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惯性导航装置多角度快速定位互换装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19982发布日期:2022-07-29 22:46阅读:95来源:国知局
新能源汽车惯性导航装置多角度快速定位互换装夹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惯性导航技术领域,具体为新能源汽车惯性导航装置多角度快速定位互换装夹装置。


背景技术:

2.惯性导航系统是以陀螺和加速度计为敏感器件的导航参数解算系统,该系统根据陀螺的输出建立导航坐标系,根据加速度计输出解算出运载体在导航坐标系中的速度和位置,由于它是不依赖于任何外部信息,也不向外部辐射能量的自主式系统,故隐蔽性好,也不受外界电磁干扰的影响。
3.现有的惯性导航仪器一般是通过螺丝固定安装在汽车内部载体上,当惯性导航仪器出现故障时,需要将螺丝逐个拆卸后才能将惯性导航仪器取出,过程复杂,便利性较差。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新能源汽车惯性导航装置多角度快速定位互换装夹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新能源汽车惯性导航装置多角度快速定位互换装夹装置,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内部设置有内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且外壳体的四侧边板贯穿于内壳体的内部均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部活动贯穿连接有夹板,所述内壳体的后表面转动连接有齿环,所述内壳体的后表面位于齿环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环板,所述齿环的内壁位于第一环板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环板,所述第二环板的外表面延伸至外壳体的外部固定连接有推杆,所述第一环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壳体的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夹板的一端延伸至内壳体的内部空腔处。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壳体的外表面开设有凹孔,所述推杆贯穿在凹孔的内部。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夹板的侧表面设置有齿条,且夹板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挡板。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齿轮与齿环之间相互啮合,所述第二齿轮与夹板侧表面的齿条相互啮合。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的大小相同,所述第二齿轮贯穿于通孔的内部。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限位板的数量有四个,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之间设有间隔。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该种新能源汽车惯性导航装置多角度快速定位互换装夹装置,通过将惯性导航
仪器放置于内壳体内部的空腔内,转动推杆使其带动第二环板进行旋转,第二环板带动齿环同步旋转,齿环带动其外表面啮合的第一齿轮进行旋转,第一齿轮通过转轴带动第二齿轮同步转动,第二齿轮则带动与其啮合的夹板在内壳体的内部进行内外伸缩移动,使得四个方向设置的夹板分别同时对惯性导航仪器进行夹持和释放,便于惯性导航仪器的安装和拆卸。
14.2、该种新能源汽车惯性导航装置多角度快速定位互换装夹装置,由于内壳体的内部空腔空间充足,便于随意更换惯性导航仪器的安装角度,且内壳体的四侧位置均安装有夹板,使得惯性导航仪器被牢牢的夹持在内壳体的内部,使惯性导航仪器具有较好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1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新能源汽车惯性导航装置多角度快速定位互换装夹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新能源汽车惯性导航装置多角度快速定位互换装夹装置的内壳体前表面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新能源汽车惯性导航装置多角度快速定位互换装夹装置的第二环板与推杆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新能源汽车惯性导航装置多角度快速定位互换装夹装置的内壳体后表面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外壳体;2、内壳体;3、底座;4、通孔;5、夹板;6、凹孔;7、齿环;8、第一环板;9、第二环板;10、推杆;11、限位板;12、转轴;13、第一齿轮;14、第二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2.实施例: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新能源汽车惯性导航装置多角度快速定位互换装夹装置,包括外壳体1,外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内壳体2,外壳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3,且外壳体1的四侧边板贯穿于内壳体2的内部均开设有通孔4,通孔4的内部活动贯穿连接有夹板5,内壳体2的后表面转动连接有齿环7,内壳体2的后表面位于齿环7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环板8,齿环7的内壁位于第一环板8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环板9,第二环板9的外表面延伸至外壳体1的外部固定连接有推杆10,第一环板8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板11,限位板11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转轴12,转轴12的外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13和第二齿轮14。
23.其中,外壳体1的内部为中空结构,夹板5的一端延伸至内壳体2的内部空腔处,外壳体1的外表面开设有凹孔6,推杆10贯穿在凹孔6的内部,夹板5的侧表面设置有齿条,且夹板5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挡板,将惯性导航仪器放置于内壳体2内部的空腔内,内壳体2的内部空腔空间充足,便于随意更换惯性导航仪器的安装角度。
24.其中,第一齿轮13与齿环7之间相互啮合,第二齿轮14与夹板5侧表面的齿条相互啮合,第一齿轮13与第二齿轮14的大小相同,第二齿轮14贯穿于通孔4的内部,限位板11的数量有四个,第一齿轮13与第二齿轮14之间设有间隔,转动推杆10使其带动第二环板9进行旋转,第二环板9带动齿环7同步旋转,齿环7带动其外表面啮合的第一齿轮13进行旋转,第一齿轮13通过转轴12带动第二齿轮14同步转动。
25.工作原理:将惯性导航仪器放置于内壳体2内部的空腔内,转动推杆10使其带动第二环板9进行旋转,第二环板9带动齿环7同步旋转,齿环7带动其外表面啮合的第一齿轮13进行旋转,第一齿轮13通过转轴12带动第二齿轮14同步转动,第二齿轮14则带动与其啮合的夹板5在内壳体2的内部进行内外伸缩移动,使得夹板5对惯性导航仪器进行夹持和释放,便于惯性导航仪器的安装和拆卸,由于内壳体2的内部空腔空间充足,便于随意更换惯性导航仪器的安装角度,且内壳体2的四侧位置均安装有夹板5,使得惯性导航仪器被牢牢的夹持在内壳体2的内部,使惯性导航仪器具有较好的连接稳定性。
26.最后应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