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脚垫固定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31249发布日期:2022-07-13 03:02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脚垫固定扣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脚垫卡扣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双层脚垫固定扣。


背景技术:

2.汽车脚垫是集吸水、吸尘、去污、隔音、保护主机毯五大主要功能为一体的一种环保汽车内饰零部件。汽车脚垫属于内部装饰品,保护车里车外的洁净。
3.目前的汽车脚垫的安装,通常是将脚垫上对应汽车卡扣处的位置直接挖孔,以达到平整贴合的效果,这种操作方式,容易导致汽车脚垫上的灰尘及污渍直接流入车内地毯上,使脚垫失去对车内清洁的保护效果,因此还有待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脚垫固定扣,具有能够与汽车卡扣对应结合以将脚垫稳定安装在车内的优点。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双层脚垫固定扣,包括:用于固定第一脚垫的第一卡扣组件、用于固定第二脚垫的第二卡扣组件;所述第一卡扣组件和第二卡扣组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卡扣组件上设置有用于与汽车卡扣对应适配的卡接部。
6.可选的,所述第一卡扣组件包括:下固定座和下扣接座;所述下固定座与下扣接座可拆卸连接;所述卡接部设置在所述下扣接座上;所述下扣接座与所述第二卡扣组件可拆卸连接。
7.可选的,所述下扣接座包括:连接面板、扣接块和固定环;所述扣接块设置在所述连接面板的上端;所述扣接块与所述第二卡扣组件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面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卡接部对应适配的让位孔;所述固定环设置在所述连接面板的下端且位于所述让位孔处;所述卡接部设置在所述固定环的内圈;所述固定环与所述下固定座可拆卸连接。
8.可选的,所述下固定座包括:下连接板和下连接环;所述下连接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卡接部对应适配的让位槽;所述下连接环设置在所述下连接板的上端且位于所述让位槽处;所述下连接环与所述固定环可拆卸连接。
9.可选的,所述卡接部包括:卡接环;所述卡接环的外圈与所述固定环的内圈相固定;所述卡接环上开设有若干用于与汽车卡扣相卡接的凹槽。
10.可选的,所述卡接部包括:卡接板;所述卡接板的外圈与所述固定环的内圈相固定;所述卡接板上开设有供汽车卡扣穿过并旋转卡接的卡接孔。
11.可选的,所述第二卡扣组件包括:上固定盖和上扣座;所述上固定盖与所述上扣座可拆卸连接;所述上扣座与所述扣接块可拆卸连接。
12.可选的,所述上固定盖包括:上端盖和上连接环;所述上连接环设置在所述上端盖的下端;所述上连接环与所述上扣座可拆卸连接。
13.可选的,所述上扣座包括:上连接板和上扣接座;所述上扣接座设置在所述上连接
板的上端;所述上扣接座上开设有与所述扣接块对应扣接的扣接孔;所述上扣接座与所述扣接块可拆卸连接;所述上扣接座与所述上连接环可拆卸连接。
1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第一卡扣组件和第二卡扣组件能够将第一脚垫和第二脚垫对应固定,并通过第一脚垫上的卡接部与汽车卡扣对应卡接,以将第一脚垫稳定安装在汽车上,并由于,第一脚垫和第二脚垫的开孔均通过第一卡扣组件和第二卡扣组件封闭,故能保证灰尘和污渍不会流入车内地毯上。
附图说明
15.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实施例一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实施例一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是实施例二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0.图6是实施例二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第一卡扣组件;11、下固定座;111、下连接板;112、下连接环;12、下扣接座;121、连接面板;122、扣接块;123、固定环;2、第二卡扣组件;21、上固定盖;211、上端盖;212、上连接环;22、上扣座;221、上连接板;222、上扣接座;3、卡接部;4、让位孔;5、让位槽;6、凹槽;7、卡接孔;8、扣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
2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2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26.实施例一
2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层脚垫固定扣,如图1-3所示,包括:用于固定第一脚垫的第一卡扣组件1、用于固定第二脚垫的第二卡扣组件2;所述第一卡扣组件1和第二卡扣组件2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卡扣组件1上设置有用于与汽车卡扣对应适配的卡接部3。在实际应用中,双层脚垫包括上层的防尘垫和下层的脚垫;第一脚垫为下层的脚垫,第二脚垫为上层的防尘垫;通过第一卡扣组件1和第二卡扣组件2能够将第一脚垫和第二脚垫对应固定,并通过第一脚垫上的卡接部3与汽车卡扣对应卡接,以将第一脚垫稳定安装在汽车上,并由于,第一脚垫和第二脚垫的开孔均通过第一卡扣组件1和第二卡扣组件2封闭,故能保证灰尘和污渍不会流入车内地毯上。
2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扣组件1包括:下固定座11和下扣接座12;所述下固定座11与下扣接座12可拆卸连接;所述卡接部3设置在所述下扣接座12上;所述下扣接座12与所述第二卡扣组件2可拆卸连接。所述下扣接座12包括:连接面板121、扣接块122和固定环123;所述扣接块122设置在所述连接面板121的上端;所述扣接块122与所述第二卡扣组件2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面板121上开设有与所述卡接部3对应适配的让位孔4;所述固定环123设置在所述连接面板121的下端且位于所述让位孔4处;所述卡接部3设置在所述固定环123的内圈;所述固定环123与所述下固定座11可拆卸连接。所述下固定座11包括:下连接板111和下连接环112;所述下连接板111上开设有与所述卡接部3对应适配的让位槽5;所述下连接环112设置在所述下连接板111的上端且位于所述让位槽5处;所述下连接环112与所述固定环123可拆卸连接。在实际应用中,连接面板121和下连接板111通过固定环123和下连接环112进行连接,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设置为螺纹连接、卡扣连接等可拆卸连接方式,且连接面板121和下连接板111之间的间隙可供安装脚垫使用;由于汽车卡扣的不同,需要对应不同汽车卡扣设置,故将连接面板121上开设让位孔4,以方便汽车卡扣与卡接部3的卡接;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面板121为圆板;让位孔4为圆孔,且与连接面板121同心设置,故而扣接块122偏心设置在连接面板121上;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面板121也可为方形或多边形设置;让位孔4也可处于连接面板121上的偏心位置。
29.进一步地,所述卡接部3包括:卡接环;所述卡接环的外圈与所述固定环123的内圈相固定;所述卡接环上开设有若干用于与汽车卡扣相卡接的凹槽6。由于汽车卡扣存在不同的形态,本实施例对应汽车卡扣的常规卡扣形态,设置卡接环,以卡接在汽车卡扣的外圈。
3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卡扣组件2包括:上固定盖21和上扣座22;所述上固定盖21与所述上扣座22可拆卸连接;所述上扣座22与所述扣接块122可拆卸连接。所述上固定盖21包括:上端盖211和上连接环212;所述上连接环212设置在所述上端盖211的下端;所述上连接环212与所述上扣座22可拆卸连接。所述上扣座22包括:上连接板221和上扣接座222;所述上扣接座222设置在所述上连接板221的上端;所述上扣接座222上开设有与所述扣接块122对应扣接的扣接孔8;所述上扣接座222与所述扣接块122可拆卸连接;所述上扣接座222与所述上连接环212可拆卸连接。上扣接座222和上连接环212可拆卸连接,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设置为螺纹连接、卡扣连接等可拆卸连接方式。
31.实施例二
32.如图4-6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卡接部3包括:卡接板;所述卡接板的外圈与所述固定环123的内圈相固定;所述卡接板上开设有供汽车卡扣穿过并旋转卡接的卡
接孔7。本实施例中对应的汽车卡扣为旋钮式,故而设置卡接板,并使旋钮式的汽车卡扣可穿过卡接孔7后,转动汽车卡扣,以使汽车卡扣与卡接板的上端面抵接,从而实现第一卡扣组件1的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汽车卡扣也可为挂钩式,仅需将挂钩式的汽车卡扣穿过卡接孔7,即可实现卡接。
3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层脚垫固定扣,能够与汽车卡扣对应结合以将脚垫稳定安装在车内。
3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