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充换电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74555发布日期:2023-04-18 22:35阅读: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块化充换电站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动汽车,尤其是涉及一种模块化充换电站。


背景技术:

1、对于电动汽车而言,当前主流的电能补给方案包括充电方案和电池更换方案。相对于充电方案,电池更换方案由于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完成动力电池的更换,因此是电能补给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2、电池的更换一般在冲换电站内完成,相关技术中的充换电站虽然能够完成电池的更换,但是高度高、体积大、占地面积大,因此充换电站的设置场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另外,相关技术中的充换电站一般是整体式结构,需要进行现场安装,安装施工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充换电站设置场所受局限,且安装施工效率低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模块化充换电站。

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模块化充换电站,涉及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模块化充换电站,包括滑台,所述的滑台上从右往左依次设置有纵跨在所述滑台上的车辆提升单元和电池移载单元,所述电池移载单元的前侧或后侧设置有电池货架,所述车辆提升单元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有前轮定位单元和后轮定位单元;

4、所述车辆提升单元的提升平台的下方设置有换电单元,且所述的提升平台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换电单元的第一避让孔。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整个充换电站整体呈现为模块化,这样在进行试机之后,只需要将整机拆分成不同的模块进行运输,在客户现场进行安装时,只需要对模块进行连接组装即可,极大的提高的客户现场的安装效率。与此同时,该方案整体占地面积小,至需要占用两个车位的空间,且整体布局规整,基本可与大部分场合中车位的布局相吻合,因此整体具有良好的通用性,设置场所不会受到局限。

6、可选的,所述的滑台包括底架,所述的底架包括分别位于所述换电单元前、后两侧的横梁,所述的横梁上滑动设置有第一托架,所述的底架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的第一托架左右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

7、当所述的换电单元下降到最低位置时,所述第一托架的上侧面位于所述换电单元的上方。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电池在电池移载单元和车辆提升平台之间的转移,且该滑台整体结构紧凑,与换电单元、提升平台和电池移载单元配合紧密,有利于降低整体充换电站的体积,提高结构的紧凑性,更加适应场地小的应用场合。

9、可选的,所述的车辆提升单元包括提升平台,所述提升平台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纵跨在所述滑台上的提升架体,且所述的提升平台与所述的提升架体滑动连接,所述的提升架体和提升平台之间设置有用于带动所述的提升平台上下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提升平台的两侧分别设置独立的提升架体,能够打破车辆高度的限制,适用于层高有限的应用场所。

11、可选的,所述的第二驱动机构包括转动设置于所述提升架体上的第二转轴和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转轴转动的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的第二转轴上设置有第一提升轮,且所述的第一提升轮通过第一提升带与所述的提升平台相连。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提升带来带动提升平台上下移动,能够保证提升平台上下移动的平稳性,同时也能够减小噪音,提高客户换电的舒适性和体验感。

13、可选的,所述的电池移载单元包括纵跨在所述滑台上的主架体,所述的主架体内滑动设置有移载部件,且所述的主架体和移载部件之间设置有用于带动所述的移载部件上下移动的第三驱动机构;

14、所述的移载部件包括移载架体,所述的移载架体包括第二连接架,所述第二连接架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有第二顶架和第二托架;

15、所述的移载架体上位于所述的第二托架的上方滑动设置有移载手臂,所述的移载手臂和移载架体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的移载手臂前后移动的第四驱动机构;

16、所述的移载手臂上设置有用于夹持电池的夹持组件。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电池在电池货架和电池移载单元之间的转送,且该电池移载单元与其他部件之间配合紧密,有利于提高整体结构的紧凑型。

18、可选的,所述的第三驱动机构包括转动设置于所述主架体一侧的第三转轴和用于驱动所述第三转轴转动的第三驱动电机;

19、所述的第三转轴设置有驱动组件,所述的驱动组件包括第二提升轮、第二提升带、第三提升轮、第三提升带、第一过渡轮和第二过渡轮,其中所述的第二提升轮和第三提升轮固定设置于所述的第三转轴上,所述第二提升带的一端与所述的第二提升轮相连接,所述第二提升带的另一端绕过所述的第一过渡轮后与所述移载架体的近端连接,所述第三提升带的一端与所述的第三提升轮相连接,所述第三提升带的另一端绕过所述的第二过渡轮后与所述移载架体的远端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所述的第三驱动机构采用提升带提升的方式,能够保证移载架体上下移动时的平稳性,同时还能够减小噪音,提高客户的换电体验。另一方面,所述第三驱动机构中的第三驱动电机、第三转轴等整体设置在主架体的一侧,能够有效降低电池移载单元的整体高度,更加适应高度有限制的应用场合。

21、可选的,所述的移载手臂包括一级伸缩臂和滑动设置于所述一级伸缩臂上的二级伸缩臂,所述的二级伸缩臂和一级伸缩臂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的二级伸缩臂相对于所述的一级伸缩臂前后移动的第五驱动机构;

22、所述的第五驱动机构包括第三传动带和分别转动设置于所述一级伸缩臂前、后两端的第三带轮,所述移载架体的前端与所述的第三传动带固定连接,所述二级伸缩臂的后端部与所述的第三传动带固定连接。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不改变电池移载单元的整体尺寸的前提下提高移载手臂的行程,同时该第四驱动机构和第五驱动机构之间实现联动,仅需要第四驱动电机即可实现一级伸缩臂和移载架体之间的相对运动和二级伸缩臂和一级伸缩臂之间的相对运动,整体结构紧凑型好,且能够达到节能减耗的效果。

24、可选的,所述的前轮定位单元包括第一安装架体,所述的第一安装架体内设置有结构相同,且左右对称布置的前轮定位部件;

25、所述的前轮定位部件包括与第一安装架体滑动连接的第一滑板,所述的第一滑板上固定设置有定位辊组,所述的定位辊组包括两组斜向外上方倾斜布置的第一托辊组件,所述的第一安装架体上设置有用于避让所述定位辊组的第二避让孔,所述定位辊组的上方设置有与所述的第一滑板滑动连接的第一推板,所述的第一滑板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的第一推板的第六驱动机构;

26、两个所述的第一滑板通过过渡板相连,所述的过渡板和第一安装架体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的过渡板前后移动的第七驱动机构。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车辆在前后方向上的定位,且整体结构紧凑,呈现模块化结构,具有良好的通用性,能够应用于不同的应用场合。

28、可选的,所述的定位辊组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承托板,且所述第一托辊组件的外端与所述的承托板相连接。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承托板和定位辊组之间的同步移动,从而填补所述定位辊组和第二避让孔之间的空隙。

30、可选的,所述的后轮定位单元包括第二安装架体,所述的第二安装架体内设置有两个结构相同,且左右对称布置的后轮定位部件;

31、所述的后轮定位部件包括第二托辊组件,且所述第二托辊组件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二托辊组件的第二安装立板,所述的第二安装架体上设置有用于避让所述第二托辊组件的第三避让孔,所述的第二安装架体上滑动设置有纵跨在所述第二托辊组件上的第二推板,所述的第二安装架体和第二推板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的第二推板左右滑动的第八驱动机构。

3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前定位部件协作,可以实现车辆在左右方向上的定位,整体结构紧凑,且呈现模块化结构,具有良好的通用性,能够应用于不同的应用场合。

3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点有益技术效果:

34、1、该充换电站整个呈现为模块化,这样在进行试机之后,只需要将整机拆分成不同的模块进行运输,在客户现场进行安装时,只需要对模块进行连接组装即可,极大的提高的客户现场的安装效率。与此同时,该方案整体占地面积小,至需要占用两个车位的空间,且整体布局规整,基本可与大部分场合中车位的布局相吻合,因此整体具有良好的通用性,设置场所不会受到局限。

35、2、通过在提升平台的两侧分别设置独立的提升架体,能够打破车辆高度的限制,适用于层高有限的应用场所。

36、3、能够在不改变电池移载单元的整体尺寸的前提下提高移载手臂的行程,同时该第四驱动机构和第五驱动机构之间实现联动,仅需要第四驱动电机即可实现一级伸缩臂和移载架体之间的相对运动和二级伸缩臂和一级伸缩臂之间的相对运动,整体结构紧凑型好,且能够达到节能减耗的效果。

37、4、所述第三驱动机构中的第三驱动电机、第三转轴等设置在主架体的一侧,所述的第三转轴通过提升带来提升整体的移载部件,这样能够有效降低电池移载单元的整体高度,更加适应高度有限制的应用场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