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板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27963发布日期:2022-07-13 02:07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滑板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结构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滑板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2.目前常见的汽车b柱内饰板都带有调节安全带高度的功能,内饰板的背面滑动连接有用于安装安全带的滑板,内饰板的背面的侧壁上设置有位移运动的滑槽,滑板嵌设于滑槽内。滑板在滑槽内滑移以达到调节安全带高度的目的。
3.现有方案一般采用pp料作为滑板与本体的基材,卡接槽也是仅布置几处作为滑移限位。在使用安全带调节过程中,滑板上下滑移,因pp料的形变大及滑板及本体z向不处于同一平面,耐久后滑板与本体间隙日益增大。在车辆启动及颠簸行驶的过程中,车身的共振导致滑板与滑槽的内壁相互敲击,从而导致b柱内饰板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异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滑板装置,能够降低异响和磨损发生的风险。
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要提高安装便利性。
6.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滑板装置的车辆,能够降低滑板装置处的异响和磨损发生的风险。
7.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滑板装置,包括:
8.滑板本体,用于安装安全带;
9.两个连接件,固定设置于所述滑板本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两个所述连接件远离彼此的侧部设有滑轨,所述滑轨与车辆立柱内饰板本体上的滑槽形成可滑动连接,以使得所述滑板本体可相对于所述内饰板内体移动,进而调节安全带的高度,且所述滑轨嵌入所述滑槽的部分的表面设置有植绒。
10.可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沿滑板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载体,所述条形载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设有所述滑轨,另一侧设有至少一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沿所述条形载体的宽度方向伸出且与所述滑板本体相连。
11.可选地,所述滑板本体远离车辆立柱内饰板本体的一侧设有限位筋和螺丝柱,所述连接部上设有用于穿设所述限位筋的限位孔,以及用于穿设所述螺丝柱的固定孔。
12.可选地,每一所述条形载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有两个所述连接部。
13.可选地,所述滑板本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设有沿其厚度方向凸起的翻边,每一所述连接件设有与所述翻边搭接的卡接条。
14.可选地,所述卡接条的横截面沿远离所述滑板本体的方向逐渐减小。
15.可选地,两个所述翻边均倾斜设置且形成沿朝向条形载体方向扩张的形状。
16.可选地,所述滑板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结构,与所述连接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抵接。
17.可选地,所述连接件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所述植绒通过静电植绒工艺设置于所述滑轨处。
18.特别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安全带、车辆立柱内饰板本体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滑板装置,所述车辆立柱内饰板本体处设有两个沿其纵向延伸且平行的滑槽,两个所述滑槽的开口相对设置,用于安装所述滑板装置。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通过在滑板本体两侧固定安装连接件,并在连接件的两侧设置滑轨,该滑轨与车辆立柱内饰板本体的滑槽接触的部分设置植绒,使得滑板装置和车辆立柱内饰板本体之间的接触变为柔性接触,且植绒具有吸能作用。当滑板装置相对于车辆立柱内饰板本体滑移产生摩擦异响或敲击产生异响时,或当用户在调节安全带高度时,滑板装置和车辆立柱内饰板本体之间产生相对滑移,长时间使用后,二者之间会发生较为严重的磨损,植绒的吸能作用使得异响、磨损发生的风险降低,进而使得车辆立柱内饰板本体的使用寿命有所延长。
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通过将卡接条和翻边的接触面设置成倾斜面,在安装滑板本体和连接件时,翻边和卡接条受到向两侧张开的分力,从而使卡接条更容易插入翻边处,使得滑板本体和连接件更容易装配。
2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连接件由合成树脂材料(pom材质)制成,植绒通过静电植绒工艺设置于滑轨处。由于pom材质与植绒具有较好的结合性,使得植绒能够稳固地连接在滑轨表面。
22.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23.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24.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滑板装置与车辆立柱内饰板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滑板装置与车辆立柱内饰板本体的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
26.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滑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滑板装置的滑板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滑板装置的滑板本体和连接件卡接处的剖面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100-滑板装置、10-滑板本体、11-限位筋、12-螺丝柱、13-翻边、14-限位结构、20-连接件、21-滑轨、22-植绒、23-条形载体、24-连接部、241-限位孔、242-固定孔、25-卡接条、200-车辆立柱内饰板本体、201-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31.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滑板装置100与车辆立柱内饰板本体20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滑板装置100与车辆立柱内饰板本体200的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所示,一个实施例中,滑板装置100包括滑板本体10和两个连接件20。滑板本体10用于安装安全带。两个连接件20固定设置于滑板本体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两个连接件20远离彼此的侧部设有滑轨21,滑轨21与车辆立柱内饰板本体200上的滑槽201形成可滑动连接,以使得滑板本体10可相对于内饰板内体移动,进而调节安全带的高度。也就是车辆立柱内饰板本体200处设有两个沿其纵向延伸且平行的滑槽201,两个滑槽201的开口相对设置,用于安装滑板装置100,这里的车辆立柱内饰板本体200可以是b柱内饰板本体或c柱内饰板本本体这些设置有安全带的立柱内的内饰板。滑轨21嵌入滑槽201的部分的表面设置有植绒22,可以是贯穿滑轨21的长度方向的植绒条。
32.本实施例通过在滑板本体10两侧固定安装连接件20,并在连接件20的两侧设置滑轨21,该滑轨21与车辆立柱内饰板本体200的滑槽201接触的部分设置植绒22,使得滑板装置100和车辆立柱内饰板本体200之间的接触变为柔性接触,且植绒具有吸能作用。当滑板装置100相对于车辆立柱内饰板本体200滑移产生摩擦异响或敲击产生异响时,或当用户在调节安全带高度时,滑板装置100和车辆立柱内饰板本体200之间产生相对滑移,长时间使用后,二者之间会发生较为严重的磨损,植绒的吸能作用使得异响、磨损发生的风险降低,进而使得车辆立柱内饰板本体200的使用寿命有所延长。
33.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滑板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一个实施例中,连接件20包括沿滑板本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载体23,条形载体23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设有滑轨21,另一侧设有至少一个连接部24,连接部24沿条形载体23的宽度方向伸出且与滑板本体10相连。一个实施例中,滑板本体10远离车辆立柱内饰板本体200的一侧设有限位筋11和螺丝柱12(boss柱),连接部24上设有用于穿设限位筋11的限位孔241,以及用于穿设螺丝柱12的固定孔242。如图3中的实施例中,每一条形载体23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有两个连接部24,更进一步地实施例中,四个连接部24位于滑板本体10的四个角上。
34.由于一般车辆立柱内饰板本体200都有用于后续连接其他部件的螺丝柱12,本实施例利用多处螺丝柱12和固定孔242的连接,限位筋11和限位孔241的连接,使得滑板本体10与连接件20固定相连。间隔布置的连接部24也使得车辆立柱内饰板本体200和连接件20的连接更为稳固。
35.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滑板装置100的滑板本体10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滑板装置100的滑板本体10和连接件20卡接处的剖面示意图。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滑板本体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设有沿其厚度方向凸起的翻边13,如图5所示,每一连接件20设有与翻边13搭接的卡接条25。
36.如图5所示,一个实施例中,卡接条25的横截面沿远离滑板本体10的方向逐渐减小,大致呈三角形。两个翻边13均倾斜设置且形成沿朝向条形载体23方向扩张的形状。由于卡接条25与翻边13配合,因此卡接条25与翻边13接触的一面也为倾斜面。
37.本实施例通过将卡接条25和翻边13的接触面设置成倾斜面,在安装滑板本体10和连接件20时,翻边13和卡接条25受到向两侧张开的分力,从而使卡接条25更容易插入翻边
13处,使得滑板本体10和连接件20更容易装配。
38.如图3所示,一个实施例中,卡接条25位于两个连接部24的之间。
39.进一步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滑板本体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结构14,与连接件2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抵接(参见图3),从而限制连接件20在滑板本体10长度方向上的位移。
40.一个实施例中,连接件20由合成树脂材料(pom材质)制成,植绒22通过静电植绒工艺设置于滑轨21处。
41.由于pom材质与植绒22具有较好的结合性,使得植绒22能够稳固地连接在滑轨21表面。
4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安全带、车辆立柱内饰板本体20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和实施例组合中的滑板装置100,如图2所示,车辆立柱内饰板本体200处设有两个沿其纵向延伸且平行的滑槽201,两个滑槽201的开口相对设置,用于安装滑板装置100。
43.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