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向装置、车体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81486发布日期:2022-10-21 23:15阅读:45来源:国知局
导向装置、车体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铁路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导向装置、车体及车辆。


背景技术:

2.目前,因现场施工时铁路轨道敷设不及时,工期紧张等原因,高速铁路站后四电工程在施工中多采用公铁两用车,公铁两用车在钢轨上行驶时需要钢轨导向装置,现有公铁两用车中采用的钢轮导向装置笨重、结构复杂、维修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导向装置、车体及车辆。
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导向装置,用于与钢轨配合以对车辆导向,包括:
5.导向轮组件,包括用于与钢轨配合的一对导向轮以及连接于所述一对导向轮之间的车轴;
6.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一活动铰接组件和可伸缩的升降驱动件,所述升降驱动件的伸缩端与所述车轴连接,所述升降驱动件的固定端通过所述第一活动铰接组件铰接于所述车辆的车架上,以使所述升降驱动件至少具有在车架的宽度方向运动的自由度和绕所述第一活动铰接组件与所述车架的铰接处转动的自由度。
7.可选地,所述导向装置还包括连杆机构,该连杆机构包括第二活动铰接组件和连杆,所述连杆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铰接部,所述铰接部与所述升降驱动件的伸缩端铰接,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车轴连接,所述第二端部通过所述第二活动铰接组件活动铰接于所述车架上,以使所述连杆连同所述车轴至少具有在车架的宽度方向运动的自由度和绕所述第二活动铰接组件与所述车架的铰接处转动的自由度。
8.可选地,所述升降驱动件包括升降驱动主体和伸缩件,所述伸缩件可伸缩地设置于所述升降驱动主体,所述升降驱动主体的顶端部为所述升降驱动件的固定端,所述升降驱动件的伸缩端为所述伸缩件的底端部。
9.可选地,所述导向装置还包括用于固定于所述车架的第一支耳组,所述第一支耳组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支耳,所述支耳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第一活动铰接组件包括在车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转轴,所述升降驱动件的顶端部位于所述一对支耳之间,所述升降驱动件的顶端部开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一转轴穿设于所述固定孔和第一轴孔,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轴孔间隙配合,所述升降驱动件的顶端部与所述一对支耳之间沿所述第一转轴的轴向方向具有活动间隙,以使所述升降驱动件具有在车架的宽度方向运动的自由度。
10.可选地,所述第一活动铰接组件还包括至少两个弹性垫,所述顶端部包括与其中一个所述支耳相对设置的第一平面以及与另一个所述支耳相对设置的第二平面,所述第一
轴孔从所述第一平面延伸至所述第二平面,所述第一转轴穿设于所述弹性垫,所述活动间隙内均设置有所述弹性垫,至少一个所述弹性垫夹设于所述第一平面和对应的所述支耳之间,至少一个所述弹性垫夹设于所述第二平面和对应的所述支耳之间。
11.可选地,所述第一活动铰接组件还包括摆动轴承,所述摆动轴承设置于所述一对支耳之间,所述摆动轴承的内圈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顶端部通过所述第一轴孔套设于所述摆动轴承的外圈。
12.可选地,所述第一活动铰接组件还包括两个套筒、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两个所述套筒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且两个所述套筒的第一端部面分别抵靠于所述摆动轴承的两侧,所述套筒一一对应地穿设于所述支耳上的固定孔,所述第一端盖、所述第二端盖一一对应地抵靠于所述一对支耳的背离所述顶端部一侧的侧壁,所述第一转轴开设有沿轴向延伸的连接孔和沿径向方向延伸的径向孔,所述第一端盖上开设有与所述连接孔对应的第一贯通孔,所述连接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贯通孔、所述径向孔连通以形成用于向所述摆动轴承供油的第一油槽;
13.所述第二端盖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转轴对应的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一转轴设置有穿过所述第二贯通孔且外露于所述第二端盖的轴端连接段,所述轴端连接段设置有外螺纹,螺母件与所述轴端连接段配合。
14.可选地,所述升降驱动主体为缸筒,所述伸缩件包括伸缩杆和导柱,沿所述伸缩杆的长度方向,所述伸缩杆的顶端可滑动地与所述缸筒配合,所述伸缩杆的底端连接有导柱,所述连杆机构还包括铰接组件,所述导柱通过所述铰接组件与所述铰接部铰接。
15.可选地,所述铰接组件包括第二转轴和连接座,所述铰接部上开设有在车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铰接孔,所述连接座套设于所述导柱,所述连接座上开设有在车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铰接孔,所述第二转轴穿设于所述第一铰接孔、所述第二铰接孔,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铰接孔间隙配合。
16.可选地,所述铰接组件还包括:
17.连接套筒,所述连接套筒在车架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连接套筒穿设于所述第一铰接孔且与所述铰接部固定连接;
18.第一轴套,所述第一轴套插入所述第二铰接孔内,所述第二转轴穿过所述连接套筒的中心孔插入所述第一轴套的中心孔内,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轴套的中心孔间隙配合;所述第二转轴插入所述第一轴套的中心孔内的端部为配合段,所述配合段的外周还环设有油槽。
19.可选地,所述连接座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导柱和所述铰接部之间,所述第二铰接孔开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导柱的背离所述铰接部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开设有在车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三铰接孔;
20.所述铰接组件还包括连接板和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三铰接孔且与所述第三铰接孔间隙配合,另一端穿设于所述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底端套设于所述车轴且与所述车轴固定连接。
21.可选地,所述连接座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导柱,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限位件和减振弹性件,所述导柱的底端从所述连接座中穿出外露于所述连接座,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导
柱的底端固定连接,以防止所述导柱向上从所述连接座脱离;
22.所述导柱的顶端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抵挡部,所述减振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导柱,且所述减振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靠于所述抵挡部和所述连接座的顶面。
23.可选地,所述导向装置包括两组升降机构、两组连杆机构和横梁,所述两组升降机构沿车架的宽度间隔布置,所述升降机构与所述连杆机构一一对应的配合,所述两组升降机构设置于所述两组连杆机构之间,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组连杆机构中的两个所述连杆连接。
2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体,包括车架和上述的导向装置,所述车架的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导向装置,所述车架包括底架和设置于所述底架下方的连接架,所述连接架与所述底架连接,所述升降驱动件的顶端部通过所述第一活动铰接组件铰接于所述底架。
2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走行系统和上述的车体,所述走行系统设置于所述底架的下方。
26.采用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导向装置,至少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
27.由于升降驱动件的顶端部通过第一活动铰接组件活动铰接于车架上,使得升降驱动件和连杆能够在车架的宽度方向移动或摆动,进而使得连接在连杆的第一端部的导向轮能够在车架的宽度方向移动或摆动。在车辆过钢轨的弯道时,导向轮能够跟随钢轨的曲线适应性地移动或摆动,始终能够保持与钢轨的表面紧密接触,从而对行走至钢轨的弯道处的车辆进行良好的导向。
附图说明
2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用虚线示意出了处于提升状态的导向装置;
3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向装置的正视示意图;
31.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2.图4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3.图5为图2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4.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向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35.附图标记
36.100-导向装置;11-导向轮;12-车轴;13-第一支耳组;131-支耳;14-第二支耳组;20-升降驱动件;21-伸缩件;211-伸缩杆;212-导柱;2121-抵挡部;22-顶端部;23-升降驱动主体、缸筒;24-限位件;25-减振弹性件;31-连杆;311-第一端部;312-第二端部;313-铰接部;32-第二转轴;33-连接座;331-第一连接部;332-第二连接部;34-连接套筒;35-第一轴套;36-油槽;37-连接板;38-第三转轴;39-耳板;40-清障器;51-第三端盖;52-第二油槽;53-第四端盖;54-第三油槽;80-第一活动铰接组件;81-第一转轴;811-轴端连接段;82-弹性垫;83-摆动轴承;84-套筒;85-第一端盖;86-第二端盖;87-第一油槽;88-螺母件;90-第二活动铰接组件;200-车体;201-车架;202-底架;1-钢轨。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了使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8.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用虚线示意出了处于提升状态的导向装置10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向装置100的正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向装置100的侧视示意图,如图1、图2和图6所示,提供了一种导向装置100,用于与钢轨1配合以对车辆导向,该导向装置100包括导向轮组件、升降机构和连杆机构。导向轮组件包括用于与钢轨1配合的一对导向轮11以及连接于一对导向轮11之间的车轴12。一对导向轮11用于沿着一对钢轨1走行。升降机构包括升降驱动件20和第一活动铰接组件80,该升降驱动件20包括升降驱动主体23、伸缩件21。伸缩件21可伸缩地插入升降驱动主体23(如缸筒)内。升降驱动主体23的顶端部22通过第一活动铰接组件80铰接于车辆的车架201上,以使升降驱动件20至少具有在车架201的宽度方向运动的自由度和绕第一活动铰接组件80与车架201的铰接处转动的自由度。
39.连杆机构包括第二活动铰接组件90和连杆31。连杆31包括第一端部311、第二端部312以及位于第一端部311和第二端部312之间的铰接部313。铰接部313与伸缩件21铰接。第一端部311与车轴12连接。第二端部312通过第二活动铰接组件90活动铰接于车架201上,以使连杆31连同车轴12至少具有在车架201的宽度方向运动的自由度和绕第二活动铰接组件90与车架201的铰接处转动的自由度。
[0040]“在车架201的宽度方向运动的自由度”即可指能够沿车架201的宽度方向移动,也可指能够在车架201的宽度方向上摆动。“活动铰接”与普通铰接不同,通过活动铰接的结构,不仅能够绕铰接轴转动,而且还具有其他的自由度,如在车架201的宽度方向上运动的自由度。
[0041]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由于连杆31的第二端部312和铰接部313分别与车架201、伸缩件21铰接,当需要将导向轮11下降与钢轨1配合时,导向装置100处于导向状态,升降驱动件20的伸缩件21向下伸出,从而带动连杆31绕与车架201的铰接处向下转动,带动固定于连杆31第一端部311的导向轮11下降,直到导向轮11下降至预设位置抵顶于钢轨1,对车辆在钢轨1上的行驶进行导向;当不需要使用导向轮11时,导向装置100处于提升状态,升降驱动件20的伸缩件21向上缩回,从而带动连杆31绕与车架201的铰接处向上转动,带动固定于连杆31第一端部311的导向轮11上升至预设位置,与钢轨1分离。因此,通过上述的导向装置100可方便地实现导向轮11的升起和下降,结构简单、紧凑,钢轨1导向方便,制造成本低,维修方便等优点,提升现场的作业效率与质量,节约成本。
[0042]
而且,由于升降驱动件20的顶端部22(即升降驱动主体23的顶端部)通过第一活动铰接组件80活动铰接于车架201上,且连杆31的第二端部312通过所述第二活动铰接组件90活动铰接于所述车架201上,使得升降驱动件20和连杆31能够在车架201的宽度方向移动或摆动,进而使得连接在连杆31的第一端部311的导向轮11能够在车架201的宽度方向移动或摆动。在车辆过钢轨1的弯道时,导向轮11能够跟随钢轨1的曲线适应性地移动或摆动,始终能够保持与钢轨1的表面紧密接触,从而对行走至钢轨1的弯道处的车辆进行良好的导向。
[0043]
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活动铰接组件80和第二活动铰接组件90结构组成相同。
[0044]
在本技术中对于活动铰接组件(第一活动铰接组件80、第二活动铰接组件90)具体通过何种结构实现在车架201的宽度方向运动的自由度和绕铰接处转动的自由度不作限制,例如活动铰接组件可为万向节,缸筒23的顶端通过万向节与车架201连接,使得升降机构既能够绕铰接处转动,又能够在车架201的宽度方向摆动,具有在车架201的宽度方向运动的自由度。同理,连杆31的第二端部312也可通过万向节与车架201连接。
[0045]
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3、图4和图6所示,导向装置100还包括用于固定于车架201的第一支耳组13,第一支耳组13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支耳131,每个支耳131上开设有固定孔。第一活动铰接组件80包括在车架20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转轴81。缸筒23的顶端部22位于一对支耳131之间。缸筒23的顶端部22开设有第一轴孔,第一转轴81穿设于两个固定孔和第一轴孔。第一转轴81与第一轴孔间隙配合,以使顶端部22能够绕第一转轴81转动。缸筒23的顶端部22与一对支耳131之间沿第一转轴81的轴向方向具有活动间隙,以使升降驱动件20具有在车架201的宽度方向运动的自由度,换言之,升降驱动件20能够在车架201的宽度方向上移动或摆动。可选地,第一活动铰接组件80和第二活动铰接组件90结构组成相同。第二活动铰接组件90与车架201上的第二支耳组14铰接。连杆31的第二端部312与第二支耳组14的支耳131之间沿轴向方向也具有活动间隙。
[0046]
由于设置有上述的活动间隙,在车辆经过轨道的弯道时,连杆31、升降驱动件20能够沿车架201的宽度方向做适应性地移动或摆动,从而保证导向轮11与钢轨1表面紧密接触,防止在过弯道时,导向轮11与钢轨1分离,失去了对车辆的导向功能。
[0047]
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活动铰接组件80还包括至少两个弹性垫82。顶端部22包括与其中一个支耳131相对设置的第一平面以及与另一个支耳131相对设置的第二平面。顶端部22面向支耳131的表面削平,形成平面。第一轴孔从第一平面延伸至第二平面且贯穿顶端部22。活动间隙内均设置有弹性垫82,第一转轴81穿设于弹性垫82,至少一个弹性垫82夹设于第一平面和对应的支耳131之间,至少一个弹性垫82夹设于第二平面和对应的支耳131之间。第一活动铰接组件80和第二活动铰接组件90结构组成相同,第二活动铰接组件90也包括至少两个弹性垫82。连杆31的第二端部312的横向的两侧也设置有弹性垫82。
[0048]
由于在活动间隙内设置有弹性垫82,在车辆通过钢轨1的弯道时,升降驱动件20的顶端部22会挤压对应侧的弹性垫82,连杆31的第二端部312也会挤压第二支耳组14中的支耳131间的弹性垫82,从而使得导向轮11能够在车架201的宽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的自由度,而且,弹性垫82可防止升降驱动件20的顶端部22在横向移动时与支耳131发生碰撞,减少异响和磨损。
[0049]
可选地,弹性垫82可为橡胶垫或硅胶垫等能够被压缩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
[0050]
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活动铰接组件80还包括摆动轴承83,摆动轴承83设置于一对支耳131之间,摆动轴承83的内圈套设于第一转轴81,顶端部22通过第一轴孔套设于外圈。第一活动铰接组件80和第二活动铰接组件90结构组成相同,第二活动铰接组件90也包括摆动轴承83。可选地,摆动轴承83可为关节轴承。
[0051]
通过设置摆动轴承83,既能够允许升降驱动件20绕第一转轴81旋转,还能够允许升降驱动件20在轴向上左右摆动。
[0052]
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一活动铰接组件80还包括两个套筒84、第一端盖85、第二端盖86和第一油槽87。两个套筒84分别套设于第一转轴81,且两个套筒84的第一端部311面分别抵靠于摆动轴承83的两侧,从而限制了摆动轴承83沿轴向方向上的位移。套筒84一一对应地穿设于支耳131上的固定孔。套筒84的外壁与固定孔配合,套筒84的内壁与第一转轴81配合。第一端盖85、第二端盖86一一对应地抵靠于一对支耳131的背离顶端部22一侧的侧壁,且盖合于支耳131上的固定孔。第一端盖85、第二端盖86用于限制第一转轴81沿轴向方向上的移动。第一转轴81开设有沿轴向延伸的连接孔和沿径向方向延伸的径向孔,第一端盖85上开设有与连接孔对应的第一贯通孔,连接孔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贯通孔、径向孔连通以形成用于向摆动轴承83供油的第一油槽87。
[0053]
第二端盖86上开设有与第一转轴81对应的第二贯通孔,第一转轴81设置有穿过第二贯通孔且外露于第二端盖86的轴端连接段811,轴端连接段811设置有外螺纹,螺母件88与轴端连接段811配合。
[0054]
因此,通过设置第一端盖85和第二端盖86能够限制第一转轴81沿轴向方向上的移动,将第一转轴81限位于第一支耳组13中的一对支耳131之间。
[0055]
在本技术中对升降驱动件20具体采用何种驱动件不作限制,例如可为气压缸,通过气体泵产生的压缩空气来驱动伸缩件21的伸缩。
[0056]
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升降驱动件20为液压缸,通过液压泵产生的液压油来驱动伸缩件21的伸缩。液压缸可由外部液压泵站通过液压油管提供动力,可实现导向轮11的提升和下降。
[0057]
为了能够带动导向轮11升降,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6所示,伸缩件21包括伸缩杆211和导柱212,可选地,伸缩杆211的底端与导柱212的顶端螺纹连接。升降驱动主体23为缸筒23。伸缩杆211的顶端沿伸缩杆211的长度方向可滑动地与缸筒23配合。伸缩杆211的底端连接有导柱212,连杆机构还包括铰接组件,导柱212通过铰接组件与铰接部313铰接。
[0058]
可选地,如图5所示,铰接组件包括第二转轴32和连接座33。铰接部313上开设有在车架20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铰接孔。连接座33套设于导柱212。连接座33上开设有在车架20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铰接孔。第二转轴32穿设于第一铰接孔、第二铰接孔,第二转轴32与第二铰接孔间隙配合,从而使得导向轮11在升降时,升降驱动件20、连杆31能够分别绕第二转轴32转动。
[0059]
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铰接组件还包括连接套筒34和第一轴套35。可选地,连杆31为空心结构。连接套筒34在车架201的宽度方向延伸,连接套筒34穿设于第一铰接孔且与铰接部313固定连接。第一轴套35插入第二铰接孔内,第二转轴32穿过连接套筒34的中心孔插入第一轴套35的中心孔内。第二转轴32与第一轴套35的中心孔间隙配合。通过设置连接套筒34,可增加在轴向上与第二转轴32的配合长度,便于连杆31绕第二转轴32转动,而且,避免第二转轴32直接与铰接部313接触,减小磨损。通过设置第一轴套35,便于导柱212绕第二转轴32转动,而且,可避免第二转轴32直接与连接座33接触,减小磨损。
[0060]
进一步地,第二转轴32插入第一轴套35的中心孔内的端部为配合段,配合段的外
周还环设有油槽36,油槽36与第二转轴32和第一轴套35之间的间隙连通。通过在配合段设置油槽36,使润滑液能够布满配合段和第一轴套35之间,减小二者之间的摩擦。
[0061]
可选地,铰接组件还包括第三端盖51。第三端盖51连接于连接套筒34背离连接座33的一侧的端面,从而能够通过第三端盖51盖合于连接套筒34的端面,从而限制第二转轴32沿轴向的移动。第二插槽的一端与第三端盖51连接,另一端插入第二转轴32中与第二转轴32连接。第二转轴32上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轴向油孔,第三端盖51上设置有与该轴向油孔连通的端盖油孔,轴向油孔与端盖油孔共同形成用于向油槽36供油的第二油槽52。
[0062]
为了能够将连杆31与车轴12连接且增加升降机构与车轴12的连接,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连接座33包括第一连接部331和第二连接部332。第一连接部331设置于导柱212和铰接部313之间,第二铰接孔开设于第一连接部331上。第二连接部332设置于导柱212的背离铰接部313的一侧,第二连接部332上开设有在车架20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三铰接孔。可选地,第一铰接孔和第二铰接孔同轴设置。
[0063]
铰接组件还包括连接板37和第三转轴38,第三转轴38的一端插入第三铰接孔且与第三铰接孔间隙配合,另一端穿设于连接板37。连接板37的底端套设于车轴12且与车轴12固定连接。
[0064]
因此,导柱212通过第三转轴38、连接板37与车轴12铰接,在导向轮11升降时,导柱212能够相对于车轴12转动,具体地,导柱212相对于连接板37绕第三转轴38转动。
[0065]
可选地,在第三转轴38与第三铰接孔配合的部位也设置有油槽36,以减小摩擦。而且,第三转轴38上也套设有轴套以减少第三铰接孔的磨损。通过在连接板37背离连接座33的一侧设置第四端盖53与第三转轴38连接,从而限制第三转轴38的轴向位移。第三转轴38上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轴向油孔,第四端盖53上设置有与该轴向油孔连通的端盖油孔,轴向油孔与端盖油孔共同形成用于向油槽供油的第三油槽54。
[0066]
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连杆机构还包括与第一端部311连接的一对耳板39,第一端部311夹设于一对耳板39之间,车轴12穿设于一对耳板39且与一对耳板39固定连接,例如车轴12与耳板39通过焊接连接。
[0067]
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6所示,连接座33可滑动地套设于导柱212。连接座33的第一连接部331依次通过第二转轴32、连接套筒34以及连杆31的第一端部311与车轴12的其中一段铰接,连接座33的第二连接部332依次通过第三转轴38、连接板37与车轴12的另一段铰接,因此,连接座33的两侧分别与车轴12铰接。
[0068]
升降机构还包括限位件24和减振弹性件25,导柱212的底端从连接座33中穿出外露于连接座33,限位件24与导柱212的底端固定连接,导柱212向上运动时,能够通过限位件24抵靠于连接座33的底端面,以防止导柱212向上运动时从连接座33脱离;
[0069]
导柱212的顶端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抵挡部2121,减振弹性件25套设于导柱212,且减振弹性件25的两端分别抵靠于抵挡部2121和连接座33的顶面。
[0070]
当导向轮11与钢轨1紧密配合时,在升降驱动件20的驱动下,伸缩杆211带动导柱212向下伸出,从而通过抵挡部2121压缩减振弹性件25的上端,减振弹性件25的下端挤压连接座33的顶面,连接座33通过第二转轴32和第二转轴32向下挤压车轴12,从而使得导向轮11能够紧密地与钢轨1接触。通过减振弹性件25来传递由升降驱动件20向导向轮11施加的压力,一方面能够保证即使发生振动,导向轮11也始终能够保持与钢轮的紧密接触,可防止
因振动造成的导向轮11脱离钢轨1,另一方面,能够缓冲导向轮11处的振动,减小导向轮11传递至车架201上的振动。
[0071]
如图1和图6所示,导向轮11上还设置有清障器40,清障器40与导向轮11的外周相对应,用于清除导向轮11上的渣子或碎石等。
[0072]
为了使两个导向轮11受力均匀,能够同步升降,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导向装置100包括两组升降机构、两组连杆机构和横梁。两组升降机构沿车架201的宽度间隔布置,两组连杆机构沿车架201的宽度间隔布置,升降机构与连杆机构一一对应的配合,两组升降机构设置于两组连杆机构之间,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组连杆机构中的两个连杆31连接,便于实现两个连杆机构同步运动。
[0073]
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体200,该车体应用于公铁两用的车辆,车体200包括车架201和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导向装置100,车架201的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导向装置100。车架201可为简易的型钢焊接结构,以作为承载主体。车架201包括底架202和设置于底架202下方的连接架。连接架与底架202连接,缸筒23的顶端部22通过第一活动铰接组件80铰接于底架202,连杆31的第二端部312通过第二活动铰接组件90活动铰接于连接架。该车体200由于能够利用上述的导向装置100在钢轨1上导向,使得车体200能够应用于公路车辆,也能够应用于公铁两用的车辆上。
[0074]
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还车辆包括走行系统和上述车体200,走行系统设置于底架202的下方,用于驱动车辆走行。由于具有上述的导向装置100,车辆在钢轨1上行走导向方便,还能够将导向轮11提升,在公路上行走,适用于任意施工场所,能满足公路、铁路的运行要求。
[0075]
可选地,车辆还包括用于控制导向轮11升降的导向操控系统。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导向操控系统包括电气控制系统和机械控制装置。
[0076]
电气控制系统包括控制阀和控制器,控制器通过控制阀来控制升降驱动件20的进油和回油,从而控制导向轮11的升降。具体地,导向操控系统判定满足导向轮11导向的前置条件下,导向操控系统控制升降驱动件20的油路,使得升降驱动件20的有杆腔或者无杆腔获得油压,推动伸缩杆211的运动到达指定行程,从而带动导向轮11提升或下降,达到导向轮11导向的目的。
[0077]
进一步地,可以拓展为钢轮导向执行前与完成后,均有信息反馈至钢轮导向操控系统,以判定钢轮导向操作是否具备条件,或者钢轮导向操作是否已经完成。
[0078]
机械控制装置用于手动控制导向轮11的升降,而且上述的导向操控系统电气控制不参与相关的升降驱动件20的控制。机械控制装置包括手压泵,手压泵与升降驱动件20的进油口连通,从而以人力方式驱动手压泵实现升降驱动件20的油路的进油、回油,使升降驱动件20的伸缩杆211运动到指定行程,从而带动导向轮11提升或下降,达到导向轮11导向的目的。作业时,伸缩杆211伸出,压缩减振弹性件25,减振弹性件25再压紧导向轮11,可防止因振动造成的减振弹性件25脱离钢轨1。
[0079]
上述的对导向装置100的控制方法简单有效,便于控制,且制作成本较低,有利于推广应用。
[0080]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
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指的是在导向装置100安装于车辆状态下的“上、下、左、右”,与车辆正常行驶时的“上、下、左、右”的方向一致。
[0081]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82]
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83]
尽管已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技术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0084]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