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交通工具的内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风垫装置、座椅及代步设备。
背景技术:2.目前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汽车、船、火车、高铁、飞机等代步设备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等带来诸多便利,在人们出行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乘坐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3.在相关技术中,大部分代步设备的座椅未配备通风透气功能,需要额外安装具有通风透气功能的通风垫装置,以提高乘坐舒适性。但传统的通风垫装置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安装的过程比较繁琐、不方便,不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通风垫装置、座椅及代步设备,安装简单方便,用户体验高。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通风垫装置,包括垫体、安装壳和气流产生组件。垫体包括正面以及与正面相对的背面,垫体设有气流通道以及与气流通道连通的多个气孔,多个气孔的部分设置于正面。安装壳的部分设置于垫体的内部,安装壳的部分设置于垫体的背面,安装壳设有与气流通道连通的流体空间。气流产生组件,用于产生扰动气流,气流产生组件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流体空间内,气流产生组件与安装壳之间一者设有与流体空间连通的第一通气部;其中,安装壳的部分沿远离正面的方向凸出于背面,以使第一通气部设置于背面的外部;垫体能够弯曲,以使安装壳呈倚靠状。
6.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7.该通风垫装置安装于座椅时,安装壳的部分凸出于垫体的背面,当将垫体弯曲、并且垫体的背面铺设在座椅上时,可以使得安装壳呈倚靠状,进而使得垫体的背面与座椅的表面之间会存在缝隙,便于第一通气部与外界连通。当用户坐在座椅上,其臀部和/或背部能够与垫体的正面贴靠(包括接触与靠近),使用该通风垫装置时,启动气流产生组件,产生扰动气流,该扰动气流通过第一通气部与外界连通,会在流体空间内产生负压力或正压力,进而加速气流通道内气体流动,使得气孔产生吸气效果或吹风效果,进而可以加速垫体的正面附近的空气流通速度,有利于提高垫体的正面的散热效果,实现座椅通风,解决用户坐在座椅上时其背部和/或臀部散热不及时的问题,提高舒适性。如此,该通风垫装置安装简单方便,用户体验高。
8.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座椅,包括座椅本体以及上述的通风垫装置;通风垫装置安装于座椅本体上。
9.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0.该座椅采用了上述通风垫装置,利用通风垫装置能够加速垫体的正面附近的空气流通速度,有利于提高垫体的正面的散热效果,从而能够提高座椅的舒适性。
11.第三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代步设备,包括上述的通风垫装置或上述的座椅。
12.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该代步工具采用了上述通风垫装置或座椅,利用通风垫装置能够提高座椅的舒适性,进而可以提高代步设备的乘坐舒适性。
14.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15.附图说明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通风垫装置安装到座椅上的示意图。
18.图2为一实施例中示出通风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1所示的通风垫装置的原理性示意图。
20.图4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省略垫体后的通风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另一实施例中所示的通风垫装置安装到座椅上的示意图。
22.图6为另一实施例中示出省略垫体后的通风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又一实施例中所示的通风垫装置安装到座椅上的结构示意图。
24.图8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通风罩与安装壳的装配示意图。
25.图9为另一实施例中所示的通风罩与安装壳的装配示意图。
26.图10为又一实施例中所示的通风罩安装在安装壳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1为图4所示的局部爆炸图。
28.图12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3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气流产生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4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5为图14所示的a的局部放大图。
32.图16为另一实施例中所示的气流产生组件与安装壳的装配示意图。
33.图17为图16所示结构的局部爆炸图。
34.图18为另一实施例中所示的气流产生组件与安装壳的装配示意图。
35.图19为又一实施例中所示的省略垫体后的通风垫装置的局部爆炸图。
36.图20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37.图21为图20所示b处的局部放大图。
38.图22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发热件与安装板的装配示意图。
39.图23为另一实施例所示的通风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0.图24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代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41.附图标记说明:
42.10、代步设备;100、座椅本体;110、承压部;120、倚靠部;200、通风垫装置;210、垫体;211、正面;212、背面;213、气流通道;214、气孔;215、皮革;216、防漏气布;217、缓冲垫;220、安装壳;221、第一通气部;221a、通口;221b、缺口;222、第一侧部;223、第二侧部;224、安装口;230、气流产生组件;231、罩壳;231a、第一通孔;231b、第二通孔;232、风扇本体;233、进风部;234、出风部;240、通风管;240a、通风罩;241、排气孔;250、第一壳体;251、第二通气部;252、第一分隔板;253、第一容纳腔;254、第一腔室;255、第二腔室;256、定位部;257、定位板;260、第二壳体;261、第二分隔板;262、第二容纳腔;263、第三腔室;264、第四腔室;270、密封圈;271、凸部;300、安装板;30a、第一安装区域;30b、第二安装区域;310、通气孔;320、第一凸起;321、第一通风口;322、连接部;330、第二凸起;332、开口;331、第二通风口;340、挡风板;350、第三凸起;351、第三通风口;360、第一凸缘;370、第二凸缘;380、筋板;400、发热件。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公开,并不限定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4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公开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公开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公开。
45.目前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汽车、船、火车、高铁、飞机等代步设备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等带来诸多便利,在人们出行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乘坐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在相关技术中,大部分代步设备的座椅未配备通风透气功能,导致座椅没有通风循环装置,当用户或乘客乘坐时,因为臀部和背部处的空气难以流通,乘坐时间长了以后就会感到臀部和背部又潮又热。这种现象在炎热的夏季更加明显,即使车内开了空调也难以得到有效的缓解。为了提高乘坐舒适性,用户会通过额外安装具有通风透气功能的通风垫装置,以提高乘坐舒适性。
46.而通风垫装置的种类繁多,品牌繁多,使得可供消费者选择通风垫装置也很多,如何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成了通风垫装置厂家越来越重视的问题。传统的通风垫装置安装过程中,部分通气部件需要从座椅中承压部和倚靠部的连接处的空隙中穿插过去,以保证通风效果。但这类通风垫装置的安装的过程比较繁琐、不方便,不利于提高用户体验。特别是当座椅的承压部和倚靠部连接处的空隙较窄或不存在空隙时,往往需要先对汽车座椅进行结构改造才能顺利完成安装,安装过程更加繁琐。
47.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通风垫装置,该通风垫装置可以应用于座椅上,以解决人们坐在座椅上时其背部和/或臀部散热不及时的问题。而且该该通风垫装置具有安装使用过程快捷,无需对座椅进行结构改造,安装简单方便,易于用户操作,体验好。
48.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通风垫装置,下面结合应用了本技术的通风垫装置的座椅进行阐述说明。
49.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座椅,该座椅包括座椅本体以及通风垫装置,通风垫装置安装于座椅本体上。
50.其中,如图1至图3所示,通风垫装置,包括垫体、安装壳和气流产生组件。垫体包括正面以及与正面相对的背面,垫体设有气流通道以及与气流通道连通的多个气孔,多个气孔的部分设置于正面。安装壳的部分设置于垫体的内部,安装壳的部分设置于垫体的背面,安装壳设有与气流通道连通的流体空间。气流产生组件,用于产生扰动气流,气流产生组件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流体空间内,气流产生组件与安装壳之间一者设有与流体空间连通的第一通气部;其中,安装壳的部分沿远离正面的方向凸出于背面,以使第一通气部设置于背面的外部;垫体能够弯曲,以使安装壳呈倚靠状,例如图1、图5或图7所示。
51.该通风垫装置安装于座椅时,安装壳的部分凸出于垫体的背面,当将垫体弯曲、并且垫体的背面铺设在座椅上时,可以使得安装壳呈倚靠状,进而使得垫体的背面与座椅的表面之间会存在缝隙,便于第一通气部与外界连通。当用户坐在座椅上,其臀部和/或背部能够与垫体的正面贴靠(包括接触与靠近),使用该通风垫装置时,启动气流产生组件,产生扰动气流,该扰动气流通过第一通气部与外界连通,会在流体空间内产生负压力或正压力,进而加速气流通道内气体流动,使得气孔产生吸气效果或吹风效果,进而可以加速垫体的正面附近的空气流通速度,有利于提高垫体的正面的散热效果,实现座椅通风,解决用户坐在座椅上时其背部和/或臀部散热不及时的问题,提高舒适性。通风垫装置安装的过程中,无需对座椅进行结构改造,安装使用过程快捷方便。也即,该通风垫装置安装简单方便,用户体验高。
52.而座椅采用了上述通风垫装置,利用通风垫装置能够加速垫体的正面附近的空气流通速度,有利于提高垫体的正面的散热效果,从而能够提高座椅的舒适性。
53.具体地,该座椅本体包括承压部及倚靠部,往座椅本体上安装通风垫装置时,将通风垫装置弯曲并安装到承压部及倚靠部的表面上即可,无需对座椅本体进行结构改造,安装使用过程快捷方便。
54.此外,可以理解地,上述通风垫装置安装于座椅的过程中,相关通气部件无需从座椅中承压部和倚靠部的连接处的空隙中穿插过去,来保证通风效果,在提高安装便利性的同时,也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不会受到承压部与倚靠部的角度调整影响。而且该通风垫装置的安装也不会影响承压部与倚靠部之间的角度调整,体验更佳。
55.一些实施中,承压部用于支撑用户的臀部和部分大腿,倚靠部用于支撑用户的背部。
56.需要说明的是,垫体设置于座椅后,其可以承载用户臀部的部分具有通气功能,或者承载用户背部的部分具有通气功能,或者,承载用户臀部的部分以及背部的部分均具有通气功能。在此不做过多限制。
57.需要说明的是,垫体的具有结构形状可以有多种,能够实现上述效果即可。
58.一些实施例中,垫体包括坐垫以及背垫,坐垫与背垫连接成一个整体,且均设有气流通道;安装壳的部分设置于坐垫上,安装壳的部分设置于背垫上。如此,能够为用户提供臀部以及背部通风散热,而安装壳也设置于用户的臀部与背部之间,不会影响用户的坐姿舒适性。
59.当气流产生组件开始工作时,垫体的正面和背面处的空气会加速流通,有利于垫体的表面散热。
60.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的通风垫装置,当将垫体弯曲以铺设在座椅本体上使用
时,安装壳呈倚靠状。垫体的背面与座椅本体的表面之间会存在缝隙,并且第一通气部与外界连通。通风垫装置铺设安装的过程中只需保证第一通气部不会被座椅本体的表面覆盖即可而无需考虑座椅本体的结构因素,将通风垫装置铺设于座椅本体的表面上便可直接正常使用,安装使用过程快捷方便。
61.需要说明的是,“倚靠状”可以理解为当将垫体弯曲安装到座椅上后,第一通气部能够与外界连通即可。例如,安装壳相对于承压部倾斜,垫体与座椅本体之间存在间隙,使得第一通气部与外界连通。
62.例如,请参阅图2至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安装壳呈扁平状或安装壳的表面形状与倚靠部的表面形状匹配。安装壳包括相对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第一侧部与第二侧部沿垫体的宽度方向布置。应当可以理解的是,垫体的宽度方向与座椅本体的坐宽方向一致。第一通气部设置于第一侧部和/或第二侧部上,例如图3所示。具体而言,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通气部是贯穿第一侧部或第二侧部的孔结构。因此,将垫体弯曲安装到座椅本体上后,安装壳相对于承压部倾斜。此时,即使安装壳与座椅本体的表面贴合或者承压部和倚靠部之间没有空隙,第一通气部依然能够保持与外界连通的状态。即使面对承压部和倚靠部之间的缝隙较小的情况下,直接将本技术提供的通风垫装置安装到座椅本体上后即可正常使用,无需做其他调整,安装过程方便快捷,例如图1所示。
63.或者,请参阅图4和图5,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通气部朝远离垫体的正面的方向凸出背面设置。第一通气部的端部设有通口。此时,将通风垫装置安装到座椅本体表面时,可以让安装壳分别与承压部和倚靠部分别抵接,以使第一通气部位于安装壳、承压部及倚靠部三者围合的空间内。当然,当承压部及倚靠部之间存在缝隙时,也可以使第一通气部直接正对或插入承压部及倚靠部之间的缝隙,例如图5所示。如此,有利于进一步拓宽通风垫装置的适用范围。
64.另外,为了更进一步保证第一通气部的通气效果,也可以在第一通气部的侧面设置一些缺口。缺口与第一通气部的通口连通。并且缺口的朝向与垫体的宽度方向一致。如此,即使在第一通气部被座椅本体的表面堵住时,由于缺口的开口方向朝向坐宽方向,缺口不易被堵住,因此可以保证通风垫装置可以正常工作,提高了通风垫装置的可靠性。
65.又或者,请参阅图6和图7,在又一个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还可以包括中空的通风管。通风管连接于第一通气部。第一通气部的通口和缺口至少有其一与通风管的内部连通,也即通风管的内部与第一通气部相连通。通风管沿垫体的宽度方向延伸。通风管与第一通气部呈“t”型连接。此时,即使承压部及倚靠部之间不存在缝隙,将本技术提供的通风垫装置直接安装到座椅本体上后,由于通风管沿垫体的宽度方向延伸,座椅本体的结构也不会影响第一通气部的正常通气。安装过程无需考虑座椅本体的结构因素,安装过程方便快捷。
66.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通风管也可以被其他零部件替代。例如,请参阅图8至图10,通风垫装置包括通风罩。通风罩为一端开口的箱体结构。通风罩的整体形状为方形体,并且其余侧面还设有贯穿的排气孔。通风罩的开口与第一通气部连通。通风罩连接于安装壳的表面上后,通风罩与安装壳围合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通风罩侧面上的排气孔与该空间连通。第一通气部位于该相对密闭的空间内。相较于采用通风管,采用通风罩可以使得排气孔的位置设计更加灵活,并且通风罩与安装壳连接处的密封处理工作也会变得更加简便。
67.作为一个示例,请参阅图8。通风罩沿垫体的宽度方向延伸。通风罩中沿垫体的宽度方向分布的两端部上设有排气孔。此时,与采用通风管的方案类似,即使承压部及倚靠部之间不存在缝隙,将本技术提供的通风垫装置直接安装到座椅本体上后,由于通风罩沿垫体的宽度方向延伸,座椅本体的结构也不会影响第一通气部的正常通气。安装过程无需考虑座椅本体的结构因素,安装过程方便快捷。
68.作为另一个示例,请参阅图9。沿垫体的宽度方向上,通风罩的尺寸小于安装壳的尺寸。通风罩中沿垫体的宽度方向分布的两端部上不设有排气孔。但在通风罩的其余三个侧面上均设有排气孔。如此,增大了排气孔的总面积,以及排气孔的分布位置也变得多样。将本技术提供的通风垫装置直接安装到座椅本体上后,使用的过程中即使有部分排气孔被座椅本体的表面堵住,通风垫装置也依然能够正常工作。
69.进一步的,作为又一个示例,请参阅图10。通风罩中沿垫体的宽度方向分布的两端部上、以及通风罩的其余三个侧面上均设有排气孔。如此,一方面,更进一步地增大了排气孔的总面积,使得单位时间内空气流通量更大,散热效果更好。另一方面,由于通风罩中沿垫体的宽度方向分布的两端部上设有排气孔,使得安装过程无需考虑座椅本体的结构因素,安装过程方便快捷,此处不再赘述。
70.当然,安装壳的顶面也可以设置一些凸台(图中未示出)。凸台和第一通气部均设置在安装壳的顶面上。此时,因为凸台的存在使得安装壳的顶面与座椅本体的表面之间必然可以存在缝隙空间。而该缝隙空间可以与第一通气部连通。即使承压部和倚靠部之间的缝隙较小,第一通气部的通气效果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可以理解的是,安装壳的顶面是指安装壳中与垫体的背面相对的一面。
71.请结合图11,气流产生组件产生扰动气流的方式可以通过风扇的转动产生。由于风扇通常可以正转和反转,因此本技术提供的通风垫装置至少有两种工作模式——吹风模式和吸风模式。下面将对这两种工作模式做个简单介绍。请参考图1和图2,当将本技术提供的通风垫装置铺设于汽车座椅本体上时,用户坐在垫体的正面上后。通风垫装置上的气孔朝向用户身体。气流产生组件开始吹风模式工作时,车内的空气可以依次流经第一通气部、气流产生组件、气孔,并经过气孔吹向用户身体。也即,空气从垫体的背面吹向垫体的正面。当气流产生组件开始吸风模式工作时,车内的空气可以依次流经气孔、气流产生组件、第一通气部。也即,空气从垫体的正面吹向垫体的背面。不管是吹风模式还是吸风模式,气流产生组件均加速了用户与垫体的正面之间的空气的循环流通速度,进而使得用户即使长时间久坐也不会觉得背部和臀部潮热。
72.当然,图2虽然只示出了通风垫装置铺设在座椅本体上后,位于倚靠部上的垫体设有气流通道以及气孔,但这不应该解释为对本技术通风垫装置的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提供的通风垫装置的垫体可以是垫体的正面处布满了气孔。也即,当将通风垫装置铺设在座椅本体上时,位于倚靠部上的垫体的正面、以及位于承压部上的垫体的正面均设有气孔。气流产生组件开始以吹风模式工作时,位于倚靠部上的垫体、以及承压部上的垫体均可以同时朝向用户身体吹出空气。
73.一些实施例中,垫体可以划分为第一垫体和第二垫体。气流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相互隔绝、独立工作。第一通道位于第一垫体内部,并且与第一垫体表面的多个气孔连通。第二通道位于第二垫体内部,并且与第二垫体表面的多个
气孔连通。流体空间包括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相互隔绝、独立工作。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均设有独立的第一通气部。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内均安装有气流产生组件。第三通道与第一通道连通。第四通道与第二通道连通。如此,在通风垫装置中不同位置的第一垫体和第二垫体表面上空气流通的方向可以相同或不同。
74.作为示例性的,第一垫体铺设在承压部处,第二垫体铺设在倚靠部处。承压部处的空气可以以“吹风模式”流动,倚靠部处的空气可以以“吸风模式”流动。由于用户臀部位置长期挤压第一垫体,第一垫体的表面与用户臀部的间隙特别小,不利于空气流通,因此将第一垫体以吹风模式向用户臀部直接吹风的话散热效果更好。与此同时,用户的背部一般不会长时间挤压第二垫体,用户背部与第二垫体的表面的空隙也比较大,并且由于气流产生组件的功率受通风垫装置尺寸的限制,此时如果倚靠部处的气流产生组件开启吸风模式,那么用户背部与倚靠部表面之间的散热效果会更好。
75.请参阅图2、图11至图12,安装壳可拆卸地安装于垫体上,有利于安装和后期的维护作业。安装壳至少有部分设置于垫体的内部,使得气流产生组件可以部分位于垫体的内部,减少了第二壳体体对外部空间的占用,有利于通风垫装置的轻薄化设置。
76.安装壳沿远离垫体的正面的方向凸出于垫体的背面。也即,安装壳至少有部分位于垫体的外部,如此,当将垫体的背面铺设于座椅本体表面时,安装壳可以与座椅本体相抵靠,以使得垫体与座椅本体之间存在供空气流通的空隙,有利于通风垫装置的正常工作。
77.具体地,请继续参阅图11至图12,安装壳包括可拆卸装配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上设有与第二壳体外形相匹配的安装槽(图中未标识)。将第二壳体插入第一壳体上的安装槽,即可完成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快速连接,并且有利于快速实现流体空间的密封。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配合形成流体空间。也即,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其中一者设有容纳气流产生组件的容纳腔。将气流产生组件放置于容纳腔内,有利于保持气流产生组件的工作稳定性以及提高通风垫装置的使用安全性。
78.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上设有第一容纳腔。第二壳体上设有第二容纳腔。气流产生组件安装于第一容纳腔和/或第二容纳腔内。第一壳体包括第二通气部。第二通气部设置于的第一容纳腔的底面。第二通气部贯穿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包括第一通气部。第一通气部贯穿第二壳体。第一通气部通过流体空间与第二通气部连通。气流产生组件安装于第一壳体的容纳腔内,并且气流产生组件正对着第二通气部。第二壳体安装于第一壳体上,以将气流产生组件容纳在流通空间内,此时第二通气部、流通空间和第一通气部三者连通。
79.具体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分隔板。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分隔板第一分隔板将第一容纳腔限定分隔出彼此之间被完全隔断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底面均设有第二通气部。第二分隔板将第二容纳腔限定分隔出彼此之间被完全隔断的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均与第一通气部连通,也即第一通气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通气部分别与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相连通。
80.第二壳体安装于第一壳体上之后,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贴合,第一腔室和第三腔室连通且合为一体,第二腔室和第四腔室连通且合为一体。气流产生组件包括第一气流产生组件和第二气流产生组件。第一气流产生组件安装容纳于第一腔室和第三腔室。第二气流产生组件安装容纳于第二腔室和第四腔室。将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分隔出多个
腔室,使得流体空间内能够安装容纳多个气流产生组件,增强通风垫装置的工作能力。同时,多个腔室之间被完全隔断,有利于避免不同腔室内的气流产生组件彼此间产生干扰。
81.第一壳体的边缘设有安装孔(图中未标识)。通过该安装孔可将安装壳固定在垫体上。当安装壳固定在垫体上时,第二通气部与气流通道连通。
8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还包括定位部。定位部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具体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均设有定位部。该定位部用于定位气流产生组件,方便气流产生组件的安装。例如,定位部可以为与第一分隔板间隔布置的定位板。定位板与第一分隔板之间的距离与气流产生组件的尺寸相匹配。安装气流产生组件时,只需将气流产生组件插入定位板与第一分隔板因间隔设置而形成的定位部内,即可实现气流产生组件的快速定位,然后再将气流产生组件固定即可。当然,第二壳体上也可以设置于第一壳体上相同的定位板以形成定位部,此处不再赘述。
83.气流产生组件中的风扇类型可以为轴流风扇或者离心风扇或者其他可以产生散热气流的设备,此处不作具体限定。
84.一些实施例中,另一气流产生组件安装在安装壳上,并与的气流通道连通。如此,可以利用另一气流产生组件来提高气流通道内的气流流道速度,以提高垫体的散热效果。
85.例如,请参阅图11至图13。一些实施例中,气流产生组件包括离心风扇。具体地,离心风扇包括罩壳和风机主体232。罩壳安装于流体空间内,且罩壳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为出风部。第二通孔为进风部。第一通孔的中心线和第二通孔的中心线垂直。风机主体232安装于第二通孔内。离心风扇安装到流体空间内时,离心风扇正对第二通气部,出风部与第一通气部连通。如此,由于第一通孔的中心线和第二通孔的中心线垂直,可以使得气流产生组件能在更小的空间占用下输出更大的风量,提升散热效果。
86.请参阅图14、图15和图19。为了将安装壳固定、安装在垫体上。在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还包括密封圈。密封圈具有内圈和外圈。第一壳体放置于垫体的内部。第二壳体连接于第一壳体,并且位于垫体的外部。垫体的背面至少有部分覆盖第一壳体的表面边缘。密封圈套设在第二壳体的外部。密封圈与第一壳体共同压住垫体的背面。最后,利用常见的连接件例如螺丝等将密封圈固定在第一壳体上。如此,不仅实现了安装壳可拆卸地安装于垫体上;还实现了垫体的背面与安装壳之间的密封,使得垫体内部的气流不会从安装壳与垫体的连接处逃逸。
87.进一步的,请参阅图15。为了加强垫体的背面与第一壳体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密封圈还包括多个凸部。多个凸部设置于密封圈的表面上。多个凸部与垫体的背面相抵接。当密封圈与第一壳体压住垫体的背面时,多个凸部与垫体的背面相抵接,增大了垫体的背面与第一壳体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使得垫体的背面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容易从密封圈与第一壳体之间脱落。
88.请参阅图16至图18,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了另一些安装壳与气流产生组件。与前文所述的安装壳结构有所不同的是,此处的安装壳整体结构不是扁平状结构的。安装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结构可参照前文已有描述,此处不再赘述。第二壳体的形状类似于t字形结构。安装壳内部的流体空间设有安装口。安装口位于第二壳体的端面上。
89.进一步的,请参照图18,一示例中,第二壳体可以为柔性结构,第二壳体可相对于
第一壳体弯曲。使用者可以根据座椅本体的结构形状调整安装壳的形状和位置,使得通风垫装置的适应性更强。
90.请参阅图17,气流产生组件的内部设有风扇等部件,用于产生扰动气流,此处不再赘述。气流产生组件还包括进风部和出风部。气流产生组件通过安装口可拆卸地插入流体空间内,进风部与出风部中的一者与流体空间连通,另一者设置为第一通气部。此时,气流产生组件可以采用普通电机驱动只有一个转动方向,利用气流产生组件的正反插,实现通风垫装置的吹风功能与吸气功能的切换,有利于节约成本,同时也方便用户根据个人喜好灵活选择。当通风垫装置需要开启吸风模式时,气流产生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气流产生组件的进风部插入流体空间内,出风部设置为第一通气部。当通风垫装置需要开启吹风模式时,气流产生组件处于第二位置,气流产生组件的出风部插入流体空间内,进风部设置为第一通气部。
91.该气流产生组件通过安装口可拆卸地插入流体空间内的技术方案具有更强的使用灵活性。一方面,便于气流产生组件的装卸和维修。另一方面,当通风垫装置不需要开启通风功能时可以将气流产生组件卸下,避免其对座椅本体的空间占用。而且,当承压部及倚靠部之间的缝隙较大时,可以将气流产生组件插入承压部及倚靠部之间的缝隙之中,使得通风垫装置的安装更加灵活。
92.请参阅图19至图20,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还可以包括安装板,安装板位于垫体的内部,安装壳可拆卸地安装于安装板上。如此,可以利用安装板来集成安装安装壳,同时利用安装板来支撑垫体,提高垫体的立体感,便于将垫体安设于承压部上。
93.可选地,安装板倚靠倚靠部设置。如此,当倚靠部具有凹部时,利用安装板支撑垫体,使得垫体可以固定在承压部上。
94.在上述安装板的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还包括按摩组件,按摩组件安设于安装板。如此,利用按摩组件还可以为用户提供按摩功能。
95.例如,当用户坐下通风垫装置时,可以根据需求手动打开按摩组件的工作开关,使其进行工作以缓解身体疲劳。或者,安装板上也可以设置智能感应器,该智能感应器可以自行监测用户的疲劳状态。当监测到用户处于疲劳状态时可以自动提醒用户停止驾驶或者自动开启按摩组件为用户缓解疲劳状态。
96.需要说明的是,按摩组件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不限于震动马达、按摩马达、可动按摩球等。
97.此外,按摩组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固定在分隔件上,包括但不限于螺接固定、卡扣固定、粘接固定、绑扎固定等等。
98.进一步地,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板还设有连接部。连接部用于安装按摩组件。通过设置连接部用于连接按摩组件,能够提高按摩组件的安装稳定性。
99.请参阅图22,在上述安装板的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还可以包括发热件,设置于安装板上。如此,利用发热件还可以提供提供发热功能,使得垫体具有加热功能,实现座椅加热效果,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
100.需要说明的是,发热件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电热条、电热带、电热块、电热管、电热丝等等。
101.一示例中,发热件为电热条,安装在安装板的第二表面上。当天气寒冷时,电热条可以对垫体的正面进行加热,以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102.可选地,电热条设置于第二表面的凸起下方。
103.另外,为了使安装在第二表面上的电热条产生的热量能够更快地流动。安装板的第二安装区域内设有第三通风口。第三通风口贯穿安装板。如此,当气流产生组件正对着安装板吹出空气时,吹出的空气会从第三通风口流向第二表面处的电热条,然后携带着电热条的热量经垫体的多个气孔吹出。
104.又或者,为了进一步加快垫体的表面处的空气流通速度,还可以在安装板上安装一定数量的风扇,该风扇位于垫体的内部。该风扇可以充当气流产生组件,也可以与气流产生组件相互配合,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105.请参阅图19至图21,在上述安装板的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板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凸起部件,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相对。如此,安装板位于垫体内部时,安装板设置于气流通道内,多个凸起部件间隔设置存在间隙,便于在垫体的内部能够形成供空气流动的空间。
106.进一步地,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板还包括第一表面(图中未标识)、第二表面(图中未标识)以及多个通气孔,多个通气孔贯穿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设置,安装板的第一表面面向垫体的背面,安装板的第二表面面向垫体的正面,多个凸起部件和安装壳安装于安装板的第一表面,凸起部件的存在使得当安装板被放置在垫体的内部时,垫体的内部能够形成供空气流动的空间。
107.沿安装板的长度方向,也即图20中的l1方向,第一表面可划分为第一安装区域和第二安装区域。安装壳可固定在第二安装区域。通气孔位于第一安装区域内。多个凸起部件设置于第一表面上。多个凸起部件之间的缝隙可以形成风道。当将安装板安装在垫体的内部时,凸起部件与垫体相配合,可以形成供空气流动的风道,有利于垫体表面的散热。
108.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凸起部件既可以是与安装板一体成型的,也可以是多个凸起部件单独制造后安装连接于安装板上,此处不做具体限制。
109.一些实施例中,凸起部件包括第一凸起。第一凸起设置于第一安装区域。具体地,第一凸起可以为圆台。将第一凸起的形状设置为圆台型,有利于在加工制造安装板时脱模工序的顺利进行。多个第一凸起行列式阵列排布于第一安装区域内,有利于减少安装板的设计和制造成本。
110.作为一个示例,请参阅图21,第一凸起的侧面设有第一通风口,第一通风口贯穿第一凸起的侧面。第一通风口的存在,可以进一步的增大安装板上的风道空间,有利于增大通风垫装置的散热空间。当然,可以在第一凸起的侧面上设置多个第一通风口,以更进一步的增大通风垫装置上的风道空间。
111.作为另一个示例,第一通风口还可以与第二表面连通。例如,第一凸起为空心结构,第一凸起的内部与第二表面连通。此时,设置在第一凸起的侧面上的第一通风口便会与第二表面连通。将第一凸起设置为空心结构,不仅可以减轻安装板的重量、增大通风垫装置的风道空间,有利于通风垫装置的散热。而且,有利于垫体上的多个气孔与流体通道213的连通。
112.当第一凸起为空心结构时,为了增强第一凸起的结构强度,防止用户坐下垫体时
第一凸起被压垮而影响整个通风垫装置的通风散热效果。第一凸起的内表面上还设有补强柱(图中未示出)。补强柱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凸起的长度方向一致。补强柱可以为实心结构,一方面便于加工制造,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抵抗压弯变形。补强柱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补强柱沿第一凸起的径向分布,以进一步提高第一凸起的抗压强度。
113.请继续参阅图20和图21。一些实施例中,凸起部件还包括第二凸起。第二凸起的长度方向与安装板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二凸起位于相邻两列的第一凸起之间,有利于保持安装板风道的顺畅。多个第二凸起沿安装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安装板的宽度方向也即图20中的l2方向。第二凸起的存在,一方面可以对安装板起到加强筋的作用,提高安装板的强度;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大安装板的受力面积,有利于使安装板在受到用户挤压时,其风道依然能够保持通畅。
114.当然,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凸起的抗压效果,可以将第二凸起的顶面设置为与第一凸起的顶面保持平齐。如此,当用户挤压安装板时,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同一时间受挤压、共同分担所受的挤压力。
115.具体地,第二凸起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或者梯形或者“凸”字形,有利于增强安装板的抗扭强度。
116.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凸起还可以为空心结构,第二凸起的侧面设第二通风口,且第二凸起长度方向的一端的端部设有开口、另一端的端部封闭。具体而言,第二凸起中设有开口的端部靠近安装板的第二安装区域,第二凸起中封闭的端部远离安装板的第二安装区域。如此,进一步增大安装板的风道空间,有利于提高通风垫装置的通风散热效果。
117.在另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21,安装板还包括挡风板。挡风板安装于安装板的第一安装区域,且与第二凸起的侧面相对。挡风板的高度大于第二通风口的高度、挡风板的侧面面积大于第二通风口的面积。也就是说,挡风板在安装板的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能够覆盖第二通风口。当气流产生组件向第二凸起的开口吹风时,空气进入第二凸起的内部后从第二通风口流出时,由于挡风板的阻挡作用,从第二通风口流出的空气会向安装板的长度方向或高度方向发散,而不会沿着安装板的宽度方向吹出,能够避免从第二通风口流出的空气对其他沿着安装板的长度方向流动的空气产生干扰。如此,挡风板能够对第二凸起内部的空间与相邻两列第一凸起之间的空间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降低空气在这两个空间内流动时互相干扰的风险,有利于提高垫体内部流场的稳定性。
118.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0,凸起部件还包括第三凸起。第三凸起位于第二安装区域内。第三凸起用于承载第一壳体。第三凸起的长度方向与安装板的长度方向l1一致,有利于气流产生组件工作时,空气沿着安装板的长度方向l1流动。第三凸起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三凸起沿安装板的宽度方向l2间隔布置。当第一壳体放置于第三凸起顶面上时,第一壳体、第三凸起和第一表面围合成一个半封闭的空间。气流产生组件工作时,例如以吹风模式工作时,气流产生组件经第一通气部吸入的空气会正对着安装板吹出,然后从该半封闭的空间流进第一安装区域内,最后从垫体上的气孔吹出。
119.为了固定安装壳,安装板还包括螺柱(图中未标识)。螺柱设置于第二安装区域内。将第一壳体放置在第三凸起顶面上之后,通过螺丝和螺柱的配合即可实现第一壳体的固定。
120.请继续参阅图20。在上述安装板的任一实施例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板还包
括第一凸缘、第二凸缘和筋板。第一凸缘的高度方向与第一凸起的高度方向一致。第一凸缘与安装板的四周边缘连接,可增大安装板的抗弯曲能力。第一凸缘与安装板的第一表面之间的角度为α。α的数值范围为大于90
°
小于180
°
。也即,第一凸缘相对安装板的第一表面倾斜布置。如此,当将安装板安装于通风垫装置内部时,可以增大安装板表面与垫体内部的接触面积,提高安装板的安装稳定性。
121.第二凸缘连接于安装板的第一表面。第二凸缘与第一凸缘相对布置,第二凸缘的高度方向与第一凸缘的高度方向一致。筋板位于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之间,且分别与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连接。如此,进一步增强了安装板的抗弯曲能力,使得安装板不会轻易变形。
122.当然,为了进一步增大安装板的受力面积,第一凸缘、第二凸缘、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四者的高度可以设置为相同、四者的顶面可以平齐。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凸缘、第二凸缘和筋板可以与安装板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各自单独制造的零件,然后连接于安装板。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123.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还可以包括感应开关,感应开关与气流产生组件通信连接。该感应开关可以设置在安装板上或者连接于垫体的正面。当用户坐下垫体时,感应开关触发气流产生组件开始工作。当用户离开垫体时,感应开关触发气流产生组件停止工作。用户无需手动开启或关闭气流产生组件,减轻了用户的操作步骤,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124.需要说明的是,垫体的具有结构材质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皮革、棉布、防漏布等中至少一种形成。利用采用防漏水布或防漏气布制造时,其正面打孔形成气孔即可。
125.请参照图23,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垫体210的正面211具有通孔的皮革215,垫体210的背面212具有防漏气布216,皮革215与防漏气布216相互配合形成气流通道213。如此,利用皮革可以提供通风垫装置200的外观美观,并可以起到保护座椅的作用。
126.一示例中,请继续参照图23,垫体210还包括设置于皮革215与防漏气布216之间的缓冲垫217,所述缓冲垫217具有透气孔。如此,利用缓冲垫217可以进一步提高通风垫装置200缓冲吸能作用,提高用户舒适性。
127.需要说明的是,该皮革215的具体结构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人造皮革、动物皮革等。防漏气布216的具体结构亦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塑胶布、帆布等。
128.一示例中,防漏气布216还具有防滑凸起,防滑凸起与座椅摩擦接触。如此,利用防滑凸起可以增加通风垫装置200与座椅的摩擦力,使得通风垫装置安装后,不会轻易发生移动。
129.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还包括固定组件,用于将垫体固定于座椅。如此,利用固定组件可以将垫体可靠地固定在座椅本体上,更好地与座椅本体相贴靠。
130.固定组件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绑带组件、魔术贴、绑绳、插扣组件、弹力绳、柔性绳等等。
131.需要说明的是,垫体的正面可以认为是贴靠用户身体的一面,而垫体的背面可以认为是贴靠座椅的一面。
13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提供的座椅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应用于各种代步设备上的
座椅,例如汽车、卡车、高铁、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座椅;居家办公生活中的座椅,例如办公椅、沙发、按摩椅、休闲椅等;甚至还可以是用于室外活动的座椅,例如沙滩椅、钓鱼椅等,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133.需要说明的是,通风垫装置可以内置电池,也可以外接电池(移动充电宝等)或供电电源(汽车电源或电网电源)或者,既可以使用内置电池,也可以外接电池或供电电源。
134.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包括电源线,电源线至少与气流产生组件连接,该电源线设有第一电连接部。如此,利用该第一电连接部可以与外接电池或供电电源电连接,为通风垫装置提供电能和/或为通风垫装置内的电池充电。
135.第一电连接部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电插头、type-a接头、type-b接头、type-c接头、lightning接头等电接头;或者type-a接口、type-b接口、type-c接口、lightning接口等电接口。
136.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包括与气流产生组件的第二电连接部。如此,利用该第二电连接部可以与外接电池或供电电源电连接,为通风垫装置提供电能和/或为通风垫装置内的电池充电。
137.第二电连接部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电插头、type-a接头、type-b接头、type-c接头、lightning接头等电接头;或者type-a接口、type-b接口、type-c接口、lightning接口等电接口。
138.可选地,通风垫装置包括电池,电池可拆卸设置于垫体上。
139.进一步地,垫体设有容纳电池的容纳空间,容纳空间设有可打开或关闭的第二开口,电池通过第二开口进出容纳空间。如此,如此,电池可以通过第二开口进出容纳空间,方便用户组装电池或者取下电池进行充电等。
140.需要说明的是,可打开或关闭的第二开口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实现,例如,利用拉链实现第二开口的打开或关闭;或者,利用魔术贴实现第二开口的打开或关闭;或者,利用纽扣来实现第二开口的打开或关闭。
141.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还包括控制组件,该控制组件至少与气流产生组件连接,用于控制气流产生组件的开启或关闭。如此,利用控制组件能够控制气流产生组件的开闭。
142.可选地,控制组件包括设置于垫体正面的操作扭。如此,方便用户通过操作扭来控制气流产生组件的打开或关闭。
143.需要说明的是,操作扭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按钮、旋钮、触摸板等等。
144.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该控制组件还包括还用于控制气流产生组件的调速和/或调风向等。
145.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组件还用于控制发热件的开闭和/或按摩组件的开闭。
146.需要说明的是,控制组件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电控板、运动控制卡、开关微控板等,能够实现上述功能即可。
147.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气流产生组件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风扇和风机,还包括利用电机带动扰动件(扇叶等)产生散热气流的其他变形结构,如
负压发生器、正压发生器、电动充气泵、小型空气压缩机等。
148.可选地,气流产生组件包括轴流风机或涡轮风扇。如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的同时,减小散热结构的体积,更容易安装于安装壳内。
149.一示例中,气流产生组件为涡轮风扇。如此,利用涡轮风扇抗紊流能力强,能够形成稳定的散热气流,有利于提高承压部的散热能力。
150.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连接体”可以为“连接件的一部分”,即“第一连接体”与“连接件的其他部分,如第二连接体”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连接件的其他部分,如第二连接体”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第一连接体”可以独立制造,再与“连接件的其他部分,如第二连接体”组合成一个整体。
151.等同的,“某体”、“某部”可以为对应“构件”的一部分,即“某体”、“某部”与该“构件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构件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某体”、“某部”可以独立制造,再与“构件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本公开对上述“某体”、“某部”的表达,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公开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特征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为是本公开等同的技术方案。
152.需要说明的是,该“电池仓”可以为“防护壳”这一模块的其中一个零件,即与“防护壳的其他构件”组装成一个模块,再进行模块化组装;也可以与“防护壳的其他构件”相对独立,可分别进行安装,即可在本装置中与“防护壳的其他构件”构成一个整体。
153.等同的,本公开“单元”、“组件”、“机构”、“装置”所包含的构件亦可灵活进行组合,即可根据实际进行模块化生产,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进行模块化组装;也可以分别进行组装,在本装置中构成一个模块。本公开对上述构件的划分,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公开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构件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是本公开等同的技术方案。
154.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垫装置可以应用乘坐场景时,利用本技术的通风垫装置,能够解决座椅20与用户之间紧密接触而导致用户的臀部或者臀部以及部分大腿散热不及时,而产生闷热感,甚至会出汗而造成用户的臀部以及生殖部潮湿不舒服的问题,保持用户臀部或者臀部以及部分大腿的凉爽感,提高用户乘坐舒适性。
155.和/或,该通风垫装置可以应用办公场景时,利用本技术的通风垫装置,能够解决座椅与用户之间紧密接触而导致用户的臀部或者臀部以及部分大腿散热不及时,而产生闷热感,甚至会出汗而造成用户的臀部以及生殖部潮湿不舒服的问题,保持用户臀部或者臀部以及部分大腿的凉爽感,提高用户办公舒适性。
156.和/或,该通风垫装置可以应用垂钓场景时,利用本技术的通风垫装置,能够解决座椅或座箱与用户之间紧密接触而导致用户的臀部或者臀部以及部分大腿散热不及时,而产生闷热感,甚至会出汗而造成用户的臀部以及生殖部潮湿不舒服的问题,保持用户臀部或者臀部以及部分大腿的凉爽感,提高用户垂钓舒适性。
157.此外,可以理解地,因为男性睾丸对高温敏感,阴囊温度只要上升1℃或2℃就会抑制精子生成。因此,利用本技术的通风垫装置,保持用户生殖部位的凉爽该,有利于保护用户的生殖功能,提升男性精子质量。
158.如图2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代步设备1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通风垫装置200或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座椅。
159.如此,该代步工具采用了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通风垫装置或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座椅,利用通风垫装置能够提高座椅的舒适性,进而可以提高代步设备的乘坐舒适性。
160.该代步工具包括汽车、船、地铁、火车、高铁、飞机等设有座椅的出行设备。
161.可选地,代步工具为汽车。如此,利用任一实施例的通风垫装置或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座椅,能够提高座椅的舒适性,进而可以提高代步设备的乘坐舒适性,提高用户体验。
162.应当可以理解的是,该通风垫装置应用于各种代步设备上时,由于通风垫装置可以解决长时间久坐而导致身体出汗而潮湿的问题,因此可以提高代步设备的舒适性,此处不再赘述。
163.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16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地限定。
165.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166.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16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固设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进一步地,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连接”另一个元件,二者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方式的固定,也可以不可拆卸连接的固定如套接、卡接、一体成型固定、焊接等,在传统技术中可以实现,在此不再累赘。
168.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169.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