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车辆充电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的充电口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2.目前新能源汽车越来越普遍地被人们使用,作为新的动力形式的交通工具,与传统燃油车相比,需要定期对车辆进行充电。因此,充电口作为重要的电动汽车的结构,需要具备防水、防尘、防短路并且防止误伤的功能。
3.由于充电的时间相对传统燃油汽车加油时间长,加之需要车主自行充电。车主要用打开充电口盖,充电口处出会有水或尘土,使用体验不够理想。并且,现在使用的充电口盖开启时大多会向车身外侧凸起,存在车外人员误触碰而导致受伤的可能性。由于充电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充电口盖会长时间暴露在外侧,容易沾染水、尘埃等污物,关闭充电口后容易短路。
技术实现要素: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充电口结构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的车辆充电口充电时充电口盖向外凸起、容易误触受伤,长时间暴露在外,容易沾染污染物,导致充电口短路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充电口结构,所述车辆的车身上开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外侧具有开口,所述旋转式充电口结构收容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旋转式充电口结构包括:
6.壳体,所述壳体安装在所述安装腔内并对应所述开口设置,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充电腔,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与所述充电腔连通的避让开口;
7.充电组件,所述充电组件包括充电座、安装于所述充电座上充电口以及与所述充电座连接的线束,所述充电座收容于所述充电腔内并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线束穿过所述壳体与所述车辆的电池连接,所述充电口伸出所述避让开口;
8.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安装在所述安装腔内并位于所述壳体外,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旋转驱动件和传动组件,所述旋转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传动组件带动所述壳体在所述安装腔内相对所述车身转动至所述充电口正对所述开口或避开所述开口,以对应暴露或隐藏所述充电口。
9.优选地,所述充电腔的侧壁开设有供所述线束穿过的通孔,所述传动组件对应所述通孔设置;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内环和外环,所述内环固定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外环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内环外,所述外环与所述壳体连接,穿过所述壳体的线束穿过所述内环与所述电池连接;所述旋转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外环相对所述内环转动,并带动所述壳体相对于所述车身转动。
10.优选地,所述外环上设置有多个轮齿,多个所述轮齿沿所述外环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旋转驱动件为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设置有齿轮,所述齿轮与所述外环的
轮齿啮合。
11.优选地,所述壳体对应所述通孔的位置向外突出形成抵接环,所述抵接环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内环外,所述外环与所述抵接环连接。
12.优选地,所述线束包括分别连接在所述充电座两端的两根电线,所述充电腔相对的两个侧壁分别开设有两个所述通孔,两根所述电线分别穿过两个所述通孔于所述电池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驱动机构分别对应设置在两个所述通孔处。
13.优选地,所述壳体对应所述避让开口处向内凹陷形成槽口朝外设置的容置槽,所述避让开口开设在所述容置槽的槽底,所述充电口的外端面与所述壳体上所述槽口所在的表面平齐。
14.优选地,所述容置槽为呈矩形槽,所述容置腔的四个角均呈倒圆角设置。
15.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开设有所述避让开口,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均与所述开口适配,所述第一侧壁用于在所述充电口正对所述开口时封堵所述开口,所述第二侧壁用于在所述充电口避开所述开口时正对并封堵所述开口。
16.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应用有上述的车辆的充电口结构。
17.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车辆的车身上设置有安装腔,安装腔的外侧开口,用于供车辆充电时充电枪插入,充电口结构设置在安装腔内,充电口安装在充电座上,充电座通过线束与电池电连接,车辆充电时,充电枪插入充电口,给车辆的电池充电,充电组件设置在壳体内,壳体可转动的安装在安装腔内,旋转驱动件驱动传动组件带动壳体转动,壳体转动至充电口对应开口,此时即可进行充电,充电完成后,壳体继续转动,将充电口转动至朝向安装腔内,并将壳体的其他面转动至朝向开口,从而将开口封堵。本发明通过充电组件旋转以隐藏或露出充电口,省略了充电口盖的结构,充电时只需旋转壳体,无需打开充电口盖,因此充电口盖不会向外突出,不会导致误触受伤,同时由于充电口位于安装腔内,充电时没有充电口盖突出于车身,充电口也位于安装腔内不突出于车身,不会接触到过多尘埃和雨水,同时车体本身对雨水等污染物具有一定的阻挡,不充电时充电口转动朝内,壳体外部封堵开口,使得充电口不易沾染污染物,不会导致充电口短路。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车辆的充电口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车辆的充电口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车辆的充电口结构的充电座和充电口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车辆的充电口结构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车辆的充电口结构的驱动机构在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车辆的充电口结构的驱动机构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车辆的充电口结构的充电时壳体与车体的位置关系示意
图;
26.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车辆的充电口结构的充电完成后壳体与车体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27.附图标号说明:
28.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车辆的充电口结构24线束10壳体241电线11避让开口30驱动机构12抵接环31旋转驱动件13通孔311齿轮14容置槽32传动组件15第一侧壁321内环16第二侧壁322外环20充电组件323轮齿21充电座40车身22充电口41开口23充电腔
ꢀꢀ
29.本发明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1.需要说明,本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2.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3.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4.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
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35.本发明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的描述以图1所示的方位为基准,仅用于解释在图1所示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6.本发明提出一种车辆的充电口结构1及车辆。
37.请结合图1、图3、图4、图5和图7,本实施例的车辆的充电口结构1,所述车辆的车身40上开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外侧具有开口41,所述旋转式充电口结构1收容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旋转式充电口结构1包括壳体10、充电组件20和驱动机构30,所述壳体10安装在所述安装腔内并对应所述开口41设置,所述壳体10内形成有充电腔23,所述壳体10上开设有与所述充电腔23连通的避让开口11;所述充电组件20包括充电座21、安装于所述充电座21上充电口22以及与所述充电座21连接的线束24,所述充电座21收容于所述充电腔23内并安装在所述壳体10上,所述线束24穿过所述壳体10与所述车辆的电池连接,所述充电口22伸出所述避让开口11;所述驱动机构30安装在所述安装腔内并位于所述壳体10外,所述驱动机构30包括旋转驱动件31和传动组件32,所述旋转驱动件31用于驱动所述传动组件32带动所述壳体10在所述安装腔内相对所述车身40转动至所述充电口22正对所述开口41或避开所述开口41,以对应暴露或隐藏所述充电口22。
38.可以理解地,充电口22设置在壳体10的前侧,请结合图7和图8,图7为充电时壳体10及充电口22与开口41的位置的状态图,图8为充电结束后,壳体10及充电口22与开口41的位置的状态图,驱动机构30驱动壳体10转动,将充电口22转动至对应开口41处,充电完成后,再通过驱动机构30驱动壳体10转动将充电口22隐藏,驱动机构30可以驱动壳体10旋转90
°
~180
°
,将充电口22从正对开口41处转动至背离开口41处以将充电口22隐藏。转动时,壳体10以及其内部的充电组件20,电线241,均同步转动。需要注意的是,壳体10可以顺时针旋转也可以逆时针旋转,只要将充电口22隐藏即可。
39.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车辆的车身40上设置有安装腔,安装腔的外侧开口41,用于供车辆充电时充电枪插入,充电口结构1设置在安装腔内,充电口22安装在充电座21上,充电座21通过线束24与电池电连接,车辆充电时,充电枪插入充电口22,给车辆的电池充电,充电组件20设置在壳体10内,壳体10可转动的安装在安装腔内,旋转驱动件31驱动传动组件32带动壳体10转动,壳体10转动至充电口22对应开口41,此时即可进行充电,充电完成后,壳体10继续转动,将充电口22转动至朝向安装腔内,并将壳体10的其他面转动至朝向开口41,从而将开口41封堵。本发明通过充电组件20旋转以隐藏或露出充电口22,省略了充电口22盖的结构,充电时只需旋转壳体10,无需打开充电口22盖,因此充电口22盖不会向外突出,充电口22也位于安装腔内不突出于车身40,不会导致误触受伤,同时由于充电口22位于安装腔内,充电时没有充电口22盖突出于车身40,不会接触到过多尘埃和雨水,同时车体本身对雨水等污染物具有一定的阻挡,不充电时充电口22转动朝内,壳体10外部封堵开口41,使得充电口22不易沾染污染物,不会导致充电口22短路。
40.请结合图1、图4、图5和图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充电腔23的侧壁开设有供所述线束24穿过的通孔13,所述传动组件32对应所述通孔13设置;所述传动组件32包括内环321和外环322,所述内环321固定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外环322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内环321外,所述外环322与所述壳体10连接,穿过所述壳体10的线束24穿过所述内环321与所述电池连
接;所述旋转驱动件31用于驱动所述外环322相对所述内环321转动,并带动所述壳体10相对于所述车身40转动。
41.内环321和外环322对应通孔13设置,通孔13设置在充电侧壁的形心处,使得壳体10转动时更稳定,不会产生偏移较大的旋转路径,同时内环321与安装腔固定,外环322与内环321转动接触配合,以将壳体10固定在安装腔内,外环322与壳体10固定,以通过旋转驱动件31驱动外环322转动带动壳体10转动,从而实现充电口22的暴露和隐藏,外环322套设于内环321,节省空间,减小充电口结构1的体积。
42.进一步地,请结合图5和图6所述外环322上设置有多个轮齿323,多个所述轮齿323沿所述外环322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旋转驱动件31为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设置有齿轮311,所述齿轮311与所述外环322的轮齿323啮合。外环322上设置轮齿323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齿轮311啮合,通过驱动电机驱动壳体10转动,可以精准控制转动的角度,同时驱动电机结构稳定,易于安装。
43.请结合图2、图4和图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对应所述通孔13的位置向外突出形成抵接环12,所述抵接环12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内环321外,所述外环322与所述抵接环12连接。通过抵接环12可转动地套设于内环321外,使得内环321可以在为壳体10提供支撑的同时,壳体10可相对于内环321转动,外环322与抵接环12连接,通过外环322转动带动抵接环12进而带动壳体10转动。
44.请结合图1、图2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线束24包括分别连接在所述充电座21两端的两根电线241,所述充电腔23相对的两个侧壁分别开设有两个所述通孔13,两根所述电线241分别穿过两个所述通孔13与所述电池连接;所述驱动机构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驱动机构30分别对应设置在两个所述通孔13处。线束24分为两个电线241,两根电线241分别设置在充电腔23的左右两侧,两根电线241配合给电池充电,两个通孔13的位置对应设置两个驱动机构30,使得壳体10的转动更稳定。
45.请结合图1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对应所述避让开口11处向内凹陷形成槽口朝外设置的容置槽14,所述避让开口11开设在所述容置槽14的槽底,所述充电口22的外端面与所述壳体10上所述槽口所在的表面平齐。充电口22设置在容置槽14内,且外端面与壳体10上槽口所在表面平齐,充电时,该平面与车身40开口41所在平面平齐,充电口22位于容置槽14内,不会突出于车身40,减小充电口结构1的体积,使得充电口22不会干涉壳体10的旋转,同时减少充电口22与外部环境的接触面积,降低其收到污染物污染的可能性,延长充电口22的使用寿命。
4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14为呈矩形槽,所述容置腔的四个角均呈倒圆角设置。容置槽14的四个角倒圆角设置,使得充电抢更容易插入充电口22,充电腔23不会与容置槽14的边角磕碰损坏。
47.请结合图1、图7和图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包括第一侧壁15和第二侧壁16,所述第一侧壁15开设有所述避让开口11,所述第一侧壁15和第二侧壁16均与所述开口41适配,所述第一侧壁15用于在所述充电口22正对所述开口41时封堵所述开口41,所述第二侧壁16在所述充电口22避开所述开口41时正对并所述充电口22。第一侧壁15和第二侧壁16均可以封堵开口41,防止外部污染物进入安装腔内,保证充电口22不受外部污染物污染,防止充电口22短路损坏,延长充电口22的使用寿命
48.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应用有上述的车辆的充电口结构1。该车辆的充电口结构1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车辆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49.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