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68727发布日期:2023-03-08 01:27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车辆定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2.在车辆需要进行维修或换电等情况下,首先需要通过车辆定位装置对待定位车辆进行位置调节,以使得待定位车辆处于合适的位置,便于对车辆进行维修和换电,而现有的车辆定位装置一般为一体化设计,成本较高,用户体验感较差,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型的车辆定位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成本较高,用户体验感较差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定位装置,本技术加大了车辆定位装置在车辆轴距方向上的可调节范围,使车辆定位装置的轴距适应性更强,同时便于零部件后期的更换和维修,且结构更紧凑,降低了整体高度,提升用户体验感,且减少了换电站的占地面积,降低建造和运营成本。
4.为了达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定位装置,所述车辆定位装置包括:基座、进站坡道、第一车轮定位装置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所述进站坡道、所述第一车轮定位装置和所述第二车轮定位装置分别与所述基座可拆卸连接;所述进站坡道、所述第一车轮定位装置和所述第二车轮定位装置沿车辆入站方向依次布置;所述第一车轮定位装置和所述第二车轮定位装置间形成车辆停止位;所述第一车轮定位装置包括导向定位组件,所述导向定位组件能够沿远离或靠近所述第二车轮定位装置的方向运动。
6.进一步地,所述导向定位组件包括第一方向定位机构和第二方向定位机构;
7.所述第一方向定位机构与所述第二方向定位机构连接;
8.所述第一方向定位机构与所述第二车轮定位装置间形成所述车辆停止位,所述第一方向定位机构能够沿远离或靠近所述第二车轮定位装置的方向运动;
9.所述第二方向定位机构形成第一车轮固定位,所述第二方向定位机构能够调整所述第一车轮固定位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10.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支撑底座;所述第一方向定位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一支撑滚动组件;
11.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支撑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支撑滚动组件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滚动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底座运动,以远离或靠近所述第二车轮定位装置。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方向定位机构与所述第一支撑滚动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滚动组件能够带动所述第二方向定位机构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底座运动。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方向定位机构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第一轮胎拨片和第二轮胎拨片;
14.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轮胎拨片和所述第二轮胎拨片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轮胎拨片和第二轮胎拨片运动,以缩短或延长所述第一轮胎拨片和所述第二轮胎拨片之间的距离。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车轮定位装置包括第三轮胎拨片、第四轮胎拨片、第二支撑滚动组件、第二支撑底座和第三驱动组件;
16.所述第二支撑滚动组件和所述第三驱动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驱动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三轮胎拨片和所述第四轮胎拨片传动连接,所述第三驱动组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三轮胎拨片和所述第四轮胎拨片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底座运动,以缩短或延长所述第三轮胎拨片和所述第四轮胎拨片之间的距离。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车轮定位装置为v型槽结构。
18.进一步地,还包括举升装置;
19.所述举升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车轮定位装置和所述第二车轮定位装置之间;
20.所述举升装置设置有车辆举升支撑面,所述举升装置能够沿高度方向运动,以使所述车辆举升支撑面超出所述第一车轮定位装置和所述第二车轮定位装置的顶面。
21.进一步地,所述进站坡道形成的坡道角度小于等于预设角度值,所述预设角度值可以为8-13
°

22.进一步地,所述车辆定位装置的高度小于等于预设高度值,所述预设高度值可以为110-115mm。
2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公开的车辆定位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4.本技术通过设置基座、进站坡道、第一车轮定位装置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进站坡道、第一车轮定位装置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分别与基座可拆卸连接;进站坡道、第一车轮定位装置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沿车辆入站方向依次布置;第一车轮定位装置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间形成车辆停止位;第一车轮定位装置包括导向定位组件,导向定位组件能够沿远离或靠近第二车轮定位装置的方向运动。本技术通过第一车轮定位装置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的模块化设置以及导向定位组件的可移动设置,加大了车辆定位装置在车辆轴距方向上的可调节范围,使车辆定位装置的轴距适应性更强,同时便于零部件后期的更换和维修,且结构更紧凑,降低了整体高度,提升用户体验感,且减少了换电站的占地面积,降低建造和运营成本。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车辆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第一车轮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第一方向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第二方向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第二车轮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车辆定位装置的定位流程示意图。
32.其中,图中附图标记对应为:10

进站坡道;20

第一车轮定位装置;30

举升装置;40

第二车轮定位装置;201

第一方向定位机构;202

第二方向定位机构;203

第一支撑底座;211

第一驱动组件;212

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3

第一导轨滑块组件;221

第二驱动组件;222

第一轮胎拨片;223

第二轮胎拨片;224

第二导轨滑块组件;401

第三轮胎拨片;402

第四轮胎拨片;403

第二支撑滚动组件;404

第二支撑底座;405

第三驱动组件;224

第三导轨滑块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辆定位装置,加大了车辆定位装置在车辆轴距方向上的可调节范围,使车辆定位装置的轴距适应性更强,同时便于零部件后期的更换和维修,降低了成本,提高用户体验感。
3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3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定位装置,请参考图1-5,车辆定位装置包括:基座、进站坡道10、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进站坡道10、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分别与基座可拆卸连接;进站坡道10、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沿车辆入站方向依次布置;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间形成车辆停止位;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包括导向定位组件,导向定位组件能够沿远离或靠近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的方向运动。
37.本技术通过第一车轮定位装置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的模块化设置以及导向定位组件的可移动设置,加大了车辆定位装置在车辆轴距方向上的可调节范围,使车辆定位装置的轴距适应性更强,同时便于零部件后期的更换和维修,降低了成本,提高用户体验感。
38.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可以与地面固定连接,在导向定位组件能够沿远离或靠近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的方向运动的过程中,提高了第一车轮定位装置40的稳定性,提高车辆定位装置对车辆定位过程中的定位稳定性。
39.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停止位指示待定位车辆进站后的停止位置,待定位车辆在车辆停止位上,可以通过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进行位置调整,可以为车辆长度方向的位置调整,也可以为车辆宽度方向的位置调整。
4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待定位车辆倒车进入车辆定位装置的情况下,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用于固定待定位车辆的前轮,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用于固定待定位车辆的后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待定位车辆正向进入车辆定位装置的情况下,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用
于固定待定位车辆的后轮,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用于固定待定位车辆的前轮。
41.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向定位组件包括第一方向定位机构201和第二方向定位机构202;第一方向定位机构201与第二方向定位机构202连接;第一方向定位机构201与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间形成车辆停止位,第一方向定位机构201能够沿远离或靠近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的方向运动;第二方向定位机构202形成第一车轮固定位,第二方向定位机构202能够调整第一车轮固定位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42.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方向定位机构201和第二方向定位机构202,进而实现了车辆在不同方向的位置可调,满足了对不同轴距和车宽的车辆进行定位,提高了车辆定位的适配性,适用范围广。
4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定位机构201的运动方向与第二方向定位机构202的运动方向相垂直,具体地,第一方向定位机构201的运动方向可以为待定位车辆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定位机构202的运动方向可以为待定位车辆的宽度方向。
4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车轮固定位对应为待定位车辆的两个前轮之间的位置或待定位车辆的两个后轮之间的位置。
45.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支撑底座203;第一方向定位机构201包括第一驱动组件211和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2;第一驱动组件211与第一支撑底座203固定连接,第一驱动组件211与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2传动连接,第一驱动组件211能够驱动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2相对于第一支撑底座203运动,以远离或靠近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
46.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驱动组件211和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2,加大了车辆定位装置在车辆轴距方向上的可调节范围,使车辆定位装置能够满足不同轴距范围的车辆,提高了车辆定位的适配性,适用范围广,提高用户体验感。
4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211可以为滚珠丝杠驱动组件,具体滚珠丝杠驱动组件可以包括螺杆、螺母、钢球和驱动电机等,钢球与螺杆和螺母分别滚动连接,驱动电机用于驱动螺母沿螺杆运动,需要说明的是,滚珠丝杠驱动组件等同于现有技术中的常见的滚珠丝杠,在此不作具体赘述。
4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2用于支撑待定位车辆的车轮,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2能够相对于第一支撑底座203滚动,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2的滚动方向可以为待定位车辆的宽度方向,也就是与远离或靠近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相垂直的方向。
4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2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滚筒、第一连接件和第一连接板,第一支撑滚筒与第一连接件滚动连接,第一连接件与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滚筒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接件和第一连接板滚动,待定位车辆的轮胎能够在第一支撑滚筒上沿第一支撑滚筒的滚动方向运动。
5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2还可以包括滚动板,滚动板与第一支撑滚筒相邻设置,滚动板与第一驱动组件211传动连接,滚动板与第一支撑滚筒同步运动。在第一支撑滚筒在沿远离或靠近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移动的过程中,通过设置滚动板进而填充第一支撑滚筒运动产生的间隙,使得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外观面更加美观,同时防止污染物进入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内部,提高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的使用寿命。需要说明的是,滚动板的运动方式与传送带的相类似。
5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2为v型槽结构,v型开口处用于与待定位车
辆的车轮接触。
5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定位机构201还包括第一导轨滑块组件213,第一导轨滑块组件213与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2固定连接,第一导轨滑块组件213与第一驱动组件211传动连接,第一驱动组件211驱动第一导轨滑块组件213相对于第一支撑底座203运动,进而带动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2相对于第一支撑底座203运动,其第一驱动组件211驱动的运动方向可以为待定位车辆的车身长度方向。
5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方向定位机构201与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2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2能够带动第二方向定位机构201相对于第一支撑底座203运动。
54.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方向定位机构201与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2固定连接,实现了在第一支撑滚动组件带动待定位车辆沿车身长度方向位置改变的情况下,同步带动第二方向定位机构沿车身长度方向的位置改变,由于同步带动第二方向定位机构运动,稳定了对待定位车辆沿车身宽度方向上的定位。
5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方向定位机构202还包括第二驱动组件221、第一轮胎拨片222和第二轮胎拨片223;第二驱动组件221分别与第一轮胎拨片222和第二轮胎拨片223传动连接,第二驱动组件221能够驱动第一轮胎拨片222和第二轮胎拨片223运动,以缩短或延长第一轮胎拨片222和第二轮胎拨片223之间的距离。
56.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轮胎拨片222和第二轮胎拨片223,实现了对待定位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定位,适用范围广,提高用户体验感。
5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轮胎拨片222和第二轮胎拨片223之间形成第一车轮固定位,第一车轮固定位确定待定位车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定位。
5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组件221可以为滚珠丝杠驱动组件,等同于现有技术中常见的滚珠丝杠,在此不作具体赘述。
5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方向定位机构202还包括第二导轨滑块组件224,第二导轨滑块组件224分别与第一轮胎拨片222和第二轮胎拨片223固定连接,第二导轨滑块组件224与第二驱动组件221传动连接,第二驱动组件221能够驱动第二导轨滑块组件224运动,进而使得第一轮胎拨片222和第二轮胎拨片223运动,以缩短或延长第一轮胎拨片222和第二轮胎拨片223之间的距离。
6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包括第三轮胎拨片401、第四轮胎拨片402、第二支撑滚动组件403、第二支撑底座404和第三驱动组件405;第二支撑滚动组件403和第三驱动组件405分别与第二支撑底座403固定连接;第三驱动组件405分别与第三轮胎拨片401和第四轮胎拨片402传动连接,第三驱动组件405能够驱动第三轮胎拨片401和第四轮胎拨片402相对于第二支撑底座403运动,以缩短或延长第三轮胎拨片401和第四轮胎拨片402之间的距离。
61.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三轮胎拨片401和第四轮胎拨片402,实现了对待定位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定位,适用范围广,提高用户体验感;通过设置第二支撑滚动组件403,实现了待定位车辆不设置在导向装置的车轮也能随导向装置运动,实现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定位,节约制造成本。
6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滚动组件403可以包括第二支撑滚筒、第二连接件和第二连接板,第二支撑滚筒与第二连接件滚动连接,第二连接件与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第二
支撑滚筒能够相对于第二连接件和第二连接板滚动,待定位车辆的轮胎能够在第二支撑滚筒上沿第二支撑滚筒的滚动方向运动。
6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滚动组件403与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2的外观面结构不同,第二支撑滚动组件403为水平单排滚筒设置,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2v型双排滚筒设置。
6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还包括第三导轨滑块组件224,第三导轨滑块组件224分别与第三轮胎拨片401和第四轮胎拨片402固定连接,第三导轨滑块组件224与第三驱动组件405传动连接,第三驱动组件405驱动第三导轨滑块组件224沿待定位车辆的宽度运动,进而带动第三轮胎拨片401和第四轮胎拨片402相对于第二支撑底座403运动,以缩短或延长第三轮胎拨片401和第四轮胎拨片402之间的距离。
6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轮胎拨片222用于对待定位车辆的前右轮胎进行限位,第二轮胎拨片223用于对待定位车辆的前左轮胎进行限位,第三轮胎拨片401用于对待定位车辆的后右轮胎进行限位,第四轮胎拨片402用于对待定位车辆的后左轮胎进行限位,第一轮胎拨片222和第三轮胎拨片401同步运动,第二轮胎拨片223和第四轮胎拨片402同步运动,同时对待定位车辆进行车辆宽度方向的定位。
6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为v型槽结构。v型开口处用于与待定位车辆的车轮接触。
67.本技术通过将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设置为v型槽结构,提高了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对车辆进行定位过程中的移动稳定性,进一步防止滑出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
68.在一些实施例中,v型槽的v形两端分别是车辆进出站方向。
69.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举升装置30;举升装置30设置于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之间;举升装置30设置有车辆举升支撑面,举升装置30能够沿高度方向运动,以使车辆举升支撑面超出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的顶面。
70.本技术通过举升装置30,将待定位车辆抬升预设高度以实现待定位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定位,增大了车辆定位的空间范围,便于进行定位后的相关操作。
71.在一些实施例中,进站坡道10形成的坡道角度小于等于预设角度值,预设角度值可以为8-13
°

7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预设角度值可以为9-13
°
,预设角度值可以为10-12
°
,预设角度值可以为8-12
°
,预设角度值可以为10
°

73.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定位装置的高度小于等于预设高度值,预设高度值可以为110-115mm。
74.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的车辆定位装置应用于换电站,而目前市面上换电站的车辆定位装置通常体积较大,占地面积大,高度较高,导致车辆通行坡道比较长,坡道角度较大,用户体验感较差,现有技术中为了降低通行坡道的高度,将地基挖坑,把车辆定位装置隐藏地下,从而造成前期换电站的建造成本较高,以及不利于换电站的后期维护等问题。而本技术的车辆定位装置的结构更紧凑,实现了整体仅有110-115mm的高度,缩短了车辆通行坡道长度和坡道角度,提升用户体验感,且减少了换电站的占地面积,降低建造和运营成本。
75.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预设高度值可以为112-115mm,预设高度值可以为110-113mm,预设高度值可以为111-114mm,预设高度值可以为115mm。
76.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图像采集装置,通过图像采集装置获取待定位车辆的车辆信息,以确定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的位移量,也就是确定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中的第一方向定位机构201和第二方向定位机构202位移量,及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中第三轮胎拨片401和第四轮胎拨片402的位移量。
77.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待定位车辆的车轮已经分别停在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2和第二支撑滚动组件403上后,请参考图6,通过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定位装置对待定位车辆进行定位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78.s1:获取待定位车辆的车辆信息。
79.需要说明的是,待定位车辆的车辆信息也可以在车辆进站前进行获取,具体地,车辆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车辆尺寸信息、车辆颜色信息、车辆轴距信息、车辆型号信息、车辆牌照信息和车辆牌照所属人信息等。
80.s2:基于车辆信息确定第一车轮定位装置的位移量信息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的位移量信息,其中,第一车轮定位装置的位移量信息包括第一方向定位机构的位移量信息和第二方向定位机构的位移量信息,第一方向定位机构的位移量信息包括第一支撑滚动组件的位移量信息,第二方向定位机构的位移量信息包括第一轮胎拨片的位移量信息和第二轮胎拨片的位移量信息;第二车轮定位装置的位移量信息包括第三轮胎拨片的位移量信息和第四轮胎拨片的位移量信息。
81.s3:基于第一车轮定位装置的位移量信息控制第一轮胎拨片和第二轮胎拨片沿第一预设轨迹运动,对待定位车辆进行宽度方向的定位。
82.具体地,基于第一轮胎拨片的位移量信息控制第一轮胎拨片运动,基于第二轮胎拨片的位移量信息控制第二轮胎拨片运动。
83.s4:基于第二车轮定位装置的位移量信息控制第三轮胎拨片和第四轮胎拨片沿第二预设轨迹运动,对待定位车辆进行宽度方向的定位。
84.具体地,基于第三轮胎拨片的位移量信息控制第三轮胎拨片运动,基于第四轮胎拨片的位移量信息控制第四轮胎拨片运动。
85.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预设轨迹和第二预设轨迹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86.s5:基于第一车轮定位装置的位移量信息控制第一支撑滚动组件沿第三预设轨迹运动,对待定位车辆进行长度方向的定位。
87.具体地,基于第一支撑滚动组件的位移量信息控制第一支撑滚动组件运动。
88.s6:控制举升装置升高预设高度,以使待定位车辆高度方向的定位,完成待定位车辆的定位。
89.以下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列举本说明书的一些具体实施例。
90.实施例1
91.本实施例1公开一种车辆定位装置,应用于换电站,请参考图1-5,车辆定位装置包括:基座、进站坡道10、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进站坡道10、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分别与基座可拆卸连接;进站坡道10、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沿车辆入站方向依次布置;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间形成车辆停止位;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包括导向定位组件,导向定位组件能够沿远离或靠近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的方向运动。
92.本技术通过第一车轮定位装置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的模块化设置以及导向定位组件的可移动设置,加大了车辆定位装置在车辆轴距方向上的可调节范围,使车辆定位装置的轴距适应性更强,同时便于零部件后期的更换和维修,降低了成本,提高用户体验感。
93.具体地,车辆停止位指示待定位车辆进站后的停止位置,待定位车辆在车辆停止位上,可以通过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进行位置调整,可以为车辆长度方向的位置调整,也可以为车辆宽度方向的位置调整。
94.具体地,在待定位车辆倒车进入车辆定位装置的情况下,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用于固定待定位车辆的前轮,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用于固定待定位车辆的后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待定位车辆正向进入车辆定位装置的情况下,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用于固定待定位车辆的后轮,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用于固定待定位车辆的前轮。
95.具体地,进站坡道10形成的坡道角度小于等于10
°

96.具体地,车辆定位装置的高度小于等于115mm。
97.本技术的车辆定位装置应用于换电站,而目前市面上换电站的车辆定位装置通常体积较大,占地面积大,高度较高,导致车辆通行坡道比较长,坡道角度较大,用户体验感较差,现有技术中为了降低通行坡道的高度,将地基挖坑,把车辆定位装置隐藏地下,从而造成前期换电站的建造成本较高,以及不利于换电站的后期维护等问题。而本技术的车辆定位装置的结构更紧凑,实现了整体仅有小于等于115mm的高度,缩短了车辆通行坡道长度和坡道角度,提升用户体验感,且减少了换电站的占地面积,降低建造和运营成本。
98.具体地,导向定位组件包括第一方向定位机构201、第二方向定位机构202和第一支撑底座203;第一方向定位机构201包括第一驱动组件211和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2和第一导轨滑块组件213;第一导轨滑块组件213与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2固定连接,第一导轨滑块组件213与第一驱动组件211传动连接;第一驱动组件211与第一支撑底座203固定连接;第二方向定位机构202包括第二驱动组件221、第一轮胎拨片222、第二轮胎拨片223和第二导轨滑块组件224,第二导轨滑块组件224分别与第一轮胎拨片222和第二轮胎拨片223固定连接,第二导轨滑块组件224与第二驱动组件221传动连接。
99.具体地,第一驱动组件211驱动第一导轨滑块组件213相对于第一支撑底座203运动,进而带动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2相对于第一支撑底座203运动,其第一驱动组件211驱动的运动方向可以为待定位车辆的车身长度方向;
100.具体地,第二驱动组件221能够驱动第二导轨滑块组件224运动,进而使得第一轮胎拨片222和第二轮胎拨片223运动,以缩短或延长第一轮胎拨片222和第二轮胎拨片223之间的距离。
101.具体地,第一方向定位机构201与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间形成车辆停止位,第一方向定位机构201能够沿远离或靠近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的方向运动;第二方向定位机构202形成第一车轮固定位,第二方向定位机构202能够调整第一车轮固定位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102.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方向定位机构201和第二方向定位机构202,进而实现了车辆在不同方向的位置可调,满足了对不同轴距和车宽的车辆进行定位,提高了车辆定位的适配性,适用范围广。
103.具体地,第一方向定位机构201的运动方向与第二方向定位机构202的运动方向相
垂直,具体地,第一方向定位机构201的运动方向可以为待定位车辆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定位机构202的运动方向可以为待定位车辆的宽度方向。
104.具体地,第一车轮固定位对应为待定位车辆的两个前轮之间的位置或待定位车辆的两个后轮之间的位置。
105.具体地,第一驱动组件211可以为滚珠丝杠驱动组件,具体滚珠丝杠驱动组件可以包括螺杆、螺母、钢球和驱动电机等,钢球与螺杆和螺母分别滚动连接,驱动电机用于驱动螺母沿螺杆运动,需要说明的是,滚珠丝杠驱动组件等同于现有技术中的常见的滚珠丝杠,在此不作具体赘述。
106.具体地,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2用于支撑待定位车辆的车轮,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2能够相对于第一支撑底座203滚动,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2的滚动方向可以为待定位车辆的宽度方向,也就是与远离或靠近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相垂直的方向。
107.具体地,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2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滚筒、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板和滚动板,第一支撑滚筒与第一连接件滚动连接,第一连接件与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滚动板与第一支撑滚筒相邻设置,滚动板与第一驱动组件211传动连接,第一支撑滚筒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接件和第一连接板滚动,滚动板与第一支撑滚筒同步运动,待定位车辆的轮胎能够在第一支撑滚筒上沿第一支撑滚筒的滚动方向运动,在第一支撑滚筒在沿远离或靠近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移动的过程中,通过设置滚动板进而填充第一支撑滚筒运动产生的间隙,使得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外观面更加美观,同时防止污染物进入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内部,提高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的使用寿命。需要说明的是,滚动板的运动方式与传送带的相类似。
108.具体地,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2为v型槽结构,v型开口处用于与待定位车辆的车轮接触。
109.具体地,第一轮胎拨片222和第二轮胎拨片223之间形成第一车轮固定位,第一车轮固定位确定待定位车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定位。
110.具体地,第二驱动组件221可以为滚珠丝杠驱动组件,等同于现有技术中常见的滚珠丝杠,在此不作具体赘述。
111.具体地,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包括第三轮胎拨片401、第四轮胎拨片402、第二支撑滚动组件403、第二支撑底座404、第三驱动组件405和第三导轨滑块组件224;第二支撑滚动组件403和第三驱动组件405分别与第二支撑底座403固定连接;第三导轨滑块组件224分别与第三轮胎拨片401和第四轮胎拨片402固定连接,第三导轨滑块组件224与第三驱动组件405传动连接,第三驱动组件405驱动第三导轨滑块组件224沿待定位车辆的宽度运动,进而带动第三轮胎拨片401和第四轮胎拨片402相对于第二支撑底座403运动,以缩短或延长第三轮胎拨片401和第四轮胎拨片402之间的距离。
112.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三轮胎拨片401和第四轮胎拨片402,实现了对待定位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定位,适用范围广,提高用户体验感;通过设置第二支撑滚动组件403,实现了待定位车辆不设置在导向装置的车轮也能随导向装置运动,实现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定位,节约制造成本。
113.具体地,第二支撑滚动组件403可以包括第二支撑滚筒、第二连接件和第二连接板,第二支撑滚筒与第二连接件滚动连接,第二连接件与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滚
筒能够相对于第二连接件和第二连接板滚动,待定位车辆的轮胎能够在第二支撑滚筒上沿第二支撑滚筒的滚动方向运动。
114.具体地,第二支撑滚动组件403与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2的外观面结构不同,第二支撑滚动组件403为水平单排滚筒设置,第一支撑滚动组件212v型双排滚筒设置。
115.具体地,第一轮胎拨片222用于对待定位车辆的前右轮胎进行限位,第二轮胎拨片223用于对待定位车辆的前左轮胎进行限位,第三轮胎拨片401用于对待定位车辆的后右轮胎进行限位,第四轮胎拨片402用于对待定位车辆的后左轮胎进行限位,第一轮胎拨片222和第三轮胎拨片401同步运动,第二轮胎拨片223和第四轮胎拨片402同步运动,同时对待定位车辆进行车辆宽度方向的定位。
116.具体地,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为v型槽结构。v型开口处用于与待定位车辆的车轮接触。
117.本技术通过将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设置为v型槽结构,提高了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对车辆进行定位过程中的移动稳定性,进一步防止滑出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
118.具体地,v型槽的v形两端分别是车辆进出站方向。
119.具体地,还包括举升装置30;举升装置30设置于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之间;举升装置30设置有车辆举升支撑面,举升装置30能够沿高度方向运动,以使车辆举升支撑面超出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的顶面。
120.本技术通过举升装置30,将待定位车辆抬升预设高度以实现待定位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定位,增大了车辆定位的空间范围,便于进行定位后的相关操作。
121.具体地,还包括图像采集装置,通过图像采集装置获取待定位车辆的车辆信息,以确定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的位移量,也就是确定第一车轮定位装置20中的第一方向定位机构201和第二方向定位机构202位移量,及第二车轮定位装置40中第三轮胎拨片401和第四轮胎拨片402的位移量。
12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公开的车辆定位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23.本技术通过设置基座、进站坡道、第一车轮定位装置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进站坡道、第一车轮定位装置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分别与基座可拆卸连接;进站坡道、第一车轮定位装置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沿车辆入站方向依次布置;第一车轮定位装置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间形成车辆停止位;第一车轮定位装置包括导向定位组件,导向定位组件能够沿远离或靠近第二车轮定位装置的方向运动。本技术通过第一车轮定位装置和第二车轮定位装置的模块化设置以及导向定位组件的可移动设置,加大了车辆定位装置在车辆轴距方向上的可调节范围,使车辆定位装置的轴距适应性更强,同时便于零部件后期的更换和维修,且结构更紧凑,降低了整体高度,提升用户体验感,且减少了换电站的占地面积,降低建造和运营成本。
124.上述说明已经充分揭露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指出的是,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所做的任何改动均不脱离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相应地,本技术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前述具体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