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桩风道结构及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01229发布日期:2022-09-14 08:56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电桩风道结构及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桩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充电桩风道结构及充电桩。


背景技术:

2.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大电流快充的充电桩也将随之增长。在充电桩工作时,其内部主要依靠模块散热风扇对电源模块进行散热,由于模块散热风扇朝向充电桩的进风口,散热风扇在转动的过程中会通过该进风口传出大量噪音,从而带来噪音污染;并且当多个快充充电桩同时运行时,其产生的噪音会更大,使噪音污染更为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方面。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5.一种充电桩风道结构,包括:
6.壳体,所述壳体设有与内部连通的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用于朝向模块散热风扇;
7.进风部件,所述进风部件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于所述进风部件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于所述进风部件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连接并呈角度设置;所述第二进风口用于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壳体内部连通。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充电桩风道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但不局限于以下有益效果:
9.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充电桩风道结构,当充电桩运行时,模块散热风扇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噪音,其中大部分噪音会经壳体的第一进风口进入进风部件的内部,此时进风部件的内壁能够阻挡一部分噪音向外部传播,同时,由于第二进风口设置于进风部件的第一侧壁,第二出风口设置于进风部件的第二侧壁,且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连接并呈角度设置,故进风部件的第二进风口的开口方向区别于第二出风口的开口方向,部分噪音经过换向后会从第二进风口向外界排出,即进风部件可改变声音的传播路径,以分散噪音传播,相比于现有模块散热风扇产生的噪音直接通过壳体的第一进风口向外界传播,本实用新型的充电桩风道结构能够有效减小噪音。
10.可选地,本充电桩风道结构还包括出风部件,所述出风部件设有第三进风口和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三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出风部件的第一壁身,所述第三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出风部件的第二壁身,所述第一壁身和所述第二壁身连接并呈角度设置;所述壳体还设有与内部连通的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用于朝向出风风扇;所述第三出风口用于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三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壳体内部连通。
11.可选地,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相对设置。
12.可选地,本充电桩风道结构还包括降噪部件,所述降噪部件设有贯穿的通道;所述
第一进风口处设有所述降噪部件,所述第二出风口通过所述通道与所述壳体的内部连通;和/或,
13.所述第一出风口处设有所述降噪部件,所述第三进风口通过所述通道与所述壳体的内部连通。
14.可选地,所述第一进风口处设有多个所述降噪部件,每个所述降噪部件的通道用于朝向不同的所述模块散热风扇。
15.可选地,所述降噪部件包括消音件和柱体,所述柱体设有所述通道,所述消音件设置于所述通道中。
16.可选地,所述进风部件包括内部设有空腔的外壳,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分别与所述空腔相通,且所述第二进风口设有多个,至少有一个所述第二进风口的开口方向区别于其他所述第二进风口的开口方向。
17.可选地,所述进风部件和所述出风部件的结构相同。
18.可选地,本充电桩风道结构还包括防尘网,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或所述第三出风口处均设有所述防尘网。
19.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充电桩,包括如前所述的充电桩风道结构。
20.由于所述充电桩的技术改进和取得的技术效果与所述充电桩风道结构一样,因此不再对所述充电桩的技术效果做出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桩风道结构的主示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桩风道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桩风道结构的断面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风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27.1、壳体;2、进风部件;21、第二进风口;22、第二出风口;3、出风部件;31、第三进风口;32、第三出风口;4、降噪部件;41、柱体;42、消音件;5、防尘网;6、模块散热风扇;7、出风风扇;8、电源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而且,附图中z轴表示竖向,也就是上下位置,并且z轴的正向(也就是z轴的箭头指向)表示上,z轴的负向(也就是与z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下;附图中x轴表示横向,也就是左右位置,并且x轴的正向(也就是x轴的箭头指向)表示左,x轴的负向(也就是与x轴的正
向相反的方向)表示右。
31.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前述z轴、x轴表示含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如图1、4、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桩风道结构,包括壳体1和进风部件2,壳体1设有与内部连通的第一进风口,第一进风口用于朝向模块散热风扇6;进风部件2设有第二进风口21和第二出风口22,第二进风口21设置于进风部件2的第一侧壁,第二出风口22设置于进风部件2的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连接并呈角度设置;第二进风口21用于与外界连通,第二出风口22通过第一进风口与壳体1内部连通。
33.在本实施例中,结合附图1所示,进风部件2设置于壳体1上,例如进风部件2可通过螺栓安装在壳体1的右侧,第一侧壁为进风部件2朝向壳体1的侧壁,第二侧壁为进风部件2垂直于第一侧壁的侧壁。当充电桩运行时,模块散热风扇6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噪音,其中大部分噪音会经壳体1的第一进风口进入进风部件2的内部,此时进风部件2的内壁能够阻挡一部分噪音向外部传播,同时,由于第二进风口21设置于进风部件2的第一侧壁,第二出风口22设置于进风部件2的第二侧壁,且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连接并呈角度设置,故进风部件2的第二进风口21的开口方向区别于第二出风口22的开口方向,部分噪音经过换向后会从第二进风口21向外界排出,即进风部件2可改变声音的传播路径,以分散噪音传播,相比于现有模块散热风扇6产生的噪音直接通过壳体1的第一进风口向外界传播,本实用新型的充电桩风道结构能够有效减小噪音。
34.需要理解的是,为了便于更好地进行出风,充电桩内部一般还设置出风风扇7。结合附图1所示,充电桩运行时,模块散热风扇6及出风风扇7开始工作,模块散热风扇6及出风风扇7均为抽风结构,即冷空气可由安装在壳体1内的模块散热风扇6经进风部件2抽进壳体1内,即冷空气可从进风部件2的第二进风口21流进壳体1内,冷空气流经电源模块8后,供电源模块8内部器件的散热,并且冷空气被加热为热风,热风可由安装在壳体1内的出风风扇7排出,以此形成完整的充电桩散热风道。另外,上述中的冷风可以是室温空气,相对温度低于电源模块8的温度即可起到对电源模块8散热的效果。
35.可选地,本充电桩风道结构还包括出风部件3,出风部件3设有第三进风口31和第三出风口32;第三进风口31设置于出风部件3的第一壁身,第三出风口32设置于出风部件3的第二壁身,第一壁身和第二壁身连接并呈角度设置;壳体1还设有与内部连通的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用于朝向出风风扇7;第三出风口32用于与外界连通,第三进风口31通过第一出风口与壳体1内部连通。
36.在本实施例中,结合附图1所示,出风部件3设置于壳体1上,例如出风部件3可通过螺栓安装在壳体1的左侧,第一壁身为出风部件3朝向壳体1的壁身,第二壁身为出风部件3垂直于第一壁身的壁身。出风部件3开设有第三进风口31和第三出风口32,其中第三进风口31的开口方向朝向出风风扇7,壳体1的左侧开设有第一出风口,出风部件3的第三进风口31与第一出风口相连通,即被电源模块8所加热的热风,可由出风风扇7从壳体1内抽进出风部件3的内部,即热风流经壳体1的第一出风口和出风部件3的第三进风口31进入出风部件3的内部,并从出风部件3的第三出风口32排出。
37.结合附图1中x轴方向,从右至左依次的进风部件2、模块散热风扇6、出风风扇7和
出风部件3形成完整的充电桩散热风道。另外,当充电桩运行时,出风风扇7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噪音,其中大部分噪音会经壳体1的第一出风口进入出风部件3的内部,此时出风部件3的内壁能够阻挡一部分噪音向外部传播,同时,由于出风部件3的第三出风口32的开口方向区别于第三进风口31的开口方向,部分噪音经过换向后会从第三出风口32向外界排出,即出风部件3可改变声音的传播路径,以分散噪音传播。
38.在其他实施例中,进风部件2和出风部件3还可与壳体焊接。从而实现更好地密封效果。
39.进一步地,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相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结合附图1和附图3所示,第一进风口开设在壳体1的右侧,第一出风口开设在壳体1的左侧,第一进风口、电源模块8和第一出风口三者同轴设置,即冷风可从第一进风口进入壳体1的内部,流经电源模块8后可从第一出风口流出壳体1的内部。
4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21也可以不相对设置,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41.可选地,本充电桩风道结构还包括降噪部件4,降噪部件4设有贯穿的通道;第一进风口处设有降噪部件4,第二出风口22通过通道与壳体1的内部连通;和/或,第一出风口处设有降噪部件4,第三进风口31通过通道与壳体1的内部连通。
42.在本实施例中,结合附图1和附图3所示,降噪部件4可通过螺栓安装在壳体1右侧的内壁上,并位于模块散热风扇6与进风部件2的第二出风口22之间,其中降噪部件4的贯穿通道一侧朝向模块散热风扇6,另一侧与第二出风口22连通,即模块散热风扇6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其中大部分噪音会进入降噪部件4的内部,降噪部件4的内壁可以阻挡一部分噪音向外部传播,大部分噪音会从第二出风口22进入进风部件2内,进风部件2可以对噪音进行进一步降噪处理,从而降低充电柱工作中所产生的噪音,同时降噪部件4可以减少冷风的流窜,减小风阻,使冷风最大限量的进入电源模块8中,使得电源模块8散热会更好,则壳体1内部的模块散热风扇6转速降低,内部气流速度降低,整桩的噪音降低。
43.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降噪部件4也与壳体1的内壁焊接。
44.进一步地,降噪部件4和第一进风口设置于壳体1的门板上,由此,便于第一进风口处的降噪部件4的安装。
45.另外,由于出风风扇7在工作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噪音(低于模块散热风扇6所产生的的噪音),因此,还可在出风风扇7与出风部件3之间安装降噪部件4,此处的降噪部件4的工作原理与模块散热风扇6处的降噪部件4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46.结合附图1所示,第一进风口处设有多个降噪部件4,每个降噪部件4的通道用于朝向不同的模块散热风扇6。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模块腔,模块腔由多个相对独立的独立腔构成,每个独立腔中均设置有电源模块8和模块散热风扇6,以此在壳体1的第一进风口处沿z轴方向设置有同独立腔相同数量的降噪部件4,多个降噪部件4可以同时对多个模块散热风扇6所产生的噪音进行降噪,同时,每个独立腔密闭隔离,可以减少气流的流窜和热风回流。
47.结合附图2所示,降噪部件4包括消音件42和柱体41,柱体41设有通道,消音件42设置于通道中。其中,降噪部件4可以是内部空腔的长方体结构,并且可以在柱体41的内壁四面布置消音件42,其中消音件42可以是消音棉或者隔音涂层,其可以消除部分噪音,减弱噪
音的产生与传播,且不影响气流通过。
48.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消音件42也可以布置在通道的中间位置,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49.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降噪部件4还可以是筒体等结构,只需满足降噪部件4朝向模块散热风扇6的开口尺寸大于或者等于模块散热风扇6的最大尺寸即可。
50.进一步地,进风部件2包括内部设有空腔的外壳,第二进风口21和第二出风口22分别与空腔相通,且第二进风口21设有多个,至少有一个第二进风口21的开口方向区别于其他第二进风口21的开口方向。
51.在本实施例中,结合附图1所示,进风部件2的底部和两侧均可开设第二进风口21,即冷空气可由进风部件2的底部和两侧进入,减轻噪音传播的同时,且不影响气流通过。
5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进风部件2的底部或者进风部件2的侧端设有第二进风口21,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53.进风部件2和出风部件3的结构相同。在本实施例中,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常采用专业化的协作生产,即用分散制造、集中装配的办法来提高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因此将进风部件2和出风部件3采用相同结构,可以保证本产品的互换性。
54.进一步地,本充电桩风道结构还包括防尘网5,第二进风口21和/或第三出风口32处均设有防尘网5。
55.在本实施例中,结合附图1所示,通过在第二进风口21和/或第三出风口32处安装防尘网5可以防止灰尘进入壳体1内部,保护壳体1内部器件。
56.本实施例中,防尘网5与壳体1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接、螺栓连接或者粘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57.另外,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充电桩,包括如前的充电桩风道结构。
58.由于充电桩的技术改进和取得的技术效果与充电桩风道结构一样,因此不再对充电桩的技术效果做出详细说明。
59.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60.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