结构互不影响。
40.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传动件32包括连接板、第一连接杆33和第二连接杆34,连接板的上端面通过螺栓与座椅电动滑轨21固定连接,用于配合动力件35对整个座椅进行抬升。连接板的后端和第一安装座31的后端通过转动销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杆33的上端和连接板的前端通过转动销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杆33的下端和第二连接杆34的前端通过转动销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杆34的后端通过转动销和第一安装座31转动连接,当动力件35工作时,使连接板抬升,并通过第一连接杆33和第二连接杆34对连接板对连接板进行辅助支撑,从而将座椅抬升到大角度,有利于提升传动件对整个座椅的支撑强度,且结构简单,可靠性强。
41.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板321和第二连接板322,第一连接板321和第二连接板322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321和第二连接板322可以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也可以通过冲压一体成型,使第一连接板321和第二连接板322的截面呈l形,有利于座椅电动滑轨21、第一连接杆33、第二连接杆34和动力件35的装配,避免干涉。
42.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板322的后端通过转动销与第一安装座31转动安装,第二连接板322的前端与第一连接杆33的上端通过转动销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板321通过螺栓与座椅电动滑轨21固定连接。一方面,便于与座椅装配,另一方面,便于第一连接杆33和第二连接杆34以及动力件35的安装。
4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动力件35为电动撑杆,电动撑杆的输出端通过转动销转动连接在第二连接板322上,电动撑杆的安装端转动连接在第一安装座31上,当电动撑杆工作时,电动撑杆的输出端带动第二连接板322以第二连接板322的后端为中心进行抬升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连接杆33和第二连接杆34随之转动抬升,当达到第一连接杆33和第二连接杆34的运动上限时,达到对整个座椅的最大角度抬升,从而能够使乘客、驾驶员在休息时,能够给乘客大腿和臀部提供额外支撑,不会出现大腿支撑不足,乘客容易前滑等休息姿态问题,同时由于躺姿的原因,背部分担跟多的人体重力,支撑更均匀,体验性更好。
44.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辆主体和上述实施例中的可整体抬升式座椅。
45.通过在车辆上使用上述实施例中的可整体抬升式座椅,便于驾驶员和乘客在休息时,能够大角度后躺,且座椅坐垫能够随同举升,有利于提高驾驶员和乘客的舒适感,从而提高体验感。
46.以上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可整体抬升式座椅及车辆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47.应当指出,在说明书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些可选的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等表示所述的实施例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但未必每个实施例都包括该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此外,这样的短语未必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在结合实施例描述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时,结合明确或未明确描述的其他实施例实现这样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范围之内。
48.应当容易地理解,应当按照最宽的方式解释本公开中的“在
……
上”、“在
……
以上”和“在
……
之上”,以使得“在
……
上”不仅意味着“直接处于某物上”,还包括“在某物上”且其间具有中间特征或层的含义,并且“在
……
以上”或者“在
……
之上”不仅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的含义,还可以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且其间没有中间特征或层(即,直接处于某物上)的含义。
49.此外,文中为了便于说明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例如,“下面”、“以下”、“下方”、“以上”、“上方”等,以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其他元件或特征的如图所示的关系。空间相对术语意在包含除了附图所示的取向之外的处于使用或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装置可以具有其他取向(旋转90度或者处于其他取向上),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词可以同样被相应地解释。
5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5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
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