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电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34299发布日期:2022-09-06 23:00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换电站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换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电站。


背景技术:

2.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速繁荣,动力电池快换配套设备也在普及推广,能够为新能源汽车进行电池更换,并对换下的亏电电池进行充电备用。
3.市面上大部分换电站采用无人化模式运行,为新能源汽车进行自动化换电。然而,对于某些特殊情况,需要工作人员人工处理,而采用无人化模式运行的换电站通常不考虑人工处理的情况,在人工处理模式下可能会产生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4.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换电站,能够实现人工处理模式运行,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
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换电站,包括:车辆换电通道,用于供车辆进出以更换电池;控制室;第一隔板,用于将所述控制室和所述车辆换电通道隔开,所述第一隔板具有窗口。
6.在上述方案中,由于第一隔板具有窗口,工作人员位于控制室内能够一边进行操作一边透过窗口观察车辆换电通道内的情况以及与车辆的驾驶员顺畅沟通,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
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沿着所述车辆换电通道的延伸方向,所述车辆换电通道的两端分别被配置为入口和出口,所述控制室与所述入口同侧设置。
8.在上述方案中,控制室设置于车辆换电通道的入口一侧,窗口也位于车辆换电通道的入口一侧,车辆从入口进入车辆换电通道时,位于控制室内的工作人员可以在车辆到达换电位置之前先与车辆的驾驶员沟通,进一步提高换电站的工作便易程度和安全性能。
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电站还包括:充电室,包括多个充电仓,用于存放电池以及对电池进行充电;所述充电室和所述车辆换电通道通过所述第一隔板隔开,所述充电室和所述控制室沿着所述车辆换电通道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10.在上述方案中,充电室和控制室均通过第一隔板与车辆换电通道隔开,即位于车辆换电通道的同一侧,能够简化换电站的布局设置;且沿着车辆换电通道的延伸方向,充电室和控制室间隔设置,能够合理利用空间,以使换电站布置紧凑。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电站还包括:消防室,用于存放并冷却热失控的电池,所述消防室位于所述充电室的远离所述车辆换电通道的一侧。
12.在上述方案中,在充电室内有电池发生热失控时,通过将热失控的电池放入消防室,不仅能够避免热失控的电池在充电室内引起火灾,还能够对热失控的电池进行冷却处理,避免热失控的电池产生爆燃现象。消防室远离车辆换电通道设置,能够远离在换电位置进行换电的车辆,保障换电车辆的安全。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电站还包括:第一移送机构,用于从所述充电室取出热失控的电池并送入所述消防室。
14.在上述方案中,通过第一移送机构能够从充电室取出热失控的电池,并送入消防室,实现无人化移送热失控的电池,不仅提高热失控的电池的移送效率,而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
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电站还包括:配电室,用于为所述车辆换电通道、所述控制室和所述充电室供电,所述配电室和所述车辆换电通道通过所述第一隔板隔开。
16.在上述方案中,配电室、充电室和控制室均与车辆换电通道通过第一隔板隔开,即位于车辆换电通道的同一侧,便于实现配电室对充电室和控制室进行供电,简化换电站的布局设置,使换电站布置紧凑。
1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换电通道的两端分别被配置为入口和出口,所述配电室与所述出口同侧设置。
18.在上述方案中,将配电室布置于车辆换电通道的出口的一侧,不仅能够合理利用车辆换电通道的靠近出口处的空间,使换电站布置紧凑,易于实现配电室与外部供电装置连接,还能简化换电站的组装和维护。
1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配电室的门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板。
20.在上述方案中,由于配电室在正常运行情况下不需要工作人员进入,将配电室的门设置于第一隔板,工作人员可以从车辆换电通道进入配电室,不仅简化换电站的外部隔板,提高换电站的安全性。
2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电站还包括第二隔板,用于将所述配电室和所述充电室隔开,所述充电室具有第一安全门,所述第一安全门设置于所述第二隔板。
22.在上述方案中,配电室和充电室连通,在充电室需要人工维护时,工作人员可以从车辆换电通道进入配电室,再从配电室进入充电室,以及充电室发生安全事故时,工作人员可以从充电室进入配电室,再从配电室进入车辆换电通道,从车辆换电通道离开换电站,实现安全逃生。
2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电站还包括:第三隔板,用于将所述控制室和所述充电室隔开,所述充电室具有第二安全门,所述第二安全门设置于所述第三隔板。
24.在上述方案中,控制室和充电室连通,在充电室需要人工维护时,工作人员从控制室进入充电室,以及充电室发生安全事故时,工作人员可以从充电室进入控制室,再从控制室离开换电站,实现安全逃生。
2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控制室包括外侧壁,沿着所述车辆换电通道的延伸方向,所述外侧壁位于所述控制室的远离所述充电室的一侧,所述控制室的门设置于所述外侧壁。
26.在上述方案中,控制室的门设置于外侧壁,工作人员可以从换电站的外侧直接进入控制室,而不必进入车辆换电通道,提高工作人员进出控制室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2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充电室具有中转位,所述换电站还包括:第二移送机构,用于在所述充电仓和所述中转位之间移送电池;第三移送机构,用于在所述中转位和所述车辆换电通道之间移送电池。
28.在上述方案中,通过第二移送机构能够将亏电电池从中转位移送至一个充电仓,以及将满电电池从充电仓中取出,并移送至中转位;通过第三移送机构能够将放置于中转位的满电电池移送至车辆换电通道,以为车辆安装满电电池,以将亏电电池从车辆上拆下并移送至中转位。通过第二移送机构和第三移送机构,能够实现自动化为车辆更换电池。
2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电站还包括:保护件,用于封闭所述窗口,所述保护件为透明材质。
30.在上述方案中,窗口使用透明材质的保护板封闭,不仅易于工作人员从控制室观察车辆换电通道,且物理隔离控制室和车辆换电通道,提高换电站的安全性。
31.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33.图1示出的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换电站的俯视视角的布局示意图;
34.图2示出的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换电站的换电通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5.图3示出的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换电站的第一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36.图4示出的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体现换电站的充电室相关的布置关系的俯视视角的布局示意图;
37.图5示出的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体现换电站的移送机构的俯视视角的布局示意图;
38.图6示出的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体现换电站的安全通道的俯视视角的布局示意图;
39.图7示出的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换电站的俯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40.上述附图未按比例提供。
41.图标:100-换电站;10-车辆换电通道;11-入口;111-第一坡道;12-出口;121-第二坡道;13-换电位置;14-车轮调整机构;20-控制室;21-操作面板;22-控制模块;23-人工位;30-充电室;31-充电仓;32-第一区域;33-第二区域;40-消防室;41-取货门;50-配电室;51-配电模块;61-第一隔板;611-窗口;62-第二隔板;63-第三隔板;64-外侧壁;65-第四隔板;66-顶板;67-底板;68-第五隔板;71-第一进出门;72-第二进出门;73-第一安全门;74-第二安全门;81-第一移送机构;82-第二移送机构;83-第三移送机构;84-中转位;85-取出位。
具体实施方式
42.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3.除非另有定义,本技术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技术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
44.在本技术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技术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4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附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6.本技术中出现的“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
47.随着新能源技术发展,使用电池的设备增多,用电设备电能告罄时,常通过连接充电设备的方式补充电能,例如电动车辆可以连接充电桩充电。相比连接充电桩等充电设备来补充电能的方式,更换电池能够更快实现补充电能。目前也有专门用于更换电池的换电站,换电站包括车辆换电通道、充电室、控制室、配电室以及若干移送机构,车辆换电通道内具有换电位置,电动车辆驶入换电位置后,移送机构为电动车辆快速更换电池,并将卸下的电池移送至充电室进行充电备用。
48.相关技术中,大多数换电站采用无人化模式运行,为新能源汽车进行自动化换电,其没有配备为工作人员相关的通道,换电站组装完成投入使用后,一直处于无人值守的状态。对于某些特殊情况,例如,凭借无人化模式无法完成车辆的换电动作,需要工作人员进入换电站内部辅助完成车辆的换电动作;或者,换电站发生故障时,需要工作人员进入换电站内部,排查故障原因以完成维护。然而,现有的换电站的布局设计没有考虑到人工处理模式下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49.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工作人员进入换电站内部之后,无论是辅助完成车辆的换电动作还是进行维护作业,均依靠通讯设备进行沟通,与车辆的驾驶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均处于不可直视沟通的状态。如果能够合理调整换电站的整体布局,使控制室与车辆换电通道之间视线畅通,将能够克服上述缺陷,使工作人员在控制室内也能与车辆换电通道内的驾驶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沟通顺畅,提高人工处理模式下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50.基于上述思路,本技术提出一种方案,使用第一隔板将控制室和车辆换电通道隔开,第一隔板具有窗口,工作人员位于控制室内能够一边进行操作一边透过窗口观察车辆换电通道内的情况以及与车辆的驾驶员及时沟通,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
51.可以理解的是,电动车辆可以为家用轿车、公共车辆,也可以为重载卡车或者其他形式的采用动力电池提供电能的电动车辆。
52.图1示出的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换电站的俯视视角的布局示意图;图2示出的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换电站的换电通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53.如图1和图2所示,换电站100包括车辆换电通道10、控制室20、充电室30、消防室40、配电室50、第一隔板61、第四隔板65、顶板66和底板67,车辆换电通道10用于供车辆进出以更换电池,第一隔板61用于将控制室20和车辆换电通道10隔开。
54.具体而言,车辆换电通道10的两端分别被配置为入口11和出口12,车辆从入口11进入车辆换电通道10,在换电位置13完成电池的更换,再从出口12离开车辆换电通道10。
5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车辆换电通道10沿第一方向x延伸,沿着第一方向x,入口11和出口12相对设置,车辆沿着直线行驶即实现进出车辆换电通道10。
56.在其他实施例中,车辆换电通道10也可以沿曲线形延伸,车辆从入口11进入车辆换电通道10后,转向后从出口12离开车辆换电通道10。
57.车辆换电通道10的与换电位置13对应的区域具有四个车轮调整机构14,分别对应车辆的左前轮、左后轮、右前轮和右后轮,车辆停在换电位置13后,车辆的左前轮、左后轮、右前轮和右后轮分别位于对应的车轮调整机构14,车轮调整机构14微调车辆的位置,以使车辆的电池准确到达与移送机构对接的位置。
58.第四隔板65和第一隔板61的厚度方向均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四隔板65与第一隔板61沿着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沿着重力方向(即第三方向z)顶板66连接第一隔板61和第四隔板65的顶部,底板67连接第一隔板61和第四隔板65的底部,顶板66、底板67、第一隔板61和第四隔板65共同拼合形成车辆换电通道10,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z两两垂直设置。
59.底板67高出换电站100附近的地面,不仅在底板67底部布置安装空间,用于安装移送机构、传感装置等等,还能够避免积水浸没车辆换电通道10,提高车辆换电通道10安全性。车辆换电通道10的入口11处还包括第一坡道111,出口12处还包括第二坡道121,第一坡道111沿着进入车辆换电通道10的方向向上倾斜,以将地面与底面连接,第二坡道121沿着离开车辆换电通道10的方向向下倾斜,以将底面与地面连接,通过设置第一坡道111和第二坡道121,能够实现车辆顺利进出车辆换电通道10,避免剐蹭车辆的底盘。车辆换电通道10的入口11处和出口12处还分别设置有升降档杆,在入口11处采用视觉识别的形式认证车辆后准许车辆进入车辆换电通道10,在判定换电过程完成后准许车辆从出口12离开车辆换电通道10。
60.图3示出的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换电站的第一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61.如图1和图3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换电站100,包括车辆换电通道10、控制室20和第一隔板61,车辆换电通道10用于供车辆进出以更换电池,第一隔板61用于将控制室20和车辆换电通道10隔开,第一隔板61具有窗口611。
62.通过窗口611可以实现控制室20和车辆换电通道10视线畅通,工作人员位于控制室20内可以一边观察车辆换电通道10内的情况以及与车辆换电通道10内的人员进行沟通,一边在控制室20内进行人工操作。
63.窗口611可以为开口,以将控制室20和车辆换电通道10视线畅通;窗口611也可以使用透明材质的保护件封闭,保护件具有连通部,以将控制室20和车辆换电通道10连通,便于传递物品或者声音畅通;窗口611也可以为可以打开或者关闭的窗户,在必要时打开窗户以使控制室20和车辆换电通道10视线畅通。
64.如图1所示,控制室20的内部具有操作面板21、控制模块22和人工位23,控制模块
22通过配电室50供电,控制模块22用于控制换电站100的运行,包括且不限于控制车辆换电通道10、充电室30、消防室40的运行。操作面板21与控制模块22信号连接,用于显示换电站100的运行状态以及供工作人员手动控制。人工位23临近操作面板21设置,工作人员位于人工位23可以通过窗口611观察车辆换电通道10以及通过操作面板21辅助进行换电过程。
65.沿着第二方向y,控制室20位于第一隔板61的远离第四隔板65的一侧,控制室20的门可以设置于第一隔板61,也可以设置于控制室20的外侧壁64,以便于工作人员进入控制室20。控制室20可以位于车辆换电通道10的入口11处,也可以位于车辆换电通道10的出口12处或者中部。控制室20可以与充电仓31、配电室50直接或者间接连通,以形成安全通道。
66.在上述方案中,由于第一隔板61具有窗口611,工作人员位于控制室20内能够一边进行操作一边透过窗口611观察车辆换电通道10内的情况以及与车辆的驾驶员顺畅沟通,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
67.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沿着车辆换电通道10的延伸方向(即第一方向x),车辆换电通道10的两端分别被配置为入口11和出口12,控制室20与入口11同侧设置。
68.沿着第一方向x,换电位置13位于车辆换电通道10的居中位置,控制室20位于换电位置13的靠近入口11的一侧;沿着第一方向x,控制室20也可以位于入口11的远离换电位置13的一侧。
69.控制室20具有第一进出门71,第一进出门71可以设置于第一隔板61,也可以设置于围合形成控制室20的其他侧壁(例如下述的外侧壁64)。
70.在上述方案中,控制室20设置于车辆换电通道10的入口11一侧,窗口611也位于车辆换电通道10的入口11一侧,车辆从入口11进入车辆换电通道10时,位于控制室20内的工作人员可以在车辆到达换电位置13之前先与车辆的驾驶员沟通,进一步提高换电站100的工作便易程度和安全性能。
71.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电站100还包括充电室30,充电室30包括多个充电仓31,用于存放电池以及对电池进行充电,充电室30和车辆换电通道10通过第一隔板61隔开,充电室30和控制室20沿着车辆换电通道10的延伸方向(即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
72.每个充电仓31用于对一个电池充电以及存放一个电池。每个充电仓31均设置有用于供电的充电接口、用于检测电池位姿的传感装置等,在此不进一步展开描述。
73.沿着第二方向y,充电室30的宽度可以大于控制室20的宽度,也可以等于控制室20的宽度。
74.图4示出的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体现换电站的充电室相关的布置关系的俯视视角的布局示意图。
75.如图4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充电室30的宽度w1大于控制室20的宽度w2,充电室30包括第一区域32和第二区域33,第一区域32和第二区域33沿着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第一区域32和第二区域33均设置有多个充电仓31,第一区域32与车辆换电通道10通过第一隔板61隔开,第一区域32与控制室20宽度相同相邻设置且通过同一个隔板(即下述的第三隔板63)隔开,第二区域33沿第二方向y位于控制室20的远离车辆换电通道10的一侧。在其他实施例中,沿着第二方向y,控制室20和充电室30的宽度可以相同,即控制室20和
充电室30的一侧均通过第一隔板61与车辆换电通道10隔开,另一侧也通过同一个隔板封闭。
76.在上述方案中,充电室30和控制室20均通过第一隔板61与车辆换电通道10隔开,即位于车辆换电通道10的同一侧,能够简化换电站100的布局设置;且沿着车辆换电通道10的延伸方向,充电室30和控制室20间隔设置,能够合理利用空间,以使换电站100布置紧凑。
77.在其他实施例中,沿着第二方向y,充电室30与控制室20也可以异侧布置,即充电室30与车辆换电通道10通过第四隔板65隔开。
78.如图4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电站100还包括消防室40,用于存放并冷却热失控的电池,消防室40位于充电室30的远离车辆换电通道10的一侧。
79.沿着第二方向y,充电室30的一侧通过第一隔板61与车辆换电通道10隔开,另一侧设置有第五隔板68,消防室40从第五隔板68的外侧拼接以与充电室30相连,消防室40与充电室30之间还具有一个输送热失控的电池的通道,以便将热失控的电池送入消防室40。消防室40的其他侧壁具有可以从外侧被打开的取货门41,以便工作人员从外部取出冷却后的热失控的电池。
80.在上述方案中,在充电室30内有电池发生热失控时,通过将热失控的电池放入消防室40,不仅能够避免热失控的电池在充电室30内引起火灾,还能够对热失控的电池进行冷却处理,避免热失控的电池产生爆燃现象。消防室40远离车辆换电通道10设置,能够远离在车辆换电通道10内部进行换电的车辆,保障换电车辆的安全。
81.在其他实施例中,消防室40也可以设置于与充电室30相邻的其他位置。
82.图5示出的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体现换电站的移送机构的俯视视角的布局示意图。
83.如图5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电站100还包括第一移送机构81,用于从充电室30取出热失控的电池并送入消防室40。
84.第一移送机构81可以直接从充电室30中取出热失控的电池,也可以结合其他的移送机构对接,从固定的位置取出热失控的电池。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电站100还包括第二移送机构82,第二移送机构82设置于充电仓31,第二移送机构82被配置为能够移动至每个充电仓31,以及移动至靠近消防室40的取出位85。第一移送机构81在取出位85抓取热失控的电池,在消防室40卸下热失控电池。消防室40的进口处还具有电滚筒,以将第一移送机构81卸下的热失控的电池送入消防室40的内部。
85.基于前述的消防室40位于充电仓31的远离车辆换电通道10的一侧的实施方式,充电仓31内具有移送机构安装空间,移送机构安装空间用于布置第一移送机构81和第二移送机构82。第二移送机构82为码垛机,码垛机的移动轨架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隔开第一区域32和第二区域33,第一区域32的充电仓31的开口和第二区域33的充电仓31的开口均朝向第二移送机构82设置,码垛机的机械手能够移动至第一区域32内和第二区域33内的每个电池仓。第一移送机构81为直线移送机构,例如传送带、电滚筒、直线托举平台等。
86.在上述方案中,通过第一移送机构81能够从充电室30取出热失控的电池,并送入消防室40,实现无人化移送热失控的电池,不仅提高热失控的电池的移送效率,而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
87.如图5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电站100还包括配电室50,用于为车辆换
电通道10、控制室20和充电室30供电,配电室50和车辆换电通道10通过第一隔板61隔开。
88.配电室50包括配电模块51,配电模块51与外部的供电装置相连,经过电压转换后分别对车辆换电通道10、控制室20和充电室30内进行供电。配电室50的顶部可以具有与充电室30连通的线束通道,以将电能引入充电室30。
89.沿着第一方向x,配电室50可以位于控制室20和充电室30之间,也可以位于充电室30的远离控制室20的一侧。
90.在上述方案中,配电室50、充电室30和控制室20均与车辆换电通道10通过第一隔板61隔开,即位于车辆换电通道10的同一侧,便于实现配电室50对充电室30和控制室20进行供电,简化换电站100的布局设置,使换电站100布置紧凑。
91.如图5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车辆换电通道10的两端分别被配置为入口11和出口12,配电室50与出口12同侧设置。
92.配电室50在人工处理模式下通常不需要工作人员进入,且配电室50通常具有辐射大、噪音大的特点,基于控制室20与入口11同侧设置的实施方式,将配电室50与出口12同侧设置,能够实现配电室50尽量远离控制室20设置,提高控制室20内部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93.沿着第一方向x,配电室50可以位于出口12和充电室30之间的区域,也可以位于出口12的远离充电室30的区域。
94.配电室50具有第二进出门72,第二进出门72可以设置于第一隔板61,也可以设置于围合形成控制室20的其他侧壁。
95.在上述方案中,将配电室50布置于车辆换电通道10的出口12的一侧,不仅能够合理利用车辆换电通道10的靠近出口12处的空间,使换电站100布置紧凑,易于实现配电室50与外部供电装置连接,简化换电站100的组装和维护。
9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配电室50的门设置于第一隔板61。
97.具体而言,配电室50具有第二进出门72,第二进出门72设置于第一隔板61。
98.在上述方案中,由于配电室50在正常运行情况下不需要工作人员进入,将配电室50的门设置于第一隔板61,工作人员可以从车辆换电通道10进入配电室50,不仅简化换电站100的外部隔板,还能够提高换电站100的安全性。
99.图6示出的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体现换电站的安全通道的俯视视角的布局示意图。
100.如图6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电站100还包括第二隔板62,用于将配电室50和充电室30隔开,充电室30具有第一安全门73,第一安全门73设置于第二隔板62。
101.换电站100还包括第一安全通道,第一安全通道的一端延伸至充电室30,另一端通过第一安全门73和第二进出门72延伸至车辆换电通道10。
102.第二隔板62的厚度方向沿第一方向x延伸,沿着第二方向y,第二隔板62的一侧与第一隔板61连接,另一侧延伸至第五隔板68。第一安全门73对应第一区域32,以便于工作人员从配电室50进入充电室30的第一区域32,再越过移动轨架进入第二区域33,对充电室30内的充电仓31进行维护。
103.在上述方案中,配电室50和充电室30连通,在充电室30需要人工维护时,工作人员可以从车辆换电通道10进入配电室50,再从配电室50进入充电室30,以及充电室30发生安全事故时,工作人员可以从充电室30进入配电室50,再从配电室50进入车辆换电通道10,从
车辆换电通道10离开换电站100,实现安全逃生。
104.如图6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电站100还包括第三隔板63,用于将控制室20和充电室30隔开,充电室30具有第二安全门74,第二安全门74设置于第三隔板63。
105.换电站100还包括第二安全通道,第二安全通道的一端延伸至充电室30,另一端通过第二安全门74和第一进出门71延伸至换电站100的外部。通过第一安全通道和第二安全通道,当充电室30内发生安全事故时,工作人员可以从第一安全通道和第二安全通道进行逃生,保障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106.第三隔板63的厚度沿第一方向x延伸,沿着第二方向y,第三隔板63的一侧与第一隔板61连接,另一侧延伸至充电室30。第二安全门74对应第一安全区域,以便于工作人员从控制室20进入充电室30的第一区域32,再越过移动轨架进入第二区域33,对充电室30内的充电仓31进行维护。
107.在上述方案中,控制室20和充电室30连通,在充电室30需要人工维护时,工作人员从控制室20进入充电室30,以及充电室30发生安全事故时,工作人员可以从充电室30进入控制室20,再从控制室20离开换电站100,实现安全逃生。
108.如图6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室20包括外侧壁64,沿着车辆换电通道10的延伸方向(即第一方向x),外侧壁64位于控制室20的远离充电室30的一侧,控制室20的门设置于外侧壁64。
109.外侧壁64的厚度方向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沿着第一方向x,外侧壁64和第三隔板63间隔设置,外侧壁64位于第三隔板63的远离充电室30的一侧。控制室20具有第一进出门71,第一进出门71设置于外侧壁64。
110.在上述方案中,控制室20的门设置于外侧壁64,工作人员可以从换电站100的外侧直接进入控制室20,而不必进入车辆换电通道10,提高工作人员进出控制室20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111.如图5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充电室30具有中转位84,换电站100还包括第二移送机构82和第三移送机构83,第二移送机构82用于在充电仓31和中转位84之间移送电池,第三移送机构83用于在所述中转位84和车辆换电通道10之间移送电池。
112.中转位84位于第一区域32,第二移送机构82能够移动至中转位84以及每个充电仓31。第二移送机构82可以为码垛机,也可以为常见的机械手。第二移送机构82设置于移送机构安装空间。
113.第一隔板61的隔开充电室30的第一区域32与车辆换电通道10处具有电池通道,第三移送机构83在中转位84和换电位置13之间切换。具体而言,第三移送机构83沿第二方向y移送电池,中转位84和换电位置13沿着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于电池通道的两侧。
114.在上述方案中,通过第二移送机构82能够将亏电电池从中转位84移送至一个充电仓31,以及将满电电池从充电仓31中取出,并移送至中转位84;通过第三移送机构83能够将放置于中转位84的满电电池移送至车辆换电通道10,以为车辆安装满电电池,以将亏电电池从车辆上拆下并移送至中转位84。通过第二移送机构82和第三移送机构83,能够实现自动化为车辆更换电池。
1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电站100还包括保护件,保护件用于封闭窗口611,保护件为透明材质。
116.保护件可以为树脂玻璃或者钢化玻璃,保护件用于封闭窗口611,窗口611的开口区域可以沿着第三方向z从第一隔板61的顶部延伸至底部,也可以沿着第三方向z从第一隔板61的顶部延伸至中部。
117.在上述方案中,窗口611使用透明材质的保护板封闭,不仅易于工作人员从控制室20观察车辆换电通道10,且物理隔离控制室20和车辆换电通道10,提高换电站100的安全性。
118.图7示出的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换电站的俯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119.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换电站100,包括车辆换电通道10、控制室20、充电室30、消防室40、配电室50和第一隔板61,车辆换电通道10沿第一方向x延伸,沿着第二方向y,控制室20、充电室30、配电室50均与车辆换电通道10通过第一隔板61隔开,沿着第一方向x,控制室20和配电室50分别位于充电室30的两侧,控制室20靠近入口11设置,配电室50靠近出口12设置。沿着第二方向y,消防室40位于充电室30的远离车辆换电通道10的一侧。其中,第一隔板61具有窗口611,以保持控制室20和车辆换电通道10视线畅通,工作人员位于控制室内能够一边进行操作一边透过窗口611观察车辆换电通道内的情况以及与车辆的驾驶员及时沟通,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
120.控制室20包括第一进出门71和第二安全门74,配电室50包括第二进出门72和第一安全门73,控制室20与充电室30通过第二安全门74连通,配电室50与充电室30通过第一安全门73连通。换电站100还具有第一安全通道和第二安全通道,第一安全通道的一端延伸至充电室30,另一端通过第一安全门73和第二进出门72延伸至车辆换电通道10。第二安全通道的一端延伸至充电室30,另一端通过第二安全门74和第一进出门71延伸至换电站100的外部。由于第一安全门73和第二安全门74分别开设于充电室30的相对的两侧,工作人员能够在充电室30发生安全事故时及时逃生,保障了换电站100的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12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12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