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驻车空调下壳体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05312发布日期:2022-08-03 09:37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驻车空调下壳体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驻车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驻车空调下壳体组件。


背景技术:

2.驻车空调是一种无需依靠车辆发动机启动,而是直接由车载蓄电池驱动的汽车空调,相比传统汽车空调,驻车空调能够更加环保节能。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驻车空调的运用越来越多,运输卡车、房车、大巴车等都安装上了驻车空调。下壳体组件是驻车空调中设置在汽车室内部分的组件,其中设置有能够调整空调的操作面板、用于吹风的出风口以及用于吸入汽车室内空气的入风口。
3.受限于车载蓄电池电量限制,传统的驻车空调主要为单冷型空调,只能用于制冷,现有的添加加热功能的驻车空调通常需要在其主机内部添加结构复杂、体积较大的空气加热系统,其需要占据大量的汽车空间,并且安装和维护也较为不便。
4.鉴于上述问题,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工程应用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设计一种驻车空调下壳体组件,能够实现加热功能,并且能够减少空调的占用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驻车空调下壳体组件,解决现有的具有加热功能的驻车空调,其加热系统结构复杂、体积较大,导致需要占据汽车大量空间的问题。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
7.下壳体,内部设置有分隔板,将所述下壳体内部分隔成出风腔和进风腔;还设置有连通外界和所述出风腔的出风口,以及连通外界和所述进风腔的进风口;
8.导风装置,设置在所述出风腔中靠近所述出风口的端部,用于改变吹出的风的朝向;
9.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出风腔中远离所述出风口的端部,用于加热气体;
10.操作面板,设置在所述进风腔处,且交互面板延伸至所述下壳体的外侧。
11.进一步地,所述导风装置包括固定座、横向导风板和竖向导风板;所述固定座固定安装在所述出风腔内;所述横向导风板与所述出风腔长度方向平行设置,且在所述固定座上沿竖直方向定轴进行转动;所述竖向导风板与所述出风腔长度方向垂直设置,且在所述固定座上沿水平方向定轴进行转动。
12.进一步地,所述竖向导风板设置在所述横向导风板朝向所述出风口的一侧。
13.进一步地,所述横向导风板设置多个;所述导风装置还包括连杆,多个所述横向导风板均与所述连杆转动连接。
14.进一步地,所述横向导风板底部设置连接轴,所述连接轴底部设置卡块;所述连杆设置竖直方向贯通的通孔,所述通孔两侧设置沿所述连杆长度方向延伸的形变槽;所述连
接轴在所述通孔内转动。
15.进一步地,所述导风装置还包括带动所述横向导风板转动的第一执行器,以及带动所述竖向导风板转动的第二执行器。
16.进一步地,所述加热装置包括沿所述出风腔长度方向延伸的隔热圈,以及设置在所述隔热圈内的加热器。
17.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器为ptc加热器。
18.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口处设置有蜂窝状的防护网。
19.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20.设计的一种驻车空调下壳体组件,通过加热装置对全部吹出的气流进行加热,从而实现吹出热风的效果,并且将加热装置设置在出风腔内,则气体在被加热后的第一时间就可以送达至汽车室内,有效减少热气体的运动距离,从而减少热气体的热量损耗,同时也可以节省大量的加热和运输气体的结构,有效地简化驻车空调内的加热结构,空调的体积可以得到显著的缩小,从而减少空调的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驻车空调下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驻车空调下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的另一视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驻车空调下壳体组件的侧面剖视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5的a处放大图;
28.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下壳体1、分隔板11、出风腔12、进风腔13、出风口14、进风口15、导风装置2、固定座21、横向导风板22、竖向导风板23、连杆24、连接轴25、卡块26、通孔27、形变槽28、加热装置3、隔热圈31、加热器32、操作面板4。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属于“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一种驻车空调下壳体组件,如图1~7所示,包括:
33.下壳体1,内部设置有分隔板11,将下壳体1内部分隔成出风腔12和进风腔13,分隔板11优选与下壳体1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使出风腔12和进风腔13完全隔开,避免出风腔12和进风腔13之间的气体混合;下壳体1还设置有连通外界和出风腔12的出风口14,以及连通外界和进风腔13的进风口15;在下壳体1安装后,出风腔12对应空调主机的出风处,气流流经出风腔12再从出风口14吹入汽车室内,同时,进风腔13对应空调主机的内循环进风口,在内循环模式下,汽车室内的空气顺着进风口15进入进风腔13,再被吸入空调主机中进行热交换。
34.导风装置2,设置在出风腔12中靠近出风口14的端部,用于改变吹出的风的朝向。
35.加热装置3,设置在出风腔12中远离出风口14的端部,用于加热气体。
36.操作面板4,设置在进风腔13处,且交互面板延伸至下壳体1的外侧,便于人员对操作面板4进行控制操作。
37.具体的,在需要吹热风时,关闭空调的制冷系统,在气流流经出风腔12时,通过加热装置3对全部吹出的气流进行加热,从而实现吹出热风的效果;将加热装置3设置在出风腔12内,则气体在被加热后的第一时间就可以送达至汽车室内,有效减少热气体的运动距离,从而减少热气体的热量损耗,同时也可以节省大量的加热和运输气体的结构,有效地简化驻车空调内的加热结构,空调的体积可以得到显著的缩小,从而减少空调的占用空间;本组件还将操作面板4放置在了进风腔13中,随着风通过进风腔13,可以对操作面板4后方的电路板起到一定的冷却和除尘效果,并且吹下的灰尘不会进入汽车室内。
38.作为导风装置2的一种优选结构,导风装置2包括固定座21、横向导风板22和竖向导风板23;固定座21固定安装在出风腔12内;横向导风板22与出风腔12长度方向平行设置,且在固定座21上沿竖直方向定轴进行转动,通过转动可以调整气流进行左右偏转;竖向导风板23与出风腔12长度方向垂直设置,且在固定座21上沿水平方向定轴进行转动,通过转动可以调整气流进行上下偏转。
39.由于出风腔12的宽度远长于高度,因此可以将竖向导风板23设置在横向导风板22朝向出风口14的一侧,使竖向导风板23更接近出风口14或直接设置在出风口14处,从而可以获得更大的导风范围。
40.考虑到出风腔12的宽度较长,因此需要设置多个横向导风板22保证能够对出风腔12内所有的风进行导向;导风装置2还包括连杆24,多个横向导风板22均与连杆24转动连接,则只需要转动一个横向导风板22,其他的横向导风板22也会在连杆24的作用下转过相同的角度,保证多个横向导风板22之间的一致性。
41.优选在横向导风板22底部设置连接轴25,在连接轴25底部设置卡块26,卡块26的直径大于连接轴25的直径;连杆24设置竖直方向贯通的通孔27,通孔27两侧设置沿连杆24长度方向延伸的形变槽28。此结构在安装时,先将卡块26抵住通孔27顶部,之后向下用力塞入,通孔27由于设置有形变槽28,因此可以发生一定的扩大的形变,从而能够让卡块26塞入,卡块26穿过通孔后,通孔27再恢复原状,此时连接轴25就可以在通孔27内转动,卡块26可以形成限位,防止连接轴25脱离通孔27。
42.导风装置2优选还设置有带动横向导风板22转动的第一执行器,以及带动竖向导风板23转动的第二执行器,第一执行器和第二执行器通过控制组件带动横向导风板22和竖向导风板23来回地摆动,可以实现导风装置2的自动导风。
43.作为加热装置3的一种优选结构,加热装置3包括沿出风腔12长度方向延伸的隔热圈31,以及设置在隔热圈31内的加热器32,隔热圈31的材质优选为隔热橡塑绵,能够有效地防止加热器32的热量向四周散溢,提高加热器32对气流的加热效率。加热器32优选为ptc加热器,ptc加热器具有热阻小、换热效率高的优点,是一种自动恒温、省电的电加热器,并且任何应用情况下均不会产生如电热管类加热器的表面“发红”现象,安全性能较高,适合用于驻车空调的加热器。
44.优选地,进风口15处设置有蜂窝状的防护网,用于防止外部杂物进入进风腔13内影响组件的正常工作;防护网与下壳体1的固定连接部位设置在下壳体1的里侧,避免防护网能在本组件安装的状态下被拆除,保证防护网的防护效果。
45.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